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学设计理念由教为中心模板(精选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理念由教为中心模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设计理念由教为中心 1
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以教为中心,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系统的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原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教学重点:
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中通分的概念和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分数加减法练习题、教具(如分数模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或情境引入分数的加减法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知讲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包括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特别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通分的过程。
示范操作:教师板书演示几道分数加减法的例题,边讲边做,让学生观察并理解运算步骤。
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总结归纳:师生共同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强调注意事项。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教学设计理念由教为中心 2
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同样以教为中心,但更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两首,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中的意境和深层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诗原文及注释、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古诗的背景或作者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感知: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讲解分析:教师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详细讲解古诗的大意和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古诗的意境。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每组选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背诵积累:学生尝试背诵古诗,教师提供背诵技巧和方法。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或推荐相关阅读材料。
教学设计理念由教为中心 3
一、教学设计背景
在传统教学设计中,教师通常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设计理念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二、教学设计理念
教师主导:教师负责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知识传授: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传授知识,教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系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所学内容。
三、教学设计实践
制定教学计划: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
组织课堂教学:教师采用讲授、提问、讨论等多种方式组织课堂教学,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理解所学知识。
布置与检查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检查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后续教学的改进。
教学设计理念由教为中心 4
一、教学设计背景
虽然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其优势,但也需要不断深化和完善,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二、教学设计理念深化
强化教师角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注重知识应用: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加强师生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设计实践
设计情境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情境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进行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开展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效果评估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测验外,还可以采用项目展示、口头报告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如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教学设计理念由教为中心 5
一、教材简析
《画》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母语教育起步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她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本人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力争让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人。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认识两个偏旁春字头和竖心旁。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练习朗读,认字。
难点: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猜一猜》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意图: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出示课文。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
(想不想像老师这么读?不过,这首诗带了些生字朋友,我们得先认识他们才行啊!)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交流记字方法。玩读字卡。
a 解决生字读音
远和无 整体认读音节
听、声和惊 是后鼻韵母
声、春、人是翘舌音
b 交流记字方法
远、近和还都有走之儿,远和近它们是意思相反的词(上和下 黑对白 左对右)
惊是竖心旁加上北京的京
c 游戏巩固
玩读字卡
3、练习朗读课文。要求把诗句读正确、通顺。
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练读,交流识记办法,提高认字能力与质量。把诗句读准确、流利。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画》教学设计及理念 相关内容:18 四个太阳(第一课时)《影子》教学设计610.《松鼠和松果》练习题快乐的节日教学实录ie üe er《春雨的色彩》教学案例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教案识字5比尾巴查看更多>>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1、学习质疑。(我们能把诗读正确了。诗中有什么地方你还不懂的吗?)
如:为什么近着听,却听不到水的声音?为什么人来了,鸟不惊?为什么春天去了,花没有谢掉?等
2、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近听 水无声(?)等。
3、带着问题,读读课文,可以边看插图边读课文。看谁读懂的问题多。
4、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导读如下:
a“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想读这句诗呢?谁还想读读?谁想向她这么读?用你的声音读出远山的美来。引读“远看——”
b“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为什么你要这么读?谁也想来读?
c“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相机教学“春”,组词,认识部首,春字头。人在画外看,却如画中游。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d“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相机教学“惊”,并认识部首竖心旁。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
a 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
b 看书中插图。这是一幅画。画中有山、有水、有花、有鸟。你能按照老师指的内容,读出相应的诗句吗?师指“山”,学生读“远看山有色”等。在课文中画出“山、水、花、鸟”四种景物。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意图::《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主要引导学生整体感受,不需要繁琐解析。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定教,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兴趣盎然、方法多样、扎实有效。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卡片让学生拿在手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卡片上的字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范写——生写——评价。重点指导撇和捺,多发现写得好的地方,激发学生写字的热情与兴趣。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4、诗歌是人们最喜欢朗读的文章。以后,我们还会学到很多这样的诗。老师这儿有几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背一背。配乐,师生共读。
意图:识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把识字任务贯穿于课堂教学中,避免枯燥单调的学习。本环节重点是写字教学。积累语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学设计理念由教为中心 6
一、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探索活动,通过观察通过观察发现点数出幼儿园中各种树木的总数。
2、能用图画或符号的形式记录自己在点数树木活动中的发现。
二、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积极参与观察,通过观察发现点数出幼儿园中各种树木的总数。
活动难点:运用记录的方法,通过观察能正确统计出幼儿园中树木种类的总数。
三、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观察过园中的树木,对树木有一定的了解。
物质准备:记录表若干张、彩笔、绘画板、大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
1、教师:“孩子们,我们幼儿园里有很多树,上周我们一起观察认识了这些树,你们还记得咱们幼儿园了有哪些树吗?”
2、请幼儿回忆幼儿园中树的种类?
3、发出统计树木的倡议。
师:咱们幼儿园里有怎么多的树,他们都位于我们幼儿园的前院,中院和后院,那你们知道每个园中的树都有哪些吗?每种树都有几棵吗?
(二)认识记录表
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进行观察,了解记录的方法。
(三)安全提示
去户外活动时不推挤,不乱跑,小心脚下,不离开老师的视线。材料用完要及时收好。
(四)幼儿进行探索,教师进行指导
带队到户外,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自由组队,互相合作,共同进行树木的统计记录。
教师分工:刘嘉琳负责后院,郭梦楠负责前院,郭秭序负责中院。活动中帮助幼儿进行简单的记录,随时与幼儿一起分享发现。
(五)分享环节:分享发现
1、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记录。
2、教师与幼儿共同梳理幼儿园每种树总数。
五、活动总结
幼儿对活动比较感兴趣,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与树亲密接触的机会。活动中,幼儿能大胆探索、用点数的方式记录幼儿园树的总数。在活动中,幼儿很乐意用记录的形式记录幼儿园树木的种类和总数,幼儿有自己的想法,能用简单地符号进行记录。活动的不足是由于第一次尝试记录,对记录表记录比较感兴趣,有的幼儿一直尝试为树进行涂色。改进措施是多让幼儿尝试记录,了解记录的方法。
教学设计理念由教为中心 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6个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知道课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介绍了刺猬的外形以及“刺”的作用。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重点:
知道课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介绍了刺猬的外形以及“刺”的作用。
教学难点: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PPT、练习纸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谜语导入。
1、说谜语:小货郎,不挑担,背着针,满地窜。
2、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3、学习生字“猬”,积累带有“反犬旁”的汉字。
4、看看图片,你能介绍一下这种小动物的外形吗?
(1)四肢短:学习“肢”。月字旁的字多半和什么有关?
(2)除了腹部,浑身长满了刺:学习“腹”。你的腹部在哪里?
5、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去详细了解刺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不加字,不漏字。
2、指名分句读课文。
3、课文中还有一些生字,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出示PPT。
(1)组词:遇、针。
(2)比一比,再组词。
三、学习课文第一节。
1、再读课文,完成填空。
2、这一小节主要介绍了刺猬的哪些部位?(头、眼睛、耳朵、牙齿、四肢、爪子、硬刺)在描写这些部位时,按照了什么顺序?(从上到下)
3、既然说它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那么读了这段文字,你对作者描写的哪一个部位特别感兴趣,为什么?(小组讨论并交流)
4、学习“身体”一句话。理解“活像”的意思。(非常像)
5、理解“锋利”。
(1)什么叫“锋利”?还有哪些动物有锋利的牙齿?
(2)出示PPT,了解刺猬长长的门牙。
6、了解“四肢”。
(1)看图了解刺猬的四肢。
(2)出示:( )刺猬的四肢很短,( )跑起来很快。 你能给这句话填上一组关联词吗?用“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7、理解“浑身”。
(1)“浑身”是什么意思?近义词是什么?(全身)
(2)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出示PPT。
(3)“密”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多)
8、齐读句子。
9、作者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详细地介绍了刺猬,其实就是围绕着第一句话所写的。一篇文章或一段话的开头,有一句概括全文或全段主要内容或中心的话,叫总起句。因此这句话我们叫做“总起句”。
四、小结。
1、因为身上长满了又短又多的硬刺,所以取名为刺猬,那么刺猬身
上的刺究竟有什么用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2、齐读课文1节。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齐读第一节。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
1、刺猬的刺究竟有什么用呢?自己读读课文,把有关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来。
2、出示:刺猬不仅能用硬刺保护自己,还能用它来搬运东西呢。
(1)短短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刺猬的`刺有两个作用。作者是怎么把这两个作用连在一句句子里的呢?(不仅……还……)
(2)你能换其他的关联词来替换吗?
(3)这句话既连接了前面的内容,又引出了后面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的句子就叫做过渡句。
(4)齐读句子。
3、那么,刺猬的刺究竟是怎么保护它的呢?
出示:遇到强敌时,它就把身体蜷成一团,成了一个可怕的刺球,连凶猛的野猪也拿它没有办法。
(1)什么叫“强敌”?你认为哪些动物是刺猬的强敌? 出示PPT。
(2)当它把身体蜷成一团,变成一个刺球的时候,为什么强敌也拿它没有办法了呢?
4、刺猬是怎么运用身上的刺来搬运东西的呢?
出示:夏天,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它悄悄地从洞中爬出来,
趁着月光,窜到瓜地里,用它那锋利的牙齿把瓜柄咬断,然后在地上打个滚,把硬刺扎进瓜皮,一翻身就背着瓜溜走了。
(1)“进入梦乡”是什么意思?刺猬为什么要等人们睡觉了才出来呢?(刺猬是一种性格非常孤僻的动物,喜安静,怕光、怕热、怕惊。)
(2)圈出这句话中表示刺猬动作的词。
(3)齐读句子。
三、复习巩固。
1、齐读全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刺猬的?你觉得刺猬“有趣”在什么地方?
2、完成课后练习1、2。
3、看视频“刺猬背西瓜”。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纸。
2、听写词语。
教学设计理念由教为中心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2、体会本文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的关系,并感受作者这样写的深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快速阅读课文,初知课文大意,找出最受感动之处和不理解的地方。
2.加强朗读,体会感情,从中受到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难点: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突破方法: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设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体会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1.相关课件 2.有关“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影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灯光”,齐读课题,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在想象世界上如果没有灯光会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交流。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题,看看你看到的还仅仅是灯光吗?
5.再读课文,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做上批注。
三、走近郝副营长
1.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好多同学都作了批注,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走进交流时刻,汇报的同学要注意:首先把你感受深的句子读出来,然后再谈一谈自己有什么感受。
2.生汇报交流
投影出示: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1)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投影出示这段话)
(2)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同学们,再来读这段话,用一个词语概括出你的感受。
(3)指导朗读
2.师:我把这段话稍微改动了几个地方,投影出示: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你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你自己,你,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1)指名读,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2)生齐读。
师:我们继续交流,还有那些句子让你感受很深?
3.投影出示: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1)学生谈感受
(2)师示范朗读
(3)指名朗读
(4)理解“憧憬”的意思师:此时此刻,郝副营长会憧憬些什么呢?(师板书:憧憬未来)
(5)生齐读。
四、感受文章线索
1.师:我想问同学们,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回忆?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多好啊”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生浏览课文,边读边划)
3.学生汇报(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看到天安门前的灯光后,一个人说的。第二处是出现在郝副营长看到书上的图片后说的。他感觉到电灯非常好。第三处是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这是郝副营长的心愿。)
师:正是因为郝副营长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所以当我突然听到“多好啊”这句话时,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郝副营长,想起了他的故事。
五、升华拓展
1.师:课文学到这里,我总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就是: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天安门前的灯光,这是为什么?去掉行不行?
2.学生交流:
投影出示: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3.深入理解好副营长所“憧憬”的是什么?(郝副营长憧憬的是什么?郝副营长憧憬的仅仅是有电灯吗?)
4.再读一读课题,以“灯光”为题有什么深意吗?
过渡:是啊!课文中还有一句让我们刻骨铭心的话,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5.投影出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师:此时你想说什么?
过渡:其实,不仅仅是郝副营长,为了新中国,为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还有无数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请看大屏幕
6.播放“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影片
六、读写结合,深化“多好啊”
1.播放“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影片
2.请你以“多好啊”为题写一写,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段随想,也可以是心灵的独白。
3.集体交流
《灯光》教学反思
《灯光》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文章叙述的故事离现在甚远,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苦难岁月知之甚少,如何带领学生走入课文,理解革命先烈能够为了现在的幸福生活付出血和生命的代价。因此,在教学时能否找到突破口为学生理解课文作铺垫是取得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本课教学紧扣单元训练点以及课文链接,抓住两条线,即“多好啊”和“灯光”,展开教学,
首先,抓题眼,初识英雄形象
教学时,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我就紧紧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课文哪几处写到了灯光,以此引起学生的思考,打开学生的思路。围绕写到灯光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做顺势引导,帮助学生逐层理解,渐渐深入,一边读,一边理解。通过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学生了解到,郝副营长因书中看到孩子在灯光下看书而憧憬未来,郝副营长为了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点燃书本而暴露自己不幸牺牲,但却赢得了围歼战的胜利。学生初步感受到郝副营长关心下一代和不怕牺牲的品质。
其次,抓句子,提升英雄形象
紧紧抓住课文中三次出现的“多好啊”这一线索。让学生再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分别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把相关语句画出来,深入思考,他们在说话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多好仅仅是指在灯光下看书吗?让学生从中体会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与同学交流。
细读三处“多好啊”,学生明白,这里“多好啊”不仅仅指孩子能在灯光下学习,而是郝副营长憧憬战争取得胜利后,孩子们有更优越的学习环境,老百姓能过上更好的日子,祖国能繁荣富强。正是对未来的这种美好憧憬,郝副营长才会在后续部队找不到突破口的危机关头,冒着生命危险,点燃书本,为后续部队找到前进的方向才取得战斗胜利的勇气。此时,郝副营长的英雄形象已在学生心中树立。
最后,比今昔,铭记英雄事迹
学到这里,我突然把学生的思绪从战争年代拉回现实,让学生说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战争年代有什么不同?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此时,战争年代的苦难岁月学生以有了很多感受,而现在的优越生活学生更是亲身体验,因此课堂气氛以非常活跃。此时,我顺势让学生思考,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靠千千万万像郝副营长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最后,我以我们要牢记这些革命先烈,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报效祖国结束本堂课。
不足的是讲解过多,学习词语花太多的时间。在往后的略读课文中,会放手给学生。
教学设计理念由教为中心 9
《葡萄沟》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葡萄沟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产水果,其中葡萄最惹人喜爱。葡萄的品种多、颜色鲜、味道甜、产量高,制成的葡萄干非常有名。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葡萄沟在什么地方,那里出产什么水果,哪种水果最惹人喜爱。第二自然段先讲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长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再讲到了秋天葡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最后讲那里的老乡待客热情。第三自然段先讲收下来的葡萄运到阴房,接着讲阴房的样子,再讲葡萄干的制成,最后讲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的特点。第四自然段赞美“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概括全文。
教学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课文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那么它到底好在哪些方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学习课文中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4、感受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
5、学了这篇文章,你能说出葡萄干的制作过程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葡萄沟美在哪里。
2、交际目标:利用对话和人热情相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1、理解葡萄的特点及葡萄干的制作方法,读好长句。
2、体会“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启发式、讨论式、表演式、自学式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一大串葡萄:
板书:葡萄沟
二、以读为本,认知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读课文,学生字。
2、思考:你觉得葡萄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板书:好地方)
三、带问题品读课文,品读感悟。
作者也说是个好地方。那葡萄沟究竟好在哪里?我们赶快去葡萄沟看一看。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选择你体会最深或最喜欢的词句,把它画下来,在小组内交流,并试着读出感情来。
三、新课。
(一)、教学第一段。
1、师: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我想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吗?(想)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段。(抽生读)
2、师:读得真不错!下面由老师领着小朋友读:
葡萄沟在什么地方?葡萄沟出产什么?出产些什么水果?
最喜爱的是什么?(葡萄)哪位小朋友来读出喜爱之情?(抽学生巩固读一、两次)
3、师:读了这段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吧!(生齐读本段)
4、师:让我们来夸一夸葡萄沟吧!(指黑板提示)——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二)、教学第二段。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生读)
2、师:读得真认真!从这段中你感受到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请同桌互相说说。
——根据说的内容边读边讲解。
步骤:先把说的读一读,把“一个个”“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读好。
3、师:葡萄有很多颜色,请在书上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用“——”勾出来。
师:现在用你神奇的画笔把葡萄涂上你喜爱的颜色,涂好后自己把它挂在“凉棚”上,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先涂好。
(师巡视,生自己挂,先挂上的`给予加油。)
4、师:哇!这么多颜色,真美!书上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它,谁能把它找出来?(五光十色)
我们来读一读这个词语。葡萄这么美,我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生读)
5、师:葡萄沟里的葡萄不但很多、很美,连老乡也非常好客,大家把这句话找出来,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抽学生读)
大家一起来读,好不好?
生回答,师给予鼓励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7、师:维吾尔族老乡这样好客,让我们再夸一夸葡萄沟吧!那么我们找个同学说说他自己是怎么夸老乡的。
(三)、教学第三段。
1、师:葡萄沟真美,葡萄还有另外一种用途,可以制成……?(葡萄干)师出示葡萄干。
大家来尝尝,这葡萄干是什么样的味道?(甜)我们把它说完整,好吗?(葡萄干的味道可真甜呀!)
想不想知道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
2、师:葡萄干是在哪制成的?这里的葡萄干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4、师:现在请同学们互相说说,请加上“先、接着、再、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先互相说,再抽同桌起来说)
5、师:说得真好,那么这里生产的葡萄干究竟怎么样呢?(鲜、甜)
我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怎样才能读出“甜”的感觉?(抽学生读,再齐读)
6、师:读得很好,把鲜、甜的感觉都读出来了,我们再齐读本段好吗?
7、师:让我们再夸一夸葡萄沟吧!(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四、课堂总结,今天大家到了葡萄沟,得到了新的收获和体验,希望你们能把今天去的好地方向你的朋友、家人介绍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美丽的葡萄沟,了解我们美丽的祖国。
五、课外拓展,激发情感。
孩子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请孩子们回家收集都有哪些有名的地方。
六、抄写:
师:下课之前,我们再次带着这几个问题朗读课文一遍。葡萄沟美不美?好不好?想不想去?那好,希望你们努力学习,今后去开发建设新疆,建设我们西部。这一课有许多优美的句子,想不想记住它们?(想)那好,就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抄在本子上。
如有时间,可让学生起来读一读他们所摘抄的内容。
教学设计理念由教为中心 10
一、教学内容:
信息窗一新授课第二课时总第15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初步能力。
2、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知道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度”,认识1度的角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以及用量角器画指定刻度的角。
三、教学重点:
用量角器量角。
四、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量角。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红色木条做的角
六、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角的画法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出示自学指导:
1、怎样画角?
2、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四)让学生自学:
七、汇报:
1、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并且还给角分了类,你能说说角分哪几类?他们有什么特点吗?出示两个差不多的角,这两个角那个大?引起学生的质疑,我们光用眼看,还不行,我们要用仪器量一量。自己画一个角用量角器量出它的度数。
2、介绍量角器和量角器的使用方法。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1)中心与顶点重合
(2)其中的.一条边与0刻度线重合)
(3)看另一条边所对的度数
3、请你指一指三角尺上的直角。直角是多少度呢?请大家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上的直角,然后告诉老师,你量出直角是多少度。
直角是多少度?(板书:直角是90)
4、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平角,再量一量自己画的平角是多少度。
5、你能想出一个平角的度数等于几个直角的度数吗?
6、请同学们每人拿出准备的一张纸,先对着折一下,再对着折一下,使刚才折出的边重合。(老师同时示范)
7、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
第一步: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第二步:在量角器上刻度线的地方找到40度出点一个(点);
第三步: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射线。(重点强调关键是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然后使零刻度线和角的第一条边重合,0°在哪一个圈上,就在那个圈上找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八、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教学设计理念由教为中心 11
什么是教学设计
答: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
1、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学法、教师、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景等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利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2、教学设计是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
教学设计理念和依据
一教学设计理论
1、现代教学理论
理论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科学层次的基本前提。科学的教学理论是对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表现。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习原理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措施符合教学规律。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才有可能是教学摆脱险隘的经验主义,进而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的是学习的选择性、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在信息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已有的经验是生成性学习的核心因素。生成性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
3、系统科学原理
(1)整体原理。
生成性教学设计也不是一盘散沙,它的设计是把多种因素的内部结构及“边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
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4)反馈性原则
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由教为中心 12
(一)一年级作文训练内容设计:
1、训练要求:依次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作为题目说一句话,再写下来,说得好的应鼓励多说几句。内容不限,只要是学生熟悉的即可。鼓励学生说得和别人不同,说出新意来。说得不好的可以听别的同学怎样说的,自己再模仿着说。说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有观察才会有内容说。回家后再说一遍给父母听。第一学期可以只说不写,第二学期则要求作为作业上交,不懂的字可用拼音代替。
一年级的学生虽然都能流利地说话了,却只是根据生活需要随机地说,并没有有意思地围绕一个主题去说,而这却是作文与平常说话区别最大的一点,因此非常有必要引导学生去学习怎样围绕主题说一句话。这是作文学习的第一步。
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然后从中筛选出最合适的内容来说,可以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及分析能力。而且同一个事物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说法,这可引导学生从中发现不同的角度、思路、开拓思维,了解事物的不同面,学习别人的方法、长处,锻炼自己思维的严密性和严谨性。让学生开始逐步学习有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周围的事物。
2、第一学期具体作文训练题目设计:
第一课:成为小学生了高不高兴?怎么高兴?或怎么不高兴?你觉得当小学生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可引导学生说自己的心情,对学校和学生生活的印象,以及小学生要做的和以前不同的事。)
第二课:说每天怎么来上学(引导说上学方式,由谁送来的,路上看到什么,感受怎样)
第三课:说回家后做什么(回家后做的事都可以说,引导学生从中选择自己觉得感兴趣、有意思的说)
第四课:说老师(可说老师的外貌、语言、行为等特点,也可说对老师的印象和老师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内容,要发散一点,只要和老师有关系的都可以说。)
第五课:说同学(同上)
第六课:说父母(同上)
第七课: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同上)
第八课:说苹果(可说苹果的色、香、味、形、口感,也可说对苹果的喜爱,内容可发散一点,只要和苹果有关系的都可以说。课上最好能让学生带苹果来展示,一边观察一边说,最后还能尝一尝。)
第九课:说梨(同上)
第十课:说香蕉(同上)
第十一课:说西瓜(同上)
第十二课:说葡萄(同上)
第十三课:说石榴(同上)
第十四课:桃子(同上)
第十五课:红枣(同上)
第十六课:说猫(可引导说猫的外形、声音、行为特点、生活习性及对猫的感受,内容可发散一点,只要和猫有关系的都可以说。如果有实物展示或视频会更好。)
第十七课:说狗(同上)
第十八课:说鸡(同上)
第十九课:说鸭(同上)
第二十课:说寒冷(可以说说你怎么觉得冷,冷得大家怎么样,总之周围的环境、人们的穿戴、自己及他人的感受,内容可发散一点,只要和寒冷有关系的都可以说。)
第二十一课:云朵(可引导说云朵的外形、变化和天气之间的关系及自己对云朵的感受和想象,内容可发散一点,只要和云朵有关系的都可以说)
3、第二学期具体作文训练题目设计:
第一课:说放假做了什么。(虽然只有一句话,但也要要求学生把话说清楚,话里的内容要明确。有条件的同学可鼓励他们围绕做的事情多说几句。)
第二课:说过春节有什么开心事(同上)
第三课:说春节收的礼物(只要说清楚谁送的和礼物是什么就行。有条件的可鼓励说出礼物的特点,里面包含的心意及自己对它的.喜爱等等。)
第四课:说玩具(最好能把玩具带来现场展示,可一边观察一边引导说出玩具的外形、用处,有条件的可鼓励说出玩具是谁送的,自己平常怎么玩这个玩具,怎么收拾玩具,以及自己对它的喜爱。)
第五课:说文具(展示文具,再引导说文具的外形、用处,有条件的可鼓励说出文具是谁送的,里面代表的心意,文具对自己学习的帮助,怎么收拾玩具,以及自己对它的喜爱。)
第六课:说教室(可引导说教室的大小、方位、周围的环境、教室里的布置、坐在教室里的感受,同学们为清洁美化教室付出的劳动。能够多说几句的同学要注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说,强调观察得时候也要按一定顺序观察。)
第七课:说校园(校园范围更大,可说的内容更多。引导的方法和说教室差不多,但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这么大的校园中找出特点和自己感兴趣的说。)
第八课:说自己的村子(同上)
第九课:说海口(海口的范围比较大,学生不容易确定该说什么,可引导学生想想海口有什么好地方好东西,然后说出来。)
第十课:说枇杷树(可带学生到枇杷树下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听一听再说出来,还可说自己记忆中的,以及枇杷树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及我们对它的喜爱。)
第十一课:说印度紫檀(同上)
第十二课:说椰子树(同上,但要抓住椰子树的根、茎、叶、花、果的特点来说,也可说他的生长环境及能做出美味的食物。)
第十三课:说槟榔树(同上)
第十四课:说玫瑰(教师可带玫瑰来,引导学生观察它的形状、颜色、香味再说出来,还可启发学生说它的含义,及人们对它的喜爱。)
第十五课:说百合花(同上)
第十六课:说白天(白天和夜晚最好能对照着来说,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这二者的不同,再说出来。)
第十七课:说夜晚(同上)
第十八课:说炎热(可以从炎热天气下的景物和人们有什么表现来说,也可说自己的感受。内容要发散一点。只要和炎热有关系的都可说。)
第十九课:说天气(这一课最好把学生带到教室外,一边观察一边说,然后可从上课时的天气说起,说到当天的天气,当月的天气,及一年四季的天气。引导学生说天气时可以从天空、云朵、太阳、风雨、冷热各个方面去说。这一课可说的内容非常丰富,要注重引导学生以后自觉去观察身边天气的不同和变化,养成习惯。)
第二十课:说台风(这个时期正是台风的高发时段,最好能选择刮风时或刚刮完风后说,说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说。要注重引导学生去抓住台风的特点说。)
第二十一课:说下雨(最好是能选择下雨的时间说。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雨中的景色和人们与平常时的不同,抓住不同来说。)
第二十二课:说起雾(最好能选择起雾的时候说。应引导学生去观察雾给景色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设计理念由教为中心 13
教育的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教育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有要求,素质教育背景下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素质教育在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模式上都有了很多的改进。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该摒弃传统老旧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提升和改变。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引导初中生进行有效地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加强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对提升教育质量有很关键的作用。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将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改革成为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在初中英语课程的教学中更加应该遵循这个理念,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
一、当前初中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初中英语教学方法比较落后
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与一般的课程教学没有异处,仍然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停留在教师在讲台上讲,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导者,只是将知识灌输给初中生,而不考虑初中生接受的效率如何。初中生在课堂上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同时,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单调乏味,教师的授课内容大多是偏重于理论性的知识,甚至是照本宣科,使得课堂的氛围十分不好。很多初中生根本提不起兴趣去听老师的讲解,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初中英语课程的兴趣和信心。
2、初中英语课程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初中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科性质课程,在教育过程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加强初中英语教育,可以提高初中生的初中英语应用能力,使得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当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还比较陈旧,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使得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水平得不到提升。
3、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1)更新传统初中英语教育教学管理观念
对传统的初中英语教育管理观念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保证和现代化的发展理念相符合,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科教育进行改革的重要途径。当前的初中英语教育过程中忽视了激励和引导机制的影响,使得课堂上缺乏积极性和生动性。在初中英语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以及管理行为进行规范。在整体的教育观方面,需要把握初中英语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从而可以使得初中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提升,加强初中英语问题处理能力的提升。
(2)构建创新型初中英语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进行教学方法设计的一种指导和支持,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从几个方面出发。第一,设定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而且是让初中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置相应的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的依据,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为了不断激发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初中生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学习的热爱,首先就需要让初中生能了解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应该学什么,怎么进行学习,才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要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传统的教学是让初中生等着接受,接受知识的传授,因此少了很多自我思考能力的训练。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多设置一些问题,让初中生积极思考。第三,教师应该把教学的设计与初中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探索的这一过程进行一个有机的结合。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比较老旧的知识与一些新的知识进行融合,从而可以产生一些全新的知识,使得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内容,促进初中生的各种认知结构不断内化。第四,优化课堂设计。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时,课堂设计是一个关键,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要给初中生提供更多有效的资源,通过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教学、分组教学等,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加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备
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多媒体教学对于初中生的学习兴趣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得英语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从而使得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更高。对此,应该要加强各种多媒体设备以及资源的配备,随着学校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各种多媒体设备以及多媒体应用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大,在教育过程中也应该要加大对这部分的经费投入,以满足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资源以及设备的需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理念由教为中心 14
[教学内容]
课本第82-83内容及练习二十相应练习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采用由旧引新的方式,提出学习课题,即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例4引导学生讨论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至于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则由学生自己依次类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常用长度单位间的进率,由此引出课题。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常用长度间的进率与相应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规律,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时,相应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教学目标]
1、知道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和改写。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建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理解与运用。
[教具准备]
课件,1平方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抢答比赛1:
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1米=()厘米
师:同学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米、分米、厘米;进率是10)
师: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用抢答比赛的游戏方式复习已学知识,不但可以为本课新授内容做好铺垫,而且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师: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究新知
1.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师出示1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说:
①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横排摆10个,竖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
②直接用尺子去量,边长是10厘米,所以面积为10×10=100(平方厘米);
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所以面积为10×10=100(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自己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同时又避免了学生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死记硬背。]
(2)师小结:根据刚才我们的推论,想一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练一练:
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9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4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学习完新知后,立即通过几个基本性的练习,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巩固新知的效果。]
2.探究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出示:1平方米=()平方分米。
生可能会回答:
①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为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所以推出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也是100;
②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平方分米),所以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
(2)出示课件图形验证上述结果。
练一练:
8平方米=()平方分米
500平方分米=()平方米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学习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基础,此处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推导经验,自己自学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师小结。
(1)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这三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你们发现了什么?
(2)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进率。
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三、智慧岛
1、口答
2、做一做。课本83页。
3、实际应用
学校操场跑道长100米、宽2米,这段跑道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四、小结
小朋友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了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你知道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二十第1题
六、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教学建议:在数学概念学习中,机械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建议要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接受学习,而且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倾向,有必要选择。
教学设计理念由教为中心 15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且对三角形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教学例1时选择从生活中的场景入手,通过让学生画三角形、说三角形特点,逐步总结出三角形概念及基本特征。教学例2,也是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测量人字梁高度,感知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由此抽象出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从实例到抽象概念,使学生获得正确而清晰的表象。
【学情分析】
学生在低年级时已经对三角形有了直观的认识和初步的感知,这种感知往往来自于生活,所以教学时例题的选择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抽象。画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和已有知识进行练习,在比较中区分,从而正确的对知识体系进行重组和建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具体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内)。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过程,积累一些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抽象的一般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三角形概念。
【教学难点】
会画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直角三角尺,学生每人一张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大桥夜景,提问:同学们,你能从这幅图中看到什么?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三角形?多媒体展示存在于生活中的三角形。
揭题:生活中我们在许多地方见到过三角形,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能叫做三角形,三角形又有哪些特征呢?今天跟随老师一起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三角形概念、特征
1、画三角形提出要求: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的三角形,你能画出来一个吗?生尝试画三角形,教师巡视,收集学生存在的错误案例。
2、展示交流,抽象概念师提问:你画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
指名展示,并介绍所画三角形特点。
(1)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师追问这三条边是什么线?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
(2)出示反例,,这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吗?这三条线段应该是什么关系?板书:围成
(3)三条线段围在一起就是三角形了吗?出示反例。这三条线段应该怎样围在一起呢?板书:首尾相接抽象概念:根据我们刚才的交流不难发现,这些是三角形共同的特点。所以,我们把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完整。
师:同位之间看着手中的图形互相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自学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师:你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学书本75页。
组织交流:这是三角形的什么(边)?有几条边?顶点(有几个顶点)?角,有几个角?
4、试一试提问:如果给你顶点让你画出一个三角形,你能画出来嘛?出示题目,自行阅读理解题目意思。学生绘制。
交流展示,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所画的三角形?提问:任选3个作为顶点,都能画一个三角形吗?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下面3个点不能画出一个三角形。交流(找2名学生说)小结: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所以三角形的顶点能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
(二)认识高和底
1、教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师: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用处,出示屋顶图。从这几幅图中你又能看到什么?知道这是什么吗?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则师简单介绍人字梁。
师:同学们手中也有一张人字梁图,你能量出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学生尝试。
展示交流,指名演示度量过程并提问
(1)你量的是从哪里到哪里的距离?引导学生说出从人字梁的顶点到它对边的距离
(2)我们所量的这条线段和人字梁的底边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互相垂直)
(3)你能想办法验证一下吗?指名演示验证过程。
(4)师小结:通过刚才讨论我们可以发现人字梁的高度,其实就是从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出示顶点)到对边所做的垂直线段的长度(边指边说)。
抽象概念: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字梁所在的三角形画出来,那么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板书,画出高,和直角标志),而这条对边就叫做三角形的底(标出底)。
回忆刚才过程,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是三角形的底?
2、教学画高
(1)提问:如果已知三角形的底,怎样画出底边上的高呢?
(2)学生尝试画底边上的高。
(3)指名演示画高,总结画高的.方法和注意点。
(4)对比画三角形底边上高的方法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直线的方法。寻找相同和不同点。
三、练习巩固同学们这节课收获可不少,不仅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还知道了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三角形的底和高,也知道如何画底边上的高。接下来就是要检验你们的时刻了。做好准备了吗?
1、练一练第1题。
(1)学生同位之间互相说一说。
(2)指名说一说哪些是,哪些不是,为什么?
2、练一练第2题。
(1)说一说题目有哪些要求。注意取整厘米。
(2)学生独立完成。
(3)反馈交流。注意让学生表达清楚:第一个图形底边上的高为2cm。
底3、下图中底边上的高画的对吗?底底底④③②①
(1)投影出示,先观察,思考如何改正?
(2)指名用直角三角尺把正确的画图方法摆出来。
(3)说说在画高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4、练习十二第1题。
(1)独立完成,指名展示自己的作业,并说说画高的方法。
(2)改变第一个三角形的底,提问:这时该如何画高。指名演示。再改变底边,又该如何画?观察图1,你有什么发现?三角形有几条高?
(3)讨论直角三角形的的高。提问: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你能指出它的两条直角边吗?如果以一条直角边为底(老师用手指),怎样画三角形的高?指名摆三角尺。你有什么发现?如果以另一条直角边为底呢?你又有什么发现?
(4)小结:直角三角形中以一条直角边为底,另一条直角边就是三角形的高。
(5)提问:你能画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第三条高吗?以哪条边为底?
5、练习十二第2题。
(1)学生按要求画出三角形。
(2)同桌互相检查所画的三角形是否满足要求,交流是怎样画的。
(3)展示学生作业,并提问:问什么条件相同,所画的三角形却不同呢?你有什么发现?
(4)如果用同一条底边,你能画出多少个等高的三角形?
四、全课总结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认识三角形由三条线段首位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高底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画三角形,说三角形特征,并用正反例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从而突出本课教学重点。而对于本课的教学难点,则通过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对比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新建构,突破难点。而练习过程中,除了关注基本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还通过一些题目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理念由教为中心】相关文章:
早教中心教学计划02-10
早教中心教学计划02-10
名师教学设计理念范文07-12
伯牙绝弦的教学设计及设计理念09-26
足球教学设计理念(精选12篇)11-28
初中心理教学设计12-28
《秋天》教学设计鲁教版09-24
关于教资教学设计模板01-31
冀教版美术教学设计03-07
早教中心教学计划(通用5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