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优秀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2.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及特点。
3.学习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4.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陶渊明的精神风貌。 [难点、重点分析]
1.为什么说《五柳先生传》就是陶渊明的自传呢?
分析:古代传记一般是他人写的,而且,传记一般是传主去世后才撰写的。本文大概是陶渊明28岁时所写,作者以幽默的笔调,对“五柳先生”的生性爱好和生活情况进行了真切的描述,向人们展示了他不求名利,甘于贫困,期望以诗、酒自乐的情怀。从对“先生”的描述来看,只要对陶渊明的生平有所了解的话,不难发现,其实就是对陶自己的写照。陶渊明在二十多岁时就撰写“自传”,后面还加上一段赞语,尤其显得逼真。由此可见,陶渊明的确是恣情任意,与众不同,此又暗合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可以认定,本文即陶渊明的自传。
2.本文第一句就交代了“五柳先生”名号由来,应如何理解?
分析:传记开头一般是介绍传主的名姓、籍贯等,这是惯例。因“不详”其姓氏、处所,故以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称宅主为“五柳先生”,给人一种不同凡俗的感觉,同时也隐含了陶渊明超脱的隐士风格。
3.如何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
分析:现代汉语中,“不求甚解”意思是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的了解。在此如果也这样理解的话,就未免有些断章取义,有失偏颇了。试想,作为文学大师的陶渊明,总不至于是“不求甚解”罢。分析语句的含义,必须置之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所以,我们只有把它放回原文中,联系下文内容,贯通起来,方能识其真义。下文接着的语句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读书)时一有体会,便高兴得废寝忘食。不难理解,陶渊明读书重视的是感悟。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应该是指陶渊明喜欢读书,但不追求对字句的穿凿附会(即不拘泥于对字句的解释),而重在感悟。后世多有“不求甚解”者,断章取义,拿此句来做遮羞布,掩盖其无知的真面目。
4.关于“性嗜酒曾不吝情去留”应如何理解?
分析:这部分着重写“五柳先生”喜欢喝酒,尽管家境困难,衣食不周,但他却毫不在意,发现了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从陶渊明“嗜酒”可看出他是借酒排解对世俗的不满,这一点从他“爱菊”,追求高洁的品性不难理解。 陶渊明生性爱喝酒,由于“家贫”又不能经常得到满足。“亲旧”知此爱好,“或(有时)置酒”来招待他。这一点为后文“自赞”“不戚戚于贫贱”作了铺垫。对亲旧召饮,陶渊明是每请必到,且希望喝醉,以酒自娱之情跃然纸上。“既醉”就离去,从不贪酒(“曾不吝情去留”中“去留”是偏义复词,偏指“去”),表现自己知足常乐之意,暗合“以酒自娱”。
5.第一段后面写以诗文自娱,那么前一句写“环堵晏如也”又是什么意思? 分析:文中描述“环堵”意在突出“家贫”,用意仍为表明其安于贫困的性情。
虽然衣食不周,但五柳先生经常写文章以自娱为乐,并沉浸其中,以至于忘记了世俗的欢乐与忧愁,而且愿意以此享尽天年。
通过作者的细致描绘,一个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的隐士形象,便完整而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6.文章最后为什么写一段“赞日”?文段中引用“黔娄之妻言”有何作用?分析:传记后面写上评语,是古代传记的一般惯例。如《史记》中每传之末都有“太史公日”之类的评语。本文中的“赞日”亦同上例,只是换“评(曰)”为“赞”而已。这一部分对五柳先生的评价更直观地表现了他高洁的情怀。
文中引用“黔娄之妻有言[原文:彼先生者(指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xīn)于富贵传中援引其后两句,改“忻忻”为“汲汲”。“忻忻”,高兴的样子。]”,意在把五柳先生同黔娄这样的名士类比。作者引用古人之言,认为两人是同一类人,他们共同特点都不为贫贱而忧愁,不追求富贵荣华。
7.《五柳先生传》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语言清新自然,个性鲜明。
本文语言朴素洗练,心声袒露,毫无雕琢之痕,没有半点做作之处,确是文如其人。 (2)选取事例典型,描绘惟妙惟肖。
文章虽不长,但所选事例都很典型,所以寥寥几笔,便把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形神兼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读。
在初一第二册我们学过《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呢?(生答,师对陶渊明的性情等特点板书)现在,我们来学习他写的一篇传记《五柳先生传》。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或让学生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节奏。指出几个字词的读音:箪瓢屡空dàn piáo lǚ kōng;晏yàn;欤yú。
2.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3.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并参照注释自己疏通文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圈画出来,允许学生对疑难问题讨论解决。
4.针对文中没有注解、学生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清闲安静,不羡慕(或追求)名位利禄。
(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一句必须联系起来理解,否则会断章取义。意为:喜欢读书,但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每当有体会,就高兴得废寝忘食。 [点拨:结合具体语境体会文章语句的含义,注意上下文的联贯。]
(3)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已经醉了时,就离开(亲旧处),从不贪酒。[“曾不吝情去留”中“去留”之意可给学生指明强调“去”意。]
(4)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经常写文章自得其乐,(诗文)很能显示出自己的志向。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此语了解大意即可。如学生水平较高,兴趣广泛,亦可将此典故讲给学生听。(文中有注解)注意:有言,曾经说过。后文中的“欤”同“与”,表疑问语气。
必须明确: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只要能使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通晓大意即可,千万不可过分在字词解释上下功夫。
5.指导学生用白话文复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明显失误可及时订正。
三、让学生联系自己对传记的已有了解,同本文比较一下,明确传记的一般写法和特点,教师适当点拨。 传记开头一般介绍传主的姓名、籍贯,然后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揭示其性格、品行等,最后对所记之人和事作一评价。
四、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并讨论,要求:
画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并理解其性格特点。 (1)通过读,先找出相关语句。
(2)再讨论表现了其何样的性格、志趣等。 分析: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淡泊名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注重感悟。 “性嗜酒”:爱好喝酒,以酒自娱。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率性放旷。
“环堵晏如也”:尽管家境困难,衣食不周,但他毫不在意,表现了他乐观 豁达的性格,同时也表现了他能安于贫困的隐士形象。 “常著文章以此自终”:以诗自娱,不计得失。 “不戚戚富贵”:安于贫困、不求名利。
[教师应适时点拨,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其性格、志趣等。]
(3)小结:五柳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从对其讨论的情况不难发现:五柳先生是一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志向高洁的隐士。他虽然
生活窘迫,却乐观豁达,以酒、诗自娱,可谓超凡脱尘、与众不同。
(4)比较“五柳先生”和陶渊明的性格。
不难发现,“五柳先生”即陶渊明。本文即陶渊明的自传。[结合导课中的板书。]
五、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此语了解大意即可。如学生水平较高,兴趣广泛,亦可将此典故讲给学生听。(文中有注解)注意:有言,曾经说过。后文中的“欤”同“与”,表疑问语气。
必须明确: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只要能使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通晓大意即可,千万不可过分在字词解释上下功夫。
5.指导学生用白话文复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明显失误可及时订正。
六、加深感悟。
教师可向学生展示有关时代背景的材料,提醒学生回忆《桃花源记》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行比较思考:《五柳先生传》中看似平淡的内容中蕴含着什么深刻内涵?由此可以看出五柳先生具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提示:陶渊明寄情于诗酒,可知其对世俗的不满,对恬淡自由、人民安乐的生活的向往(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具有淡泊名利、安于贫困、志向高洁的情怀。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只要能谈出一定道理即可,切不要追求“标准答案”。]
七、背诵全文。
本文较短,可用“抄读法”让学生背诵。
八、作业:要求学生将本文译成现代汉语(不求字字落实,只求文能达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