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27 12:28:5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关于《胡同文化》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胡同文化》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胡同文化》教学设计(精选5篇)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

  目标

  1、了解胡同文化的要义

  2、探究胡同文化深刻的历史成因

  3、领会作者面对胡同文化的衰落所流露的感情

  重点、难点

  认识特定的居住方式对当地的居民文化的影响,引导学习分析认识自己的居住方式与居民文化的关系。

  课时:

  一课时

  过程

  1、快速阅读课文,勾画文章各段中心句。

  2、结合课文1—4段,说说北京胡同的特点?

  3、拓展:为什么北京人的方位意识如此强烈?

  北京,几代王朝定都于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按礼制: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齿排列,分列两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级森严,这一切深深植根于北京人思想意识,使得他们对方位以及方位所蕴含的文化因子特别敏感。

  例(1)《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例(2):一人假称钦差大臣,矫传圣旨,马上让人看出破绽。原来,那人宣读圣旨时所站的方位不合礼制。

  可见,人们已赋予方位一定的文化内涵,讲方位,从某种意主上讲,就是讲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文化,就是讲封建礼教,封建正统。

  4、长期生活在这种方正的胡同里的北京人,其生活及文化必受深刻影响,阅读6—12段,回答胡同文化实质(精义)是什么?有何表象特征?

  拓展:

  (1)从居住条件分析胡同文化植根于何种文化土壤?

  浸透浓郁的道家思想,一种“小国寡民”意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执着于“根”观念。“外面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这是典型的安贫乐道,封闭保守的传统思想。

  (2)从饮食上条件分析胡同文化植根于何种文化土壤?

  “大白菜文化”,内涵是不慕奢化,甘于清贫,固守恬谈,克已复礼,易于满足。

  (3)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最早树立起科学业民主的大旗,为何老北京表现出一种明哲保身的冷漠呢?

  历史古都,皇城根旁,天子脚下,深受压迫,各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5、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站在“西风残照,衰草离披”中,涌上作家心头的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怀旧、忧伤、豁达、超脱)

  6、小结

  汪曾祺以他长期居住的北京胡同里发现了特有的胡同文化,可见特定的居住环境与方式对一种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7、知识迁移

  学生看四川茶馆现象,分析茶馆对四川居民文化产生的影响。

  板书:

  胡园文化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教学用书《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学会梳理文章思路。在对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要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京味语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所以应该好好的让学生品读、欣赏,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此外,通过本文,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查阅资料,对广州本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反思,这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加强实际语文应用能力训练来说,是很好的材料。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具备初步的概括能力,进一步梳理思路的概括能力有待提高;南方学生对北方的风土人情不是很了解,但通过与广州本土文化做对比学习,对作者复杂的情感更容易引起共鸣;学生运用网络工具搜索资料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共同提高查阅资料的应用能力,培养新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阅读全文,了解北京胡同的有关知识及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

  通过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

  通过诵读与讨论,体味本文京味语言特色,培养审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通过拓展研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观察生活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学会辨证地评价“胡同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身边的文化现象进行关注与思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概括要点、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训练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对身边的文化现象进行关注与思考。

  【教法学法】

  教法拟采用任务驱动法、跳读法、讨论法;学法采用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环境与资源】

  多媒体课室

  【课时安排】

  二课时(80分钟)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找出各段的关键句,并思考以下问题:

  (1)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胡同文化,其内涵是什么?

  (3)作者对胡同有怎样的感情?

  2、分组合作:提前一周左右布置并安排好学习小组,教师给与适当指导

  以“西关文化”为主题,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每个小组一项具体任务:可以图片展览、放映多媒体资料等形式展示成果,并选派一名同学进行解说。

  参考选题:陈家祠、茶文化、饮食文化、西关大屋、骑楼宅居文化、花市风情、粤剧风俗文化等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易中天老师的《读城记》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在他的笔下,北京是一个大气的城市,广州则是一个生猛鲜活的大市场。

  提问:北京城的城市名片有哪些?

  学生讨论,提出长城、故宫、圆明园、胡同、四合院等等。

  播放音频评弹《说唱胡同》,投影胡同的图片资料。

  教师:胡同、四合院是老北京的居住方式,它们就像广州的骑楼、西关大屋一样,也成为了北京城的地方文化的载体。

  让我们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

  二、作者简介(5分钟)

  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汪曾祺。

  汪曾祺,1922年出生,当代作家。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写的内容大多是他对已经逝去的岁月的回忆。作品中展示的是苏北水乡优美的自然风光,诱人的地方风俗,以及真正普通人民的美好的情愫与品性。作者注重挖掘生活在旧时代的下层人民身上的善与美,把人引入历史文化境界,讨取往昔生活中的美趣。他的小说具有一种散文美,并不着意于小说的结构,而是以朴实自然的文笔,抒写生活的内在诗意。

  三、整体感知、梳理思路(20分钟)

  1、胡同文化

  请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回答什么是“胡同文化”?

  明确:第5段中“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让我们来了解孕育北京市民文化的环境胡同。

  2、筛选有关“胡同”及“胡同文化”的信息。

  (1)哪几段写胡同?

  明确:1-4段。

  (2)胡同的特点是什么呢?(速读,并抢答)

  明确:

  第1段方正(“方正”也是皇城建筑格局的特点)。

  第2段胡同的取名。

  追问:第3段具体写了什么特点?到底是哪一句?

  明确: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那就必须用自己的话将两个意思同时归纳进去,想想看该怎么说?

  第3段胡同的大小和多少(宽窄、数量)。

  第4段方便,安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小结:以上在概括内容要点时,我们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摘录文中语句,另一种是根据理解由自己组织语言。

  提示概括要点的方法:

  ①找关键句,如总起句、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等;

  ②对没有关键语句的,找出全段围绕其阐述的规律性的内容加以概括。

  (3)依照这两种方法概括第6至第12段要点。

  第6段封闭,安土重迁。

  第7段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第8段易于满足(知足)。

  第9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第10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文章第十一、十二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没有要点可以直接画出。

  明确:这里具体介绍了“胡同文化”的特点。

  3、根据概括出来的各段要点,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影响,取名,数量。

  第二部分(5—12),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交际、娱乐、饮食、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13—15),作者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作者写到北京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伤感的情绪。

  4、作者是如何安排“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体会文章的结构整体安排的匠心。

  明确:作者在第5自然段指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本文的枢纽,它连接着“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两部分。先说胡同,再说文化,最后扣住“没”字,写今日胡同衰败的现状、必然消失的前途,顺理成章抒发作者对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感受,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人们的认识心理。

  四、突破难点,探究学习,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10分钟)

  普普通通的胡同,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内涵表现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流露在作者的笔端。

  1、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向我们展现“胡同文化”的?

  讨论明确:先写人们的生活习惯,再写他们的人际交往,然后写到处世哲学及精神面貌。

  (1)居住方式上“独门独院”,而且安土重迁,舍不得挪窝儿;饮食条件上有窝头就知足了,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大白菜文化。

  (2)为人处事上爱热闹不爱管闲事,典型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2、北京人在生活方面封闭保守的种种表象,其实质是什么呢?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什么?

  “忍”,用书上的八个字概括:“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这样一种封闭保守,易于满足的文化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深入探讨

  教师解读:1北京城的建筑格局,方方正正;2北京城悠久的历史。

  胡同文化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其实这不仅是北京人的一种传统心态,试想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所以封闭守旧是一种民族心理,惯于忍耐更是一种民族性格。

  林语堂在30年代就指出:“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德,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然而这种品德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老北京的“忍”劲。“睡不着眯着”这话形象地活画出一个“北京小市民”的形象。“眯着”,就是本来睡不着但又非得把眼微微闭上装睡。“北京小市民”对社会上一些丑陋现象本也看不惯,但非把眼微微闭上假装看不见,求的只是自家门前干净而已。

  五、品味语言,体验情感(10分钟)

  1、课文中语言富有京味,这些语言既写出了北京人日常生活的心态,也表达出作者对这种“封闭”“忍”的文化的情感,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朗读。以下句子重点品味:

  (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充分表现了北京人极其满足的心态。

  (2)‘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活画出其神态,对“忍”最好的注解。

  “真有你的”赞赏还是否定?(有调侃、嘲讽,更有无奈。)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书面语表现出胡同之没带来的惆怅伤感的悲凉。

  明确作者本文语言特点: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2、比较朗读(用普通话和广州话分别读下面的句子):

  “有窝头,不错。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很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OK。虾米皮熬白菜,耶!”

  学生讨论与原文的区别,评价:呆板,单调,无生活气息。两厢对比,还是原句京味儿浓。

  3、胡同离我们远去,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集中体现在哪几段?(展示几幅衰败的胡同的照片)

  学生齐读最后三段,注意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

  明确: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态度很复杂,既喜欢又否定,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但当他直面衰败的胡同时,也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所以,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

  展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六、拓展迁移,综合活动(25分钟)

  胡同文化是北京的市民文化。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蒙古有草原文化,江南有水乡文化,“胡同、草原、水乡”构成了文化诞生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来了解孕育广州市民文化的环境

  请同学们选择广州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西关骑楼、东山洋楼、城中村、恩宁路、猎德村、陈家祠、饮食文化),进行实地调查或利用网络信息,整理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阐述自己对这些旧民居的认识和看法;也可以将其制作成演示文稿(PowerPoint),可以展示广州西关文化的全景或多样风貌。

  (任务课前布置,课堂展示)

  学生展示,教师评价。

  参考内容:

  1、以陈家祠为标志,体现书院文化、姓氏文化、儒家文化;

  2、以茶楼、艇仔粥、中药行为标志,体现茶文化、饮食文化、中成药文化和中西结合的饮食医药文化;

  3、以西关大屋、骑楼为标志,体现宅居文化、街市文化、古巷文化;

  4、以花市、粤剧为标志,体现风俗文化、风情文化。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5分钟)

  1、请同学们回顾本课所学的学习重点:概括要点,梳理思路的方法。

  2、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胡同的没落,是历史变迁的必然结果。保守封闭的胡同文化终将随着胡同的衰落而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古老的广州骑楼也将焕发新的容颜,猎德村将会变成广州新的商业中心,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希望同学们能在时代的变迁中记住传统!

  3、布置作业:将小组合作的作业形成文字,谈谈自己对广州文化的认识与看法。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思想。

  2、让学生通过本篇作品认识到事物的存在有其传统的、发展的一面,但也会有改革的、变化的一面。

  二、教学基本内容

  1、通过对关键语句和关键词语的理解梳理文章的中心。

  2、体会序言表达方式的多样化特点,在恰当的表达方式即说明的表达方式中也能融合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作品语言特色,让学生认识语言恰切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特殊效果。

  4、培养学生透过表象挖掘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2、语言在本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和效果。

  四、教学难点

  辩证地认识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落。

  五、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步骤

  重点一: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在文章中起着支撑文章主旨的重要作用,它们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文章中筛选关键语句和关键词语,编织成理解文章中心的信息网络。

  本文在文体上属于说明文,但在说明中仍然能体现出作者鲜明的思想感情,而承载这种感情的则是那些关键语句和词语。

  关键语句在表达方式上以议论或抒情为主。

  关键语句的位置一般处于一段的开发或结尾;个别处在文段中间,但它往往是以因果论证为主的文章或文段。

  信息筛选也是高考在阅读能力上对学生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每年在高考阅读试题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体现,在日常的课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理解文段、理解文句很重要。

  从本文看,文章基本上分为两大部分:一为介绍北京的胡同,一为介绍北京的胡同文化。对前者,我们要能够从胡同的特征角度把握,以便能顺势把握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别筛选能够体现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词语和句子:

  北京胡同的特点:

  前五个自然段分别从方方正正的形状、命名的方式、胡同的大小、胡同的寂静、胡同与四合院(规规矩矩)的相关性等方面介绍,这些是形成胡同文化的基础,如果说胡同文化是上层建筑,那么胡同就是物质基础。

  文章本身在结构上的辩证关系为我们引导学生体味对胡同和胡同文化认识的辩证关系打下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这方面,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很好的的统一。

  胡同文化的特点:

  总体上,作者认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然后作者分别从下面几个方面揭示(要求学生摘录现成语句):

  居民安土重迁;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胡同与胡同文化的联结点在第五自然段,这是由表象到本质认识升华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两者的联结点,联结点也是一个关键语句: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筛选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表达作用,对中心的支撑作用。

  对关键词语的说明,可放在语言层面上把握、理解。

  重点二:语言在本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和效果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总体是平白、朴素、口语色彩浓烈,富于表现力。

  体味本文的语言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文体特点决定的语言特点:准确

  文章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说明以准确取胜,这篇文章也不例外,如“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在对胡同命名方式说明的时候,有的充满肯定语气,如“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猜测,如“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因为这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

  2、口语化、京化的语言给人以亲切的感觉。如“你往南边去一点。”“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3、语言平白朴素。如“北京城像块大豆腐。”多生活化的语言!

  4、短句给人以干净利落的感觉,韵味实足。如“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5、在平白朴素中融有古典韵味。如“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在体味上面富有特色的语言时,可以采取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方式,也可以筛选出上面词语,让学生结合语境去把握,但绝不能背离语境,让学生就句论句。

  难点:辩证地认识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落

  这是一篇在行文和内容上都具有辩证色彩的文章,结构上的前后衔接,逻辑严密,三个部分自然天成。从内容上说,辩证性更多地表现在文章的第三部分:胡同的衰退。

  认识到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退需要学生从语言层面入手,通过体味语言中所寄予的作者感情来明确。

  作者的感情在本文中可以说是复杂的。

  1、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这是满含感情,充满留恋的流露。

  2、“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这是对胡同温馨一面的推崇。

  3、“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这是对北京人“事不关己”的批判。

  有的句子本身就很复杂,让人一时体味不出感情味儿,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你说是一种什么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这点也会给学生以更多思考。

  总之,我们看到,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对它们的喜爱、留恋,又有对它们将逝去的豁达,胡同文化的没落,让作者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令人心动的一面,也让作者看到了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带给旧有事物的冲击。在现代文明突飞猛进的时代,不可避免地,传统要受到冲击。

  在对胡同和胡同文化没落的认识上,作者表现出了鲜明的辩证思考,同样,在对北京人固有的文化形态的认识上,作者也含有辩证的认识。比如“安分守己”,这是一种源自于更古老传统的思想意识,它对许多中国人,对作者本人都产生过和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的达观、安贫乐道与之不无关系。相反,我们也可以看到,“安分守己”也会带来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羁滞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六、小结:

  熟悉北京生活的作者,熟悉北京的胡同,他更从胡同的特点中揣摩出胡同文化的内涵。他推崇胡同和胡同文化,但他更知道,胡同与其它传统事物一样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淡出舞台,这是作者理智、冷静的思考。

  七、知识卡片

  积累下面词语: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

  八、板书设计

  板书一

  胡同文化

  方方正正安土重迁

  命名来源是居住方式各自封闭

  北京胡同胡同大小是文化形态封闭的文化易于满足“忍”

  胡同静僻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板书二

  胡同文化

  语言特色

  不显喧闹更加安静静的文化

  口语色彩嘿易于满足

  北京人,真有你的!善于忍耐

  古典色彩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无可奈何

  短句大腌萝卜,就不错干脆利落

  说明方式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准确

  《胡同文化》细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体味序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体味说明性的语言训蕴含的作者丰富的感情色彩。

  2、培养学生根据语境理解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能力。

  3、理解课文中“胡同文化”丰富内涵。

  4、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

  2、“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辩证看待问题的方法。

  教学步骤: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1到5自然段,归纳概括“胡同”的特点。

  本过程注意培养学生透过表层深入挖掘深层的能力,培养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意识。

  读后引导学生筛选能够概括胡同特点的形容词,明确概括特点的语法限制。

  明确:

  方方正正、命名来源丰富、胡同的静(以动衬静的方式突出)

  2、思考:“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联系起“胡同”和“胡同文化”两者,自然过渡到对“胡同文化”内涵的揭示。

  3、学生泛读课文6至12段,采取信息筛选的方式,捕捉作者在行文中所透露出来的“胡同文化”的内涵。

  重点语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即相信远亲不如近邻,又“各人自扫门前雪”;

  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上面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归纳,从中概括出“胡同文化”本质。

  明确:安土重迁、过往不多、易于满足、不爱管闲事、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4、学生阅读课文剩余的部分。

  思考一:课文的标题是“胡同文化”,到第12自然段,胡同文化的内涵已经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写下面的文字?

  明确:尽管前文已经揭示出“胡同文化”的内涵,但是,在“内涵”中,我们能够较为清楚地知道作者含有的复杂心境,这种复杂并非模棱两可,而是有一定倾向性的,他的好恶还是能够区分得开的。作者之所以在文章中表露出这种思想,就是因为要表达出传统文化比如“胡同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所面临的选择,这是文章的主旨,是表达一个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认识的。

  教师挑出下面三段文字,让学生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消逝的态度: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声气”是对胡同淡去的真实写照;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这也是对胡同淡去的真实心境的流露;

  “再见吧,胡同”万语千言凝成最普通的一句话,有无可奈何,有豁达率直,有怅惘迷茫,也许还有其它的什么在里边……

  思考二:结合自己的认识,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安分守己”?

  明确:任何事物可能都会有它的两面性,再积极的事物也会成为人们常说的“双刃剑”。“安分守己”既造就了人们的遵纪守法,又培养了人的生活、工作进取的惰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阅历、识闻,见仁见智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5、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课文的语言特色。

  这是篇在语言上很有特色的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参见总案的“重点难点解决步骤”中的重点二。

  小结:文章多处引用北京俗语方言,朴实、直白、富于口语化,富于生活气息,富有感情色彩,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6、作业: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

  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頫,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却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沉淀。因写《艺舟双楫》而出名的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说,见过一幅赵孟頫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頫,但细一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頫就不可能是赵孟頫。赵孟頫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頫就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頫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会聚和溶化的结果:已经会聚、溶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还可以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中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术时津津乐道的“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这就是可敬而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统摄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趋向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变成一种承传性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于群众惰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支毛笔,就负载起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

  1、第二段开头说:“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其中“这个论断”指什么?

  2、第二段末尾说:“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请简单说明这种“重要特征”的内容。

  3、最后一段说:“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请用原文词语回答这“两种力量”的具体含义(不超过计划5个字)

  4、最后一段开头说:“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这里指什么?“可敬”是因为书法遗产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为什么又说是“可叹”的?请摘录原文加以简要说明。

  “中国文化”指的是:

  “可叹”指的是:

  参考答案:

  1、“这个论断”指过于纯净的赵孟頫就不可能是赵孟頫。

  2、书法遗产极其丰富,即使力图创新也摆脱不了传统影响。

  3、社会性认同和承传性定势。

  4、“中国文化”指书法。“可叹”是因为:文化个性在传统的统摄下层层损减,越来越趋向于群体性的互渗与耗散。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属于讲读课文。本单元由四篇风格形式都不相同的序言组成,是研究作家作品的重要资料。《胡同文化》是我国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也是一篇文艺小品文。作者诠释了北京居民建筑和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诙谐幽默,京味十足,极具张力。学生应该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写作训练的很好的材料。这篇课文处于前后教材的衔接位置,在教材内容安排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确立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归纳“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分析“居住方式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3)通过课文发掘有关本地文化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品读体验,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如何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为了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的原则。对本课的教学采用点拨法、归纳法、发现法、讨论法和品读法等五种教法。

  用点拨法和归纳法分析文章要点,达成“认知目标”;

  用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发掘研究课题、交流学习成果,促进共同提高,达成“能力目标”;

  用品读法体验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达成“情感目标”。

  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同时也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具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本节课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用Powerpoint制作的教学课件含建筑画片、背景音乐、课文层次结构动态演示、知识迁移引导等,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全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另外课件演示板书,能节省时间,加大容量,提高效率,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四、学法辅导

  根据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以及高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特安排了以下两个步骤的学法辅导:

  一,自主探究法,指导学生充分借助相关资料进行研读,理清课文思路,质疑生难。实质是教会学生掌握“自学程序”:理脉→析疑→归纳→提升,从中也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的能力,掌握套路,学会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形成技能,养成习惯。

  二,合作探究法,分小组讨论,课堂交流,在教师的点拨下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探讨传统文化走向没落的问题,发掘研究课题,养练思维和写作的能力。实质是引导学生去创新学习。

  五、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教学策略”的理论,在本节课上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的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立足课文重点内容诵读品味延伸迁移

  引发兴趣点拨导思讨论演板领会情感分组讨论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首先是用多媒体循环播放一组有关胡同的各种图片,配以歌曲《故乡是北京》做背景音乐,让学生看看古老的胡同,感受浓浓的北京风味。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立足课文,点拨导思;

  设计三道题目引导学生思考:(1)理清思路(2)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3)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本环节运用引导归纳法来进行。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语句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提问后,用课件展示答案纲要。本环节继续训练学生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并为下一环节深入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做好铺垫。

  (三)重点内容,讨论演板;

  分两个步骤完成。1发现疑难→2分组讨论

  1、发现疑难。(发现式学习)

  每组学生根据课文的要点写一个疑难问题上交。教师先梳理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补充总结为以下两个:(1)探究胡同建筑特点、地域特点与文化的关系。(2)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这一步骤意在突出重点,提出难点,并养成学生质疑的习惯。

  2、分组讨论(引导法、讨论法)

  学生分小组就以上的两个问题展开深入探究,讨论完成,然后课堂交流。此部分的学习,教师应参与到各小组讨论当中启发、协助或质疑,并及时肯定学生的发现及思维的成果。如第一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胡同的建筑特点和北京长期处在政治统治中心的角度来思考,这里解决了教学重点;第二题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文化修养来谈,使学生从作品表面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感情,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分工和合作,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四)诵读品味,领会情感;

  先看配套的画面听课文最后三段的配乐朗读,再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小组读自由读比赛读)进一步感受作者对老北京、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五)延伸迁移,分组讨论。

  1、拓展延伸

  在第三个环节基础上拓展延伸,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我们本地有没有正在趋向衰落的建筑文化存在?如果有,应该如何对待?请举例说明。

  此题意在训练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相信学生很快会说出“骑楼城”,然后分小组讨论,并把自己的见解写下来,派代表发言。之后教师应对这个问题作出自己的认识:传统文化的衰落从另一角度看恰恰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也不能一概否定,应继承发扬并有意识的保护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使它成为当地建筑文化的一个品牌,交流之后,让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余时间深入研究。

  2、迁移训练

  课外写一篇关于梧州“骑楼城”文化的论文。要求写出对环境的思考。

  学生分小组在课外对骑楼城作调查,获取资料,整合资料,最后写成小论文。这里指导进行研究性学习,借以教会学生寻找探究的门路和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探究的能力,获得探究的乐趣。

  以上五个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汪曾祺)

  胡同—正、俗、多、静

  安土重迁(居住心态)

  文化易于满足(生活态度)

  不管闲事(政治态度)忍

  安分守己(处世哲学)

  情感—怀旧、伤感

  过往不多(人际关系)封闭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2、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教学难点】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对全文中心意思的概括。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设想】

  概括要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课中心意思的表现比较含蓄,内容要点不易概括,但各段落的意思比较清楚,可利用段落的关键语句或语句的共有含义,先概括段落的要点,然后梳理段落间的关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概括全文要点。

  从标题看,“胡同”是表象,“文化”是内涵,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胡同”的特征,进而认识到它对“胡同居民”的影响。最后,还要品味作者对有着“胡同”色彩的心态的审视和批判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展示一组北京胡同的图片,让学生对北京胡同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二、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体会朗读感情。

  三、指导自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概括各段要点。

  按照课文由表及里的行文顺序和由简易到繁难的思维规律,让学生先阅读、分析、讨论前半篇课文的段落大意比较合理,可以逐段概括它们的要点,也可只做有代表性的段落,视时间充裕与否而定。

  课文第五段是将“胡同”的城建特点与其文化特点挂起钩来的段落,可以选作课堂学习的起点。通过让学生寻找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等方法,帮助他们发现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问: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是哪一段?

  2、提问后,教师分别作引导,力求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概括,并做明确:

  第一段的关键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学生在自读时就能发现这些句子的价值,必须提醒他们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进一步对要点概括可以表述为:用方正的方向切割北京的大街、胡同,影响着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这种概括,首先是对全段思想要旨的提炼、提纯,其次也是对有关话语化繁为简的语言推敲,这比勾画关键句要来得困难。应该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老师不要越俎代庖,同时老师还要注意掌握好宽严尺度,学生的表述,主要意思基本正确完整就可以了,不要要求过高而吓退他们。

  第二段关键一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写了胡同的宽窄、多少,恐怕目的是要谈胡同的数量之大。

  第四段为读者描绘了胡同的安静,这已经隐约有了生活—文化的影子。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从而结束了对胡同在城市建筑方面的特点的介绍,开始转入对胡同所连带的地方文化性质的思考。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安土重迁”只是“封闭文化”的一种表现,并非惟一表现,这可以从下面的段落中找到根据。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

  第八段继续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当他们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时,天知道他们与多少“别处”的优长和进步失之交臂。

  第九段写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入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地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写了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

  3、小结。

  四、全文的中心意思归纳:

  1、从四个方面解读“忍”:

  (1)“忍”是胡同文化的精义。

  (2)“精义”是相对于“表现”而言,胡同文化的表现是封闭。

  (3)“封闭”渗透于北京人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安土重迁,如渴望独门独院,如对物质生活容易满足,如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

  (4)作者对“忍”的态度基本是否定的。

  2、总结归纳:以封闭保守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这一切正在不可逆转地走向过去。

  五、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附板书:

  方正(方位意识)

  取名来源(记数、物件、人名、行业、形状)

  胡同特点

  宽窄(区分阶层)

  网络(方便、安静)

  和四合院是一个整体

  (封闭为表现“忍”为精义)

【关于《胡同文化》教学设计(精选5篇)】相关文章:

《胡同文化(汪曾祺)》教学设计11-07

汪曾祺《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1-07

汪曾祺《胡同文化》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12-16

汪曾祺《胡同文化》教案设计11-07

胡同文化教案 汪曾祺11-15

胡同文化汪曾祺教案11-13

汪曾祺胡同文化教案11-10

汪曾祺写胡同文化原文11-18

汪曾祺胡同文化课件11-13

汪曾祺胡同文化读后感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