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13 11:40:0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1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新鲜而好奇的学科。七年级历史教学主要是古代史的内容,时间距离学生很长,而七年级的《原始的农耕生活》更是离学生生活遥远的事情,一是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不了解什么是农耕,而是“原始”二字对于他们很陌生。现代农耕不太清楚的情况下,谈什么农耕生活的起源呢?因而,如何灵活运用教材,引起学生对该课学习的兴趣,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我在教学设计上应该要花时间考虑的问题。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取了南北民居不同的房屋图片,让学生猜猜哪个是南方的民居哪个是北方的民居,他们的房子建成这样是否与原始祖先的房屋有关呢?从而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接下来的自主学习环节,我围绕“中华农耕生活的起源”,采用角色扮演法。利用“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的小游戏,将学生划分小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分别扮演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通过第一人称的口吻来介绍自己。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热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为了更好的表现自己组的特色,很多学生还加上了道具和动作。学生在自学、表演的过程当中,认识到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所代表的南北方原始农耕生活的异同点,进而认识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是南北方共同发展的结果,从而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学生展示的插画和组内合作,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及了解什么是“农耕生活”,它是如何起源的。

  整堂课的学习氛围很好,学生的反应都很活跃,积极性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很多生成性问题在学生的成果展示中表现出来,如“半坡人”制作的彩陶是否与半坡人所在地的土壤有关?针对学生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我顺势将地理知识融合进历史教学中。先让学生讨论来解答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最后进行小结:彩陶的制作与半坡人所在地的土壤有关,同样的,也与制作陶器的工艺和技术相关,如烧制陶器所要把握的温度以及相关的上色等工艺。抓住这个点,进而引导学生分析长江下游与黄河中游地区的地理条件、生物资源的不同,进而小结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和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这样,学生就能准确地记忆、理解两者所培育粮食作物,驯养牲畜的不同点。更能理解河姆渡人建木头房子是为了防潮,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子是为了冬季保温、夏季凉爽。

  但是,由于时间仓促,在安排小组合作表演的环节上,规矩不是很明确,导致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表演位置的安排,台词的分配问题等等,都还有待加强。另外,如何在增加历史趣味性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探究意识,依然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本堂历史课,我旨在增强历史的趣味性,告诉学生:历史不仅仅只是背诵的科目。因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重难点也在学生的小组质疑、答疑中得到了突破,让学生明白农耕文化以及清楚农业文明的起源。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2

  打造高效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预习课本,对课堂上的一些重难点问题有所思考,使学生对历史的线索更加清晰,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课后的小测有利于在学生拓展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教学方法是好的,课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将从两个方面予以说明:

  一、好的方面:

  1、在讲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时,作为起始课,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历史朝代歌,通过提问方式和学生一起回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

  2、这几节课都利用视频辅助教学,通过大运河、和武则天的视频资料,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3、通过预习题纲导读,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不足之处一:

  1、在第一课设计了三个合作探究题有点多,时间不够用,而且有些影响重点的突出。

  2、在预习导学时让学生按所有的提纲的顺序通览全书有些浪费时间。

  3、上了两节课了都感到课堂练习时间不够充分,巩固不到位。

  4、学生在发言方面,七(7)班较好,其他班级学生不愿举手,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5、通过课前默写检测发现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对对第一课知识大运河的相关知识掌握的不好。

  三、采取的措施:

  1、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再精炼,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讨论问题要突出重点内容,使学生能有感而发。

  2、增加课堂练习时间,保证学生能当堂掌握所学知识。

  3、督促学生利用好小组互帮互学,发挥小组的作用。

  4、对学生发言好的及时加分鼓励,激励其他同学参与进来。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3

  上完《秦王扫六合》一课,细细反思,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而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完成了教学目标。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为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我打破了教材编写的顺序,将教学内容设计为秦完成统一和巩固、维护统一两大内容,在处理第二项内容时,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来归纳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这样做,不仅线索清晰,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创新问题设计上有突破,能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学生共鸣。

  本课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课文内容,然后学生思考、讨论、作答,教师点拨、同时辅以材料展示。我还注重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去创造。如:我指导学生到黑板上设计秦的疆域示意图,以帮助学生压缩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这节课也体现了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由原来的讲述者转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会的,允许学生自由发挥,互相补充,教师及时评价;学生不会的,教师进行激励、引导,然后共同解决。

  这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不敢放开手脚,给学生以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它细微之处,还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释疑过程中,有些小问题的设置稍显牵强;过渡语,有个别之处,不够自然;习题设计过于单调死板,以后应力求多样化、趣味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分析秦完成统一的原因出现困难时,教者引导的语言有些罗嗦,没有做到简明扼要;对学困生的关注明显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学生方面:在讨论秦始皇的历史作用时,他们的回答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非常透彻、全面。尤其是说说他们原先印象中的秦始皇时,学生的反应特别积极,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比较关注历史的,我们有理由对历史教学充满信心。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4

  有一节课,我给同学们介绍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讲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时,突然有学生插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很恼火他打断了我的话题,于是没好气地问:“你怎么知道的?”他高兴说:“我在小学时的班级墙壁上贴着呢,还有孔子的画像。”我一时语塞,多好的教学资源,我怎么就没注意呢。

  反思:

  我应该感谢“插嘴”的同学,是他让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是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资源无处不在。

  学生插嘴是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它带给我们的或许是担心,或许是困惑,但更多的应该是欣喜与思考。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插嘴”是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的。它不是“乱”,而是“活”,是新课程改革中一朵绚丽的浪花。当学生的“插嘴”具有挑战性时,教师应如何应对,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如何让学生的“插嘴”变成一种学习资源,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为其喝彩!

  反思后则奋进。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断改进,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5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最主要的任务。

  首先在历史课堂上应该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生才会积极探索,才会具有创造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想办法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还应该不断进行反思,反思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课下我们还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课外知识,课堂才能够生动,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另外,还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让老师找到一种更适合,更贴近学生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从而好学,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鼓励和表扬,让他们对学习充满自信心。

  通过课堂实践,我也体会到了反思教学的益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名“反思”和“探究”刑的教师。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6

  转瞬间,一个学期又将结束,本学期课改如火如荼的的在深入进行着,反思自己的教与学,深受启发,感触也颇多,特作反思如下:

  一、注重设计全面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1、从“钻教材”向“钻学生与教材”转变

  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只是注重研究教材、考纲等文本资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情,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违背了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教师不仅要潜心钻研教材,把握好每一个知识点,还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现状与身心特点,综合考虑,制定最优化、最科学的教学流程。

  2、从“备教法”向“备学法与教法”转变

  新课改下的教师不仅要考虑自己怎样组织教学活动,还要渗透进学法的指导;不仅要完成教材知识点的传授,还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历史素养,以促进学生德育全面发展。

  3、从“重优生”向“关注每一个个体”转变

  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喜欢关注优秀生,在课堂提问、教学设计等方面对这一群体考虑较多,反而将原本最需要教师关心的潜能生群体边缘化了。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行为也极易造成历史学习中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影响教学成效的提高。所以,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关注潜能生,将潜能生的学习置于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最终实现班级学生整体均衡发展。

  二、注重教学关口前瞻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体现预习题纲的选择性新课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做好学生预习活动的指导。教师可以从示范开始,逐步培养学生自己独立编写预习的能力与习惯。

  2、体现预习方法的科学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读” “划” “想” “做”的步骤进行,通过通“读”教材,宏观把握预习内容,将自己认为应该重点强调的知识点做上标记,对照预习题纲进行独立思考。

  3、体现预习成果的针对性预习活动结束后,学生还要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将预习成果沉淀下来。一方面,要将自己在预习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积累记录下来,一些学习方法或是心得体会也需要进行记录;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掌握与理解不够深刻的地方,要进行罗列,以便课堂学习时听教师讲解正确的答案或是与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三、注重教学过程探究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科学设计好探究提纲探究题纲的设计难度要适中,要体现相互关联以及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在教授“ ”内容时,教师设计探究题纲,可以着眼于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深刻揭示。

  2、启发点拨好关键环节

  例如在“ ”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探究学习,要紧扣“中国和世界的形势”“的原因”等关键节点进行点拨。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以“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思维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了教学质效。

  3、归纳完善好学习成果讨论探究环节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学成果“去伪存真”。如“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学习成果归纳中,一位教师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从清政府腐败没落、封建经济薄弱、军事力量落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了“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资本主义”这样的实质,让学生深刻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从而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了学生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注重教学空间的拓展,构建立体教学模式

  1、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延伸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之余,教师要结合本校条件与学生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专题研究,也可以开展辩论活动,为学生创设浓厚的历史学系研究环境。

  2、开展历史竞赛活动,巩固教学成效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可以适时组织一些历史学科竞赛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也可以就某一历史事件、热点话题举行演讲、辩论等形式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深化学习成效。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化教育成效教师可以利用本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组织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带进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接受革命传统主义教育,也可以发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开展诸如“访问老红军”“家乡抗日事迹寻找”等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现历史教育教学思想性的重要特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7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对此在这里提出一些我的浅见。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1)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例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2)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3)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这只是我对历史教学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如有不足之处请见谅。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的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就一些简单的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8

  本课的成功之处:

  1.设计思路较清晰。表现在:一、把课本知识高度整合;二、针对主要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三、设计知识结构图对知识进行整合、提炼。

  2.目标意识很强。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展开。

  3.非常重视直观教学。大量历史图片的运用加强了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秦灭六国的顺序、秦的疆域对比、长城等图片的运用等。

  4.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自主学习环节、合作探究环节等等。

  5.试题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如合作探究中两个假如的提出针对学习的难点,有很强的针对性,回答的方面很广,也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6.形式灵活。如对知识的温习、加深理解用奏折的方式;对知识的归纳总结用写颁奖词和知识构建的方式等。

  7.目标达成度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

  几点不足:

  1.学法指导上可再全面一些。如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把自学内容、方法和时间都给学生提示一下,学生自主学完后,再留出几分钟来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把疑问提出来。再如学习方法上可以用数字归纳法、谐音归纳法等多种方法,像秦灭六国的顺序,可以谐音为含(韩)着(赵)委(魏)屈(楚)咽(燕)气(齐)。

  2.评价方式要多样。除了老师的及时评价外还应让学生评价。

  3.板书设计不应欠缺。板书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不应省略。

  4.课件可以进一步精简,教材中有的图片和材料可以不用幻灯片展示。如郭沫若评价焚书坑儒的那段话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即可。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9

  今天县教研室人员来我校进行达标课验收,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作出评价并给与指导,收获颇丰,体会如下:

  1、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建立好小组评价机制,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思考、去体会、去感悟、去提升。

  2、注重知识的联系与整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教师要注重对知识的整合与延伸,加强前后知识、中国史与世界史。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3、广泛阅读书籍,加强理论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精心研究,潜心教学,用心课堂。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10

  近日,我执教了一节《华夏之祖》的公开课,上完之后,感觉不甚良好,虽然不排除一些客观原因,但回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失误频频,怎一个“差”字了得。

  首先,未体现“自主”的教学理念。虽然学生是以小组的形式学习的,但在展示环节,我并未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话题投放形式太过单一、刻板,如请学生讲述尧、舜、禹的故事,完全可以让一个组的学生自由选择讲述,而不是先讲尧,继而舜,再而禹。学生讲述后,也未引导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进行互动、补充。教学内容显得单薄,不够丰富。

  其次,对学情认识不够。未充分考虑七年级的学生只上了两节新课,学习历史的热情、能力都相对底下,从而对学生预习情况把握不准,对学生学习、展示能力不能有准确的认识。要求学生进行表演“禅让制”的环节,课前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导致学生空有表演的热情,却不知怎样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课堂气氛略显尴尬。

  再次,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落实不够。要求学生合作探究“什么样的人才能被推选为部落联盟会首领?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的品质值得你去学习?”原本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这本是个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绝好机会,我却没有充分利用,三言两语,轻描淡写的敷衍了过去。

  最后,教学未有激励措施,评价方式单一。原本打算奖励给学生的幸运星因为时间匆忙忘记带到课堂,虽然少了物质奖励,但整堂课下来,我也很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没有对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独到的见解表示过由衷的赞扬,对学生缺乏激励性评价。评价方式也都是自己在絮絮叨叨,没有引导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导致整个课堂教学氛围压抑、沉闷。

  当然,失误还有许多,在此不再一一列举。总之,这堂课是失败的。但也带给我太多的反思,反思是为更好的成长,它让我找到了自己的软肋,也让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俯下身子,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去钻研、实践。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11

  本周我在七年级四个班上了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反思如下:本节课距离我们较为遥远,所以上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利用历史图片进行辅助教学,收效很好。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同学们直观地感觉这段历史,进而了解这段历史。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记忆重点知识,充分说明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们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比较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山顶洞人的复原图,得出他们的体质特征的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山顶洞人的进步。

  由于学生未作很好预习,对本课知识有些生疏,因此在教学进度上没达到预期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意识到让学生提前预习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以后要重视对学生预习的指导。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12

  昨天在七2班,我感觉历史复习课上的特别扭,课堂上提的问题没人回答。我发了一通脾气,说你们班每一次历史考试总是倒数第一,并扬言今后再出现这种情况,坚决不客气。

  课后我冷静下来,和同事议论了这件事,他们也给我出了许多好主意。针对这种情况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写一下历史课的感受,和对老师的建议,而且我觉得任何事只要动脑筋思考,就会不断完善。

  第二天,我早早来到办公室,作业已摆在我的桌子上。一个上午,我一直没出办公室。在那里认认真真地阅读同学们写的内容。做了下面的分析,之后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一、不回答问题的原因:

  1、不会,懒得思考。

  2、缺乏自信,觉得答案不够完善,不敢说,怕嘲笑。

  3、没听讲,不知道老师的问题。

  4、太简单的,不想回答;太难的又不会回答。

  二、学生困惑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上课思想不集中。

  2、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整体上把握不好。

  3、如何答好历史材料解析题。

  三、问题与解答:

  1、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

  老师讲课要有吸引力,让学生时刻关注老师,关注课上知识;不断思考问题。特别是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考虑到学生的水平,而不能草率地提问,没有任何的价值。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老师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老师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2、我自信我能行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有自信才能增强自己的实力,有实力你会更自信。

  3、怎样答好历史卷子的材料解析题?

  仔细审题,读懂题意。这是成功解题的基础,它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同学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读懂题意,弄清材料所反应的历史事件,确定中心。其次,要读懂试题的设问,明确用什么方法来回答什么问题等。

  围绕问题,寻找知识的落脚点。开放性试题的命题依据及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导向的。同学们在解题时必须以教材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向教材求索,寻“根”问宗,找出解答问题的相关历史知识,切忌随心所欲,想答什么就答什么。注重发散思维,全方位解答。正确运用发散思维是解答开放性试题最为重要的思想武器。

  我作为一个历史新课程教师,在教材、教法、学生情况等把握不到位,应该多下苦功夫,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使学生苦干加巧干,考出优异成绩。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13

  历史教学往往存在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的状况,教师上课只把知识点一教了之,根本谈不上学法的指导,学生则认为学不学无所谓。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重点,学生画横线这种现象,严重妨碍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智力的开发、人才的造就。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已成为我们每个历史教师的共识。

  历史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大胆发言的机会。比如对“中华文化的勃兴”这节课的学习,可以提问“你知道春秋战国时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吗?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位?为什么?”而后让学生先看书准备,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激烈的各抒已见中就将几位大思想家学活了,理解透了。由此可见,课堂是活生生的,是学生的乐园,只要教师耐心引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课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万不可就课本知识照本宣科。“用故事激趣导入”这是历史课的一大特色,如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教师可以先讲讲“荆柯刺秦王的故事”,既而提问“荆柯应不应该刺杀秦始皇呢?秦始皇在历史上到底有何作用?”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兴致极高,会迫不及待地啃起书本。整节课,学生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教师只要稍加点拨,本课的重点——秦始皇巩固国家的措施就会很自然地掌握了。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看书找重点内容,会让本就枯燥的历史课堂更显得索然无味。

  历史课程的改革给所有的历史教师带来了挑战,但也提供了机遇。只要经过磨砾,教师观念得到更新,理论得到充实,实践得到提升,我们将满怀信心,为历史教学开辟一片肥沃的土地。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14

  我的这节课主要反映出了这些问题:一是对本课的重难点没有把握好,这就造成了本该重点讲的地方反而因时间不足而没有讲透。“文景之治”本应是为下面“汉武帝的大一统”做铺垫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并没有处理好...

  我的这节课主要反映出了这些问题:

  一是对本课的重难点没有把握好。这就造成了本该重点讲的地方反而因时间不足而没有讲透。“文景之治”本应是为下面“汉武帝的大一统”做铺垫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并没有处理好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我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就已经想到过这个问题,但是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由于语言不够精炼讲的又过细和随意性,使得大量的时间浪费了。

  二是缺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比如说课前如何预习、上课时怎样做笔记等。初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老师必须教会他们掌握科学高效持久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我在课上没有完全落实教会学生勤做笔记和巧做笔记的任务并且缺乏讲练结合,这就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比较低。

  此外,在故事的引入和合理利用方面还欠考虑,没有做好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的结合。在课程内容的过渡方面,自己也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

  针对上面的情况,我要认真思考和正确对待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首先,我认为自己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不断改进的原始动力和方向。目标是指引我们行动的指南和参照物,每个人都只有努力过了才能收获进步和成功。其次,要多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孔老夫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我认为只有看到并承认自己和其他人在教学方面存在的差距那么自己才能有所进步,既然这样那么我们每天都应该对照一下反思一下以及改进一下。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15

  作为历史老师我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怎样教给他们?这一个月来的教学工作告诉我,要让孩子们学好你所教的学科,就得让他们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而在这块教学沃土上,语、数、外几乎站领了孩子大部分时间,他们会对历史感兴趣吗?我该怎么做?一边教学、一边尝试、一边反思,使我逐渐领悟到,只有爱学生,并懂得怎样去爱,当他们愿意与你交流,喜欢听你讲课时,说明他们已经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了。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可以产生高度的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作为老师爱学生天经地义,特别是爱好学生一点不难,但要爱学困生,与你顶撞,又不会尊重同学老师的学生,我们就要有耐心,要下一番功夫了。要提高历史成绩,除了让孩子们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外,还应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

  前一段时间从课堂教学看,强化知识点的识记及练习,由于识记、巩固复习、督促不到位,导致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加之学生不会合理的安排时间,历史课余一般不会复习历史,针对此,我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重视落实检查;同时,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向课堂要质量。历史知识积累,仅限于每周的两节历史课是远远不够的,历史试卷要拿高分,必须要对教材有足够的掌握,要达到烂熟于胸的程度,因此要教会学生合理的安排复习时间,做到多看、多读、多背。如果功夫下不到,多容易的试题也会是"难于上青天"。

  针对新课程背景下试题较为灵活这一特点,我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有如下设想:

  1、平时抓好培优转差,对学困生应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多鼓励,帮助他们理清知识点,让他们看到希望;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多学习、多钻研。取他人之长,多听课,包括其它学科的,学习他们的长处,好的教学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教案。

  3、在自己平时读书过程中,有意识的收集资料,积累命题素材。这样,每次作业可以布置可供选作的自主命题。此题较为灵活,应多让学生见之,熟悉题型增强能力。

  4、积极接受学生意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例如有学生提出多总结,多讲解题的思路。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教学方法。课改,不是等改只能是努力的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扎扎实实的去努力,去尝试,去探索!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08-30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09-05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08-30

历史上册教学反思01-20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01-23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01-20

历史教学反思_历史教学反思03-09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_历史教学反思04-27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