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上《黄山奇石》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3篇)
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二上《黄山奇石》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版二上《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
《黄山奇石》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我国黄山风景区的许多奇形怪状的岩石。课文用亲切、自然、极富想象力的语言描绘了各种岩石的特点,再配以插图,生动的再现了黄山奇石的奇妙之处。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
一、欣赏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年龄小,大多数学生没有到过黄山,缺少对黄山的直接经验。上课伊始,我通过自己制作的课件,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和老师一起去领略黄山的神奇风光,学生的兴趣极其浓厚,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非常想看黄山的奇石,学生带着好奇心,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细心朗读,寻找著名的黄山奇石。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并暗暗惊叹,原来,黄山的“奇石”连名字那么有趣。那神话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鸡”、“天狗”都在黄山聚会了,那童话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也出现在黄山的山峰了。学生由此对黄山奇石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三、抓住重点,从优美的文字体会黄山奇石的“奇”。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使媒体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处。如在品读“猴子观海”这块奇石时,有的学生虽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知道了“云海”不是真的海,而是“猴子”站在陡峭的山峰上看到的云雾,但“翻滚的云海”到底是一幅怎样令人心醉的画面呢?学生很难体会的到,这时,若单靠我的讲解,无论讲得多么精彩,学生也很难体会、理解,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我适时地发挥多媒体特有的功能,及时地播放了“翻滚云海”的动态画面,学生看着如此美妙的“云海”,都纷纷发表自己对“云海”的独特见解。有的说“云海”真是波涛汹涌,有的说“云海”波涛滚滚,还有的说“云海”真是人间仙境,怪不得猴子在这么高的山崖一动不动,它是看得着迷了!
多么精彩的发言啊!学生对“翻滚的云海”有了深层次的感悟。这样,不但能使课堂教学的难度大大降低,而且使教学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独立、主动、深刻、全面发展,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注重对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还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孩子。
部编版二上《黄山奇石》教学反思2
《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黄山石的神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难点是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黄山石的奇妙,并能把黄山石介绍给更多的人。学习本课时,配图的三个自然段,我准备采取看图学文的方法,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自画“金鸡叫天都”。最后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当“小导游”介绍黄山的奇石。
一、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黄山风景秀丽神奇,中外闻名,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但很多学生没有去过黄山,对黄山的风景没有形象的认识。因此,上课伊始,我用黄山优美的图片、“四绝”的神奇把学生带入黄山,领略黄山的神奇风光,学生的兴趣极其浓厚,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二、突出重点,品赏奇石。
课文中介绍了七块黄山奇石,其中详细介绍了四块,三块配图。在学完第一段后,我引导学生“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你从课文中找一找,文中介绍了几块怪石?学生饶有兴味地很快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并知道“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写得详细。我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猴子观海”,通过看图、做动作等理解“猴子观海”的有趣,但效果并不是很好。
课后,我听了张莉老师的课,我觉得如果这样引导,会不会更好一些?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我可以适时地发挥多媒体特有的功能,播放了“翻滚的云海”的美丽画面,学生看着如此美妙的“云海”,肯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此时再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样的云海?学生对“翻滚的云海”有了深层次的感悟,在理解猴子为什么“一动不动”就容易多了,怪不得猴子在这么高的山崖一动不动,原来它是看得着迷了!这样,不但能使课堂教学的难度大大降低,而且使教学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独立、主动、深刻、全面发展,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但在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下:
1、学生个体的朗读效果得不到保证,语文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最美。让学生在与文本一次次的朗读中不断加深体会,只有多读才能使静止的文字表现他的情感,让文字成为一幅幅鲜活的图画。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示范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学生之前未接触此类文章,和以前所形成的朗读的陋习。所以,造成了班级中学生朗读水平下降。
2、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味,相当多的学生能读通顺,但读不出感情,只一味的让学生一遍一遍按自己的意思去读,不考虑,学生是否能理解感悟,不做具体的引导,点拨,也是徒劳。这里就要求教师掌握丰富有趣的教学手段,如:让学生们自己表演一下,文中出现的景观。使文中的客观文字,变的丰富真实,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必要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对“景”了然于心。否则,很难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部编版二上《黄山奇石》教学反思3
新课程理念提倡开发语文资源。语文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因此,当上完《黄山奇石》这课时,我决定在今天的语文活动课上,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一画“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来体会文章的情感,惊叹黄山的神奇,也惊叹大自然的伟大。体会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不是神话,是大自然的创造。但我细想一下,学生会不会就只画狗、狮子,完全没有石头的横迹。那样不是一点效果都没有吗?学生是最好的潜在资源,嗨,试一下吧!
于是,我说道:“同学们,你们画之前好好看看书,好好看看图。”我带着几分不安,等待着结果。没想到画一出来,虽有学生果真就只画只狗,或画只狮子,但却有不少的学生画的却是几块石头拼成的,那“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也很逼真。我故意问:“你这怎么是一块一块拼的呀?”“因为它是石头呀!”孩子的回答让我欣慰。是呀,语文课堂是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自由纵横驰骋的天地。语文课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语文教学要善于挖掘课本的潜在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努力开发语文资源,这样的课堂没有终结,语文课堂便不断丰富、延伸。语文课堂实现着与生活的通联,可以说,语文课堂因生活而丰富,学生的生活因语文课堂而精彩!而我们则要不但地应用开发语文资源。
部编版二上《黄山奇石》教学反思4
1、在讲《黄山奇石》这篇文章时,我抓住“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这句话,反复地在课文中点题,无论是--仙桃石,还是--猴子观海,或者--仙人指路,抑或是-金鸡叫天都,还有“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它们都“有趣极了”,这是文章的中心句。
2、此外,我还设计了两个活动环节:
①你来当导游,根据图片,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一块石头。(导游词,不是背诵课文,语言要活泼,为了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可以多用对话、问答的形式,引导游客自己去说,自己去发现,导游总结、明确)
②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课后的三幅图。
第一个环节不知道是不是有拔高的嫌疑,第二个环节,我觉得设计本身没有问题,但是老师的语言表述不够准确凝练,导致很多内容没有讲清楚,引导不出来。我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部编版二上《黄山奇石》教学反思5
学生对黄山奇石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表达能力、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能力也处于薄弱阶段,对课文理解有一定难度。基于以上情况,我对本课的教学做了以下反思:
课件的使用恰当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根据课文内容,在情景导入、奇石探究、课文朗读等方面适时使用了课件,效果较好。如在欣赏完文中的第二、三自然段中的四块奇石后,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课件,再现了黄山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奇石。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调整好准备上课听讲的愉悦的情绪背景,更重要的是为整堂课做好主题铺垫,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于授课内容上。另外,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想看黄山奇石的好奇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很快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产生了对黄山“奇石”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产生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的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部编版二上《黄山奇石》教学反思6
今天学习《黄山奇石》。我受名师课堂启发,在朗读上下功夫。对“仙桃石”和“猴子观海”两块石头的描写,请孩子们反复读。第一次让他们想着石头像什么来读。第二次,找出描写的关键词来读。第三次,带着喜爱的感情读。第四次,去掉部分文字,填空式地朗读。第五次,只留下图片和四个关键字来读。指名读,请他再推荐另一个同学读。没有刻意说背诵,但是看图描述图中石头,用“在……有……它……这就是”的句型来说的时候,已经能完整背诵。并且几个程度好的学生会用这个句型改写另外两个自然段。练笔题是看图用“好像、真像”等词说说图中的石头,并写下来。都能动笔写,大部分观察仔细,能用较流畅的语句表达。但回家后的练习,用“好像”写句子,刘锦琦等几个同学却写成了“我好像我的妈妈”这样的句子。我在下面评论了“要写成比喻句,你这句不是比喻句。”怎样才能将课堂内容迁移,让孩子们在平时生活中能运用课堂上积累学到的,学会表达,这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今天还听了窦桂梅老师的一堂课。她强调了语文课的目标是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交际的课堂,这三点要细细体会,并努力实践。
部编版二上《黄山奇石》教学反思7
今天找校长帮我评了一下我讲的黄山奇石这节课,我从中又学习到很多东西。优点肯定有,继续保持,最主要的就是得反思自己的缺点。首先是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这点稍微有点欠缺。每个教学环节的设置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每出示一张ppt,每讲几句话,学生能达到怎样的效果这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而我在讲课过程中,有些地方需要学生观察思考的地方一带而过,这样不仅没有达到教学目标,也不能真实的体现教学预期效果。其次是在课程设置上。
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关联,做到环环相扣,前后衔接。而学生在第一次朗读的时候,我让学生标自然段,并且标完段落后就不管不顾,直接出示生字,这点衔接的不够合理。应该在第一遍读的时候让学生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讲完生字词后再次朗读课文,这时候可以要求学生标上段落,紧接着讲课文内容。还有一点就是语调上要抑扬顿挫。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精彩的朗读是必备的语文素养,而我在课堂上没有展示自己的朗读功底,并且在语调上比较平稳,没有起伏,这样学生很容易感到困乏。波澜起伏的语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总的来说,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以后我也会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强大!
部编版二上《黄山奇石》教学反思8
《黄山奇石》共分为两个课时,一般第一课时都是关于识字写字,第二课时是课文品读赏析,就本次公开课,我选择的是第二课时。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共分为6个自然段,其中,2-5段重点介绍了一些奇石。这也是本节课教学重点。那么根据我的教学设计,我现在来就本节课说一说优点和不足之处:
1、首先我自认为本堂课的环节衔接比较流畅,但教师的过渡语不恰当,如,我常用的一些句子就是“那接下来我们看看下一块石头”,教师语言太过匮乏;
2、没有听出来学生读题目和读课文时的拖音,更不用说纠正他们的读音了,然而这在语文课上其实是特别低级的错误。
3、在讲到“猴子观海”这一自然段时,有一个不错的亮点,就是让孩子来扮演“猴子观海”,通过表演让孩子来感知“蹲、抱、望”这三个动词。但除了让学生表演之外,让学生读课文的形式太少了,而且在这段里,有一个词,“一动不动”这个含义我没有教出来。
4、关于识字写字,由于自己之前并没有对写字特别深入的备课和练习,所以导致课上教生字的时候,出现三处书写错误还都是被学生提醒出来的。说实话,关于书写习惯,我的确没有过多地深入练习,我只是凭感觉写,感觉写的可以,没有注意每一笔顺在田字格里的占格之类的,所以在范写“每”这个字的时候,我没有把两个竖点写到竖中线上,最后一笔横折钩的`“钩”没有挨着竖中线等等的错误,特别细节性的错误,自己不光没有察觉,还被学生指出来,我的脸瞬间就红了,这也给了我一个警醒——只要语文课上要教到的,不管是课文还是写字或者是拓展,老师都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
部编版二上《黄山奇石》教学反思9
小学生的思维最初是具体形象、动作和原有知识紧密相连的。而后才逐步转化为大脑的内部运动。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方式,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看图和模拟表演来创设想像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想象思维的方法,比如讲授《黄山奇石》时,图中的“猴子”指的是什么?“海”又指的是什么?
学生很快发现,“猴子”是指山顶上想猴子的一块巨石;“海”是指山间像翻滚的波浪一样的云雾。显然人们把这两种景象融为一体,称为“猴子观海”。这本身已充满了想象的色彩,接着我又让学生细读重点句,从中找出“抱着”“蹲”“望”这些描写动态的词语,以及“一动不动”这个描写静态的词语,品味想象的意境。这是我让学生结合看图,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说:“这只蹲在山顶上的猴子被翻滚的云海惊呆了。”有的说:“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吓坏了。”还有的说:“这只猴子望着翻滚的云海在沉思。”
这是我抓注时机,让学生将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进行即兴表演,把图中景物,由语言变为动作。以此激发兴趣,强化想象思维。在此基础上,我通过谈话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这不是一只石猴,而是一只真猴,面对翻滚的云海,它会想到什么?”
这是课堂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它会想,我要是孙悟空踏着云彩飞过去见观世音有多好。”有的说:“我要是会游泳,跳下去游个痛快。”还有的说:“我要是长出翅膀,飞到对岸去该多好!”……就这样,我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创设了想象思维的氛围,最中使学生的思维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部编版二上《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0
《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描绘了黄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文章构思清晰,意境优美,想象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识字读文是低年级的学习重点,但教学不是重复,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教学策略,应该有所提升,比如:学生已经升入二年级,识字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何面向全体又有所侧重呢?阅读教学中,如何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有感情的朗读呢?此次教学《黄山奇石》一课,使我对低年级语文教学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一、课文导入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环节的设置要为课文服务,当然也包括开课伊始的导入环节。在设计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时,我从学生的十一长期生活引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问:“同学们,假期中你都去哪些地方旅游了?你认为那里最有趣、最好玩的是什么呢?”然后我说:“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黄山去旅游。”(接着播放黄山的风景图片,简介黄山。)板书课题,理解题目的中“奇”的意思,思考:“读了课题想说些什么?”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课文,起到了调动积极性的效果,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阅读训练要扎实有效
本课的教学建议中提出“本课图文并茂,学习本课应在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可采用看图学文的办法教学。”所以,我从黄山奇石的“奇”入手,让学生看图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在学习“仙桃石”时,我让学生自读之后,再看图思考“为什么叫它仙桃石?”理解“飞”“落”的妙用并发挥想象,“你认为仙桃石是从哪里来的?”
此环节的不足之处就是朗读指导的层次不清,形式有些单一,图画处理太仓促,想像环节学生说的太少,应该让学生多说,才能有助于理解课文。
三、适当拓展,发挥学生想象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于是,我在指导学生品味奇石的基础上,增加看图联想,给其他怪石起名字,写“奇石”这一环节,学生在与小组讨论交流之后,加上先前的语言积累,通过儿童特有的思维,说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话语。如:有的学生说道:“有两只大狮子,一直伸着爪子,一直张着大嘴,你争我夺的抢着一个漂亮的绣球。”再比如:“在远处的山峰上,有一只天狗,它前爪伏地,后腿蹲坐在一块岩石上,呆呆的望着银盘似的月亮,它心想,月亮啊月亮,你快掉到我口里来吧!”“一位漂亮的仙女,披着长头发,坐在平台上,优雅地弹奏一支美妙的乐曲。”这一环节使学生他们的个性得以舒展,灵感得以释放,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了他们可以尽情想象和创造的乐园。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重感悟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别小瞧了这些孩子!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孩子。
部编版二上《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1
上课伊始,我便吊起学生的胃口,先请去过黄山的学生介绍他对黄山的印象,我又补充介绍了著名的“黄山四绝”,使学生们一下子就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节课我以朗读作为重点,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保持了对话双方的平等意识。比如,师生共同探讨怎样有感情地读,怎样背得快,都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讨,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让学生通过模拟“仙桃”飞来的情境,突出“飞”字和“落”字,学生做着动作便很容易理解了课文。还请小朋友上台表演“猴子观海”,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突出“猴子观海”的几个动词“抱”、“蹲”、“望”,这正是理解文章的重点。只有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学生才会真正领会其中的意境。
在学生有了一些语言积累后,我进行了想象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通过提问来激发他们的思维。比如:什么样的狮子?怎么抢?抢什么样的球?又通过自选题材,独立发挥想象,对课文内容进行续编。比如:仙女弹琴,让学生根据这个题目,自己展开想象,仿照课文编成一段话。经过这样层层深入的反复强化训练。学生逐步掌握了想象的方法与步骤,并且有了充分展开想象的条件,一段段充满想象的描述应运而生。有的学生写道:“两只生龙活虎的大狮子,正在玩着杂技呢!”再比如:“一位漂亮的仙女,来到了凡间,正坐在平台上,聚精会神地弹奏优美的歌曲。”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中引发了情感的共鸣,思维得到了提升,也完成了语言的积累。
部编版二上《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2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本课图文并茂,生动地介绍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有趣的奇石、怪石,课文语言生动、描写形象,富有情趣。
在设计本课教学过程中,首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准备了课件让学生能够比较直观的领略到黄山的美、让他们身处黄山的奇石之中,发挥学生的想象,从中感受黄山奇石的奇特之处。
教学中,播放黄山风光片,让学生感受于黄山之中,感受黄山的美、石头的奇,同时不脱离课本,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介绍“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仙人指路”这些石头课本是怎样描写的,自由选读,请你当小导游给大家介绍这些石头,孩子们兴趣盎然,争着来当小导游,课堂气氛活跃。后面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另外两段,这样学生自己找到了学习方法,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非常有成就感。本课教学结尾时,我让学生把“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三块奇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听,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很喜欢说,在老师的引导下,把话说完整、通顺。这样的教学环节。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抓住时机,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了想象力。
部编版二上《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3
今天,我上了《黄山奇石》第一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能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并在书上描红三个相同结构的生字。为了使学生能在第一课时中对拉萨的天空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我特地从网上下载了相关的图片制成简单的课件。另外,我在备课时特地设计了一些学生的活动,希望借此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然而,我发现我在这课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譬如在整体感知课文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两次自读,第一次要求学生大声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则要求学生轻声读书,初步感受黄山奇石的美,并将自己认为最美的自然段与同桌分享。这样顺势以“老师没有同桌,同学们做老师同桌,分享老师认为最美的自然段”为由进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自以为这个设计是水到渠成,过渡相当自然的,但是后来发现自己对“读通课文”这一目标没有完成到位,也就是没有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到底是怎么样,学生的读书情况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现在我们总说要向四十分钟要效率,看来课堂上任何一个目标都得扎扎实实地去完成。
另外,因为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段落,所以我将理解第一自然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设想通过图片资料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这一方式,使学生自主地理解语言文字。而在如何将语言文字化为学生脑海中的图片这一问题上,我采取问题“你现在是到黄山风景区旅游的朋友,第一自然段中哪些词语最能吸引你?”引导学生找出本段的关键词句,通过关键词句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对黄山奇石的美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一来,学生的朗读也会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而倍增激情。结束此节课后,我发现学生在这节课上的确是充分地读了,但是读书的效果并不很大,原因就在于我虽然把握住了本段的关键词句,但是在理解上我没有进一步深化,没能有效地使用教学语言和教学资源(课件)使词句的意思从学生口中说出,学生的脑海中虽然有黄山奇石的画面,但无法有更具体的感受,这样一来,导致学生不能将文字语言有效地转化成脑海中的画面,进入课文的情境。因此,我觉得如何把握住关键词语,让学生体会理解从而进入课文意境是我今天这一课给我的反思,也是我今后课堂上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还存在一些疑惑,这节课上,我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课文第一自然段,这是一个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方式,我鼓励学生在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可以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黄山奇石。课后想来:课本上的语言如此优美,不用课本上的语言而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是不是有些舍近求远了?可是,转念一想:用书本上的话只能让他以后会背这一段,会抄这一段,可是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不是能让他以后会写了吗?事实上对于二年级学生,这样的设计是否合理呢?还是很迷茫。
现在的语文课究竟怎么上?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让我突然有迷失胡同的感觉,扎扎实实的基础课怎样才能和新课程标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呢?
【部编版二上《黄山奇石》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3篇)】相关文章:
6.黄山奇石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