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三单元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对于老师该怎样教和学生该如何学,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反思。所以,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1、会读“为设果”、“应声答曰”等难读的词语,会写“惠”、“禽”等生字。2、读通句子,理解意思,会有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初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上,将“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预设为教学难点。
首先,我认为应当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所以在正式教学前,我先出示一些出自文言文的句子,有的是学生以前在“日积月累”里学过的,有的则是课外积累的,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学生说了难理解,语言比较精炼、简洁。有了这样的铺垫,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其次,我认为应当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把古文读通、读顺,在读中体会句子的意思。因此,我按照“读通——读懂——读美”三个环节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指名读,齐读,回读等。还要学生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于是我进行范读,让他们仔细听,引出古文朗读应注意停顿,这样节奏感才好。在理解文章意思时,我先引导学生从学习古诗词中寻找方法,然后依法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力求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达到目标,放手让孩子自学,又不懂的地方请教同桌或小组同伴。孩子们大多能借助注释学习,并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文章。
紧接着我抓住“聪惠”一词进行教学,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我先问学生“读了课文之后,杨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回答了“聪明,随机应变,能言善辩”等,紧接着,我就让他们到课文中去找能体现杨氏子聪明的关键语句。引出这篇古文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就是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杨氏子聪惠在:一是会听——能听出孔君平的“话中话”,孔是拿他的姓开玩笑的。孔君平的言外之意是:你姓杨,“杨梅”也“姓”杨,看来杨梅就是你家的水果喽!二是反应快——对方话音未落,他就反应过来,“应声答曰”,予以“回敬”。三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您用我的姓开玩笑,我也用您的姓做文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说话练习“如果来的是‘梅先生’‘柳先生’‘黄先生’,杨氏之子又会怎样回答呢?”将教学推向高潮,使学生对“聪慧”的认识更加深入。
最后,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拓展《世说新语》中另两个聪慧之语《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鼓励感兴趣的孩子去阅读《世说新语》并且搜集一些精妙的语言。
教完此文,我发现原来教古文也可以这么有意思,自己更喜欢读古文了。课堂时间的把控比以往准确许多,个别学生的精彩发言为课堂增色添彩。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有些细节的教学没有到位。比如:布置学生句子意思时,说:“试着用上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读懂课文。”走下去之后发现学生又在读文,猛然醒悟,自己的表达不够准确,应该说:“用上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2
《打电话》这篇课文是一则相声,主要讽刺的是那些无话找话、办事效率低下的人。本来几秒钟可以讲完的事情——邀请朋友看戏,却东拉西扯,海阔天空,足足讲了两个多小时,说完再见的时候,那里的戏也就差不多演完了。文章是一篇略读课文,跟前一课剧本相比较,学生都比较感兴趣,而且文章浅显易懂,又有很强的课表演性,于是在简介了文章体裁等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没有做太多的讲解,而是直接由学生表演的方式,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觉得效果还是可以的: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而且班主任老师真好有剧本在让学生们排演。所以我直接让学生们都参与到课文里。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的文本的理解能力,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
但学生总归是学生,即便有了对课文的理解,但如何表达还是受到学生本身知识和阅历的限制,表达起来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于是做适当的示范性朗读,作为相声虽然是语言的艺术,但跟诗歌的朗诵、课文的朗读又是有点区别的,相声说话更接近于平时的聊天,却又非常更夸张,是表演,所以还需要有夸张的表情、体态语言来表达。虽然不可能有演员的水平,但至少对学生能有所启发。之后,学生举手要求表演的一组非常多。
不足之处是,限于课堂的时间,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表演,但是相信从其他同学的表演中,他们能吸收借鉴到一点东西。从他们对表演组的评价中能感悟的什么是更好的,什么是需要改进的。
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学反思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反问句变成陈述句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却只浮于表面,没有练深练透,所以出现了学生下笔难的情况。在设计上,应该把两个句子板书在黑板上,标出不同,让学生一目了然,在把否定疑问的反问句,改成肯定的陈述句,练透之后,再进行肯定反问句变成否定的陈述句,举一反三,应该有不错的效果,而我直接将两个肯定句让学生改成反问句,却弄巧成拙了,讲解的不够深刻。最后读读记记出现的是课本内容,在辨别拟人句或比喻中,有一些难度,如“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这里有像为什么不是比喻句呢,要点一点拟人句的特点,让学生加深印象,加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3
在得知了教学内容后,我花了较多的时间在课件和教学设计上,然后将我的设计直接搬上了讲台,但因为对教案的不熟练,必须不断地思考下一环节的内容,在课堂上我的自信不够,激情不够,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够,留下了一些遗憾。回顾整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我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了反思。
一、准:准确制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必须紧扣课程标准,因此我首先确定了两方面的教学目标,即red,blue,green,yellow,purple五个单词的掌握和let’sdo部分的说唱,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接触过颜色的单词,好的同学已经会说这几个新词。因此我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whatcolorisit?”“It’s….”两个句型,让孩子们熟悉这个句型,好的同学甚至掌握这个句型,以减轻了四年级的教学负担,也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层层递进,帮助孩子们达到最近发展区。同时,词不离句,即时加入句型教学,也给孩子们创造了学以致用的机会,新授的单词马上可以得到运用,巩固新知。
二、巧:巧妙设计教学过程
本课五个单词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呈现,在复习学习用品中引出新词“green”,在魔术中引出“red”,在“火眼金睛”游戏中引出“blue”,运用调色盘引出“purple”,运用奥运五环引出“yellow”,形式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保持持久的课堂注意力。并且在最后插入了奥运五环颜色的小知识,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在let’sdo的学唱中,我也是在前面单词教学中就渗透了“Showmeyourredcrayon.”先让孩子们来做一做,然后后来说唱的时候孩子们就很快跟上了。句型教学我也是步步深入,由“red”到“It’sred.”到“whatcolorisit?”,再到一问一答,但是这里“whatcolorisit?”的句型我呈现过快,操练过短,导致后来有些同学不会说,有些同学color这个单词读不准,如果我能把单词color单独拿出来教学,并且将句子逐词带读,那么课堂效果还要好很多。
三、真:创设真实生活情境
没有创设真实情境让孩子们来活学活用是我本课最大的遗憾,在操练句型“whatcolorisit?It’s….”时,孩子们手边就有蜡笔,而我没有用起来,同桌对话时,很多同学就不知道谈论什么了,到讲台上来表演对话的同学也在黑板上乱指了,走上走下也比较费时,如果当时我能即时利用起孩子们身边的物品,如蜡笔、学习用品、衣服等,可以让孩子们在座位上,在生活情景中运用句型,从而实现语言自然与完整的输出,让学生在“完整的情境”中学习“完整的语言”。
四、放: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三B班是一个很活跃的班级,但这堂课,因为我自身的放不开,使全班同学都感染了一丝紧张的气氛。这点是我作为一名老师所欠缺的,而且必须克服的,老师如果表现出轻松快乐,应对自如,那么孩子们也被老师所感染,当大家都沉浸在积极、宽松、自由、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生成性资源出现,这是十分宝贵的。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需要不断地锻炼自己,上课时尽量放开自己,带动孩子们积极参与,在关注自己的教学流程的同时,也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情况。
教育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我必须时时念好以上“四字”真经,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琢磨、经常反思,然后在反思中实践,从而去追寻高效的英语课堂。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4
《阳光》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象,它让孩子明白了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让孩子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一、激发兴趣,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初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阳光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还带来了生字宝宝,你能自己认认他们吗?让学生自由地读生字,学习生字,然后各自交流:你学会了哪个生字?让学生自主地说说自己学会的生字,学生对此充满了兴趣,很愿意地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如:记记字形,读读字音,组组词语等等,这个学生说,那个学生可以补充,我只是在边上提醒一下,有困难了引导一下,这样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也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以读代讲,充分朗读
在学习课文的时候,第二段比较长,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这一段上,在学习的时候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因此我将这一段的内容用粉笔板画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看图读,接着我又引导学生给课文中一些重点词语加上动作,如:“更高了。”学生用双手慢慢上升直到伸直为止,这样边做动作边朗读便于学生记忆。由于这篇课文要背诵,而这一段又很长,学生记忆有点难度,经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但能记住课文的内容,而且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做做动作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把学生的个性读充分展现出来。
三、拓展延伸,语言感悟
实验教材给老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这篇课文有很多地方值得进行拓展延伸,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在学习“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这两句的时候,我引导说一说:“花园里的花朵,因为有了阳光,更 了。”然后又让学生再想想其它的植物和动物,说说:“ ,因为有了阳光,更 了。”这样的设计从扶到放,逐步提高难度,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说话,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也让学生理解了阳光与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上的拓展立足文本,开发了课程资源,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很好的训练,同时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5
对于语文课而言,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节课,我是侧重于语文的工具性。我希望达到:授之以渔,学以致用的效果。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1、以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学的课本为基础,拓展课外的阅读量,达到知识的灵活运用。
2、梳理学习说明文的思路:明确说明对象---抓住特征----理清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品悟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3、让学生感知说明文按内容和按语言的分类。目的再于让学生了解围绕说明对象用不同语言去描述说明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4、能力迁移准备的三个文本。药品说明书,中国石拱桥,水的语言
总结出不同类型的说明文侧重点的不同。
5、结合自己的小练笔与三个文本进行对比,检验自己明对象、抓特征、品语言的运用效果。
6、总结出,说明文的语言需要准确,但也可以根据说明的内容在准备的基础上,再加入生动活泼的语言来把对象说明白的目的。
现在反观这节课,发现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本节带着遗憾结束,由于我对时间的把握没有到位,整节的容量较大,学生显得消化不量,这主要是我在备课的时侯,没有深入了解学情,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估测不够精确。同时议题不够明确,显得没有主次。课堂的调控不够机智,从而也看出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待加强。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6
1、本节课的引入开始采用的是喷香水,让学生闻到香味,从而感受到香水成分在空气中的扩散。在第一次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在物理上已经学过分子运动,很快就提出闻到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没有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对此进行了一些改进:用两个实验“方糖在水中的溶解”、“冷水与热水的对比”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起学生思考,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铺垫。
2、由于品红有毒,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改为高锰酸钾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扩散,增强了对比性,学生更加清楚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3、当讲到“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时,开始讲课只是叙述给学生听,虽然学生都为之惊叹,但是没有亲身体会。在接下来的班级授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了以下修改:在讲完“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之后,先给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心里默数,然后问他们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数了多少个数字,再告诉他们“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这样,学生对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之多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4、“活动与探究”部分,开始时采用课本上的组织形式,先做实验1(即先将氨水滴入酚酞溶液),让学生知道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之后,再做实验2(大烧杯罩两个分别盛有氨水和酚酞溶液的小烧杯)。由于产生了思维定势,学生一致回答酚酞变红是因为氨水的成分进入了酚酞溶液(因为学生在物理课中已经学过分子的有关性质),然后得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结论。学生思维不够活跃。对此,在接下来的班级授课时,将实验的顺序作了调整:方法一:直接做了实验2,并介绍氨水以及酚酞溶液的成分,让学生看到同样罩在大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和浓氨水,渐渐地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而氨水的颜色却没有变化。这时,学生的思维就非常活跃,他们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酚酞溶液在空气中静置久了就会与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反应,变成红色”、“酚酞试剂在水中会与水分子反应,变成红色”、“玻璃烧杯中的某种物质使酚酞变红色”、“氨水中的氨分子进入了酚酞溶液,发生了变化”,甚至还有的同学真的以为我在玩魔术!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然后就由他们讨论该如何验证种种猜测。结果,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很快就提出了实验方案:(1)单独放一杯酚酞溶液在实验台上,验证空气是否可以使之变红色;(2)用大烧杯罩一个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验证大烧杯壁上是否有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的物质;(3)用大烧杯分别罩一个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和一个盛有蒸馏水的小烧杯,验证水分子是否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色;(4)在一杯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中滴几滴氨水,验证氨分子是否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色。(该方法适合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
由于在验证大烧杯壁是否有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的物质时必须用实验2的大烧杯,这里不足之处在于:(1)大烧杯内充满了氨分子,难以说明实验前烧杯内壁没有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的物质,(2)拿开大烧杯后,使浓氨水露置空气中,污染环境。故采取了方法二的探究顺序(见教学个案展示),同样也能达到活跃思维的效果,而且能让一些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得到一些启示,便于以后的进一步探究。
5、分子间隔演示实验中,开始采用了酒精和水混合,从二者混合之后与混合之前的体积比较来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学生只是接受了这一个知识点,但是没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认识。为了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课堂上先用等体积的沙子(盐),和等体积的绿豆(红豆)混合,发现混合物的体积小于原体积的两倍,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见绿豆(红豆)空隙中的沙子(盐)。这时再来做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由宏观的现象联想到微观世界中微小的粒子间也存在着间隙,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性质。
6、“水的电解”变化过程,采用了彩色磁吸分别代表氧原子和氢原子,然后在黑板上演示变化的微观过程,学生很快就可以总结出化学反应的实质。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7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整篇课文中,我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以学生为主,所以大多学生对我所提的问题都能解决。这节课我主要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孩子们学完了《想别人没想到的》,纷纷表示明白了学习、生活中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而我讲完了《想别人没想到的》,则更加明白教学中更要有所创新,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8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述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对老师来说也是一大挑战。
为了能让学生从整体部分来感受草原的魅力,我们设计了一条主线——美,这其中与包括了草原的景美和情美。景美的教学在前面一课时就已经让学生有了深入的学习,所以本课的重点在草原上的人情美。其实这篇课文的层次结构很分明,从欢迎远客、主客相见、热情招待和联欢画别四个方面来分别谢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感受景美,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从课文和画面入手以各种景美作为切入点,唤醒孩子们对草原的感情,同时也是为了训练孩子们朗读的技巧。
二、围绕情美,分层展开
在设计上,我特意让孩子们从从欢迎远客、主客相见、热情招待和联欢画别四个方面来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这一点的设计是为了打开孩子们的思路,进入草原那样一个和汉族风俗习惯完全不一样的地方,给与孩子们足够多的时间和信任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体会,因为有些感受是老师无法替代和言传的!
三、抓住重点词,读出意境美
在2—5自然段的过度上,重点让学生通过读和思来感受大草原上的'风光和人情美,让学生沉浸在这种意境中。让学生画出相关语句,抓住重点词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迎客”、“相见”、“款待”“联欢”的盛况,从而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课文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点题之句,我原意是让学生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进一步体会到让作者留恋往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大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9
一、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主要分为两大方块:
一块是信息窗上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使学生认识对称现象、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二块是通过抽象逐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后要求学生画出长方形的对称轴。
二、本单元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使学生感知对称现象,认识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学会用操作的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利用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
三、教学本单元采用的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出的信息图形,通过观察让学生去发现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都是一样的这一现象,进而上升到“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这一抽象概念。
2、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去感知对称现象,加深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认识和理解。
3、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采用了借鸡下蛋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掌握巩固了已有知识,也把已有知识展现得淋漓尽致。如在教学“你能画出长方形的对称轴吗?”时,不是局限在只画一条对称轴上,在此基础上又紧随而来的是“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圆呢?”又如教学对称轴时,把画完对称轴的图形的一半擦掉,提问:“你能画出另一半吗?”等等。
四、本单元的教学效果:
本单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则奉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去感知、理解、掌握。加深本单元所学知识,由于教法得当,学生乐学,整个教学过程是螺旋形上升趋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基本上完成了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所不足的是有的学生在利用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另一半时,点找得不准确。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0
今天,我在组内出了一堂公开课《八年级历史第三单元复习课》,以下是主要教学过程:
一、试题评析部分
(一)、选择题部分:
1、学生阅读试卷进行自我分析。
2、提出较难题的题号,以便师生共同分析讨论。
(二)、组合列举部分:由班级后三分之一学生完成。(为避免错字,学生到前面板书)
(三)、材料解析题部分:
1、小组讨论
(学生四人小组继续活动,完成材料解析题的讨论,讨论内容主要为近代化到现代化探索感悟等)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四人小组中一人汇报,其余同学可作必要补充。
教师指导答题方法。(题号15、17)
(四)、综合探究题部分:师生共同完成。
二、分析归总部分
学生归纳全卷知识点并与教材相结合。
三、布置作业
学生个人整理卷中错题,并改在错题本上(如有疑问可继续与教师、同学交流)。
课后教研组教师提出了宝贵意见尤其是孟主任,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
1.选择题部分,学生查找错误原因,进行自我分析并探讨共性问题,效果较好。组合列举部分:为避免错字,学生到前面板书,并由班级后三分之一学生完成,关注了学困生。
2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强,体现了合作意识。
学生基础知识把握较好。
3初三毕业班小组互助时间分配上把控问题,还需多思,四十五分钟,时间有限。如何提高复习效率?进行怎样的复习学生能力才能提高?面对开卷考试,学生的记忆知识还要不要?这一切都需要去摸索、去分析、去尝试。
4、在教学手段上,要注重学生参与。因为是复习,所以学生应该能将学过的知识回忆出来,老师只要呈现、引导。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5、在教学步骤上,分析材料是本堂课的难点,教师不仅让学生知道答案是什么,而且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答?答题思路和技巧是什么?如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这些都是教学中攻克的主要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单元的复习流程调整如下:
1、课前考查知识点。采取方式:竞赛、口答等。
2、出示学习目标,老师指出本单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基础训练:通过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再进行小组合作答疑,巩固考点知识。通过老师点拨,自己解决疑问,并用考点知识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4、学法指导和激发信心。
5、提高训练:针对中考,做一些难度稍大的练习,加深对考点的理解。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1
刚入学的孩子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让一年级的孩子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组织孩子们先观察教学情境图再动手操作摆一摆。让孩子说一说书上的那副图里有几只小鹿、几只小象、几只小鸟、几个小朋友等,再让孩子在自己的桌子上动手摆摆学具。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在写数这个环节,我对每一个孩子的书写进行把关,亲自指导书写,以致于有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我是这样想的:孩子们正在低年级起步阶段,书写习惯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孩子们在一开始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对于一生都是受益的。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2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不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而且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学习热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一单元的教学,现反思如下: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
2、自主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质疑,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它不仅让孩子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且激发起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
3、注重情境创设
一年级学生课堂常规较差,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创设"给小动物做小裁判"的情境,让学生始终情绪盎然,有声有色地投入学习中去。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促使学生主体能动作用与现实环境的统一,使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上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设出理想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教学不断发展和提高。
4、练读课文体会语气
重点指导疑问句的读法。我采用反复练读,目的是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指导方法不到位,效果不是很理想。
5、“抱”“牵”“放”
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传统的语文课程是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而今天我们所需要的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样的课程应该是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托和归宿,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
在这堂课上,我一直在试图把学生引入我事先设计好的路径中去,这也恰恰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发展,遏制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课后反思,我是不是应该让学生多动脑:思考课文中六种动物的尾巴特点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特点?还可以随便挑两到三种动物的尾巴进行“长短、粗细、直弯、宽窄”等各种角度的比较,甚至还可以制造悬念,如将猴子、小狗、兔子进行尾巴长短的比较,从面引出“谁长谁短、谁宽谁扁”等都是相对的,要看比较的对象,这是不是辨证思维启蒙的最佳机会?
6、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因此,我们还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念来看待课堂教学。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3
我这节课的设计是遵循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让活动贯穿整个英语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从课堂“小天地”走向社会的“大天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
注重合作学习,将课堂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小知识相互结合。
我在上课前就把全班学生分开了4小组,先让他们在自己小组里说说家里的成员有哪些,接着让他们分别说说家人上个周末分别做了些什么,在小组里展开交流,然后让一个学生上讲台讲,其他学生听,并有任务要完成:回答我的问题,我就这一个学生所说的情况,对全班学生进行提问,这样一来,既让全班学生集中精神,也可以当作是一个听力的练习,真是一举两得。
学生充分自由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与分享别人的成果。
几个学生分别讲完后,我让全班学生写一写自己家人上个周末的活动,以小作文的形式完成,写完后,四人小组互相交流,并互相修改,把最好的作文评出来后,在全班展示。
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很好,学生都很喜欢,因为他们在课堂上完全是主人,他们可以很自由地交流,很自由地学习。我最深刻的体会是:课本上面的任何内容都是可以不断地转化的,一篇阅读小短文,我可以把它换成是听力的练习,只要学生能认真听的话,肯定有所收获;另外,我还可以把它变成小作文的改写,这样,真是“一举三得”,学习同一篇文章,但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学法,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4
“7的乘法口诀”是在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利用迁移规律学习新知。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
1、让学生经历编写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7的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体验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使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计算乘法;
3、以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编写口诀,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类推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推导7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在课题的引入上,我选取了学生喜欢的童话题材,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引出课题;然后,通过通过七个小矮人头上七个与7有关的数,让学生会说一个7是7两个7是14,三个7是21,四个7是28……初步理解7的口诀的意义;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了1-6的惩罚口诀,已经知道了口诀的特点,如小数在前,大数在后,还有积的一些规律。所以我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制口诀,然后指名反馈,在检验口诀时渗透两个乘法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口诀,理解口诀的意思和作用,亮出教学重点;最后,我设计了一些不同形式的练习来巩固知识,练习的趣味性较强,形式也比较丰富,希望能借此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反思本课的教学,从整个流程来看,还勉强算顺畅,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大多数学生能背出7的乘法口诀。教师的评价语言也比较自然,到位。课件设计得比较漂亮,学习得较高。但我知道,这只是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仅此而已还远远不够。通过与各位老师的交流、沟通,从细节处分析,我发现了其中的诸多不和谐之处:
首先,7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1-6的乘法口决基础上进行的。而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口诀缺少与1-6的口诀的联系和意义的阐述,只为背口诀而记口诀,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比如说:在课的导入部分,我直接出示“7、14、21……”等十分抽象的数字,让学生初步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不符,学生不易接受。
第二,没有利用好课堂上的新的生成。如:在引入课,我的预设是让学生说“6个7是42”,而有一位学生却说“六七四十二”,我对其视之不理,没有很好的加以利用。在这里,我应该及时的引导学生去说说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再比如:当我问学生这些数(7、14、21、35、42……)跟什么有关时,有位学生回答:跟乘法算式有关。我却不高兴地回答:你看到乘法算式了吗?显然,我的评价显得太武断了,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心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避免武断的评价学生,多多鼓励学生,教师的评价也要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提倡学生互评。
第三:练习时要多问“为什么”,关心后进生。在会回乡偶书这首诗中,在学生直接说出口诀的得数后,可接着问:你想到的师哪一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呢?4表示什么?7又表示什么?把学生刚刚所学的知识用起来。而我当时在教的时候,在学生回答“28”之后,就过去了,没有深入的去利用、研究它,没有把教学资源很好的利用好。
第四:记口诀太机械化。在记口诀中,教师提问:哪一句口诀比较难记?怎么去记住它?学生说:可以多读几遍,多背几遍,多写等等。都是一些机械化记口诀的方法,而没有说到如何运用口诀之间的规律去记口诀。这是,我却没有引导学生,反而跟着学生走了。我应该把学生引导到技术层面上去记口诀。运用口诀之间的规律去记。同时,在找口诀规律的时候,我仅仅是为了找规律而找规律,没有把找出来的规律用起来,没有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规律有什么用,也没告诉学生运用找到的规律来学习口诀。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5
这个单元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画卷,它们均是作家奇思妙想的产物。四位作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带领读者飞翔,从人间到天上,从事物到人物,从现实到未来,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瑰丽神奇,如梦如幻,抑或光怪陆离的画卷,令人赏心悦目,神思飞扬,忍俊不禁,叹为观止。教学本单元重视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启发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联想”“想象”和“夸张”的作用;欣赏课文中生动的描写和故事情节,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阅读和写作中让思想自由地飞翔。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地品味,或扮演角色体验,体会其生动优美的语言,进入其奇妙深邃的意境,认识其鲜明独特的意象,感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解读其含蓄深刻的思想。要注意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激发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追求幸福、追求光明的热情,培养其善良正直乐于奉献、顽强执着、诚实勇敢的品格,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怎样实现以上单元教学目标呢?
一、引导朗读、感知、品味,激发想象力,增长语文知识。本单元课文文质兼美,朗读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人事物景宜在朗读中感知,优美的语言宜在朗读中体会,思想意义宜在朗读中解读,语文知识可在朗读中掌握,良好的语感可在朗读中增强,整体把握、独特体验等语文能力可在朗读中提高。在感知、体会、解读中,想象力可以得到调动和激发。朗读采取教师范读,教师带读、师生分读、学生朗读、自由选读等多种形式。尊重学生个性,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在意象的感悟和思想内容的理解方面尤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二、演示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提升想象力,看到想象力的发展空间。精心设计好多媒体可件,并安排好演示的最佳时间。在“引入”的环节就演示课件,在激趣上也许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但这样往往会局限甚至代替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在意境、意象、构图、色彩等方面,难以跳出课件已展现的“框框”。在学生朗读、感知、品味、想象的基础上演示多媒体课件,则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想象力的发展空间,产生发展需求,提升想象力。还要让学生明白牢记:不管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怎样高飞远翔,始终只有一个目的—表达作者心底的情感和愿望。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本剧,运用想象力,培养良好情操和良好品格。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认识感悟理解,还要让学生学会把自己的认识感悟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用抑扬顿挫、高底缓急、感情色彩鲜明的声音,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朗读,去因营造意境,渲染气氛,演绎故事,塑造形象。要感动他人要先感动自己,这就要求朗读者除了认识感悟理解,还要产生真情实感,并移情入文,移情入事,移情入人,移情入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初一学生不可能一不到位。教师必须重视这个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正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形成学生美好情操与良好品格的过程。对未担任角色的同学来说,这个过程,则是一个学习观摩、培养兴趣、找到差距、被感动、被教育和提高欣赏评价能力的过程。
四、本单元课文与初一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体验有较大的距离,有些语句有较大的理解难度。如《蔚蓝的王国》中的“........周围的一切:天空、海洋、微微飘动的风帆,船尾潺潺的水流-----------一切都在倾诉着爱情,倾诉着无比幸福的爱情!”启发引导,化难为易,让学生理解其含义。如果“跳”过去,则会影响对课文的完整理解;如果由教师直接“讲”出来,则弱化了思维训练,也取消了学生阅读“过程”的美感体验。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语文单元复习教学反思08-17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心得12-29
小学第三单元写作课件05-07
英语第三单元过关测试08-16
《分数除法》单元教学反思(通用5篇)12-25
第三单元的三基综合教学目标形成性测试07-19
小学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汇总09-02
第三单元测试:相处有方07-19
高一第三单元英语作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