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时间:2021-11-25 20:36:1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7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7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7篇)1

  本节课是这个单元中的重点,只有学生学会了量角那么在以后的画角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够学习的得心应手。这节课中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学生很容易把度数读错。不能怪学生不认真,也有我的责任。首先让学生认识量角器;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要告诉学生使用的是那条0刻度线就从那边读起。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我觉得对他们来说很有必要,因为学生愿意听老师说但是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当然这个过程中是需要我们我是在不断的巡视和指导孩子们的。关于角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让孩子们做标记等。然后提问:“通过自学,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角的计量单位是“度”。这样处理既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又使学生获得独立学习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重视0刻度线。在认识量角器中,我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

  (1)读角: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40°、60°、90°、120°),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105°)。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还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

  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读角和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就切实可行。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说的不完整,也有学生量的方法讲得也很顺畅,总的来说,学生大体上能知道两重合一看数的步骤。

  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得到了落实,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二是考虑不周全,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同时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如果步骤改为先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再通过平移使顶点和中心重合,这样操作过程可能会简单些,学生也更容易掌握。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7篇)2

  课前思考:

  (1)角的度量一是学生在学习过长度和面积的测量后,图形与几何中图形的另一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图形的测量的具体目标有很多,这些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建立测量的度量单位、二是掌握有关图形的测量的计算方法、三是运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追其根本是建立测量的度量单位。因为没有这个作为基础。后面的目标就变成了空中楼阁。所以本节课的定位应该是在学习了长度和面积之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度量角。建立其角的度量单位。为后面学习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做好准备。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之前。已经知道了长度、面积的度量单位和度量工具。但是没有把度量的相关内容建立起。因此,帮助学生感受度量角的意义和认识度量单位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经历1°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形成量角器的雏形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所以教学课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度量单位,形成量角器的雏形,从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2)角的度量一是建立在孩子已经通过静态定义角的概念和动态的旋转角的演示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概念,并知道他们的大小顺序关系。以及直角、平角、周角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为接下来学生要学会使用量角器去准确测量角,去画出相应的角做铺垫,为后续的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拓展延伸打好基础。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角度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以及1°角的产生和更大角的产生和度量。上课初始我通过创设玩滑梯的三幅情境图,让学生选择想玩哪个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角的大小不同,那如何去比较大小呢?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可以用重叠法去比较,可以借助直尺去测量角的张口等方法都值得肯定和鼓励,其中班里的一个男孩子雄说:“除了刚才的方法,也可以利用三角尺中的一个角做为标准去进行比较,发现∠1比标准小,∠2和标准相同,∠3比标准要大,这个思路值得鼓励和肯定,也就是借助标准,那我现在有了标准,能不能准确知道这个角的大小?可以让学生动手尝试操作用自己的学具去量一量角并标出结果,引导大家发现一个相同的角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结果引发认知冲突,这是因为度量工具的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从而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这里可以复习长度、面积的测量过程中的测量工具、测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建立起度量意识,克服第一个难点。

  那么统一了一个标准之后都去测量一个角发现是这个角这样的8份还要多一些,那多的那一些怎么办呢?能不能舍去?不能,舍去后就不够准确了,那为了更加精确还有什么方法呢?倒逼学生产生出一个小的度量单位的产生,也就是选择的这个度量标准越小,测出的结果也就更加准确,长度单位有1厘米,面积单位有1平方厘米,那角的单位呢?学生会自然想到1°。从而水到渠成引出什么是1°角,1°角将一个360°的周角进行平均分,分成36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角,自己用笔去画一画,描一描感知1°角的大小,那2°角呢?3°角呢?5°角呢?10°角呢?(1°角不好找,十进制10°角就一目了然)那20°角呢?是两个10°的角,是20个1°的角,那30度呢?60度呢?90度呢?120°呢?180°呢……充分去认识角的度量是对标准的累加,为量角器的形成做很好的铺垫。

  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数(shù)是数(shǔ)出来的,量(līànɡ)是量(līánɡ)出来的。”可谓是概括出了度量的精髓,用在这节课的解释也是恰如其分。路漫漫其修远兮,向青草更青处漫朔。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7篇)3

  这节课是我第一次上,听说这节课一直使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知识点比较琐碎,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数学语言,知识点多,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

  为了让每位孩子都能准确学会测量角的度数,课前让学生准备了量角器、三角板等学习用具并预习了新知,课中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尤其对于旋转后的角,学生测量的不太准确,这些都是学生所出现的问题。

  而经过反思自己的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有:首先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指导学生观察量角器上,建立刻度与读数的联系,认识1°角并在量角器上找出30°、45°、60°、90°、120°的角,初步悟出量角器上内外圈刻度的不同读法。建立30°、45°、60°、90°、120的角的表象,达到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的教学目标;其次是让学生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部分学生有了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并已尝试用量角器量角,课堂上就先让学生讲量角的方法,然后规范量角的步骤,接着进行变式练习量不同方位的角,提高学生使用量角器动作的协调性,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最后,探究角的大小和角的边的关系。通过分组观察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7篇)4

  角的度量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八册第单元的内容,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计量角的常用单位是“度”,认识表示度的符号“。”;二是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这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射线和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习画指定度数的角和计算角的和差的基础。课中知识点较多,而新知识又较抽象、枯燥。以往大多是教师讲,学生看的形式。这节课上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信息技术,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操作中积累感性认识,逐步形成较为熟练的测量技能。

  通过目测大小比较接近的角来引出量角的工具——量角器。认识量角器是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习方法。其次是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内外圈刻度的作用。并采取了边操作边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巩固新知:设置了几个判断题,让学生在实际测量中看到内外圈刻度的区别,明确我们在读熟的时候是读的哪个数。然后通过实际度数,猜一猜的小游戏,巩固了这一知识点。最后回到开课时的问题:“角2和角3哪个大?”学生用量角器就可以轻轻松松解决问题了。在实际上课的时候,课堂情况千变万化,与我们的设计是会有出入的。学生不会完完全全按照我们预设的情境去一步一步走完课,这就要求我们有一定的课堂应变能力。

  认认识量角器是学习读数和量角的基础,而量角器对学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他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此我让学生先自己观察量角器,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学生极易发现上面有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线。但中心点学生发现较难。可在课上有一学生发现:“老师我的量角器上有一个小洞”。又有一个学生发现:“我的量角器上没有小洞,中间有一个相交的点”。此时我及时捕捉学生观察中的亮点,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引导学生认识了这个小洞、相交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还有学生反反复复搞不清楚如何做到“两对齐”,如果角是端端正正的角,他能正确测量,角发生变化,就找不到中心点了,好不容易中心点对齐了又那条零刻度线又偏了。我就让他先找点,点对齐了再找线,一步一步来,还是可以正确测量的。在测量角的大小时,电脑演示出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角,媒体上量角器的移动使学生清晰地了解量角时如何放置量角器,如何看刻度。课件的演示效果较好,而且节省时间,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缩短学生自主探究后表述的时间,观察和比较能力得到了发展。

  就课堂教学而言,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手段,它更应与学科进行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的自主探究带来了乐趣,更给人以启迪。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力求使电脑从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从而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7篇)5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

  本课教学中,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

  教学时,先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己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你会发现什么?课上开始,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学生的思维在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通过动手操作训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学效果不错。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运用自主学习造成后面知识教学时间上比较紧迫。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7篇)6

  学生学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因为之前看过关于如何教量角器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有部分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我发现量角器最中间有一个点”。“我发现量角器上上下两个数加起来正好是180。”认识1°角时,采用的方法是:

  (1)出示使学生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观图;

  (2)猜一猜这个角多大;

  (3)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习的:

  (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50),

  (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52)。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

  (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学生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可以。

  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情况还是可以的,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问题主要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7篇)7

  “角的度量”这节课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量角器的摆放和利用内外圈的刻度读出角的准确度数。针对学生在角的度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要求学生不仅仅要熟记量角的步骤“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最终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上,一个角比另一个角大,但是大多少不知道,从而引出我们需要用一种新的工具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积极践行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前,我先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让学生回忆在之前的学习中测量长度、质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从而引出如果我们想测量角的大小用什么工具来测量?这样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量角器这个对学生讲有些陌生的数学工具,更加通俗易懂的告诉学生它是一个测量角的工具。

  教学容中,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量角器,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关于量角器你最想知道什么,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找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通过学生的汇报结果发现,学生的探究能力很强,课前的预设他们都能够讨论交流出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量角器,借助课件展示出了量角器的中心、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了解了量角器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接下来让学生拿出课本量一量课本上本节课所呈现的角,让学生试着量。但是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数值不准确,自然读角的刻度时很迷茫,但是大部分学生量角的步骤是正确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什么时候从量角器的内圈看,什么时候从量角器的外圈看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因为每条长刻度线上都有两个数,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为此,告诉学生一个小秘诀,无论看量角器的内圈还是看量角器的外圈我们读数的时候都是从小数值到大数值。

  教学后,总结发现这节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抽象的数学语言略微多一些,例如零刻度线、中心、内刻度线、外刻度线等,如果学生有较强的探索精神这节课是一节很容易学懂的课。同样,有一些畏难情绪的学生需要很好的过渡方能更上一层高楼。

  最后,本人教学收获是: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先进生还是后进生或者是中等生,他们虽然有着暂时的差距,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思考过程都是不一样的,角的度量这一节课和之前的学习关联性不大,因此无论是先进生还是后进生或者中等生他们都应该掌握角的度量。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以学生为中心,其实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独特的体验,他们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循循善诱,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的进步。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7篇)】相关文章: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12-17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11-27

画角的教学反思10篇12-19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反思10-23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03-16

有关度量的作文03-29

《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反思范文12-23

角的认识教学课件11-16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15篇12-23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15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