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07 10:08:24 诗琳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通用22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吨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通用22篇)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1

  “吨”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感知“吨”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

  我采用了简单直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让学生参加一些体验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通过拎一拎,提一提,抱一抱,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物体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吨”的重量,并逐步由抽象到具体,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认识到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如果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一吨,就会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吨的认识。

  本节课,在课堂上的主导能力还有待加强,缺少对学生的信任,课堂上还放不开,应当让多数学生通过活动体验1吨的重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出题,最后再由教师出一道实际问题,检验本节课说学内容,做到收放自如。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2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体验1吨的质量。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接着让学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平均体重25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宁波大榭听课后,有一个环节让我印象深刻:老师让学生根据平均体重25千克,让学生说说大约几个学生就是100千克?然后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上台,站到指定地方,其他学生按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4个学生大约就是100千克),数到40个学生就是1000千克,引出1吨。这样的环节比起我纯粹让学生算出40个学生的体重约是1吨,我的教学对学生的体验是不够深刻的。今后要在如何让学生充分体验方面多下功夫。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3

  《吨的认识》重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吨的观念。力图体现“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总体思路。根据课堂实况具体反思如下:

  一、以“动态生成”为魂,发现知识的生长点。

  1、猜测中生成的悬念:

  一开课,让孩子们猜测老师的体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于大担猜测的,老师预以表扬……正在猜测的热烈氛围中,教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20个这样的老师的体重合在一起有1吨多重,使孩子们引起对吨的悬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过搬运矿泉水的实践活动,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矿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吨。50桶20千克的矿泉水是1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吨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计体重的游戏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学平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40个这样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才会有1吨。而在班级内有52个小朋友,此时此刻想说些什么?有小朋友从安全的角度分析,这么多同学去乘同一辆公共汽车会超重,产生不安全的隐患,渗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说到:60×25=1500千克,1500千克就有1吨500千克了,超过1吨了,依次得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这样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整堂课在知识呈现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动态生成中产生知识的生长点。

  二、以“体验学习”为主,变革学生学习方式。

  1、体验于建立表象时:

  通过掂2分硬币,体验1克的感受,再次提1千克的物品,静静地体验1千克的物品提在手中,停留片刻,有沉的感觉,通过掂、提的亲身经历,对1克、1千克有了进一步的体验。接着试抱老师,抱不动,估计老师的体重,想象20个老师合抱在一起约有1吨,1吨有多重:1吨重的物品还能用手来掂、提吗?……通过掂、提、抱等体验活动,初步建立了“吨”的表象,初次感受到“吨”。

  2、体验于方法引出时: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猜一猜体重,听一听真实的体重的体验活动中,动态生成了一个新问题:现在咱们班有60个小朋友,平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那么全班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呢?此时就涉及到了“1500千克”,超过了1吨该怎么表达自己此问题,很自然地引出了1500千克=1吨500千克,4吨800千克=4800千克……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引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将学习变成了主动的学习。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4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1千克=1000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

  由于课前对学生进行了预习的要求,所以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努力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

  首先,我从学生熟悉的自己的体重入手,当有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25千克时,我顺势就以他的体重为标准,先让大家算一算:10个他共有多重、20个呢?多少个他的体重就是1吨?学生很快算出40个他的体重是1吨。此时学生对于吨的概念只处于知道的层次,他们并没有实际的体验,所以第二步,我设计让学生互相背一个人的体重,然后40个学生集体站到讲台上,大家互相感受1吨的'重量。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在头脑中建立“吨”的概念,我又让学生结合课本主题图中的几个小动物的重量算一算哪几个小动物的体重合在一起是1吨。学生很快发现:2头牛的体重合起来刚好是1吨……这时我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几个小动物合在一起的情景。

  最后,我还结合课后习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是几个需要用“吨”做单位的图片,如:鲸、轮船、运货物的火车箱等,这些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形象了“吨”的概念。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努力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1吨是很重、很多、很大的,让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学生在猜测、体验、探究中生成“吨”的概念。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5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当中。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平时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参与学习的状态。如:激趣导入中,我创设了和妈妈上水果市场买东西的生活情境,学生对这是既熟悉,又感觉亲切,很快就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更引发了他们对新知识“吨”的求知欲望。

  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给思维以动力。这样安排,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今天就学的知识来源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

  在教学“吨”这个单位时,由于“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

  例如:通过“选大力士提水”、“同学互相背一背”的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数学原理的奥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会了新知以后,学生就会产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以获得成就感。否则就会产生知识无用的想法,对学习失去兴趣。

  因此,教师要紧紧地把握好这一大好时机,设计出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满足学生的愿望。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在拓展应用的.练习中,更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会对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威力。

  这集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数学问题,不但巩固了简单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胜任社会的需要。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6

  某某老师来我校听了我的数学课《吨的认识》,并给予了细致的评课,令我受益匪浅。

  本节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吨”这个质量单位的产生是生产生活的需要。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出示并解决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思路就会很清晰,对“吨”的概念及应用豁然开朗。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如在练习中出现的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笑得前仰后合。做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同时,本节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积极参与,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说一说、背一背等方式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也是本课的亮点所在。

  而在小组合作方面,应该大胆放手,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思考,去创造。另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也应考虑到学生的可视效果。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7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接着让学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平均体重25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部分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抓住学生“童心”激发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情绪高昂,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加到学习的过程中。围绕“能同时过桥吗”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学生说钢铁的重量,汽车的载重量都以吨为单位等等。也学生想想1吨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学生在认识了吨之后,利用新知帮助小动物过桥,学生显得尤其兴奋,也体验到帮助他人的乐趣。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8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学生刚开始体验50千克体重有几种态度,很重,不重,抱不起。为了使学生体验1吨的重量,继续让他们充分体验,最后达到共识,50千克够重,1000千克重得令人望而生畏。

  课堂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学生展示的平台,在教学中,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吨的例子,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尝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感悟、理解1吨,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9

  首先本课我想通过一些场景,如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箱的呢过,引入新知,学生从中感知比较重的或大宗的货物,了解计量这些货物有多重时,通常都用吨做单位,感受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然后通过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中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从而引出吨与千克的进率。

  想想做做2,就是让学生通过看和说,把1吨的重量和各种物体的数量建立联系,使他们对1吨大约有多重有比较鲜明的'表象,有利于1吨观念的建立。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通过计算推想出多少桶水大约重1吨,多少块砖重1吨,从而建立起有关1吨的清晰感念。在计算多少块砖重1吨时,有学生写出200块就是重1吨,这是学生没有看清楚题目,条件告诉我们的是2块砖重5千克,应该200块砖重500千克,那么400块砖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在练习中比较6000克与6吨比较大小时,学生写出等于,这是错误的,6000克小于6吨,学生没有看清楚题目。这类题目要多练。想想做做第5题,要让学生去说说载重量是什么意思,从而去填单位。

  最后再补充一些单位大小比较的题目,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质量单位之间的互算关系。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10

  有了上节课的教训,今天在教学重量单位的时候就顺多了。

  按照上节课的经验,我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重量单位,并板书在黑板上。问学生,在什么时候用克千克作单位,并回忆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然后再问学生有比千克更大的`重量单位吗?于是进入本堂课的学习。

  通过例一中的大米图,学生很快的了解了1吨=1000千克,但是到底1吨有多重,学生还是不清楚。于是在算几个这样的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是多少的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算一算,40个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接着同桌相互抱一抱,看看你能否抱得动你的同桌。因为班级中有的同学胖一些,有的瘦一些,所以有的同学很高兴的说我可以,而有的同学却无法抱动同桌。在学生活动之后,我便说:“我们班上大部分同学的体重是在25千克左右,个别同学的体重比25多一些,抱起来就有些吃力了。那两个这样的同学你还能抱动吗?”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于是我请了三名女生上台,请其中的一个来抱抱看,结果可想而知。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通过相互抱一抱,充分感受到了1吨是很重很重的,吨是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的。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11

  “吨”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比较模糊也比较难体会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推想一袋大米100千克,2袋大米200千克,那么10袋这样的大米就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从而引出吨与千克的进率,同时感知吨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围绕“怎么称吨”的问题,使学生很具体地再一次感受了吨是一个很大重量单位。

  接着又以一个小学生的体重25千克,推算出40个这样的小学生重1000千克,即是1吨,感受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又如:一头奶牛的重量(5头)、一袋水泥的`重量(20袋)、一桶油的重量(5桶)、一头猪的重量(10头)……以此来推想1吨的重量,通过提一提、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把1吨的重量和学生熟知的各种物体重量建立联系,从而使学生对1吨大约有多重建立比较鲜明的表象。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有助于学生在已经掌握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也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练习“想想做做”的第3题,2块砖重5千克,200块砖重()千克,()块砖重1吨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弄明白200块里面有几个2块,就是有几个5千克,由于1吨就是1000千克,1000里面有多少个5千克,就是有多少块。思路比较清晰,但在课堂练习中,个别学生还是搞不清楚,有待课后进行辅导。由于所学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可以在小组合作中发现。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12

  我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吨的认识”是新课程第六册的教学内容,而且“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远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1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1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与难点。

  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教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也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例如:喝可乐,抱同桌等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从“量”和“形”两方面转换来感知一吨。

  首先谈谈“量”这个方面是怎样做的,“量”的转换又分为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质量的转换,有的教材使用的是10袋100千克1袋的大米,用100千克容易换算出一吨。但是100千克1袋的大米在现在的生活中极少见了,而且学生对100千克的质量也没有感知。于是我将其换成现场抱同学的活动。抱一个同学,学生还比较轻松,再到抱两个学生时,抱起来就觉得很困难,让学生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后,再明确40个同学的重量才是1吨,可想而知1吨有多重了。

  数量的转换,例如谈到几乎能吃一辈子的20000只鸡蛋的问题,从数量的多,吃的时间长两方面来感知一吨鸡蛋。其中也渗透了数感的培养,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估算能力。

  再来说说“形”这个方面吧,在可乐引人的环节,我出示了摆得密密麻麻的500瓶可乐的形体,把学生吓了一跳,这么一大堆可乐怎么能一下装到肚子里去呢?还出示了1缸的饮料,这些都从体积的角度,在视觉上给学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我觉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转换,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1吨是很重、很多、很大的。让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学生在猜测、体验、探究中生成吨的概念,这就是我这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13

  “吨的认识”是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如何让学生体验“1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本节课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先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在教学的同时我也有许多困惑:三年级的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吨比较难算;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有一位学生说“一幢教学楼”“一棵树”的重约1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估计时与“1吨”重的表象,如“2头牛、40位同学”进行比较。

  还有,本节课如能设计在学生中找几个25千克重的同学,让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25千克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这样的亲身参与活动,应该更能使孩子体会吨的重量。

  总之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体验、分析、推理、估计、想象,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以具体的实物建立“1吨”的表象,让学生确实感受到“1吨”是很重、很大、很多的。让吨的单位换算融在“动物体重”的估计与转换之中。能使学生在主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14

  “教学”是门非常神奇的科学,如果我们把握好了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我就简单说一说在教学“吨的认识”的一些感受。

  “吨”是个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学生不能直接拿东西去感受,因此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究竟该怎样去突破这样一个难点呢?我确实也颇费了一些心思。如果单纯的只让学生想着去感受,他们仍然理解不了到底一吨有多重,于是,在课堂上我专门设计了几次体验活动,如:掂一掂大米,抱一抱同学,估一估纯净水,无疑为学生建立“1吨”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掂大米的过程,一改以往“一袋100千克大米让一个人上来掂”的方式,用“每个学生掂一掂10千克重的大米,并不断叠加”的方式,扩大了活动的参与面,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在一次又一次的.感官与实践的刺激中,在猜测数据与真实数据的强烈反差中产生一种震撼,从而获得实实在在的经历和感受,而不仅仅是一些模糊、抽象的数学知识。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自始至终热情高涨。除了体验活动使学生兴趣盎然以外,也应归功于大量的直观材料。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有时候总嫌费事,把一些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都省略了,只是让他们去想象,但是,毕竟是小学生,他们还不具备这种大数量的想象能力,因此,效果总是不理想,这次,我一改常态,在教学中,我利用主题图进行展示,学生在惊叹“1吨大米竟然有这么多”的同时,正确地建立起了表象。难题迎刃而解。 受这节课的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寻找更大的教学突破口,为学生呈现一节又一节的精彩课堂!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15

  回味课堂,优点如下:

  1、生活氛围浓。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硬币、花生米等物品的轻重入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数学学习显得更有意义。

  2、参与活动多。这是一节活动性很强的课。所以在课堂中我以学生大量活动为主,让他们尽可能多得去体验"克",亲身感受重量,增强估测能力。

  3、课改意识强。教育的重心就是探讨“乐学”,培养同学们的能力。在本课教案中教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点亮学法指明灯:科学需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猜测估计必须验证。这是同学们今后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使用建议:

  本教案的设计,学生经历猜测验证,进行了大量的参与活动。因此,一定要准备好教具、学具!切不可空口无凭的只去背教案!另外,虽然可能上起来有些乱,但它并不影响学习效果。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16

  在认识吨时,通过码头装卸货物的场景,通过集装箱、货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等,感受生活中“吨”的广泛应用;借助常见的袋装大米的重量和一般小学生的'体重,来认识1吨有多重。本课教学前,我让孩子预先了解了自己的体重(千克为单位),在搜集了一些体重数据后,让学生感受多少个就是1吨,他们都发出了感叹。再了解书上介绍的有关吨的信息,就减低了认知的难度。

  总体感觉,三年级的孩子对于认识“吨”,有一定的难度,一是他们的年龄决定了感知的难度,二是因为其实“吨”在孩子的身边并不常出现,无法有更多更感性的接触,就凭想象多少个同学的体重,看一些图片,感知仍比较薄弱。这在做习题时,表现的特别明显,学生无法选择合适的单位。如习题“一艘海轮的载重4500()”一题,学生知道海轮很大很重,但到底是种什么程度,却是没有概念的。其实我们大人对于本题可能也要考虑一下,因为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近,只有进行一定的横向比较,可能才能得到答案,那让我们的这些孩子怎么去作答呢?所以我想对于孩子,我们更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情况。过高的要求,并不能使孩子更好的成长。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17

  “吨”在学生的头脑中是一个抽象的计量单位,如何让学生对“吨”又一个具体清晰的认识?本课做了两点突破。

  1、在生活的大背景中认识“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生动的。本课运用了大量的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了生动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在此背景中感受“吨”,认识“吨”,运用“吨”,不仅深刻地建立了1吨的观念,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在直接与间接的体验中想象“吨”。

  “吨”是一个用来计量重量的单位,必须以体验为基础方可清晰地把握。本课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对常见物品重量的经验,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对25千克的'重量进行现场体验,以获取丰富的直接感受。在这些感受的支撑下,再借助想象与推理,学生理解1吨到底有多重也就比较轻松而深刻了。而且,因体验的存在,也使课堂显的生动而富有张力。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18

  本节课我不是为教数学而教数学,在教学中我调动了孩子的经验,切入孩子的生活世界,让孩子们切身体验到生活需要数学。生活的数学,无须“要我学”,本是“我要学”。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不是仅把原来的教学大纲换成课程标准,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谓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具体地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即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新时期的教师,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课堂的环节,采取种种方法,创造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这样,才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好比泉眼,教师就是挖泉人,如何使泉水喷涌而出,涓涓不休,这需要教师在挖泉过程中,根据每眼泉的特征寻找更好的方法。在实践中,我深深领会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这种需求也就是参与的需求。

  如:让孩子们在课堂上通过估、猜、背、算等一系列有机结合的'活动,不但调动了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不仅深刻地认识了重量单位吨,还发展了他们的观察、想像、交流、实践等能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令他们非常的激动,甚至是兴奋,这种情绪鼓舞着他们每一节课都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了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创新并深感成功的喜悦乐趣。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奥秘兴趣和学习欲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同伴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19

  “吨”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感知“吨”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我采用了简单直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让学生参加一些体验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通过拎一拎,提一提,抱一抱,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物体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吨”的重量,并逐步由抽象到具体,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认识到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如果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一吨,就会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吨的认识。

  本节课,在课堂上的主导能力还有待加强,缺少对学生的信任,课堂上还放不开,应当让多数学生通过活动体验1吨的重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出题,最后再由教师出一道实际问题,检验本节课说学内容,做到收放自如。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20

  吨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对此并不陌生,但真正意义上的吨,学生头脑中还是没有的。再说,吨这个质量单位那么大,不能让学生亲手掂一掂,很难感受一吨的实际质量,因此只有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帮助学生建立一吨的概念。如通过让学生看图算算“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千克?一个小学生的体重25千克,40个这样的'学生共重多少千克?”

  在学生得出1000千克的基础上,我就打个比方:40个这样的学生的体重相当于我们班的所有同学的体重;如果要把我们一次运走,要用什么车了?摩托车行吗?自行车或者三轮车呢?学生在说一说、笑着摇摇头的情境中初步体会到1000千克已经很重了,必须要用一个更重的单位。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吨。紧接着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见过的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并且出示图片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在计量比较重的或者大宗的货物时通常用吨作单位。由于内容安排比较多,以至于每个环节都比较匆忙,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学生的感悟还不够深刻,再加上学生缺乏生活体验,作业中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在下一节课中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做些练习。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21

  1、“吨”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感知“吨”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参加一些体验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通过猜一猜,搬一搬,抱一抱,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物体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吨”的重量,并逐步由抽象到具体,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认识到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

  2、教学时我是通过实际参观和推算来进行教学的。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吨。我们班学生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而且还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知1吨物体的重量,加强对吨的`认识,形成吨的概念,从实践中得出1吨等于1000千克的观念。

  3、教学量的计量,要遵循学习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类推、概括、抽象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单位换算,通过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推出5厘米是几毫米,9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几吨等,这样教学重在启发理解、思考。理解的东西才有助于记忆,有利于运用。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22

  吨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对此并不陌生,但真正意义上的吨,学生头脑中还是没有的。再说,吨这个质量单位那么大,不能让学生亲手掂一掂,很难感受一吨的实际质量,因此只有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帮助学生建立一吨的概念。

  如通过让学生看图算算“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千克?一个小学生的体重25千克,40个这样的学生共重多少千克?”在学生得出1000千克的基础上,我就打个比方:40个这样的学生的体重相当于我们班的所有同学的体重;如果要把我们一次运走,要用什么车了?摩托车行吗?自行车或者三轮车呢?学生在说一说、笑着摇摇头的情境中初步体会到1000千克已经很重了,必须要用一个更重的单位。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吨。紧接着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见过的.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并且出示图片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在计量比较重的或者大宗的货物时通常用吨作单位。由于内容安排比较多,以至于每个环节都比较匆忙,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学生的感悟还不够深刻,再加上学生缺乏生活体验,作业中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在下一节课中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做些练习。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吨的教学反思12-01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05-15

《认识吨》教学反思07-19

认识吨的教学反思06-01

吨的认识的教学反思03-08

认识吨的教学反思05-27

认识吨教学反思06-22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09-20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06-21

数学吨的认识教学反思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