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时间:2023-09-14 10:55:1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经典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经典15篇】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本课的教学重在充分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新旧知识相互融合,对分数的意义形成系统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突出了新旧知识间的连贯与生长点,以问题为导向,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不断内化分数的意义。

  一、动态演示,了解分数演变过程

  数学教学不仅传授知识,同样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数学知识是理性的,但也饱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于分数的产生,教科书分散在课前和课末呈现,为了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分数产生的演变过程,在现实问题中讲述分数的产生,配于课件动态演示,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学生粗略地知道知识的来源,润物细无声地传播着数学知识与科学探索的启蒙教育。

  二、制造矛盾,突破分数认知难点

  学生已掌握用一个物体表示,要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表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表示出1/4,让学生自由地创造。这样的情境创设,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不是教师的暗示与启发,而是学生自我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巧设问题,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学生依赖于自己的动手实践和实例,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是肤浅的,如果只靠练习加以强化,势必影响着后续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学生初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后,以问题激发思考,在“比较几个,为什么单位”1“不一样,都可以用表示?”中,从具体实例抽象出单位“1”,使思考问题摆脱具体实物的依赖,明白了一个分数关键看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在“同样是一份,为什么表示的个数不同?”中,体会了单位“1”的'数量多少影响着每一份的大小。这样的问题解决,为学生深入理解分数意义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

  四、拓展训练,体验知识应用价值

  知识只有在具体应用中,才显示学习的价值。课末除了完成书上的部分练习外,增加了两道思维训练题,猜数游戏迎合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在思考、辩论中,既掌握分数的意义,又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在看图说话中,既巩固新知又渗透着不同单位“1”的相互转化思想。

  整堂课教学,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不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各自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知识。

  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8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详细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的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展分析与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上了《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以后,我有以下想法:

  本节课成功之处:

  1、本节课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举例、分一分、自我创造分数等,来体验得到分数过程,感悟分数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

  2、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紧紧抓住核心概念进行分数意义的教学,知识点讲得很透彻,深挖教材,教学目标达到的同时也突破了重难点,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作为数学老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重视渗透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思想,本节课一大亮点就是渗透了数形结合和累加的数学思想。

  4、重视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本节课不足之处与改进措施:

  1、备学生不够充分,市里的学生不管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思维能力都比县里的学生强太多了,试课的时候不应怕学生回答不出来问题而频繁地改动教学设计。

  改进措施:要因地制宜的备学生。如果是去市里上课,多挑选好的和活跃的班级试课;如果比赛地是县城,就用各种班级试课。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因为怕学生回答不出来,导致很多问题设置的不够开放,老师也不敢放手地让学生畅所欲言。比如:

  (1)小组创造分数那里,学生只回答了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没有说表示的份数不同,老师没有让学生继续补充,而是自己说出来。

  (2)概括分数的意义时,老师提示的太多,应该出示完3组分数的意义就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些分数的意义,它们共同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概括就有了依据,有了凭借,就有话可说了。

  (3)最后一题出示完第二组数据时应该问学生看到这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或者一开始就让学生畅所欲言发现问题,经过思维碰撞后总结出要充分考虑单位“1”,而不是老师说。

  改进措施:教师要相信学生,留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该放手时要放手,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把自己定位于那个穿针引线的人,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巧妙的串起来。

  3。教师语言不够幽默,课堂趣味性不够,没有从一开始到结束,让课堂气氛始终处于热烈的气氛中。

  改进措施:教师平时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幽默感。本节课中间的练习应设置一些趣味性的,信封猜笔那个环节应该保留,结尾处可以加入《分数的历史》这种数学文化视频,也可以加入大格局的元素,来一段激情满满的演讲,这一段讲好了,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可以掩盖课堂中的一些瑕疵。

  4、整体教学设计比较务实,不够巧妙,亮点不够突出,有记忆点的东西不多。

  改进措施:由于是去市区比赛,可以考虑把崇义的特色加入到教学设计中,这样比较有记忆点。教学设计上还可以再巧妙些,最好是达到环环相扣的效果。

  5、由于教学设计改来改去导致老师记的东西有点混乱,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特别是教师不能重复学生的发言,这是数学课堂之大忌,因为数学学科本身就要求明确严谨,如果语言太繁琐,则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模糊不清。

  改进措施:由于此次准备时间紧,一开始就要去比较专业的学校试课,让老师们提出具有专业性并有可行性性的建议,可以少走弯路,另外教师要把详案烂熟于心,才能表演好。

  6、有些学生上课小细节没有事先讲清楚,比如上课传递话筒习惯,回答问题习惯,后面上课的很多老师强调了这一点,上课的时候就不用走来走去,课堂会更流畅地走下去和节约时间。

  改进措施:课前要充分考虑上课要注意的细节。

  7、由于经验不足,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行。

  改进措施: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8、两位教师配合度不高,双师课堂形式没有突破。

  改进措施:有待研究。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2

  《分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它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题,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和分数单位,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

  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怎样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及认识分数单位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单位“1”是我们这节课的难点。因此,课中我牢牢抓住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为此本节课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加强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课一开始我由生活中的测量桌面长度得不到以米为单位的整数结果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明白分数产生的原因及历史。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通过四分之一,唤起学生对分数知识的回忆,再从一盒巧克力既四块巧克力平均分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再进行平均分时,先要把四块巧克力看成一个整体。然后通过在8颗棋子和12根棉签中找四分之一的活动,通过同桌间的讨论与合作,不仅加深学生对一个整体的意识,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在这个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发现不同整体数量不同,认识到这些整体都可以看成单位“1”,通过举例,让学生真正理解到此时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还可以表示一些物体,从单位“1”的数学意识到与自然数1的不同。多媒体演示及动手操作,加强直观教学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三、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在做一做中,我由整数单位小数单位迁移到分数的单位,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更好的掌握分数单位。教学中通过闯关游戏,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在说一说信息中分数的意义时,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分数。然后在精彩的分糖游戏中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加入到分数的意义的拓展练习中来。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3

  本学期第四单元是《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在课堂上,我与学生先后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其中包括了“分数大小的比较”,也学习了“真分数和假分数”。在分别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与“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感觉学生学得比较好,他们知道了如何比较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也知道了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我以为这单元开了个好头。谁知道,在学习完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者带分数后,一道比较分数大小的作业题却难倒了一些学生。这道题有好几个数(包括真分数和假分数、整数),其中两个是5/6和4/3。在课堂上布置完作业,先后有好几个学生问“5/6和4/3”怎样比较大小。

  我说,你们认为这两个分数能比较大小吗?他们都说不能。我问为什么,回答是“它们既不是分子相同,又不是分母相同,,怎么比较啊?”我再问,你们刚学过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什么特点?“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我就说:“这不就行了吗?”……“啊,明白了”,我话没说完,他们就有点恍然大悟。事后检查作业,他们的这道题几乎没怎样错。

  他们恍然大悟了,我却有点皱眉头了:怎么回事,这些学生分开来学习,好像都明白,稍稍一综合,就无所适从。不过,就在写这篇教学反思时,我有点想通了:从学生讲,他们没有把有关的知识联系起来,确实算不上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

  但刚学的新知识,不是谁都可以马上滚瓜烂熟的,做老师的,你就耐心点吧;从老师本身讲,上课时,是否把有关的'知识都讲透了,是否把该联系的知识点为学生讲明白了,你自己讲课都没时时注意到知识点的联系(从讲课角度讲),又何必苛求学生马上就有好的学习效果呢。备课,一定要备学生,这不是一句空话,作为老师,必须心中时时有学生。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4

  本节课教学步骤主要分为教学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整个过程的展开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主次恰当。特别是教学策略明确,具体体现在:

  其一,对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够学会的材料,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学、合作、讨论、尝试、自测、总结来完成。即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反馈,主动总结的办法来提高学生从课本获得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

  其二,对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材料,如“分数的意义”则采用抓住其关键要素,采取启发诱导等方式。如,理解分数意义中的平均分采用的是一种方式,具体做法是在观察理解中调控,在操作理解中调控,在识别理解中调控,最后通过小结来完成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又如,正确认识分数意义的单位“1”则采取又一种方式,即先认识单位“1”可表示一个物体、一个图形或一个计量单位;再认识单位“1”可表示由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然后进行变式、举例、总结。

  与此同时又紧扣反馈调控,使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另外对新知认知过程的设计,还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全面性,注重利用认知过程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各种能力。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三年级已借助直观、操作,初步熟悉了分数(真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局部名称,会读、写简洁的分数,会比拟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简洁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此根底上,由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拟完整地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一、胜利之处:

  1、找准学生的最近进展区,帮忙学生正确理解单位“1”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单位1概念的建立。在教学中,我从自然数1引入,让学生举出可以表示什么,学生有的说可以表示1棵数,1朵花,1只兔子,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等。在这其中就包含了两种含义,一种是1可以表示数量是1的物体,还可以表示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这样学生对于单位1的概念就能比拟轻松过渡过来。

  2、运用类比推理,使学生明晰分数的意义。在教学中,通过一个苹果、四个苹果、六个苹果到一堆苹果,通过学生分一分,得到不同的分数,使学生从一个苹果就知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样通过类推得出分数的意义。

  二、缺乏之处:

  1、对于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二的辨析,个别学生还存在表示的问题。

  2、对于分数的表述个别同学有些模糊。

  再教设计:

  注意学生易混点的辨析,进一步稳固强化分数的意义,使学生理解分数是表示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6

  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明确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也为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百分数来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了百分数,但是对于百分数的意义并不理解。因此我认为教学时应该从百分数起源入手较合理。

  为此我设计以下教学:

  一、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

  在教学的开始,我从学生每天吃早餐使用一次性筷子给森林带来了哪些危害导入,引出我国森林覆盖率及其它一些国家的'森林覆盖率,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这样的引入,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有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因此,学生学习百分数有了一定的知识理解的基础,理解森林覆盖率: 森林面积占我国土地面积的xx。

  二、通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含有百分数的资料

  使学生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同时体验到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学习始终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学习的价值不言而喻,学生搜集到的百分数也很有代表性:如: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是4%;电脑下载的进度是16%;我们班期中考试的合格率是92%等等。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比较踊跃。接着通过“换一换”让学生理解分数与百分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学生的认真思考,最终获得知识的真谛——百分数与分数的相同点是两者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不同在于分数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量,而百分数不能;分数可以带单位,百分数不能;分数的分母是任意不为0的整数,百分数的分母是100,等。

  三、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先学后教是我校推行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真正学会自学,在自学掌握的基础上做一些相关的练习,从练习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从而真正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

  四、巩固练习有层次,习题比较有趣味性。

  第一题是“真假难辨”,目的在于让学生真正掌握百分数的意义;第二题是看成语联想百分数,这一道题学生很感兴趣,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第三题选择合适的数填在括号中,这道题旨在于让学生真正掌握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收获也有不足,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发言比较踊跃,学生积极参与了学习探究的过程,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读写法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7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掌握如下两个内容: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理解百分数与分数意义上的区别。对学生而言,百分数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可以找到百分数,但不理解百分数意义。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的特点设计了教学。

  特点设计了教学。

  1、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材料的安排上,我大量的结合具体的生活素材,以孩子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结合生活素材谈谈每个百分数的意义,进而总结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并充分体会到百分数认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供独立思考,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收集到的百分数的意义,进而理解概括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渐排除分数与百分数意义非本质上的区别,掌握本质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多种形式的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大胆发言,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

  3、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在进行百分数数据的分析比较中了解我国的国情,增强环保的意识以及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等。

  总之,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颇多,学习兴趣盎然。但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学生搜集的百分数没有最大程度地开发出来,只是在上课初让学生说说你搜集了什么百分数?是从哪里搜集到的?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学生对自己搜集的百分数是最感兴趣的,在了解百分数的意义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手中的百分数的意义并进行交流,我想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却没有抓住这一点,失去了这么好的一个材料。

  "百分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学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周围的世界,理解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真切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

  下面就根据我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和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根据统计表提出"谁投篮比较准"引发学生思考,在交流后认识到可以用"求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来进行比较,并将分数改写成用分母是100的分数表示,让学生初步体会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接下去的一个环节,主要解决百分数的读写问题。根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大致会读写百分数,所以随后由学生来把转化为百分数的形式,并介绍百分数中各部分与原来分数的联系,以及读写方法。既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较能吸引其他学生的兴趣。最后请学生交流88%(百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86%)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会用"谁占谁的几分之几"来表述,也进一步理解和88%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在欣赏书中作品里,主要指导学生通过欣赏其作品,从书中得到启发。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创意时,这时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呀,学生的想法很多,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交流,提高互学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提出问题时,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研究,这样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本课的课堂练习设计一只具有实用、美观的多功能笔。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体会设计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的理念,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几种笔的重点部位进行观察,既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学生在进行设计练习的时候,能够针对某个特定的人,设计具有不同功能的笔。如给老师设计的笔,不仅能自动检索错误,还能自动修改,还能播放音乐让老师放松休息;给商人设计的笔,具有卫星定位系统,MP4功能;设计的航天飞机造型,表达了对科学的展望。学生的作业设计很成功,我真的没想到学生会有这么多优秀的作品。

  语文教师,应把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熟悉世界上,要由侧重于语文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点。不仅让他们获得听说写读的知识能力,还能通过实践,去体验领悟语文之外的精神方面的信息,从而主动地探索语文领域的奥秘,培养学生解剖社会,解剖世界的能力,体现人生的价值。语文教学正如布鲁纳所强调的"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就是学生自始至终全部参与的过程,创新教育就是要求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并获得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时间和空间。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8

  “分数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明确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进而理解单位“1”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很自然的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出一个分数中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让学生经历整个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他们从中获得感悟,促使其主动参与建构。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分数的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数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上课开始我由《西游记》中大家感兴趣的人物孙悟空和八戒引出简单的分数,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高了。后面练习部分我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自己喜欢的分数,学生参与的热情更高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学习数学也是很快乐的。

  当然,本节课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由于课堂时间比较紧,所以整节课我的节奏可能稍快一些、给学生发言、展示的机会不够充分总结的部分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取长补短,在教学上实现创新。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三年级已借助直观、操作,初步认识了分数(真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此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成功之处:

  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单位“1”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单位1概念的建立。在教学中,我从自然数1引入,让学生举出可以表示什么,学生有的说可以表示1棵数,1朵花,1只兔子,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等。在这其中就包含了两种含义,一种是1可以表示数量是1的物体,还可以表示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这样学生对于单位1的概念就能比较轻松过渡过来。

  运用类比推理,使学生明晰分数的意义。在教学中,通过一个苹果、四个苹果、六个苹果到一堆苹果,通过学生分一分,得到不同的分数,使学生从一个苹果就知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样通过类推得出分数的意义。

  不足之处:

  对于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二的辨析,个别学生还存在表示的问题。

  对于分数的表述个别同学有些模糊。

  再教设计:

  注重学生易混点的辨析,进一步巩固强化分数的意义,使学生理解分数是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0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对分数已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因此,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课一开始,就从古人测量物体长度遇到的疑惑,接着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再让学生举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说说其含义,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

  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本节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如把全班人数平均分成6组,每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两组占几分之几;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教学,让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三、本节课我主要想探索三个问题:

  1、作为数学本身应该关注什么?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难题,比如:圆的认识、面积与面积单位、体积与体积单位、小数的认识等我以前都尝试过,很多时候,过于关注了数学的定义,而淡化了概念本身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就本节课而言,在以前的教学中我花了很大力气去帮助学生理解“单位1”、“若干份”、“一份或几份”等抽象名次,可是这些真的就仅仅是孩子们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吗?让学生建立起分数的数感、引导他们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不是也重要呢?所以本节课淡化定义、强化心像是我努力探索的一个问题。

  2、课堂的教学结构能否适应并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我没有设计什么复习题,也没有对知识的本身创造多少情境,就直接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分数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书上又能告诉我们什么?-------我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这样促进学生主动回忆、交流、阅读、思考,同时也感悟一点学习方法。试想,我们承认的学习是否在很多时候不自觉的也运用过此方法呢?至少我认为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我把他推荐给孩子们。

  3、学生的学习能更具有创造性吗?怎样的学习才是更有效的?根据自己的思考与探索,我深信:只有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再创造中学习,学生才会真正的理解知识,同时创造力也在不断的得到培养。设计这节课时,我基本是把所谓的新知与巩固融为一体的,想办法让学生在各种想象、交流、画图、猜测、操作中去体验并创造分数的意义,新知在不断的实践中慢慢的、不知不觉的内化到孩子们的认知结构中,同时孩子们的学习具有了鲜明的个性与创造性。

  四、本节课的遗憾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值得改进,比如: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把握不够准确,教师不敢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不多;在时间的安排上有所不合理,前紧后松;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板书不够规范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练。希望各位老师诚恳的提出您对本节课的建议与意见,以促进我能更快的成长,也同时让我们一起打开数学“概念教学”的新“天窗”。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1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合作学习,具体采用小组交流、对组学习、大组讨论等形式,其核心问题注重是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通过为创设合作学习情境而体现的合作形式。教学中,我设计一个问题是:有一个苹果,被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是1/4,取其中2份是2/4,学生回答的很快、很活跃。那么4个苹果被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是多少,取其中2份是多少?学生一下子回答不上了,老师立刻说:“下面小组4人讨论一下”,学生快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不一会答案就出来了。4个苹果被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是1/4,取两份是2/4,3份的3/4,4份的.4/4。老师抓住这一困惑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互相探究,很快解决了问题,针对性、实效性很强,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要求:要有明确的任务和问题,而且要有一定难度,问题应有一定挑战性,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保证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小组研讨要具有民主性、超越性,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实施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2

  “分数的意义”这部分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四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之前,我通过对个别学生进行谈话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还是在原来的框框里出不来,只停留在“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这样的认识中。学生仅认为一个就是单位“一”。对什么是分数并没有过深入理解,而只是浅显表象的理解,而对一些事物等都可以当作单位一时,很疑惑,而这也让我对本堂课的教学感到十分困惑。这堂课我应该教个孩子些什么?本堂课的重点究竟是什么,我要如何突破重点?……

  带着一系列的困惑,我再次认真阅读了教学参考,并通过各种渠道搜索有关本节课的课堂实录和案例设计及分析。最终明确了“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分数的产生学生都知道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1、游戏导入,突破单位“1”的认识。

  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原有认知的禁锢,理解可以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认识单位“1”。我在教学开始设计了“说一不二”的游戏。(游戏规则:“用适当的数学语言描述所给的情境,描述时只允许用数“1”,不允许用除了1以外的其它数。)

  具体操作环节如下:

  “师:这是几?(一个手指)这是几?(5个手指)错,游戏规则,只能用“1”来描述,换个说法!1只手。这是?(一双手)

  请1名同学起立。(1个人,1名同学)(请第1名同学的同桌也起立)此时呢?(1桌同学,1组同学)

  咱们班24名同学(1班同学)

  ……”

  借助“说一不二”这个游戏,在课前活跃了课堂紧张的气氛同时,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了,在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也可以用“1”来表示,学生们对自然数1就有了新的认识,此时顺势让学生说说:通过我们今天的小游戏,你对1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得出“今天我们认识的1很特殊,所以要给它加上引号,称它为:单位“1”“。从而,对单位“1”的认识这一教学难点,就这样很轻松的突破了。

  2、亲身体验,在活动中认识分数

  《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时,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了“分糖”的活动。

  具体操作环节如下:

  师:这12块糖可以怎样平均分,请你们利用手中的12颗棋子代表12块糖平均分一分,好吗?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创造分数:

  (1)把12颗棋子平均分一分、摆一摆。

  (2)填写记录单。

  (3)同桌互相说说记录单中的内容。

  ②思考提示:(学习记录单)

  我把()看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份,其中的1份是单位“1”的,有()个棋子,()份是单位“1”的,有()个。

  在这个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充分体验、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在互相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能够自主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可以看出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切实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分糖反馈,在欢乐中拓展延伸

  具体操作环节如下:

  师:今天同学的表现都很出色,老师决定把这12块糖分给大家?请同学根据老师说出的分数来取糖,拿对了把糖带走。

  请一名女同学,拿出这些糖的1/4(3块)

  师:老师很公平,这名同学拿了3块,这名男同学也只能拿3块,他应该拿剩下这些糖的几分之几?1/3(3块)一个人拿了1/4,一个人拿了1/3,为什么都是3块呢?

  (单位“1”不同,即使分数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可能相同)

  (3)请一名同学拿剩下这些糖的1/3,问:他拿的对吗?为什么她刚刚拿了1/3是3块,他拿了1/3却是2块?

  (单位“1”不同,即使分数相同,所表示的数量也不一定相同。)

  师:老师这里还有糖,关于分数呢还有很多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学习,希望大家能够主动去探究,老师这些糖就留着你找我交流时在送给你!”

  数学教学并不应只是只停留在一课时的教学,应是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的欲望的激发、诱发的过程,为此在本堂课即将结束之时,我通过这一分糖的环节,再次激起学生们的热情,渗透了分数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分数的积极性。

  以上是自己对这节课收获的一些感触,同时不可忽略的,这节课我还有许多不足应加以改进,比如: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能顺利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在学生说分数的含义说不准确不够不完整时,教师表现比较急躁,对于第一个学生汇报时,对其语言表述没有进行纠正,导致多个学生在表述语言都不够准确;平日教学中教师表述问题说半截话,对于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要完整的要求不严格,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学中要改进的地方。

  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运用手中材料分别表示1/4的含义(小组合作:分一分、圈一圈,涂一涂,画一画)。通过动手操作、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把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揭示分数的意义,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

  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本节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如把全班人数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2人占几分之几,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看了刘全祥老师的文章,我汗流浃背。自己在上完《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时,根本没有认真地去梳理。还是刘老师精辟的分析与拔高地“解读”让我受益匪浅。现在,我鼓起勇气,谈谈自己在上这节课时的一些想法。

  《分数的意义》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一直以来备受专家和教师的关注,信手翻阅各种杂志、点击小学数学教学网站,有关本节课的案例设计和分析各有特色。特别是看了《小学教学》20xx年第一期张殿宙先生关于《“分数”教学中需要澄清的几个数学问题》有一些感悟,产生了一些想法。

  首先,分数怎样定义?

  首先,我们要问,分数怎样定义?一般地有以下四种:

  定义1(份数定义):分数是一个单位平均分之后中的一份或几份。

  定义2(商定义):分数是两个数相除的商。

  定义3(比定义):分数是q与p之比。

  定义4(公理化定义):有序的整数对:(p,q),其中p≠0。

  在我们现有的教材中的定义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这样定义的好处是直观,明白易懂,强调了“平均分”,特别是对“几分之几”做了贴切说明,对理解以后的分数运算也有重要的价值。

  但是,用份数定义分数,也有一些问题。首先,一份或几份的说法,仍然和自然数靠得很近,没有显示出这是一种新的数。其次,平均分一个月饼之后的的一份或几份的说法,常常会误解为分数总小于1(比一个月饼小)。最后,由于份月饼或其它直观图的思维定势,不能适当选择单位,形成思维上的僵化。

  分数的真正来源,在于自然数除法的推广。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三份,得到有确定大小的一块。对于这个客观存在的量,依除法的意义,应该看做1÷3所得的商。可是这种除数大,被除数小的的除法,如果运用以前的知识就成了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分数”这个新朋友就闪亮登场了。这样,就突出了数系扩张的本质。因此,分数的份数定义可作为教学起点,但是,不宜过分强调,应该迅速向更抽象的分数定义转移。

  在备课之初,我努力想摆脱“份数”的定义,努力向除法和比的意义靠拢,但这样做似乎在行进的过程中竟然“忘记了当初出发的目的是什么了”(魏彬评价),因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比的认识在五、六年级都安排了专题进行学习。于是,我又把教学目的进行适度回归,重新回到“份数”的定义上来,只不过突出强调学生借助直观的操作和数线模型,沟通分数和整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从而理解分数的意义。

  其次,分数的定义怎样演绎?

  分数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数学教育家史宁中教授的《数学与数学教育》一书中,有一节专门讨论了“如何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它代表一件事物的一部分,其本质意义是它的无量纲性。分数无量纲性的意义在于,可以把事物许多不可比的状态变为可比的状态。

  在过渡到分数的本质意义时,张殿宙先生指出:“分数是相对于整体‘1’而言的。在数射线上的0和1之间,标出、、等,乃是认识分数关键的一步,及早进行,十分重要。”这是因为数线是一个半抽象模型,它是“圆模型”和其它平面模型的“再抽象”,可以充当分数的“份数模型”像“除法的商”定义过度的几何载体。用线段的长度表示分数的大小。无论是一个,还是一些,都是单位“1”。这样表示的好处有很多。首先,它的单位是抽象的“1”。虽然与圆片、三角、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相比,较抽象,但任然是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感知分数的含义。其次,这是数轴的雏形,学生早在学习自然数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这样就很好地沟通了分数与自然数之间的联系。

  在本节课中,我先从一个月饼(自然数1)到,再从一组月饼(单位“1”)到,突出分数意义的相对性。然后以此为起点抽象到数线上表示,体现分数意义的无量纲性——仅仅是一个新数而已。

  最后,效果如何?

  至于最终的教学效果,要通过学生来检验。上完本节课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也许是因为苏教版教材学生在前面已经安排了两次学习,对于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其实已经出现过,所以在涉及分数的“份数”意义理解上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用数线表示分数的优越性(譬如分数的性质、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抽象性、以及0到1之间分数个数的无限性)没有让学生很好地体会,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在数线上出示整节课所学的分数后,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深为遗憾。

  今天完成了《分数的意义》的一课的教学,本来是作为考核课,由于要进行课题研究,供大家参考,所以短短的四天时间,从备课到课件的制作、学具都要到位。由于本身心里还有很多困惑,所以在备课、制作课件时,总是很犹豫,一些地方不知该怎么处理,虽然在集备时大家给了许多意见,但意见也不太统一,只有等上课后,大家才能根据实际出现的问题,给予解决方案。

  首先谈谈课前的主要困惑:

  1、知识之间如何串联?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包括: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单位“1”、分数单位、分数的发展史,这些知识有的是互相牵扯,有的是互有联系,如何过渡?

  2、学生动手操作是否必要?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有过一些经验,从图中也可直观看出平均分后的结果,那么还要不要动手操作?

  3、如何顺利导入?是从难点单位“1”入手,还是从本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入手,还是……?

  4、是否要逐字逐句的扣概念?对于分数的意义中的重点词如“一个物体”、“一些物体”、“一个整体”、“平均分”、“若干份”、“一份”、“几份”?

  5、如何引导学生看课本?课本中规范的概念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看书是很有必要的,怎样引导呢?

  6、提供学生什么样的材料?是只给一些物体的,还是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的材料都给学生?

  7、对知识的拓展到什么程度?学生对概念的认知需要从初步理解到深入理解,那么也需要有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如何把握这个度?

  数学不只是一种有趣的活动,仅仅使数学变得有趣起来并不能保证数学学习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因为,数学上的成功还需要艰苦的工作。

  试教后的自我反思:

  1、关于媒体的使用。教学中,有的是学生操作,有的是课件演示,还有老师的板书,感觉比较乱如何处理好课件的播放时机?

  2、关于如何更有条理。对本节课环节有些不熟练,导致一些话或播放课件迂回,给人有些错乱的感觉。

  3、如何让学生能说,会说,想说?概念教学本身比较枯燥,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得到概念,并能归纳出概念,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讲求策略。

  出现的问题:

  整个教学中,没有对分数的意义进行规范的定义,或看书完善。本来是想借助操作,让学生明的不管分的物体是多是少,只要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进而将一个整体的概念扩展到大数目。但是对于操作后的思考,引导得不得力,导致学生无法说出“核心”。

  求同比较:

  主要是两个层面的比较:

  ①分的东西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呢?

  ②分一个物体和分多个物体的数量明明不一样多,为什么每个人分到的,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两层比较,突出了四分之一这个分数的本质:与分的东西是什么无关,与分东西的数量多少也无关,只要将这些物体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总数的四分之一。

  存异比较:

  由于教材在揭示分数意义之前只有一个四分之一这一个例子,所以我想让学生先完成“做一做”,让学生思考这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从而体会分数不同的原因在哪?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的份数就不同。

  在这种找不同的比较中,使学生认识到:之所以表示的个数不同,是因为单位“1”不同;之所以表示的分数不同,是因为平均分的份数,表示的份数不同――从不同中,更加强调了分数的这几方面要素,体分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正是因为运用求同的方法,正面比较,才突出了概念的共性;运用存异的方法,从反面强调了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样一正一反,抓住概念的本质进行教学,我认为才是有效的。

  5、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学生,与老师的讲授。感觉老师在课堂上说得比较多,学生说得少。有的需要学生多说的地方,学生不说,师就自己包办了。

  尽快在得到本组同伴的帮助、建议后,能有更好的改善。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3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还是在原来的框框里出不来,教学整体一时,学生还是认为一个就是单位“一”。而对一些事物等都可以当作单位一时,很疑惑,学习之前,我还是采用学生课前预习自学的方式,但我发现学生并没有深入理解,而只是浅显表象的理解,自学却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被动,我在讲时学生更糊涂了,通过这节课我感受到:

  1、自学内容要有所选择。

  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可以理解消化的知识,让学生课前预习自学。不要盲目的一刀裁式对都要学生去自学,这样不仅起不到自学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2、单位“1”的处理和把握很重要。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带学具(花生米或豆子),你一把能抓起多少呢?学生手举的高高的,跃跃欲试,紧接着问这是几啊?生有的疑惑,有的眉头紧锁,然后通过引导理解整体一,也就是单位一,通过学生数一数明白,原来单位一可以是20个花生米,也可以是12个,也可以是30个豆子等等,通过学习让学生纷纷举例子理解单位“1”。

  3、理解单位1,自主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追问:能说说你是怎样得到1/2的吗?

  学生很自然的根据自己的操作,说出了1/2的意义。

  出示例题:图中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为什么?

  生答因为平均分了,所以能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师概括:像这样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我们都能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这个整体就是单位1,让生用分数表示例题涂色部分,并说说每个分数的意义,然后概括分数的意义。

  课结束了,或许很多学生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知识需要时间去理解,去消化。我相信这节课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收获的。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4

  《分数的好处》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课,它属于“数与代数”学习领域,是一节概念教学课。

  我教学这节概念课的基本模式是概念的引入——概念的构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发展。

  概念的引入我采用的是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因为三年级时就接触分数,新旧概念联系紧密,就不用从概念的本义讲起,只需从学生已有的,与其相关联的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所以安排了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引入新课和第二环节交流预习,明确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潜力,学生获取了初步的认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概念的构成采用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的分数的产生让学生举实例,以感性材料为依据,认识到分数是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的。同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分数的发展史,数学课中适当的渗透数学文化,能够为学生注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用心因素。然后再动手操作与交流中感受分数的好处,得到理性的概念描述。当学生对老师的概念产生质疑时,顺学而导,引出单位“1”,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怎样表示出“三张饼的3/4”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实践的过程,探究不出结果也没关系,因为再此基础上,配合老师的讲解和生活中的实例,学生会理解得更好,教学才有实效。同时,学生也会逐步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习的主体意识。

  概念的巩固是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拓展练习,深化理解,回归生活。概念课探究新知用时比较长,我精选了三道练习题。一是练习十一的第四题,动手、动脑相结合,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二是6、7题,都是与生活实际练习紧密的题目,能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分数概念外延的认识,我有设计了游戏练习。其实,这道题主要体现概念的发展。

  概念的发展就是不失时机地扩展延伸概念的含义,每一道练习都是对概念的一次拓展,体现概念的发展过程。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我力求做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教学扎实有效。但由于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差异,及本人驾驭课堂潜力的不足,必须出现了很多能够避免或值得斟酌的问题,敬请大家多多指导!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5

  《分数的好处》这一课,上课时,我根据教材的编排,分下面四步抽象出分数的好处:

  1、借助直观图,唤起学生对分数的已有经验,

  2、抽象出什么是单位“1”,

  3、结合直观图,用单位“1”表示分数的好处,

  4、最后抽象出分数的好处。在教学的时候,教学环节清楚,学生对单位“1”理解也比较清晰,分数的好处理解也到位。但是有幸聆听了名师张齐华老师的《分数的好处》一课,我震撼很大,同样的教学资料,在张老师严谨的设计下,精心的构思中,让学生对单位“1”以及分数有了全新的理解。他的教学充满了魅力,我决定把他的教学方法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于是有了我这天全新的一节课《分数的好处》。

  本节课我首先让学生思维突破,从生活中的'1指引到生活中“1”,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1既能够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能够表示有很多事物组成的一个整体。二是揭示单位“1”这样的“1”在数学上能够用来计量大小,因此这样的“1”,我们叫它单位“1”。三是沟通分数、“1”和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真分数、1、整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四概括分数的好处,真正帮学生实现对分数好处的抽象与建构。这样的教学,有如下的优势:

  一、突破难点,正确理解单位“1”。

  我们平时在教学单位“1”的时候,直接介绍单位“1”,至于为什么叫单位“1”,却没有进行深究,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是一带而过。这样的教学从自然数1表示一个个体,到过渡到一个整体,再到过渡到一个抽象的“1”,而且过渡到2个“1”是2,4个“1”是4,此时的“1”已经变成了一个计量单位,故我们帮它取名字叫单位“1”。这样的教学比较直观和自然。

  二、利用数轴,培养数感。

  每次教学一类数后,教材都会有这样的练习资料:在数轴上正确表示数的位置。分数在数轴上表示,教材一向以来让学生透过数轴上的把“1”的平均分,得到填上具体的分数。我先透过把单位“1”平均分填上分数后,再让学生再去找2,找3,透过一个自然数学1把分数和整数有机的联系在一齐,让学生潜意识中构成了分数与整数关系的初步表象。

  三、精心设计、建构新知。

  教材把分数的好处直接总结归纳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而在这一节课上我透过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总结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正确用分数来表示,既要关注单位“1”,也要关注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以及表示的份数,在此基础上顺势画了一条分数线就得出了分数的好处。这样避免了学生的机械记忆,又使学生印象深刻。

  但是反思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也发现有很多不足之处:

  1、对学情估计不足。我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分数,虽然不能正确地来表达每个分数的好处,但根据涂色部分用分数表达就应是能够的,但在课中缺发现一部分学生对于如何用分数正确地来表示涂色部分,还是一知半解,在课前还是要进行适当的练习,给学生一个预热分数的过程。

  2、分数单位的教学比较单薄。分数单位就是表示其中一份的数,表达形式就是几分之一。我自认为这个资料比较简单,因此在教学时比较忽视,设计相应的练习也比较少。但是在教学时发现,有部分学生从整数的计数单位转换到分数的计数单位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相应的练习还是需要的,让学生充分感知不同的分数,它的单位也是不同的。

  总之,透过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源,我们的教学之本,只要我们合理地利用教材,并适当大胆地跨跃教材,我们就会发现另一片更大的天空。这天我在课堂上做了大胆的尝试,虽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的效果。但是丰富自己的数学内涵,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深入浅出读懂数学教材,是我今后的追求。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教学后记反思02-20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1-25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2-25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08-30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0-28

《分数意义》教学反思11-04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2-09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2-10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2-16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