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08 14:18:4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月迹》教学设计三篇

  篇一:7 月迹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月迹》教学设计三篇

  1.教学目标

  1、 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2、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

  3、 体会文中所体现的童心、童趣,发现生活中的美。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品味奶奶的形象特点及其作用。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两张不同的月亮幻灯图片,让学生分别用一句平实话叙说图中的月亮;再分别用一种修辞手法来描绘图中有月亮。

  2、展示以前学过的几句咏月的诗句,让学生回味一下这几句诗各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导入: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从另一角度来写月亮的文章《月迹》。

  二、 简介作者(幻灯展示)

  三、 检查预习,读准加点字音

  倏忽(shū) 锨刃(xiān) 袅袅(niǎo) 粗糙(cāo)

  面面相觑(qù)嫉妒(jì dù) 掬着沙(jū) 踪迹(zōng)争执(zhí) 酥酥(sū)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寻月的踪迹。

  1、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课文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时间:中秋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了里、院子外(沙滩)

  人物:奶奶、我们这些孩子(我、三妹、弟弟)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重点)——议月亮

  2、孩子们在哪些地方找到月亮的踪迹?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指出来。

  月迹:中堂盼月——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心中有月)

  3、在寻月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有怎样的发展变化?

  心迹:高兴——失望——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月亮竟是这么多的.——都觉得满足了

  4、这些情感的心迹体现了孩子们怎样的情感追求?

  明确:追求美好

  5、发现月亮踪迹时,孩子们是怎样想象月亮的?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如:“月亮是长了腿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6、文章为什么用“月迹”作为标题?用“寻月”或“赏月”好不好?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发言,言之有理就行。

  7、我们已经弄清了寻找月迹的过程,那么,课文是按是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发言回答

  (1)按时间顺序来写(事情发展的先后)

  (2)按空间顺序来写(地点变化)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河中月——心中月是两者结合。

  课堂小结

  月迹就是心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所以“月亮”就是美好。 板书:

  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沙滩议月 (失望) (争执) (人人都有)(处处都是)(竟是这么多) (满足) ——心中感月

  (属于每个人)

  篇二:月迹教学设计

  一、设计设想:

  学习本文,最终应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本文的教学应先整体感知寻月的过程,然后抓住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入手进行分析。

  二、教学目标 :

  1.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三、教学重点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四、课前准备

  搜集作者的资料,搜集与月亮相关的诗文;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可以从内容、主题、语言等角度提)。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 教学内容 理清寻月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把握课文主旨。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倍加青睐。现在我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亮相关的诗文。

  ①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④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⑤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⑦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二)、认识作者(由学生介绍为主)

  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读课文,读后交流。)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2、明确文章重点:寻月亮。

  3、脱离课本说说寻月的过程。 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 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有桂树,还有人。 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 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 突然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四)、精读课文,

  答记者问 1、分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及本文的材料,将每人提的问题先在组内解决(可不全部解决)。

  2、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以作者的身份上台接受采访。

  3、台下学生作为观众就自己的疑难向作者提问,台上同学予以解答。 预设问题:

  (1)、课文开头写道:“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2)、如何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

  (3)、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

  (4)、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1)、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神奇,他们对大自然发生的任何现象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求索的欲望十分强烈。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

  (2)、一轮圆月挂在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3)、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失望”。——“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

  (4)、奶奶了解、爱护并有意于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孩子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讲故事的奶奶其实也在关注着月亮。是奶奶首先提醒“月亮出来了”,让孩子们看月亮;月亮消失后,是奶奶要求孩子们“快出去寻月吧”;是奶奶告诉孩子们月亮里有桂树,有嫦娥,给了孩子们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当孩子们为月亮而“争执”时,是奶奶给每人倒一杯酒,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这简直是一个非凡的创意;最后还是奶奶让孩子们从院内寻到院外,见到了水中之月,又见到了瞳中之月。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引领进新的高尚境地。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五)、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主题思想: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像,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写作特点:①线索清晰 ②富于童趣 ③立意丰富而深刻

  (六)、课后学习 皎洁的月亮,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神奇与享受。相信在晴朗的夏夜,你一定凝视过神奇的夜空,神往过灿烂的星辰。请以“夏日星空”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一定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大胆发挥你的联想和想像,一切与星空有关的人与事都可以写进去的

  篇三:教学设计《月迹》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获得美的熏陶。

  3.感悟富有童心童趣的语言,激发爱美之心。

  教学重点: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获得美的熏陶。

  2.感悟富有童心童趣的语言,激发爱美之心。

  教学难点:

  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激发学生热爱美,追寻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材料,学生分组(月亮兄弟组和月亮姐妹组)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对吟月诗。

  教师预设1:上课前请同学们微微闭上双眼,听一首歌。(播放歌曲)这首歌使你想到什么呢?

  教师预设2:每当圆月挂在天空,总会引起我们无限的诗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豪情激荡着我们的心灵。看到月亮,你会想起哪些诗句呢?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们纷纷发言,教师及时肯定。

  二.整体感知,比寻月迹。

  1.初识作者。

  2.教师预设: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吗?(提示: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过程来说。)

  盼月(1—4)、寻月(5—30)、议月(31—36)

  3.教师预设: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有没有注意到旁批中的“感悟 品味 欣赏”呢?对照这些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孩子们寻找月亮的过程。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找出孩子们寻找月亮的过程,一边思考那时孩子们心中的感受(提示:可以用一个两字词语来表示。)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们根据图示一一完成。

  共同小结:随着寻月足迹的不断变化,孩子们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原来,寻月的过程正是孩子们获得满足的过程,寻月的过程正是童心升华的过程呀!

  三.品读佳句,赛悟月美。

  教师预设:月亮是神奇的,所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那么,孩子们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请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描写月亮的句子,并作批注,说说你的感受。

  多媒体展示范例:

  A.“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

  月亮兄弟:“款款”运用叠词,形容月亮的美好姿态,款款而来,

  多么优雅呀!

  “溜”形容悄悄地,仿佛捉迷藏;“长了腿”拟人手法,一个活泼可爱的月亮来到我们面前。

  B.“哦,一个女子,我想:······”

  月亮姐妹:听完奶奶月中嫦娥的故事,“我”想象着,月宫应是冰雕玉器的,所住的女子应是美丽多姿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C.“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月亮姐妹:因为喜欢月亮,所以才会有争执,这正体现了孩子们对美的热爱与渴望。

  D.“大家都喝下肚去······”

  月亮兄弟:把月亮喝下去,就是把美装进心里,心中有美那么一切都是美的。

  E.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月亮兄弟:每个人心中有美,就可以找到美,发现美。

  F.“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吗?

  月亮姐妹:拥有了月亮还不够,还想拥有天空,拥有美还不够,

  还要去发现美进而创造美。

  教师小结:说得太好了!拥有了月亮,就拥有了天空,拥有了美丽的心灵,就可以去发现美,创造美。原来,月亮就是美的象征,寻月的过程就是寻美的过程啊!

  孩子们心灵美好,所有可以发现美,这不正是纯真的童心童趣的体现吗?作者就是用这样富有童心童趣的语言来表现儿童对美的热爱与追求。

  四.争探月喻,竞抒月怀。

  1.“月亮是个好。”在你眼里月亮又是个什么呢?如果问我,我会这样回答:······

  你也来说说吧!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们纷纷发言,教师及时肯定。

  2.让我们共同欣赏月空,也用我们富有情趣的语言,表达对她的热爱吧。

  教师展示范例。

  请写下你的感悟,下节课,我们将共同欣赏你们的佳作。

【《月迹》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月迹教学设计12-11

《月迹》教学设计04-17

《月迹》教学设计4篇04-17

《月迹》教学设计范文(精选7篇)11-30

月迹教学设计(通用7篇)09-09

《月迹》教学设计板书(通用10篇)03-26

《月迹》教学反思(精选13篇)11-23

《月迹》教学反思(精选13篇)10-09

《月迹》说课稿11-29

《月迹》教案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