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6 18:32:09 松涛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通用9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通用9篇)

  《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降水柱状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地理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降水的季节变化。2、世界降水的分布。

  难点:降水的形成和季节变化。

  三、教法

  1、小组交流讨论法

  2、谈话法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多媒体展示)雨、雪、冰雹三种降水的形式,引出降水的定义。

  (一)降水和降水的测定:

  1、 降水的定义(多媒体展示):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

  2、 降水的测定:(多媒体展示)单位及测定的仪器。

  降水量的计算:(多媒体展示)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设问)不同降水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3、 降水对人类和生活的影响

  (学生活动见教材)分成3组,每组讨论其中的一项,

  由代表发言,然后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多媒体展示降水对人们的影响,两组图片,共8张)

  总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降水适时适量,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

  (过渡)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时期的降水量是不同的,下面我们就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做进一步的学习和分析。

  (二) 降水的季节变化

  (多媒体展示)降水的季节变化可用柱状图表示

  1、 问题:我们所处的北方地区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什么特点?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2、 读柱状图(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知道降水的季节变化可以用柱状图表示。通过读图比较各月降水量得出结论:一年内有的地方降水均匀,有的地方季节差异很大。

  (学生活动一)多媒体展示:依次3个问题:

  ①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多?(10、11)

  ②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少?(6、7、8)

  ③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

  3、(多媒体展示)(学生活动二)用教材55页表中的降水量数据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注意:因为学生是7年级的学生,对坐标系还不太熟悉,所以教师应简单介绍一下绘制的方法及步骤,然后根据绘制情况选取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做评价,鼓励学生,使其树立自信心。

  (过渡)通过对世界各地降水量的测定,发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降水的世界分布。

  (三)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线

  让学生回忆什么是等高线,等温线,通过比较说明等降水量线的定义。(多媒体展示)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多媒体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讲解:一个地方的年降水量的多少,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还受地形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根据降水的世界分布图提出四个问题

  (学生活动三)(多媒体展示)四个问题:

  ①赤道附近的降水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②两极附近的降水,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

  ③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的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④中纬度地区,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多媒体展示)

  ① 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②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④温带地区(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3、简介世界的“雨极”和“干极”

  世界的“雨极”乞拉朋齐在印度,位于迎风坡,易形成地形雨;世界“干极”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沙漠,年降水量小雨0.1毫米。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上,能看明显的规律,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会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六、课外作业

  通过查阅资料、天气预报、上网等形式查询:

  1、我国北方与南方、东部与西部的降水量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2、我们所处的邢台市一年四季的降水有什么变化?

  七、教后反思

  重难点突出,多媒体展示比较直观,课堂容量比较大。图表的讲解比较到位,相应的学生活动较贴合学生的实际。

  通过对降水这一节的教学,让学生掌握降水与生活、生产之间的重要关系;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学会绘制降水柱状图;知道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平时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观察得不够深入,也不够细致,因此在表达时缺乏整体性和逻辑性,故,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慢慢培养。

  《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

  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

  3.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根据四城市的降水柱状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

  4.了解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理解其景观的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

  教学难点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

  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当堂达标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本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学生活动:根据展示图片讨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区别,激发对于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展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二)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展示阅读学习目标,产生印象,带着目标去学习

  教师活动:展示目标,简单解释目标的内容。

  (三)冬季气温的分布

  学生活动:

  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海口、武汉、北京和漠河,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

  2.找出最高和最低气温所在的小组和数值,计算温差,总结规律: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3.在课本图上描出0°C等温线经过的地区

  教师活动:

  1.展示《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

  2.引导学生观察四个小组的气温变化,找出最高的最低的小组的位置,启发学生总结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3.强调0°C等温线的意义和位置

  (四)夏季气温的分布

  学生活动:

  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广州、哈尔滨、乌鲁木齐和拉萨,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

  2.计算广州、哈尔滨和乌鲁木齐的温差和冬季温差比较。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

  3.讨论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

  4.观察图片,近一些理解我国气温各地的差异。

  教师活动:

  1.展示《中国七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

  2.引导学生计算前三个小组的温差,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3.提示拉萨代表的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鼠标点击,出示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4.展示我国气温最低和最高气温的图文资料进行知识拓展。

  (五)温度带的划分

  学生活动:

  1.在教师的提示下阅读32页材料,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

  2.在教师的指点下,找出我国温度带和名称和位置。重点注意家乡和北京所在的温度带和主要温度带的分界线。

  3.讨论回答家乡的农作物

  教师活动:

  1.联系生活,引入活动积温的概念,解释温度带的划分。

  2.展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引导学生读图

  3.提问家乡的农作物,介绍不同温度带的主要农作物。

  (六)降水的空间分布

  学生活动:

  1.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等降水量线的分布,讨论我国南北和东西的降水差异

  2.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台北、武汉、兰州和乌鲁木齐,找出所在地区的降水范围,根据柱状图估计数值,给全班同学展示,一起标在课本相应的位置。讨论我国降水的总趋势。

  教师活动:

  1.教师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点击不同的地区,引入学生分析空间特点。强调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2.把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分析我国降水的总趋势。

  (七)降水的时间变化

  学生活动:

  1.讨论说出家乡一年中降水的季节分配。

  2.读图四城市降水柱状图,讨论各地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和雨季的长短。

  3.读课本北京年际减少分布图,讨论完成1、2题

  4.观看视频,加深对于年际变大引起灾害的认识。

  5.观看图文资料,加深对于我国降水分布不均的理解。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讨论一年中家乡降水的季节分配。

  2.展示四城市降水柱状图,启发学生讨论和思考

  3.要求学生读图,讨论总结北京降水的年际变化特点。

  4.播放视频,解释年际变化大引起的洪涝和干旱灾害

  5.展示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图文资料,进行知识拓展

  (八)干湿地区

  学生活动:

  1.阅读材料,了解干湿的含义和干湿地区的划分。

  2.读图找出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家乡和北京所在的干湿地区。

  3.读图了解各个干湿地区中地面景观、农业类型等的区别。思考不同干湿地区的建筑、交通和饮食的区别,课下去探究。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强调“干”和“湿”和含义。

  2.展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指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强调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意义。

  3.展示不同地区农业类型图片,解释种植业和畜牧业的范围,启发学生对于不同干湿地区的建筑、交通和饮食的思考和探究。

  (九)课堂总结

  学生活动:

  讨论,发言

  教师活动:

  展示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言。

  (十)达标测试

  学生活动:

  读题、讨论,做出答案

  教师活动:

  提问,反馈测试结果

  板书设计

  一.气温的分布

  1.冬季

  2.夏季

  3.温度带

  二.降水的时空变化

  1.空间

  2.时间

  3.干湿地区

  《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观测方法和降水形成的过程。

  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认识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差异。

  使用降水柱状图,说明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

  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勤于思考的品质。

  教学建议

  关于的总体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前一节的气温分布有类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节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降水的来源→降水量的测定→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分析成因,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大气降水是从空中降落下来的雨、雪、雹等总称。教材通过一段文字讲述了降水的来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动态过程,水汽从这里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是在一刻不停运动着的,而运动是由一定规律可循的。

  降水量的测定首先是学生形成年降水量的准确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测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教材体现了降水的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数量概念的结合。在降水的空间分布中,教材通过提问对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叙述,而在降水的季节变化中,偏重定量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另外,教材用提问、图像、小结的形式,反复说明一个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图像能够较直观地反映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课本提供的读图问答,引导学生读图思路,降低难度和训练思维;课文中对规律的总结归纳,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的教法建议

  对于降水的分布,同样也分为时间(季节)和空间(世界)的变化。某地降水的时间变化用降水柱状图,降水的空间分布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引导学生明确年降水量世界分布中“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可以与等高线、等温线对比,知识迁移。

  2、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按照提出问题→读图分析→ 总结规律→分析成因的步骤进行。提出问题可以参照课本商有关内容。最后总结归纳,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表格的“列”的排列是从低纬到高纬,如果画成半球图展示,更直观,效果可能更好。总之,是知识系统、条理清楚,便于学生理解。中纬地区东西两岸先不填写内容。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南北回归线附近

  中纬地区

  两极附近

  常年多雨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降水少

  常年少雨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

  降水少

  夏季多雨

  原因

  分析

  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

  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

  3、对于降水柱状图,首先要识图,了解绘图方法,找到它与气温曲线图的不同之处。其次要读图: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等,充分利用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最后归纳出世界降水季节分布五种类型。

  4、将降水柱状图中涉及的几个城市,依照2表格中归纳的降水空间图中找到它们的大体位置。如新加坡在赤道附近,所以为全年多雨型。完成表格中中纬东西岸的内容。对降水时空分布形成的原因,本节教材涉及的不多,都放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一起讲解了,教师提前在这里引导学生简单的分析、讲解,可以起到及时了解原因、分散难点的作用。

  这节内容不太难,应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及课文中涉及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讨论,找出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使学生在读图、析图、归纳上有所提高。

  《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降水及降水量的测定。

  2、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能用降水量柱状图,说明降水的变化规律。

  4、能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说明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绘制降水柱状图。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解疑能力和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降水的分布

  教学难点

  1、降水和降雨。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启发式谈话、图像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1、降雨、降雪等景观图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用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三种天气现象,最后画面定格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种降水的形式,使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推出课题: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讲授新课]

  一、降水与生活

  1、教师提出:“降水就是降雨”的说法,把学生一分为二,争辩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让学生在争辩中知道:降雨只是降水中的一种主要形式,降水还包括雪、雹等其他形式。因此,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

  板书1、降水及其主要形式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来描述下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时,所看到的、听到的情景和感受。然后教师进行描述,让学生判断。

  雨滴下落时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很少。(小雨)

  雨滴下落时连续成线,落到地面四处飞溅,能听到雨声,地面积水较多。(中雨)

  雨滴下落时模糊成片,落到地面溅的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很多。(大雨)

  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地面积水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暴雨)

  3、让学生阅读课本p54活动1,以第一项给出的影响案例做参照,讨论降水从哪些方面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教师把学生分成3组,每组讨论剩余三项中的一项。在各组讨论形成共同意见后,选出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通过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教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评价点拨后承转:无论是人类的生产还是生活活动,都受降水的影响。那么,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板书2、降水量的测量

  5、多媒体课件演示降水量的测定

  雨量器画面1依次展示储水筒、储水瓶、漏斗、盛水器,并组装成降水量测定的工具——雨量器及量杯,说明雨量器的构成和测量单位(毫米)。

  画面2用降水动画,并配以降水声,雨水通过漏斗进入储水瓶,再倒入雨量杯,从而测出降水量。并依次显示某天上午8时的降水量知晚上20时的降水量,指导学生会测、会记录、会计算日降水量。继而引导学生思考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6、在学生观察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说明:一般每天(不管是否降水)8时、20时各观测一次,并把两次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日降水量;把某月每天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月降水量;把某年每月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年降水量。教师要特别强调: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7、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说说当地一年内各季的降水是否均匀;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转入降水的季节变化。

  板书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教师说明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2、多媒体课件展示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教师边鼠标点击,边说明。引导学生了解降水柱状图的组成以及绘制的方法和步骤,并让学生准备好画图工具跟着绘制。

  (1)显示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

  月份123456789101112

  降水量/毫米10522477181135169112572412

  (2)画面显示一个长方形图(指导学生要把握图幅的大小,不要过小或过大)。

  (3)画面显示横坐标,依次标注12个月份。(指导学生把横坐标12等份,在每等份的中央标注月份)

  (4)画面显示纵坐标,依次标注降水量刻度,单位是毫米(指导学生降水量的刻度,要根据资料中月平均降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来确定。如本资料中,最高值169毫米,最低值5毫米,因而每个刻度就应确定为30毫米或50毫米,总刻度从0至200毫米就行了)。

  (5)画面逐月显示12根柱形,说明12根柱形表示12个月的降水量,每根柱形的高低表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12根柱形的降水量之和,表示年降水量(指导学生根据资料中各月降水量的多少,依次画出12根柱形,注意提示学生每根柱要画在横坐标每等份的中央,即12根柱形之间的距离要相等,不要太粗或太细)。

  3、学生画好图后,鼠标点击读图要求,引导学生分析该地降水在一年的季节变化情况。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7、8、9月份)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1、2、3、4、11、12月份)

  (3)该地的年降水量是多少?(约749毫米)

  (4)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该地全年降水较多,且不均匀,夏秋降水较多,冬春降水较少)

  4、根据以上分析,总结降水柱状图的阅读方法。先让1~2名学生谈谈,大家补充,最后归纳:首先看柱状高低,对照降水量刻度,读出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以及计算全年的降水量。其次分析降水在一年内的季节变化情况,包括该地降水全年多或少,各季降水分配是否均匀,什么季节多雨,多到什么程度,什么季节少雨,少到什么程度等。

  5、多媒体展示反馈练习。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某地各月雨量的分布

  先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问题(或让各小组自选、抽题都可以),然后各小组根据问题找出相应的图组织讨论(如第1小组②题→e图→讨论)

  根据a~e几个地方的'全年各月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世界各地各月雨量的分布:

  (1)哪个地方的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多少毫米?(b图所在的地方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约200毫米)。

  (2)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都很少?少到什么程度?(e图所在的地方全年少雨,少到连续几个月不降一滴水)

  (3)哪个地方的降水量冬季多,夏季少?年降水量约多少毫米?(d图所在的地方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年降水量约850毫米)

  (4)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适中,分布比较均匀?各月降水量大致在多少毫米左右?(c图所在的地方雨量适中,各月降水量分配比较均匀,而且大致都在50毫米左右)

  (5)哪个地方各月的降水量都很多,最多的月份在多少毫米以上?(a图所在的地方各月降水都很多,最多的10月份降水量达到400毫米以上)

  6。各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教师评价点拨后承转:世界各地的降水不只是季节上有变化,就不同地方来说,降水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多,如a地,(指图)有的地方少,如e地,(指图)那么,世界降水分布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板书三、降水的分布

  1、教师指出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等降水量线与前面学习过的等高线、等温线一样,都属于等值线。也就是说,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要领与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的阅读要领基本相同。

  2、多媒体展示课本p56图3.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分析下列问题。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2)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4)在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

  3、以“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为底图,教师边鼠标点击,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读图要求,边得出结论。

  (1)画面显示用红色勾勒出赤道,并闪烁。对赤道附近降水量在毫米以上的地区用黑色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归纳出第一问的结论: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年降水量在毫米以上。

  (2)画面显示用蓝色虚线勾勒出南、北极圈,并闪烁。对两极地区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地区用黑色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归纳出第二问的结论:两极地区降水少,年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

  (3)画面显示用绿色虚线勾勒出南、北回归线,并闪烁。然后用黑色块分别闪烁回归线东西两侧的降水量,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第三问的结论: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画面分别显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南回归线和南极圈,让学生指出是哪两带?(北温带和南温带)然后对温带地区内陆和沿海地区降水量分别闪烁,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第四问的结论: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画面分别显示乞拉朋齐和阿塔卡马沙漠所在地方及降水量,并闪烁。让学生从两地所在的降水量的多少,得出第五问的结论: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乞拉朋齐,最贫乏的地区是阿塔卡马沙漠。

  4、通过以上读图分析,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板书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3、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5、让学生回忆影响世界各地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的因素有哪些?(纬度、海陆、地形)同样,使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也是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因素影响的结果,除此之外,还受地形的影响。

  6、多媒体演示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1)画面显示山体。

  (2)画面显示暖湿气流,并沿坡爬升,闪现云层、降雨。

  (3)让1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哪是迎风坡?降水多还是少?(多)哪是背风坡?降水多还是少?(少)大家评判补充,使学生认识迎风坡和背风坡及其与降水多少的关系。教师并给学生说明乞拉朋齐在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印度境内),位于迎风坡,因而降水很多,被称为世界“雨极”。

  板书4、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课堂小结]

  多媒体展示本节知识要点与检测。边检测,边质疑,边归纳知识要点。

  板书设计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活动与探究

  1、根据你的生活体验,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思考学校所在地的一年之中,哪个季节降水多?哪个季节降水少?为什么?

  2、阅读课本p56图3.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思考下列问题。

  (1)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区主要在哪些大洲的什么位置?(非洲的中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南美洲的北部和中部)

  (2)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主要在哪些大洲的什么位置?(非洲的北部、亚洲的西部和中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中部)

  (3)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的有哪几个大洲?(南美洲、欧洲)

  《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 篇5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年降水量的概念;

  2、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能够知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过程与与方法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感知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从而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尽管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产生深刻的影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地区的人们是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降水的数量的;

  2、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简单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比眼力:下面图片中,沙漠景观是第几幅,草原景观是第几幅,平原景观是第几幅?(出示图片)

  世界之大,自然景观千奇百态,各有千秋,你想探索其中的奥妙吗?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造就这个奇妙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降水的分布。

  二、学前热身

  不同的地区降水量不同,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分布情况。你还记得等高线和等温线的定义吗?你能由此推出等降水量线的概念吗?

  三、合作探究

  互动一:

  分组讨论:如果你是杭州天堂伞的经销商,要到国外开辟新的市场,下列国家或地区中你会选择哪里作为你的目标,说说你的思路。

  互动二:

  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讨 论:1、图上有哪些重要纬线?

  2、你知道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什么吗?

  互动三:

  1、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线图

  讨论:赤道附近降水多在多少毫米以上?两极附近降水多在多少毫米以下?由赤道到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2、出示Flash动画,了解对流雨的形成。

  3、小结:纬度位置是影响降水的主要原因。

  互动四: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找到位于亚欧大陆西岸的阿拉伯地区和位于东岸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位置,出示它们的景观图,请同学们总结出南北回归线附近降水的规律。

  2、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出示南北回归线其他大陆降水分布图)

  3、小旅行: 五月份,坐火车由哈尔滨出发,经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到达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当地的.自然景观有什么不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4、小结: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互动五:课件展示图片

  1、探究:有一群 登山运动员沿着甲坡登上山顶后,又沿乙坡下到海边,有件事让他们迷惑不解,在甲坡时天气非常晴朗,而到了乙坡云雾很大,而且遇到了一场大雨,你能帮他们解开这个谜吗?

  2、请同学们观看Flash动画《地形雨》,说一说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3、小结: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互动六: 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在图中找出世界上降水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

  2、阅读世界雨极的资料,你知道乞拉朋齐成为雨极的原因吗?

  3、阅读世界干极有关资料,了解其原因。

  四、 内容小结

  设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你们学到哪些知识呢?

  五、 课堂延伸

  降水与人类息息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降水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以下资料,了解人类对降水的影响的发展。

  六.练习反馈

  1、判断力:

  比较下列各点降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小试身手:

  分小组活动:根据对各地降水情况的描述为当地居民设计出适宜的房屋。

  七、板书设计:(见多媒体课件)

  《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与任务)。

  (一)学习目标:

  描述课标要求: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分布。

  1、知识与技能。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能够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2)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方式:

  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2、学习过程:

  ①合作讨论的过程──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②小组探究的过程──据图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③个别探究的过程──根据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验地理探究的乐趣。

  2、认识降水的复杂性(变化与分布)。

  3、认识人工降雨的必要性,并初步了解其方法。

  (四)学习任务。

  利用教材及课件提供的材料和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了解降水的形成、季节的变化和分布,同时通过拓展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人工降雨的相关知识以及世界上形态各异的`雨雪,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学习重点。

  ①能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②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2、学习难点:

  ①降水的形成条件。

  ②突破该难点的方法,通过媒体提供的支持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探究情景,归纳出降水的形成条件。

  三、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较浓,热情也高,思维活跃,对录像、动画、图片等资料信息很感兴趣,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良好的协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教学媒体阐述。

  1、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2、学习资源类型: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学习情境类型。

  ①真实情境。

  ②问题性情境

  ③师生交互情境。

  (二)学习情境与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常州地区在每年的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以什么天气为主?这种天气通常又称什么?

  ①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讨论:降水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②学生小组讨论:降水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③学生小组讨论: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④学生个别探究:绘制降水柱状图;

  ⑤学生小组讨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2、学习的拓展。

  通过视频资料,了解人工降雨的方法,以及各种各样的雨雪,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三)学习活动组织形式。

  1、合作讨论:分成小组,对降水的形成条件,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进行协作学习;

  2、个别探究:利用媒体提供的数据资料,绘制降水的柱状图;

  3、小组探究:根据地图,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六、学习评价设计。

  测试形式:

  ①课堂上提问。

  ②媒体展示习题。

  ③学生自带的地理填充图册。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通过对降水这一节的教学,让学生掌握降水与生活、生产之间的重要关系;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学会绘制降水柱状图;知道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平时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观察得不够深入,也不够细致,因此在表达时缺乏整体性和逻辑性,这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我们慢慢培养的。

  《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800㎜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通过阅读《北京1951~xxxx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学情况,适时加入,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是读图训练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加强学生这部分训练。并明确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标,如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教法建议

  本节课所得结论是通过分析得出,在教学中教师所做的应是提供数据和资料,让学生去分析和归纳,去探索成因,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节计划授课2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去过西北地区的同学描述一下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400、50㎜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4.雨带移动与雨季

  干湿地区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增强读图和分析图表的能力;帮助学生记住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的规律。

  活动具体思路:

  1.安排学生读图4.15,并且描述各个城市在降水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以100毫米降水为界线,看看四城市的降水是什么时候开始增多,什么时候开始减少的。

  3.思考:降水量的增多与减少意味着什么?(降水量增多意味着随着雨带的移动,该城市已经处于雨带控制的范围;降水量减少意味着雨带已经南移)

  4.给学生几条红色的纸带,用它来表示雨带,安排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按照时间的顺序,将雨带贴在不同位置,并在旁边标明时间,最终总结出规律。

  《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降水及降水的形式,初步了解形成降雨的几种原因。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降水分布的差异。

  3、能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的关系。

  ▲能力目标:

  1、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2、通过参与节约用水的课堂活动,进一步巩固节水意识,形成生活中节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降水及主要形式,

  2、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的`差异

  教学难点

  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的差异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世界降水分布图等

  教学过程:(含小结与作业布置,见教案内页)

  《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的成因。

  教学媒体

  自制多媒体计算机软件、“中国年降水量”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温差别很大。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mm、400mm、50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提问】(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出示投影片】“北京1950~1994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见教参)。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讲授】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

  因此说,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讲授】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

  【板书】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计算机显示】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总结板书】2、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计算机演示】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屏幕显示季风区界线,并指出玉门】

  【讲授】唐代诗人王之涣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实际就是夏季风。

  【板书】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提问】请同学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稀少。

  【讲授】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比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计算机演示的一致。

  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板书】4、雨带移动与雨季

  【讲授】(屏幕演示)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屏幕演示云图】这是4月的云图,云带下方地区进入了雨季。5月,雨带将扩展到南岭地区,人们称之为“华南雨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季风势力日渐强大,它已不满足困守在华南地区,又要北伐了。6月初,夏季风的先头部队来到长江流域,冬季风势力较弱,摇着小白旗又向北逃命去了。请看6月的云图,云雨带到达长江流域,江南进入雨季。因为时逢黄梅成熟季节,所以这个雨带被称为“江南梅雨”。有一句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当地谚语还说“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阴雨连绵常使衣物、食品等发霉,人们又抱怨地称之为“霉雨”。

  【讲授】(屏幕继续显示)7月中、上旬,盛夏来临,海洋上的暖湿气流被源源不断地送来,夏季风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了长江和淮河,继续北上。冬季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于是,夏季风进入了华北地区,8月又占领了东北地区,控制了整个季风区。请看7月、8月的云图,这就是“华北、东北雨带”。

  9月份,夏去秋来,夏季风也要走下坡路了。而冬季风是天一冷就活动起来,局势迅速逆转,夏季风南移,华北、东北雨带结束。请看云图,云雨带又回了江淮流域。冬季风南下,势如破竹,江淮雨季很快结束。10月份,华南地区的雨季也结束了。前后不过一个月,到此为止每年一次的冬、夏季风争霸赛告一段落。

  让我们来总结全年的季风活动。

  【投影片】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讲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说来,季风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不同的年份势力强弱不同,登陆有早有晚,这样就造成了降水年际不均。

  【提问】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差异很大,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降水多少吗?

  学生讨论、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

  【讲授】所以科学家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了四类干湿地区。

  【板书】三、干湿地区

  【屏幕显示】“中国干湿状况”图。

  【讲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屏幕显示】湿润地区景观。

  【讲授】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的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屏幕显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讲授】干旱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屏幕显示】干旱地区景观。

  【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关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我们知道,由于季风活动的一些异常,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带来不利之处。尽管这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把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地区做比较,例如北非。

【《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11-06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07-22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09-14

七上《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07-31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反思04-08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反思09-03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说课稿09-19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说课稿09-30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