《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篇1
一、总体构思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因此,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二、过程设计
1、教法学法
由于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语言欣赏、自主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的精神。
2、教学流程
(1)导入课题:
①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②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2)作者简介:
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著作:《饮冰室合集》
(3)课文朗读: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①注音:
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
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
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
③补充解释词语: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4)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①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步: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填写以下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根据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三、(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②分析课文:
A、讨论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a、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点拨: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b、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c、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点拨: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第2自然段:
a、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重点)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同学们,冰心老人说过“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那么,生活中你遇到最苦的事情是什么?你遇到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文章《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么认为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1、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有《饮冰室合集》。
2、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如释(shì)重负契(qì)约悲天悯(mǐn)人
3、理解词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释,放下。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悯,怜悯,同情。
4、关于议论文
(1)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2)常见的论证结构:
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3)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四、感受作者观点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点拨: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点拨: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根据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
点拨: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总结:全文是按分--总结构写的,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严谨的论证思路。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点拨:未尽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
五、研讨课后问题
1、第三自然段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有什么作用?
点拨:这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不仅增加了论述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而且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在第五自然段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结合上下文思考引用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点拨: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引用这些话要说明尽责任方能苦中真乐。
3、说说文章最后所说的“解除”责任与“卸却”责任有什么不同?
点拨:解除责任是指尽了责任,完成了任务,一身轻松。卸却责任是指逃避责任,
其实责任还在自己的身上。
六、细细品味,体会语言风格
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来的责任。
赏析:文章开头以三个设问句构成排比,引出作者的观点“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使人思考。
2、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
赏析: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3、“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赏析: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七、联系实际,获得生活启发
1、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例: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读完课文,你对“责任”是怎样理解的?有什么新的认识?
点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责任有大有小,我们不能躲避、卸却责任,只能尽责任,完成自己的责任,在完成责任中获得快乐。如果每个人都努力完成自己的责任,那么个人、他人、家庭、社会、国家都会越来越好。
3、你的责任是什么?你从尽责任中体会到快乐了吗?
点拨:我们中学生现在的主要责任是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还有其他的责任,如维护公共秩序,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如,我在值日中体会到快乐,当我努力完成值日时,看到教室非常卫生,感到很高兴。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背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可谓别出心裁而又洞察幽微。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旷达,启迪我们直面人生,希望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我们要勇担责任、认真完成自己的责任,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分论点一:最大痛苦--未尽责任
(自己、家庭、社会、国家)
分论点二:最大快乐--尽责任
(处处尽责,时时尽责)
结论:人应当勇于负责,不应逃避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2、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作者简介
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练。著作:《饮冰室合集》。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再分段落读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四、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
(一)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
(二)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
第1题: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第2题: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第3题: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第4题: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两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第5题: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五、研读课文
1、指名学生读第1~2段。
2、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先引导学生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无处逃躲。)
3、责任有多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4、精读第4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的分析,点明了三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
5、参看书下注释,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名言: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六、布置作业
1、就下面几个问题的情境,体验“最苦”与“最乐”的感受,写一篇小作文。
(1)完成某一学科的学习任务。
(2)完成长辈托付的某项任务。
(3)完成班集体或学校布置的某项工作。
2、完成学生用书练习题。
最苦与最乐(1~3)人生最苦的事事未办钱未还恩未报礼未赔背负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未尽的责任(4)人生最乐的事处处尽责任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时时快乐责任尽完了(5~6)人应勇于负责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越大不应逃避责任负责任是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最大的快乐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与文章的脉络。
2、学习作者如何讲责任与未尽的苦处与乐处,让学生理解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文章提到的责任的观点,理清文章结构与脉络。
2、难点:理解责任的内容,了解人生的最苦与最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说苦乐
1、谈话导入新课。
2、读课题看看标题的组成有什么特点?
二、自读自悟
1、介绍略读方法。
2、给出自读提示,学生自读学习。
自读提示内容:用换标题的方式理解文章
《苦与乐》——结合课文内容找观点
《最苦与最乐》——结合旁批提示理清思路
3、学生自读学习。
三、互动质疑
1、既然讲的是苦乐,为何标题不是《苦与乐》?
2、《最苦与最乐》能表现作者思想,为何标题不是《最苦与最乐》?
教师围绕自读提示,引导学生交流探讨,明确课文内容与结构。
四、点拨反馈(结合实践,谈苦乐)
1、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2、围绕“你还觉得苦吗?”谈苦乐。
五、感悟分享(补充资料,自主展示,说责任)
1、根据课后阅读提示明确“责任”。
2、给出梁启超的资料,感知“责任”。
六、总结拓展(学生自主总结,教师引导拓展)
谈收获,明责任。
七、推荐作业。
1、微作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2、作者是如何把责任与苦乐这么大的话题说的入情入理、让我们感同身受?再读课文,找一找你最喜欢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试从写作上分析一下(提示:可从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等方面入手)。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4、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
1、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难点:
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设置疑问,激起好奇心,开启学习的思维。
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二、预习展示:
[设计意图]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1、(1)积累字词
恩惠()如释重负()契约()
揽()悲天悯人()卸却()
监督()凡属()纵然()
〔答案〕huì、shì、qì、lǎn、mǐn、xiè、dū、fán、zòng。
2、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三、初读文章,感知内容: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明确〕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像是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2、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明确〕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3、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他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尽,因为未尽责任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并且无法逃避;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责任,因为只有从痛苦中得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结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4、结合上述问题,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把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四、跳读文章,难点探究: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难点,更好地理解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论证方法一步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的。
1、文章第一部分是如何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这一分论点的?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从理论方面论证了“人生当勇于负责任”。紧接着第二自然段指出“最苦”的内涵。作者首先从正面展开论述: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接下来从反面展开论述: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得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这一分论点。
2、第五自然段说明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题目中的“最苦”和“最乐”?
〔明确〕本段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因为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避,责任只有大小的区别。想逃避责任,只会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呼应“最苦”的句子有: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呼应“最乐”的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一般以一对互为反义的范畴为题的文章,往往是把正面的概念放在前面,那么可否把文题改为“最乐与最苦”?
〔明确〕作者认为“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那么只有先论述“最苦”,后论述“最乐”才顺理成章,既然行文是这样的顺序,那么题目自然也该是这样的顺序。
五、再读文章,品析表达: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体会本文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欣赏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1、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明确〕
①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②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任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本文的语言凝重,却轻捷自如。语言的灵活表现在多种句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上,请具体分析。
〔明确〕例如:就句式而言,开头运用了设问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除此还有陈述句和感叹句等。
本文语言的简洁在于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例如: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后的轻松愉快喜悦的心情,接着概括说“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3、文中运用了很多修辞方法,请举例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示例:文章的开篇用了一连串排比设问,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贫、失意、老、死,这正是许多人的想法和说法。作者再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显得不突兀了。
第四自然段引用孟子、曾子的话,论证“人应当敢于负责任,因为责任越大,痛苦越大,最后得到的快乐也就越大”。引语典型,极具说服力。
六、小结:
本文通过简洁流畅的语言和各种论证方式,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最苦与最乐的教学设计08-17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07-30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04-24
最苦与最乐 教学设计05-08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12-10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07-19
关于《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07-09
最苦与最乐 教案教学设计12-06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范例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