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利用已有的经验,认识物体之间存在着轻重的差异。
2.通过“掂一掂”等活动,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间的轻重。
3.在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中,认识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获得比较轻重的活动经验。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厚薄、大小不同的两本书,苹果和梨,天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 (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板书课题 轻 重)
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掂一掂。
(1)让学生观察讲桌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
(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
(4)教师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来,再请2~3名同学掂一掂,说出谁轻谁重?为什么?
(5)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
(6)教师小结:文具盒和数学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轻谁重。
2.称一称
(1)出示苹果和梨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
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2)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
(3)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
三、全课小结。
师: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判断物体的轻重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掂一掂,还可以称一称。
板书设计:
跷跷板
用眼睛看
比轻重用手掂一掂
称一称
作业设计:
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教材P22-23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
2、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比较事物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轻重的方法。
3、通过中介物质的等量代换,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难点:通过等量代换推出两个物体的轻重。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天平等。
教学流程设计:
一、 谜语导入(出示PPT第一页,猜谜语。)
一匹马儿两人骑,
这边高来那边低。
虽然马儿不会跑,
两人骑着笑嘻嘻。
师:今天,邹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比比看谁最聪明。 (学生得到谜底:跷跷板。)导入课题。
师:我们班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答案。那谁都玩过跷跷板呢? (邀请甲、乙两位学生,这两位同学体格有差异。)
师:现在他俩去玩跷跷板,大家想想会出现什么样情形呢?
生:甲会沉下去,乙会翘起来。
生: 翘翘板就会倾斜,因为甲重,乙轻。
(引导学生说甲比乙重,乙比甲轻。)
师:那现在邹老师也想玩跷跷板,谁想和我一起去玩呢? (挑选学生甲。)
师:老师和甲去玩跷跷板,小朋友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生:老师那边低,甲那边高。
生:老师那边会沉下去,甲那边会翘起来,因为老师比甲重,甲比老师轻。
师:那请大家想一想,邹老师和甲、乙相比,谁最轻?谁最重?
生:邹老师最重,乙最轻。
师:小朋友们真棒,只是通过观察就看出了谁轻谁重。为了奖励你们,瞧,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宝盒)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获得了第一箱宝藏!接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更多的惊喜,你们有没有信心继续迎接挑战呢?
生:有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跷跷板出发一起来学习比较轻重,继续闯关,收获更多的宝藏吧。
(板书课题:跷跷板——比轻重)
二、探索新知
1、感受“掂一掂”
师:现在老师手里有一本数学书和一本字典,请同学们猜猜看哪个轻哪个重呢?
生:数学书重。
生:字典重,数学书轻。
师:呀!有的同学觉得数学书重,有的同学觉得字典重,大家的意见出现了分歧,谁能想出好办法来帮我们验证一下到底谁重呢? (学生积极想办法。)
生:可以用手来验证,一只手拿一样东西来比较。
(请两到三名学生用手掂一掂,再把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
师:现在大家都认为: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看来有些东西光用眼睛看并不能准确的判断出谁轻谁重。
师: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进行比较。
师 : 同桌合作找一找身边的两种不同物体,掂一掂比比谁重谁轻
生:同桌合作
师:大家真棒,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动脑解决了我们遇到的问题,又得到了新的宝藏!
(课件展示:宝盒)
师:不过小朋友们可不能骄傲,因为后面还有精细等着你们来发现哦!
2、感受称一称
师:老师会变魔术,看看我的手里有什么?
生: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师:赶紧猜猜看哪个重哪个轻。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师:既然大家意见不统一,那么我们用刚才掂一掂的办法来验证一下到底是苹果重还是梨重呢。
(学生掂一掂,依然得到不同的结果。)
师:同学们的答案都不同,这可怎么办呢?谁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帮帮同学验证一下呢?
生:用秤称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课件出示:天平)
师:介绍天平的构成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天平,看看左右两个托盘是什么状态? (展示:天平)
生:平平的
师:当天平左右两个托盘一样平的时候,我们就说左右两个托盘里的.物体一样中。
师:现在大家在看看天平,看看天平左右两个托盘还一样平吗? (教师操作,把苹果放在天平的左托盘里。)
生:不一样平,左边沉下来了
生:苹果重
师:我们班的同学太厉害了,太善于观察了。当天平地把边托盘沉下去,我们就说哪边的物体重。
(教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托盘里。)
师:现在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说说谁轻谁重呢?
(学生自由发言,试着说出理由。)
生:天平动了,梨这一边低。
生:梨那一边沉下去了,梨比苹果重。
师:小朋友们真棒,看哪边托盘沉下去就知道哪边重。怎么样,小朋友们在成功解决问题获得新的宝藏的同时,还交了天平这个新朋友,以后它也会成为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好伙伴。
(出示:宝盒)
3、练一练
师:还剩下最后一箱宝藏了,赶紧给自己拍拍手加加油吧!
师:出示一个铅球、一个皮球
师:小朋友们觉得谁重谁轻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又不统一了。那赶紧想想办法验证一下,看看谁这次猜中了?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
师:谁想来掂一掂感受一下
生:掂,铅球重
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
(一)看轻重:
(1)师: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大家有兴趣吗?叫一位小朋友上来两臂侧平举,老师讲两个重量不同的书包放在他的两个手臂上
(2)师: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轻重。(教师出示课题)
(3)师:根据你们刚才获得的经验,说说哪个轻、哪个重?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二)掂一掂:
⑴师:再来看看老师手里的两本书。猜猜哪个轻,哪个重?
⑵让学生自由猜测。
⑶让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验证刚才的猜测。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
?生: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用眼睛看的不一定是对的。
⑷教师小结:
⑸学生体验活动: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自己的数学书和课堂作业本谁轻谁重。把自己认为轻的物品举高些,重的`放低些。
(三)称一称:
(1)师:你们想不想再掂一掂?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谁来试一试?(分别请三名学生上台来掂一掂,得到的结论不一样)
(2)师:现在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轻?我们拿不准,那该怎么办呢?
(3)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个小能手,(出示并介绍天平)用它来称一称就知道了。 (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
(4)师: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要想判断准确,我们需要怎么办啊?(称一称)
(四)练一练:
(1)第23页第1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
(2)第23页第2题,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知道谁轻谁重的?你发现了什么?
(五)小结:
师:这节课上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 4
活动目标
1.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并乐意唱歌。
2.用自然欢快的声音学唱歌曲《跷跷板》
3.在活动过程中会与同伴合作
重点难点
重点:用欢快的声音学唱歌曲难点:学会与同伴合作
活动准备玩跷跷板视频、曲谱《跷跷板》、幼儿游玩跷跷板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运用情景及视频,进行开嗓练习及初步感知音乐旋律。
1.模范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进行开嗓练习。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坐车去游乐场玩吧,先坐汽车(嘀机、火车大(模仿各种音效开嗓练习)
师:去郊游好开心啊,我们一起唱首歌《小星星》
2.教师清唱歌曲,让幼儿初步感知歌曲旋律。
师:今天有两个小朋友也在游乐场玩游戏,我们一起来听听戏。(教师清唱歌曲)
3.观看视频,熟悉歌曲旋律
师:一起来看看他们到底在玩什么游戏(边播放视频边唱歌)
二、运用变换表达开心的方式及手指游戏反复聆听歌曲。
1.运用变换表达开心的方式反复聆听歌曲
T-S1:玩跷跷板好开心啊,你开心的时候你会做什么动作唱歌曲,最后嗨嗨时用该动作表现)
T-S2:你有没有不同的表达开心的`方式。(我们所有小朋友曲,唱到嗨嗨时做相应动作)
2.运用手指游戏及与凳子互动反复聆听歌曲。
师:跷跷板真好玩,我也好想玩呀,看我的跷跷板来了(说完游戏)
师:你们想不想玩跷跷板?你们的跷跷板在哪里啊?来准备
板了(教师唱歌曲,幼儿玩游戏)
师:刚刚是两个小朋友玩跷跷板,现在变成4个小朋友玩(教四个手指玩手指游戏)
师:刚刚的跷跷板太小了,我们换个大的吧(幼儿用凳子当跷游戏)
三、运用师师互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游戏自然跟唱。
1.利用师师互动,反复自然跟唱歌曲。
师:跷跷板真好玩呀,我请XX老师和巧巧老师一起玩,(教师上天时我落地就一蹲一起)
2.运用师幼互动自然跟唱歌曲。
T1-S1、T2-S2:谁想和老师一起玩跷跷板啊?(请想玩的小朋边玩,唱完后再去请小朋友)
3.运用幼幼互动自然跟唱歌曲。
师:跷跷板真好玩啊?现在请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玩跷跷作边玩边唱)
4.结束活动
师:跟你的好朋友玩跷跷板开心吗?我们一起出去外面找更多。
附1:【曲谱】
歌曲《跷跷板》
1=D2|4
565|132|556523|10
565|132|5653|13跷跷板真好玩你上天时我落跷跷板真好玩你上天时我落5653|231|XX||
小朋友们真开心嗨嗨!朋友们真开心嗨嗨!
附2【手指游戏玩法建议】1.跷跷板,真好玩——手指对手指随音乐摆动
2.你上天时我落地——手指做一边高低的动作
活动总结
本活动生动、有趣、层层递进,达到活动目标。在活动过程中戏让幼儿反复聆听,在不断的游戏中学唱歌曲,与幼儿互动性强教师要是能及时退位就更好了,这样能让幼儿自主演唱歌曲
1.小朋友们真开心——两个手指转圈
2.嗨!嗨!——做拍手、抱抱用于表现开心
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小实验,感受重量
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引出“轻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
1、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
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
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习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习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学生动手操作
②操作2:
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活动:小朋友们猜一猜,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
出示天枰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
四、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原理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德育目标)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教学准备:
根据教科书给出的探究指向,动员学生课前玩一玩跷跷板,并准备进行探究的有关材料,如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等。根据教学设计,教师还应相应地为学生准备其他探究材料,如设计表格、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三、教学流程:
一、回忆、交流玩“跷跷板”时的过程及发现的有趣的现象。通过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进行交流,发现跷跷板平衡的特点。
二、探究怎样使杠杆尺平衡。组织学生利用杠杆尺来研究平衡现象。
1.提出活动指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预测。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4.进行探究实验。
5.交流实验情况及发现。
6.总结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三、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拓展活动:我们来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六、拓展活动:
1.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2.课下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平衡现象,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
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篇四:
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学情分析
“轻重”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内容选取学生身边的、常见的、较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比较轻重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发现比较的方法,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三、重点难点
对轻重的感知、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活动1
【导入】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小实验,感受重量
1、引入:让同学们把一支铅笔和铅笔盒分别放在两只手上,感受它们的差别。
2、引出“轻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板书课题:跷跷板)
活动2
【讲授】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1、看一看、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1)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的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2)看第二幅图: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提问:你能说一说,在他们三个当中,谁最重,谁最轻?,
生:狮子比老虎重
生:跷跷板重的一端会下降
生:老虎比豹子重,狮子比老虎重
(3)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或教室里哪些物品一看就知道谁重,谁轻
活动3
【活动】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铅笔盒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铅笔盒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②操作2:再拿出数学书和练习本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活动4【活动】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3、猜一猜、称一称
(1)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出示天平称一称)
(2)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球让学生猜猜哪个轻,哪个重
强调: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也不一定轻;轻重是相对而言的
活动5【练习】实际应用拓展练习
第23页第1--3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让学生说出理由,如有必要教师可适当提示)总结延伸 重申重点
1、小朋友们,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学得愉快吗?老师也很高兴,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又有哪些进步?(学生总结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教师强调轻重的相对性以及不一定大的物体就重)
2、你认为我们班今天谁的表现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你自己的表现呢?(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板书设计:
跷跷板
看一看 轻的上翘
比轻重的方法: 掂一掂 重的下沉
称一称
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 8
活动目标
1、学说儿歌,感受朗诵儿歌的乐趣。
2、初步感知高和低。
活动准备
挂图若干个跷跷板模型,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导入。
师:刚才我们去哪里玩了?玩了什么?你们觉得好玩吗?
二、教师出示大图,引导幼儿观察后提问:
图上有谁?他们在玩什么?跷跷板是怎么玩的?
三、教师出示自制跷跷板,边摆弄跷跷板边示范念儿歌。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小的跷跷板,我们一看,这个跷跷板长得和我们玩的跷跷板一样吗?今天跷跷板也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请小朋友听听,跷跷板里的儿歌都说了些什么:“跷跷板,两边翘,翘一翘,翘一翘,高高低低真奇妙。”这首儿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跷跷板》,小朋友在玩跷跷板的时候是怎样子的?(一边高一边低)
四、学念儿歌。
1、教师示范朗诵后提问:
师:儿歌叫什么名字?
2、教师边摆弄跷跷板边和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念这首跷跷板的儿歌吧!念儿歌的时候,老师大声念,请小朋友小声的`跟着老师念,听听谁的声音最好听。
3、教师边用手演示边与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老师不仅带来了模型跷跷板,看,老师的手也能变成跷跷板哦,看看老师变成的跷跷板会不会念儿歌呢?我们一起它好吗?
4、幼儿边模仿老师的动作边大声念儿歌。
师:现在也请你们把自己的小手伸直,变成跷跷板,用好听的声音一起念儿歌吧。
五、一边念儿歌,一边做《跷跷板》游戏。
1、先请两名幼儿上来做示范。
师:请大家想想:还可以怎么变跷跷板呢?(先请幼儿思考后教师再请一名幼儿上来做示范,边做边念儿歌)
2、请幼儿自发找朋友,两个为一组,集体一起边做游戏边念儿歌。
师: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朋友,两个两个一起上来做跷跷板的游戏吧,做游戏的时候我们要一边做一边念儿歌。
六、发给幼儿跷跷板模型,边玩边念儿歌。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很多跷跷板的模型,它们也想和你们一起做游戏,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模型,一边玩一边和老师念儿歌吧。
活动延伸
刚才老师教给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游戏,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出去外面玩跷跷板的游戏吧。
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杠杆尺、钩码、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1、观看课件,看看小猪遇到了什么麻烦?
2、学生交流小猪犯的错误,想办法帮帮小猪。
3、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观看课件,看看小猪又遇到了什么麻烦?
4、怎样帮它改正呢?
5、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提出问题,水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平衡?
你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用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呢?
二、师生互动探究
1、出示杠杆尺,介绍杠杆尺的部件。
2、学生观察交流杠杆尺的.特点。
3、提出问题:我在左边第一格挂一个钩码,如何让杠杆尺保持平衡?
4、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操作演示。
5、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验证?
6、交流实验注意问题。
7、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下来。
8、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9、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有没有发现规律?假如我在左边第四格放 2 个钩码,你能不动手直接说出如何让杠杆尺保持平衡吗? 假如在左边第五格放2个钩码呢?
10、你找到规律了吗?
11、应用规律在杠杆尺能够操作的范围内你自己提出问题,让小组同学直接说出结果并进行验证。
三、生活中的平衡
1、我们已经知道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我来考考大家看看你能否用平衡规律解决问题,大家看课件。
问题
1、爸爸和小朋友怎么玩跷跷板?
问题2、3个小朋友呢?
2、生活中用到平衡规律的地方还有很多,继续观看课件。
(1)杂技演员走钢丝
(2)介绍天平
四、拓展活动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揭示课题。
2、我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做什么? 出示杆秤,鼓励学生课下自己制作。
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 10
导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 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导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导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导学过程
一、活动一:
“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 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三)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二、活动二:
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 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
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 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
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 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
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
(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 没有办法呢?
(4)小组讨论,汇报.
(5)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尽可能给予 演示.同时,要考虑方法的可行性.
四、活动四:
总结探索结果
(一)教师介绍生活中的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
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我们的前人就是根据你们的这些想法
发明了天平,秤等很多种能够准确的测量出物体重量的工具.而且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你们见过吗?
(二)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图片:练一练 1
2.出示图片:练一练 2
3.出示图片:练一练3
(三)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上得高兴吗?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我觉得
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你觉得今天你又有那些收获?又有那些进步?这节课咱们班谁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
【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跷跷板》教学设计10-27
《跷跷板》教学设计优秀05-26
《跷跷板》教学设计9篇03-08
《跷跷板》教学反思04-03
跷跷板教学反思10-17
《跷跷板》教学反思04-03
跷跷板教学反思10-17
《跷跷板》教案03-14
跷跷板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