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说明书

时间:2023-11-15 08:40:42 博耿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学设计说明书(通用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说明书(通用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说明书(通用8篇)

  教学设计说明书 1

  学习目标

  1.阅读具体文本,了解“说明书”的文体特点。

  2.通过多文本阅读,探究“说明书”的结构形式。

  3.在阅读比较的过程中,归纳阅读“说明书”的一般过程。

  4.学习写说明书,增加对说明书的写作了解。

  阅读材料

  1.“药品说明书”(保健口服液、枇杷止咳糖浆、阿莫西林颗粒)

  2.“产品说明书”(电视遥控器、微波炉、豆浆机)

  阅读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表现出感冒、咳嗽等症状,引导学生在所提供的阅读材料中找出适合治疗感冒的药品。

  2.小组活动。

  出示“风油精”“藿香正气水”“感冒胶囊”“安神补脑液”等说明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能够治疗“感冒”的说明书。小组合作阅读说明书。

  3.汇报交流。

  二、了解“说明书”。

  1.了解带有“书”的文体。

  出示:通知书、建议书、申请书、倡议书、合同书、规划书等词语。让学生思考:包括说明书在内,这些词中为什么都包含“书”?

  讨论:带有“书”的都是一种文体,具有一定的格式。

  2. 归纳特点。

  再次自由阅读药品说明书,指导学生归纳药品说明书的.格式,并且说出是如何归纳的。

  三、了解“产品说明书”的特点

  过渡语:药品说明书包含了这些部分,那么其他说明书是否也是按照这样的形式来写的呢?

  活动1.排列产品说明书

  把“遥控器”“微波炉”“豆浆机”的说明书打乱顺序,去掉页码,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规律,把说明书进行排列,分出3份说明书。

  活动2.阅读产品说明书

  学生自由阅读“遥控器”“微波炉”“豆浆机”的说明书。 活动3.制作说明图解,练习以自述的形式来表现说明书。

  活动4.小班上台展示“ 的自述”(分工、合作)。

  四、拓展阅读

  1.使用说明书的介绍。

  2.安装说明书的介绍。

  3.戏剧演出说明书的介绍。

  五、课后延伸

  仿照所学说明书的格式,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件产品,为它写一份说明书。

  教学设计说明书 2

  一、数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圆周角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基本概念和圆心角概念及性质的基础上对圆周角定理的探索。圆周角定理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同弧(或等弧)所对圆周角之间以及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研究圆与其它平面图形(圆内接四边形等)的桥梁和纽带.本课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经历猜想、探索、推理验证的过程,有机渗透的“由特殊到一般”思想、 “分类”思想、“化归”思想。因此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本节课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理解圆周角的概念,让学生探索和掌握圆周角定理,并能灵活地应用圆周角定理解决圆的有关说理和计算问题;

  2、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分类”、“化归”等数学思想。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既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又要培养学生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思考问题。

  【情感目标】:

  1、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互相讨论的团队精神;

  2、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问题诊断

  圆周角概念和圆周角定理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不难掌握,难点在于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以及证明时为什么需分类讨论,为了突

  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探究活动一】摆一摆:一条弧对的圆心角有几个,圆周角有几个?

  【探究活动二】找一找:圆心与圆周角有几种位置关系? 当学生摆出三种位置关系时,教师提问是否还存在其它的位置关系,是否有遗漏?当确定只有这三种位置时,做出三个图中的圆心角,并要求学生分三组,每组学生分别摆其中一种图形,完成第三个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三】量一量: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BAC与圆心角∠BOC 的度数,你有什么发现? 为突破难点,在学生验证猜想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因为难点处是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思维的最佳时机,相信学生的思维闪光点也正是在学生互相讨论中挖掘出来的。若学生一时难以找到证明的途径,教师提示可把第二类圆内部的图形想象成一面三角旗、则第一类、第三类分别想象成两面三角旗合并、两面三角旗叠成,化抽象为具体、化一般为特殊。向学生有机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分类”、“化归”等数学思想。整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唤起他们在课堂上主动探索,实现了指导学生探究式学习;然后教师通过引导,环环相扣把难点突破,实现了指导学生有意义接受式学习。

  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根据教材本身探究性较强的特点,我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讲授法、发现法、分组交流合作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由浅入深,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俗话说:“听不如看,看不如做”。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我使用了自制的'教具,通过教具的演示,使学生非常直观地掌握圆周角的特征,并且为学生如何使用学具完成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做了很好的示范。为了简便快捷地充分利用好学具,我将学具中的塑料棒改为皮筋。学具的使用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探索,还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与实践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得到了发展。

  新课标要求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在大显身手的“试一试”环节中,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作品展示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极大地增强学生了的自信心,让学生不仅体验数学的乐趣,更感受到数学的美.

  另外为尊重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在作业布置方面我分了几个层次设计,让学生在都能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中选做题:“请你利用学具和皮筋编一道题,让本组同学解答。” 当本组同学解题出现困难时,出题人可以帮其分析并共同探讨,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课外也互相讨论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设计说明书 3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学生能用欢快、活泼、兴奋地情绪,有感情地、自信地,完整地演唱歌曲。

  2、能用废旧物品自制沙锤等无固定音高的简易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通过演唱《郊游》使学生喜爱春天,从而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郊游》是二年级四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唱歌课,1课时完成。这是一首台湾儿歌,2/4拍,五声宫调式。由带再现的三部分构成。

  一、三部分完全相同,显得朝气蓬勃;第二乐句因演唱景色变得柔和,旋律平易亲切,朗朗上口情绪上显得抒情一些,全曲表现了孩子们手牵着手去郊游,观赏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美丽春色,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内容符合这一阶段的学生身心特点。它在整个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与前后知识紧密联系,为学生学好后面的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发声练习): 1=C 2|412|3-|32|1-|13|21|2-|2-|12|3-|32|1-|13|22|1-|1-||

  1、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描绘春天(如:背古诗、唱歌、说成语)师:快乐的音乐40分又开始了,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让大家先轻松一下。我听说咱们班有很多同学都是小诗人呢,让我们以春天为主题,用我们美妙的语言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谁先来试试?

  2、谈话揭题

  师: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白云悠悠,阳光柔柔,青山绿水一片锦绣。在这么美丽的春天里,同学们都想做些什么呢?(生:郊游)师:今天孔老师就带领同学们一起去郊游!(板书课题)形象的游戏,锻炼学生气息的集中性.PPT图片展示

  (我运用精美卡通图画、鲜艳的背景、可爱的字体,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给学生以新颖、形象、生动直观的感受春天的美景,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唤起学生想去郊游的兴趣。)(播放背景音乐,学生随着音乐动起来)

  师:在郊游的过程中,我们首先经过一座音乐桥,桥的对岸景色非常美丽,同学们想不想去对岸看一看呢?

  生:愿意。

  师:好,但是这座音乐桥上排列许多可爱的'音符,只要走对这些音符,我们就能顺利的通过这座音乐桥就能欣赏到美丽景色。(出示节奏卡片)

  师:去郊游的过程中不但要经过一座音乐桥,还要跨过一条音乐河,这里流淌着非常动听的旋律,我们在一起感受下。在感受过程中,同学们仔细的想一想,用怎样的声音才能跨过这座音乐河。(出示旋律卡片)

  (通过故事情境、游戏训练,迅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并将新授的部分节奏的训练,旋律的训练做了一个有效的渗透,我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将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用于音乐课中,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学生们的关注,从而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1)教师范唱歌曲

  师: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在这美丽的地方,让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下,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吧!

  (2)出示歌篇

  师:老师刚才发现有好多同学已经按捺不住地跟着老师唱出来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好听的歌曲吧!

  ①按节奏读歌词②再次读歌词,教师弹旋律伴奏 ③小声地演唱 ④歌曲处理

  A、第一、第三乐句:歌曲演唱情感坚定有力,声音要有弹性。师:刚才同学们一路随着音乐,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来到了风景如画的目的地,那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演唱歌曲的第一乐句和第三乐句呢?

  师:请大家起立、踏步走,有力地演唱第一句,好吗?

  B、第二乐句:感受旋律的轻柔,用抒情优美的声音演唱。

  师:这一回大家演唱进步多了,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春风吹到我们的脸上,阳光照在我们的身上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C、第二乐句:

  师:那同学们在演唱第二句的时候应该怎样唱呢?

  师:好,让我们用轻柔温暖的声音来演唱第二句吧。

  (完整地演唱歌曲欣赏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速度及情趣。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信息技术可是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注意力,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从而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丰富知识,增强技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制作简易打击乐器为歌曲配伴奏

  1、教师出示:废旧物品(易拉罐、塑料瓶、方便筷子等)。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在这美丽的郊外发现了什么?

  师:这一定是来这里玩的人留下的,大家说这样的行为好不好?

  师: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那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做?

  师:不仅我们要爱护环境,还要告诉身边的人要爱护环境。我们可以把废旧物品利用起来,使它们变废为宝,这样也是保护环境的一种方法。小组讨论一下,能不能使我们手中的废旧物品变成各种各样的打击乐器呢?

  2、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打击乐器。

  3、分组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配伴奏。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制作了这么多的打击乐器,现在就用我们手中的小乐器为歌曲伴奏吧。(通过学生动手制作简易打击乐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并再次感受歌曲节拍的强弱。)

  板书设计

  郊 游

  四二拍的含义: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二拍。强弱规律:强 弱。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2、检查学生是否有感情的能完整的演唱歌曲。

  3、学生是否都能够积极参加歌曲的表演。

  4、对歌曲节奏及歌词的理解既掌握情况。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来制成表格性质来评价学生,对表现好的学生或者是小组可以有小小的奖励或者是表扬。

  教学反思:

  在《郊游》的设计与教学中,我利用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幽默的语言,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节课总体来说课堂气氛比较浓厚,同时我在课堂上多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很快就学会了歌曲。同时让那些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加强业务学习。

  教学设计说明书 4

  1. 设计理念:

  1.1以学为主。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的主线是学生的“学”。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教学的主线,使“课时”成为“学时”,而不是“教时”。

  1.2以学定教。即以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凡是学生已会的或通过学生讨论等活动能学会教师不教。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3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由于开放题具有结果开放、方法开放、思路开放等特点,能有效地反映高层次思维,为高层次思维创造条件,因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不同层次的数学。

  2. 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为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面向全体学生,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 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观察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3. 教学过程

  本课例的设计,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由于恰到好处的问题,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 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向型开放题,这类题,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究数量间或位置的相互关系,并能从不 同的解法中找出最简捷的方法,提高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问题1是由课本例题改造而成的开放题,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由于问题的灵活性,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均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二是在探求结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对基本图形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加深了认识,同时在将复杂图形化归为简单图形中,进行了化归数学思想的渗透。体现了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使分层教学与统一教学得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问题2是问题1的变式,通过图形的变化和发展,使学生体会几何问题的形成过程,会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感受特殊与一般的区别与联系。课堂中逐步设置疑问,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渗透多观察、多动脑、大胆猜想、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充足的体验和发展。

  在这节课的最后,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了总结,它使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更加条理化,同时还便于学生掌握、记忆和应用。

  教学设计说明书 5

  一、教学指导思想

  1、以高中女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个人的气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让单调的重复的练习在音乐中体现出来,使学生自觉喜欢上体育课,并且自觉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而言,排舞的练习,使她们重新建立起自信心。

  3、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健身操能够满足女孩子对美的追求,它对于改善形体,美化身体曲线以及优雅的形体动作都非常有效。通过科学的训练手段,改变形体原始状态,提高运动系统的灵活性,控制力,充分舒展身体各处韧带,把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精神美四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音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渐由兴趣——喜欢——全身心投入,达到陶冶情操,调节情绪,美化心灵的作用,激励同学们去追求美,创造美。

  三、学情分析

  1、农村高中女生都有一个明显的心理特征“害羞、胆怯”,在体育课上不敢大胆表达肢体语言。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较差。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了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将健身操做为高二年级女生的一个模块内容。

  3、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启发、诱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柔韧性与协调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边讲解边示范,使学生加深动作的印象。

  2、口令提示法:学练针对动作的难易与节奏,教师要适时提示,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增强自信心。

  3、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分组练习,提供学生自我揣摩和领悟动作的机会增强学生自主实践能力。

  五、课后反思

  健美操课首先要克服的是学生的羞怯心理,让学生随着音乐大胆地表达肢体语言,无论学得好与坏,都要鼓励她们,跳出自己的风格和水平,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加以辅导,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预计效果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预计有效心率:110-125次/分 运动密度为:55%,运动量符合中等。

  教学设计说明书 6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4.2.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二课时——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本课时是在学生已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直线与圆相切的条件及相切时切线具有的性质,并为以后的切线长定理奠定基础。相切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重要的一种,切线的证明与性质尤为重要,对陕西近几年中考题的分析来看,2008——2010第23都是对圆的性质、圆周角定理、圆的切线判定及性质等内容结合三角形进行考察,分值8分,其中第1问都是切线的判定,分值4分。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在圆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初中几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它是几何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工具。

  基于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并能初步解决相关的证明题与计算题。

  2.通过切线判定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圆的切线常用辅助线添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切线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

  切线的判定定理

  教学设计说明书 7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并能够准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建立1分钟的量感,理解时、分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遵守和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首先,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引出学习内容时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和生活的紧密性,其次,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拨动钟面等活动,深刻地体会时和分的关系,再次,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时间单位的概念,让学生使抽象的概念变成容易理解的知识,深刻体会到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联系的,并培养学生对1分钟的感知。最后,以生活情景“小明的一天”讲述钟面上几时几分读写的方法。

  时间(时、分的认识)

  教学内容:时、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时、分”。

  2.能够准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3.初步建立1分钟的量感。

  4.理解1时=60分的关系。

  5.通过观察、操作、尝试、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与难点:

  1、能够准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2、初步建立1分钟的量感。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位学生自备一个钟或一块表(机械)。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来猜个谜语?你们能行吗?

  生:能。

  师: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

  马蹄哒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

  生:钟。

  师:对了,是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和钟学习吧!

  (媒体演示)几个漂亮的钟面。

  讨论:钟表的相同之处。

  二、探究新知:

  (一)钟的认识:

  1、师:观察钟面:你发现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 出示课件。

  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钟面上共有(60)格小格,

  (二)拨一拨

  1、师:我拨动一下时针和分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分针有什么变化? 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生:分针走一小格

  师: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在生活中人们习惯上把1分叫做1分钟。那分针走2小格呢?5小格呢? 师:我拨钟表你能说出是多少分吗? 师拨动钟表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小结:分针走了几小格表示的时间就是几分钟。

  2.师:我拨动一下时针和分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时针有什么变化? 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生:时针走一大格

  师: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时,在生活中人们习惯上把1时叫做1小时。3.师:再观察钟表当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分针发生怎样的变化?

  小结:1时=60分

  (三)体验1分钟长短。

  1.学生通过一些活动,如:读书、做口算题、写字、把脉等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交流:1分钟里你做了些什么?

  3.小结:短短的一分钟可以干这么多事情,让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

  (四)认识钟面时刻

  媒体演示《小明的一天》画面

  学生尝试读出钟面时刻,并学习表示时间的方法。

  1、请你们根据钟面来说一说、写一写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结:

  在使用电子表的表示方法时,分钟数不到10在分钟数的前面要加“0”,并且通常习惯读作“几时零几分”。

  三.智力闯关 第一关:看谁填的准

  1.钟面上有()针,()针,()针;

  2.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时;

  3.分针走()小格的时间是1分。

  第二关: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我和妈妈坐车到姥姥家要1();

  2.课间休息10分钟();

  3.爸爸每天工作8();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第三关:火眼金睛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1时=60分

  在使用电子表的表示方法时,分钟数不到10在分钟数的前面要加“0”

  五.课后作业

  课本P21;连一连、画出分针

  板书设计: 1时=60分

  7:45 7时45分

  教学设计说明书 8

  教 案 说 明

  一、授课内容的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二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由此探索了解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认识角是轴对称图形;

  (2)探索并了解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3)能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索角平分线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通过说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3)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由“特殊”到“ 一般”的数学思想.

  ●情感与态度:

  (1)通过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轴对称现象有了一定认识,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基础上,经历探索的过程,掌握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为以后学习其他轴对称图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诊断分析

  1.在学习有关角的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直线的时候,学生常常将角平分线理解成角的对称轴,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了特别强调;

  2.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问题时,学生常常会运用全等将角平分线的性质再证明一次,而没有直接使用角平分线的性质,简化证明过程,因此,在本节课通过例题及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角平分线性质的运用.

  四、教学设计说明

  1.根据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这一理念,注意通过折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操作中进行自主探索和生生、师生互动交流,从而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获得用折纸这样的操作发现法探究图形性质的活动经验.

  2.在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处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是满足所有七年级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又注意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比较优秀),因此,本节课突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对原有例题作了补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馈练习活动,让学生在议练中学会运用角平分线性质解决问题,同时还进行了思维拓展,这样充分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3.本节课在教法上选用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这是基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实践背景,适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意突出学生活动,设置了四个活动:

  ①动手活动:通过动手度量、折纸等活动,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

  ②表述活动: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表述角平分线的性质,并互动说理证明;

  ③应用活动: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认识及应用;

  ④拓展活动: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对线段的轴对称性进行探索.

  4.教材中只给出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文字语言叙述,并没有给出符号语言的表述,由于我校的学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学习时,已经接触了符号语言的叙述,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说理,因此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结合图形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并且对性质进行了说理,同时在对性质说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师都给出了规范的说理过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又为后面学习证明(一)、(二)、(三)打下基础.

  5.评价方式

  根据课标的评价理念,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说理,是否能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指导老师点评任何数学老师都想上一堂优秀的数学课,优秀的数学老师想自己上的每一堂课都是优秀的,我们都想成为智慧型的数学老师。我们高兴的看到,郭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一、学生的发现

  数学家乔治·伯利亚:“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省,也最容易了解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这里的发现就是在教师设定的在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的问题,由学生去发现、去再创造。郭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工具(两个全等的30°的三角板)设置的拼图活动出发,从学生拼出的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好地呈现了探索问题的情景,又为后边的学习新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做好了铺垫,起到了很好地承上启下作用,学生遵循着老师设置的问题,通过测量、折纸等活动去发现去探索,随着七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知识在学生脑海中已基本形成,郭老师的情景和问题串的设置真是匠心独运。

  二、知识的产生

  发现结论是定理的初级阶段,如何让定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可迁移的印记呢?郭老师通过“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表演的机会”、“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引导学生用普通数学语言、几何语言、符号语言进行表述和转换,让我们看到了知识的产生其实就是数学语言的产生,三种数学语言的互化形成数学知识内化,在这个环节表现的生生互动,让我们感受到了知识就是在这样的交流,试错中完成的,什么叫水到渠成,由此可见一斑。

  三、知识的运用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其实就是这个定理(基本模式)在较为复杂的图形中的识别与分离(例题1)、组合与补全(例题2),几何定理的运用就是基本图形的识别与补全,例题的选择是为了学生形成能力、能够迁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郭老师在这两个例题的设置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的深厚功底,这里的精彩是看不见的,但思维的链条在学生头脑中已成雏形,我们从反馈练习的顺利完成就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

  四、方法的拓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形成知识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知识是形成方法的载体,知识的灵魂是方法,学生从前五个环节中学到了知识,形成了初步的方法(从操作中发现,在特殊中探索),但这种方法需要老师有意识地深化、延伸,探索线段轴对称性以及对称轴上一点到两端距离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设置看似简单,其实把握捉了本节的精华“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从单纯的解题方法的模仿发展到思维过程的模仿,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质量。

  数学课从本质上讲是简洁的:设置什么情景,怎样操作检验,讨论什么问题,明确什么结论,形成什么知识和方法。本节从操作中探索,探索中操作,在探索中深化,在操作中明辨,从操作开始到操作中拓展,把握住了核心,使数学的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了学生的发展上——这就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追求的优秀的数学课,也是每一节数学课都是优秀的标准。

【教学设计说明书】相关文章:

设计师岗位说明书09-29

设计岗位说明书(精选22篇)06-27

平面设计岗位说明书07-22

设计岗位说明书精选15篇11-08

设计岗位说明书15篇11-08

毕业设计说明书11-04

产品设计说明书12-19

设计师岗位说明书10-09

ui设计师岗位说明书07-21

产品设计说明书范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