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一、体会本文围绕中心,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结构严谨的特点,学习悼词的写法。
二、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教学设想
一、本文围绕中心,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导读为主,设计一些练习,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二、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强烈的情感。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讲读第一、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
3.马克思的逝世。
以上内容详见《教学参考资料》“补充材料”。
二、指导阅读“预习提示”,然后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按悼词要点,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导读设计:
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抄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灯片)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板书: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第三~六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三~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即”“事实”,对不对?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
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板书:赞其功(一)
指导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理解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地体会其语言的概括和精当。
五、布置作业。
1.表情朗读练习二中的五个句子,并按要求解答1、2、3小题。
2.在课本上完成练习四。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前课内容,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和第三部分,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课内容。
1.提问: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上有哪些伟大建树?
2.检查作业。
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七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六~七段,完成下列练习。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3.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板书:赞其功(二)
三、讲读第三部分(第八~九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八~九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4.“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3.“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4.思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板书:颂其德(三)
四、要求学生复看第二部分,找出段与段之间的关联词语,说说它们在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方面所起的作用,结合完成练习题一、三。
五、指导学生表情朗读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六、作业:
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马克思》。
七、板书: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停止思想,不可估量,空白……述其哀
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2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3、体会演说词的论辩思路。
教学难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词语的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领悟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科学的发展是经历了很漫长的时期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会出现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以超人的智慧发现了许多客观规律,以卓越的理论去推动科学向前发展。在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正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总结了资产主义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这就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以其卓越的功绩,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歌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的导师。
二、预习检测:
1、纠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①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霍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摩索。
②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膛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③只能感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误蔑的人。
2、选词填空,并区别这些近义词:
①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
②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③但是马克思在他们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结合“练习”一)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评价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悼念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悼词的大致脉络
开头(第1段):
简介逝者去世的情况——追述马
克思逝世的情形。
主体(第2~8段):
颂扬逝者的功绩——概述马克
思逝世的深远影响,热情赞颂并高
度评价
马克思对人类的卓绝贡献。
结尾(第9段):
颂扬、悼念语。
四、分析第一段:
1、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点明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
明确:第一处详细点明逝世的时间,表达了一种庄重的意味;第二处极言时间之短,既表现了“我”的痛苦和惋惜,又揭示和赞颂了马克思忘我工作的精神。
2、本段写马克思的死何以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短语来表达?
明确:在这里作者采用了讳饰的手法(所谓讳饰,就是因为某个原因,不便直接说出某个意思,而是以比较委婉而又含蓄的语言表达意思),既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重,又表现了自己的`悲痛之情。
第1小节“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破折号领起的部分撼人心魄地反映了恩格斯内心的巨大矛盾与悲痛。他希望马克思是暂时地像往常一样地“睡着”,不希望、不愿意想到并且说出“永远地睡着了”,但又不能不说出。
小结:本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四、分析二~五段:
1、第二段是从哪些角度来评说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的?
明确:一是从对象(无产阶级、历史科学);一是从程度(不可估量);一是从后果(空白);一是从时间(不久)。作者不断变换角度,主要是强调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2、从后文内容看,第二段起何作用?它与后两层在内容上是何关系?结构上又是什么关系?
明确:从后文看,第二段起总纲作用,与后面两层是因果关系;结构上是总分关系。
3、第三段。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5、“不仅如此”中的“此”指什么?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明确:“此”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递进关系。
6、第四段中最能体现马克思第二个发现的作用的词是哪一个词?试具体解释这个词语的含义?
明确:豁然开朗。剩余价值的发现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的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道路,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7、第五段中“这样两个发现”指什么?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8、第五段第3句中的“很多”“不是浅尝辄止”各是从什么角度去叙说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
明确:广度和深度。
小结:这一部分主要叙说马克思在科学(历史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赞扬了马克思卓越的见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附板书内容: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补充作业:印发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处理课后练习一。
二、分析第6、7段:
1、“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就是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上文所说的马克思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很深入。
2、为什么“每一个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明确:因为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些新发现必然能带来历史的发展、革命的发展。
3、两个“密切注视”体现了马克思怎样的科学观?
明确:他是通过了解科学的发展来了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发展的。
4、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对革命满腔热情,对无产阶级事业坚忍不拔,对工作卓有成效。
5、第7段和第6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前者谈革命成就,后者谈科学研究,内容上是并列关系,逻辑上是因果关系。
6、为什么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明确:因为马克思无论研究科学或是从事革命活动,都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
7、第7段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分三层。首句为一层,点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家;2~4句为二层,概括马克思革命的一生;5句为三层,简述马克思的革命活动。
小结:这两段叙说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事业中的伟大精神。
三、分析第8、9段:
第三部分(8─9自然段)论述马克思的无比巨大的革命影响,表示深切悼念。
1、“正因为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前一段所说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卓绝表现和成就。
“正因为这样”,总结上述论述内容,指明了产生两种不同态度的原因,展开了下文论述,属承递性词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
敌人:嫉恨、诬蔑、驱逐、诽谤、诅咒(从反面论证马克思的伟大)
两种态度
革命者:尊敬、爱戴、悼念
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中“这一切”又指什么?
明确:指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
3、“敌人”和“私敌”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敌人”指无产阶级的共同的敌人;“私敌”指与马克思的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人。
4、第8段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评价马克思?
明确:对比。把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的态度作对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
5、第9段“永垂不朽”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义是永远流传,不可磨灭。这里指马克思的精神和他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
小结:这两段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地位,并对马克思表达最深切的哀悼之情。
6、讨论“练习二”。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表现主旨是本文的又一大特色。悼词的主要内容在于评述逝者生平事业功绩,表达崇敬、悼念之情。本篇也不例外。为了全面、准确、清楚地评述马克思一生的伟绩,表达全世界人民的崇敬、爱戴和悼念之情,本篇讲话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从全篇看,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形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取叙述的方式;对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在叙述、议论之中又无处不饱含着诚挚的感情。
从局部看,这三者则是交融,浑然一体。比如,第1段叙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那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却融合了崇高的评价和深沉而又丰富的感情。又比如,第7段评述马克思的伟大革命实践,作者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法,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对马克思的崇敬、爱戴和颂扬之情。由于恰当地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讲话的内容也就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讲话也就具有了意味隽永、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关于练习四
1、“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进一步强调马克思逝世的影响之大,是人类不可弥补的损失,对下文第8段有领起作用。由此可见,第2段是全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段落,起着统领全文的总纲作用。
2、第3段“正像达尔文……一样”,是用类比的方法说明马克思的科学理论贡献对于人类历史的意义就跟达尔文的科学成就对于自然科学的意义一样巨大。“即历来……事实”紧承上文,说明了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一直被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思想所“掩盖”,直到马克思才揭示了这个真理。冒号后面的话都是对“简单事实”也就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具体解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解释是由一个多重复句表达的。整个句子以关联词“所以”为标志构成因果联系,分为各由复句组成的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人们首先……然后才能……”是条件复句,说明社会存在(物质)决定社会意识(精神);后一部分是以“因而”为关联词的因果复句。说明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通过这番解读,我们可以领略到课文严密的逻辑力量。
3、“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在黑暗中摸索”,“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相对照,赞扬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划时代意义,嘲讽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
4、“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斗争”指前文所说的“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句强调说明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当作了“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热烈”、“顽强”、“卓有成效”、“很少见”等词语,感情色彩强烈,对马克思从事革命斗争的非凡气质、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辉煌成果进行了热烈的歌颂。
5、“他对这一切……才给予答复”,用精彩的比喻描述了马克思的恢宏气度、广阔胸怀和无所畏惧的战斗风格。他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爱戴和悼念,证明他的逝世造成的“空白”是不可弥补的。
6、“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说明马克思斗争的目的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不是个人的私利;马克思的敌人不是与他个人有什么仇隙,而是整个人类的敌人。“可能”、“未必有”以不肯定的语气深刻地表达了肯定的含义。
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句子和段落的含义,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更不能将文章肢解开来。
关于经“练习”五本题意在复习巩固语言知识。参考答案:
纷繁芜杂:多而杂乱。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亦比喻顿时领悟过来或迅速解决问题。
卓有成效:有卓越的成绩、效果。
诽谤: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英名:指英雄人物的名字或名声。
不可估量;无法估计。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补充作业:印刷材料。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2、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
3、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教学设想】
参照“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知识短文:“理解文章的句子”,以课文为材料,让学生在把握全文结构的基础上,加深对重点语句含义的理解。以讲解分析为主,辅以理解语句含义的练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第2、6段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第3、7段的分析理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把握全文结构,分析3、4、5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课前要求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并参考《世界历史》第二册第八章《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认真预习课文,做〔思考和练习〕第一题;课上通过对预习情况的检查,重点落实以下知识:
1、词语:
悼(dào)词
不可估量
纷繁芜(wú)
杂豁(huò)然开朗
肤(fū)浅
衷(zhōng)心喜悦
卓(zhuō)有成效
嫉(jí)恨
诽谤(fěi bàng)
诅咒(zǔ zhòu)
给(jǐ)予
答复
诬(wǖ)蔑
2、常识: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本文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上用英语发表的讲话。
二、简介悼词的一般要求
悼词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1、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
2、介绍去世者的简历。
3、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主要的优秀品质等,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4、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慰问去世者家属。
三、让学生听本文的朗诵录音,并结合悼词的一般要求,思考本文的段落划分
由学生发言,教师归纳。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第2至第8段为第二部分,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影响;第9段为第三部分,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四、分析第二部分结构
提问1:马克思在哪些方面有伟大贡献?第二部分中有没有关于这一点的概括性语句?若有,该句在本部分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在第二部分,恩格斯对马克思有“科学家”和“革命家”两个评价性称谓,表明马克思的贡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这一点在第2段中有明确而概括的语句来说明,即“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中,第一个“对于”,突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领起下文第7段;第二个“对于”,则突出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成就,领起下文第3、4、5段。
提问2:
⑴第二部分第6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⑵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承上启下。
明确②: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的“这样”紧承第7段列举的马克思所参加的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第8段内容又是在叙述这些活动对马克思的影响,因此第8段应与第7段结合在一起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
综上所述,第二部分结构如板书所示:
五、讲解第3、4、5段
提问1:
⑴第3段中“简单事实”后的冒号所领起的内容是什么?
⑵ “简单事实”的内容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的“规律”是什么关系。
⑶如何理解这一“规律”?
⑷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明确①:冒号领起的内容应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明确②:“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单句,“规律”是此单句宾语的中心语;“简单事实”的内容是由六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来说明的。这个复句是对“简单事实”的复指,也是对单句宾语“规律”的进一步复指。总起来说,这是个比较特殊的复杂单句。
明确③:了解了复句中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便理解了这个“规律”。(利用投影仪)
“所以”领起③④⑤⑥句。“因而”领起⑤⑥句。
这六个分句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概括。马克思第一次正确解决了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是人类历史的起点,而且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而建立了正确的唯物史观,纠正了以往的唯心史观。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那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明确④:用“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进行类比,是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大家知道,1838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1842年迈尔等人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59年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这些跨学科的发现被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说三大发现中的前两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的自然科学前提的话,后一项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自然科学论证。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人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则让人们正确认识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提问2:
⑴第4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
⑵第5段中“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
⑶哪些重点句概括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明确①:“不仅如此”的“此”即指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又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使文章内容又推进一层。“不仅如此”是由一般向特殊的过渡和深入。
明确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这句话是对3、4段的概括。由“两个发现”过渡到“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由“点”到“面”的概括。表明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其研究领域之广(“每一个领域”),钻研之深(“不是肤浅地研究”),价值之大(“都有独到的发现”)。如果天才如郭沫若所说,有直线型和球型两种的话,马克思该属于第三种,因为他既有直线型的精深,又有球型的广博,是二者兼而有之的天才。
明确③:概括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的是: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作为科学家,他还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六、总结
第2、3、4、5段在表述时,作者注意使用概括性语句(例如两个“对于”)和指代性语句(例如“不仅如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阅读时,若能抓住这些语句,将概括部分和指代部分具体化,那么一方面能使我们提纲挈领地掌握议论的内容,另一方面能帮我们弄清作者的思路。
七、作业
1、结合书下注解认真阅读第6、7、8段。
2、思考题:
⑴第6段偏重于肯定理论还是实践?为什么?
⑵第7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名称?
⑶第2段中两个“对于”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第6、7、8段,练习分析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简要叙述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方面的杰出成就。
二、分析第6、7、8段
提问1:
⑴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句话概括了马克思对什么问题的基本观点?
⑵在第6段中列举了马克思的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的程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明确①: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科学的作用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科学观。他的科学观是与他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马克思认为科学的进步将改变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将导致经济基础的变化,所以归根结底将导致人类历史的前进和飞跃。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如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广泛采用新技术的一场革命。先以纺织业开始,到了80年代又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产业革命得到进一步发展,遍及化学、冶金、采掘、机器制造等部门。这次产业革命使资产主义生产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基于这一系列认识,马克思对科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明确②:第6段列举的两种程度不同的“喜悦”。后者的“喜悦”程度更深些。既然两种科学发现都令马克思感到喜悦,就表明马克思对任何科学理论均高度重视;但后者喜悦程度深,则表明马克思对与实践有密切联系的科学发现兴趣尤为浓厚。由此可见,马克思是站在实践的高度上看待科学理论,他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他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更强调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点在第7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提问2:
⑴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⑵ “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什么?第7段第2句话的要点是什么?如何概括?
⑶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
⑷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关系?
明确①:这句话是说,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实践中的贡献更为重要。加“首先”以示强调。这句话与第6段中“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呼应。
明确②:“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两个“参加”所领起的短语。第7段第2句抓住两个“参加”,两个“意识到”,即可将全句概括为:马克思革命实践的内容和成果。这里用的“第一次”表明马克思所参加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明确③:阅读一系列报纸的名称时应注意后面注明的时间,这些时间有它们的连续性,这些名称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1842年马克思在德国,为《莱茵报》撰稿,后又任该报主编,他以犀利的笔锋抨击反动政府,1843年被迫迁居巴黎,1844年为巴黎《前进报》撰搞,抨击普鲁士反动制度,1845年被逐出法国,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1847年又成为《德意志—布鲁塞尔报》的经常撰稿人,1848年至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又与恩格斯一同回德国创办《新莱茵报》,1849年5月,又被逐出普鲁士,先到巴黎,后又定居伦敦,1852年至1861年经常为该报撰搞。可见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并不因屡被驱逐所阻止,报纸名称实际上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用以说明“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说明“卓有成效”的还有“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明确④:由马克思这一系列的革命实践可知,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科学理论,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的基础。他创立革命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践的前进。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行动真正地实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只是两者相比较,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作用更为光辉,意义更加重要些,故把革命家排在首位。由此可见,课文第2段中的两个“对于”位置也是不可更易的。
三、练习指导
结合〔思考和练习〕二,训练学生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理解语句的含义。
理解语句内涵的途径很多,其中较重要的一条便是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即分析:
1、关键词语的选用;
2、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3、所选用的特殊句式等。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已运用过这样的方法,例如:分析第6段中的两种不同程度的“喜悦”,突出马克思对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视。再举练习题中的例子:
例2这位巨人逝世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明确:重点分析“空白”,表明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例5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明确:重点分析“敌人”与“私敌”,表明马克思光明磊落的品德,他所从事的斗争并非出自个人的私利。
课文中可拿来做此类练习的句子还很多:
⑴分析“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的丰富含义。
参考答案:时间精确到时、刻,表明了作者郑重的态度和极度悲痛的心情。“最伟大的思想家”突出强调了马克思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去世产生的影响。
“停止思想”突出了作者对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去世的遗憾、惋惜和哀悼之情。
⑵分析“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参加答案:“像蛛丝一样”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嫉恨和诬蔑的极度蔑视,这些诬蔑和诽谤丝毫不令他挂怀。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理解本文逻辑严密的结构特点,联系语境,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马克思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难点: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文章丰富的情感内涵
一、导入:
曾经有一个女儿问她的父亲:“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父亲的回答是“思考一切”
这位以“思考一切”为座右铭的父亲就是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被誉为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的马克思
他的一生,一直在思考他遇到的一切问题,为人类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直到他逝世,才停止思考在向这位伟人告别时,他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发表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二、教学过程:
1、从题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们可以知道,这不是一般的演讲辞,这是一篇——明确:悼词
2、悼词是演讲辞的一种,是在追悼会上发表的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章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来一篇悼词,面对一个曾经和我朝夕相处却先我们而去的人,他永远告别了人间,我们在悼词里说些什么比较合适呢?
明确:该说一些法子内心的话,表示哀思和悼念
(引导:哀思之情如何表达?难道一篇悼词,仅仅是表达哀思、悼念吗?)
追忆、回忆他的一生,在追忆和回顾中表达深深的哀悼,这样才不会空洞
(引导:一个人一生中做过很多事,说过很多话,人生漫长啊,不可能一一记录我们在写作时该如何处理呢?)
着重讲一些最主要的,一生中的主要事迹,主要成就、功绩、贡献等
3、我们对悼词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思考一下一篇悼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悲痛、惋惜、爱戴、崇敬
下面我们带着对悼词的了解和感情来听一下课文录音,同时找出这篇悼词的中心段落 明确:中心段落是文章的第2段从“这个人的逝世”到“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齐读) 为什么认为这一段是中心段呢?
这一段对马克思一生巨大贡献及他对于整个世界的重要意义的总概括
那么这两段哪一句是中心句,为什么?
明确:前一句因为“对于……对于……”下文着重在讲损失
后一句为补充“不久”和“空白”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强调损失的“不可估量” 那么,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有哪些?
明确:
1)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2)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3)“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其他领域的发现
(引导:还有没有其他贡献,是不是马克思最主要的贡献,那么是为什么?)
明确:作为科学家,思想家,就是这样,但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那么,作为革命家,马克思对革命作出了哪些贡献?
明确: 进行革命实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1、课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课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文体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课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课文整体感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使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并品味文章的语言。
(2)掌握悼词的一般写法。
2、过程和方法:阅读课文,运用学到的有关知识来分析欣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学习马克思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
教学难点:议论、抒情相结合,议论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用鲁迅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导入课文;并让学生简介课前查阅到的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列出结构提纲,教师指导同学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描述马克思的逝世。
第二部分:评价马克思的功绩。
1、“不可估量的损失”(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
2、 革命理论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
3、革命实践
注重实践
参加实践
第三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影响。
敌人: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
战友:尊敬他,爱戴他,悼念他
第四部分:预见马克思的不朽。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小结:结构严谨而逻辑严密。
(三)、结合原文重点词语,引导学生讨论,欣赏体会语言特点
承递性语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
“不仅如此。”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正因为这样……”
过渡性段落:第2段,第6段
总括性段落:第5段,第8段
小结:语言准确而感情深沉,议论、抒情相结合,议论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
(三)教师提问: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
学生发言,讨论,老师指导点评。
小结:课文中体现出马克思的精神有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讲,特别应该学习马克思志向高远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尼·拉宾)、《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马克思秘史》(沙叶新)、《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拉法格等)
(四)让学生结合课文总结悼词的一般写法
明确:从内容看,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做出评价;最后对自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从表达方式看,有叙述,有议论,兼有抒情,抒情贯穿着全文。
(五)课外作文:
写一篇题为《在马克思墓前的思考》的随笔。字数不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01-1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10-2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07-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04-0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设计11-2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案例02-23
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01-0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设计模版12-0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范文05-06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案教学设计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