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本课需要掌握的七个生字词。
2、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够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
3、通过课文学习书信的格式和书写。
【教学重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够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学习书信的格式和书写。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师:森林里,一群鸟儿正在争论,争论什么呢?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鼠目寸光。同学们,听了它们的争论你有什么看法呢?
(全班交流)
师:(板书课题)谁来说一说一对这句成语的理解?
过渡: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又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赶快打开课本看一看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我会读:指名认读生字词。
3、我会填:指名填空;选词造句。
三、抓住主要问题理解课文
1、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探讨:
(1)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2)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3)哪些话使你印象深刻?
(4)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或问题?
2、思考问题:学生自主阅读思考
3、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4、提出新的问题:
这封信对你有帮助吗?
你嫉妒过别人吗?别人嫉妒过你吗?
通过柯岩老师的回信,哪些句子使你受益匪浅?
你还有新的.发现或问题吗?
四、学习书信的格式和书写。
1、通过学习这两封信,你在书信的格式及语言上有什么发现?再读一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圈出来。
2、学生自读自画并交流。
3、教师归纳:
(1)格式:
A、称呼
B、正文
C、祝福语
D、署名和日期
(2)语言
用第二人称,如同在与对方面对面交谈,亲切。
4、小练笔:
张国强收到并阅读了柯岩老师的回信以后,对他会有什么启发?他会打算怎么做?假如你就是张国强,围绕上述问题仔细想一想,然后给柯岩老师写封回信汇报一下,注意信的格式。
五、作业布置。
继续完成小练笔。
六、板书设计
讨教:作文获奖──嫉妒、寂寞。
回复:人上有人,天外有天
从自身找原因
书信格式:
1、称呼
2、正文
3、结尾
4、署名和日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8课(需1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由两封信组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提出的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避免类似问题;二是学习用书信进行书面交际。
【学情分析】
本课题材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容易理解,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教学理念】
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见解。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信封。)
1、提问:
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2、谈话:
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二、指导阅读
1、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
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2、讨论:
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3、自读回信,思考: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朗读课文,感悟柯老师信中的语气特点:真诚、耐心。
三、总结延伸
1、自己归纳书信的格式,发现去信与回信的异同。
2、合作交流,教师小结。
3、辩论会:
结合本班实际,自由组成正反方,展开辩论。
【板书设计】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正视自己
善于沟通
【相关作业】
1、给自己的亲友写一封信,注意书信格式。
2、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读后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精选《观潮》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1-15
池上教学设计03-07
实用教学设计02-18
风教学设计02-16
《出塞》教学设计02-09
鹿柴 教学设计02-09
iuv教学设计02-07
长征教学设计01-15
夏教学设计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