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1-11-18 16:35:2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有多重》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多重》数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多重》数学教学反思

《有多重》数学教学反思1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教学,不能教师的“说”和示范,而是注重以学生的“做”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总结提炼作为知识外显的手段。“体验”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教学关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千克,是为了获得关于“千克重”的触觉表象,而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表象有两个特点:它的形象性和概括性。对于如此抽象的千克重,怎样才能具有形象性?可以让学生掂了1千克重的物体后说说感觉如何,还要用比1千克重的物体和比1千克轻的物体让学生用手去掂掂,在比较中巩固表象。至于概括性,可以让学生在掂量物体的重量时,提供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料的物体,使学生排除物体的质料、形状、大小、颜色等属性,而把有关重量的感觉概括出来。

  《1吨有多重》吨的实际意义比较抽象,学生较难掌握。因而,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明白1吨=1000千克。具体例子有1吨是40个25千克的小朋友的重量。而成人大约是20个就有1吨,所以书上有一幅图就提到电梯限重1000千克,就要限乘15人。

  (学生对15人的理解是三个原因:

  1、电梯本身有重量。

  2、电梯可能有成人有小孩,还有体重比较重的人。

  3、出于安全考虑最多只能乘15人,否则容易造成事故。)

  你看,学生考虑得多仔细。还有一些例子,这里不一一列举,总而言之,学生学得有兴趣,教师教得开心。

《有多重》数学教学反思2

  一、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在教学“吨” 这个单位时,由于“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例如:通过分小组提桶装矿泉水的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数学原理的奥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

  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其重要的学习方式

  根据课改精神,现在比较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所以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提一提、算一算、举一举、理一理等方式逐步感受1吨的重量。同时,在各环节中,我重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分目标中,都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同时国外(诸如: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将解决问题列为重要目标。由此可见,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为了不断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练习阶段,特别设计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在拓展应用的练习中,更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会对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威力。这集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数学问题,不但巩固了简单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胜任社会的需要。

《有多重》数学教学反思3

  教学这一课, 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通过反复掂一掂、拎一拎等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活用教材,激发学习兴趣

  课前让学生做“背一背”的游戏,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的表示方法。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集市、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搜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还发现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兴趣盎然,为今后学习数学建立了足够的信心。

  二、注重操作,发挥魅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地给学生“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的活动,形成了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让学生“找一找”、“猜一猜”、“说一说”去感受并列举生活中用千克表示的物品,然后由学生自己运用“千克”的学习过程进行“克”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动手去称一称、掂一掂等,让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在实践中升华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两袋盐约重1千克”“1个2分硬币约重1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称两袋盐的质量,一枚硬币的质量,苹果的质量,铅笔的质量外,我还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更可喜的是,在“猜一猜”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分析法,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同等质量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计值与实际值有时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效果。

《有多重》数学教学反思4

  教学过程中第一个探究环节是认识吨,掌握1 吨 =1000 千克这个公式。我认为这个环节虽然是重点,但难度很小,所以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课堂效果符合我的预想,学生用大约 3 分钟的时间掌握了这两个知识点。我想原因有二:一是知识本身难度很小,二是以前学的米和千米是千进制,上节课学的千克和克也是千进制,形成了良性知识迁移。

  第二个探究环节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 1 吨有多重。教材用了四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并感知,我没有用课件加以呈现,使学生不能直观、形象的认识,因为学生没有亲眼看见自己身边 1 吨重的物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原来设想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讨论一下什么物体重大约 1 吨。后来想不行,没法验证, 1 吨重的物体不像 1 千克的可以称。经过冥思苦想我终于想到可以创新性地采用大合作的形式。即用一个学生的大约体重是40千克,来算一算多少个学生的体重大约 1 吨,把这群人展示出来让学生看一看 1 吨到底有多重。实际教学中效果非常好,学生对次非常感兴趣,并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拓展延伸环节中的数学小故事曹冲称象是教材提供给我们的一个很好的素材。我相应地加入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同学们,加油呀!的思想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存在问题

  1 、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

  2 、运用教学语言不够熟练。

  改进措施

  1 、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要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

  2 、在本节课未能充分进行的环节移到练习课上加以延伸。尤其利用体重表找出体重大约 1 吨的同学们的环节,应多找几组同学,使学生充分感知。

  3 、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多听、多学、多练。

《有多重》数学教学反思5

  成功之处:

  1、低年级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也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x观察得到,比较抽象。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我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活动中掌握有关“千克”的数学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称、数、掂、找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重量单位,建立明确的重量观念。通过“称实物”就把抽象的重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知l千克的重量观念,同时了解用盘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数苹果”则引导学生通过数1千克苹果的个数,从同一物品重量相等而数量不等这一角度,进一步深化对重量单位的认识,既把传授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又有机地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掂重量”让学生用肌肉有意识地感觉体验1千克的实际重量。学生在感知1千克的重量之后,动手“找盒子”,找出了1千克重的盒子,不止检验了操作活动成果,更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快感和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自我建议:

  1、多准备一些物品,让学生多“称一称”,称后多“说一说”,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动手参与。

  2、布置学生课后到家庭、商场等处找以“克”和“千克”计量的物品,制成表格,然后交流。这样既巩固正确的重量观念,加深学生对重量单位的认识,又培养了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复习了统计知识。

【《有多重》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有多重》教学设计11篇12-02

数学教学反思10-28

《用数学》教学反思11-09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2-03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2-03

数学的教学反思12-27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0-09

初二数学教学反思12-24

数学教学反思15篇12-23

数学教学反思周记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