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集锦九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长,是时候开始写计划了。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1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四、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应该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为了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应该: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等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
(4)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认数与计算相结合,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数和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紧密联系着的。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采取逐步扩大数的范围,同时结合数的认识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比较容易理解,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计算。
3、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数概念的建立,对儿童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儿童入学时都已经会数甚至会读、写20以内的各数,但是对于数的概念未必清楚。因此在每一段认数教学中,都要教学数的基数含义、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序数含义、数的组成等内容。同时注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不急于评价各种算法的优劣,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注意体现因题而异可以采用不同的算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计算方法。
5、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儿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入学前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经验。小学低年级的几何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逐步发展起空间观念。因此,教学时应该注意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通过大量、丰富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丰富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体验图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大量感知的过程中,逐步体会什么是空间与图形,利用这些知识我们能做什么,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为此,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观点,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
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就成为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时,从儿童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来看,儿童是通过活动在其心理结构和周围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构建知识的。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8、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努力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主要表现在: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并会产生与同伴交流的愿望,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2)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获得信息,加深知识的理解。
(3)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提供了方便。
五、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1.实物(动物、水果等)图画卡片、数字卡片、符号(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图形卡片这些都可以供学生认数、计算和分类等内容时操作用。
2.口算练习卡片
3.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计算圆盘这是为使学生达到计算熟练用的学具。
4.数的组成练习卡片这是为使学生掌握数的组成的练习材料
5.计数器这是演示20以内的数和计算用的一种教具。
6.绒板这是用来演示数数、计算和分类等内容用的教具。
7.钟面
8.方木块可以用来数数和演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9.小棒本学期每个学生要准备20根小棒。
10.数位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用。
六、课时安排
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1课时的教学内容,正课16周,总复习4课时。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0课时)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3课时)
五、分类(2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4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八、认识钟表(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11课时)
1.9加几……………………………………………………………………………3课时
2.8、7、6加几……………………………………………………………………4课时
3.5、4、3、2加几………………………………………………………………3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2
一 、指导思想:
通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树立数学到处可见的观念。
二、 教学内容:
1、 数一数
2、 比一比
3、 110的认识和加减法
4、 认识物体和图形
5、 分类
6、 1120的认识
7、 认识钟表
8、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9、 数学乐园
10、我们的校园
三、教学内容分析: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习,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教学目标:
1、 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组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 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 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 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 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 初步认识钟表,会人士证实和半时。
8、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 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610的加减法
2、20以内的进位加法。
难点:1、10以内数的组成
2、凑10法。这是学生学习20以内仅为加法的计算方法之一,学好这部分内容将对学生计栓产生积极影响。
六、主要教学策略:
1、加强直观教学,增强操作、观察、时间等教学手段的应用。
2、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数的组成,以及20以内的家法的计算方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知识的迁移作用,降低难度,分散难点,减小教学步子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3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是很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三、 教材分析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习,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体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五、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 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7、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 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六、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4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4)班、(5)班的数学教学。其中一(4)班有40名学生,男生21人,女生19人 ,一(5)班 有42人,男生 人,女生 人。
1、知识掌握情况:两个班的学生对10以内的数数都掌握地挺好,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能数100以内的数,知识方面可能对他们来说不会存在太大困难。但两个班还是存在一部分后进生,如一(4)班的金翔,范晨刚等。
2、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除了简单的计算能力、数数,其它的数学思想方法基本上没有,特别是数学语言的表述,由于年龄的关系,没有任何的表述能力。
3、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刚跨入小学,对数学课堂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
相信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和努力,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并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地提高。
两个班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及素质都会得到更好地提高。
二、教材总体分析:
(一)本册教材内容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共十个单元。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难点: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
(三)教材编排特点: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习,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单元教学要点分析: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比一比”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
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重、难点: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第五单元“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
重、难点:确定分类标准,掌握分类方法。关键: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重、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6—10的加减法。关键: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
重、难点: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关键:通过直观操作,逐步形成数概念。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
重、难点:会看整时和半时。关键:掌握看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重点: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关键:掌握一种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 初步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习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习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习、有条理、讲究美的好习惯。
5.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6 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
五、综合实践活动:
1、内容: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情境,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具体安排
“数学乐园”是安排在第10周。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乐园”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数学意识。
“我们的校园”安排在第 周,借助“我们的校园”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启发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加深理解本册教材所学的内容并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看简单的统计图。让学生体验校园生活中存在的数学,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5
一、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四班五班共有学生100余人。由于学生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认真”。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6
一、学情分析
班上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二、教学理念
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
四、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内容为依据。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是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分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比一比”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重、难点: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第五单元“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重、难点:确定分类标准,掌握分类方法。关键: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重、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6—10的加减法。关键: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重、难点: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关键:通过直观操作,逐步形成数概念。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重、难点:会看整时和半时。关键:掌握看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重点: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关键:掌握一种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
六、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 初步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习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习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习、有条理、讲究美的好习惯。
5.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6.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
七、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7
一、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8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几》例1第88-89页。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
2、在探索9加几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10加几的转化思维,培养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渗透转化思想;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四、教学难点:“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的学校要开运动会了,你们想去看一看吗?(想)那就和老师一起来闯关吧!
(复习)
1 、口答;2能分成1和几?5能分成1和几?4能分成1和几?6能分成1和几?7能分成1和几?
2.说得数:9+( )=10 9+1+2=? 9+1+6=? 9+1+4=? 9+1+3=?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顺利的闯过了俩关,那就让我们到运动场上去吧,那里的运动会已经开始啦!你们想去看一看吗?[出示校园运动会场景图]
(二)探究新知:
1、利用主题图,学习例1. 1.
师:运动会上的比赛热闹极了,请小朋友们认真的看一看同学们都参加了哪些项目? (举手回答;有踢毽子的、有跳绳的、有跑步的、跳远的、)看来大家都是爱运动的孩子。
2.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这些运动员参加比赛很辛苦,于是学校服务队的小朋友给这些运动员准备了好多好多牛奶(出示牛奶画面),已经送走了一些,请大家帮小朋友们数一数现在还有多少盒没送?(也就是说现在一共有多少盒牛奶?)
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能告诉老师吗?
[交流汇报]:
老师请一位勇敢的小朋友举手说你是咋样数的? (一盒一盒的数,1、2、3、4、5、6、7、8、9……12、13共13盒。) (接着数的方法;盒子里已经有9盒,然后接着数10、11、12、13、共13盒。) (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牛奶放在盒子里,凑成10盒,10盒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2)该怎样列式呢?
①根据学生回答板书9+4=13 [ 多媒体出示牛奶凑10法图] 演示凑10法转换过程法{从外面拿一盒放到箱子里,把箱子里凑成十盒;加上外面的三盒就等于13盒}(演示把箱子外面的一盒放入箱子里,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凑十法
②在白板上画图,让一孩子上台圈一圈,加深理解“凑十”。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用来计算的9加几的方法在数学中就叫“凑十法”,也就是把没学过的9加几变成我们已经学过的10加几来算。(9加几→10加几)
(3)巩固“凑十法”;
(4) 出示“凑十法”法则 ;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谁会读;
(二)利用身边的资源学习几加9(跟例1调换加数的位置,明确分出来的1要和9在同一边)
师:同学们,老师星期六写了5封表扬信,星期天写了9封表扬信。这两天一共写了多少封表扬信呢?(板书:5+9=)
⑴5+9等于多少?
(2)探讨:5+9的计算方法.
(3)学生交流计算方法:
(4)规范格式。强调:分出来的1一定要和9在同一边。
(三)巩固
课本89页做“做一做” 在书本上完成,抽查展示,并作讲评。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
(五)板书设计:
9加几 (分1给9凑成10) 9+4=13 5 + 9 =14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8
一、概况
一年级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是在经过一年的学前教育后进入小学的,成为一名正式的小学生,当然也还处于启蒙阶段,学生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以及个人的接受能力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了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这就是关键,再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了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就使学生迈向了数学学习成功的第一步。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2、教学目标
①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②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③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⑤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⑥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本文由方案库为您搜集.整理,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⑦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⑧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方案范-文库_为您搜集整理学习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⑨培养学生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⑩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
①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及10以内各数的组成。
②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③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④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⑤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⑥会进行比一比,直观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初步认识钟表。
4、教学难点
①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②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③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了解分类方法进行简单的分类。
⑤认识钟表。
5、教具准备
①实物(动物、水果图画卡片、数字卡片、符号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图形卡片;
②口算练习卡片;③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计算圆盘;④数的组成练习卡片;⑤计数器;⑥绒板;⑦钟面;⑧方木块;⑨小棒;⑩数位表。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刻苦钻研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本文由方案库为您搜集.整理,认真上课批改作业,用教师的言行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愿学、乐学。
2、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方案范-文库_为您搜集整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课堂上多用儿童化的语言,多给学生微笑和鼓励,努力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4、抓好单元检测,把好单元教学关。
5、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力争做到数学学习起步阶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6、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学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课时安排
1、准备课2课时 第一周
2、位置 3课时 第二周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0课时 第三至五周
①15的认识
②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③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4、认识图形(一) 3课时 第六至七周
5、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20课时 第八至十三周
①6、7的认识和加减法
②8、9的认识和加减法
③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④连加、连减、加减法混合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 1课时
6、1120各数的认识 4课时 第十四周
①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
②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 1课时 第十五周
7、认识钟表 2课时 第十六周
8、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1课时 第十六至十八周
①9加几
②8、7、6加几
③5、4、3、2加几
9、总复习 4课时 第十九至二十一周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9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进入校园,他们天真烂漫,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因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很高。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一般为10~15分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表现自己;自控力差等。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不少本地的学生都上过幼儿园;而许多外来人员的子女,由于种种因素,没有接受过幼儿教育)。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已期更好地完成这个学期的教学任务。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数,比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会读写20以内的数 , 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2、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3、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5、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8、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教学总目标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主要的教学措施和教改思路
1 、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呆板的形象,使用儿童化语言,寻找适合低年级儿童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发展学生能力,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2 、重视培养习惯。好的习惯使学生学习数学事半功倍。在平时的教学中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快速口算,使用尺子,认真思考等良好习惯,形成自觉行为。
3 、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效率,合理利用时间,在课堂上获取方法,解决问题,实现解决问题能力和基础知识同步发展。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数学实践活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形式上要活泼有趣,课内外结合,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数学能力。
【有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集锦九篇】相关文章:
有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模板集锦5篇04-08
有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模板集锦10篇04-04
有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模板集锦六篇04-01
有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模板集锦8篇03-25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集锦7篇04-01
有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六篇03-04
有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三篇03-07
有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九篇03-21
有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合集十篇04-08
有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锦集五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