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1
昨天自己上了这一课,同时听了丁玲琴、叶红珠和陈梁飞三位老师上的同一篇文章,同时听取了其他老师们的意见,感触颇深。发现自己有以下的不足:
1、就教学语言来审视自己,一是普通话太彩色了,这是一位语文老师的大忌,因此下阶段应该加强普通话的训练。二是教学语言的美感也有待提高提高,像《听听那冷雨》这样语言优美的散文,教师的教学用语如果也能散文化、诗化,那就会相得益彰。
2、对文本的解读深度不够,发现自己的文学修养有待提高,平时要多读书,多看些文学尝试独立处理教材,独立解读文本,改变几十年离开教参就无法教学的恶习。
3、幻灯片的制作水平有待提高,这节课的语言鉴赏部分如果做了超链接的话,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及时呈现内容,对学生回答中涉及的语言现象进行及时的总结概括。
从其他老师的上课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或改进的方面。
1、教师教学时说话的语气语调应跟教学的内容想吻合。
2、问题的设计要清楚,外延要明确,如果含糊不清,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去,教学过程的展开就不顺畅。
3、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与引导是一门重要的艺术。评价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是否在点子上将影响到整个教学流程的展开与教学目标的达成。
4、多媒体的运用不能一味追求画面的漂亮,有时色彩过亮的画面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主题内容的注意力。配乐也要考虑与课文意境的一致,并且音量的大小都要控制。
语文《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2
今天讲了一堂非常失败的课——《听听那冷雨》第四课时,这篇文章能上到第四课时,本身就是一种失败。更失败的地方在于上过课后,学生彻底讨厌这篇文章了,文章本身有些难懂,有要理解到位,又要赏析,这不是逼人跳楼吗!学生本能的反应是,老师别讲了,太痛苦了!其实,我内心也是一样的痛苦与纠结。
这堂课的失败让我思考很多。
一、我们根据什么来制定教学目标?我们现在制定教学目标考虑的因素真不少,文体特征,高考题型,学科指导意见,最后是教学设计或教参,但我真的忽略了学情。《听听那冷雨》是一篇优美的充满怀乡之情的散文,教学目标的理想状态应定位于自主赏析,但事实证明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学生对文章中一些语句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都存在障碍,而此时我让学生对他们基本不理解的语句进行赏析,天啊!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现在想来,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大体理解作者的'情感,品味部分优美语言。这样课堂上学生于朦胧若有所悟时,谈自己对某句话某个词的理解,才会有成就感,会有兴趣、有动力。
二、是不是要求所有人都要理解到位?这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从尊重自然规律的角度来说,不同人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程度是不同的,我们应该尊重差异,没有必要追求整齐划一;但从考试的角度出发,我们希望学生的理解能更到位,于是我们划定标准答案,所有人向标准答案靠拢。这看似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实则是对学生信心的打击和思想的束缚。“算了!不说了,说了也不对!还是等标准答案吧!”呐!中国人的创造力就是这样被扼杀掉的!这哪是育人,这是害人啊!
今天这堂课过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学生喜欢看自己的书,而不愿意看教材上的文章。看自己的书自由随意,理解多少无妨;而教材似乎无形地要求你理解这句话表达什么含义,那句话隐含什么感情。
当语文不再是单纯的文学,不再是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而是学生的噩梦的时候,兄弟!我们罪孽深重啊!
语文《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3
“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与我校两位教师共同进行了一次“同课异构”的尝试。我们选择的是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在确定了课题之后,我不敢怠慢,立刻着手准备。《听听那冷雨》是一篇美文,同时,这篇文章也很厚重,郁结在优美的文字中的是一个优美的意境,沉淀在意境中的是余光中先生深沉的乡愁以及强烈的中国古典文化的情结!这样的文章,要在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堂上面让高一的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是很有难度的,因此课堂势必只能取一点而无法涵盖其他,于是我就选择了让学生领悟余光中先生寄寓在“冷雨”之中的深沉的情感作为我课堂的目标。
出示余光中的《当我死时》,再一次感受余光中先生浓郁的乡愁和对中国文化的深深眷恋。
上完课后,我也去听了我们另外两位老师的课,胡春英老师的课主要是引导学生体悟《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中优美的意象以及意境,进而上升到引导学生掌握欣赏散文的意象意境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很有指导意义。而刘燕老师则以朗读为课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在美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感。两堂课都上得十分大气,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和新教材的理念。通过这次《听听那冷雨》的“同课异构”的教学,我认识到应该文本是学生体悟文章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真正吃透文本的情况下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而且我也似乎理解了新课程中倡导的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创造者这个观点,同一篇文章的课程资源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和方法加以利用。文本的研习、阅读方法的教授、阅读能力的训练、文化的感染和浸润,都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个性、活力和生机!这也许正是新课程的所追求的目标吧
【语文《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听听那冷雨》课程的教学反思10-29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精选5篇)03-24
《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12-06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01-24
《听听那冷雨》的教学设计11-17
《听听那冷雨》语文教案05-28
有关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07-09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03-28
《听听那冷雨》教案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