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鉴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1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前准备】PPT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二、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明月松林图 明月清泉图)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阵阵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她们在嬉戏着、追逐着,银铃般的笑声飞出竹林,打破了夜空的宁静;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蓬移动,水波荡漾,原来是满载而归的渔舟穿过荷丛,顺流而下,荷塘里的月色顿时跳荡起来。(浣女晚归图 月夜归舟图 )
小结: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意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三、鉴赏技巧,把玩诗思
1、找出诗句中蕴含的几组对比:
学生列举,归纳。
可从这几个方面谈:动静、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2、以“竹喧归浣女,渔舟下莲动”为例深入研讨动静结合的写法:
问题探究: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喧,”,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女”“下渔舟”?
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以“喧”来反衬“静”:
学生谈谈这样写的好处: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小结:熟悉诗歌的常用技法,如情景交融,对比映衬等对我们准确把握诗歌情境和要旨有很大的帮助。
四、揣摩思想,涵咏诗理
1、教师补充资料:秋的一般意象。
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探求本诗秋的诗意。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诗人笔下的景色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内心世界)?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
表达了诗人远离仕途之路,喜爱隐居山中,过宁静的生活的情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教师补充: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从他的其他诗句中也可看出: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3、尝试给此诗加一个副标题:
如:隐居者的恋歌
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
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
山间月夜图
小结: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一定意义上说,古诗词乃是前代文化精英们用诗语的形式集体写成的一部大型“人生百科全书”。它所积淀的某些人生意蕴仍可对当代读者的修身养性提供一定的帮助。就像这首《山居秋暝》,读它,让我们安于平淡,诗意栖居。
五、鉴赏方法归纳
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鉴赏古诗的一般方法: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三)鉴赏技巧,把玩诗思
(四)揣摩思想,涵咏诗理
六、拓展训练:欣赏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1、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画面有何特点?人物的心情如何?
3、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7-9年级教材推荐背诵篇目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答题。
2、所考查的对象侧重于诗词曲的理解,主要题型在于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以及重点诗句、字词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PPT呈现近三年衡阳中考古诗词鉴赏的题目
2、小结:衡阳怎么考:
唐宋名家名篇。
题量两道,分值4分。
常考题型:赏名句,析情感
二、复习鉴赏方法
品字词、析修辞、绘景象、悟哲理
品字词举例:
1.“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就没有这种效果。请说说为什么。
答:“见”字写出了作者采菊时,不经意间抬头,那秀丽的南山美景扑进眼帘,而不是有意去“望”,它准确传神地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
诗句“丰年留客足鸡豚”中“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足”字写出了宴席的丰盛,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家人热情好客的特点。
答题格式:“x”字写出了…,准确传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感情(特点、景象)
小试牛刀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两句中的“聚”和“怒”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聚”字写出了潼关周围山多,“怒”字写出了黄河水的奔腾澎湃,它们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
析修辞举例:
1.试从修辞角度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妙处。
2.试分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艺术特色。
答题格式: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小试牛刀
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水喻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愁绪的汹涌浩荡,无尽无休。
绘景象举例:
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绘景与翻译不同,它是在翻译的基础上补充一些细节描写(找景物,加修饰语,展开联想和想象,组织语言),使内容更形象更生动。
描述:茫茫的沙漠无边无际,没有山,没有树,一缕孤烟直上云霄,长长的黄河横贯大漠,杳无尽头,又大又圆的落日静静地躺在天边。
小试牛刀
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展现的画面。
描述:重重叠叠的'崇山峻岭之中,水汽升腾,如烟似雾,血红的残阳缓缓西沉,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紧闭城门的孤城。
悟哲理举例:
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含的哲理是:
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答题格式:揭示了…的哲理,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初中常见古诗词哲理名句:略
小试牛刀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诗句揭示了什么哲理?
答:揭示了________的哲理,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3、复习小结
1、学生归纳
2、教师小结:我们今天这节课复习了初中阶段古诗词的鉴赏,要求同学们一定要掌握这个知识点并做好书上的复习习题,争取在中考中这个题能够不失分。
4、布置作业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中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11-22
古诗鉴赏04-13
古诗教学设计步骤 怎样设计古诗教学12-22
《饮酒》古诗鉴赏07-25
古诗原文及鉴赏02-07
古诗原文及鉴赏09-04
李白古诗鉴赏06-12
墨梅古诗鉴赏10-29
所见古诗鉴赏09-20
《春寒》古诗鉴赏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