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1 19:21:5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的教学反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的教学反思1

  教后记由于本课直接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讲起,而对红前四次反围剿的情况一点未作交代。所以教师必须进行补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前四次胜利,第五次失败的原因。本课的重点是红长征的经过和遵义会议,难点是深刻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和长征的意义。所以要讲清红长征的路线图,理清课文内容;理解红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的原因;还要讲清遵义会议的背景,理解其重要意义,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通过本次课的课堂教学,经过反思,总结如下: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丰富了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对于红长征的原因、经过和历史影响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联系了现实,学生进行了思考,为有效掌握本课打下了基础。

  2、给学生比较大的思考和交流空间,能基本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并且收到了较好效果。

  3、教师适时导学、导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围绕教学目标,使用恰当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多途径刺激学生思维,同时也不会造成视觉和听觉疲劳。

  4、关注到情感教育,在培养学生情态价值观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通过思考什么是长征精神,学生充分认识到了长征精神的实质,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谈感受,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也基本掌握主要知识点。

  5、运用互联网搜索技术,通过穿插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手段,较好地再现了历史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互联网搜索技术与历史教学的结合,师生共同重走长征路,课堂效果良好。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的教学反思2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根据课标理念,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因此这一节课我设计一个探究题“图说长征,重温长征路”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工农红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这也是课后“练一练”的内容。我按照教参要求设计了课件,用动态的形式设计了走过的“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四川、西康(现在分属四川省和自治区)、甘肃、陕西11个省。课堂效果也比较不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课后,有两位同学找到了我,说“老师,错了,通过看图,我们组讨论出是十四个省。在他的激励下,另一个同学提出了相同的问题,说十一个省就只是从瑞金出发的红经过的省,而不胜农红经过的,还有红二方面,红四方面,红二十五团。

  对这突如其来的疑问,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另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想到这一问题,习惯性按照教参的要求,也是以前学习形成的思维定势。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是教参的答案”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而继续坚持原有答案。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下一节历史课堂我提议重新讨论,自已找自己所属队的长征路线,找出自己所走过的省份,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老师再查一下资料,并与其他历史老师讨论一下,一定会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学生走后我立刻查阅有关资料,发现“红走了11个省,若加上红二方面,红四方面,红二十五共走了14个省。11个省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加上红二十五方面经过的河南、湖北两省和红二方面经过的宁夏。另外,红所走过的省份,是不是只有11个?宁夏在图中显示的非常明显。如果加上宁夏,红长征走过的省份应该是12个。这样看来,红长征共经历14省,它们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湖北、河南和宁夏。”

  我又打开了我的课件,我发现了一个具大的错误,是我错了,因为本来的设计意图是按照课本后的的探究题“是数一数红长征走过的省”而却出成了“红长征走的省”,所以同学们才有疑问。于是下一节上课时,我首先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又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了探究,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看起来就那么两个字,却出现了这么大的反应,由于少了这两个字,激发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正确态度,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老师,错了”这句话,使我认识到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一)转换教师角色,建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

  要想使全体学生都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我们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要积极地将过去的“一言堂”模式变更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以下几个弊端:

  1、替代式。教师在教授一个新知识点时,对学生进行提问,没有等学生回答,教师就替学生先说出来了。

  2、自问自答式。教师在教授对话时,对学生进行提问,由于心态比较紧张、慌张、匆忙等,在学生回答之前,给出了答案,而且对同样的问题进行3—4次的重复。这样,不仅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而且收效甚少,学生几乎没有开口说的训练机会,严重的还会让学生对此教师产生厌烦的情绪,当然也会厌倦学习了。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提倡一种开放式交流活动,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双向交往,甚至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强调一种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师此时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且促使所有成员在相互交往,相互激发。

  (二)设计有效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语言水平,才能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享受到“用中学,学中用”的愉悦。这种课堂活动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习惯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正确的评价形式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的保障

  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作出正确的评价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注重教师的评价,还得让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来,进行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真正让学生由被动受试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不断帮助学生,激励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历史能力不断地提高。重要的是改变过去的评价机制,老师也是问题探究的参预者,所以教师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并接受学生的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老师作出评价,真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激活已有的图式,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把课堂变成一种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积极探索的活动。

  通过这一事例使我认识到:必须改变教学结构,调控教学关系,建立课堂,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学生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成为我愿学,我喜欢学,我主动学。使学生能发现老师的失误,并能勇于帮助老师改正错误。师生之间这种互相改正错误,可以营造一种平等、的课堂气氛,点燃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的教学反思3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根据课标理念,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因此这一节课我设计一个探究题“图说长征,重温长征路”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工农红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这也是课后“练一练”的内容。我按照教参要求设计了课件,用动态的形式设计了走过的“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四川、西康(现在分属四川省和自治区)、甘肃、陕西11个省。课堂效果也比较不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课后,有两位同学找到了我,说“老师,错了,通过看图,我们组讨论出是十四个省。在他的激励下,另一个同学提出了相同的问题,说十一个省就只是从瑞金出发的红经过的省,而不胜农红经过的,还有红二方面,红四方面,红二十五团。

  对这突如其来的疑问,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另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想到这一问题,习惯性按照教参的要求,也是以前学习形成的思维定势。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是教参的答案”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而继续坚持原有答案。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下一节历史课堂我提议重新讨论,自已找自己所属队的长征路线,找出自己所走过的省份,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老师再查一下资料,并与其他历史老师讨论一下,一定会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学生走后我立刻查阅有关资料,发现“红走了11个省,若加上红二方面,红四方面,红二十五共走了14个省。11个省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加上红二十五方面经过的河南、湖北两省和红二方面经过的宁夏。另外,红所走过的省份,是不是只有11个?宁夏在图中显示的非常明显。如果加上宁夏,红长征走过的省份应该是12个。这样看来,红长征共经历14省,它们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湖北、河南和宁夏。”

  我又打开了我的课件,我发现了一个具大的错误,是我错了,因为本来的`设计意图是按照课本后的的探究题“是数一数红长征走过的省”而却出成了“红长征走的省”,所以同学们才有疑问。于是下一节上课时,我首先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又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了探究,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看起来就那么两个字,却出现了这么大的反应,由于少了这两个字,激发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正确态度,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老师,错了”这句话,使我认识到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一)转换教师角色,建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

  要想使全体学生都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我们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要积极地将过去的“一言堂”模式变更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以下几个弊端:

  1、替代式。教师在教授一个新知识点时,对学生进行提问,没有等学生回答,教师就替学生先说出来了。

  2、自问自答式。教师在教授对话时,对学生进行提问,由于心态比较紧张、慌张、匆忙等,在学生回答之前,给出了答案,而且对同样的问题进行3—4次的重复。这样,不仅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而且收效甚少,学生几乎没有开口说的训练机会,严重的还会让学生对此教师产生厌烦的情绪,当然也会厌倦学习了。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提倡一种开放式交流活动,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双向交往,甚至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强调一种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师此时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且促使所有成员在相互交往,相互激发。

  (二)设计有效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语言水平,才能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享受到“用中学,学中用”的愉悦。这种课堂活动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习惯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正确的评价形式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的保障

  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作出正确的评价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注重教师的评价,还得让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来,进行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真正让学生由被动受试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不断帮助学生,激励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历史能力不断地提高。重要的是改变过去的评价机制,老师也是问题探究的参预者,所以教师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并接受学生的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老师作出评价,真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激活已有的图式,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把课堂变成一种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积极探索的活动。

  通过这一事例使我认识到:必须改变教学结构,调控教学关系,建立课堂,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学生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成为我愿学,我喜欢学,我主动学。使学生能发现老师的失误,并能勇于帮助老师改正错误。师生之间这种互相改正错误,可以营造一种平等、的课堂气氛,点燃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的教学反思4

  教后记由于本课直接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讲起,而对红前四次反围剿的情况一点未作交代。所以教师必须进行补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前四次胜利,第五次失败的原因。本课的重点是红长征的经过和遵义会议,难点是深刻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和长征的意义。所以要讲清红长征的路线图,理清课文内容;理解红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的原因;还要讲清遵义会议的背景,理解其重要意义,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通过本次课的课堂教学,经过反思,总结如下: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丰富了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对于红长征的原因、经过和历史影响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联系了现实,学生进行了思考,为有效掌握本课打下了基础。

  2.给学生比较大的思考和交流空间,能基本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并且收到了较好效果。

  3.教师适时导学、导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围绕教学目标,使用恰当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多途径刺激学生思维,同时也不会造成视觉和听觉疲劳。

  4.关注到情感教育,在培养学生情态价值观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通过思考什么是长征精神,学生充分认识到了长征精神的实质,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谈感受,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也基本掌握主要知识点。

  5.运用互联网搜索技术,通过穿插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手段,较好地再现了历史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互联网搜索技术与历史教学的结合,师生共同重走长征路,课堂效果良好。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的教学反思5

  教后记由于本课直接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讲起,而对红前四次反围剿的情况一点未作交代。所以教师必须进行补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前四次胜利,第五次失败的原因。本课的重点是红长征的经过和遵义会议,难点是深刻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和长征的意义。所以要讲清红长征的路线图,理清课文内容;理解红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的原因;还要讲清遵义会议的背景,理解其重要意义,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通过本次课的课堂教学,经过反思,总结如下: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丰富了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对于红长征的原因、经过和历史影响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联系了现实,学生进行了思考,为有效掌握本课打下了基础。

  2、给学生比较大的`思考和交流空间,能基本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并且收到了较好效果。

  3、教师适时导学、导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围绕教学目标,使用恰当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多途径刺激学生思维,同时也不会造成视觉和听觉疲劳。

  4、关注到情感教育,在培养学生情态价值观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通过思考什么是长征精神,学生充分认识到了长征精神的实质,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谈感受,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也基本掌握主要知识点。

  5、运用互联网搜索技术,通过穿插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手段,较好地再现了历史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互联网搜索技术与历史教学的结合,师生共同重走长征路,课堂效果良好。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的教学反思6

  (一)如何设计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来选择一定的活动形式来与学生一起学习历史。本课,利用长征途中的一系列图片来图走长征,图说长征,是我最初教学设计中活动的主体。在不同班级上完本课后,我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有了新的感悟。

  (1)第一节课,我是先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来抢答介绍长征中的这些图片,将图片作为奖品奖励给介绍的同学。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为了得到所介绍的图片,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最后请拿到11张图片的同学到台前排列长征的顺序。

  精彩瞬间: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遗憾不足:活动需要时间长,没有得到机会的同学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2)第二节课,分配给每个小组一张图片,每四人一小组,开展对本小组所领到图片的研究,最后集中本小组意见,由小组中心发言人来介绍本小组探究成果。最后再来排序。

  成功之处:针对性强,且通过小组探究的形式,确保全员参与。参与面广。

  缺点不足:依旧耗时长,且图片改为分派的形式不如作为奖品提供的形式学生的热情高。

  (3)第三节课,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凸现遵义会议、两次会师这些重难点,我将教学设计改为,将图片发放形式改为小组代表抽签,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将图片分为两种,一种是重点介绍,另外一种是不介绍,只留作排序使用。为降低难度,学生原来对于图片的介绍也由撰写红色旅游景区介绍词改为长征中图片上发生的历史。

  上课的过程中,依旧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反思过后,我有了新的认识……

  反思一:活动设计与重难点的关系。

  遵义会议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不足之处:我在长征过程上耗费的课堂时间太久。从学生两个地点排错来看,过程的掌握也不好。

  处理方法:假如这样设计应该会更好一些。

  首先让学生同桌间协作,或立在预习卡图上,找出长征经过的每一个地点,重走长征路,初步了解长征过程途径每一个地点。

  然后教师通过地图、形象的图片和生动幽默的语言领着学生再次图走长征,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认知。

  最后再请一部分同学来排序,提高学生的运用,也第三次加深学生印象。

  经过这样的三次后,学生应该掌握比较好。而且时间也由原来的二十分钟节省到十余分钟。而节省下来的时间,活动的主体放在小组合作,报道遵义会议召开上或者是为遵义会议旧址撰写红色旅游介绍词。

  每个小组异彩纷呈的报道或介绍,学生一定对于遵义会议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来根据关键词进一步把握,学生对于遵义会议会有很大的知识上、能力上、情感上的多重收获。

  反思二:活动的有序、有效。

  开展活动固然很好,但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要有目标意识,确保活动的效率。

  不足之处:例如在分发图片过程中,让小组代表到台前抽签,本是想节省时间,却因为组织不好,耽搁了时间。

  处理方法:我想,我说清要求后,快速走到每一个小组前,让学生抽签,这样抽完一个,就能快速开始一个小组,不至于全班都在等待。

  反思三:要相信学生。

  不足之处:最初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撰写红色旅游词,可在上第一节课时,我降低难度,改为了介绍图片上发生的历史。由于自己缺乏自信,更对我们的学生能力缺乏信任,虽然学生介绍得比较清楚,但让他们失去了个性化的'精彩展示。

  处理方法:与学生一起树立自信心。对自己对学生说‘行!一定行!’

  (二)课堂语言,要千锤百炼。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实践,我对于教学语言的组织有了新的体会。

  课堂上,宝贵的四十分钟里,一定要让每句话都实现它的价值。

  教学机智:我在尊重学生认知特点的前提下,通过言简意赅的过渡语,引导学生思维步步深入;或者给予学生个性化的,针对性的评价。语言与语境相吻合,而不是与预设相一致。

  (三)三维目标,应浑然天成。

  三维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三条平行线或者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

  例如本课,通过图片,重走长征路,了解长征的历史,培养探究能力,并从中体悟长精精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过程中,我并没有引导学生认识到长征的奉献与团结,学生只能谈出“大无畏、不怕牺牲、不屈不挠”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而我在某一节课中,和学生一起谈到过草地时老红为了挽救年轻红的生命,将唯一的一点食物留给他人而饿死牺牲的故事,学生再谈出“无私奉献,团结一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课前我鼓励学生,分小组编排历史剧。课堂上,学生们

  将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表演的非常逼真形象。而且跨越了组与组之间的界限,联谊演出,气势磅礴,让大家耳目一新。

  通过在不同的班级上《红不怕远征难》一课后,我反思了许多,虽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相信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我发现的这些问题,是我教学思想的新认识,教学行为的新矫正。

  对我来说,这些就是最大的成功与收获。感谢领导、老师对我的一次次的悉心指导,让我的教学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的教学反思7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根据课标理念,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因此这一节课我设计一个探究题“图说长征,重温长征路”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工农红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这也是课后“练一练”的内容。我按照教参要求设计了课件,用动态的形式设计了走过的“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四川、西康(现在分属四川省和自治区)、甘肃、陕西11个省。课堂效果也比较不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课后,有两位同学找到了我,说“老师,错了,通过看图,我们组讨论出是十四个省。在他的激励下,另一个同学提出了相同的问题,说十一个省就只是从瑞金出发的红经过的省,而不胜农红经过的,还有红二方面,红四方面,红二十五团。

  对这突如其来的疑问,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另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想到这一问题,习惯性按照教参的要求,也是以前学习形成的思维定势。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是教参的答案”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而继续坚持原有答案。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下一节历史课堂我提议重新讨论,自已找自己所属队的长征路线,找出自己所走过的省份,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老师再查一下资料,并与其他历史老师讨论一下,一定会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学生走后我立刻查阅有关资料,发现“红走了11个省,若加上红二方面,红四方面,红二十五共走了14个省。11个省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加上红二十五方面经过的河南、湖北两省和红二方面经过的宁夏。另外,红所走过的省份,是不是只有11个?宁夏在图中显示的.非常明显。如果加上宁夏,红长征走过的省份应该是12个。这样看来,红长征共经历14省,它们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湖北、河南和宁夏。”

  我又打开了我的课件,我发现了一个具大的错误,是我错了,因为本来的设计意图是按照课本后的的探究题“是数一数红长征走过的省”而却出成了“红长征走的省”,所以同学们才有疑问。于是下一节上课时,我首先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又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了探究,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看起来就那么两个字,却出现了这么大的反应,由于少了这两个字,激发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正确态度,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老师,错了”这句话,使我认识到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一)转换教师角色,建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

  要想使全体学生都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我们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要积极地将过去的“一言堂”模式变更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以下几个弊端:

  1、替代式。教师在教授一个新知识点时,对学生进行提问,没有等学生回答,教师就替学生先说出来了。

  2、自问自答式。教师在教授对话时,对学生进行提问,由于心态比较紧张、慌张、匆忙等,在学生回答之前,给出了答案,而且对同样的问题进行3—4次的重复。这样,不仅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而且收效甚少,学生几乎没有开口说的训练机会,严重的还会让学生对此教师产生厌烦的情绪,当然也会厌倦学习了。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提倡一种开放式交流活动,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双向交往,甚至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强调一种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师此时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且促使所有成员在相互交往,相互激发。

  (二)设计有效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语言水平,才能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享受到“用中学,学中用”的愉悦。这种课堂活动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习惯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正确的评价形式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的保障

  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作出正确的评价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注重教师的评价,还得让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来,进行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真正让学生由被动受试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不断帮助学生,激励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历史能力不断地提高。重要的是改变过去的评价机制,老师也是问题探究的参预者,所以教师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并接受学生的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老师作出评价,真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激活已有的图式,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把课堂变成一种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积极探索的活动。

  通过这一事例使我认识到:必须改变教学结构,调控教学关系,建立课堂,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学生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成为我愿学,我喜欢学,我主动学。使学生能发现老师的失误,并能勇于帮助老师改正错误。师生之间这种互相改正错误,可以营造一种平等、的课堂气氛,点燃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的教学反思8

  长征是中国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可是,如何把长征的过程及艰难形象而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并感召学生学习红的精神——长征精神,这是个很难也很抽象的问题。《红不怕远征难》正是把这个问题摆在了教师面前。

  教学设计采用了历史感悟教学的理念,以人为本,由感知历史进而感悟历史最终慧悟历史,层层递进,提升学生的能力,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了史料、图片等各种资源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潜能,给了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充实了学生的情感世界,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如,在让学生感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引导,让学生把更多的感情带入教学中,学生的感悟理解会更进一步,可以领会红战士的顽强与乐观以及那种坚定的信念,一个战士倒下了,更多的勇士站起来了,只要同学们能体会到红战士的这些精神,并且把这些精神传承下来,我想我们历史课的教育功能就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如和风细雨般潜入学生的心田。

  备课时,充分考虑到了各个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因此备课的思路和线索较清晰。但没处理好引课和讲课的界限,担心讲解过多会抢占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成传统的讲解,因此教材深度挖的不够。事实上,科学而准确的引导,不仅不会抢占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吸引学生参与学习,完成合作探究的目的。因此,在以后的备课中,一定要充分把握适当的`引导和适度讲解的尺寸。

  教师的状态和语调会极大的感染学生。课堂上教师必须全身心的投入,以极富感染力的语调投入教学,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到课堂语言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桥梁,而且是优美的旋律,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不光是传道、受业、解惑,而且是艺术大师——在他这里应把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化枯燥为生动,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成为艺术的殿堂。

  不要担心学生学不会,事实上学生的潜力很大。只要引导得当,点拨适宜,学生的答案定会超乎想象。虽然教无定法,但在潜心研究下,定会找到最合适、效果最佳的方法。

  在价值体现上本堂课落实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这里提升师德素养,提升专业水平,而且厚植了学生的知识底蕴、科学精神,还应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发展、健康生活的情趣,更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责任担当。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的教学反思12-18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教学反思范文07-02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反思05-14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学反思范文02-11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的个人反思07-10

有关《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反思06-10

红军不怕远征难09-29

《红军不怕远征难》优秀教学反思(精选5篇)05-13

《红军不怕远征难》优秀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