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教学设计14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元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元素》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及反应规律,是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要求为:“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具体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核素、以碱金属和卤素为例了解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还指出,学生应通过实验探究和联系实际的方式学习上述知识。因此,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联系实际、以综合问题解决为核心任务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将上述不同素养进行整合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
二、学情分析
原子结构在义教学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对于元素周期表学生也是不陌生的。因此本节应在义教学习的基础上对原子结构进行拓展、深入,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能更好的体会模型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鼓励学生多运用模型法进行学习和认识世界。通过大量事实了解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巩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体会周期表的归纳和预测的作用。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2.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结合上述学生的障碍点和发展点,需要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符合其认知发展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目标
1.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四、教学重点
1.认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通过对碱金属和卤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学习,感受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
通过对碱金属和卤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学习,感受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引导: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20世纪初,原子结构的奥秘被揭示之后,人们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更加完善。那么,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就从原子结构进行学习,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学生活动:聆听。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出问题。
(二)环节二
1.认识原子结构。
教师引导:[任务1] 观察图4-1电子层模型示意图。观察图4-2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学习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生活动:
(1)观察图4-1电子层模型示意图,得出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特点,了解不同电子层的能量关系。
(2)观察图4-2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初步得出规范书写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的要点。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4-1、4-2,学习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培养学生“模型认知”的学科素养。利用模型法学习新的知识,提升学生宏微结合的学科素养。训练学生用化学用语准确表达。
教师引导:[任务2] 组织学生思考与讨论87页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
(1)通过阅读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尝试解决前三个问题。
(2)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要点,解决第四个问题。
(3)交流展示,相互评价。
(4)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规范书写相关化学用语。了解模型法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随着科学的进步,模型越来越精确,对事物的认识也越来越准确。
2.了解核素、同位素。
教师引导:在图4-4b中,H的质量数为什么有3个呢?阅读教材90-91页解释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了解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尝试总结二者的关系。
(2)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核素和同位素有一定的了解。
3.了解周期表的结构
教师引导:指导阅读教材88-90页,完成89页思考与讨论的表格。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了解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等相关定义。
(2)总结归纳周期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等。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对周期表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三)环节三
1.碱金属元素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教师引导:[任务1] 碱金属化学性质的比较。
学生活动:
(1)填写93页表格中的内容。找到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结构上的异同点,
进一步预测碱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
(2)讨论预测的结果,重点要阐述清楚预测的依据。
(3)实验并观察钾与水及钾在空气中加热的反应。验证预测。
(4)尝试推测锂与水发生反应的难易程度,尝试归纳碱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预测、实验、分析等环节使学生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得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提升证据推理及科学探究素养。
2.卤族元素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教师引导:[任务2] 卤族元素化学性质的比较。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96-97页卤族元素的内容,完成97页思考与讨论的内容。
(2)实验并观察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完成98页实验4-1。
(3)尝试总结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说出比较依据。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进一步形成“证据推理”的素养。
(四)环节四
拓展:多样化的周期表
教师引导:展示周期表的发展过程,以及多样化的周期表。
学生活动:(1)了解周期表的发展过程。
(2)感受多样化的周期表。
设计意图:以史为鉴,使得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是有阶段性的,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的深入,科学也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研究的成果是多样化的,同一个问题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结果的呈现也会多样化。
《元素》教学设计2
三维目标:
①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知识与技能: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氯气与金属、氢气反应的化学性质。
③了解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
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②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氯气与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氯气的毒性及杀菌消毒的作用,理解物质都有两面性,我们应把用好物质,使其为人类的发展服务。
教学重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氯气与水及碱液的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和分析引导法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课]投影海洋图片,阅读海洋中的化学资源:海水的成分非常复杂,全球海洋的含盐量就达5亿亿吨,还含有大量非常稀有的元素,所以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矿产资源库。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阅读]科学史话:氯气的发现与确认。
氯气的发现应归功于瑞典化学家舍勒。舍勒是在1744年发现氯气的。当时他正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锰),当他将软锰矿与浓盐酸混合并加热时,产生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舍勒制备出氯气以后,还发现氯气能与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从1774年舍勒发现氯气到1810年,许多科学家先后对这种气体的性质进行研究确认。
[思考与交流]
1、从氯气的发现到确认时间长达30多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舍勒发现氯气的方法至今仍是实验室制取氯气的主要方法之一。请写出舍勒发现氯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结论]氯气的实验室制法:4HCl(浓)+MnO2MnCl2+2H2O+Cl2↑
[展示]一瓶氯气,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引导学生观察]集气瓶中氯气的颜色、状态、嗅气味。
一、氯气
1、物理性质:
氯气是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能溶于水,易液化。
闻气体的正确方法: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或试管口)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讲解]闻气体的时候,不管毒性大小如何,均要正确操作。
[故事] 因为Cl2有毒,在一战中,曾被德军制成毒气弹等化学武器用于战争。在战场上使得英法联军伤亡惨重。
[讨论]假如你是一名士兵,当遇到由氯气制成的毒气弹顺风爆炸时,你认为可采用哪些措施进行防御?(①人躲向地势较高地方去。②防毒面具。③活性炭。)
2、化学性质
[自主探究]
请画出17号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氯的原子结构,推断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它具有强还原性还是强氧化性?为什么?
[结论]氯元素非金属性强,易得一个电子形成Cl-。氯气具有强氧化性。
(1)与金属反应:
2Na+Cl2加载中...2NaCl
[分析]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具有强氧化性,能与金属反应。
[板书] Cu+Cl2加载中...CuCl2 2Fe+3Cl2加载中...2FeCl3
[顺藤摸瓜]实验事实证明,在一定条件下,氯气可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请同学们写出氯气跟下列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跟铝反应: 。 ②跟镁反应: 。
[过渡]氯气能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那么氯气能否跟非金属反应呢?下面让我们来做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4-3]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把导管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讲解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后,由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描述现象,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与某些非金属反应:
H2+Cl2加载中...2HCl H2+Cl22HCl
[现象]
纯净的H2在Cl2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HCl气体。
HCl是无声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HCl的水溶液叫做氢氯酸,亦称盐酸。打开浓盐酸可以观察到的白雾,就是HCl气体跟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所形成的盐酸小液滴(酸雾)。盐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思考与交流】通过氯气与金属和非金属的燃烧反应,你对燃烧的条件和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结论】①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②燃烧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③所有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顺藤摸瓜]
实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Cl2还可跟P、S、C等非金属直接化合。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P在Cl2里燃烧:
P在Cl2(不足量)里燃烧生成PCl3 :P+ 3Cl2= 2PCl3(液体)
P在Cl2(过量)里燃烧生成PCl5 :P+ 5Cl2= 2PCl5(固体)
②C跟Cl2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生成四氯化碳:C+ 2Cl2= CCl4
[小结]
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Cl2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氧化性,能跟多种金属、非金属直接化合。Cl2可用于合成盐酸,自来水常用它来消毒、杀菌。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1、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剧烈的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能溶于水,易液化。
2、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2Na+Cl2加载中...2NaCl Cu+Cl2加载中...CuCl2
2Fe+3Cl2加载中...2FeCl3
(2)与某些非金属反应:H2+Cl2加载中...2HCl H2+Cl22HCl
〖教后记〗
《元素》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元素概念,初步学会从元素的角度认识、描述物质的组成;学会正确读、写、用常见的元素符号;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学会从元素组成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 过程与方法:
学习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元素和物质分类,体会分类思想,初步形成物质组成的元素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物质的组成,理解元素的概念,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分,常见元素符号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讨论法、对比法、归纳法。
四、学法指导:
通过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的物质入手引出元素,引导学生将化学与生活相联系。通过元素和原子的对比来加深对元素的理解。
五、媒体应用: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本节内容分三个环节
一元素概念
1、复习提问:分子、原子定义、性质、区别?
学生:思考回答,订正学案的答案
2、 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知道这样一则广告:某饮料瓶注明:含有钙、铁、锌、硒等成分,你知道这些成分是表示的什么意思吗?引出元素的概念。
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元素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元素定义的讲解
师:出示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氧气分子,甲烷分子、一氧化碳分子、氢气分子的模型图,让学生帮忙怎样根据分子的种类把它们分类
教师引导: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在分,把分子再分,分成原子后,再让学生帮忙把这些原子再来分类
生:学生拆开模型,按照自己的想法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让学生初步接触分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
4、 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分析,为什么氢原子分在一起?
氧原子呢?
碳原子呢?
板书:氢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1
氧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8
碳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6
讲解:核内质子数都是1的一类氢原子就叫氢元素(学生初步认识氢元素)
引导学生总结:氧元素、碳元素。学生完成学案。。。(进一步领会元素的含义)
学生总结元素的定义,老师板书
板书: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师生共同分析水的微观构成,同时引出水的宏观组成
(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让学生能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来认识水)
5、反馈练习:完成学案中的练习(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
教师引导:除了刚才的两种物质,我们以前学到的物质也是由元素组成的,你能来分析一下几种物质的组成吗?
教师引导: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让学生了解地壳中元素的分布情况。
问题: 如果把刚才的碳 氢 氧三种元素重新组合,你又能得到什么新的物质?
生:学生思考 回答,完成学案
(让学生了解元素组成是物质组成的基本成分,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师:讲解:世界上的三千多万中物质就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
我们知道目前已发现的元素种类有一百多种,我们先来看一下其中的18种,元素名称
我们来看一副漫画,引出元素符号
出示1-18号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让学生互动,找出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并记忆元素符号
生:阅读课本53页《活动天地》回答问题,找出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律。教师指导记忆。
2、元素符号的意义
师:书写下列符号,思考它们表示什么意义?
① H、②2N、③5C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元素符号的意义,
《板书》元素符号的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
②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讲解:元素和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完成学案中的表格,在班级展示答案,订正。
三纯净物、混合物
师:问题:到超市购物,很快能找到我们所要的物品,为什么?
出示几种纯净物,让学生分类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引出单质 化合物
让学生总结单质和化合物的定义
(让学生明白分类法的重要性,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在线测试
谈谈本节课自己的收获
自我检测
作业:见学案的作业
板书设计:第四节 元素
一,元素的概 念 二、元素符号
1、 氢原子: 核内质子数都是1→氢元素 定义
氧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8→氧元素 意义
碳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6→碳元素
三、物质分类
纯净物:
混合物:
《元素》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会正确区分元素和原子。
3.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初步知识。
5.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6.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排“元素周期表简介”的目的,是让学生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即可,不要随便提高要求。本课题分两课时完成:1.元素。2.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
三、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后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提供有关资料,供学生查阅,提出问题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加深理解和巩固,使所学的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教学过程中可组织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符号认位、联想记忆、查表抢答等。
四、设计思路
1由问题、图片、文字资料推出元素概念,课本72页活动与探究得出地壳、生物细胞和部分食品中所含元素。
2.由课本73页资料、图片和课文内容得出元素符号的写法和涵义。
3由.课本74页活动与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有关用途。
五、教具设计
1.投影1:按照课本49至50页图样绘制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图。
2.投影2:元素与原子比较表。(空白)
3投影3:介绍地壳里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简介几种食品中的元素含量。
4.投影4:简介门捷列夫如何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提问:水通电分解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回答
引入课题2“元素”。
教学新课
1.设疑:什么是元素呢?
投影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68页表4-2,要求学生思考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中都含有哪种原子?它们为什么属于同一种原子?
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观察投影,得出:三种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因为这些原子的质子数都是8.
阅读本课第一节,了解元素的概念。
《元素》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将教科书中有关元素的内容进行整理和系统分析,不难发现指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难点分散,逐步形成元素概念的提示。
《绪言》中提出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第二单元《课题1水的组成》中,知道元素可用于描述物质的组成;在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依据纯净物中的'元素种类,可以区分单质和化合物。再到了解了原子结构以后,对元素概念进行整理、并明确表述,为后续系统学习物质结构知识铺平道路。
受此启发,笔者将本课时元素概念形成中的元素定义教学,定位于区分元素种类,并适当对今后运用元素概念需要知道的问题及内容,进行合理拓展,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运用元素知识。经实际教学证实,可以减轻学习的负担。
整个课时设计以归纳整理已学知识,再进行定向的对比分析,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与发展。同时,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通过反思,巩固和拓展知识的建构,认识探究的科学原理。这样可以较好地克服过度抽象的单纯概念教学带来的枯燥。重视运用能够使学生体验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强化学习的注意力的同时,提高了体验成功的机遇。
第二课时
1.注意元素符号书写技能训练的频率。
学生记忆元素符号,需要在本节课前后各一周时间内,不间断地组织记忆训练。形式也需要不断更新,每次都在十种符号左右,不宜过多或偏少;熟悉与较为生疏的比例为6∶4或5∶5;对易出错的必须每次都练。
2.练习方式有:根据名称写符号;根据符号写名称;制作元素符号卡片;听写已知的化学式;大写字母相同的元素符号;小写字母相同的元素符号;根据分类写出元素符号;写出不同数量的原子;根据元素周期表听写元素符号;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默写元素符号;小组竞赛;个人擂台(PK)赛;听写速率赛等。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将记忆变得生动活泼,在欢笑声中记住不应有的失误,从而实现主动自觉的纠正行动。
《元素》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3.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教学难点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三、课时安排
2(上课1和实验1)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让学生以初中的知识来思考,回答。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板书〕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Mg等
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基本元素:C、H、O、N、S(Ca)P、
主要元素:C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师提示。
1.提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区别主要看它们的分子组成中是否有碳元素,如糖类是有机化合物,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水是无机化合物,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当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区别。对这两类化合物的严格区分,请参照化学教科书。
2.提示:细胞中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无机化合物是水。蛋白质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在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水是生命之源,离开水,生命活动就无法进行。
3.提示:植物的叶肉细胞、果实细胞和种子的细胞中通常含有较多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如禾谷类的果实、种子中含淀粉(多糖)较多;甘蔗的茎和甜菜的根含蔗糖多;花生、芝麻种子中含脂质多;大豆种子中含蛋白质多,等等。要想从植物的果实、种子中获得糖类、脂质和蛋白质,就要设法使细胞破碎,再将这些物质提取出来。
三、实验
〔到实验室做实验〕
3.生物材料中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含量不同。因此,我们应选择多种多样的食物,保证获得全面的营养。
〔小结〕略。
〔作业〕一二题。生思考师提示
〔提示〕1.(1)迹唬2)√拧
3.B。
拓展题
1.提示:细胞是有生命的,它可以主动地从环境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元素。这是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之一。
2.提示:不能。生命系统内部有严谨有序的结构,不是物质随意堆砌而成的
《元素》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有关推断
教学媒体:多媒体、板书
教学内容
导入课题 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
过渡 我们按照元素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那么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间存在什么关系?
板书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教师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元素周期表。
问题1.元素周期表有多少横行、纵行?
答 七个横行, 18个纵行。
2.把不同元素排在同一横行的依据是什么?
答 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
3. 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答 周期序数等于该元素的电子层数
板书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4 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具体怎么划分?
答 1、2、3为长周期,4、5、6、7为短周期
类别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元素种类电子层数
短周期1H-He212Li-Ne823Na-Ar83
长周期4K-Kr1845Rb-Xe1856Cs-Rn3267Fr-112号267
问题 在周期表中有两个特殊的位置,镧系和锕系,仔细观看第四页元素周期表,说出这些元素在周期表中什么位置?结构上有何特点?
答 在第六周期中,从57号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这15种元素总称为镧系元素。排在周期表第六行,第三列。
与此类似,在第七周期中,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铹(Lr)这15种元素总称为锕系元素,排在第七行,第三列。
问题 在周期表中共有多少列?分为哪些族?
答 18列,16族
族(18个纵行):主族(A):共7个
副族(B):共7个副族
第VIII族:包括8、9、10三个纵行的元素
0族:稀有气体元素
问题 在周期表的18个纵行16个族中,各族从左到右的排列顺序如何?
答 在元素周期表中,各族从左到右的依次是:
IA IIA IIIB IVB VB VIB VIIB VIII IB IIB IIIA IVA VA VIA VIIA 0。
问题 在所有族中,元素最多的族是哪一族?共有多少种元素?
答 在所有族中,第IIIB族包括镧系和锕系元素,因此元素最多,共有32种元素。
板书 元素周期表结构:三短四长,七主七副VIII和零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2.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3. 元素周期表结构:三短四长,七主七副VIII和零
《元素》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表》是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节内容,是对必修一各族元素化合物的总结和升华,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元素周期表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是化学学习的基石。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首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新闻情境素材“元素周期表的4个新成员”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探究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同一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同一周期电子层数相同。
本节内容要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本课是时内容要求达到“初步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在初中对于周期表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周期表有了初步了解,但主要是机械记忆,对于结构的不够理解,容易遗忘,不会运用周期表解决具体问题。这一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所以,如何能够通过情境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周期表结构,建立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新方法,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观察元素原子结构,揭示元素周期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抢答培养竞争意识。
(2)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的概念
2、难点:元素周期表的编排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启发探究,合作讨论。
六、教学过程
【引言】【情景】创设情境:“元素周期表的4个新成员”新闻素材
我们的元素一百多种,如何给它们排序,来更好地认识它们呢?
[思考与探究] 问题创设:
(1) 我们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可见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间存在什么关系?(结合1-18号元素原子结构)
(2) 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完成导学案。
【导学案】
(1)我们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可见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间存在什么关系?(结合1-18号元素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把 相同的元素排在同一横行,把 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排在同一个纵行
【问】数一数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7个横行,18个纵行)
【讲述】我们把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称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作一族。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横行——周期。?
【问】数一数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7个横行,18个纵行)
【讲述】我们把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称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作一族。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横行——周期。?
【板书】1.周期?
【学生活动】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请大家结合1-20号与元素原子结构。回答以下问题
1.把不同的元素排在同一个横行即同一个周期的依据是什么??
2.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完成导学案?
【导学案】
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 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 个周期
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
②周期的分类: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 , 周期称为长周期,第 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请大家根据元素周期表,完成下表内容。
类别
周期序数
起止元素
包括元素种数
核外电子层数
短周期
1
H—He
2
Li—Ne
3
Na—Ar
长周期
4
K—Kr
5
Rb—Xe
6
Cs—Rn
7
Fr—?号
说明:除第1周期只包括氢和氦,第7周期尚未填满外,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碱金属开始,逐步过渡到最外层电子数为7的卤素,最后以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稀有气体结束。
元素周期表上列出来的元素共有112种,而事实上现在发现的元素还有:114号、116号、118号元素。?
【过渡】学完了元素周期表中的横行——周期,我们再来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纵行——族。【板书】2.族?
【问】1.周期表中共有多少个纵行??
2.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B、0等字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活动】完成导学案
2、族:元素周期表共有 个纵行,除了 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 个族。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①族的分类
a、主族:用 表示: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b、副族:用 表示:ⅠB、ⅡB、ⅢB、ⅣB、ⅤB、ⅥB、ⅦB
c、第Ⅷ族: 三个纵行
d、零族:第 纵行,即稀有气体元素
②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③族的别称
ⅠA称为 元素 ⅡA称为 元素 ⅣA称为 元素
ⅤA称为 元素 ⅥA称为 元素 ⅦA称为 元素
零族称为 元素
说明: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做副族。
小结:
[反馈练习]1、请写出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1)推算原子序数为13的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推算原子序数为53的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 长周期(第4、5、6周期)
周期表 不完全周期(第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
第Ⅷ族1个(3个纵行)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口诀:三长、三短、一不完全;七主七副一零一Ⅷ
《元素》教学设计9
1.1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理解原生质的概念及其实质和含义;了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及其重要作用;通过生物体组成元素与非生物的对比,理解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认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建议
1.重点分析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是生物体的物质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很多,至少有62种,常见的有29种。这些元素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及其各自具有的生理作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和方法,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不同的名称——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基本元素和主要元素等。
2.难点分析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内在联系、根本区别,以及表现出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在以前的生物学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从生物的主要特征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区别,现在从元素水平上认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抓住两点来分析,一是“生物界中没有自己特有的化学元素”——表现出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统一性;二是“各种元素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中的含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表现出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差异性。
三、教法建议
1.[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或班级]
可采用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以讨论为主的综合课。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以及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2.[普通学校]
可采用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讲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教师列举、展示、讲解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四、教学设计方案
引言:在绪论中我们知道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第一个特征是“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共同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大体是相同的,他们共同构成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特殊在什么地方,通过研究原生质来研究。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问题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
案例1:经过科学家的研究,生物体内含有各种不同的化学元素。请根据“玉米和人体内化学元素含量对比表(见扩展资料)”来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
说明: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根据案例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与非生物界是否相同?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含量是否相同?
哪些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高?哪些很低?
最后归纳总结如下:
1、 基本元素:C、H、O、N
C为最基本元素
2、 大量元素:万分之一以上
C、H、O、N、P、S、K、Ca、Mg等
3、 微量元素:必需、很少
eFe、Mn、B、Zn、Cu、Mo、Cl等
二、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问题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通过介绍具体事例来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元素的生理作用,或者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总结归纳如下:
1、组成化合物和原生质,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C、H、O、N、P占97%
2、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如: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Mo作为牧草生长的必需微量元素(新西兰草场与钼矿)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案例2:请比较生物与岩石圈所含元素,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原生质平均含量 人体内含量 岩石圈含量
C、H、O三种元素 93% 74% 少于1%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统一性:生命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
2、差异性:生命元素在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的含量不同
板书提纲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1.基本元素:C、H、O、N
2.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3.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等
二、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1.组成化合物和原生质,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2.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统一性:生命元素不特殊
2.差异性:含量不同
《元素》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硅和二氧化硅在自然界中的物理性质和存在,用途。
2、掌握硅和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3、了解硅酸盐工业及生产水泥、玻璃的原料、原理,了解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征和用途(新型陶瓷)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活动探究,通过硅与碳、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比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正确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2、通过对硅及其用途的学习使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化学。
3、联系生产生活及新科技,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
1、硅和二氧化硅的物理、化学性质
2、硅和二氧化硅的特殊性质
3、硅酸盐的组成,工业生产水泥、玻璃的原料、原理
4、陶瓷材料应用及性能
【难点】
硅和二氧化硅的性质、结构
【学习过程】
一、半导体材料和单质硅
【联想】
计算机的芯片,传导电话、电视的光缆,化学实验室里的玻璃仪器,你能想像的出它们都是以硅或硅的化合物为材料制成的吗?
质疑:除了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外,你还知道其他无机非金属材料吗?自然界中的岩石、沙子、土壤是由什么构成?
【想一想】
碳和硅在结构上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填表)
原子结构示意图常见的化合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C
Si
【阅读】
阅读课本P(103—104)回答以下问题:
1、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有哪些?,,等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排第二位的是,含量最多的金属是
3、半导体材料特指导电能力的一类材料。
最早使用的半导体材料是。
现在多使用硅做半导体材料为什么?
①②③
4、单质硅有,两种,它们是硅元素的。
【小结】
物理性质
5、硅属于(物质类别),其化学性质,常温下只能和____反应,加热时还能和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在自然界中硅只能以____形式存在,常见的化合物有
7、硅有哪些用途?
【小结】
化学性质:
⑴与非金属反应:①与F2反应
②与O2反应
⑵与碱液(NaOH溶液)反应
⑶与酸反应①与HF反应
精品源自中考试题
精品源自中考试题
②常温下与其他酸。
8、制法和用途
精品源自中考试题
《元素》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3)、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 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并确认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等 信息即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 教学策略分析】
元素概念的教学应注意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元素符号的教学忌一步到位、急于求成,应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减轻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并注意组织好 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联想记忆、卡片问答、查表抢答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概念。
【教学准备】
1.投影片:元素与原子的比较等;
2.元素符号的卡片、水分子等模型卡片。
【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 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回忆)
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 设疑)
什么叫元素呢?
回答: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元素》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常见27种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前面课程学生已经知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需要结合原子结构知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进行比较确定的概念定义,将物质的宏观元素组成与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有机统一起来。
1、元素概念是化学概念的教学难点,这里可以淡化概念的具体教学,可以通过生活物品中元素组成的大量实例,促进学生认识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需了解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根据,因而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以课本列举27种元素为重点,包括每种元素的符号、名称,做到会写、会读、会用。
3、简介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个化学工具,依据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可以安排学生组织探究活动,从原子序数查找一些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定元素分类等信息,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方便,建立良好的使用学习工具习惯。
教学准备:
系列生活物品,教学课件,学生导学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展示课题:
【生活启示】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实物、图片、食品包装标识等,让学生阅读分析这些物品所给出的信息。
【展示实物】提供生活中的系列用品(食品、饮料和日用品等)。
【教师导语】生活中我们使用过“加碘食盐”“含氟牙膏”“AD钙奶”,这里的“氟”“碘”“钙”分别指的是什么?应该是分子、原子、元素中哪种呢?
【学生回答】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投影课题】第2课题:元素
(评析):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要注重化学联系生活,积极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用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等,运用化学的观点认识。
二、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理解元素的概念:
【问题探究】那么什么叫做元素?
【学生演板】要求书写几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O2、CO2、H2O、H2O2等。
【共同分析】四种物质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虽然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从上次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中知道: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于是将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学生1】我们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学生2】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定义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题讲解】氧元素和氢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B )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相对分子质量 D、核外电子数
【师生分析】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因此选择(B)。
【引导讨论】下述化学反应:2H2O==2H2↑+O2↑,S+O2===SO2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1】分子种类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2】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生活应用】
1、生物细胞无论来源于动物还是植物,微生物,其中元素种类及其质量分数都相近。
2、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阅读图表】了解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即质量分数。
【发现规律】地壳中元素含量(质量分数)从多到少次序:氧硅铝铁
【师生讨论】为了加强记忆,可以采取谐音记忆技巧:养闺女贴(心)。
【知识拓展】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引导归纳】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2千万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评析):现阶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关联,认识到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则用“原子”,运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加强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突破两个概念容易混淆的认识误区。
三、熟记常见元素符号,领悟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
【趣味话题】外国友人不会认识实验桌上的三瓶金属材料,他问都是些什么物质?他说我不认识。
【教师提问】科学上使用什么来表示元素呢?
【学生讨论】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需要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表示各种元素。
【阅读资料】常见元素符号的历史演变过程,了解道尔顿在化学上的又一贡献。
(评析):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动漫形式介绍,有利学生从乐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了解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这样就便于不同国度的化学界进行学术交流。
【学生1】书写元素符号应该注意法则:一大二小。
【提出问题】氧元素符号为O表示什么?
【学生2】O表示氧元素
【学生3】O表示一个氧原子
【共同归纳】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阅读资料】从中文元素造字规律来看,将元素分成哪三种?
【学生1】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如生活中的“五金”即金银铜铁锡Au、Ag、Cu、Fe、Sn。
【学生2】有“气”字头一般是气态非金属元素O、N、Cl、H等,有“石”字旁的是常温下的固态非金属元素,C、S、P等。
【学生3】记住三种常见稀有气体元素:氦He、氖Ne、氩Ar等。
(评析):元素符号作为学习化学的第一种化学用语,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为马上学习的化学式做好准备。
四、开展课外探究,简单认识元素周期表:
【类比引入】超级市场为了便于顾客选购采用分门别类、有序方式排放成千上万种商品。而化学上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规律探索】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序排列构成元素周期表。
【学生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学生2】共有18个纵行,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
【教师提问】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我们可以从元素周期表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可以查找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2】通过计算还可以知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中子数等。
【学生3】确定该元素属于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
【拓展视野】通过科普书刊或互联网查询: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评析):由于认识元素种类不多,暂时无法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规律,因而需要适当降低运用知识的难度系数,重要的让学生积极拓宽知识视野,体验门捷列夫和道尔顿等科学家研究化学的乐趣。
【教学反思】
一、组织科学探究要重视学习过程和探究经历
化学新课程组织化学原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的快乐,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过程,重视科学探究的全程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习方面的巨大收获,知道学习上的暂时失败,还是今后人生的偶然失败都是难得的人生经历,是人生中一笔精神财富,遭遇失败的滋味也许是刻骨铭心的永久记忆,自我慢慢体味,但是要在不成功的记录中寻找失败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我们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收益。
强调元素符号记忆的学习任务,可以采取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前三单元教学中有计划的逐步提供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步熟悉常见元素符号和物质化学式,着实减轻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体现出化学用语的启蒙性和工具性。也可以安排学生个人自制学习卡片或学习包,将化学用语记忆分解成阶段性学习任务,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基础性,体现认知发展规律的渐进性。
二、广泛联系社会生活,将抽象的知识原理具体化
本单元组织“元素”化学概念和“元素周期律”原理的教学,都可以运用类比方法,有利将“元素”、“元素周期表”内容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将抽象的知识体系具体化,增强学生对元素概念、元素周期表的感性认识。
前三个单元知识学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触和认识常见物质有空气、氧气和水,但是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这样势必要求组织教学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化学新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师生对话和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明确强调要求进一步淡化化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概念的知识要求只需学会应用,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正确运用,因而理解“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个问题,领悟元素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异同,可以通过类比的事例进行讲解:0-9九个数字就是组成无数个数字的元素,26个字母就是英文的基本元素等,让学生知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引入“元素周期表”这个化学学习工具,不直接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内在规律,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为了取用存放的方便考虑,例如超市的商品需要分门别类、有序的排放,其中有共同的有序性,那么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科学的有序排列。总之,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学习的每个方面,评价方式可以设计成社会调查、课外探究、课前导学单和课后检测等。
《元素》教学设计13
一、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对新知识的体验与探索,将认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合作、讨论与交流,实践与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元素概念。在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元素与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练习来加深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设计策略:
1、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 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出发设计化学教学
2、从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设计化学教学
课题2 元素(第一课时)
导学案设计
一、教与学目标导航
1、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3、中考考点:元素的概念,常见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二、预习案
⑴ 什么是元素?找出元素定义中的关键词,并在书上圈划。 ⑵ 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7的原子和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6的原子是同种元素吗?
⑶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的( )部分 ,与中子数有无关系?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不同。
⑷ 读课本73页图4-4,了解不同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在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 ),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 ) ,地壳中含量少,作物生长大量需要的元素是( ) ,所以作物要施肥。
(5)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三、教学案
(一)自学质疑
1、O2、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相同的什么元素?
2、O2、O3、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3、H2、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氢原子,这些氢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4、什么是元素?原子的什么决定了元素种类?
5、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组成物质的元素有100多种,地壳中含量较高的前4位元素是哪些?生物中,海洋中含量较高的元素分别是哪些?
6、图4-5中外国人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7、书写元素符号的方法是什么?
8、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有哪些?
9、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二)交流展示
元素的概念
1.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
2.地壳中的前4位元素是氧、硅、铝、铁
3.国际上需要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 元素符号
4.元素符号书写方法
5.元素符号的意义
7.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互动探究
1.对比观察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四)精讲点拨
1.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发生分裂),分子种类改变
2.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发生分裂),原子种类不变
3.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4.元素是宏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是微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五)矫正反馈
1.元素是宏观概念,是对物质的组成而言的。元素就是具有相同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____________;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
2.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并说出理由。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B.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C.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单质组成的
D.水分子是由氧分子和氢分子构成的
(六)迁移运用
课堂练习
(一)元素符号组合游戏:请把它们变为你认识的元素符号。
ABCMN
a u e l g
(二)试找一找,下述哪些物质里含有相同的元素?
氧气(O2)、 水(H2O)、 过氧化氢(H2O2)、
二氧化硫(SO2)、 氢气(H2)、 硫粉(S)
(三)身边的元素——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为健康劝人们进补的广告,这里的锌指的就是元素,像这样的元素你还知道哪些?
《元素》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也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并没学过多少元素,因此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涉及了“元素”,比如绪言中提到“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电解水实验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以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中都涉及了元素,所以对元素已经有一定感性的认识,但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最好还是从分析具体物质的组成出发,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氧气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水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所有这些物质中所含有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一样的,凡是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为氧元素,所以要求学生阐述元素的概念并不难,困难是在应用的时候,元素和原子两者之间经常发生混淆。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所以在本节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个对难点进行突破。
1、注意和前面有关原子的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
2、组织好本课题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组织好本课题的课堂讨论。
4、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元素》教学设计14篇】相关文章:
元素的化学教学反思11篇03-04
平面设计基础说课 包装设计视觉元素说课案12-16
DNA组成元素10-11
精选《观潮》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1-15
元素周期表51号元素是什么意思10-12
化学元素周期表51号元素是什么?10-12
文化的几个元素作文11-05
钾元素科普知识06-23
窗外教学设计12-24
《脚印》教学设计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