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1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诗》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熟读背诵两首古诗。
【学习难点】
领悟春天自然景物的美,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课老师布置的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
(板书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叫做……
(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件中的图,你们右图中看到了什么?
7、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贺知章。
(简介诗人生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边读古诗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4、从读“咏、碧、妆、裁、剪“要求学生会读,读准。
5、指名读,请其它学生正音,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⑴ (放远处看到柳树的照片)你看到了什么?
⑵ 诗人从远处看到了柳树,发生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丽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的多好,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2、自读第三、四句:
⑴ 接下来,诗人又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样和同桌去读第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⑵ 学生自读,指名读,读到第三句时,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⑶ 读到第四句时,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去和小伙伴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和同桌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
4、讲评学生的小绿笔。
五、指导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学生提出难写的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垂”笔顺要多次书空,记准四横的长度不一样。
“裁”要注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别开来,一捺改成一点。
“剪”字下面是刀。
2、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六、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作业
1、背诵《咏柳》。
2、读春,积累词句。
(开火车,每人说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说一个含有“春”的词语,看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
3、课前搜集的有关“春”的佳句名诗,你们都搜集了多少?
4、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材料讲出来。
5、老师出示课件(收集的词语、成语、名诗佳句)请学生来读。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他们对春天是那样欣赏,那样痴情,真可谓是把春天描摹的绚丽多彩,古人赞美春天的诗很多,我们今天学的是南宋诗人朱熹《春日》。
2、今天咱们学的这首诗,谁知道它们题目是什么意思。
3、简介诗人朱熹。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朱熹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后,你能猜一猜诗人在写《春日》时的心情吗?
(高兴、喜悦、欢快、舒畅……)
(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猜测,大家能从诗文中找出明确的词句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
(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老师点拔如下: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设得、东风面、总是春
万紫千红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师范读一次。
8、说一说古诗的大意。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滨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
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出示)《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多读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孔子在书籍中寻找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像是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从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系吗?我们大家要在书海中求知识,因为书的海洋里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诗》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四、各自背诵课文
五、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六、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诗》教学设计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
古诗。
教学方法:
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五、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师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师画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生读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四、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
《诗》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
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⑴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⑵ 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六、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七、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⑴ 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⑵ 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⑶ 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交流学习收获。
⑶ 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⑴ 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⑵ 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四、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诗》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⑵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2、过程与方法:
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研讨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明确: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明确: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4、合作研讨: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5、改写诗句,歌唱祖国:
⑴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三节以分号为限,可分为五小节,任选一节改写成散文,必须用进下列词语:温馨宁静质朴简单美不胜收刻骨铭心
⑵教师出示自己的范文,如第四小节,可以改写为:
我喜欢这样的温馨宁静的时刻: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小村的路口,看看那堆满谷物的打谷场,从那里飘来阵阵丰收的馨香;再回头望望那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在暮色中静默无言,是那样和蔼可亲;在那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后,是乡亲们质朴简单的日子……这样平常而普通的乡村风景,在我眼里美不胜收,因为,我刻骨铭心地爱着这片土地!
⑶学生活动,交流。
四、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2、学生合作研讨:
⑴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⑵“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⑶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明确: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又略带悲伤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倍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六、拓展、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皿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抒怀短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祖国
莱蒙托夫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森林河流白桦
对祖国的“爱情”{
农家生活: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饮酒笑谈舞蹈(平实中见真情)
黑人谈河流
休斯
核心词“河流”(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沐浴
黑色刚果河畔盖茅舍
河流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密西西比河听歌声
《诗》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
1、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3、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4、小草长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小诗,学生认真听,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
三、学生自由读诗,画出生字,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
四、生字教学:
1、出示字卡认读:“枯“”荣“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教师画出节奏范读。
草
离离| 原上草,
一岁| 一枯荣。
野火| 烧不尽,
春风| 吹又生。
2、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3、教师指名读诗
4、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意
5、以组汇报:
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引导学生观察图,讲图意,理解前两句“离离| 原上草,一岁| 一枯荣。”
问: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大胆发言说明小草顽强、勇敢、生命力强等)
请大家齐读后两句
六、朗读全诗
七、试背全诗
八、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
2、学生范写
九、拓展延伸
1、读书后古诗
2、积累白居易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以图引文
1、幻灯出示图片,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然后,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家。(小男孩、黄蝶、花、小路)
2、大家来到这里,你认为这里的景色怎样?(美丽)人呢?(可爱)
想知道这是哪里呢?这里是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店的地方,唐代诗人杨万里就住在这里。(教师随手板书课题和作者)
3、让生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二、自由读诗,扫除生字障碍
师语:杨万里看到美丽的景色,他写了一首诗
1、圈出生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2、请小老师上讲台进行生字教学,班内交流识字方法,筛出难字进行教学
3、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认读。
三、学习古诗
1、出示全诗画出节奏
宿新市徐公店
唐杨万里
篱落|疏疏| 一径| 深,
树头| 花落| 未| 成阴。
儿童| 急走| 追|黄蝶,
飞入| 菜花| 无处| 寻。
2、教师范读古诗
3、学生自由以组学习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诗句
4、班内交流学习情况,(重点理解前两句古诗)
四、指导朗读
1、师语:这么美的春天,我们读诗时应该怎样读?
2、录音范读,学生模仿朗读
五、背诵古诗
六、指导书写
七、布置作业:
1、背会古诗,
2、积累古诗
八、板书设计:
枯 野火烧不尽 景 美丽
草 宿新市徐公店
荣 春风吹又生 人 可爱
《诗》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诵读,领会诗人坚强乐观的思想,感受他博大的情怀。
2、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教学目的要求1。
2、难点:
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导入;或可从“你知普希金有多少”这一问题导入,让学生自主学习。
二、朗读诗歌
三、指导学生朗读
让学生注意诗的感情基调,并注重诗的重音、节奏、停顿。
四、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其余同学作出中肯的评价
五、精要讲析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艰难生活的体会。
2、这首诗语调亲切和婉,热诚坦率;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是它打动人心的美好所在。
六、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
七、请同学结合生活实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会如何去面对呢?
八、当堂检测
背诵、默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抽同学背,然后一起默写。
九、作业
1、课后补充练习。
2、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诗》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的场景。
3、感受古诗文学和意境的美,从中懂得求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同时能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求知的道理。
教学方法:熟读成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有关朱熹和陆游的材料,相互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示儿》。请一个学生来背背,谁愿意自信地站起来呢?
我佩服第一个敢于站起来的同学。对于第二首古诗的作者陆游,相信同学们已经有所了解。那么下面谁愿意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这位伟大的诗人呢?(你真是一个会收集材料的学生)
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首陆游所写的诗。教师板书诗的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谁能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呢?如果觉得有困难的同学,(冬天的一个晚上,陆游教他的小儿子怎样读书。)不知道“示”在此处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呢?(指示、训示之意。)
二、猜一猜
同学们,你们看着这个课题时,你能猜出陆游会对他的儿子子聿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那么下面我们就要来看看你与陆游是否是知已呢?
三、出示古诗,进行教学。
1、同学们打开书本128页,先把这首古诗读通。
2、请一个学生来汇报自己的朗读情况。集体再读诗歌。
3、同学们,我们要理解古诗句的意思,有哪些方法呢?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通过熟读课文理解)
同学们看来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几个词语的意思,大家可根据友情提示呢,更好地理解古诗之意。
(始:才。终: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同学们可以自己通过喜欢的方式来理解古诗,不懂的也可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4、同学们经过学习,相信诗句之意已经有所理解了。前面有猜对作者诗中所写意思的同学请举手,你刚才猜对了哪一句?学生汇报。
结合学生说的过程中,导出第二句中:少与老相对。第四句中的:知与行相对。
同学们你看这团体的力量就是大,刚才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咱们就把这首的意思也理解了。理解了诗意,相信同学们背起诗来更容易了。
5、请学生背诵,展示自己所得。背好了古诗,你们谁能说说陆游都告诉了他的儿子什么道理呢?说到这里,我不禁有个问题想向同学们请教:陆游是在告诉儿子,书上的知识无用呢?
四、自学《观书有感》
同学们下面来我们再学习一关于学习方面的诗,同学们也可用上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出示古诗《观书有感》
五、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
《诗》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会读生字“丫”,读读写写“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趣、乐。
3.感受“安、悠、爬、染”等动词的精妙,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4.通过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趣,初步培养鉴赏儿童诗的能力,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
1.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首诗,诗里有我们的梦想和憧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儿童诗两首》。
2.齐读课题。
3.这两首儿童诗是——(“我想”“童年的水墨画”),从这两首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估:学生预习过课文,大部分能基于所知的内容作个简要的表述,如:“我想”是“我”所展开的想象,童年像水墨画一样美等。少部分学生此时才会关注到题目与内容的联系。)
4.简介背景。
《我想》是我国著名作家——(高洪波)在初春时,带着自己四岁的女儿到公园里和女儿尽情地享受阳光,欣赏春天,欢快游乐后写下的。《童年的水墨画》则是作家——(张继楼)在80岁高龄时,根据自己的所见及童年生活的回忆写成的一组诗,分别是由“街头、溪边、江上”这三首小诗组成的。
二、初读感知初感文体
1.自读诗歌,运用“借助注释”“同桌交流”的方式解决初步的'疑问,思考诗歌主要讲了什么。
2.个别读,师生共同参与正音、断句。感知诗歌主要内容。
(学情预估: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好生字“丫”,较流畅地读好“我想”,“童年的水墨画”则有可能出现断句等困难。“我想”从儿童的视角书写,浅显易懂,但概括仍存在一定的困难。“童年的水墨画”能大致知道所描写的几个场景。)
点拨策略:“我想”提示每小节“我”想像了什么,“童年的水墨画”提醒在“街头”等地方分别做了什么。
3.课文为什么要把《我想》《童年的水墨画》放在一起呢?这两首诗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学情预估:“一语惊醒梦中人”,一部分学生会意识到这两首诗歌富有童真,都是写童年美好幸福生活的。可能少部分学生则比较茫然,会讲到两首诗的具体内容上。还可能会有学生指出两首诗的不同点。)
4.小结。
这两首儿童诗都是富有童真、童趣,都是与童年有关,而且,主要还是写给你们——儿童看的呢!
三、品读体情体会精妙
《我想》
1.读了《我想》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学情预估:“我想”能从自己的读中体会到诗歌的趣,作者的“奇思妙想”,也可能会认为作者是在异想天开。)
点拨策略:尊重学生个性的感受,点出童年是个爱想象的年龄,看到世间万物都可能会展开自己的奇思妙想。
2.指导想象,朗读体会。
点拨策略:以“作者分别看到了春天的什么景物展开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体会是盎然的春意启发了作者的想象,以第一小节为例,想象画面,指导朗读,通过“悠啊,悠——”破折号中声音的延长,读出诗歌的趣。
3.方法迁移,品读诗歌。
点拨策略:指导学生运用第一节诗的想象画面的方法,交流自己的感受,并通过朗读调动情感,体味诗境。
4.在这首诗中,你觉得哪些词用得特别好呢?
点拨策略:引导学生发现诗中“安、接、装、种”及“悠、长、望”等动词,通过换词等方法体会动词的准确、精妙。
《诗》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1、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3、领略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学习重点】讲清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学习难点】对联想和想象的区分。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2、写作背景:
《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写于19世纪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静夜》最初发表于1922年8月18日上海《时世新报学灯》,原题《静夜吟》。
3、关于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根据事物互相联系这一客观规律,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而想象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文学作品中,联想可以丰富想象的内容,促进想象的发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环境场面描写更充分发挥衬托人物、烘托气氛的作用。想象则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合理的想象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的。想象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辨别真假、善恶、美丑,提高鉴赏能力,丰富知识,接受美的陶冶,受到教育和启迪。
【自主学习】
1、指导、训练朗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并试着划分两首诗的节奏和重音。
(这两首诗在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柔和、舒缓。)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缥缈()()灯笼()笼罩()漏出()鲛人()
3、填空。
这两首诗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籍贯________,是著名________、________,代表诗集有________、________等。
4、选词填空。
(点 闪 明 现)
(1)远远的街灯___了,好像___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___了,好像____着无数的街灯。
(2)这四个词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合作探究】
《天上的街市》
5、全诗共四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6、作者怎样展开联想和想像的?诗中哪些是联想,哪些是想像?
7、诗中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8、细读《静夜》诗文,看诗人具体写了什么。其中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
9、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静夜》全诗的意境。
11、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结构有哪些异同?同是夜晚,同在天上,同条天河,可在两首诗中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意境,你能说说原因吗?
【精读精练】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12、“我想那缥缈的空中”,“缥缈”一词换成“晴朗”不是更好吗?能不能换,请说说理由。
13、既是想像,作者为什么又用“定然”一词来作充分肯定呢?
14、这一小节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试结合背景分析作者这一美好想像的根源在何处?
15、“美丽的街市”在作者心中是对什么的追求?而“世上没有的珍奇”是作者对什么的追求?
《诗》教学设计 篇11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学过很多的古诗,你还记得哪些?请背一背。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出塞》,板书课题。
2、这首诗饱含对出征将士的怜惜之情,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平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全诗
1、自由读全诗,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分组讨论、交流,弄懂字词。
2、交流学习的情况。
三、理解诗句
1、读你喜欢的诗句,再说说喜欢的原因。
2、交流学习,教师点拨。
注意体会但使、飞将、不教等词的意思。
引导学生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意思。
3、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同桌互相说,然后全班交流。
4、学习有感情地诵读全诗,通过互评交流方法,提升朗读水平。
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了解时代背景,体会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的意思。
3、带着怜惜边关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再读古诗。
五、背诵古诗
示儿
《诗》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有、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带领学生感悟古诗中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1、用幻灯片出示2首古诗。
2、学生配诗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师:学习了前面几篇课文,和你的所见所感,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师: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讲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
认读生字“古、诗、首”。
4、指名读古诗名(题目)。
比较“春”和“村”的发音。
二、自学生字、自读古诗
1、生自由读诗:
师:一边读古诗,一边把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生字,检查自学情况:
师:要来读一读吗?一定要读准字音。
⑴ 区别平、翘舌音:诗、首、处──村、醉、散。
⑵ 字形:
① 古:十+口; 闻:门+耳
居:尸+古; 童:立+里
② 诗:讠字旁; 醉:酉字旁; 忙—忄旁
3、口头扩词:
古( )( )( ) 声( )( )( )
多( )( )( ) 处( )( )( )
知( )( )( ) 忙( )( )( )
4、同桌抽读生字。
三、书写指导
1、引导生观察书写、掌握要领。
2、师范写,生观察:
“古”字横要长而凸。
“多”要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
“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把捺拖长。
“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的垂直且稍长。
四、课外作业
查找有关诗人、古诗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欣赏导入
1、生看课文插图,听师配乐朗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愿意听老师先来读一读吗?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那你们也想来读吗?
二、朗读、体会、理解古诗
1、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要想读好这两首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做到“五不”,还要读通句子。其次,就是要反复多读几遍,因为古人能用很少的句子,表达很丰富的意思。最后,还要看谁的想象力丰富,一边读诗,一边能在大脑里作画!
2、生自愿汇报读。
3、生赛读(同桌赛、小组赛、男女竞赛)。
4、背诵古诗:
师:一不留神,老师发现有好多同学在熟读的基础上,都可以背诵古诗了,来站起来,展示一下。
5、交流理解、体会:
师:愿意把你们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体会用画笔画下来吗?选择其中一首作画。
间休:在作画前,我想为大家朗读一段文字(教材简说)。
交流诗画,展开想象,畅谈感受。
师: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想法和作品一起到前面来,给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三、完成“课后练习”
1、生口头扩词:
师:看看谁的词汇量大,是我们班的“小词霸”!
2、动手实践:
师:希望利用周末或课余的时间,同学们回家做一只风筝,要记住的是,一定要自己参与动手哦!
《诗》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的】
1、学习和借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通俗易懂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理解《未选择的路》中“路”的象征意义。
2、熟读成诵,背诵中要赋予自己的理解,做到有表情背诵。
【重难点】
1、重点:
因文悟情,如何面对困境以及如何选择人生的道路。
2、难点:
《未选择的路》的象征意义,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想】
1、熟读、有感情地朗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感受,老师最后总结点拨。
2、让学生积累精彩的语句,充实语言仓库。
【计划课时】
两课时。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
师: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我们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
生自由抒发。
师要亲切地倾听生的抱怨。
二、诵读
1、师范读,读出节奏来。
2、生练读。
3、生有感情读。
4、说题目:“欺骗”──理想与现实的一种距离。
5、生齐读。
三、赏析
1、语言:通俗易懂,“劝说的口吻”,又富有哲理。
(插入朗读)
2、这首诗中诗人对生活是什么态度?
强调“热爱、积极乐观”。
3、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师提及句子“相信吧”“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四、小结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当堂背诵)
五、作业
仿写诗《假如……》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
一、生读自写的诗《假如……》
师多肯定。
二、诵读
三、赏析
1、哲理诗,“象征手法”。
2、讨论“路”以及象征。
3、“未选择”的理解。
4、蕴含的人生哲理:
引导──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与困惑,那我们该怎么办?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但也要有魄力,敢于创新和进取。
5、诗句提醒:
久久伫立”“荒草萋萋,……显得更诱刃,更美丽。
四、小结
弗罗斯特,“象征”。
五、课外拓展
1、听配乐诗朗诵《致凯恩》、《海涛》。
2、抄写汪国真的《生活》(生活、遗憾):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选择了清醒/也就选择了糊涂/你征服了别人/也就被别人征服/你赢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
你拥抱了晨钟/怎么可能拒绝暮鼓
《诗》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像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课前准备】
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学生介绍不到位的教师补充。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⑴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反复朗读这首诗。
⑵ 品味诗歌的语言,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⑶ 诗歌的两部分各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3、问题探究:
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能立刻解决的立即解决,解决不了的采取四人小组讨论形式答疑解难。
教师备题:
⑴ 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⑵ 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4、朗读背诵:
试着当堂背好这首诗。
5、体验反思:
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逆境。
6、比较学习《未选择的路》:
学生自主阅读《未选择的路》,并将其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进行比较。
(比较两文在内容、态度、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诗》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诵读,领会诗人坚强乐观的思想,感受他博大的情怀。
2、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教学目的要求1。
2、难点:
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导入;或可从“你知普希金有多少”这一问题导入,让学生自主学习。
二、朗读诗歌
三、指导学生朗读
让学生注意诗的感情基调,并注重诗的重音、节奏、停顿。
四、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其余同学作出中肯的评价
五、精要讲析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艰难生活的体会。
2、这首诗语调亲切和婉,热诚坦率;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是它打动人心的美好所在。
六、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
七、请同学结合生活实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会如何去面对呢?
八、当堂检测
背诵、默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抽同学背,然后一起默写。
九、作业
1、课后补充练习。
2、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诗》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依据:
诗歌是最精粹的文学样式,它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诗歌本身蕴含内容的丰富性及含蓄性,使得诗歌理解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本课中的《我爱这土地》、《乡愁》就把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品味欣赏诗句,作为教学重点之一。 另外,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九年级也当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诗歌能力为目标,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浓浓的情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欣赏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竟境和深刻意蕴,把握诗歌的象征的手法,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来抒情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与理解相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蕴,把握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难点:把握诗中的象征意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朗诵三首关于思乡的诗:崔颢《黄鹤楼》李白《静夜思》席慕容《乡愁》
请学生指出三首诗的共同点:思乡、热爱故乡,由此引入余光中的《乡愁》
二、新课
(一)学习第一首诗:《乡愁》
1、学生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内容
2、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后归纳出以下几点:
(1)本诗着重表现“乡愁”,即对家乡的思念
(2)诗中的“愁”,是借助具体的物,即“船票、邮票、坟墓、海峡”来体现的
(3)诗是以时间顺序来安排内容
(4)诗的结尾一节,把对家乡的热爱上升到热爱祖国的高度,情感升华了。
3、学生朗读,再次体会诗的情感。
4、指名学生诵读,其他学生点评。
(1)点评时突出对“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词的处理,理解作者在这些词上寄予的深情
教师引导:邮票小小,乡愁“大大”
学生回答:船票窄窄,乡愁“宽宽”
坟墓矮矮,乡愁“高高”
海峡浅浅,乡愁“深深”
(2)点评时突出诵读的停顿:如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3)点评时注重“后来啊”中“啊”的处理,学生谈理解。
(4)点评时注意理解“浅浅”的表达效果,并非“海峡浅浅”,而是“思念深深”。
5、学生再次品读,从整体上深入理解、体会,归结本诗的意蕴内涵。
6、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学过这首诗,我们能不能也以“乡愁”为主题,仿写几句:
a组:乡愁是……
乡愁是……
b组:小时候,母爱是……
长大后,母爱是……
而现在,母爱是……
(二)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1、诗中常用物象或意象来表述或抒情,学生自读全诗,找出物象或意象,结合写作时间,理解它们都代表了什么?学生合作交流,理解归纳:
a、全诗以“写”的物象来代表爱国诗人和爱国人士
“写”热爱土地的表现:
歌唱(即使喉咙嘶哑)
(与祖国同在,为国献身)
死后融入土地
b、“暴风雨”象征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愤怒的人民
c、“无比温柔的黎明”:自由解放的曙光
2、再次朗读第一诗节,体会诗的意象
3、学生示范读,点评
(1)点评时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变化如“暴风雨”“温柔”的不同朗读处理
(2)点评时注意诵读时情感要丰富
4、诵读第二诗节,明确与第一诗节的关系:点明主题这不仅是诗人爱国之心的体现,也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5、齐育本诗,加深理解
6、学生质疑:可能出现的问题: “为什么用上‘假如’”?
三、总结:
如何理解现代诗的内涵或意义:找出诗中的意境或物像,结合时代背景或写作背景去理解
四、作业:
请你借助一种物象或意境(如月亮、大雁、春花、江水)等来表现一种情感,写几句小诗。
《诗》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领悟诗歌的主旨。
2、欣赏诗歌奇妙的想象,并能在阅读诗歌时展开自己的想象。
3、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理念】
1、加强对诵读的指导。
2、引导学生读中悟情,抓住诗魂。
3、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指导。
2、领悟诗歌主旨。
3、培养想象力。
【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学习《天上的街市》,比较阅读法学习《静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天上的街市》
导入:同学们,每当繁星闪烁或明月高挂的夜晚,我总爱仰望星空,产生无限的遐想。我多想摘一颗最美的星星送给你们。今天我终于有一件礼物可以送给大家了。(出示星空图)喜不喜欢?(喜欢)是啊,我们不能摘到星星,但我们有飞扬的思绪,有丰富的想象。大诗人郭沫若用他奇特的想象,写成了《天上的街市》,今天,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进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二、初读
1、学生小声地自读诗歌,了解作者。读准字音,用学过的方法划分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2、听读(视频朗读)同学们通过自读,对诗歌有了初步的感受,我们再来听听专家的朗读。通过比较,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要求。
3、归纳朗读要求
⑴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⑵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
三、美美地读(有感情地读)
同学们根据刚才归纳的朗读要求再一次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美、读出悟。
1、再次自读。
2、指导朗读、并评点齐读。
3、师评点。
4、师读。
四、细细地品
同学们在美读的过程中,是否感觉到这首诗写得很美?那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为什么?小组交流后、自由发言。
1、第一节:描写了美丽的夜景,
⑴作者最先看到的是什么景物?
明确:作者最先看到的是街灯,由街灯联想到了明星。
⑵为什么会有这种联想?
明确:因为它们有相似点。
⑶街灯“点”,明星“闪”,“点”和“闪”能否互换?
明确:不能,“点”暗示天上有人在点灯。
2、第二节:由街灯联想到了街市,进一步想到街市上的物品。
⑴你能想象出天上的街市会有哪些物品吗?或者你想到天上的街市去买些什么物品呢?
⑵两个“定然”能否改成“是否”?为什么?
3、第三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骑牛图)
4、第四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闲游图)
这两节描写了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指名复述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教师起头:从前,有一位勤劳能干的青年名叫牛郎,他和一位名叫织女的仙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好景不长……
⑴诗中所写的和传说中的一样吗?
⑵作者为什么要改写传说呢?
明确:不一样.表达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分析这一点时,穿插介绍作者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⑶诗人所写的天上的人及他们的生活,这些都存在吗?(不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
教师讲述:同样是通过想象创造的故事,结局却截然不同。
小结:这首诗诗人通过两个神话般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诗的意境。那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由地上想到天上的呢?
五、归纳想象思路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
六、区别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此相关或相似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七、联想和想象练习
仿句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者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笼中的小鹦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光照在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比较阅读:学习《静夜》
1、背景简介: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这期间他曾两次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描绘了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在对月沉思。这是诗人对时代的哀伤、无奈、惆怅和思念祖国亲人的心灵投射。
2、小组合作学习:
看看两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创作背景:都选自于《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内容:题材: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
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失望和痛苦,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感情:都充满了恬静美好,而又淡淡的忧伤。
不同点:《天上的街市》更积极、乐观一些。
九、朗诵比赛
【教学后记】
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参与的精神令人赞赏。教学内容很多,程度高的班级能圆满完成任务,程度差点的宜用两课时,但都能达到当堂背诵。
《诗》教学设计 篇18
【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郭沫若先生的早期诗作,当时他的作品常常借用神话传说,加以再创造,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作品中大胆的想像、奇特的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这两首诗歌都有这些特征:《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静夜》先描绘静谧的夜景,然后放飞想像,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所以教学时要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在熟读美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创造。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钢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学生查阅郭沫若及诗集《星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远眺夜空,总会勾起人们无尽的幽思遐想。诗人郭沫若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心中所向往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二、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并按“名、时、地、作、评”确定记忆重点。
三、朗读体验。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并用铅笔做上记号。
2、学生朗读,课件打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让学生对照。
3、叫一个朗读较好的学生,配上音乐《星空》,诵读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仔细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4、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充分调动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诗里的想象世界。
5、全班有感情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四、探究讨论
1、课件打出问题组,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⑴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⑵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⑶这些想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⑷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2、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
⑴街灯(联想)明星(想象)天上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⑵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⑶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⑷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五、背诵诗歌,体味语言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同时仔细体味诗歌语言好在哪里,并举例说明。
不求谈得多么全面,只要谈出自己的体会即可。如:
1、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
2、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
3、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等。
小结: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2、用自己的话把诗歌的想象世界写出来。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样月光如水的晚上,你会有哪些遐思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再随同诗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
二、朗读品味
1、听《静夜》诗歌朗诵,配上二胡曲《月夜》。
思考: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2、学生自己朗读第一节,描述一下作者所描绘的夜景景象。
这是一个“平和洁净”的世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环境非常“雅”,而这种“雅”的氛围,是一种俗心难成的无言的教化。
3、在这样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第二节开头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象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的海雾,想像着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
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
4、多么奇瑰的想像,你能结合诗的意境,发挥你的想像,探究出诗人所“泣”的内容吗?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或者是无穷的思念?
先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和注释来理解。接着让学生发挥想像,畅所欲言,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理解。最后明确: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这正是诗歌的留白艺术。我们可以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境,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填补这未说出的内容──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总之,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着诗人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的一片深情。不同的人读着会联想出不同的美好答案。
三、朗读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让学生谈谈,然后明确: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把握好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请同学朗读,思考: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四、比较阅读
两首诗歌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可从内容、意境、语言、写法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五、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小结: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诗歌,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
【教后反思】
学生还是很喜欢这两首诗的。让他们谈更喜欢哪一首这个环节很出彩,学生大多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对第二首留白艺术的认识分析很让我意外。他们在这课还是有所获的。这也提醒我,新教材不能过于强调学生的体悟,只在学生感受的层面上做文章,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教师应该有适当的点拨和传授,以期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木兰诗》教学设计12-16
木兰诗教学设计11-16
《杂诗》教学设计06-09
木兰诗 教学设计10-18
《木兰诗》教学设计12-16
《与诗同行》教学设计12-17
木兰诗教学设计12-11
《木兰诗》教学设计11-26
乡愁诗教学设计11-14
《木兰诗》的教学设计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