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4-15 13:50:5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锦7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进行,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锦7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难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具准备:光盘、图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23半截蜡烛

  2、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学生交流。

  4、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再次读课文,重点学习字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用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问或解决。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

  (2)检查词义掌握情况。

  3、讨论主要内容。

  4、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

  2、用钢笔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l.交待本课训练重点:学习写一句通顺的话。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3.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内容和课文内容,标出自然段序号。

  4.练习把课文读正确。

  5.质疑。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

  2.从课文中学说,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的句子。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三心二意一心一意的意思。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课文中学说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的句子。

  难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三心二意一心一意的意思。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字词。

  2.自由读全文,回忆上节课遗留的问题。

  二、新授:

  (一)根据质疑情况逐段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写了谁?他们在做什么?你是从哪知道的?读一读。

  (2)提示:这句话写的是: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随学生回答,贴图、板画)

  (3)看图说一说,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运用语言)

  (4)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体会句式)。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小花猫开始钓着鱼了吗?为什么呢?自由读二、三自段。

  (2)看图理解小花猫是怎样钓鱼的。

  (3)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小花猫为什么钓不着鱼。(4)小花猫的心情怎样?(板书:没钓着)

  3.学习第四自然段。指导有语气地朗读。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读。想:猫妈妈说了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

  (2)你理解这两句话吗?(再次质疑)

  (3)根据学生质疑情况,结合第二、三自然段,理解怎么能钓着鱼呢?、钓鱼就钓鱼、三心二意等词句。(板书:三心二意)

  (4)指导朗读,体会猫妈妈的话的含义。

  5.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小花猫听了猫妈妈的话,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自由读六、七自然段,分组讨论。

  (2)看投影,理解怎样做是一心一意钓鱼。(板书:一心一意)

  (3)看图,理解钓着了一条大鱼(师板书:钓着了。板画:一条大鱼)

  (4)指导有语气的读这两个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想:小花猫开始为什么钓不着鱼?后来为什么又钓着鱼了?

  (三)学习按要求说一句话:

  1.看黑板上的图,说说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出示例句。

  2.按要求说句子。()在河边钓鱼。

  ()在河边()。

  ()在()()。

  3.判断句子的正误,理解什么是通顺的句子。

  我在河边划船。(X)

  4.同桌交流造句。

  三、总结全课:

  你喜欢这节语文课吗?为什么?(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

  10.小猫钓鱼

  三心二意钓不着

  一心一意钓着了

  图片板画

  第三课时

  教学任务:

  1.读课文,复习课文内容。

  2.学习本课生字,有重点的指导书写。

  3.写句练习。

  4.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略)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字,会写3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随文识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受泉水的美。

  教学重点:识字

  教学难点:缶字旁,在具体环境中理解字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学习第一段的三个生字

  同学们,开学已经一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你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了吗?对于北方来说,春天来得比较晚,进入四月,春天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你们听,(播放流水的声音)看画面(泉水从山上流下来),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出示课文第一段,自由读,贴出生字:哦 股 缝

  1.读准字音

  2.用多种办法识记生字:

  “哦”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这个词表示明白了,在句子中该怎样读呢?个别读。师生对读。

  怎样记住“股”字?月字旁的字大多跟身体有关,“股”指的是大腿,在这句话中指什么呢?读一读,用“一股”说话。指导书写。

  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看看自己的手指缝,缝,就是物体间的空隙,谁还能用这个字组词?贴卡片:石缝。

  过渡语:泉水就是从岩石的裂缝或地下涌出地面的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泉水》。齐读课题。泉字大家已经认识了,怎样写呢?教师范写。

  二、初读课文 画出生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对照屏幕画出生字。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读音节,纠正字音。

  (2)把生字的音节去掉,找朋友。

  (3)齐读生字

  三、随文识字

  1.请大家借助小组内的生字卡片,用多种办法记住字形,看哪个小组最会合作。

  2.小组汇报生字

  “塔”我们用三种办法记住了“塔”字,(换一换)(加一加)(想象记字),指导书写。看看图片,发现塔有什么特点了吗?谁能用这个字组几个词?指导书写。理解“水塔”的意思,“天然水塔”指的是什么呢?请大家读读课文。泉水从山上源源不断的流淌下来,整个样子就象一座自然形成的水塔,可见,泉水真的是很多很多。怎样读出泉水的多呢?指导读文。

  “罐”泉水很多很多,所以,山里的姐姐就提着瓦罐来打水了。出示 “瓦罐”的图片,怎样记住罐字?罐是缶字旁,缶是什么意思呢?出示课件,知道缶是一种大肚子小口的器皿。所以,带有缶字旁的字大多跟器皿有关。

  泉水从山腰流向平地,他又看见了谁呢?指读第三段。

  出示“杜鹃花”的图片,由鹃字的鸟字边,你想到了什么?出示“杜鹃鸟”的图片。可见,鹃字也是形声字。师生对读第三段。

  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4、5自然段,看看泉水又遇到了谁,说了什么?

  让我们来听听画眉鸟的叫声吧!(播放课件)学习“脆”字。在哪里见过这个字?还能用“清脆”说话吗?

  四、巩固练习

  1.这些字跑到别的地方,认识吗?游戏,点击花朵,读出句子或词语。

  2.配乐读全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睡构”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关于太阳的诗。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检查读课文情况。

  3、我来提醒:学生提醒生字的读音。

  “彤”字本音第二声,在ABB式词组中变成第一声。

  4、检查读诗情况。

  5、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朗读,并想一想自己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

  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小组同学听,相互评价。

  3、全班交流:

  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原因。

  重点感悟:课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孩子、小树和鲜花的朋友,显得亲切、易懂。诗歌中把孩子、小树和鲜花并列,是因为它(他)们都有蓬勃的生命力。这样写显得新奇、有诗意。

  4、想象说话:

  我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几句话……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感受诗意。太阳是大家的,世界是大家的。

  2、学生交流读课文后的感想。

  3、有感情地朗读。

  二、练习背诵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三、拓展交流

  学生搜集其他国家小朋友生活情况、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介绍。

  四、指导写字

  学生自己观察书写。教师进行提示。

  五、积累语言

  六、板书设计

  25、太阳是大家的

  撒在鲜花上

  照耀着小朋友 小朋友做游戏

  世界是大家的

  【反思】

  这一课是一首儿童诗,要从题目入手教学──太阳是大家,通过引读,自读,齐读,老师范读,让学生理解世界要和平!最后可以拓展,学生自己仿照第二自然段编诗。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本文是一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认能力的科普文

  章。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法布尔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试验。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言文字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对科学的求实精神。

  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以默读为主,自主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感悟到试验的乐趣和从事科学研究应有的求实精神。

  在第四册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叫《蜜蜂引路》,其中也提到了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于是在一开始上课时,我便让学生回忆这篇课文,有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了故事的内容,我引导学生思考,蜜蜂为什么能为列宁引路呢,不少学生联系到本文说出了答案。在这样的知识再现过程中,不仅回忆巩固了学过的知识,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学生带着质疑走进了课文。

  在学习法布尔做试验的过程时,我让学生分别找出法布尔对蜜蜂做了哪些事情,而蜜蜂又是怎样反应的。在这些对比学习中,学生发现蜜蜂能从两里远的地方飞回家,觉得实在是太神奇了,于是真切地相信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而文章的最后总结自然段,法布尔提到:“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我顺势提问:“为什么法布尔无法解释呢?”我引导学生从当时的时代环境与科学条件去

  思考,学生很快明白了,当时的科学还不够发达,有许多现象是无法解释的。至此我引导学生体会,法布尔是个严肃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人。最后我还提出一个小小拓展问题:现在的科学发展了,你们能不能去查找资料告诉我,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呢?

  《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随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如何通过生本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目的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总结了近期在生本教学探讨中出现的问题:1、学生预习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词的预习上,只有少数同学能按老师的要求读通课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2、小组合作学习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3、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优等

  生只有一两人,如何在他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4、小组合作,展示的时间过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达成教学目标。

  接着,我确定了教学思路:小组分工细化,讨论的问题开放化。 有了思路,教学过程的落实就有了风向标。在第一课时第一回合的小组学习中,让小组长组织组员互相检查本组同学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并对小组进行了细化分工。如一号学生指给二号认,其他听;接着二号指给三号认,其他听 ??认读时,把不会认的字做好标记,并负责教会不会认的同学,做到人人过关,再进行展示。虽然字词预习效果好,也用了8分钟的时间。第二回合的小组学习,我让组长组织检查读通读顺课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口读书。然后进行展示,评价,再读。由于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广,很易达成目标。但较费时间,读—评—读来回几个回合,二十多分钟就过去了。第三回合,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七嘴八舌,兴致勃勃。接着小组展示。四个小组都发了言:“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篇课文写蜜蜂离家二里多路都能飞回家。”“这篇课文写作者带着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飞蜜蜂。蜜蜂也能飞回家。” “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能。”从四个小组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动了脑筋。接着小组主持人进一步问:“请问下面还有补充的或有不同意见吗?”下面一片沉默。我想如果再来一组展示,情况也会大同小异。怎么办?我只好运用师本的优势,问了一句:“谁能把他们的发言连起来说一说?”一语道

  破天机,有几个孩子举手,其中一位把课文的内容能大概总结出来。第一课时,也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此时已拖堂几分钟。

  反思这节课: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平时不专心的同学能倾听别的同学发言了;平时不爱动脑的同学,虽然发言不一定正确,但也在思考了;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虽然上台有些紧张,声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也能登台展示了。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吗?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第一课时完全达成了目标,这是好的开始。但单位时间内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产生了些许疑惑: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冷堂时,教师该如何指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本呢?在今后的生本教学过程中,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

  最近,一位老师上14课《蜜蜂》(人教版第五册)。

  这位用充满激情的话语介绍,引出勤劳的小蜜蜂,而且出示小蜜蜂的图片。然后,她问:同学们对蜜蜂还有哪些了解呢?下一环节,就是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事先搜集到的材料,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当时的气氛甚是热烈,看得出,同学们(特别是完成搜集任务的同学)的兴趣是高涨的。

  不过,令人遗憾,引人深思的现象也随之出现了:得到机会兴高采烈发言的同学,真的站起来,却是将材料读得支离破碎,磕磕巴巴,言

  不由衷,词不达意。也难怪,他们手头的资料,有的是网上下载的,三年级的学生,做家长的肯定是帮了忙的。不知是家长不大明白,还是应付了事,反正那专业性极强的学术论文似的介绍,别说学生,就连坐在旁边屏气凝神,侧耳倾听的我都一头雾水,何况学生?加上老师是新手,学生站起来,总是让学生将磕巴、吞吐进行到底,真难为了介绍的同学,更难为了那些正襟危坐,洗耳恭听的同学。

  我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这不得不让人深思:让学生搜集资料,错了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有!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积极组织学生交流,这既是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资料”的机会,也是学生互动、资源共享、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扩大了知识面锻炼了能力,从而更激发起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增添了搜集资料的动力。何错之有?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是师生的一段丰富的生命历程??如果我们经常在课前请学生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不仅可以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花生的好处与特点。

  2、认同做人不应只讲体面,应该有真才实学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第十二、十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及难点】

  认同做人不应只讲体面,应该有真才实学的道理。

  【教学准备】

  钢琴曲《秋日的私语》。

  【教学过程】

  一、了解花生的好处与特点

  1、了解学生对花生的认识:

  ⑴ 出示一捧花生。

  ⑵ 教师:

  花生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么在生活中花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呢?

  ⑶ 组织学生畅谈交流。

  2、认识文中花生的特点:

  ⑴ 教师:

  刚才大家都谈了自己对花生的认识,课文的第二段也是在写谈论花生,读读这一段,读后你觉得文中描写的花生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⑵ 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视。

  ⑶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随机点评:

  第七自然段:花生的味美。

  第八自然段:花生可以榨油。

  第九自然段:花生的价钱便宜。

  第十自然段:花生不炫耀自己。

  估计学生对于概括花生的这一特点存在困难,可作如下设计:

  ① 教师:

  这段话中除了写花生还写到了苹果、桃子、石榴,请大家把写这些水果的句子找出来,好好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课文中描写的这些水果给你的感觉怎样?

  (炫耀自己,夸耀自己。)

  ② 教师:

  再请大家读读写花生的句子,与这些水果相比,花生又给你什么感觉?

  (不炫耀自己。)

  ③ 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反复读好有关词句,特别要读读出花生与苹果、桃子、石榴的对比反差。

  ④ 教师:

  刚才大家通过读课文对花生有了新的认识,你能不能用一组关联词把文中花生给你的印象说出来。

  (虽然花生好处很多,但是从不炫耀自己。)

  二、读、悟父亲教育我们的话

  1、整体感知:

  ⑴ 教师:

  父亲在县城做官,平时公务繁忙,抽空来过收获节,难道只是为了向我们介绍花生吗?显然不是。那么,父亲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放开声音朗读12~14自然段,你读懂了就举手。

  ⑵ 组织学生交流。

  2、自读感悟:

  ⑴ 教师:

  在父亲教育我们的这几个自然段中,哪些词语或句子,你读了以后觉得挺有道理的,就做上记号并写下你读了这写句子后的体会。

  ⑵ 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视。

  ⑶ 教师:

  现在,请大家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出来。

  (在反馈交流中,引导学生分清“讲体面”与“只讲体面”的相异之处。)

  3、深化认同:

  教师:刚才大家都谈了自己的感想,老师读了以后,也有很多话想说,我把它写成了一首诗献给大家。

  (配乐诗朗诵。)

  我愿……

  我愿,我愿是一支粉笔,用我洁白的身躯,

  去谱写生命的乐章。

  我愿,我愿是一支蜡烛,在黑暗中默默地,

  燃烧,用我的光和热。

  引着孩子们走向光明。

  也许,一路上没有鲜花与掌声相伴,

  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坚信,

  人生的价值,

  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4、积累语言:

  ⑴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2~14自然段。

  ⑵ 学生自由背诵12~14自然段。

  ⑶ 学生默写所背的话。

  三、结课

  教师:父亲在百忙之中,抽身前来过收获节,正是想通过谈论花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牢记父亲对我们的期望,再次有感情到读读第二段。

  【板书】

  落花生 好处很多 不炫耀自己

  做人 做个有用的人 不要只讲体面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一、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转身写板书)题目的意思就是出使到边塞。

  板书:使至塞上王维

  二、简介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崇信佛教。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所以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其诗、画的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三、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带读。

  四、理解诗意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板书:首颔颈尾

  1、这首诗总体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驾车经过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二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诗人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在那年四月被贬为荆州长史。估计诗人王维也相应爱到了牵连。“征蓬”于诗人,是正衬;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明确:这两句是全诗的名句。两句主要写景,写到了哪些景物呢?(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只有一缕孤烟在升腾。那是烽烟,烽烟是报警时点的烟火,这说明诗人此行快要到达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诗人只用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伟奇丽。

  4、最后两句,写了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五、小结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锦7篇】相关文章: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九篇02-20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7篇02-02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七篇03-10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8篇03-10

有关《观潮》的教学设计方案10-31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汇编10篇02-26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集锦六篇01-28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集锦六篇02-16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集锦六篇02-15

教学设计方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