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昼夜交替》教案(精选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昼夜交替》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昼夜交替》教案 1
教学目标: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
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
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时间: 二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
2 、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3 、学生讨论交流。
二、学习新课:
[ 活动一: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
1、你认为昼夜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自转、围着你转)
3、学生讨论并交流。
4、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以上两种情况,会是哪一种?) (教师记录下学生发表的各种可能性)
5、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你们的假设吗?
(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6、学生讨论汇报并上台演示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几个注意点:
( 1 ) 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 2 ) 把投影仪(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
( 3 ) 投影仪(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仪。
7、学生分组模拟实验,讨论昼夜的成因。
8、分组汇报。
《昼夜交替》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经历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猜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活动的课件)
2.地球仪,大头针,电筒。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
2.问:学生看到什么?有什么问题?
3.收集归纳学生形成的问题。
二、推测假设
1.为什么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白天和夜晚会不断交替呢?
2.学生根据已月的知识作出假设。
3.师收集学生的假设。
三、模拟实验
1.师出示实验器材,让学生明白其作用。
2.学生做模拟实验并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四、进一步推测
1.在同学们猜测中你认为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哪种可能性最大。
2.学生推测,交流。
五、阅读资料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
六、交流汇报
七、课外延伸
1.课后了解哥白尼的故事,并把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与同学交流。
2.了解更多有关天文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教案 3
教学目的: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实验探究:
1、 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教学后记:
《昼夜交替》教案 4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三课。这一课试图让学生对生活中看到的昼夜交替现象做出自己的比较合理的解释,而解释的途径是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生活中昼夜交替的周期、昼长夜短等现象来找寻正确的解释。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是很多的,五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
因此我们让学生独立去经历这个解释过程是有很大的难度的,而且学生对正确的解释是有所了解的。因此我们把本课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明白在证据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要找到正确的正确解释就需要寻找更多的信息和证据。因此我们在首先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老师讲述历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回到古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昼夜交替是太阳绕着地球运动。
但在历史上很多科学家对此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地球绕太阳转是不是也会出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呢?这就涉及到相对运动的知识,但学生对这个知识是陌生的,因此老师在这里设计了一个相对运动的模拟实验,让学生明白昼夜交替现象不一定就是太阳在绕地球磁转,也可能是地球在动,那地球和太阳到底有哪些运动方式会造成昼夜交替现象。面对这样一种局面,学生会奇怪怎么有这么多种解释呢?
到底哪种才是正确的呢?于是老师又设计一个环节——用科学家探究自然现象的例子(恐龙灭绝等)来说明: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要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证据才能更接近真理。
学生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还没有最后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历这样一段科学探究史,产生了深刻的科学价值观,积极地影响着学生将来的科学学习,这是本课的目的。
学情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寻找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情况;
2、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观察、实验、交流、倾听;
3、让学生知道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
4、让学生了解要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证据才能更接近真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
1、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昼夜”。知道“昼夜”是什么意思吗?
2、“昼夜”是按怎样的规律出现的呢?
3、我们把昼夜这种依次循环出现的现象叫做“昼夜交替”(板书“交替”)。昼夜交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思考、交流
学生回答自己知道的原因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
二、新课
(一)讲述历史
1、老师讲述古代科学家对“昼夜交替”的解释。学生倾听思考观看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入古代科学家思考的情境
(二)做相对运动的游戏
(1)请两个同学来做一个模拟实验:请同学甲上来模拟地球不动,同学乙模拟太阳绕着同学甲转。问同学甲:看到乙(太阳)在你视线内怎么出现和消失的?
(2)提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也可以看到这个现象?
(3)小结:看来看到太阳不断从左边出现到右边消失不见得就是太阳要绕着地球转,还可以是地球自己转动,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古代也有一些科学认为看到“昼夜交替”现象也可能由于其他的运动方式形成的,于是科学家们也提出了很多种假设,大家想想你能找到几种呢?
请两生做模拟实验,全班同学思考
学生在讲台上演示
学生思考
让学生感受相对运动,对昼夜交替只是太阳绕地球转提出质疑
(三)模拟“昼夜交替”实验,发现多种情况
1、实验要求:你们自己来做模拟实验,看看你们不能找到几个太阳、地球的运动方式,也可以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2、实验提示:
第一、你可以让地球动,也可以让太阳动,但要让它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和位置,太近太远都不便于观察;
第二、可以用一个“小纸人”代表我们自己。
第三、注意观察“小纸人”是否经历昼夜交替,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3、请大家说说你们在实验中的发现。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
小组汇报研究的结果。倾听、质疑
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昼夜交替的多种解释
(四)分析拓展
1、对于昼夜交替这一种现象我们现在产生了这么多种可能的解释,科学家们在遇到一个现象的时候往往也会提出多种解释。这些解释都有各自的道理,而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还没有研究出来,科学家们还需要搜集更多的证据和信息继续研究。
2、哪种情况才是对昼夜交替正确的解释呢?这几种解释中最多只有一种是正确的,但仅仅靠今天的模拟实验能解决这相问题吗?显然不能,我们需要更多的证据。用事例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三、学习小结,激发进一步学习兴趣
1、今天我们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2、今天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找到了对于一个自然现象人们可能会有多种解释,但要找到符合真实情况的解释我们需要的更多的信息和证据,当我们获得的证据越多,我们就越可能对我们看到的现象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我们也就越接近真理。
思考、交流 为以后几课学习地球太阳运动打下铺垫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昼夜交替的解释
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并自转; 多种解释 → 寻找更多证据 → 正确解释
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转;
《昼夜交替》教案 5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紧紧围绕地球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地理意义进行学习,而昼夜交替则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它对我们以后学习时差和昼夜长短起到了铺垫作用。并且,学生对昼夜交替的学习有利于透过一些自然现象认识到事物本质规律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想象。
(2)能够读图判读晨昏线,并能够运用晨昏线的特征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学挂图解释昼夜现象,运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运用教学挂图分析晨昏线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本质性的价值观。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晨昏线的判读和特征及运用。
2.难点:晨昏线的判别和特点。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读图分析能力要求很高,晨昏线特征的运用是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运用之一。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对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读图分析法为主,通过地球仪演示,让学生根据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运用教学挂图,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晨昏线的特征,同时辅以情景创设,采用设问式教学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地球仪,地图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一些小问题(如在同一时间里,为什么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两个环节进行。
我的时间分配如下,新课导入三分钟,新课教学十九分钟,总结一分钟。
(一)贴近生活,导入新课
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现象联系紧密,因此我通过生活中的白天黑夜引出昼夜现象,再指出日复一日白天黑夜往复交替的事实,从而引出昼夜交替现象。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明确关系
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首先要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昼夜现象呢?),为了实现学生由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到从空间上进行地理规律的分析的思维角度转变,我写一副对联(人间豪杰立地顶天,天外来客俯视星河)来对学生作出引导,通过教学挂图让学生从宇宙空间角度来认识昼夜现象,点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概念,并明确这是由太阳和地球双方的特性决定的。接下来通过地球仪来演示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再指出相对于静态的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则是动态的,让学生明确昼夜交替是在昼夜现象的而基础上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步步引导,合理过度
在上面知道了昼夜交替的原因,通过生活中日复一日的昼夜交替现象我们可以得出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这里的一日是指太阳日(24小时),在这里要强调我们的研究对象为地球和太阳,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所以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再指出昼夜交替影响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3.图文结合,突破难点
让学生观察教学挂图,指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圈),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挂图形象直观的出分界线在空间上表现为一个圈。再指出,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构成的,通过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黄昏日落的自然下现象引导出晨昏线的判读方法,即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经过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经过的分界线为昏线。在这里要强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这个前提条件。接下来,通过教学挂图来分析晨昏线的特征,针对晨昏线是过地心的大圆的这个特点,以赤道为例补充说明球体上大圆的知识点。在特点中重点强调晨昏线平分赤道,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六点,昏线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十八点,并指出这点在以后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对于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以及将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即可得出,作简要解释即可。
六、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
一、昼夜现象
四、晨昏线
二、交替原因1.构成
三、交替周期2.特点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纲目式板书,比较简略,易于突出重点,有利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昼夜交替》教案 6
一、引入新课
复习自转运动的特点;
问题:一天当中我们会经历白天黑夜的交替变化?
二、学习新课
(一)、时区的划分
阅读课文17页,回答以下问题。
1、有了地方时为什么还要划分时区?
2、什么是中央经线?怎样求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
3、什么是区时?与地方时有什么区别?
教师引导:
1、每个时区中间的经线称为中央经线。
中央经线=15°×时区数
2、区时就是本时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可见区时实质也是地方时,是特殊的地方时,因为只有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才能称为区时,并不是所有地方时都是区时。但区时一定是地方时。
教师投影:时区的划分
学生分组讨论:
1、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为中央经线?
2、中时区以东和以西,依次分为哪几个时区?
3、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
4、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有什么特点?
5、每个时区的范围是什么?
6、如何求时区号数?
7、伦敦、开罗、莫斯科、北京、东京、纽约分别在哪个时区?
(二)区时的计算1。例题引导:
(1)、如果中时区为12:00,那么东一区的区时是多少?东二区呢?东三区呢?西一区呢?西二区呢?
(2)、如果中时区为3月11日子夜(24时),算一算北京和纽约所在时区的.区时
分别是多少?学生分组互动
教师总结
计算方法:所求时区的区时=已知时区的区时+时区差
(3)趁热打铁: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时间是8月8日晚8时,以下各地小朋友观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伦敦开罗莫斯科东京纽约
2、特别的计时方法
阅读课文17页第三自然段,思考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采用了哪些特别的计时方法?
(三)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例题:
(1):若140°E上是3月5日17:20,求北京时间?
(2):假设此刻东七区为3月9日14:00,求北京(116°E)的地方时?
学生活动
教师小结:无论是已知地方时求区时,还是已知区时求地方时,都需要把区时转化成其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然后以地方时的计算步骤计算。
三、随堂巩固:
作业:
1、已知北京时间为3月6日12:30,求23°W的地方时?
2、已知20°E上是3月5日8:10,求78°W所在时区的区时?
《昼夜交替》教案 7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从成因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时区划分;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掌握区时的简单计算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的演示和参与演示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通过读图、画图、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提高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时区的划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球空间思维和想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时区划分、区时的计算,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
(1)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3)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地方时与区时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说学法
要提高40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程序
《昼夜交替》教案 8
(一)课前谈话
出示转椅。
师:同学们,这个椅子能干什么?(转)谁想上来玩一玩?
请看着队牌,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生:太阳、星星……都在围着我转。
师:(对着其他同学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队牌没动,是他自己在转动。
师:刚才大家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现象也就不同。
今天的科学课就需要大家像刚才那样,大胆地说出你的想法,严谨求证,相信通过我们的配合,一定能上出一节生动、有趣的科学课。同学们,你们有信心吗?
生:有!
(二)导入新课
师:我们来看一组照片,(出示)这是哪?
生:摩天轮。
师:(点击第二张)这里呢?
生:晚上的摩天轮。
师:(出示两张照片对比)这两张照片有什么不同?
生:一张是白天,一张是晚上。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昼夜图)在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是白天,叫昼;背对太阳的一面是晚上,也叫夜。
现在是什么时候?(昼)12个小时之后呢?(夜)再过12个小时呢?(昼)再过12个小时呢?(夜)
昼夜会不停地交替出现,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昼夜交替现象”。(板书课题)
师:我们来看看生活当中昼夜交替的现象。
播放视频:太阳东升西落。我们看到太阳东升,白天来到;太阳西落,夜幕降临。第二天太阳又从东方升起,白昼又来临了……昼和夜就这样不停地交替出现。
师:昼夜交替现象的出现与什么有关?
(出示卡片太阳、地球,贴在黑板上。)这是什么?
如果太阳、地球都静止不动,地球上有昼夜现象吗?哪里是昼,哪里是夜?(板书:画上昼夜)昼夜会交替吗?(不会)为什么?(没动)
太阳、地球怎样运动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并将你们的猜想记录在实验单上。
生:分组讨论、记录。
(三)做出假说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生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生3:地球自转。
生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师:(板书4条假说)(出示模拟动画)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大致得出了4种假说。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
生:做实验。
(四)模拟实验
师:我们要研究太阳和地球的运动情况,用什么来模拟太阳?
生:用手电筒。
生:蜡烛。
师:这两样材料都能喝太阳一样发光,我们就用手电筒来模拟太阳,那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呢?
生:兵乓球
师:兵乓球效果怎么样?还能用别的材料来模拟地球吗?
生:地球仪。
师:固定好的地球仪就方便多了。
这种用模型来模拟的实验我们叫做模拟实验,这是科学家经常用到的一种实验方法。
师:地球仪这么大,能不能找一个地方来观察,你们说行不行?
生:行。
师:那找哪里来观察呢?
生:中国。
师:1、那就把中国作为我们的观察点,在上面贴上红星,做个标记。
2、太阳、地球的位置这样放行不行?(高度、距离要恰当)
3、这样转动行不行?(转动的速度要尽量保持平稳)
4、至少要转一圈。
5、及时指出观察点的昼夜现象。
6、做好实验记录。
师:你对周围的环境还有什么要求吗?(暗)
请同学上台演示实验。
接下来就请材料员上来领取材料吧!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五)汇报交流
师:请各小组汇报你们的实验发现。
下面的同学看好红星观测点,跟着做实验的同学指出昼夜。(老师让孩子停顿4次,指明昼夜)
学生汇报。
师:这4个实验都可以让我们看到昼夜交替现象,那么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1:不是地球在转就是太阳在转。
生2:总有一个是在动的。
师:只要太阳绕着地球,或者地球绕着太阳进行圆周转动就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师:现实生活中,这4种假说肯定只有一种是正确的,在没有新证据之前,哪条假说暂时是正确的`呢?
同学们还不能确定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我们还不能知道哪个假说是正确的。老师给你们提供了点资料,你们能从资料里寻找新证据,找出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吗?
学生查找新证据。汇报。
师:这是你们的想法,我们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说的吧。(视频昼夜交替的解释)
师:看过了科学家的解释,你找到地球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了吗?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知道昼夜交替现象和地球、太阳的运动有关。(坐在转椅上)地球怎么运动才会看见太阳东升西落?关于地球运动的知识,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昼夜交替》教案 9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制定研究动植物是怎样适应昼夜变化的计划
设计实验研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研究活动中不伤害动物、不损伤植物,学会关爱生命。
科学知识
知道昼夜变化会影响动植物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
制定研究动植物是怎样适应昼夜变化的计划
设计实验研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教学准备】
常见动、植物的图像资料做成PPT、小猫(或其他小动物)、小瓦手电筒等。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上昼夜交替。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会不会影响动、植物的行为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老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初次探讨昼夜现象对动植物的影响(唤醒学生生活经验)
1.小组交流:我们知道的动植物行为受到昼夜变化影响的例子。
动、植物名称
受到昼夜变化影响的表现
2.交流、注意避免重复发言。
3.欣赏幻灯片,思考问题:
【幻灯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A.昼夜对植物(太阳花、向日葵、昙花、郁金香、牵牛花、合欢树等)的影响;B.昼夜对动物的`影响(蛾、蝙蝠、蝶、狗、公鸡等)。】
(1) 观察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和视频。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 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3) 动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有什么变化?有什么规律?
4.集体交流。
教师小结:每种动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动植物生活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二)、探究一种动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
1.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它们对昼夜变化的适应?(白天干什么,在夜间都干些什么?……)下面请各小组选定一种动物,写出观察研究计划。
2.学生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3.交流计划,共同讨论确定方法。
4.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呢?(要求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卫生,选择性情温驯的动物,例如小猫或小白鼠。同时教育学生爱护动物,减少对动物的伤害。用小电筒照眼睛也能明显看到瞳孔的收缩,但灯泡不能太亮。)
5.布置学生课外研究,做好研究记录。
三、拓展 研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昼夜现象对植物有什么影响?植物怎样适应这种变化?请同学们课外选一种植物进行研究。(可以选择的课题:商场门前被缠满小灯泡的树与周围没有缠灯泡小树苗生长状况对比调查)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 10
我是xx学校的科学老师,今天我展示的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昼夜交替现象》,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1、教材简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这就要用到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安排在本单元的后几课。
2、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过程方法:
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设,并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情感体验:
认识到一种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培养主动探索,积极合作的态度。
3、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4、教学手段:本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实物。根据教材实际情况,我没有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而主要利用实物进行模拟实验。如: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三、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昼夜交替现象》这堂课,我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观察、研讨、推测假设、验证,以进一步研究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四、说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假设法、模拟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的途径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引入新课:
首先,通过老师谈话引入课题。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地球,就这样白天和黑夜不停的交替出现。白天可以叫做---(昼),晚上可以称为---(夜)。今天我们就来探索-----“昼夜交替现象”(板书课题)。然后老师提出问题:
①白天跟晚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白天有阳光,晚上没有)
②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与什么有关?(地球和太阳)
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回答自己知道的,从而老师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最后过渡:地球与太阳怎样运动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科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是提出很多的假设,然后再对自己做出的假设进行论证,最后发现规律。今天我们也来当科学家。
(教学伊始,为学生创设情境,并联系学生生活,引出昼夜,使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下一步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大部分推测假设:
1.学生以“头脑风暴”的`形式作出假设,暴露学生的初始想法:画示意图(注意事项:标出地球、太阳的名称,用箭头表示运行的方向)
2.收集学生的假设: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自转;
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以前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肯定有些许了解,也就让学生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同时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想,进行科学预测的习惯。)
过渡:有好几种观点,到底哪种是正确的,或者说一种正确的都没有,怎样去判断呢?
(地球与宇宙的教学,难在学生空间观念建立。先让学生自己想象画图、到小组讨论,再到全班交流,为的让学生的思维有梯度的发展和完善。)
第三大部分模拟实验:
1、出示实验器材,明白用途。
(1)把乒乓球当作地球,用手电筒来代替太阳呢?地球上被太阳照亮部分是?(昼)没被太阳照亮的是?(夜)
(2)用彩色笔在乒乓球上画红星作标记,假设就是我们的家。
怎样才能让红星处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假设。
2、小黑板出示实验要求:
(1)作标记:在乒乓球上画红星。
(2)实验中乒乓球不要转动太快,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
(3)认真观察:小红旗处昼夜会不会变化?
(4)完成实验记录表,作解释。
昼夜交替实验记录表
实验情况
能否解释昼夜交替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
3、材料员来领材料、实验记录表,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交流沟通。
过渡:各小组来汇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好吗?
(把课堂还给学生,本节课的内容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
4、学生上台展示、交流,给予评价。
5、实验小结:
提问:我们在做的几个模拟实验,地球或太阳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只要太阳绕地球或地球绕着太阳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科学探究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科学的思维过程。更是学生经历、体验和发现的过程。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检验自己提出的预测,能用语言描述实验的整个过程,并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地球或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点。)
第四大部分总结、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有什么收获?
(2)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这种自然现象,虽然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但合理的只有一种,要找到符合真实情况的解释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和证据,当我们获得的证据越多,我们就越可能对我们看到的现象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我们也就越接近真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把你得资料带来我们一起交流。
(联系生活,深化运用。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同时学生交流分享收集的信息资料,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
六、说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画的示意图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顺时针转、逆时针转两种)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顺时针转、逆时针转两种)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顺时针转、逆时针转两种)
④太阳不动,地球自转(顺时针转、逆时针转两种)
(板书是微型的教科书,利用板书,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七、说教学评价:
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我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在本节课我将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1、在“推测假设”环节中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
2、在“模拟实验”环节中采取小组评价。
3、在“汇报展示”环节中采取教师、学生对汇报者实验活动作出评价。
4、在“实验小结”环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昼夜交替》教案】相关文章:
昼夜交替说课稿07-12
《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教案范文09-25
昼夜交替的解释说课稿11-02
《昼夜交替现象》的教学反思09-05
昼夜交替现象评课稿12-13
昼夜交替是地球公转还是自转引起的?06-01
五年级下册科学《昼夜交替的解释》说课稿08-10
五年级科学《昼夜交替现象》评课稿10-30
昼夜温度的变化教案06-21
春夏交替的诗词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