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荷塘月色的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的】
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描绘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1、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
3、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文学的四大体裁:诗歌(必修一第一单元)、小说、戏剧、散文(朱自清《背影》、《春》),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今天要学的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荷塘月色》,请问:文章写的是荷塘和月色还是荷塘上的月色?明确: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这不仅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点明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即先写了月色下的荷塘(第四段),再写了荷塘上的月色(第五段)。
二、听朗读并正音,整体感知课文,注意朗读者以怎样的感情朗读
在屏幕上投影一张清华园中月下荷塘的照片,并播放《荷塘月色》的朗读录音并正音。
感情基调:低沉忧郁、淡淡的哀愁
问:
1、文中哪句可以体现这种淡淡的哀愁?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2、为什么不宁静?因为家里还是有其它原因?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朱自清生平:
朱自清1898~1948年,字佩弦,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作品有散文与诗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
⑴ 家里:父亲、继母、婆媳间的矛盾。
⑵ 妻在家熟睡了(文中头尾两段),一切忧愁都与她无关。
⑶ 生活的贫穷(不为五斗米折腰)。
⑷ 时代背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
讨论后明确: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3、文中那些句子可以体现作者的不宁静?
学生交流:
⑴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⑵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⑶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⑷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提示方法:联系背景、文眼、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学生讨论,交流:
⑴ 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且字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一丝喜悦。
⑵ 句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⑶ 句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说中返回了灰色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⑷ 句是难点,教师适当讲析。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和赞美江南灵山秀水的文章,到清华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难以摆脱,身处忧烦,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第二课时
一、文章思路明晰
写景的三种手法:
1、定点换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定景换点。
3、移步换景:
《荷塘月色》家──小路──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小路──家
二、重点研读第四、五、六段
1、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
⑴ 弥望──充满视野,满眼。田田──多,连绵不绝。
(通过直观优美的荷塘图片来启发引导。)
⑵ 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它不仅表达了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志,典雅,圣洁,飘逸,灵动,清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了动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
⑶ 层层──高低有序:
⑷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本句运用了拟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这样把整个舞女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⑸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呢?因为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上面作者通过叶子、花,描绘了荷塘的形态美,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荷塘的动态美。
⑹ 重点理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里作者使用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造成感觉的转移。
这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通感。所以这句话作者同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⑺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中的颤动、闪电、霎时、穿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微风过处一刹那间,荷塘的整体形态,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观察仔细,用词的精妙之处。
⑻ 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给人一种船航行留下的痕迹的感觉,作者表达得生动传神。(图片)
⑼ 脉脉的流水怎样理解?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现流水的静态美。
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是因为静静的流水更反衬出,动态中的叶子的美的姿态。
小结:从形态、动态、静态多个角度来反映荷塘的美。
2、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
⑴ 本段有三个动词用得很形象生动,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满了动感。泻、浮、画、洗。
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动感和立体感,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
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
洗能理所当然地把叶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联系起来,薄薄的轻雾也成为了牛乳、轻纱。
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⑵ 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了联想?
运用了比喻和通感(视觉与听觉的呼唤)。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一切融为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小结:作者从正面和侧面描写荷塘上的月光。
3、第六段作者的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
从这一段开始,作者的心情又发生了变化,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忧愁。
第二部分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三、分析第三部分(7~8)江南旧俗引起的思乡之情
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小结:作者第三部分巧妙地运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中采莲的情景,反衬出自己的思乡之情,更衬托出作者当时的淡淡的忧愁的难以解脱,猛一回头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复现实,作者又开始彷徨苦闷起来了。
四、本文根据作者的游踪,可以引出一条线索
带上门──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旧俗、回家
(空间线索──明线)
导出:
(暗线──情感)
颇不宁静──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思乡愁──不宁静
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五、课后作业
1、新学案。
2、背诵课文第四、五、六段。
【课文荷塘月色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课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范文07-15
《荷塘月色》课文教学设计11-11
语文课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01-06
课文《荷塘月色》优秀教学设计模板11-20
朱自清荷塘月色课文教学11-10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2-06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07-30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06-28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