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代数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19 13:00:4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与代数的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与代数的教学设计(通用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与代数的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数与代数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9页第1题,练习二十五第1、2、3、6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加、减法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复习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相关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加、减法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四则运算的计算,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运算定律的运用,能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问题导入。

  1.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呢?

  2.你知道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你会计算吗?

  3.你知道哪些运算定律?你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吗?

  学生讨论、汇报,师评价。

  二、探究新知

  1.复习四则运算。

  出示教材第109页第1题。

  (1)根据第①个式子,先说说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再分别写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

  (2)根据第②个式子,先说说乘法与除法的关系,再分别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3)你会根据第①个和第②个算式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吗?再根据第①个、第②个和第③个算式列出一个综合算式。

  (4)问: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四则运算的顺序吗?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没有括号时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复习运算定律。

  (1)说一说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学生自由讨论、汇报,师评价。

  (2)整理汇总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3)想一想,说一说下面的计算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教材第109页第1题(4)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汇报发言,师评价。

  三、基础巩固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五第1、2、3、6题。

  四、课堂小结

  问: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加、减法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又复习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运算定律,巩固和加深了该知识,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选用《新领程》相关习题。

  数与代数的教学设计 篇2

  一、复习指导思想

  通过总复习的教学,把小学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能够系统的掌握。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学会计算平面几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争取能提高及格率和优秀率。通过系统复习和整理,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精神。

  二、复习内容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简易方程,比和比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的大小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正确进行名数的简单变换,能够进行简单的估算或应用。

  3,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够正确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

  4、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并能够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和求得的平均数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

  5、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应用题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具体措施

  (一)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措施

  1、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境,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先形象具体,后抽象概括,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3、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4、加强基础,适当综合,重在拓宽知识的应用范围,少钻难题,习题有少而精,讲评到位。在系统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进来,不能教师一人整理,全班学生只看,只听,只记。

  (二)面向全体复习的措施

  1、在复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动获取知识,领悟方法,促进思维。教师要把自己的主导作用真正放在导航之处。例如,对于一些概念的复习,引导学生自己理清知识脉络,自己构建认知结构,鼓励中上生在课堂上多质疑,中下生多提问题,争取每节课各种层次的学生均有收益。提高四十分钟上课的效率,改进教学方法,跟上新课程实施的进程。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上课时多提问,让他们解题思路展现给同学们,大家一起讨论帮助,让他们跟上同学们的学习脚步。上课时,做到精讲精练,面向全体同学。

  2、严格按照制定的复习计划认真备好每节复习课,备课时注意几个问题:①按每课时复习的内容,突出重点,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易混的知识难点。②注意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着重进行“双基”的训练,分层推进,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分层次。

  3、复习课要从重视记忆转向重视思维。改变过去复习课教学只重视知识,结论的记忆,归纳。而我们则要在复习课时重在思维的培养和发展,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复习课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做到多种教法有机结合,适时,适度,恰到好处,这样才能花费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数学概念,法则及规律性内容可采用讨论并辅之以练习,对于几何初步认识的复习,可采用列表法。

  5、注意精选练习作业,不机械式重复,减轻学生负担。

  (三)学困生的提高措施

  1、耐心细致地做好学困生的帮教工作。和家长密切配合,努力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课堂上加强基础知识的运用和练习。

  2、结合学困生的个体情况留作业。

  3、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关注他的听讲质量,在各方面注意多关注提醒使其在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前提下,让他获得成功感,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及时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利用业余时间给不同学生补课。

  6、发挥优秀生的作用,结成学习小组,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四)预期效果

  1、通过复习,使全体学生掌握全册教材所应掌握的知识,并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2、使全体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能在生活实际中加以应用。

  3、使全体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做到愿学,乐学。

  4、通过复习,使学困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

  数与代数的教学设计 篇3

  第一单元圆

  圆概念总结

  1.圆的定义: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2.将一张圆形纸片对折两次,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半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把圆规两脚分开,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4.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5.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6.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7.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

  8.在同一个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用字母表示为:d=2r r =1/2d

  用文字表示为:半径=直径÷2 直径=半径×2

  9.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

  10.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取π≈3.14。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算出来的人是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

  11.圆的周长公式:C=πd 或C=2πr

  圆周长=π×直径 圆周长=π×半径×2

  12、圆的面积:圆所占面积的大小叫圆的面积。

  13.把一个圆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割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用字母(πr)表示,宽相当于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 πr×r。圆的面积公式:S=πr。

  14.圆的面积公式:S=πr 或者S=π(d/2) 或者S=π(C÷(2π))≈

  15.在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16.在一个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长方形的宽。

  17.一个环形,外圆的半径是R,内圆的半径是r,它的面积是S=πR-πr 或 S=π(R-r)。

  (其中R=r+环的宽度.)

  19.半圆的周长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加直径。半圆的周长与圆周长的一半的区别在于,半圆有直径,而圆周长的一半没有直径。

  半圆的周长公式:C=πd/2+d 或 C=πr+2r

  圆周长的一半=πr

  20.半圆面积=圆的面积÷2 公式为:S=πr/2

  21.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直径和周长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面积扩大或缩小以上倍数的平方倍。

  例如: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扩大4倍,那么直径和周长就都扩大4倍,而面积扩大16倍。

  22.两个圆的半径比等于直径比等于周长比,而面积比等于以上比的平方。

  例如:两个圆的半径比是2:3,那么这两个圆的直径比和周长比都是2:3,而面积比是4:9。

  圆周长和直径的比是π:1,比值是π

  圆周长和半径的比是2π:1,比值是2π

  23.当一个圆的半径增加a厘米时,它的周长就增加2πa厘米;

  当一个圆的直径增加a厘米时,它的周长就增加πa厘米。

  24.在同一圆中,圆心角占圆周角的几分之几,它所在扇形面积就占圆面积的几分之几;所对的弧就占圆周长的几分之几.

  25.当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

  26.扇形弧长公式:扇形的面积公式: S=nπr/360 (n为扇形的圆心角度数,r为扇形所在圆的半径)

  27.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8.有一条对称轴的图形有:角、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扇形、半圆。

  有2条对称轴的图形是:长方形

  有3条对称轴的图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4条对称轴的图形是:正方形

  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图形是:圆、圆环。

  29.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1.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形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 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 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

  3.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 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形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5. 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

  第三单元 百分数

  (一)百分数的基本概念

  1.百分数的定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比率关系,不表示具体的数量,所以百分数不能带单位。

  2.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例如:25%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25%。

  3.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分子部分可为小数、整数,可以大于100,小于100或等于100。

  4.小数与百分数互化的规则: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规则:

  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数与代数的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内容有: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光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

  在统计方面,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等知识,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等教学内容。

  重点内容:分数乘法和除法,园,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一);各单元教材分析:

  (1)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以前学过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帮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第二单元分析:分数的乘法

  分数的乘法中教材先讲解分数乘法的意义,而分数乘法的意义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一个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可联系分数的意义与分数 乘法的意义,配合图形进行推导。在此基础上,教材还安排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这种应用题是分数应用题教 学的重点,分数除法应用题也是根据这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推导出来的。”与“求一个书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思考方 法、解题步骤基本相同,所以这两种应用题在教材中混合编排。

  重点:是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

  (3)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分数除法是学生在学习整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先讲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在讲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时,突出了一个数除以分数这一重点。还安排了 分数除法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是以后学习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基础。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方程知识,介绍了这种应用题的方程解法和算 术解法,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重点:是一个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法应用题。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4)第四单元 圆

  圆的周长和面积中主要学习圆的特征,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重点:求圆的周长和面积。

  (5)第五单元 百分数

  本单元主要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以及用及百分数解决问题等内容。

  重点:是百分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6)第六单元:统计

  有关统计图的认识,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射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重点;条形统计图,折射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意义和制图方法。

  (7)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本单元主要学习“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重点;掌握解题方法。

  (8))第八单元:总复习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分数乘除法、百分数、空间与图形、统计四部分,覆盖了主要的内容。第七单元数学广角在通过有趣的“鸡兔同笼‘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35名 学生,男生居多,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本班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风气上进步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成绩出众者不多,高分比较少,即使是达到优秀率的同学成 绩也偏低,可见学生普遍比较粗心,马虎,而且个别学生学习态度较差,对提高全班整体成绩有比较大的难度。今后打算如下:

  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自习、课后的复习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

  其次,这学期分数的计算占了极大一块内容,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可以有目的的进行计算。一要求计算仔细,在正确的基础上提高计算速度。二是加强计算的基础。三是加强口算训练。四是引导学生使用简便方法。

  然后,分数应用题是本学期的重点,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

  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除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能正确地解答“求一个书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3、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4、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5、掌握圆和扇形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能正确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认真负责、仔细的良好计算习惯。

  各单元教学目标

  (一)第一单元

  1、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物体的位置

  2、能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第二单元

  1.理解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乘法计算。

  2、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三)第三单元

  1、.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2、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3、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四)第四单元

  1、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五)第五单元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能正确地解答“求一个书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2、能够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3.理解折扣、利息、纳税的含义。

  (六)第六单元

  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的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七)第七单元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八)第八单元

  通过总复习,系统、全面的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有关的规律性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数概念、空间概念、统计概念,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措施

  1、 认真备课,精心上课,及时反馈,有效辅导,实现“三清”。

  每讲一节课前,要依据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翻阅教参,疑难探讨,了解学生,有效地吸收各方面备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写出切实可行的教学预案和适合的教学方法,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实施素质教育。我们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以达到乐学、爱学、学好的目的。教师要以导为主,学生要以思为主,多给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会学习。结合课堂测试、大作业、家庭作业和单元测试,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个别辅导,有效实现“三清”。

  2、继续加强培优补差工作

  课堂上要注意抓两头,带中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辅导、多提问、多鼓励,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发挥同学间的团结友爱的精神,成立同桌“一帮一”活动。对于学习优异的学生,要使之在课堂上吃饱,课后参加数学兴趣小组,充分开发其智力潜能,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与代数的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结合具体情境解决问题,使学生关注对运算意义及其关系的理解;在掌握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合理地选择进行简算的方法;进一步深化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点的移动、以及求近似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能正确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复习,使学生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回顾与整理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解决具体情境的问题,使学生在用知识的过程中强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明晰,内化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关注对运算意义及其关系的理解;在掌握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合理地选择进行简算的方法;进一步深化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点的移动、以及求近似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能正确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合理地选择进行简算的方法;进一步深化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点的移动、以及求近似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

  三、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梳理

  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出示:0.45。

  教师:在学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后,看到这个小数,你都可以想到什么呢?

  预设:

  这个小数读作零点四五;

  0.45表示45/100;

  4在十分位上表示4个十分之一,5在百分位上表示5个百分之一;

  如果0.45保留一位小数,那么0.45≈0.5;

  0.45=0.450=0.4500,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如果把0.4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0.45乘10,小数就扩大到0.45的10倍,是4.5;如果把0.4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0.45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0.45的1/10,是0.045;

  如果给0.45加上单位,可以进行单位换算,如0.45平方米=45平方分米;

  ……

  教师:看到一个小数,同学们能想到这么多。现在咱们就一起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有序地梳理一下。

  预设:

  教师:通过对小数单元的学习,丰富了我们对数的认识。小数和整数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整数部分没有最高位,最低位是个位,计数单位是一(个);小数部分没有最低位,最高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都是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四则运算。

  教师:想一想什么是加法、减法?它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预设:

  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师:想一想什么是乘法、除法?它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预设: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因数×因数=积,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出示:

  (1)根据316+59=375这个式子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2)根据375÷3=125这个式子写出一个乘法和一个除法算式。

  (3)你会根据316+59=375,375÷3=125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吗?

  (4)还能再根据375÷3=125,125×16=2000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吗?

  预设:

  (1)375-316=59,375-59=316。

  (2)375÷125=3,125×3=375。

  (3)(316+59)÷3=375÷3=125。

  (4)375÷3×16=125×16=2000。

  教师:对于四则混合的算式,该怎样计算呢?

  预设:

  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两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再算括号外。

  3.运算定律。

  教师:当我们在算式中看到了有特点的数,你会怎么办?

  预设:简便计算。

  教师:我们都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先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再用字母式表达。

  预设: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a-b-c=a-c-b。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a÷b÷c=a÷c÷b。

  出示:

  教师:这两位同学在计算时,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预设:

  小明运用了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小民运用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教师:这两位同学在计算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预设:

  第一题把59拆成了50+9,第二题是把16拆成了8×2。都是用一个式子表示等量表示一个数字。

  4.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出示:

  (1)白菜和萝卜一天共卖多少钱?

  (2)白菜比土豆多卖多少钱?

  预设:

  (1)60.45+29.75=90.2(元)。

  答:白菜和萝卜一共卖90.2元。

  (2)60.45-37.6=22.85(元)。

  答:白菜比土豆多卖22.85元。

  教师:在竖式计算时,有什么要注意的?

  预设:

  在竖式计算时,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出示: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3+5.95+4.7=5.3+□+5.95 (3.5+12.8)+7.2=□+(□+□)

  预设:5.3+5.95+4.7=5.3+4.7+5.95;(3.5+12.8)+7.2=3.5+(12.8+7.2)。

  小结:整数的加法运算定律可以用在小数的加法中。

  教师:谁来说一说,小数和整数在加减运算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预设:都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减中是小数点对齐,整数加减中是末尾对齐。

  【设计意图】重视整理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在比较中体验数学的内在联系。

  (二)巩固与提升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3.李逸只有15元,她能买哪两本书?

  【设计意图】注重基本训练,关注错误资源,强化基本技能。

  (三)布置作业

  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五第1、2、3、7、21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数与代数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通过练习,巩固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计算相关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要点:加减混合运算,角的知识等。

  1、复习角的知识:

  回忆学过哪些角?

  什么是锐角、直角、钝角?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独立完成第八题

  校对

  2、怎样买袋子合适?

  弄清题意

  独立填写

  组织交流补评:

  3、复习加法完成第10题

  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交流

  4、独立作业

  复习三位数加减法,完成第7题。

  数与代数的教学设计 篇7

  单元分布:

  第一单元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第二单元手拉手--万以内数的认识

  第四单元勤劳的小蜜蜂--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第六单元田园小卫--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第八单元去姥姥家--混合运算

  教材体系:

  1、一年级上册:1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3、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除法的初步认识、表内除法、混合运算。

  4、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混合运算。

  知识基础:

  1、一年级上册:

  10以内数的认识:序数、基数、<、>、=。

  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11--20各数的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10个一是1个十、十几里面有1个十和几个一、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位、退位。

  2、一年级下册:

  100以内数的认识:百位,个位、十位、百位的顺序、10个十是一百、读、写100以内的数、读写规则(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退位)。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退位)、竖式、小括号、计算法则(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算式有小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

  3、二年级上册:

  乘法的初步认识:同数连加、乘数、乘号、积、1和0的乘法。

  表内乘法(一):1--5的乘法。

  表内乘法(二):6--9的乘法、因数、乘法竖式。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被除数、除数、除号、商、被除数是0的除法(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余数、一个情景写出三个算式。

  表内除法:除法竖式、2--5的除法、6--9的除法、倍。

  混合运算:×+、+×、×-、-×;÷+、+÷、÷-、-÷。共八种算式。

  4、二年级下册:

  有余数的除法:用竖式揭示被除数、除数、除号、余数之间的关系。(本册与上册不同的是,上册分别出现,只是在学习了平均分的时候给出了被除数、除数、除号的名称,在用竖式表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时给出了余数的概念名称)。

  万以内数的认识:数位(增加了千位、万位)、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里面有10个一千、读写万以内的数、读写规则或规律、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100以内数的的'加减法、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进位一次、退位一次)、加减法验算。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进位两次、退位两次,既连续进位、退位)、十位不够减向百位借一、解决问题(用多或少来叙述)。

  混合运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带小括号的算式。

  数与代数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在整理与复习中回顾整个第一学段的相关知识。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复习有关万以内数的数的读写法,比较大小等,培养学生的数感。

  3.会计算万以内有加减法,小数和分数的加减法,会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运算,会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运算。以及两步运算为主的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巩固万以内数的读写法,会比较数的大小;结合生活实际,会估一估。准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比较数的大小,掌握数的基本计算。

  教学过程:

  一、我的成长足迹。

  1.师:同学们,三年的学习生活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我相信你们肯定有很多话要对同伴和老师说一说吧,谁愿意说一说三年来你在数学上有了哪些收获?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3.作品欣赏。

  将上学期在数学活动周中获奖的优秀学生作品《数学小报》进行展示。

  学生的优秀作业本进行展示。

  4.学生自评、互评。

  自我评价:说一说自己三年来在课堂上、作业方面、数学兴趣等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以及说一说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

  同桌互评:同桌之间或者比较了解的同学之间进行互相评价。

  二、计算。

  1.简单地复习有关加减乘除的有关计算方法,进行简单的练习。

  2.让学生说一说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的地方或者说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把学生作业中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和类型进行讲解。

  3.完成书本上课后习题:要求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检查,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检查的。从而提高学生检查的意识和能力。

  三、基本练习。

  1.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下画钩。

  (1)两个数相乘,积比1000大一些,比2000少得多,可能是( );

  3270 4819 2151

  (2)38与23的积可能是:

  863 874 594

  这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然后老师进行概括。如第二题,可以先判断积是个位是几,因为两个乘数的个数是8和3,所以积的个位肯定是4,因此排除863,再进行估算选出合适的答案。

  2.找规律填数。

  (1)2085 2090 2095 ( ) ( )

  (2)1200 1100 1000 ( ) ( )

  先找到一组数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规律填写下一个数。

  3.在括号内填上>、<或=。

  认识符号>、<、=的意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对于常见的量的单位,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复习克、千克质量单位。

  让学生回顾所学的有关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回想一下: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1千克。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

  5. 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多长?

  解决这类问题,一般先确定一个标准,再估算。

  第一个问题: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1200张纸大约厚12厘米;

  第二个问题:一个班大约40人,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30个班。

  第三个问题:10步大约7米,1200步大约1207=840米。

  不同的纸张厚度不同,不同的人步长也不一样,实际教学时可请学生选实际量一量,再估算。

  总结:

  比较分数大小:

  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同分子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代数运算法则:

  加法交换律;A+B=B+A

  乘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B+AC

  作业:

  1.直接写出得数。

  1028+998= 2006-619= 1830= 96060= 0.37+0.73=

  1.4-0.5= 0.30.04= 80.01= 2.29229= 82+62=

  + = 20-1 = = 1 = 9.1 =

  0 = 12.2+8%= 812.5%= 50%= 1010%=

  2.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800-(287+365) 71799+717 2013-172832

  88434+1721 1593-[(4419+44)5] 125208050

  139+159+179 1040.25 0.32+11.7+4.68

  数与代数的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84页“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5-10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数的读写、改写和大小比较,进一步明确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公因数与公倍数的联系与区别,加深整数及其性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进一步掌握数的读写、改写和大小比较,进一步明确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公因数与公倍数的联系与区别,加深整数及其性质的理解。

  教学设计:

  一 、复习多位数

  1、复习数的读写:出示第84页上第6题,要求学生写出这些数。

  补充:一个数由3个千万、4个百、5个一组成,这个数是( ),读作( )

  2、复习数的改写

  说明:一个比较大的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请你将上面这些数分别用“万”和“亿”作单位进行改写。

  学生独立改写,集体校对,回忆改写方法。

  3、复习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说明:有时根据需要,还可以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请你将上面这些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2)练习:把199163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 ),精确到亿位是(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约是( )。

  (3)第85页上的第9题:先读题,理解要求,再按要求完成,指名回答。

  (4)第85页上的第8题:先读题,理解要求,思考怎样算每户的拥有量,再口算,并将结果按要求取近似值填入表中。指名回答。

  二、复习奇数等概念。

  1、将1、2、19、30、75、368、100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怎样分?

  引导学生复习认识:(1)将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

  (2)将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分成1、素数和合数三类。

  2、口答:最小的素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20以内的素数有哪些?合数呢?20以内既是偶数又是素数的有( ),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有( )。

  3、将24分解质因数( )

  4、练习:第85页上第10题,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

  5、补充

  (1)35和40的最小公倍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2)A=3×5×7;B=2×3×7,那么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3)有一蓝苹果,如果2个2个数,还多1个,如果3个3个数,也多1个,这蓝苹果至少有几个?

  (4)有3段钢材分别长30分米、35分米、50分米,要将它截成一小段一小段而没有多余,至少可以截成几小段?

  课前思考:

  在教材的总复习这一部分,的复习思路是清晰的,的复习题也是较为典型实用的,但由于第一大部分有关“数的认识”所涉及到的数的概念相当多,所以还需要我们联系学生学习情况,将所要复习的这些内容作适当分解和重组。高教导在前一课时中主要复习了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在本课时中主要就数的改写及数的整除中涉及到的倍数、因数及偶数、奇数、合数、素数等内容进行复习。这里还需补充2、3、5的倍数的特征和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内容。

  复习内容的学习难度比前一课时有所增加,所以除了讲清每一个概念外,更主要的是通过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内化。针对复习难点,我补充以下练习:

  1.一个三位数2□□,是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这个三位数的末两位可以是哪些数?

  2.某市汽车站1路公交车每隔6分钟发一次车,3路车每隔10分钟发一次车。早晨6时,1路、3路公交车同时发车,问经过多长时间1路、3路公交车又同时发车?

  3.王老师的小灵通号码是一个八位数,如果从左往右数,第三位上的数是最大的一位数,第四位上的数是最小的合数,第六位上的数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其余各位上的数都是偶素数。你知道这个电话号码吗?

  4.把一张长20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裁成同样大小、面积尽可能大的正方形,没有剩余,至少可以裁多少个?

  5.求出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8和24 30和45 21、28和42

  课前思考:

  每次看了孙老师发的帖子,就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作为一个新教师,我好象有点被动,懒于思考,也懒于探索,也没有想的那么深,钻研的那么透。事实上教学就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其实在六年级上学期我也帮学生归纳了素数和合数以及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一些内容,不知道学生还能否有些印象,但从学生之前学的效果来看,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学生掌握得不错,我将它分为3种情况:一种是倍数关系,一种是互质关系,一种是一般关系(提倡用短除法来做)。但是在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仍然需要加强练习。

  课前思考:

  “数的认识”第二课时,主要是读数与写数和小数的一些性质与规律的内容,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对一些结论(比如读写数的方法的描述)的完整概括有些困难,对于教材中的练习题,由于难度不大,学生的练习效果应该不会糟糕,教学时重点关注学困生的掌握情况。高教导和孙老师增加的补充题,适当增加了点练习难度,让课堂多一些味道。

  课后反思:

  从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来看,单单求一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学生经过复习都能掌握,但是在求实际问题时,不少学生就遇到了困难。其次,把奇数、偶数、素数、合数这些内容综合起来,学生的判断就有错误了。书上的内容确实很简单,对学生来说基本没问题,但在做补充习题第4小题时,要求用下列所有卡片组成符合条件的小数时,两个班都有一部分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没有把所给的卡片全部用上,尤其是在填写最小的两位数时,不少学生写了0.25。仔细回想一下,在五年级也遇到过类似的题目,学生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复习课反而让我感到比上新课来的困难些,仍然需要和学生一起努力。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读数与写数和小数的一些性质与规律学生掌握的还行,主要问题出在 “倍数、因数”方面的知识,这个地方的概念比较多,虽然布置学生复习了,但是实际教学时学生还是有些生疏,新教材中就没有用“整除”这一概念来说明“倍数与因数”的意思。看来,抽空一定要把前面的教材翻开来看一看。

  课后反思:

  本课时复习的内容较多,特别是很多学生对于因数、倍数、素数、合数等内容已遗忘得差不多,所以在今天的课上先重点复习了这些概念,然后逐一完成相应的练习。复习过程中,我较多地关注了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对于这部分内容没有真正理解,结果就在练习过程中屡屡出错,特别是应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更是不知道该如何思考。抽空还是要辅导这些学生,否则与其他学生的差距会更大。

  数与代数的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进一步提高分析数量关系,运用分数、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 解答方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解题思路:

  1、选择其中一个条件,编出三道不同的应用题

  (1)松树有30棵。

  (2)杨树有50棵。

  (3)松树的棵树是杨树的3/5。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编好的应用题

  (1)杨树有50棵,松树有30棵,松树的棵树是杨树的几分之几?

  (2)杨树有50棵,松树的棵树是杨树的3/5,松树有几棵?

  (3)松树有30棵,松树的棵树是杨树的3/5,杨树有几棵?

  指名学生口答列式,教师板书,并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归纳基本思路:

  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确定单位“1”的量。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单位“1”的量作除数。单位“1”的量已知,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单位“1”的量未知,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或除法算式解答。

  二、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1、谁来根据“杨树有50棵,松树有30棵”这两个条件,提出用两步计算的问题?

  引导学生可以提谁比谁多或少几分之几?解题思路是用多或少的量除以单位“1”的量。

  2、出示“杨树有50棵,松树的棵树是杨树的3/5,松树有几棵?”将中间条件改成上一题结论“松树的棵树比杨树少2/5”怎样解答?

  分析:找单位“1”的量是谁?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答方法。

  追问:如果将中间条件改成“杨树的棵树比松树多2/3”呢?

  按刚才方法分析解答。

  3、两题进行对比:为什么上一题可以直接列式计算而第2题要列方程解呢?

  三、拓展练习

  1、一根绳子长6米,第一次用去1/4,第二次用去1/4米,还剩下多少米?

  2、一根绳子,第一次用去1/4,第二次用去1/2米,两次共用去这根绳子的1/3,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3、一根绳子长6米,用去1/4米后,又用去余下的1/4,又用去了多少米?

  四、作业指导

  1、教材上第11题:读题理解表中数据意思,认识“峰时”“谷时”时间段意义以及价格变化,分析条件与问题。如何计算安装分时电表前的用电费?如何计算安装分时电表后的用电费?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计算安装分时电表后的电费计算方法。

  2、教材上第12题:默读题目,看懂题意。分题回答,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第3题。

  五、独立完成作业:第90-91页上第8、9、10题。

  课前思考:

  这节课复习内容包括了求分(百分)率?求单位“1”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的量?这几类的知识点的复习,一是让学生弄清每一类的数量关系,以及三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二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能让学生体会到分数、百分数在生活的运用是十分的广泛的。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让学生讨论对比题的异同点,使学生自己总结出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及关键.从而让学生明白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复习要突出数量关系的转化,沟通分数与比例应用题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解法多样化。

  课前思考: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一些解题方法和思路。关键是找准单位“1”的量。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补充一些习题让学生练习。由于之前学生对这类题目练习的较多,总得来说,学生掌握的不错。

  课后反思:

  百分数应用题有个别学生就是不太理解,数量关系式掌握的不牢固,因此,关键还是要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尽管一直强调,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用乘法计算,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用除法计算或列方程解答,可是个别学生还是会混淆。在做练习十一题时,在和学生一起分析了“峰时”和“谷时”的含义后,一些学习困难生还是需要老师的指导才能完成。

  拓展练习有一定的对比性,关键是要找准题目中相对应的量和相对应的分率,这样学生就容易解答了。

  课后反思:

  对于教材上的练习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8、9题:要先让学生说出每一题的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集体订正时,要指名说出思考过程。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比较这三道题目,使学生认识到:这三道题目都是用十月份的水电费与九月份进行比较。其中,要求“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了百分之几”就是求节约的水电费相当于九月份的百分之几;而“十月份的水电费比九月份节约了15%”,是指节约的水电费是九月份的15%。

  第11题:要先向学生介绍有关“谷时电”.“峰时电”的规定。然后再引导学生计算出谷时电和峰时电的用电量,最后再对照标准算出谷时电和峰时电的电费各是多少,并求出它们的和。

  第12题:要让学生知道硬座票上浮15%是指春运期间的硬座票比平时的票价贵15%,软座票上浮20%是指春运期间的软座票比平时贵20%。下浮10%就是比平时的票价便宜10%。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独立进行解答。

  课前思考

  高教导设计的教案中有几组对比题,明天的教学中,我想可以好好利用这些题目,在练习的过程中要突出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还可以选几道题让学生画线段图。结合以往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发现如果真正对数量关系理解的学生,他一定会正确画出线段图,而那些不理解数量关系的学生也就不会画线段图或是看不懂线段图。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利用画图来帮助理解数量关系的方法。

  补充以下题目:

  1.2/5千克煤可以发电2/3千瓦时,照这样计算,30千克煤可以发电多少千瓦时?要发电15千瓦时需要多少千克煤?

  2.青山小学五年级有学生76人,占全校总人数的2/15,六年级的人数是全校总人数的4/19,六年级有多少人?

  3.食堂运来一批煤,烧了一部分后,还剩3/8,正好还剩240千克。如果每天烧40千克,这批煤一共能烧多少天?

  4.某机械厂生产一种产品的成本,去年是168元,今年比去年下降了20%。今年这种产品的成本是多少元?

  5.小明从东城到西城,走了全程的37.5%后,距离终点还有3.5千米。东西两城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课后反思:

  由于本课时内容较多,而且有关分数、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又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所以今天的数学复习课上,我根据高教导设计的教学过程先帮助学生复习分数的乘、除法的实际问题,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要认真读题,然后抓住关键句寻找单位“1”并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式,最后确定解题方法。第二环节是复习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借助“杨树50棵,松树30棵,松树比杨树少40%”,我让学生自己改编为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然后在分析解题思路时突出利用画线段图来帮助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并将改编后的两个实际问题进行对比,使学生理解这两类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和其他老师有同感的是,复习中仍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解决分数或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时他们没有真正理解题意,所以往往时凭自己的直觉在解题,这部分学生的解题能力该如何提高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数与代数的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89页“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2、3-5,第90页上第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复习巩固加法和乘法运算律以及减法和除法中的一些运算规律。

  2、能运用运算律使计算变得简单。

  3、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运算律使计算变得简单。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我们已经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请先将第89页上的表格填写完整。

  2、说说各运算律用语言文字怎么理解?

  3、除了这几个运算律,在减法与除法中还有哪些规律?引导学生得出减法与除法中的规律,并用字母表达式表示。

  二、基本简便计算

  1、第89页上第2题

  要求先分析各题特征,看能否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怎样简便计算?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分析校对。

  2、第89页上第3题

  分析这4题特征,看能否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怎样简便?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分析校对。

  3、拓展练习(一)出示:(见补充练习纸)

  拓展练习(二):第90页上第6题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再观察前两题的简便计算过程,再按照这样的方法计算后两题。

  拓展练习(三)出示:(见补充练习纸)

  (由于补充的习题中有分数,无法发帖,所以只能发在共享空间了)

  课前思考:

  复习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抓住两点进行:一是明确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如果是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是含有两级运算的先算第二级,再算第一级。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二是加法和乘法运算律既适用于整数,又适用于分数和小数的运算。练习与实践中,要借助第2题,让学生补充其它一些运算性质或运算规律,高教导又补充了一些具体的题目丰富学生的运算知识。

  课前思考:

  四则混合运算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一些经常练习的简便计算学生基本掌握得不错,但也有个别学习困难生掌握的不好,在复习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

【数与代数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与代数教学反思06-30

数与代数课件03-19

《数与代数》总复习教学反思06-27

《数与代数》复习课的教学反思09-13

六下数与代数整理复习课教学设计02-20

数与代数随堂训练题09-15

几何画板数与代数课件04-01

数与代数课后训练题05-28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