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智《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反思

时间:2021-12-16 10:24:4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刘敬智《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刘敬智《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刘敬智《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想

  1、反思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的第一条就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的学生是师大实验中学的初二学生,分析学情,学生的语文素质应该稍微好一些,在他们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要达成让学生学有所得的目标。

  于是我设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学会归纳体会钱学森对祖国始终眷恋的深情。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并结合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爱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始终眷恋”来体会钱学森对祖国的深情,并理解分析主要词句。教学难点是:了解选材对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它们是教学中的中心环节。

  2、反思设计思路

  第一阶段:朗读标题导入

  我教授《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人物通讯,设想是想让学生在文本中体会“始终眷恋”的思想感情。通过让学生朗读标题的形式,让学生初步寻找本篇课文的关键词,在反复朗读中抓住感情基调,这样做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要具有文本意识,把握住文章的主题,要学会抓关键词句,为学习《始终眷恋着祖国》寻找一个抓手。

  第二阶段:读中悟情

  接着让学生带着文体意识去主动探究文本,在此过程中,因为这篇课文是自学课文,同时学生也不是自己的学生,不了解他们是否预习了课文或者预习的怎么样,所以拿出了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思考,有目的的朗读,反复朗读,在读中悟情,梳理文章围绕“始终眷恋”写的几件事,围绕关键语句,理解分析关键词句,让学生学会归纳体会钱学森对祖国始终眷恋的深情。

  第三阶段:讨论解疑

  在教学本课时,我们往往去分析课文的明线暗线两线并驾齐驱,去分析事件的详略得当,去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去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往往会忽略课文的`1—4自然段,即使提到这几个自然段,也总是在按时间顺序梳理钱学森的个人档案,往往会忽略这四个自然段在表达课文主题思想感情时起到的作用,所以我设计了讨论解疑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开这个疑惑,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目的是展现学生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对“始终眷恋”的思想感情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感悟,触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达成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第四阶段:活动展示

  最后,我设计了对对联的活动展示环节,让学生动笔写作,我给出学生下联,概括钱学森回国后的辉煌成就,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对出上联并且展示。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再一次精炼概括的总结这篇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是一个升华,同时也复习了初一时学过的关于对联的相关知识,也达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展示学生才华的目的。

  二、反思亮点

  第一,通过朗读标题直接导入,切入课文主题我认为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我打破了散文式导入、视频式导入,没有过于繁杂的花样,而直接抓住课文标题的关键词切入课文主题,于是想到了让学生朗读标题,学生朗读标题的的语气轻重不同,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重音,开门见山,揭示主题。这样让学生对这节课的目标有了初步的认知,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带着目标去学习,更为行之有效。

  第二,在学生不断提炼信息的过程中完善板书,板书条理清晰,重点明确我认为是本节课的又一亮点。一个老师课堂教学的核心,应该在板书中完整地体现出来,并且要尽可能做到简明扼要,遵循“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不可面面俱到。这节课,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提炼归纳中心事件,梳理文章的叙述思路,逐步完善板书,最后带着学生再次复习归纳板书的内容,即课文的核心,在学生的脑海中,使行文思路明确,中心突出。

  三、反思不足及改进措施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课后,针对我本节课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部分差异,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第一,对学生的引导深入不够,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中明显的成长是本节课最大的不足。

  在教学中我很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课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又担心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预设生成,于是有些时候表现得过于焦急,自己说出了分析得要点,不够耐心,其实如果能再耐心一些,引导着学生慢慢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那些关键词句的作用,然后再让该生解析后再次朗读,这样学生才得到成长,得到本节课的成长。例如:当学生找出了“回故土”一事,“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这事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自己找到的,如果我能再耐心一些,追问下去,“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了‘始终’?”引导学生去寻找关键词,去分析两个“不止一次”的含义,然后老师稍微作补充,让该生投入感情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这样就可以看到他的成长,全班再次朗读,加深学生的印象。其实之前也是这么设想的,但是实际教学时,因为该生回答完问题时就自己坐下了,一时之间也就没有继续追问,自己就进行了补充,让全班齐读。有让学生分析的意识,自己却做得不够好,我想关于这个问题,我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更放手给学生去主动探究学习,让他们真正地以自己为课堂的主体,耐心引导,让他们真正地获得成长。

  第二,应变能力不够,很多地方的处理不是很巧妙得当。

  在教学中,我的教学机智,应变能力等问题都是有待提高的,面对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差异,没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例如导入应该是我本节课直观且较为新颖的亮点,我的想法是学生读的过程中会抓到某些同学朗读上的差异,结果这些同学在读文章标题的时候轮换太快,这个我还没反应过来下个同学就读完了,这个时候我就有些慌乱,不知如何是好,只得让他们继续读下去,课后思考,如果我当时能够发现同学读得很快时候就马上叫停,然后稍加引导“后边的同学能不能根据自己对标题的理解融入一些感情呢”,这样,后边的同学应该就会读得更特别一些。当学生回答出“眷恋”的含义之后,如果我能机智一些,继续追问“那么它和‘爱’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用‘爱’?”这样就将分析更加深入了。所以我还应该在往后的教学中逐步锻炼自己的教学机智、应变能力。

  经过这次教坛新秀的评选,一节课结束了,其实我内心也是和学生一样收获着:给学生每分析一篇文章,我也在教育着自己,我看到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身上有很多我不具备的素质,他们的教学中有很多我没想过的创新思维,这些思路恰恰是能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能让学生充满好奇心、求知欲乃至真正爱上语文的一些思路,在惊叹之余,我深知,作为一名年青老师,上好每一堂课是我的责任,我也深知我离一名优秀的老师还相距甚远,在教学之路上,我会尽自己所能,走好每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刘敬智《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赠刘景文教学反思11篇

2.她,始终微笑

3.她,始终微笑作文

4.中班社会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祖国的标志》

5.大班社会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美丽的祖国》

6.大班社会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从小爱祖国》

7.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8.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9.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