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的反思1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们虽踏实教学,但忙于琐碎的事务,往往忽 略了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及时反思,这不但不利于今后教学的提升和引领, 而且对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滞碍。而且,教师不能只把教案写 得详细周全,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改完作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 而应该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 所感,才能不断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 反思应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话,是它们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这对于促进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极为重要。对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探索 不能脱离教学活动进行,这样才能避免“坐而论道”和“纸上谈兵”。基 于这些认识,我们提出“教学设计反思,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这一课题。
1. 关于“反思”的解读。这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教学“研究”不再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师不能被动的等待别人把 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的运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应该是一个 研究者,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 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这是一种在行动中的研究,研究 的对象和内容就是行动本身。这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 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 施新课程的保证。
2. 关于“教学设计”的解读。 “教”如何促成“学”?教学设计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 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它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 路时,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二是引导他怎样去辩明方向。它表现为一种 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唤起内在的精神 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而我们反思教学设计,正是在教学行为中正 确审视教学设计在“教”对“学”中强调帮助、引导。
3. 关于“方法和策略”的解读。
(1)教师反思教学设计方法和内容的研究。教学设计应体现创造性的引导 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的重要保证,教学设计的方法和 策略应体现其科学性、合理性、探究性。
(2)教师自我反思教学设计方法和策略的研究。“量”的表现:开展课堂 教学实验,通过集体备课、教学实践、教后反思、优化教学设计。“质” 的表现:提升教育教学观念,强化专业发展意识,提高研究工作能力。
(3) 提高教师反思教学设计能力的策略研究。即建立民主、科学的课题管理机 制。是教学研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并通过制度化建 设,在学校中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这是保证教学改革和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
1. 关于解决教师反思教学设计方法和内容的研究策略。本阶段研究以“课 堂教学实践的反思”为研究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研究阵地,进行反思研讨 活动。反思研讨中,侧重对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以及学习表现行为进行分析 性研究,从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反思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 法、教学策略的反思以及学习结果与教学模式、学习结果与学习行为、学 习结果与教学媒体传递的.关系反思,还包括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学习任 务的设计方法,学习环境的设计方法的反思。
(1)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观察记录,便于课堂上及时反思调整。
(2)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反思观察和记录。
(3)通过对教材再解读再理解,进行反思教案设计的合理性。
(4)同伴互相观摩评议反思教学设计。
2.关于解决教师自我反思教学设计的研究策略。开展课堂教学实验,集体 备课、教学研究、教后反思、优化教案等研究手段,加强研究意识。描写 反思日记,撰写反思论文,进行专题性探讨活动,深化课题研究的深度。 参加教育教学评优课和论文比赛,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 反思教学设计和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吻合度。反思教学预设和效果的差异 度。反思教学方法应用的切合度。
3.关于解决提高教师反思教学设计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管理措施)建立 科研领导小组。由陆惠兴校长亲自指挥,设立科研管理小组,挑选科研意 识、责任心、事业性强的青年骨干教师担任课题研究成员,并聘请专家当 顾问,建立一个有教育教学领导负责,精干实验者承担的健全的课题组组 织网络。学校为确保活动正常有序的开展,分别出台《教科研制度》《课题 管理制度》《教科研奖励制度》,定期组织校内学术研讨活动。为各课题组 内及组间交流研究中的问题和活动进展等提供方便,学校确保在教科研究 中提供时间、经费、指导的方便。课题组每两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一次研 究课,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写一篇专题论文或一则案例评析。 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 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本课题所要达到的目的。 教师素养——教师通过对自己切身的教学实践过程计划、行动、观察 和反思,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情景中的具体问题,从而不断提高专业 实践水平。质的研究法有助于改变广大教师依靠教育技术专家学者的研究 和试点的惰性,促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成为运用教育技术改革传统 教育的行动者和研究者, 学生素养——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和处 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 作的能力。 学校教研水平——培养具有教科研水准的师资力量,具有展开教学工 作的智能与技能,善于分工合作、勇于探究、大胆实践的教科研能力。 在教案设计实践中自觉体会、反思教学设计的标准:在你的教案设计 中,系统方法如何体现? 在你的教案设计中,教学内容处理是否恰当?如 何检验? 在你的教案设计中,运用了哪些学习理论、教学理论? 在你的 教案设计中,学习者分析是否充分?并如何影响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处理? 在你的教案设计中,如何设计课堂形成性评价? 在你的教案设计中,是否 用到学习需求分析? : 教学设计反思可从以下途径着手: 一、总结精彩片断,思考失败之处。
教学设计的反思2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能用实验方法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和脂肪。 3、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按食物含有的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吃什么》。(揭示课题:我们吃什么)
二、新授。 (一)探究人为什么要吃食物
1、师:我们每天都要吃各种食物。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吃食物呢?
2、 师:刚才同学们讲得都很好,那么你们经常吃的,最喜欢吃的和不喜欢吃的食物分别是什么呢?(指名说说)
(二)指导学生给食物分类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把这几种食物写在卡片上了,我们来给这些食物分分类好不好?各小组先讨论,你们准备按什么分类,想一想怎么分才既快又好?再给这些实物卡片分分类。 生:汇报,先说按什么来分,怎么分的?(不同的分法展示一下) 师:给食物分类的标准很多,大家的分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有的
方法老师都还没想到呢,你们真聪明!
如果从营养学角度来分类,怎么分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40页,自学P40-P41。同时思考: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呢?
3、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看书学习,你们知道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有哪些?
(指名汇报)教师同时粘贴板书。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 脂肪 维生素 矿物质
师述:同学们,其实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都是人体所需要的主要营养,人体所需要的主要营养还有《我们吃什么》教学设计
一种,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板书:粘贴:水) 食物中营养成分都各具作用,把你知道的作用介绍给大家(学生汇报)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作用呢?(切到课件大屏幕)
4、师小结:比如蛋白质、水是长身体的主要成份,淀粉、脂肪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维生素和其他元素能促进生长发育,增强抵抗力,所有哪种营养我们都离不开。
(三)探究食物的营养标签
1、一遇到我们人类加工的食物时,分类就产生了疑问。生活中经过加工的食物很多,有一些你可能不知道它是怎么加工出来的,那分类的问题就更大。
2、这些加工过的食物含有哪些成分,我们怎么知道?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它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标签。(课件)
5、从这些营养标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6、把你带来的营养标签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7、小结:了解了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和作用后,你觉得对你有什么帮助?
那你们知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人们是怎么得到的吗?(交流探究---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 ——卢瑟福)
这句话送给同学们,说明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有成为科学家的潜质。 (四)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检测食物中的淀粉。
师:想成为科学家之前我们要学做一个能吃出营养和健康的美食家,同学们,老师手里有个馒头,想分给大家吃,出去洗手太麻烦了,我用碘酒把手指消消毒再来给大家分。(馒头是分好了,现在你们敢吃吗?为什么?)指名说一说观察到的颜色变化,说明什么。(花卷里含有淀粉,碘酒是淀粉探测器)
2.谈话:难道只有花卷里有淀粉吗,还有什么食物也含有淀粉,我们可以怎样来检验其他的食物中是否也含有淀粉呢?大家用棉签在你们自己带来的食物上分别滴一滴碘酒,看看有什么发现?(交流:通过刚才的检测,你有什么发现?)
3.小结:通过检测我们发现,食物中淀粉含量有多有少,一般粮食类含淀粉比较多,水果、蔬菜类含量较少。
4、有些食物除了用眼睛看,查看营养标签外还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进行检测。就像米饭、面条、面包这些食物,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那我们怎样检测食物中的油脂呢?
5、检测食物中的油脂。 师:油,我们用手去摸会有什么感觉?(滑滑的)有的食物里含就有丰富的油脂,我们如何来检测呢?花生也是油脂类食物,怎样才能知道花生里有油脂?关于营养,还有句话是这样的说的“油水、充足,面色红润”哪种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脂肪呢?怎么检验?
讨论交流,实践操作。(将花生米放在准备的一张白纸上,用手压,白纸上就出现了油迹,用手摸就会有滑滑的感觉,这说明花生里含有油脂。)
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和()里含有淀粉,而且()的淀粉含量比()多。也用实验证明了花生米里含有油脂。这就验证了“任何真理都可以用实验来检验”这一句话。
我们又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测食物中其它的营养素呢?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来研究!
(五)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食物。 1、师:(出示课前统计的全班同学最爱吃的食物统计表。)看见这张统计表,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2、讨论:如果我们平时只吃一种或少数几种食物行吗?为什么?
想想看,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吃?
3、总结: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人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好多的营养,不同类的食物能给我们提供不同的营养。没有哪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必需的全部营养。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形成偏食的习惯,也会使我们缺乏一些生长所必需的东西,这样营养就不够全面,经常这样就会损害我们的健康。所以,不爱吃的食物我们也要吃,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希望同学们讲今天的所学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四、板书设计:
这节课上已有几天了,一直没来的及将反思及时的诉诸文字,但脑海里还是在思考这节课的得败成失,今天忙里偷闲,赶快谈谈感想。
当时选择上这节课的时候挺为难的,这节课从内容的选择上较容易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较紧密,学生有话可说,上课时应能与教师较顺利的沟通。难的是教学时间为一课时(如分两个课时上的话,每节课内容就单调了,而且本节课的知识点联系很紧,不能截然分开),本节课教学内容又较多,学生动手环节也不少,如何合理安排各知识点的教学时间,对上课节奏的把握是一种考验,稍不留神,就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另外本课实验环节不好操作,尤其食物不好准备。怕学生带的参差不齐,最终还是上了这节课,源于对多媒体教学手段效果的信任。 课前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将大量需要展示的食物图片,食品标签,主要营养成分表等制成ppt,节省了时间,将“统计全班最爱吃的食物”,这一教学任务(需要较长的时间)安排在课前就完成了。准备好了,并且制成条形统计图展示出来,也增强了学生对数据收集、统计与分析能力,并且学生全程参与,学生也十分高兴。
课上的还算顺利,学生给予了积极的配合,课堂节奏基本上按照思路进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还不错,自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也进行了训练,学生的感情认知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当然也有遗憾,1、课堂上学生在听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时没有争辩意识,这一点就要靠教师认真仔细的倾听学生发言并顺势引导,比如有个孩子说鸡蛋分在蔬菜类。例如,在本课结尾阶段本以为经过一节课的讲授,学生已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在出示课前进行的“统计全班最爱吃的食物”统计结果,让学生谈谈有什么发现时?还是应该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时间谈发现。现在想想,还是铺垫不够,在前面的教学中,时间有些多了,以至于后面有些局促2、课前应该利用好学生自身的探究学习方式,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关于六大营养的知识,并在课堂上交流展示。这样学生更自主,更有兴趣。
课上完了,但教学还在继续??我会在今后的课上课下下足功夫,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尤其是课堂上的掌控能力,组建完善自己,上出更优质的课。
教学设计的反思3
一、深入学习课文
1、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⑴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课件)
⑵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⑶明确推理过程:(课件出示)
①推理性填空:
只有访问狗国才钻狗洞,现在楚国要晏子钻狗洞,那么()。
②完成作业: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那么()。
③如果晏子不采用这种说话的方法,而采用最直接的回答方式,该怎么说?想想这两种反驳的方式哪一种好?为什么?(讨论、悟理)
⑷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⑸反馈诱导:
我们来看晏子究竟是怎样说的?(课件演示)
小结: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让我们一起冷静地来读读晏子的反驳。
⑹接待的人把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听了只好──(指导引读)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一个词语集中体现了楚王毫无办法。
⑺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再次认识一下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晏子!
2、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⑴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如雨、举袖成云、接踵磨肩、欺君之罪等。
⑵面对楚王的再次侮辱,晏子针锋相对,巧妙反驳,这样的场面真是既紧张又精彩。各位出使楚国的小记者,你们愿不愿意用表演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要把你们当时观察到的晏子和楚王等人的动作、神态、语气通过表演体现出来。)
⑶学生表演,师生相机点评:
(表演是体验课文内容的方式之一,表演是为理解内容服务,是活用文本的体现,能使更多的同学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
3、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学生自读、自悟,自由交流学习体会。
(学生在自己研读、归纳、思辨和梳理、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原来晏子的反驳是那样的富有逻辑,富有哲理。同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的评价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超越文本,学当晏子
1、楚王本想侮辱晏子,以显楚国的威风,却没想到被晏子反驳的哑口无言,他眼看着斗不过晏子,心里却十分不甘。突然,他哈哈大笑起来,见你们这班跟随在晏子身后的小记者,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轻蔑地说道:“哼,齐国太无能了,是不是没有大记者了,怎么来的尽是你们这些乳臭未干的娃娃?”小记者们,面对楚王的侮辱,你们准备怎样反驳呢?
(讨论,指名、同桌交流。)
2、楚王听了你们的反驳,只好说:“……!”
(通过练说,让学生明白: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自尊、自信、处变不惊是取得成功的保证;出色的语言表达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具备的重要才能。)
三、开招待会,齐夸晏子
1、在出使任务即将结束的时候,晏子和楚王准备召开一个记者招待会。爱提问的小记者们,你们可要抓住这难得的机会,有什么问题就当面问问晏子和楚王。
(角色扮演,回读文本。)
(再次回读文本,使学生的理解得以深入,情感得到升华。)
2、各位小记者,我们的报道任务已经圆满完成。齐王和人民正焦急地等待着大家的消息,你能用简短的几句话来夸夸我们晏子大夫吗?
(以新闻报道的格式练写,部分投影交流。)
四、小结延伸,积累运用
我们这班小记者在这次随访中表现出色,就连智慧超人,能言善辩的晏子也不住地点头称赞。
课件演示:
晏子捋着胡子,高兴地说道:“你们这班小鬼呀,真不愧耳聪、目明、嘴勤、手快。我想,只要你们现在刻苦努力,多加锻炼,将来必成大器。再过几天,齐王又要派我出使秦国,诸位还愿意随我一道出访吗?回去后,好好地去找一找秦国的相关资料,做好出访前的准备。
(用好语文重在积累。让学生到课外查找有关楚国、齐国、秦国的资料,扩大阅读量,符合新课程理念。)
板书设计
11、晏子使楚
侮辱
晏子楚王
反驳
不敢不尊重
教学设计的反思4
本课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设计抽象的微观概念的教学活动过程。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易观察事物的变化事实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比较、分析、演绎、推理,再现科学探究“经历”,既培养抽象思维,又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形成由宏观到微观的抽象分析思维能力。这个学习过程不能仅靠教师讲述就能得到较高课堂效率的,而要在学生“亲身经历”的思辨中,通过教师的'“拉”与“推”——引导、点拨下逐步达成。
为此,对本课题的教学设计,做了如下的安排:
1.本课题设计安排2课时完成,目的是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机,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将问题及疑虑在课堂中得到充分暴露,得到及时纠正并学到正确的描述、分析、推理的方式方法。
2.用足、用好教科书中的每一个信息资源。让学生体会认真阅读教科书的重要性,同时明确教科书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首选资源。
3.认真总结以往教学积累的资料,更深刻的领悟,在第三单元组织进行物质结构知识启蒙教学的设计意图,以及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尺度。
教学设计的反思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文中的五副对联。
2、学会本课16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7个只识不写。理解生词及文中五副对联的意思。
3、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会张贴春联,你留心过春联的内容吗?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学课文,学习生字词。
1、范读课文。
2、检查预习效果。
⑴指名读生字。
开火车读。
哪些字读的时候要注意?
齐读。
⑵指名读二类生字。
开火车读。
齐读。
⑶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祥和描绘欣欣向荣歌颂
辞旧岁技巧奥妙开卷有益
齐读。
这些生字你是怎样记的?(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
(相机描红练习)
⑷从课文中找出生字词,并读出生字词所在的句子。
理解“欣欣向荣”、“开卷有益”
3、自读课文。
4、指名读课文。
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大家听。
5、理清脉络: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内容特点作用
三、作业:
1、描红。
2、课后练习3
第二课时
一、欣赏春联。
1、同学们,置身于今天的教室,你有什么感觉?
指名说。
2、自读(请你读一读,欣赏一下这些春联)。
3、挑选出一副你最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二、精读春联。
1、出示春联(老师也带了五副春联,与大家共享)
指名读。
2、自由大声朗读。
3、你读出了哪副春联的意思?能否用你优美的语言描述一下?
指名说。
4、这五副春联的内容有什么区别?
5、拓展:周围的春联哪些与这五副春联同类?哪些春联与这五副不同类,是写其它方面的?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方面的春联?
6、春联的内容真丰富,那么,它的形式有什么特点呢?
7、复习对子。
提起对仗,老师想起以前我们曾做过关于对仗的练习题,是什么题目呢?你能说出几个对子吗?
8、找对子。
春联中也藏着不少对子,你能从前面的这五副春联中找到吗?指名说。
四周的春联中也有,你发现了吗?
9、指导朗读。
过渡:对得如此工整的春联,我们该怎样读?书上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请你找出来。
①自由练读。
读前面的五副春联,希望你能读出“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的感觉。
②指名读。选你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一副读。
③指名评议
三、背诵春联。
过渡:如果我们下功夫背诵一些名联,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声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妙。你想不想背呢?
1、自由练背黑板上的五副春联。
指名背。
2、拓展。
(我们教室四周的'春联都是同学们精心准备的,也很美,你想不想背呢?)
自由练背。
3、南背对抗赛。
(南边两大组为一组,北边两大组为一组,南边有人说出上联,北边必须有人接出下联,再反过来进行)
①要求所说春联必须是教室里张贴的。
②接出下联就加1分。
四、赠送春联。
新年就要到了,同学们都想给自己的朋友送一些礼物。其实,春联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礼物,既能使他们体会到欢乐、祥和的气氛,又能使他们从中学到不少知识。课后,请你将这最宝贵的新年礼物送给他吧。
今天,老师还带了一副春联,请一位同学代表全班赠送给客人老师(赠春联),让我们一起祝客人老师新年快乐(鼓掌)!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春联》教案之四,春联,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设计的反思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6个生字,掌握“傲”、“君”、“须”,了解“擎”、“橙”、“橘”。
3、分析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深层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题板快
知诗人,解诗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诗吗?老师也很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理解“赠”,也就是送的意思,类似的赠写诗还学过什么?《赠汪伦》李白写给汪伦的,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赠刘景文》又是谁送给谁的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多媒体出示读)
刘景文是苏轼的朋友,与苏轼友谊很深,有一天,他们在一起饮酒赋诗,苏轼写下这首诗送给刘景文。
师:看了《赠刘景文》这个诗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答:“为什么赠?”、“赠什么?”、“为什么只赠刘景文”。
二、初读板快
古诗,读通读顺:
1、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自读、指名读、齐读:
⑴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第一二行容易读得生硬,朗读时要注意适当停顿,读得不好,指导后再练,再反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
⑵读出节奏:
自读、指名读。
⑶提示停顿、出示抑扬顿挫的“顿”: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理解板快
解字词、明诗意:
碰到读不好的时候,就要反复进行训练,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多读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意思,来考考大家,这首诗是写到了哪个季节,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秋末冬初”并板书。既然写的是秋末冬初,我们一定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么具体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
1、感受是指秋天已过冬天刚到的秋末冬初时节。
2、荷尽已无擎雨盖:
⑴什么是荷尽:
尽:完,指凋谢。(出示图片)
⑵由此带出:初夏──盛夏──秋末冬初。
⑶在初夏时节,荷叶是怎么样的呢?你们看,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盛夏时,荷花怒放,还是用杨万里的诗来形容,那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现在到了秋末冬初又是怎样?出示衰败的荷叶,你看如今只剩下枯枝败叶,所以作者说:荷尽已无擎雨盖。
⑷“擎雨盖”指荷叶:
擎,用手做一个动作,看看这个字,下面是个手,向上托,雨盖,原指雨伞比喻荷叶就像是撑开的雨伞。课件出示,荷叶田田,你觉得像什么?多像向上撑开的雨伞啊!下雨了,老师给其中的一片荷叶来一个特写镜头,你们瞧,点点水珠都被撑在了荷叶上,能像雨伞一样撑住雨点的就是荷叶啊!
师补充:到了秋末冬初,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花,只剩下了枯枝败叶。
3、菊残犹有傲霜枝:
⑴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是写秋末冬初呢?为什么说可以从这里看出来呢?
⑵用同样的方法理解:
菊残:凋谢的菊花。
犹有:还有。
⑶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还要会根据词语来选择合适的解释:
傲:坚强不屈的样子、自高自大。
如:傲然挺立。
霜: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才会出现,早上起来,看见那地上白白的一层,天越冷霜越厚,(看课文插图)当时天气怎样?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菊花谢了,还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不怕风吹霜打。傲霜--不畏寒霜。
⑷、师小结:
在古代,菊花和荷花都是品性高洁的代表,时至今日,人们还是对荷花和菊花情有独钟,说品德高尚的人是“出淤泥而不染”,说性情恬淡,不争名利的人是“人淡如菊”。(齐读两句)
4、正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说明都成熟了,叶原来像撑开的雨伞,如今全都枯败了,再也无法遮挡雨水,菊花也凋零落尽,然而它的残枝却带着孤风傲骨,挺立于霜雪中,也许有人会觉得萧条无味吧?可苏轼是怎样却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的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5、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苏轼对刘景文说了些什么?就像对老朋友说话一样。
6、师小结:
比如,加了什么字使句子更加通顺,古诗的语言凝练简洁,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大一部分字词的含义产生了变化,在学生的回答中强调可以适当增、换、等,作者写诗的时候往往要反复推敲,而我们学古诗就是也要字斟句酌,才能领悟出其中的内涵。
四、感悟板块
悟诗境,体诗情:
1、为什么赠?
师:就像同学们一开始所提出来的那样,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赠给刘景文呢?
(生答,好朋友……)
⑴简单介绍刘景文:
刘景文,北宋时河南开封人,是苏轼的朋友,两人十分投缘,经常在一起饮酒品诗,苏轼很敬佩刘景文大方豪爽的个性,坚强不屈的品格,称刘景文是个“慷慨奇士”。
⑵师:其实苏轼对刘景文的敬佩之情在诗中有所体现:
①君:对人的尊称。
②橙黄橘绿:
橘古代称嘉树,树有刺,结的果子却是圆的,有傲骨,但对人随和,因为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四个字中,有两个是表示颜色的,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而且色彩斑斓、味道鲜美,在这样寒冷的季节,是多么难得多么让人喜爱呀。傲:坚强不屈,就像那傲然屹立的菊枝自然地联想到秋、菊花、青松等等,进而明白诗人是对刘景文的一种称赞和鼓励。
2、感情朗读:
⑴在诗人的眼里,好朋友就是具有这样品格的人,他对刘景文的敬仰之情都包含在这字里行间,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短短二十八个字里面,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自读──指名读──教师范读──指导后再读──齐读)
⑵“荷尽/已无//擎雨/盖,”:
凋谢的无奈,语调平直舒缓,声音稍低,表现冬景的萧瑟凄清。“已无”要适度强调,与下句的“犹有”形成对比,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⑶“菊残/犹有//傲霜/枝。”:
欣喜之情声音稍高,强调“犹有”。重读“傲霜”,表现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
⑷“一年/好景//君须/记,”:
语调高亢、热烈,重读“好”和“须”,表现出殷勤嘱咐、热烈期望的意思。
⑸是/橙黄//橘绿/时。”:
重读“最”和“橙黄橘绿”,读“橙黄橘绿”时速度慢,四个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歇,有回旋想像的余地,可以在脑中想象橙黄橘绿的景象,表现对成熟丰收的冬天的赞美之情。
3、师:春华秋实,这看似衰败的景像中孕育着勃勃生机,看来同学们不但读懂了苏轼的诗,还读懂了诗人的心。(齐读)
在苏轼的心目中刘景文就是具有崇高的品格与节操的人,苏轼把诗赠与好友,同时更是作者的自勉。
五、拓展
师:在人生道路上遭受种种磨难和挫折的苏轼,依然有开阔的视野,豪放的激,他对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乐观向上使他一生受益,名垂青史。他不但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真是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他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散文。让我们来背一背这首诗吧在我们的必背古诗里还有另外四首,自读《题西林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春江晓景》、《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设计的反思7
设计理念: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学生诵读《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
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学生回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生: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云:独而无学友。(生:则孤陋而寡闻)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生: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对,那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
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还记得老师曾经教你们积累的杜甫的《牛郎织女》吗?请你们背一背!(学生齐背)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
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
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5、反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3、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背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积累下来,和往常一样,打开“古诗积累本”把它记下来吧!(学生记古诗)
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总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往积累的古诗,还学习了一首新诗,同时还诵读了很多很七夕有关的古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充分地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你们能做到吗?(能)
下课
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取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充分体现了传统“诗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当然,这堂课既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诵读还不够到位,我想,怎样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还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吧!
教学设计的反思8
电功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掌握电功率的概念,会利用电功率的公式解题.
(2)理解什么是额定电压﹑额定功率.
(3)通过“测量小电灯的电功率”,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了解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之间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测量,体验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2)锻炼学生根据公式P=UI设计试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
教学内容:
电功率的概念,电功率的公式,理解什么是额定电压﹑额定功率,测量小电灯的电功率。
课前准备:
电源,电流表﹑电压表,标有“2.5V”的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各一个,导线若干.
重点难点:
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之间的关系.
设计实验测量小电灯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学法指导:
观察体验电能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通过科学探究电功率
与用电器中电流的关系(或与用电器电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电功率概念的教学
播放一段动画
电路中单独接入电灯和电炉,观察电能表的转动的快慢情况怎样?
讨论:电灯和电炉的家用灯泡谁消耗电能更快?你认为应该怎样衡量消耗电能的快慢?怎样比较电流做功的.快慢?
生:接入不同的用电器,电能表的转速不一样。
师: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生:不同的用电器,电流做功有快有慢。
师:在物理学中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用电器中电流做功的快慢,这就是——电功率
(板题)电功率
师:我们把电流做的功用W表示,所用的时间是t,单
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怎么求?
生:P=W/t(师板书)
师:前面我们又学习了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把这两
个公式结合起来,同学们有什么发现?指名学生上黑板推导,其他学生在纸上推导。
P=W/t=UIt/t=UI
师:今后计算电功率大小,我们可以有几种方法?公式?
生:P=W/t 和 P=UI。
【单位】瓦特 简称: 符号:
还有那些其他单位?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阅读小资料,找出空调、电冰箱、计算器的功率是多少?并说明其物理意义?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例题:(投影)
一个小灯泡接在2.5V的电路中,通过的电流为0.3A,问小灯泡的电功率是多少瓦特?若通电一分钟,电流所做的功是多少焦耳?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在纸上完成,师巡视,收集下面的学生存在的问题。
注:1千瓦时指的是 。 请你算一算:1千瓦时= J
二、用电器的额定功率的教学
师出示一只灯泡,指名学生上台观察上面的铭牌汇报,生板书。
【额定功率】
额定功率指的是什么?
【额定电压】
额定电压指的是什么?
“PZ220 15”的含义“220V 400W ”
指名回答:额定电压
220V,额定功率15W
什么是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呢?
生答后出示投影:
额定电压是指用电器或电学仪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是用电器在额定电压时正常工作的功率。
【合作探究】STS:收集下列电器的铭牌,了解它们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
再出示几个常见用电器的额定功率的值。(PPT)
三、活动15.2 探究: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你想过吗,在用电高峰时,电压较低,灯较暗,夜间开灯,灯较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法呢?
猜想:
你认为当电压变化(变大或变小)时电功率如何变化呢?你的依据是什么?(请写在下方)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如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从铭牌上可以知道一些常见用电器的额定功率,我们能不能测量某个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呢?
生:能。
师:依据什么来测?
生答后板书。P=UI(若有学生回答P=W/t,教师则追问方法,作适当引导) 师:那我们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生:小电灯两端的电压和小电灯中的电流
师:需要哪些器材?
电流表、电压表等(生答不全师作适当补充,特别是滑动变阻器)
师:同学们能不能设计出实验的电路图啊?
指名一生上黑板板演,其他学生在纸上设计。
投影电路图。
教学设计的反思9
题目: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全面掌握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技巧和策略。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修成果提交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
要求:
1.内容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其中教学过程中要把每一个环节使用的媒体及设计意图写清楚。
2.字数不少于500字。
3.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系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四之《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
第一节内容。重点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结合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理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区别。
二、学生分析
高中生处于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有探究能力而且易于接收新事物。但他们不能全面认识事物,看事物只会停留在表面,不易抓住事物的本质,再加上哲学枯燥难懂,所以,需要教师运用现代信息媒介把晦涩哲学生动有趣,给予正确引导让他们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把握可能不够全面、准确和理性。
三、教学策略
贯彻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让学生感受到哲学比不是哲学家的事,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爱智慧之人。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理解发展的实质,能够区分哲学上的新旧事物;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运用多媒体,使哲学道理生活化、通俗化,理解哲学道理过程化、自主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树立起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
而上学的'静止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2、难点:发展的实质
六、教学过程
2.问题:结合你们课前的调查资料和观看以下视频看那个小组能找出世界有哪些事物是发展的。
播放视频:生物进化论
3.学生小品表演:电脑算命PK传统算命
通过小品让学生理解把握新旧事物的本质,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老师加以点拨,然后在做题加强巩固,突破本框难点——发展的实质。
4.知识点小结。学生自己总结,老师补充。
5.集体朗诵诗歌《我相信》,不仅仅学习本框知识,而且用发展观指导学生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以本诗歌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七、教学反思
1运用现代信息媒体运用网络资源,让知识生动具体,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带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探究合作还有小组荣誉,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但也容易促发小团体思想,老师要加以引导。
3这个课堂贯彻了以人为本思想,学生的主体性充分显现,学生思维和课堂都活跃,这就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课准备更高。
八、板书
教学设计的反思10
【教材依据】
《氓》是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属于《诗经》中“卫风”里的作品。这首诗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由恋爱到结婚再到决绝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内涵丰富,代表了《诗经》现实主义的风格。
【指导思想】
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让学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围绕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以诵读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引,以语言活动为基本探究手段来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丰厚的思想、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2、 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 拓展探究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从课内到课外、从故事到现实延
伸、拓展。过程与方法:
1、 诵读体会,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 小组合作,探究主人公形象,认识其情感变化和婚姻悲剧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自信、自强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学法: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分组讨论探究 合作交流展示
教法: 点拨 梳理归纳
【教学准备】
精心设计了教学设计,学生用导学案,搜集古代婚姻制度等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课外知识作为导学案上的知识链接,精美的教学课件,每一组学生都准备了课堂小黑板进行课堂交流展示。
【教学过程】
导入:无论古今,爱情都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是我们羡慕且称颂的美好爱情,但是爱情里也有不负责任,始乱终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来了解一下《氓》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板书题目)
一、预习检测:
检测题1、简要介绍《诗经》(括号部分设空,幻灯片展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汉以前被称为(《诗》)或(《诗三百》)。《诗经》六艺内容上是:(风雅颂),手法是:(赋比兴) 形式以(四言诗)为主。《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师强调:《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浪漫主义源头是下一课即将学习的《离骚。》
检测题2、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师生互动,共同评价修正,幻灯片展示)
诗歌内容:1、男子求婚女子许婚;2、男女恋人相思,结婚;3、劝诫女子不要沉溺爱情;4、控诉男子不要移情别恋;5、女子婚后生活痛苦;6、女子决绝离开。
故事情节: 恋爱(一二)婚变(三四五)决绝(六)
师过度:看来同学们预习的还不错,这节课我们在大家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作更深一步的分析探究。请同学们带着导学案上的问题快速浏览全诗,然后集体朗诵课文,注意节拍。
二、课堂探究:
导学案上“课堂探究”部分设计的四个问题给学生12分钟的小组讨论时间。学科长组织本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展示问题形式为:每组一题,抽签决定展示任务;剩下一个小组点评其他小组的回答并打分。问题一、二黑板展示,其他的口头展示。
问题一: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男女主人公反映出什么样的性格?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并填写下表。(学生展示教师点拨,依据学生展示成果生成以下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依据文本分析男女主公性格,每一个性格的生成都要从课文找到相关依据。
氓:抱布贸丝 来即我谋 尔卜尔筮(“尔卜尔筮”说明他刚开始对婚姻的态度很郑重其事,认真。)
任感,现在很多高中生早恋,你现在还处于为自己前途奋斗的年龄,你的未来还是一个未知数,那么另外一个人的将来你更是负担不起,在你展翅高飞的时候,你给自己的翅膀上压上太多的东西,恐怕你会成为折翼的天使。
问题二:随着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是如何让变化的?(学生展示,教师点拨,辅以幻灯片)
教师点拨:恋爱时: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沉醉爱河 热情幸福
婚变时: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怨恨沉痛 心如帏湿
决绝时: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回头是岸 清醒刚强
师过度:女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发展情感从沉醉幸福到清醒转身,是什么造成了她情感的变化?她的坚强的形象也值得我们探究。
问题三:除了婚姻的不幸外,有哪些因素让女子更痛苦?你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的?(学生口头回答)
设计意图:①使学生明白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发生不但是“氓”的性格多变造成的,更是时代悲剧。②教师可联系古代婚姻制度里女子被休弃的“七出”拓宽学生知识面。
教师点拨:娘家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以及女子在爱情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时代悲剧。
在古代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上都处于附庸地位。他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到一个类似“氓”这样的丈夫,其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幻灯片展示)
问题四:“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为什么?(学生口头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并了解比兴艺术手法的好处。 教师点拨:不能删去,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种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 2
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以桑叶枯黄喻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这两句同时也是“兴”,先说桑树再说氓和女子的爱情故事,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拓展探究
女主人公决绝的转身留给我们一个坚强背影,而男主人公氓的“二三其德”也让我们唾弃,假如你是她(他)的朋友,请你发一条短信或者写一首诗送给她(他)。
设计意图:①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对“氓”的做法持否定唾弃的态度而对女主人公是鼓励支持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②发散思维,锻炼学生文笔。③与高考语言运用题挂钩,力求表达鲜明、生动、准确、得体。
同学自由发挥,精彩展示。
四、师生共结:男主人公“氓”的不负责任让一位痴情纯真的女子遭受了婚姻悲剧,但女主人公决绝的转身留给我们一个坚强的背影,“天涯何处无芳草”,我们祝她幸福。我希望在座的女生同学也能像这位女子一样独立坚强,最后老师把课文中的这句话送给各位女同学“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五、背诵:最后让我们一起看着板书试着来背诵这篇课文。
六、作业《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课后反思】
上课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很不错,讨论热烈,发言积极。展示问题三时学生总结了三点:一是结婚前的幸福甜蜜到结婚后“氓”对女主人公的“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这么大的变化让女主人公很痛苦;二是娘家人的“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让女子失去了依靠的坚强后盾很痛苦;三是当时女人地位低下的时代因素。这个讨论结果比我自己预设的答案全面,所以我以学生回答为准。拓展探究题目将本节课推向高潮,学生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写诗的同学大有人在,比如一位同学写给女主人公“多年泪沾裳,爱恨两茫茫。冷若寒风逝,此戏已散场。世事变无常,勿要空悲伤。愿有一人心,伴你天地荒。”不但给予了女主人公劝慰更是对她后面的生活展开了幸福的期盼。另外一位男同学写给女主人公“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老矣生哀怨。”还有同学写道“一场失败的婚姻并不是你一人之错,不要悲伤,不要哭泣,要乐观向前看,相信你一定能遇到一个与你相伴终生的良人。”这位同学肯定对《诗经》里的《国风·唐风·绸缪》 比较熟悉,“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存在的问题是展示问题一时,学生回答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说女主人公温柔纯真,任劳任怨等这些性格时没有及时点出,导致性格和情感扯到一起混为一谈。另外展示拓展探究问题时,大部分同学都是写给坚强的女主人公的,仅有两名同学是写给“氓”的。以后课前设计应该注意到这些细节问题,可以设计成女同学写给女主人公,男同学写给“氓”,这样更合理。
教学设计的反思11
教学目标:
1.读出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
2.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3.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
教学重点:
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和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教学难点:
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渲染:
课前播放绍兴社戏的投影片,循环播放,配上一段江南社戏的乐曲,教师简要解说。
(设计目的:引领学生感受江南社戏的内容,为下面的文化之旅做好铺垫。)
导入语:
同学们,今天我将和你们共同进行一次文化之旅,作为本次行程的导游,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请看:这是一座戏台,在江南这种建筑司空见惯,但惟有这座戏台与众不同,它因中国一代文豪鲁迅的一部作品《社戏》而闻名。这座戏台上到底上演了一出怎样的社戏呢?鲁迅又生发了怎样的感时情怀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历久弥漫着书香的小说《社戏》。
环节一:读与感
1.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社戏》的.主要内容吗?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对课文的了解,以便安排下一环节读文章的时间,并鼓励学生学会预习。
2.文章描写了一件看社戏的故事,你觉得那出社戏好看吗?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能证明这出戏不好看的句子或词语。
既然这出戏如此不好看,文章的结尾是怎样写的?
(设计目的:从“不好”与“好”的反差,抓住一个问题切入点——即文章的结尾,从而突破全篇的解读。)
环节二:赏与评(完成目标二“品出美”)
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请为他们起一个绰号,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示之以法:可从人物的相貌、性格、身份、职业等方面思考。
设计目的:引领学生进行人物性格的分析,赏析人物性格的纯朴和善良之美,换一种学习方式,学习《水浒传》起绰号的方式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并让六大小组之间采用评比的方式,评比三个智多星。最后归结到小说塑造鲜活人物的方法——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
环节三:品与析(完成目标一“读出味”)
找出文章中景物描写的段落,读出景物之美,景中之美。
(设计目的:引领学生用朗读的方式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并学会用“轻、重、快、慢”的方式朗读)
环节四:辨与思(完成目标三“悟出情”)
你认为还原后的小说《社戏》一文除了表达对故乡纯朴民风和优美景色的怀念,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设计目的: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突破,扩大学生的视野,认识鲁迅的两部代表作《朝花夕拾》和《呐喊》的区别,同时穿插背景材料补充,认识那时鲁迅的内心世界
课堂留白:三分钟让学生的思维沉静下来,思想沉淀下来,整理本节课的收获,包括情感和知识两个层面。
(设计目的:不要让学生在激情澎湃中戛然收尾,一定让学生跃动的心灵在课堂尾声时安静下来,让各种收获慢慢沉淀,三分钟让学生梳理自己的情感和收获,带着沉沉甸甸的收获或者一种探寻的好奇走出课堂,探索课堂以外的语文)
结束语:
走进社戏,我们看到了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走出社戏,引起我们不绝的心灵回想。本次文化之旅即将结束,不知道你看过这个戏台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感受,戏台两侧的这幅对联或许能代表我们此时共同的感受:千米画卷有社戏,万般风骨存呐喊。
环节五:谢谢各位的参与,课下请大家自行浏览《朝花夕拾》和《呐喊》两部作品带来的无限风光。
设计目的:课堂永远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点,真正的语文在课堂以外,所以每篇文章一定要了解当时作者的写作初衷,并要与今天的生活共撞和共鸣,同时一定引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历史,更要走向未来
附:《社戏》预习提纲
教学设计的反思12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词,会写“意、总”这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植树造林的道理。
4、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文中蕴涵的道理。
2、正确、端正地写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想请你们猜个谜语:尾巴象把伞,机灵又可爱。松鼠是他家,森林它最爱。
2、对。它就是松鼠,它最喜欢吃松果了。今天我们一起来来学习《松鼠和松果》。(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3、板题: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松鼠和松果。
读词语卡片:聪明、活泼、主意、如果、忽然、以后、总有、眨眼睛
二、朗读感悟
1、(出示课件1)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森林、松林)
可爱的小松鼠就生活在这片茂密的森林里,它们在松林里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又怎样呢?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上面问题:
⑴回答问题。
⑵根据回答在黑板上贴小松鼠的图片。
⑶想象:如果你是小松鼠,在这么美丽的森林里,看着绿油油的松树,吃着香甜的松果,你想说写什么?
⑷(出示课件2)“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
指名朗读这句话,齐读。
⑸(出示课件3)说话训练:那么……那么……
3、小松鼠一边玩,一边吃香甜的松果。忽然,它眨眨眼睛,想起来了──
⑴(出示课件4)“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
⑵自由朗读这句话。
⑶讨论:读了这句话,大家知道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⑷ 小结:我们人类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在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植树造林。只有这样我们生存的环境才会更加美好。
4、指导朗读:这句话的结尾用了感叹号,应该读出小松鼠担心和惊讶的语气。各小队赛读、齐读。
大家想一想,没有了松树,到处是光秃秃的,小松鼠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
⑴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⑵指导朗读:读出问话的语气。指名读,师生共同读。
5、小松鼠为了自己有吃的、有住的`,想出了好主意。
⑴你们看,小松鼠在干什么?(吃一个松果就埋一个松果)
(板书:埋贴:松果)
⑵想象:如果你是小松鼠,你还会怎样做?
⑶齐读第四自然段。
6、到了春天,小松鼠种下的松果怎么样了呢?
(长出了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
⑴小松鼠成功了吗?(出示课件6)(贴:一棵棵小松树图片)
⑵指导朗读:
看着新长出来的小树,小松鼠高兴吗?
用高兴的语气朗读第五自然段。
⑶自由读、指名读、和喜欢的同学齐读。
⑷想象:将来这里会怎样?齐读第六自然段。
⑸(出示课件7)讨论:小松鼠在这样的松林里生活的怎么样?
四、扩展活动
想象小松鼠和其他小动物在松林里生活的怎样?以后的森林会是什么样子的?动手画一画。
教学反思
在上课之前,我以一个松鼠的谜语导入,再书写板书的过程中,我顺势讲了“松”是平舌音,“鼠”是翘舌音,我觉得及时解决一个问题比后来单独拿出来讲效果会好些,之后我让他们看着题目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再把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之后我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看一看在课文中能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要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会比平常有兴趣的多。在后一阶段的朗读中,我让学生边听朗读边划出生字词,在朗读前必须对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有目的性地去听朗读,而不是盲目为之。
课始学生就带着问题,他们就会有解决问题的欲望,就会有浓厚的兴趣去读课文。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合作学习,并在小组内提问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的习惯,尝试提问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之后我给学生出示练习题,我将练习题划分为等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在启发学生领悟朗读的语气时,我随机出现问题,让学生揣摩不同身份人物的心情来朗读,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朗读水平。最后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时,我让学生用“……那么……那么……”来说,说话的训练,一是有助于检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学设计的反思13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解决租船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和优化的数学思想。
3、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租船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学难点: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寻找最佳方案。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春天到了,老师想组织一次春游活动,他们想去划船,遇到了租船问题,请帮他们想一想,怎样租船最省钱?(板书:租船问题)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出示问题:人数:32人
小船租金:24元/艘???????大船租金:30元/艘
小船人数:4人/艘????????大船人数:6人/艘
2.师:怎样租船最省钱?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有什么想法?先独立思考后可以同桌一组讨论一下。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采样,合作交流:
提示:大船和小船的租金不一样,坐的.人数不一样,每人付的钱……
大船:30÷6=5(元)小船:24÷4=6(元)
大船便宜,尽量多租大船。
如果都用大船需要多少钱?32÷6=5(条)……2(人)5条大船,1条小船:30×5+24×1=174(元)师:这是最省钱的方法吗?你还有什么想法?
(三)逐步调整,深入研究
1.生:租5条大船,1条小船,小船上还会空出两个座位,如果不空座位会不会更省钱?
2.师:小组合作,再调整试试,看看能否说明5条大船和1条小船是最省钱的?小组合作,再次调整试一试。
3.反馈交流,上台展示:
(四)总结过程,形成方法
1.师: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生:先假设,再调整。
2.介绍假设策略:
(五)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出示题目:P11??练习三??春游??问题:怎样租车更省钱?
2、四一班有42名学生去划船,大船60元限乘4人,小船50元限乘3人。怎样租船最省钱?
3、有27名老师带203名学生去游玩,怎样买票省钱?
成人:40元学生:20元团体(30人及30以上)30元
4、某公园门票售价有两种方案:
方案A:成人160元/人儿童40元/人
方案B:团体(5人及5人以上100元/人)
1、如果有5个成人、5个儿童,怎样购票最合算?
2、如果有3个成人、5个儿童,怎样购票最合算?
(六)全课总结,升华认识
板书设计:
租船问题
先假设,再调整
32÷6=5(条)……2(人)
30×5+24×1=174(元)
30×4=120(元)?24×2=48(元)?120+48=168(元)
教学反思:
租船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目的是通过不同的租船方法,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在多种方案中通过比较、对比,得出最佳方案。
这节课的内容,在学生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充分地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租船问题在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至少”和“最多”这两个问题,在计算出余数后,还要进一步思考,要求更高了。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条件、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使之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节课的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学生都知道要利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计算,可是在最后的“答”这一环节就出现了问题,还有学生对于安排的合理性掌握也不算好,他们不知道怎样的安排才是合理的。所以在上课还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多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多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过程,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同时在小组合作中,可以采用学生提问的方式来提高小组活动的有效性。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中!
教学设计的反思14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求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
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地理学、建构主义、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长期以来,我们的地理教学设计,只重视了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而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所以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就经常会出现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为学习而设计教学”,应做好以下几点:
1、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因人而 异的教学目标,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又要合乎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地理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地梳理,分析各部分内容在全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锁定知识的“生长点”,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合理地组织与安排,使教学内容的设计更科学、更合理。
3、教学过程设计凸现“动与导”。在教学进程的编排和教学环节的组织上,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为学生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开放的教学方法,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5、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为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暗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教学设计的反思15
风——教学设计和反思
《风》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大家想不想猜啊?
听得见,看不着,
只见花草随它摇,
谁想抓它抓不到。
你们知道它是谁吗?(风)
2.板书课题:风提示:第二笔斜勾
3.齐读课题
孩子们可真聪明,一下就猜出了是风。风就在我们身边,可是我们却摸不着,也抓不到它,你们想知道它在哪儿又做了些什么吗?让我们一起到叶圣陶老爷爷的诗中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整体感。
1.初读课文:
翻到语文书87页,自由读课文,渗透识字方法。(查字典、问同学、去认字条或查字表中找,猜一猜。)请你用你喜欢的识字方法去读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
a我们来和词语宝宝打打招呼吧!(课件出示词语,小老师教读)。
b现在我们把拼音帽子给它们去掉了,看看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c其中有一个字宝宝你们经常见到它,可它觉得你们肯定不了解它。重点指导“游”字,填表格。
c还有一个生字宝宝特别调皮,总是带着它的兄弟出来骗人。用填空题来区别“波”和“泼”字。
d这其中还有一个字宝宝特别希望和我们班的孩子交上好朋友。(教写“戏”字) 生写字,老师点评
三、感知课文内容,品读课文。
1.我们已经认识了生字宝宝和词语宝宝,现在我们要一起把它们送回家了,同桌两位同学一起来读读这首小诗。(同桌读)
2.是啊,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风是这样的神秘神奇,老师真想读一读。(师范读)
3.你见过风吗?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吗?(齐读)
4.要是能加上动作读就更好了。(抽生读)
5.全班加上动作齐读。
6.风不仅神秘,还爱和我们捉迷藏,请孩子们默读第一小节,找找我们的风藏在哪儿了,用横线划出来。(提示划完整的句子)
谁愿意读一读你划的句子?生读
请你用同样的方法找到第二和第三小节中,风藏在了什么地方,用横线划出来。
7.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颤动的树叶”到底是什么样的?孩子们赶快伸出你们的小手,现在你们的小手就是一片一片的树叶,风来了,树叶在枝头是什么样的?哦,一片片的小树叶在风中微微地、不停地动起来了,这就是颤动。
绿绿的树叶被微风轻轻的吹着,谁能读出来?(风很轻柔,要轻轻地读)
8.你们读得真好,让我感觉风轻轻地吹进了我们的教室,风除了让树叶颤动,你们还看到了风吗?
生:看见了,林木点头的`时候风正走过了。
师:林木微微点头什么样?你能做出点头的动作吗?(展示PPT上的动画) 把你的感受读给同桌听。
师:谁觉得你的同桌读得好的,推荐他来读一读。
(评价)
9.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你们能感受到风吗?(能)
因为河水怎么样了?(河水起波——河水泛起了波纹)
师:是什么样的风让河水起波纹的呢? (微风)
师:所以这里也要轻轻地读,谁来试试呢?(指名读)
师:同学们,风会和我们玩快乐的游戏,所以我们读得时候心情是——快乐的。大家试着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读最后一句。(齐读)
四、激发想象,拓展延伸。
1.叶圣陶爷爷在河面上、在枝叶上找到了风,孩子们也可以找到,我们看(PPT) 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红旗飘扬
谁也没有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当( )的时候,我知道 ( )。
第二幅图你看到了什么?——衣服飘起、裙角飞扬
谁也没有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当( )的时候,我知道 ( )。
第三幅图你看到了什么?——风筝飞起来了
谁也没有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当( )的时候,我知道 ( )。
最后一幅图呢?——风车转起来了
谁也没有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当( )的时候,我知道 ( )。
每一句说了以后,让全班孩子重复一遍。
五、总结
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波......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了。
风有时候可爱,有时候还很调皮,你们喜欢它吗?(喜欢)
那就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奇妙的风吧!(给孩子配乐朗读,有时间还可以进行背诵)
教学反思
一、追求教学优美
《风》以儿童的口吻描述大自然风的特征,富有童真童趣,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如何把诗歌中蕴含的优美传递给学生呢?我在教学中采用欣赏读,想象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品赏诗句,渐入诗境,生法诗情,进入一个灵动可爱的“风”的世界,真切感受风的淘气可爱。诗歌如此优美,教学寓美于教。
二、追求学生灵气
语文是灵性的,这种灵性潜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也是朴素的,文字常常显
得那么的宁静,只有当人们阅读思考,它才能显现丰富的内涵。我想把学生引入自然的树林,小河,波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诱发学生学习的灵气。本想在诗歌创编中让学生闪现指挥的光芒,如“当国旗飘扬的时候,我知道风在跳舞了”这样的句子等,让“风”走近学生的心灵,展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心智得以自由的翱翔,使得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灵性和诗意。
三、追求教学扎实
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扎实有效呢?我根据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把“认字学词”和了“朗读感受”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其教学流程清晰:
(1)积累词语,导入新课
(2)认读字词,感知课文
(3)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4)发展想象,创编诗歌
(5)布置作业,阅读延伸
所有环节,由浅入深,突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基础性、开放性、实践性。“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正是我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风》这首诗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的源头就在生活中,就在学生的只是积累里,就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拓展启发学生的思维,构建知识的网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并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无穷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我也在考虑以下问题:
1.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有效调节。
诗歌,蕴含着很丰富的教学资源,诗歌的教学也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通过《风》这一课的教学和思考,我又有了不少的收获。
教学设计的反思16
【课程】小学音乐
【教学内容】《采一束鲜花》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以连贯的气息、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采一束鲜花》。
2、教学难点:唱准弱起节奏和强拍上的休止。
【设计思路】 “唱歌教学应以审美情感为主线,通过感受、体验音乐,达到情感性、音乐性、技能性的完美统一”。
【教学目标】
1、演唱歌曲《采一束鲜花》,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和歌曲所抒发的对母亲的热爱,
表达对妈妈的赞美之情。
2、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通过聆听范唱、歌词朗诵、情感体验等方法感受歌曲, 以达到正确演唱歌曲的目的。
3、能以连贯的气息、正确的力度和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采一束鲜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采一束鲜花》歌曲伴奏进教室。
2、练声。
二、学唱歌曲
1、导入:(师配音朗读)
广阔的原野开满了鲜花,采来一束献给妈妈,它五彩缤纷;它芬芳飘逸;它是给妈妈的报答.啊!妈妈妈妈亲爱的妈妈,你默默的耕耘,你久久的播撒,让四季美丽如画,让四季美丽如画,让四季美丽如画,广阔的`原野开满了鲜花采来一束献给妈妈,它五彩缤纷,它芬芳飘逸,它是给妈妈的报答噢,妈妈妈妈亲爱的妈妈,你默默的耕耘,你久久的播撒,让四季美丽如画,让四季美丽如画让四季美丽如画,啊!妈妈妈妈亲爱的妈妈,你辛劳的汗水,你喜悦的泪花,让春色铺满天涯,让春色铺满天涯,让春色铺满天涯。
2、聆听范唱,感受情绪和节拍
3、作者简介
4、学习难点节奏
A.附点节奏B.强拍上的休止符
5、哼唱旋律(用LU或LUI)
6、唱歌词
7、歌曲两部分演唱(第一部分中速、抒情地;第二部分声音响亮、激动地)
8、跟伴奏音乐完整演唱歌曲
9、歌曲处理, 连贯的气息、正确的力度和明亮的声音演唱
三、拓展欣赏 歌曲《鲁冰花》
四、课堂小结
为了我们的成长,母亲为我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当我们取得成功时,母亲的眼中会闪烁着喜悦的泪花,当我们失败时,母亲陪伴在我们身边,支持、鼓励我们。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节是哪一天么?(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你们知道自己母亲的生日么?(自由回答)
在母亲节或者妈妈生日这天,你都为妈妈做了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小结:同学们,现在就大声的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告诉妈妈,我们已经长大,我们懂事了,让我们再一次唱起这首献给妈妈的歌。唱着歌离开教室。
五、听音乐离开教室
教学反思
这是音乐教材中新加入的一首歌曲,主要抒发对母亲的热爱,表达对祖国的赞美之情的歌曲。歌曲旋律优美,情感真挚,节奏运用丰富,多次用到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休止符号以及大跳音程,在增加了歌曲难度的同时,也使歌曲的表现力得了到进一步加强。 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正确的演唱还是有难度的。
在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对音符时值的把握不清楚和识谱能力较弱情况,我在每节课开始都会练一些节奏律动和识谱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本课教学任务主要是初步学会演唱歌曲,做到音准到位、节奏准确。在学唱过程中,主要通过聆听录音范唱和教师范唱来让学生熟悉旋律并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朗读歌词来了解大致内容,再让学生跟着老师的伴奏自主唱歌词,同时对歌唱中出现的难点部分进行歌谱的视唱,从而达到完整演唱全曲的目的。通过综合聆听、分句演唱、再综合表演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潜移默化到感受、体验到歌曲的情感内涵。处理歌曲中,孩子们的理解力让我大加赞赏!
教学设计的反思17
教学内容:教材78~80页,信息窗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体会1米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量一量将1米转化为具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 难点: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突破:继续创设阿福做新衣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通过实际测量1米有多长和寻找长度是1米的物体,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主题图。 学生准备:米尺。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知道,因为老裁缝和小裁缝一拃的长度不一样,所以给阿福做出来的新衣服不合身。老裁缝决定为阿福重新做一件新衣服。这一次,老裁缝吸取了教训,不再用拃来量了。他找来一根尺子,用尺子为阿福重新测量。但是,在测量时,老裁缝和小裁缝出现了分歧。他们为什么出现分歧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设计意图:创设连续的情境,以出现分歧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主题图,认识1米。
(1)出示米尺。
教师:故事中的老裁缝就是用这样的尺子为阿福量新衣服的。(让学生也拿出准备的米尺)大家观察这根尺子,每一个大格是多长?
学生:1厘米。
教师:老裁缝从0刻度开始量,量到衣服的另一端对齐了“100”这个刻度,小裁缝说是100厘米,可老裁缝说是1米。他俩谁说的是对的呢?(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学生议论。
学生:1米就是100厘米。
教师:对,1米=100厘米。“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m”表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两个裁缝的分歧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2)1米有多长。
利用手中的米尺,用手臂拉一拉,看看拉到什么程度是1米。 找一找,量一量,看看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学生寻找和测量。
(3)利用米尺,量一量教室有多长,有多宽,教室的门有多高,黑板有多长。学生实际操作。
三、自主练习。(教材第79页“自主练习”)
1、第一题:连一连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2题:可以怎样量?
(1)用拃可以测量哪些事物的长度?先让学生独立选一选。 说说你选择的结果。
为什么测量教室的.长不用拃呢?
学生:教室的长比较长,用拃做单位太短,测量起来比较麻烦。
(2)用步可以测量哪些事物的长度?
说说你选择什么,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小结:测量物体的长度要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当的单位。
(3)学生用选择的单位测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和凳子的长。
3、第3题:怎样测量乒乓球台的长?
(1)你打算有什么测量?
学生1:用步测量。
学生2:用拃测量。
学生3:用尺子测量。
学生4:用铅笔测量。
(2)教师:如果用步测量,说说你怎样测量。 学生谈自己的测量过程。
教师:用步、拃或铅笔等物体测量,必须首先知道一步、一拃、一枝铅笔的长度,再实际测一测,用了多少步或多少拃,或用铅笔量了多少次,最后根据每次的长度和次数算出总的长度。
引导学生说怎样测量一步的长度。
(3)学生实际量一量。
4、第4题: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独立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第5题。
(1)你想量什么?回家试一试。
(2)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生活中物体的边可以测量出长度,即长度都是有限的,因此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练习设计:
1、 填一填。
1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20厘米+50厘米=( )厘米 1米—40厘米=( )厘米
30cm+50cm=( )cm=( )m
5m+3m=( )m 32cm—20cm=( )cm
2、 画一条长度是10厘米的线段。
3、 连一连。
旗杆的高度 男孩的高度 米老鼠的高度 杯子的高度
10厘米 5米 1米 20厘米 教学反思
本课的“自主练习”中出现了用多种形式或多种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在运用这些测量方式之前,要让学生学会熟练、准确地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步、拃或借助其他物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教师需加以引导,提醒学生步子的大小要均匀,借助铅笔或文具盒测量时一定要做好记号等,另外在计算时注意准确。用步、拃或借助其他物体测量物体的长度很可能不准确,但这里结果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测量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的反思18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感受夸父的巨人形象,体会夸父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文精神。
3、树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培养坚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夸父身上所折射出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树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培养坚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案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导入环节设计]
1、在夏夜的星空下,在冬日的暖炉旁,我们也许曾听过爷爷奶奶讲那些古老神秘而又美丽动人的故事。在那些充满神奇想象的神话故事里,我们认识了开天辟地的盘古,伟大的人类之母女娲,七夕鹊桥相会的牛郎织女,广寒宫里寂寞孤独的嫦娥……今天我们还要认识另一个了不起的巨人——夸父,一起走进他的神话故事。
2、出示课题,读课题。
3、课题质疑。你想知道些什么?
[阅读教学环节]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1、打开书133页,自己去读读这篇神话,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读几下,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在读不通的句子处做上记号,并多读几次。
二、再读文本,感受巨人的形象
1、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夸父是个怎样的人?(巨人)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太阳西斜的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还没等太阳落下去,夸父就追到了——腿长、步子大
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照着他的全身,他无比欢喜举起两条巨大的手臂,想把这团火球抓住
——手臂长、力量大
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肚子大
像一座大山颓然倒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身躯大
三、研读课文,感悟“精神上的巨人”
就是这样一个高大、威猛的巨人——夸父,他要去(追日),他追到了吗?(有或没有) 课文的哪一段告诉我们这个事实。
2、出示:课文第四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
(3)这样一个巨人,为什么没追到太阳?
(4)默读课文2――4段,看看是否能自己解决。
3、同桌交流
4、指名交流
归纳出示,显红:【他实在是太渴,太累了。】
他为什么这么渴,这么累?
(1)渴到怎样的.程度?
喉咙直冒烟:(你把这种渴读出来)什么情况下你曾有类似的
一下子喝干两条大河:同学们要知道黄河可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加上渭河里的水,都让他喝干了,还不解渴,可见他有多渴。
齐读
(2)他为什么这么累?(到前面的课文中去找找)
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太阳西斜的方向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他一直追到虞渊,也就是太阳落下去的地方。
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跑的实在是太快了——像风似的奔跑。一眨眼)
(他跑的距离很长——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他一直追到虞渊,也就是太阳落下去的地方。【落实虞渊的理解】所以这么累)
(没有休息——你把这种累的感觉读出来)
(3)引读句子:所以——就在这时候,他的喉咙干得直冒烟。他实在是太渴、太累了……
3、夸父,既然如此渴如此累,你为什么还要去追日呢?
(2)出示句子::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充满永远光明。
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让他忘记了疲劳、忘记了口渴。?指名读。
请大家读读这样一份资料:
其实,夸父本是一个巨人族的名称,他们是大神后土的子孙,生活在北方一座叫做“成都载天”的大山上,个个身材高大,威猛强悍,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奋斗着!可是这个地方,冬季漫长,夏季虽暖却很短,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又匆匆从西方落下,山上的积雪根本没有融化,夸父族的人民只能生活在寒冷的冬天和黑夜当中。夸父族的人想,要是能把太阳追回来,让它永久高悬在成都载天的上空,不断地给大地光和热,那该多好啊!于是他们从本族中推选出一名英雄,去追赶太阳,并把“夸父”的名称送给了他。
(3)读了这段资料,你知道是什么在支撑他吗?
(是族人对他的希望,族人对他的信任……)
(4)所以他的心理一直想着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充满永远光明。(读句子)
4、可是,——这时候他还是像一座大山一样颓然倒下了。因为他实在是太渴、太累了,【引读第四段前半部分】
(1)指名读
(2)“颓然”在与不在的句式比较
“颓然”去掉句子耶是通顺的,再去读读课文中的话,说说你都感觉到了什么?
(3)齐读
(4)感到悲痛的不仅仅是我们,还有可能是(巨人族的族人、大地、山河),甚至还有被他追逐的太阳。
(二)师范读:而太阳唯一能做的是,把最后几缕金色的光辉洒在夸父的脸上;而此时此刻,夸父只能躺在地上,遗憾地看着西沉的太阳,长叹一声,便把手杖奋力向前一抛,闭上眼睛长眠了。)
1、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
(他感到很失望、他觉得辜负了乡亲们的希望、他很遗憾)
2、交流:他遗憾什么?
3、齐读
4、写话:
师:这一叹,他会在叹些什么?他会想些什么?静静地想一想,拿起笔,把夸父当时的心理写下来。
5、交流
6、把你的体会送回句子中读(指名)
评:无可奈何 遗憾 失望
7、这一抛,抛出了什么?
2、尽管夸父已经筋疲力尽,尽管他已经不能再站起来,但是他并没有屈服,他用尽全身的力气,用上最后一口气,奋力将自己的手杖向前抛去,最后闭上眼睛长眠了。
四、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1、那么故事的结果呢
【出示】第二天早晨,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金光普照大地的时候,昨天倒在原野的夸父,已经变成了一座大山。山的南边,有一大片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那是夸父的手杖变成的。树上味道鲜美的桃子,给追寻光明的人解渴,使他们精神百倍,奋勇前行。
2、此时此刻,你觉得夸父还仅仅是一个身躯伟岸的巨人吗?
小结:是啊,夸父的这种坚强不息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决心和坚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他不仅仅是留给我们巨人形象,他更是一个精神上的巨人。让我们再一次带着敬佩去读读这段话。
3、齐读
4、在我国的神话故事中还有许许多多像夸父一样为着理想执着追求的人,像“精卫填海”中的精卫鸟就是其中的一位。它不畏艰难,不论海有多宽,浪有多大;它都用不懈的努力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填平大海。这句格言也诉说着同样的道理。(读)
让我们记住这个故事,记住这句话,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座右铭,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五、考考你
“夸父追日”这个神话故事最早出现在《山海经》里,是这样记载的:“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学了课文之后,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它的含义吗?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我今天所上课的篇目是《夸父追日》,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神话。课文是根据《山海经·海外北经》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这篇课文通过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以神话的形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弘扬了一种“勇者无惧”的精神。
本课谈话导入引出学习的内容《夸父追日》,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兴趣。接着,质疑“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指导朗读:“每天夜里,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让学生感悟夸父不怕困难,坚定信念的精神,为下文的理解和朗读指导作好铺垫.再以三个词语贯穿着整篇课文,细细地品读课文,从课文中体会感悟夸父的精神。本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复述课文,通过初读,熟读、感情朗读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复述课文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本课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在背诵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复述,复述较机械性。背诵是对原文一定不漏、不变的陈述,而复述可以去掉一些无关紧要的词句,可以更改部分内容和表达方式。所以让学生由机械性复述过渡到活用性复述,是我在以后教学中应去思考的问题。
教学设计的反思19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握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培育孩子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两点的强烈关注和准确把握。因此不管东南西北风,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两点不放松。
一、深入解读:凭借文本,悟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因为是语文,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像《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
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只是想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教师引导孩子关注外紧内急,旨在为孩子个性化体验人物渲染万分危急的斗争背景。基于此,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读写结合:依托文本,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语文,语文,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其实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导今后的课程教学。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遗憾的是,时间的分配上还是显得仓促。
教学设计的反思20
同组老师要上《统计》这一课,结合本周的教育沙龙主题写下不成熟的设计,要在讨论后得以成熟。
教学简析:统计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认识客观事物、描述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把一些物体简单分类和认数的经验,这些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以便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打好基础。本单元教材一共安排了一道例题和一道“想想做做”。
例题呈现的是“大象过生日”的童话场景,图中显示大象家来了很多客人,他们或快乐地玩耍,或手捧鲜花向大象表示祝贺。教材以此吸引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接着,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初步产生统计的需要,要通过适当提示,启发学生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着整理好的象形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然后,进一步利用例题场景中小动物给大象送花的情节,引导学生把附页上的花分类整理出每种花的朵数,并引入简单的统计表使学生认识。
“想想做做”则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统计喜欢的水果的人数,整理出象形统计图,并填写统计表。进一步巩固例题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等方法整理信息,获得数据,经历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并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对统计活动有所感悟。所有我在设计“统计”一课时,重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强调经历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体验;重视让学生初步学会对结论进行分析,认识统计的意义。数学不是听懂,也不是教会,而是感悟的。感悟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过程。因此,整节课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操作中体验、在活动中经历、在交流中感悟,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教学过程:
一、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师:今天是大象伯伯的生日,它邀请了很多客人,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你看到了哪些客人?
(看到的小猴,小猪……)
师:大家观察很仔细。从图上看,大象家来的客人比较多,站得乱乱的,都挤在一起一下子看不出小猴来了几只,小猪来了几只,小狗来了几只。大象也犯糊涂了,它说:“客人这么多,谁能帮我忙?”
你能帮忙想个办法让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来了哪些客人,它们各有几个吗?
(数一数)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本领来解决这个问题。(揭示课题)
【思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学习的前提。“大象爷爷过生日”这一儿童熟悉的社会画面,具有鲜明的色彩,精美的动画,悦耳的音乐,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图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另一方面引用情境揭示矛盾,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解决生活问题的数学策略,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鼓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但考虑到学生很大可能通过数一数直接说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让学生先用自己已有的方法帮大象伯伯解决问题,同时提出“还要学习一个新本领来解决这个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主动探索,经历过程
1.统计客人情况。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1)学生能说到让小动物分开来站
师:这个办法好!我们先来把客人分一分类。分别有小猴、小猪和小狗。(板书:分一分)
(2)学生没能说到让小动物分开站
提问:我们刚才看到一共来了几种动物?
引导学生说出有3种,分别是小猴、小猪和小狗。
我们可以将这些小动物分一分。(板书:分一分)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这些小客人的头像,我们来给它们排一排队。(板书:排一排)
(请2个学生上台排小动物。一个人指着图上的一只动物报出名字,另一个人就拿一个它的头像贴在黑板上。)(老师提供的动物头像是有多余的,供学生选择。)
师:其他小朋友睁大你美丽的小眼睛,观察指的小朋友有没有漏指,再看贴的小朋友贴得怎么样,如果你上去贴你想怎么贴。
(1)若学生横着贴
先强调横着排一般要从左往右贴,一个一个对齐排,这样比较清楚美观。
再问还可以怎么排?(引导学生说竖着排并在黑板上排一排)
(2)若学生竖着贴
师:这样能清楚的知道来的客人情况吗?我们的书上也是竖着从下往上排的(P76)下面的蓝色的线表示什么意思?
(从这条线开始排起,我们可以给它取得名字叫它“开始线”)
师:竖着排一般要从下往上贴,要做到一个一个对齐排,这样比较清楚美观。
再问还可以怎么排,出示横着排的情况。
【思考】学习数学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希望让每个学生手脑并用都参与分一分、排一排的活动过程亲自感受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但现实往往是不容乐观的,只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曹老师经过两次试教后我还是觉得让每个孩子各自经历分一分,排一排后容易“散开来”,可是无法“聚起来”。而且统计这一知识,学生第一次接触,需要我们老师“手把手扶着走一段”。明确指出“蓝线表示开始的地方”,要求学生从下往上贴,暗示了制作统计图必须自下而上的方法,为以后的统计教学埋下了伏笔。
师:三种小动物的队伍都已经排好了,我们来数一数它们分别有几只,请大家在书上填一填。(板书:数一数,填一填)
指名回答小动物的只数并板书。
师:最后请你看着黑板上排的小动物和填的`数来说一说。(板书:说一说)(能用我们学过的比多比少的知识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像刚才这样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填一填、说一说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统计。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家来客人的情况。
【思考】我们强调统计的过程,但千万不能放弃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尽管是在小学低年级段。统计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对统计意义的理解,会用统计的结果解决实际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言,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次又一次引领着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海阔天空。
2.统计鲜花情况。
师:在这张图上,我们还能统计什么?我们再来统计一下大象收到鲜花的情况。
操作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花,想一想怎样进行统计,得分几个步骤?先按什么分一分?(按照颜色)看看有几种颜色的花,再排一排,把相同颜色的花放在一起,排排整齐,你准备先排什么颜色的花?(建议小朋友们看一下下面的表,最好顺序和表中一样。)请大家贴在虚线方框内,最后数一数每种颜色的花有几朵并填完整表格。
巡视指导,选择不同的统计的作业贴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评价作业情况。
有没有发现多了一列(行)怎么办?(空着)
师:经过这样的统计活动,你知道了什么?看表,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思考】统计教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是“重视经历,强调体验”,具体说来都要求学生重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教师千遍万遍的强调,抵不上学生自己亲自实践。在经过老师扶持走了一段路后我们也应该适当放手了,所以统计花朵这一过程让学生自主经历过程,强调学生的内心体验。创设了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活动氛围,让学生从活动中初步感受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统计观念。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想想做做”
师:大象今天特别开心,他想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参加它的生日party,大象打算给我们准备一些水果(出示大象准备的水果)可是不知道哪种水果多买一点,哪些少买一点。怎么办呢?
我们班同学最喜欢吃哪种水果?(学生自由答)
师:但这些结论都只能代表你一个人的想法,要知道我们班的整体情况就得用上统计的知识。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统计呢?同桌互相商量一下。(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真了不起!老师为你们鼓掌!
师:老师考虑到20以上的数我们还没学习,现在我们就先分小组来统计,其它方法课后再进行统计。
操作要求:因为是选你们最喜欢的水果,所以只能选其中的一种水果,把最喜欢的水果图交给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在白纸上排一排,排好后,数一数,填表;小组内说一说,看图和表知道了什么。看哪一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听清楚要求了吗?带上你最喜欢的一种水果和你的数学书和笔集合到小组长身边完成这一活动。
出示几张小组统计表,让学生说说从这张表上看出什么?
【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统计的过程很多活动都要与同学分工合作,各施其责。为了让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最后一个统计活动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将全班同学适当进行分组,对组内各位同学初步大概的分工,确立好小组长,保证合作的有效性。
四、全课总结
1.师生共同小结。
师: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新本领?(统计)
对呀,我们可以通过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好方法进行统计。
师;你还想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统计些什么?
师:看来,统计的作用可大了!课后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与同学相互交流进行一次统计。
【思考】“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统计”让学生把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周围的世界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设计的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11-24
教学设计反思01-27
教学设计与反思12-30
教学设计的反思02-19
教学设计与反思08-14
反思教学设计06-13
教学设计与反思03-30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设计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