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泊”在这里为何意?师随学生回答而板书“停泊”。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儿停泊?对,在姑苏城外枫桥这地方的古运河上,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生读。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很好,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课题。有感觉,有韵味,很好。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好,谁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
正确流利,口齿清楚,很好。这“寒山寺”的“寺”我们平时在念的时候有的同学将它念成了翘舌音,请注意,它是平舌音。这位同学念准了,很好。来,我们一起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预备起——
生齐读全诗。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听出来了没有?他读的时候,哪两句诗句的节奏是差不多的?你听出他是如何停顿的吗?
对,这样读就叫做有节奏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前两句。很好,后两句谁接着读下去。
指名生读。好一个“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生齐读后两句。真好。我们读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这自不必说,我们还要读出它的感觉与韵味。来,就像刚才读题目一样,大家一起将《枫桥夜泊》有情有感地读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半夜时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的时候,诗人张继在干什么?顺着学生回答再问:其实同学们的感觉是敏锐的,都感到诗人张继是彻夜未眠啊。,那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划。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说明他没有睡。教师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教师板书:乌啼)
霜满天。张继他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教师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也看出他并没有睡觉。(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啊。教师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噢,是的。教师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他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在这深秋之夜,诗人他望江枫,看渔火,谁说他睡觉了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1)好一个失眠者张继。张继啊张继,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歇,而你却久久不眠,为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教师板书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谁能说几个带“愁”字的词语。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对,依然是月落乌啼满天霜,仍旧是江枫渔火半夜钟,这些景象使得张继愁绪满怀。请你们再抓住这些词语,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读一读,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请试着读出这种感觉来。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你来读读第一句。)
乌啼,在寂静寒冷的深秋的夜里,突然听到了几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你再来读读第一句话。)
“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寒冷。(身体感到寒冷。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也感觉到了这寒霜凛冽,这霜气逼人啊?真好,你也有这样的经历是吗?你的感觉很细腻,你有诗人的潜质。带着这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这里除了身体感到冷,还有什么也感到冷?请带着这种心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身心俱冷,这种感觉很强烈。来,大家一起再读第一句话。)
渔火若明若暗,微弱闪动,似乎也说明了诗人的心跳动不已。(是的,诗人忧心忡忡,心事重重,来,带着你那颗驿动的心读读第二句。)
这钟声一声声地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哦,你是这样理解的,那就请你带着你的感觉读后两句。
(5)轮读:研究第一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二句,研究后两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后两句。
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独凄清而愁绪满怀呢?来,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
(1)好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教师板书“对”字)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对,“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是呀,这一对啊,对出了千古愁思,对出了不朽的失眠。带着你对“对”字的理解齐读《枫桥夜泊》。
(2)断肠人在天涯。张继啊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请问你为什么如此地孤独,如此地忧愁呢?你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来,张继,请问你为何愁容满面呢?
哦,你在想念妻子和儿子,但这里没有妻儿的殷殷关切,这里有的只是——请读前两句。
来,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你为何到了子夜还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呢?
哦,你在忧国忧民,但这里没有实现你的理想和抱负,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张继,你忧心忡忡,彻夜不眠,请问这到底是为何呢?
哦,你在为没有考上进士而闷闷不乐,是的,这里没有考场的得意,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
(3)问了各位张继,我明白了,张继的愁是对故乡的魂牵梦绕,是对亲人的切切思念,是对社稷民生的深深关切啊,来,带着这样的愁味一起读。
学生齐读。
教师范读。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
(1)这里什么都没有,但是,听……(播放钟声)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愁上复愁,夜深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地响起,穿过寒霜,紧着水面,飘入船舱,一记,两记,记记撞击着诗人的心坎。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学生练习写话: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愁上复愁,夜深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地响起,穿过寒霜,紧着水面,飘入船舱,一记,两记,记记撞击着诗人的心坎。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
(1)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这钟声使人愁上加愁愁更愁啊;这钟声像是老母亲的慰语啊;这钟声似乎在为他指点迷津呢;这钟声催人奋进、激人拼搏;这钟声又好似警钟,敲醒了一个梦中人……)
(2)听,寒山寺的钟声还在敲呢。(播放钟声)来,就让我们带着这钟声特有的意蕴,一起再读这首诗。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五、总结拓展,人文关照
张继,唐朝诗人,自幼家贫,刻苦好学,虽有考场失意,但依然坚持不懈。他久别妻儿老母,远离故园,最终考得进士。他为官正直,忧国忧民。张继的枫桥一愁啊,愁出了深深的情怀,愁出了浓浓的亲情,愁出了无穷的力量,愁出了无限的人格。难怪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凤称张继的那场一千多年前的失眠为《不朽的失眠》,推荐给大家阅读。好,下课。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和课外资源,利用小组合作优势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习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2、丰富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灿烂。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注释自读自悟,理解诗意,然后充分发挥想象。
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进行体会;借助教师的点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势进行突破。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二、资料交流
1、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教师简介古诗作者。
三、自读自悟
1、教师放录音,学生听,注意诗的节奏。
2、学生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3、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4、学生初步感知古诗所描写的内容。(本文由小/学教/学设/计网收集)
四、检查效果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二、精读赏析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2、学生质疑,讨论问题。
三、想象诗境
四、迁移拓展
五、课堂小结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人的“愁”,感受古诗的魅力。
2、理解诗人是怎么表达“愁”的。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愁。
教学难点:
与“月亮”做对比,感受用“钟声”来写愁的独特魅力。
一、引入诗歌
1、出示当代诗人陈小奇歌曲《涛声依旧》,抽生读。
2、说 “无眠”的意思,找“无眠”的近义词。
3、提问: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屏幕出示)十年旧约江南梦……
师过渡: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抽生读
3、提问: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大屏幕出示)
师过渡: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齐读诗句)
4、提问:师: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 又听到了什么?
5、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齐读。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为什么都在写钟声 ?
二、检查朗读,指导朗读
1、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板书枫桥夜泊。
2、自由读
3、抽生读(读准确)
4、师生读 (读出节奏和韵律)
三、走进诗歌,感悟诗歌
师过渡: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愁眠)
1、带着这种情感齐读诗歌
2、把“愁眠”这个词语圈出来。(板书“愁眠”)“愁眠”是什么意思?
3、提问:
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寂寞的感觉吗?
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寂静的感觉吗?
为什么读《枫桥夜泊》,你感到的却是忧愁、是孤独、是寂静、是凄凉呢?
5、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我们一样一样地说,读读第一句诗,看到了什么?师板书月落
过渡:因为“愁眠”,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师板书江枫
过渡:落叶飘零,江枫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板书渔火
6、过渡: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又听到了什么? 板书乌啼
过渡:当乌啼声飘过,茫茫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还听到了什么?师板书钟声
是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板书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 到客船)
7、过渡:看到了,听到了,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还感到了什么?师板书霜满天
8、师(指着板书)大家看,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指抽眠)——生齐读愁眠;都伴随着(指抽眠)——生齐读愁眠;都一层又一层地笼罩着(指抽眠)——生齐读愁眠。
9、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江枫渔火——生齐读对愁眠。师板书对
10、孩子们,你们注意过这个看起来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对”字吗?为什么要用这个“对”?大家看——(大屏幕出示)想一想,你选第几个?
过渡: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极其简单的“对”字,“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无限——(指愁眠)
11、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教师范读全诗)
过渡: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空。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轻轻地念道——
学生再次齐读全诗
12、月亮已经落下去了,诗人还看得见吗?(擦去“月落”)
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乌鸦凄厉的叫声也已经消失了。(擦去“乌啼”)
那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擦去“霜满天”)
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之中,那瑟瑟的江枫看得清吗?师:(擦去“江枫”)
点点渔火忽明忽暗,若有如无。(擦去“渔火”)
还有那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看得见吗?(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
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对了。(擦去“对”)
(形成如下板书)
愁眠 钟声
13、过渡:突然,听——(钟声和音乐缓缓响起)PPT放声效
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在“钟声”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声声敲打着愁眠,声声陪伴着愁眠,声声抚慰着愁眠。(在“愁眠”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
14、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学生用此句式说话)
让我们一起像张继那样,用心去感受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悠悠传来的钟声,好像在对孤独的张继这样说——
四、 拓展升华
过渡:孩子们,其实“愁眠”是人人会有的一种心情。这种心情,会伴随人的一生,也伴随着人类的全部历史。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写愁眠,尤其是写思乡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在师的引导下读诗句
1、大家一定已经发现,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种景物连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明月。正所谓,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那么,在没有明月的夜晚,在月亮落下去的夜晚,诗人张继又把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寄托给了谁呢?
(大屏幕出示)枫桥夜泊
2、劝解张继这份愁眠的是——抚慰张继这份心情的是——温暖张继这颗心灵的,还是——
3、孩子们,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生:(齐读《枫桥夜泊》)
4、于是,从张继之后,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宋】陆游《宿枫桥》师:听,四百多年过去了,这夜半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明】高启《泊枫桥》师:听,八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师:听,一千多年过去了,这空灵的钟声在王士祯的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 ——陈小奇《涛声依旧》
生:(齐读诗句)
5、今天,你读了《枫桥夜泊》,你的心里有了一种感触、一种感受、甚至一种感动。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哪座桥?
来到枫桥,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谁?
想到张继,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齐答)《枫桥夜泊》。
来,我们一起边走边吟——(集体背诵《枫桥夜泊》)
6、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和张继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你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和枫桥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情感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能力目标: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秋色和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尝试用本节学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试着自学一首古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有关《枫桥夜泊》的图片、学生课前预习本节古诗。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唐代著名诗人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时,被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 了,让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七言绝句。自从张继的《枫桥夜泊》问世后,寒 山寺因此就名扬天下,成为千古的旅游胜,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 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读音)
3、理解课题:
(1)教师:枫桥在哪里?
(2)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教师板画“枫桥” 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部的一座桥。②。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枫桥也叫封桥 。)“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3)齐读古诗一二句,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同学说老师板书,并解释诗中的名词的意思, (愁眠:怀着旅愁,似睡非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今苏州西枫桥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诗僧寒山曾住这里而得名。夜半钟声: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钟声音。)
(4)再叫同学们上来试着解释一两句的意思,老师再讲解。(“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诗人夜泊时所见,点明了时间是深夜,季节是晚秋。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静之中,偶有乌鸦啼叫划破夜空,反而使周围的气氛显得更加宁谧深沉。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的“愁”。)
(5)第三句: 朗读训练 :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解释句中一些名词(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 ——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分组讨论后进行回答)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等等)老师再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最后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际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三、出示问题,引发思考
1、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提问(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 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
2、然后,介绍作者,( 张继[唐](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懿孙, 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襄州(州治在今湖北 省襄阳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肃宗至德初前后在弟。天宝十二年,(公 元七五三年)登进士。尝佐镇戎军幕府,又为盐铁判官。大历末,入内为检 校祠部员外郎。又分掌财赋于洪州。后来夫妇俱殁于其地。继诗以枫桥夜泊 一首最著名,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 (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4、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师述说诗文大意
四、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引导学生看图片,(出示枫桥夜泊图片)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1、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寒 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 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其名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六、开阔视野,延伸拓展
鲜为人知的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再泊》 唐代诗人张继留下的诗并不多,但一首《枫桥夜泊》伴随苏州城,伴随寒山寺流传千年。张继重游寒山寺时,又写了一首《枫桥再泊》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诗文是: “白发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尝听半夜钟”。请同学们用本节学到的分析诗歌的方法尝试着自己鉴赏这首诗,下节课把你不理解的诗句、词语提出来,大家一起分析解答。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使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这首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附: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篇7
一、背景导入:
在一千二百多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满怀信心,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而此时恰逢安史之乱,看着国家日益凋敝,百姓们悲苦流离,他无能为力只好乘船南下,在一个悲凉的秋夜,他与枫桥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枫桥夜泊》
写题,读题。枫桥,在江苏。“泊”的意思?停靠,停泊。
同学们,仔细看看是什么时间?是夜晚的时候,那该怎么读呢?一起读一下。
二、理解题目
诗题是诗的眼睛,理解了诗题我们能更好地学习古诗,现在谁来说一说诗题的意思?(张继)在夜晚的时候把船停靠在枫桥。
三、初读古诗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在怎样的夜晚?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古诗,在诗中找答案。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读得字字落实,真好。枫、霜‘愁读准了。
谁还想读?不仅读出了节奏,还读出了味道。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听听老师的语速语调。孩子们,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
齐读。读得真好,老师听得意犹未尽。
四、读懂古诗
诗我们读了这么多遍,老师提的问题能找到答案了吗?这是什么样的季节,怎样的夜晚?你来说。秋天,寒冷的夜晚。你从哪里知道的?
从枫这个字感受到这是秋天,你很聪明,知道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呈现火红的颜色,别具一格。霜,很好,你发现了一个关键字。都下霜了,这是深秋了,这是一个寒冷的夜晚在这样的一个深秋的寒冷的夜晚,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古诗再找一找。打开书,默读古诗,勾勾画画。想好了,就举手示意。
1、看到了渔火,你知道这渔火是什么样的吗?
远远望去,这渔船上的灯火,忽明忽暗,若隐若现。
2、看了江边的枫叶。江枫渔火,这江枫是静态的,渔火便是?动态的,这一动一静,一暗一明,令人遐想呀。
3、看到了月亮落下。当月亮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是一片黑暗朦胧的景象。
4、听到了钟声,是哪里的钟声,寒山寺在哪里?这个钟声传到了哪里呢?传到了张继的船上。
5、听到了乌啼声。你觉得乌啼声给人什么感觉?凄凉。张继以动写静,用这乌啼声衬托夜晚的宁静。
板书看听感
你觉得这画面美吗?谁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老师听了你的朗读就是一种享受,从你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这是一幅凄美的画面。
那张继除了看到的,听到的,还有什么景物是他感受到的呢?找到了?我们读一读诗。读第一句。“霜满天”感觉到当时非常冷,霜是在地上的,但诗人却说“霜满天”。这满地的秋霜给张继一种什么感觉,一起说。“寒冷”是凉意刺骨呀。这“霜满天”仅仅写出这秋季夜晚的寒冷吗?你从“霜满天”中读出了什么?读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忧愁。诗中也有一个字写出了作者的忧愁。
总结:张继面对着月落江枫渔火这样的画面,他再也无法入眠了,对愁眠,此时此刻,你就是张继,读一读诗。
五、领悟诗情。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这凄美的画面勾起了张继内心的忧愁,那张继到底因何而愁呢?我们读一读最后一句,诗中有一个字道出了他的身份。“客”。从这个“客”字你读出了什么?漂泊他乡,因何而愁?思念亲人,思念家乡这何尝不是一种忧愁呢
思乡。张继为什么会客居他乡?赶考,落榜之愁,人生求所不成,怎能不愁呢?你能读出这种失落吗?
还为什么而愁?国家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爱国的他能不忧愁吗? 指名读诗。板书思乡 落榜家国愁
六.总结
张继用他的一夜无眠给了我们一个千年不卷的吟诵,他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让我们感到他内心浓浓的愁丝。最后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走进这千古绝唱。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第19课《古诗三首》。这首古诗具有写景细腻、意境深邃、情景交融及语言生动的特点。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小学生虽已接触不少古诗,能初步体验到诗歌中的内容与情感,他们对古诗的学习大多处在“背诗”、“译诗”的阶段,但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在教学这首诗应适当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欣赏诗歌方法,即所谓“教是为了不用教”。此外,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有利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来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注意培养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体验古诗的含蓄美、韵味。
3、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螺旋上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背诵。
2、读懂诗句,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4、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
【教学准备】
1、课件若干、vcd光盘。
2、学过的唐诗若干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流行歌曲《涛声依旧》,学生凝神静听。
2、(音乐声渐弱)教师导入: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这是一首曾经流行大江南北的歌曲,那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意蕴总让人回味不已。你们还知不知道这首动听的歌曲竟会是出自一自唐诗呢?这首古诗仅仅描写了几处景物,但却透过简单的文字抒发了内心复杂的情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设计意图:以歌曲作引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导入学习主题。]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播放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诗歌节奏并仿读。
2、回忆总结以往是如何学习古诗的,出示学法。
3、小组讨论,自学。
4、全班交流。
5、通过配乐,师描述情景,学生体会意境。
6、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营造氛围,烘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古乐曲作背景音乐,通过有感情地诗歌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联想;以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景,引发学生的想象;通过多种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学习所得,加深形象。]
三、延伸拓展
1、妙笔生花
学生将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融入习作中,将古诗转化为现代文。
2、举一反三
收集秋天的诗,带有愁字的诗句,张继的诗及唐代诗人的诗,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扩大知识面。
四、美读诗歌,拓展延伸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意。
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意境。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悟诗人“愁”的情怀。
3、通过诵读一组古诗,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意境。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悟诗人“愁”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思乡导情:
同学们,每当你心中有快乐、有苦恼、有欣喜时,你是用什么方式表达的?
预设:用表情或语言,还可以用手中的笔。
是呀,还可以用手中的笔。在我国古代,诗人们用一首首诗记录生活,表达感情,很多诗成了千古的佳作,这也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在众多的情感中,有一种情感,会伴随人的一生,也伴随人类的全部历史,这就是乡愁。从古至今,写愁眠的诗歌不计其数。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是比比皆是。
(出示)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情。齐读
(出示)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沉痛。齐读
(出示)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表达诗人对远方的亲人殷切怀念的情思。齐读
(出示)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齐读
(出示)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弟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思绪满怀。
小结:大家一定发现,所有的愁绪都与一种景物联系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明月。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念之情,都寄托在了明月上。那么没有明月的夜晚呢,诗人又把浓浓的思乡之愁寄托在了哪里?
【设计意图】古诗的整合,使学生头脑中对“明月”的情感有了积淀,初步体会诗人借明月抒情感的情怀。
过渡:今天走进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诗(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二、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齐读课题,“泊”是什么意思?(板书:停泊)
2、读了题目,你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在枫桥这个地方,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3、理解了题目,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读)
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
【设计意图】从古诗的题目入手,初步感知“泊”发生的时间、地点,确定整首诗悲凉的感情基调,为理解诗句做铺垫。
三、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1)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自由朗读,读正确,读通顺。
(2)看着书下的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4)齐读
2、读出韵味,读出感觉,像刚才读题目一样,有感情地读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利用书下注释,了解古诗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锻炼语文能力。
四、感悟愁眠,体会愁思,感情诵读
1、抓“眠”入景
(1)在这夜半时分,诗人张继在干什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词语感觉出张继没有睡觉?
预设:他目睹月亮落下去了,没睡;听到乌鸦的啼叫,没睡;诗人感觉到了霜气的降临,没睡;看到江枫、渔火,没睡
(2)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鸟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
2、抓“愁”悟意
(1)张继旅途很辛劳,本应该早点休息,而他却久久未眠,为什么?
(2)愁者,愁心,愁思,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
预设: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这些景象使张继愁绪满怀。
请你抓住这些词语,读一读,说说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预设:
月落带给人一种孤独失落的感觉。
乌啼,在这寂静寒冷的深秋,听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心慌的感觉。
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冷。
追问:身体冷,还有什么冷?这是身心俱冷,带着这种情感读读这一句。
江边的枫树、渔火若明若暗,似乎也在说明是人的心跳动不已。
这钟声一声声的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
师: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然旅途劳累,却不能入眠,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鸣,深感霜降寒冷,看到渔火,江枫,幽幽暗暗,怎能不使诗人感到孤独凄凉,愁绪满怀呢?带着这种情感,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让学生发现诗句的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分析能力。抓住诗眼,上钩下联,感受“愁”字,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3、随钟声释情怀
(1)深情悟读
在这深感孤独、寂寞的冷清夜晚,没有亲人的关切,陪伴自己的只有——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这深感孤独、寂寞的冷清夜晚,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的只是——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这深感孤独、寂寞的冷清夜晚,没有考场上的失与得,有的只是——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里没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钟声畅想
在诗人愁上复愁,深夜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而至,一下,两下,三下……敲击着诗人的心坎,此时,钟声在向张继传达着什么?
预设:劝慰,安慰,温暖,鼓励……
五、随钟声拓诗篇
在张继之前,没有人写过钟声,但在张继之后,许多人都写到了“钟声”
这是清朝王士祯到寒山寺时,想到了和兄长曾相约一同去看枫,看桥,听寒山寺的钟声,可再也没有机会。
(出示)
《夜雨题寒山寺》
【清】王士祯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带着这种情感,齐读古诗,注意这首诗的韵味。
(出示)
《泊枫桥》
【明】高启
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
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
这是高启到枫桥后,想到了张继,想到了自己的惆怅。
(出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欣赏、体验其中细腻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
《宿枫桥》
【宋】陆游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旧半夜钟。
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陆游西赴巴蜀,途径苏州,深感任重道远,写下了思虑深沉的《宿枫桥》。
小结:钟声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不变的始终是钟声,当寒山寺的钟声款款消失的时候,诗人们的愁绪也渐渐化解了。
【设计意图】在诵读这组古诗的过程中,根据诗境选配音乐和画面,给学生营造生动逼真的艺术场景,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
六、情感提升
每首诗都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每首诗都是时代的表达,每首诗都是历史的见证。在这短短的文字中,蕴含着我们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再次齐诵张继的《枫桥夜泊》。
本设计的教学特点:
这篇诗内容易于理解,适合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对重点字词给予感悟,在课堂中注重诵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诗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这首诗,诗眼是“愁”,教学中,我以乡愁的几组古诗,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引入诗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古诗的诵读中,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再配以教师有层次的引读,学生的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
在教学中把借“月”抒情和借“钟声”抒情的几首诗整合起来,拓展学生的阅读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及知识扩展能力,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深远。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古诗在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感受并领悟古诗的意象和意境,体验诗人的愁眠之情。
教学过程:
一、启:夜半钟声越千年。
1、陈小其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封尘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去烟。
谁知道无眠的意思?给无眠找一个近义词。(失眠、愁眠、难眠、不眠)、
教师启发,把难以入眠合成两个字,把难以入睡合成两个字,把不能入睡合成两个字。
大白话就是睡不着觉,再读这一句。
是谁在敲打我的无眠?这钟声是从哪儿来的
2、200多年前,王士桢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指名读后点评。这是古诗,要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
这是哪里的钟声?没错,这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奇怪的是作者为了听寒山寺的钟声,昐啊想啊,一等就是十年。这钟声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
3、500多年前,高启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这是哪里的钟声?更让人奇怪的是,高启只要听到钟声,就会想到一个人,他是谁?张继何许人也?
4、800多年前,陆游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从诗中可以看到,陆游曾经到过哪里,听到过什么,七年后他又到了哪里,听到了什么?如果把七年改成十年,诗人还会怎么想?
师生对句: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百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是钟声,所以在陈小其的笔下有这样的钟声,(生读)200多年前的王士桢有这样的钟声(生读)…………
5、质疑
问题来了,你的脑海里冒出什么问题。
为什么不同的诗人都会写到寒山寺的钟声?
为什么四句诗中都提到了钟声?是啊,寒山寺旁边有那么多景物,为什么诗人只关注到了钟声。
为什么这钟声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和一首诗有关,都和一个人有关,这首诗就叫枫桥夜泊,这个人就是张继
二、承:张继卧听寒山钟
1、通读《枫桥夜泊》
(1)、学生自由读,要求:反复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顺,读清爽。
(2)、指名读
正音后再批名读,要求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
评: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他不仅嘴巴在读,用表情在读,用整个身体在读。
(3)、师生对读,学生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
反过来师生对读,有了刚才老师的范读,学生能学着老师刚才的读调读后三字。
船为什么要读得这么长?
(4)、学生读整首诗
2、整体感受诗歌的情绪
读诗不但要读出味道,更要去体会诗给带给我们的那种情绪,那种感觉。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受、感觉和情绪吗?你会选哪个词?
愁、
忧愁、
愁眠、
神秘: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幻 好一个传神的幻、
朦胧 月朦胧,鸟朦胧
3、品读诗歌的意象
(1)你读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会有朦胧的感觉吗?你读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朦胧的感觉吗?你读白居易的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肝有朦胧的感觉吗?为什么枫桥夜泊会带给你幻、愁、朦胧呢
(2)再读这首诗,这首诗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情绪,在这个地方做一做记号。
你们记下的不仅是符号,因为符号的背后是你们的思考和发现。
这个晚上,张继睡了没有,睡着了没有,何以见得?诗中的哪个词在直接了当告诉了你张继根本睡不首。(愁眠)把愁眠圏出来。再说愁眠的近义词,反复读这个词,
a: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我们按诗中写的顺序一件一件说。把这些词划下来。
月落
b:江枫:你们看到江枫了,你们看到的只是江枫两个字。
学生闭上眼睛,师描述:月亮西沉,天地一片秋风瑟瑟地吹过,你看,那江边一株两株一排一片那是枫树,那是枫林,仔细地看,你看到了吗?睁开眼,说说你的眼前出现的关于枫树的画面,有一幅画面在你的眼前定格,那是什么?
是啊,因为愁眠,诗人发现了江枫
c:愁眠啊愁眠,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
渔火:找一个词来形容江中的渔火(微微的,暗,隐隐约约的,忽明忽暗的
d:面对着暗淡的、微微的、隐隐约约的、忽明忽暗的渔火,诗人睡不着觉了,因为愁眠,诗人的耳边突然响起了什么?
乌啼:
e:钟声:那是在夜半的时候,那是从姑苏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钟声。(补充板书)
f:还是因为愁眠,诗人的感觉然发生了变化,诗中的三个字告诉了我们(霜满天)补充板书
你们看到过霜满天吗?霜是在地上的,李白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可能满天呢,只能是满地,张继写错了,你是怎么看的呢?
生:这是作者的一种遐想。女孩的心思就是细腻啊,她告诉我们作者看到霜满的跟什么有关系(作者的心情)霜满天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冷的感觉。
张继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生:可能是因为他怀才不遇
生:可能是被人诬陷了,
有太多的可能了现在我们谁也不清楚是因为什么而心冷,而心愁,但是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那霜气满天的冷意和愁意。
三、转:月落钟声对愁眠
1、这景层层包围着谁,伴随着谁,用张继的话说,这是江枫渔火对愁眠,注意到这个对字了吗?
因为这个对字太普通太平常,太容易被人忽视了。知道这个对的意思吗?出示选择题。你选第几种意思。
(1)对付
(2)面向 张继面向着什么?
(4)使两人东西互相配合、接触。 什么配合他愁,似乎天地万物都陪着我一块儿愁眠,仿佛天地之间只写着一个字“愁”
2、师配乐朗诵
配乐齐读 在悠悠的音乐声中,学生入情入境。
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悠传来,就在客船之上,张继辗转反侧,这四个字不是从他口中出来,而是从他的心底缓缓流淌出来。再指导朗读
3、月亮落下去了,还看得见吗?擦去月落
乌鸦也消失了,擦去乌鸦
那满天的霜气也只是用心感觉到的,擦去霜满天
那江边的枫树也只能看到一个轮廓,擦去江枫
那渔火似有似无,若隐若现,擦去渔火,
那寒山寺也看不到了,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
4、天地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可能相对的了。就在这个时候,你听(放钟声)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寒山寺的钟声穿过枫林贴着水面来到了客船之上,那声音那样真切地传到了张继的耳边。那声音仿佛在对张继说,此时此刻,你就是钟声,你来到客船之上,你来到张继的耳边,款款地,深情地对他说
出示: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
学生练习写话,
5、交流写话
写多写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笔的时候你有一种感觉,你有话想对张继说,其实不是钟声,而是你的心声。
钟声悠悠传来,钟声终将消失,随着钟声的消失,张继的忧愁也终将消失。
6、古今中我写愁的诗举不胜举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你一定发现,诗人的愁都和一种景物联系在一起。
你想过吗?要是这个晚上没有月亮,这满腹的愁又将托付给谁呢?再读诗句。
从此,在中国诗人的诗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思的景物,这也是张继这首诗的独特魅力。
所以从张继开始,这钟声……
再读开篇写寒山寺钟声的诗句
7、融合生活语境
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化。
今天,王老师和大家一起品读了寒山寺的钟声,想象一下,十年过去了,你终于有机会到苏州去了,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那就枫桥,你来到桥上,你突然想到了一个人,那是谁,突然想到了一首诗,那是谁,人突然想起了十年前一个姓王的老师的老师曾经和大家一起感受了张继的诗。齐读这首诗
虽然相隔千年,你突然觉得张继并不陌生,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诗意语文,追寻审美化的实践智慧。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我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古诗意境,体会使人情感,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对诗中“愁”的理解。
一、 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导语: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将一同去感受。
2、板书课题。
3、释题。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过渡语:《枫桥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诗,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听一听?
1、课件出示古诗内容,聆听范读。
你们也想来读一读吗?
为了让你们能读得更好些,老师给大家提几个小建议,待会,同学们先一个人自由地读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明白了吗?
2、学生朗读。
⑴分男女生朗读。
⑵指名朗读。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过渡语:古诗虽然短小,但往往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要学好古诗,我们就得细细地去体会这其中的感情,只有理解了古诗所包含的意义才能更好的体会它所要表达的感情。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课件出示“月落乌啼霜满天”学生试理解“月落”和“乌啼”以及“霜满天”的意思。
2、学生根据句中词语意思,试说诗句意思。
3、用以上方法逐句分析古诗。
4、自由诵读古诗。
5、教师配乐吟诵古诗,学生闭眼想象诗文所描绘的画面。
6、你觉得诗人此时心情怎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通过学习,我们一步一步走近了这位诗人,也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同学们,你们想进一步了解了解这位著名的诗人吗?
7、介绍作者。进一步认识了诗人张继,我相信大家更加理解他此时的心情。你能通过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哪位同学能自告奋勇地试试?
8、指名吟诵古诗,试读出诗人的感受。
9、作者在诗中没有写一句伤感失落的话,但通过八种景物,描绘了一幅宁静、幽暗、寒冷而又美丽的江南秋夜图,传达出他浓浓的愁绪,这就叫做借景抒情。同学们,以后在你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增添文章色彩。
四、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过渡句:同学们,张继借《枫桥夜泊》抒发了千古一愁,你们还知道哪些带“愁”字的诗句?
1、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愁”字的诗句?
2、你想对这些充满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大家说的真好!
3、教师小结如何正确面对挫折。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面对忧愁,有的人沉沦,有的人思索,有的人彷徨,有的人分奋发。而张继呢,变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4、全班齐声背诵诗文,结束本课。
播放乐曲《平湖秋月》
师: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在这优美的乐曲声中背诵全诗结束我们今天的课程。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02-12
《枫桥夜泊》的教学设计04-26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02-26
《枫桥夜泊》说课稿设计06-11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5篇10-31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15篇02-09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19篇)10-28
枫桥夜泊04-02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07-09
《枫桥夜泊》的教学反思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