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5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北京民居建筑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民族心理,领会作者对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胡同文化》教学设计7。
2. 引导学生从建筑的风格思考其体现出来的观念、文化,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及批判意识。
3. 训练学生抓关键词概括要点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概括文章要点。
三.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
1. 自学辅导式为主,兼以发现式、讨论式。以略读——精读——仿写的教学流程开展教学。
2. 音画欣赏式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最灵动的唯美风格让学生徜徉其中,感受北京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聆听新北京走向世界大都市的最强音。
六.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1、通读全文,应该学习哪些内容,或哪些内容有价值。
2、分组研究某一种建筑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 导入(2分)
有人说,建筑是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曾说:“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量遗产。”课前,已经请大家上网或看书去了解胡同,现在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二. 自读课文,概括胡同特点及胡同文化内涵,理清文章思路。
1、 朗读第一段,在第一段中找本段要点。
(找关键句。分析:首先排除举例的句子。第一句,不行,他讲的是整个北京的特点,目的在于引出“胡同”这个话题。第二句讲的是本段的主要内容,但从全篇看,他只写出了表面现象,没有深入揭示文体的实质。最后一句才适合。要点:方正)(方法:提取中心句、择取关键词。)
2、师问:本段最后一句说:“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教学设计7》。”请大家往下找一找,北京胡同除了“方正”之外,还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如何影响老北京人的生活,又使老北京人形成了怎样的思想?(即文化。)
3、学生自读,分组讨论。
**找出各段关键句子,提取要点:建筑特点:方正、名称来源多、数量多、安静、独门独院(盒子);
文化内涵:总的来说,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2)北京人讲究处街坊,
(2) 北京人讲究“处街坊”,“合礼教”,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棋友、酒友、鸟友有些来往之外,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3)北京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4)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4、教师指导整理:胡同特点:方正、名称来源多、数量多、安静、独门独院(盒子);
胡同文化:封闭。表现出的心理是易于满足、不爱管闲事、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的胡同就有这样的市民文化呢?请结合文章,谈谈胡同建筑和胡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如因果关系。方正的建筑影响了人们的思维:中规中矩,安分守己。独门独院的居住方式养成了封闭、自私的心态。……)
6、理清思路
胡同特点――胡同文化内涵――胡同及胡同文化的衰落
(胡同的特点:方正,来源,数量,安静——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作者观北京胡同的衰落,抒发感情)
三、思维训练: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分组讨论)
(1)作者对于走向衰落的北京胡同及其文化持何种态度?
(留恋,伤感,无奈,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等是汪曾祺所推崇的。当然也认识到它必将衰败、没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作者对于封闭的小市民文化,并没有完全沉醉其中,是怀着一份清醒的,有一定的批判性意识。如。如忍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也有消极的意义。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进,中国也在前进!所以我们也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和胡同再见吧。)
**插入一系列胡同图片及《送别》的背景乐。
(2)商品经济大潮对胡同文化的冲击是这种文化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传统文化一定会灭亡吗?
(胡同文化的衰亡还有其自身原因,封闭、保守、自私、易满足、忍耐等特点使其其失掉了吸收外来养料,发展进步的机会,没有发展的文化注定了只能在消耗尽自身的储备之后走向衰亡。如一些落后的风俗、封建迷信意识等。
但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积淀,如国画、武术、戏剧、民间工艺。消失了就太可惜了,最好是传统和现代两者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吸收,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不会灭亡。)
五、迁移练习:仿照《胡同文化》的写法,介绍你喜欢的一类民俗建筑,并谈谈这类建筑表现了人们怎样的生活习俗和心理特点。
六、布置作业
一、 课后练习一、二。
二、 仿照《胡同文化》,以民俗建筑为话题写一篇800的作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讲授计算机文化知识和微机基本使用方法的入门课程,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上机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模块:教材资料
一、教材选用
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二、参考资料
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参考资料,这里面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高职高专优秀教材还有普通本科“十二五”重点规划教材,满足部分专升本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文献资料
我们的文献资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关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平台,在上面能解决几乎所有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问题。本课程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录像教材、网络课程以及网上动态教学信息等。
第二模块:课程目标及学前指导(双导环节)
一、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文字和数据信息处理技术。
情感态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综合素质目标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养成使用信息技术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而服务的习惯。
二、学前指导(面授导学)
本校专科学生基本情况是学习基础为非零起点,缺乏系统理论知识,技能基础和个性差异较大。大多数生源为学历低的在职人员,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大部分学生课堂内学习态度较好,但自主学习能力一般。学习信心、学习毅力不足,易受挫。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教学任务一方面要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背景;另一方面注意任务的层次性,由学生自主选择,有可能因为实际情况而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三、面网教学过程及学习建议(网上导学)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依靠已有的教学媒体。知识性的内容主要通过自学文字教材完成;操作技能必须通过上机实习完成;录像教材将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法;定期辅导讲解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集中答疑;组织学生参加定期的网上学习辅导和答疑活动。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应首先理解教学大纲内容,其次了解教学媒体的种类和功能,再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应根据文字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媒体配合使用方法和学习建议,采取下列步骤循序渐进地学习:
1. 阅读和预习学习内容;
2. 观看录像教材或教学光盘;
3. 完成思考和作业题;
4. 上机实验;
5. 集中辅导和答疑;
6. 使用学习效果测试系统自测学习效果;
7. 通过自测结果发现问题,返回上述相关的步骤解决问题。
由于本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再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上机实验在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中起决定性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经过,感受李时珍为事业献身的精神。
2.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累”;能正确读写并理解15个新词语。
3.能仿照课文的例句,用“不但……还……”和“……于是……”各写一句话。
4.初步学会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
让学生尝试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明确这是篇写人的课文。(2分)
2、初读课文。(6分)
(1)自读课文,思考:
①李时珍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⒇
②这篇课文写了李时珍的哪些事情?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件事?
(2)通读全文,圈划生字新词,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标出自然段。
3、深入阅读课文。
(1)学习第1段。(8分)
①让学生自读思考:李自珍是怎样的一个人?
②讨论交流:
A、交流。
B、比较句子:
1、李时珍是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2、明朝的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明朝”点明时代,“伟大”突出了他在祖国医学和药物学上的杰出贡献。
③李时珍为什么立志行医?让学生先自读思考,再划出有关句子,圈出重点词语。再交流讨论。重点理解“救死扶伤”的`意思。
④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李自珍立下了行医的志愿”练习说话。
⑤自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的意思。
(2)学习第2段。(15分)
①让学生自读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②出示句子:
1、李时珍的父亲不愿让儿子再当医生。
2、从此以后,父亲同意他学医了。
读一读,思考:从“不愿让儿子再当医生”到“同意他学医”,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转变?
(理解“鄙视”的意思;联系上文“世代行医”,理解“再”在句子中的意思和感情色彩。理解“疑难病症”的意思,辨析“药方”、“古方”和“对症良方”。注意“偷偷”、“暗自”、“轻声”在文中的作用。)
③填空练习:父亲见李时珍不但有行医的(),还有学医的(),而且已经能帮助他医治那些(),因此就同意他学医了。
④说说自然段的意思。
4、作业。(9分)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教后感: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方法,让学生读懂课文的第1、2自然段,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能找出重点词句,并能说出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为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打下了基础。
第2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课文第3——5自然段。
教学过程:
1.复习第1、2自然段。(3分)
说说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教学第3自然段。(10分)
(1)指名读。
(2)说说一共有几句?每句讲了什么?
(3)第1句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4)思考: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5)讨论:李时珍编写的药物书有哪些缺点?(不全;不详;不对)
(6)出示,比较下列两个句子:
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说说什么叫“完善”?为什么前面要加上“比较”?
(7)教师小结:这一自然段写了旧的药物书很不完善,有可能给病人带来危险,所以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3.教学第4自然段。(12分)
(1)指名读。
(2)李时珍为了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主要做了哪三方面的准备工作?(治病时,注意积累经验;亲自到各地去采药;虚心向群众求教。)
(3)这三方面的工作,作者着重写的是哪一方面?是怎样把它写具体的?
(作者着重描写的是“各自到各地去采药。”)
“亲自”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李时珍是怎样“亲自到各地去采药”的?
为什么要“亲自品尝”药材?
“亲自采药”和“亲自品尝”说明了什么?(李时珍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4)学生齐读。
4.教学第5自然段。(15分)
(1)指名读。
(2)《本草纲目》比较旧的药物书有哪些明显的优点?
(3)《本草纲目》是怎样编写出来的?
(4)从李时珍整整花了27年,呕心沥血编写,《本草纲目》,你觉得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
(5)结合完成课后作业第4题。
(6)齐读。
5.作业:完成作业本练习。
教后感:努力让学生在自读、合作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抓重点词句的理解,让学生读懂3——5自然段。从而完成好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进行分段的第2个步骤。
第3教时
一、教学目标:
读懂单元:“学习提示”,用自然段归法给课文分段;完成有关作业。
二、教学过程:
1、阅读单元“学习提示”,给课文分段。
①读懂“学习提示”共3句话。(8分)
第1句点明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学会给课文分段”。
第2句讲本单元要学习的“自然段归并的方法”只是很多分段方法中的一种。
第3句是具体介绍这种分段法的操作步骤。
②运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15分)
A.首先,告诉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了解全文主要讲什么”对照课文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B.再“仔细阅读,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让学生逐一阅读(回顾),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可参考课后第3题作业)。
C.最后,看看哪几个邻近的讲同一意思的自然段可以归并成一段。
D.讨论分段: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关键是让学生说出分的理由。(第3、4、5自然段都是讲李时珍要重新编写药物书的事,可以归并成为一段。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李时珍立志行医,第2自然段写了他从父学医。这两个自然段各自单独讲了一个意思,因此分别独立成为1段。)
课文按“立志行医”、“从父学医”和“重编药书”可以分成3段。
2、齐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总结。(5分)
3、作业。(12分)
(1)完成作业本上的有关题目。
(2)收集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准备开一个故事会。
教后感:让学生通过自读学习提示,明确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和具体的操作步骤,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对课文进行分段。
板书:
4、李时珍
立下行医志愿(第1段)
开始给病人看病(第2段)
(决心重新编写药物书到各地采药,访问。(第3段)编写出《本草纲目》)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 、设计理念
课堂气氛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全面统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情感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教师良好的情感能感化学生,激起求知欲与主动性,从情感上扣击学生的心弦,达到以情动情。使学生进入情景,体会语言的美,感受作者的情。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得文、情与景相融。
二、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观察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重点:让学生感受第一场雪的美丽壮观的景象。
四、难点:让学生学习动静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录音、光碟。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景:
同学们,有位朋友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想知道她是谁吗?听完这首歌曲你们就知道了(播放歌曲《小雪花》)。
你们知道这位朋友是谁了吗?(雪)你们喜欢她吗?(喜欢)
昨天咱们这也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让我们感受到了冬的脚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1课《第一场雪》。(板书课题:21*第一场雪)[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向我们描述的是什么地方的第一场雪?下面同学们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给学生阅读的自由]
2、指名回答。
(三)、品读课文
1、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把你认为写的美的语句画出来,然后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注重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3、指名回答,并相机板书。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朗读时教师适当地作一下指导]
4、这些语句写的这么美,课后同学们可以把它们背诵下来。[积累语言]
(四)、课文延伸
1、雪为我们带来了欢乐,为冬天带来了色彩,下雪还能带来哪些好处呢?
2、理解“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话。
3、你们还知道那些谚语和俗语?
4、课下同学们可以去搜集一些谚语和俗语。[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和本文对话
我们的雪花朋友真是太美了,你们想对她说些什么呢?[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六)、口头习作练习
作者把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写的是如此的美丽壮观,谁能为大家描述一下我们昨天下的第一场雪呢?[做到读、说、写结合]
(七)、最后让我们随着音乐来欣赏塞北的雪。(播放光碟《我爱你,塞北的雪》) [做到文、情、景相融]
(八)、总结:
课后,同学们以《雪》为题,写一篇习作,来表达你对雪的喜爱之情。希望同学们在雪的陪伴下,度过一个快乐的冬天!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第二课时
导入
复习巩固字词。同桌互考;看老师的口形说字,带读。
精读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波纹(),又一圈圈地()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1)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2)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5篇】相关文章: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8篇02-15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六篇02-25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四篇01-25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9篇01-1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7篇03-06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9篇03-06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四篇03-03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四篇02-21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四篇02-20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四篇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