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诗歌名言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之后引用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设置悬念“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来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水循环的概念、类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问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
【学生回答】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
(1)教师播放水循环动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思考海陆间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与海陆间的循环相比,海上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呢?
【学生回答】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被蒸发上升到空中,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教师总结】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教师引导学生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并请学生演示。
(2)结合教材P55-56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
(1)人类能够干预或控制的水循环的环节有下渗和地表径流。
(2)可能跟气候变暖和降水减少有关。
(3)上中游地区过渡引用黄河水。
(4)统一调配水资源、指数造林涵养水源。
【教师总结】水循环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会通过改变水循环的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使水循环过程发生变化。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主要表现是南水北调、修建水库等。
环节三:小结作业
我们认识了水循环这个如此庞大的系统,大家课后先去探究一下在地理环境中它具有怎样的地理意义,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三、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
2.讲练结合。
3.学生绘图训练。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不醒的时候,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会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相互联系的水体
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过渡】
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分组活动]
(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明确河流水体的补给可能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理解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河流→湖泊;而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湖泊→河流。这就是河流与湖泊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湖泊对河流水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洪水期,沿河湖泊及水库会起削减洪峰的作用(案例:洞庭湖对长江水的调蓄作用)。
[学生讨论](略)
[教师补充]
大气降水是大多数陆地水体的直接来源,所以,我国东部绝大多数河流的径流与降水量季节变化关系密切,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靠雨水补给的河流,其汛期出现的时间与降水出现的季节一致。但是一定要注意:汛期都在雨季,而非夏季,因为不同的气候类型,降水的季节并非都在夏季(如地中海式气候,雨季在冬季)。在内陆地区,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所以,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直接的相关性,河流的汛期出现在夏季。但是应该注意:南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因此,在冬季,我国大多数河流进入枯水期,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补给。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④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阅读相互联系的水体,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②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2.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
3.教学过程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自学】结合图3.1,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水体从状态上和存在空间上分为哪几种类型?
2、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
3、水圈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总结(板书)
【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观察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学生自主讨论)
师: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生:雨水、高山冰川或冰雪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过渡】“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引用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还”了吗?引出水循环的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观察水循环的示意图。思考下面的问题:
1、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2、水循环发生的环节有哪些?
3、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
4、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水循环的示意图,其他学生在草稿本上画。
其他学生改正错误的地方。
教师总结: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及其名称。加深学生的记忆。
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自然界中水循环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归纳水循环的四点意义。(水量平衡器、天然淡水制造厂、大自然的空调、地形雕塑师)
【案例分析】“黄河之水奔流不到海”,黄河断流逐年加剧。1972年至1998年的27年中,有21年下游出现断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几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河段上延至距河口约780千米的河南开封。
1、目前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2、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3、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人为因素有关?
4、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者避免黄河断流?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补充总结)
【小结】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环节产生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否则这种影响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作业布置: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三、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存在空间—陆地水、大气水、海洋水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形式—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示意图略)
2、水循环的意义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这节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由多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这些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一个自然因素——水。不断进行的水循环运动将自然界的四大圈层紧密相连,并深入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的地理环境。水循环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这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我们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教材处理
(1)开放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图3.2既可以直观的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可作为水循环内容的一个情景引入。本节的核心内容是“水循环”,依其发生的领域不同可将水循环分为三种类型,其中最重要的是海陆间循环。在该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和文字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能正确理解和表达水循环的过程,并掌握简单的绘图技能。
(2)精心设计活动
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黄河断流和济南泉水断流的相关资料,增强感性认识,增强危机意识,教师也可另行选择活动内容,注重指导学生研究和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过程中产生影响。
(3)充分利用图像
课文图3.2既可以直观的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可作为水循环内容的一个情景引入。“水循环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得到感性的认识,教师可在课前收集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以及文字、数字资料,使学生能更具体、直观地认识和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能力目标
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5、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教法
1、 探究式学习
探究自己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弊,水循环到底有哪些意义?
2、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黄河断流和济南泉水断流的相关资料,讨论出现的原因去归纳总结。
3、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师可以把一些直观的图片和数字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三、说学法
1、学会用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探究
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黄河与济南泉水断流的原因。
3、学会合作
学生讨论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图片:冰川、湖泊、河流等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存在的形式,对水有个大体的了解
教学新课 看课本图3.2和3.3分析总结水循环的类型,发生的领域,联系了几个圈层?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水循环的相关内容,学会分析学会总结
课堂总结 从总体上回顾一下本节课,指出重点解决学生们可能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
课外探究 寻找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五、课后练习
让学生做《成才之路》关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习题,以巩固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5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析
1、通过阅读有关资料,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以及相互关系;
2、知道什么是水循环;
3、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
4、能理解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重点
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2、能理解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思路
复习引入→复习地球的外部圈层,引入水圈
案例分析→引入长江为案例,分析水体相互关系和水循环
案例内容学习目标
长江流域水体的分布→地球水体的类型
长江水源的来源分析→水循环的环节、动力、类型→归纳水圈的特点
水的三相如何变化,水的空间分布如何变化→水体之间通过水循环的环节相互联系,并伴随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长江各水体的作用,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的分析→水循环的意义
引用黄河断流案例→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归纳总结
学习过程与方法
[复习引入]在第一章我们学过地球的圈层结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这当中能以固、液、气三相并存且能相互转化的是哪个圈层?水圈里的水主要分布在哪里?(学生回答)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水不仅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正因为有了水,地球才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这一章我们将探讨和学习地球上的水圈的基本运动规律和水资源对我们的影响。今天首先让我们一起探讨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环运动的?水循环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案例分析]打出以下歌词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设问和读图分析]
1.你能说出这首歌曲的歌名吗?请你从地理的角度分析长江的地理特点。
2.从空间分布上来看,长江属于哪一类水体?读长江流域地形图和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试在图上指出长江流域上存在哪些陆地水体?
结论:
(1)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2)陆地水体包括: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地下水、生物水、土壤水、沼泽水。
3.读图思考、讨论:长江的水源来自哪里?歌词里为什么说“你是无穷的源泉?”
回答:
(1)长江的水源来自冰川融水、大气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其中最主要是来自大气降水。
(2)大气降水是来自大气水,而大气水是来自海洋水和陆地水的蒸发。
(3)水蒸发的动力来自:太阳辐射
(4)海洋水通过水汽输送(大气运动)到达陆地上空。
(5)长江水最终流入海洋,这说明水完成了从海洋à陆地à海洋的水循环的运动过程。这种水循环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因此称为海陆间大循环,这一循环过程使长江水源源不息,并且不断得到更新。
4.根据以上分析,请你归纳水循环是通过哪些环节完成的?你认为哪些环节对我们人类影响最大?今年入秋以来我省出现大旱是水循环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结论: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是: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2)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
5.请在《评价手册》上画出水循环的示意图。
6.水循环过程中,水的三相是通过哪些环节产生变化的?水在空间分布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结论:
(1)液态水通过蒸发变成气态水,气态水通过降水变成液态水或固态水,在三相的`转变过程中,使能量得到不断的转换,也使各种水体得到不断更新。
(2)在水循环过程中,水的空间分布也在不断变化,从海洋à大气à陆地(生物圈、岩石圈)à海洋,说明水循环使水在四大圈层中不断转换,同使也通过水循环使四大圈层紧密联系在一起。
7.假如你是太平洋中的一滴水,有机会通过水循环到长江流域进行一次旅行,请你说一说你的经历及沿途的所见所闻。(注意水的形态变化、流速变化和地形的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出示长江干流地形图和上游、下游的景观图,思考为什么长江的上、中、下游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回答:长江属于地表径流,长江能塑造地表形态,上、中游河流侵蚀形成峡谷,下游河流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8.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不断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2)联系四大圈层,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调节全球水热平衡,还塑造地表形态。
([活动:讨论]课本p60活动题,通过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并举出实例。
结论:
1.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有: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2.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了水资源更新的数量,或者遭到了污染,就会造成了水资源的枯竭,因此,一定要保护水资源。)
[板书]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水循环—水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海洋循环、陆地循环
三、水循环的意义
1.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不断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2.联系四大圈层,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调节全球水热平衡,还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有: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2.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了水资源更新的数量,或者遭到了污染,就会造成了水资源的枯竭,因此,一定要保护水资源。)
[布置作业]完成《评价手册》p63-64第1、2、3题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的水是由不同形式组成的,并认识其相互的关联性以及水的循环过程和意义。
(2)对学生进行水资源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重点难点:
水循环的过程
教学过程:
“水是生命之源,同时和不断运动变化的自然界一样,大自然的水也是处于运动更新的状态之中。这堂课我们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多媒体展示课题名称:“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在探讨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环之前,我们首先得弄清楚自然界的水体是怎么组成的。大家知道水的存在有三种形式:气态、液态、固态。那么大家想想地球上这三种形式存在的水有那些水体呢?”
多媒体展示板书内容:“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学生思考半分钟,同时提示看多媒体展示的图3.1“水圈的构成”
“对照图,我们看到不同的水体分成了不同的板块,并且他们所占的水体总量是不一样的,其中海洋水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而最小的水体是生物水,仅占0.0001%。,但是他们之间却是有着联系的。大自然是个统一体,不同的水体之间依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之间的交换,下面我问一个问题,上述两种水体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学生答:“生物水通过植物蒸腾作用,变成大气水,大气水通过降雨形成河水、冰川水、土壤水、湖泊水、地下水,这些水体通过各种形式的运动比如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都可以变成海洋水。”
“答的很对,这些水体之间的联系是很紧密的,他们不仅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他们在能量、质量、数量上都是息息相关的。那么大家再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注意我说的两个词:质量和数量”
学生答:“河水少了土壤水也可能变少,海水可能会变多……”
学生答:“河水污染了,土壤水也会被污染,海水也是……”
“嗯,没错,自然界的水体是不断运动的,在物质上和能量上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一条河流被污染可以造成一片土地被污染,同样可以造成海水的污染。大气水被污染同样值得我们重视,我们所说的酸雨的形成就是大气水被污染的结果。同时呢,我们也应该放眼全世界,比如一条河流如果流经多个国家,处于上游的国家如果污染了河水,下游的国家就会遭殃。我们还可以看到,人类赖以生存并能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在全球水储量中仅占了1.7%左右!并且目前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都是相当严重的,水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地球上的水应该由我们共同来珍惜和保护。”
多媒体展示: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联系刚才我说的,大家思考“读图思考”这里的两个问题。”
学生自主讨论2分钟
提问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回答1:大气水、冰川、生物水、地下水
提问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他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回答2:湖泊水的蓄积和排泄起到水体之间的缓冲作用。当湖泊水位较低,河流水补给给湖泊;当湖泊水位较高,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引申思考:对于第二道题,大家想想看我果哪些湖泊和河流有这种补给关系?(例:洞庭湖、洪泽湖……)
“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刚才说了,自然界的水处于不断的运动循环的状态之中,但是宏观上他们是怎样运动的呢?这就是下面要介绍的水循环的`过程并了解它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板书内容:“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观看这个flash动画,大家在看的过程中注意看这种运动被分成了几个部分,各自有何特点?”
多媒体展示海上内循环flash动画
多媒体展示陆地内循环flash动画
多媒体展示海陆间循环flash动画
学生答:“分成了四个部分,三种循环。”
老师分别结合动画讲解: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我们看到的这三种循环,他们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同时在进行着的,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了,比如海陆间循环停止了会出现什么状况?”
学生思考,结合“活动”的两道题目。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的课堂活动。
解题、总结
这堂课的设计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更直观演示了课堂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融入到教学当中。同时,探究性的教学很好的启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的新形式新思维。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7
一、说教材
本次说课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包含两部分内容,即“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相互联系的水体”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中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做了简要介绍,为后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中首先给出水循环的概念,然后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具体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学习后面的水的运动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说学情
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情况,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思维上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能够借助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在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对相互联系的水体这部分内容已具备一定的常识,不能从相互转化的角度去理解,且这部分内容属于全球尺度和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确定方向、创设情境引导他们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水圈内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2.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学重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其中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有:地图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诗歌名言导入。通过让学生复习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然后补充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制造学生思维的困顿状态,从而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诗歌名言,一方面跟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另一方面,诗歌名言导入,形式新颖,起到凝神启兴点题的作用。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水圈
1.定义
【问题】
(1)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
(2)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
(3)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回答】
(1)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
(2)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3)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问题】
(1)河流补给是指河流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请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学生回答】
(1)图中河流的补给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地下水及湖泊水
(2)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和问题设置,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类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问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
【学生回答】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既节约了课堂时间,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
(1)教师播放水循环动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思考海陆间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与海陆间的循环相比,海上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呢?
【学生回答】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被蒸发上升到空中,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教师总结】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设计意图】通过先播放视频的方式,能够给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案例情境,大大的改善课堂效果。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地理思维。
(2)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我会结合教材P55-56活动,利用多媒体呈现资料和地图,以黄河断流为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都会影响到水循环的一些环节。
3.水循环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文字资料:一是云南石林地区,地下水溶蚀石灰岩,形成岩溶地貌;二是河水、冰川和地下水的更新周期;三是长江入海口堆积的泥沙形成宽广的三角洲平原;并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请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重难点知识。
环节三:课堂小结
课程的最后,我将提问学生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然后出示本节课知识体系。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环节四:作业布置
寻找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引申,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8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基本要求
了解陆地水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动态水资源,即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地球上的水通过水循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2、发展要求
绘制各类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
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通过学习水体的转化、更新,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解释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意义及各种水体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的气温达到33℃,炎热的天气下我们都希望喝一杯清凉的水。水是生命的源泉,在广阔的地球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水。这是蓝天下飘荡的水,这是高山之巅凝固的水,这是峡谷间奔腾的水,这是海湾边平静的水。
这些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千百年来,人们不停地追问。汉乐府诗词中问道:“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唐代大诗人李白认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这东归之水究竟能不能回来,李白的说法能否成立呢?
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探讨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读图分析〗展示水圈的构成示意图,回答问题:
水在地理环境中以哪三种相态存在?
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是哪一种?人类能够利用的水体主要是哪些?
〖承 转〗水体的形式多种多样,它们之间有相互的联系吗?
〖读图分析〗展示陆地上的水体及相互关系示意图思考:
图中有哪些水体?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河流水,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水的补给形式有哪些?
〖小 结〗各种水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保持密切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使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不断运动,这样的过程叫水循环。
〖多媒体展示〗下面三组动画分别展示了不同类型的水循环过程,请仔细观察:说出它们发生的区域,并在观察结束后绘出水循环的示意图。
〖课堂活动〗请一名学生上台来展示自己绘制的结果,其他同学补充改正。
〖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说明水循环的过程
1、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推举发言人。
2、 列出实验需要的器材
3、 由小组发言人在黑板上绘出并解释本组的创意,其他小组质疑。
〖承 转〗通过刚才的实验设计,我们对水循环的过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那么大家再看看古人的疑问:东流之水能回来吗?李白的说法有道理吗?
水循环不仅仅是一种地理现象,还通过水的运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地理环境,这种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1、 水循环与我们日常饮用的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2、 水循环对地球上的水量和热量有什么影响?
3、 水循环对海陆间的泥沙搬运有什么影响?
4、 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什么样影响?
〖小 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更新淡水资源、维持水热平衡、促进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
〖全课总结〗略
〖课堂练习〗依据下图,完成下列练习
1 、请说出下图中数字所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名称。
[文本框: 海洋]
2、此系统代表的是________ 循环,此循环能使陆地水不断得到______,水资源得以再生。
3、下列地理现象中,直接参与图示类型水循环过程的有___(双选)
A、 黄河水注入渤海
B、 天山冰雪融化
C、 塔里木河进入汛期
D、 亚洲东部的夏季风
〖课外探究〗
1、小浪底水库的建成,对当地的水循环有什么影响?
2、搜集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干预,并以恰当的方式展示探究成果。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2)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叶表皮气孔的实验,培养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图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认同绿色植物对于维持生物圈中水循环的重要意义,自觉形成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2)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3)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的。
教学难点:
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教学过程
序言:多媒体展示“山水风景如画”和“水分缺乏的非洲大陆”的比较,显示出水对生命非常重要,要想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必须保持水的良性循环。
在水的循环中,绿色植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引入第 1 节)
(一).情景导入:
请大家看一组漫画(多媒体展示),学生就此图开展短暂讨论: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讨论后请学生尝试回答此问题。
(二).实验探究及分析:
1.请部分小组展示课前准备的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有学生准备实验过程的录象)
老师在多媒体课件中进行总结分析:
多叶:试管中水位下降明显,袋内壁水珠多。
少叶:试管中水位下降稍明显,袋内壁水珠较少。
无叶:试管中水位下降不明显,袋内壁水珠极少。
2.提出问题:水从叶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
实验(请学生上来):取一片叶子,浸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
现象:从上下表皮上冒出了气泡,且下表皮冒出的气泡多
结论:水以气体形式从叶的上下表皮中散发出来的,这就是蒸腾作用。而且,下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要多于上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
3.提出问题:水又是从上下表皮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
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实验:
(1)制作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2)用低倍镜观察叶表皮
(3)画图
总结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作评价,对一些学生的实验失败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叶表皮、气孔的结构。
4.气孔的结构
多媒体展示图片并讲解:叶表皮的结构
多媒体展示图片并讲解:气孔的结构
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较薄的外侧细胞壁容易伸长,引起整个保卫细胞向外侧弯曲,于是气孔就开放了;当保卫细胞失水时,整个细胞的体积缩小了。
气孔的张开或闭合可以调节蒸腾量的大小使植物体内经常持着适量的水分。
5.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过程,多媒体展示图片,并用一个FLASH动画演示
讲述:科学家们测定,植物体因蒸腾作用而散失的水量是惊人的。
例如:一株玉米一生中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左右的水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99%左右的水则被蒸腾掉了。
问题引入:“根吸收进来的水,绝大部分都散失掉了。这不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吗?”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让学生现场体会一:给每位学生分发酒精棉球,在手上涂抹酒精,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请学生说出体会并解释:涂抹酒精的手感到凉爽。这是因为酒精蒸发会带走手上的热量。
意义1、蒸腾作用同样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至于在炎热的夏天受高温的伤害。这是因为通过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带走了植物体内一部分热量的缘故。
让学生现场体会二:(分发给每位学生半杯橙汁和吸管)我们用塑料管喝饮料时,如果嘴不用力吸,饮料能进入到口中吗?为什么?
请学生说出体会并解释:不能。因为缺少使饮料沿着吸管上升的动力。
意义2、蒸腾作用同样可以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原因何在?这是因为叶片里的水分蒸腾出去之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吸收叶脉中导管里的水分,从而促进水分从根通过导管上升到叶里,这也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了水分。
感受:我们喝饮料时,吸入的不仅是水,还有溶入其中的无机盐、糖分等
意义3、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这是因为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根吸收。导管中的水分里就溶解有各种无机盐,所以随着水分在导管中的上升,无机盐也随着上升,并且最终进入到叶片。
(四).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FLASH动画)
总结: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大量的水分以蒸汽的形式送入大气,然后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些降水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流如海洋湖泊,还有一部分被植物吸收,经蒸腾作用再返回大气。
(五).爱护植被,绿化家园
1.请同学上台扮演主持人,播报昨日“新闻”:
xxxx年,长江两岸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的侵袭。调查表明,由于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35%下降为10%,长期的滥砍乱伐,毁坏了大片的生态保护林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水变浑、河床升高是造成洪水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水循环有重要作用。
2.算算账:一棵树的价值
一棵树到底值多少钱?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的教授德斯先生对一棵树算了两笔账:“一颗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值计算,那么最多值300多美元。但是,如果按照它的生态价值来计算,其价值却多得多。据粗略估算,一颗生长了50年的树,每年可以生产出价值3 1250美元的氧气和价值2 500美元的蛋白质,可以减轻大气污染价值6 25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 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 250美元。将这些价值综合在一起,一棵树的价值就是165 000美元了。
3.保护自然遗产
人类从森林古猿发展而来,森林是人类诞生的摇篮。但到20世纪中叶,全球森林减至40亿公顷,至1980年仅有20亿公顷,人均森林面积为工业革命开始时的1/80。生态学家认为,森林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遗产,20世纪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使这一宝贵资源受到“伤筋动骨”的损害。森林破坏带来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其他生态灾难。绿色代表着生命,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未来。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通过以上的活动,来增强同学们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教学反思
课后学生反应,整个上课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在听老师讲,而是同学们在“做”,不会开小差,思想很集中,上课的积极性很高,一改以往的“被动听课”为“积极主动的过程参与”,亲身经历的事情很难忘,与之相联系的知识也就掌握得很牢。
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思维。记得让学生喝饮料感受吸力时,有个学生说:“吹,也能把饮料吹到嘴巴里”。我当时感觉该生瞎扯,然后对他说:“那请你吹给我们看看”。学生说杯子里的不行,要密封的剩下半盒的。课后我按照他的说法做了一下,果然如此。吸,是减少口腔里的空气压力;吹,是增加饮料盒里的压力,都是造成压力差。所以,老师虽然年龄大,知道的、经历的不一定就多,师生间的学习是相互的。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水循环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2、探究水循环的类型、基本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二、教学重点:
水循环过程
河流的补给方式
三、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事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五、课时安排:
计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导入
[出示]四大圈层示意图;
[提问]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由哪些圈层组成?
环节二:认识相互联系的水体
[出示]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
[提问]读图并结合生活体验说出水圈中有哪些水体?
[ 小结 ]水圈中的水体按空间存在形式,分为大气水、陆地水、海洋水。陆地水又分为地表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冰川水等)、地下水。
[提问]俗语说“井水不犯河水”,在自然界真的'存在吗?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讲解]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河流补给的类型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地下水、湖泊水等。其中,河流与地下水,河流与湖泊水之间有互补关系。见下图:
环节三: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设疑] “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板图]边画边讲,与学生共同完成海陆间水循环
[ 小结 ]引导学生读图说出海陆间循环的主要环节,描述水循环过程。
[补充]在上图补充两个箭头:植物蒸腾、海水蒸发。再讲解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提问]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环节四: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过渡]通过刚才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我们发现水循环过程涉及到四大圈层,范围应该非常广泛,请思考一下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和水循环有关?
[学生讨论]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出示]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黄河三角洲图片;
[讲解]水循环塑造地表形态;
[ 小结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有: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资源更新;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等。
[拓展]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有哪些影响?
七、板书设计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3.1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二、水循环的过程
三、水循环的意义
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资源更新;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等。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11
一、 课标的要求
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与旧教材的教学要求有些不同,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1、 旧教材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2、 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二、 教材分析
1、 教材先阐述水圈的概念与构成,接着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从而引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其中教材所附的读图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分析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补给的关系。活动题让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去分析说明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 教材中出现了三种水循环的概念,与“标准”要求不大符合,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要淡化。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 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 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 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点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洋流的分布规律。
六、教学方法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读图分析讨论法;
4、案例分析法;
5、启发式讨论法;
6、自主学习法。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1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绘制并说出水循环的过程、类型及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概念。
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阐述水循环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看水循环示意图、动画及模拟实验,提升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总结与逻辑思维能力。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培养合作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会自然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可持续发展观。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探究的兴趣,增强爱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尤其是对水资源更新、气候调节、塑造地表形态等方面的'作用。
2. 教学难点
不同水循环类型之间的转换、联系及综合分析。
理解水循环各环节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深层次、多角度影响,如对生态平衡、产业布局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探究法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循环图片、动画,直观呈现知识;进行简单实验模拟水循环,增强学生体验;组织小组讨论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5 分钟)
展示城市洪涝、干旱地区祈雨、瀑布景观等图片,提问:“水在自然界是如何运动变化的,为什么有的地方水太多,有的地方又极度缺水?”引发学生好奇,引出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二)新课讲授(25 分钟)
1. 水循环的概念
通过展示地球水体构成饼状图(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占比情况),讲解地球上各种水体并非静止,而是处于不断运动、转化之中,引出水循环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 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播放水循环动画,将水循环按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
利用示意图,详细讲解各类型水循环环节:
海陆间循环(大循环):海水蒸发(讲解蒸发条件如温度、太阳辐射等影响)→水汽输送(结合风向、大气环流阐述水汽移动路径)→降水(区分地形雨、锋面雨等降水形式)→地表径流(举例河流入海)、下渗(说明土壤孔隙度、植被覆盖对下渗影响)、地下径流(展示地下水流动示意),强调此循环涉及海洋与陆地间大规模水量交换,对水资源更新意义重大。
陆地内循环:陆地水蒸发(如内陆湖、河流、土壤水蒸发)、植物蒸腾(展示植物气孔蒸腾示意,说明蒸腾作用对水汽补充)→降水,点明对内陆地区水资源涵养、生态维持的作用。
海上内循环:海水蒸发→降水,指出虽环节简单,但参与水量巨大,维持海洋水量平衡。
(三)课堂探究(15 分钟)
1. 小组实验模拟
将学生分组,发放简单实验器材(透明塑料箱、水、小风扇、加热灯等模拟太阳),让学生模拟海陆间水循环过程,观察并记录各环节现象,讨论每个环节能量来源、影响因素,推选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补充,强化学生对水循环环节理解。
2. 案例分析讨论
展示“修建水库后下游河流流量变化”“城市硬化地面增多导致内涝”“热带雨林地区水循环特点与生态繁茂关系”等案例,组织小组讨论分析水循环各环节变化、影响,深入探究水循环对人类生活、生态环境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如经济、生态、社会层面,每组整理讨论要点汇报展示,教师总结归纳水循环地理意义:更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收支平衡、塑造地表形态(侵蚀、搬运、堆积地貌形成)、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等。
(四)课堂总结(5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水循环概念、类型(海陆间、陆地内、海上内循环及对应环节)、地理意义,绘制简单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教师查漏补缺,强化重点知识。
(五)课堂练习(5 分钟)
展示选择题(考查水循环环节判断、类型区分)、简答题(分析某区域水循环异常影响、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干预利弊),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答疑解惑,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包含水循环示意图、动画、图片、案例资料)、实验器材(模拟水循环实验箱、道具)、教材、参考地图册。
六、教学板书设计
中间主板书: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概念:水在四大圈层连续运动过程
二、类型及环节
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陆地内循环:蒸发、蒸腾→降水
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
三、地理意义:更新水资源、调节气候、塑造地表等
两侧副板书:重要概念注释、典型案例要点、学生讨论精彩观点记录。
七、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实验模拟与案例讨论环节学生参与热情高,但部分学生对抽象水循环环节转换理解仍有困难,后续可增加微观层面原理动画展示;小组讨论进度把控需更精准,确保各小组充分探究同时不拖延课堂时间,优化设问引导,让学生探究方向更明确,深化对水循环复杂内涵与多元影响的理解,提升教学效果。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07-11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03-12
自然界的水循环的说课稿08-22
高中地理说课稿《自然界的水循环》07-19
自然界的时钟教学设计09-06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说课稿模板09-14
自然界的水教案设计07-07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通用5篇)02-06
自然界中的水教学反思设计(通用6篇)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