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篇1
在高三复习中,我结合高考中对《基本不等式》的考试要求以及近几年来对这部分知识点的考察,特设计了本节复习课,首先从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要求方面进行复习,然后精讲三个例题,帮助学生形成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和解法规范,接下来由学生进行练习、分组讨论、上黑板板演,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得到以下几点:
教学中的优点:
1、课题引入
在教学案和发给学生的导学案中,首先用问题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掌握本节课所应用的知识点,为后面的解题打下基础。
2、 精讲例题
通过精选的三个例题,和学生一起回顾《基本不等式》的基本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常用的变形方法————配凑法,以及解题的一般步骤,为学生作好解题示范。
3、 课堂练习
在本节课中,我精选了五道往届的高考真题,供学生进行练习,并且提前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对于一道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观察,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
4、 学生板演
学生通过讨论,对于问题有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每个小组叫一个同学进行板演,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也让同学们有了展示的机会。
5、 学生讨论
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讨论的时间,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倾听中学会交流和提高。
6、 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课后,让学生先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启发同学们进行补充,既总结所学的知识点,又总结学习过程和所采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中的不足:
在本节课中,由于有些学生提前做的练习比较少,因此课堂练习的时间显得有点紧,有个别同学没有做完布置的五道练习题,还有,由于很多高考题目对于应用条件中的“三相等”考察得不多,可能导致有些学生对这个应用条件不够重视。
对于今后教学的启示:
讲完本节课,和同教研组的教师进行讨论交流后,对于今后工作的启示,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布置的练习多督促检查,让学生先自己动手,为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打下基础。
3、 组织学生的小组讨论,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引导学生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4、 高三的复习课可以以先复习相关知识点,再讲解典型例题,然后学生练习,、小组讨论、上黑板板演,最后师生总结的模式进行。
5、 在高三复习时,习题可以用往届的高考真题来进行,既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又增强学生对高考题的适应能力,降低高考的神秘感。
6、在进行课堂总结时,既总结所学的知识点,又总结学习过程和所采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总之,在进行高三复习时,既要考虑高考的要求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在组织复习的过程中,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高考常考的知识点和常考的考题类型,有效地提高高三复习的效率。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教师能较好的分析把握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新颖合理,教学组织合理有效,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好。
本节课有如下主要亮点:
第一、教学线索清晰。
教学中以基本不等式的获得和应用为明线,以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体会为暗线。在本节课的学习和教学中,明暗线索交相呼应,学生不断的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甚至能在例题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运用思想方法策略性的思考和学习,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更有对数学认识上的提升,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自然流畅。
第二、注重知识的本质认识和理解。
本节课,就基本不等式这一核心知识而言,教师通过对教学材料的有效处理,为学生呈现了多角度认识知识的机会,特别是设计了基本不等式和重要不等式关系的认识和思考环节,使得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两个不等式的和谐、一致。这样的设计促进了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本质的认识,利于学生理清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而教师在轻松自然间不着痕迹的很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些如何认识基本不等式的新视角。
第三、注重学生参与的实质性、坚持知识获得的生成性。
整堂课,教师始终做到学生知识的获得来自于实质的数学活动和生成的深刻性。在本节课,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情感参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三个维度观察到,通过学生参与真实意义的数学活动,保证了学生生成的自然合理,并将生成成为知识获得的前提,这样的学习是科学有效的。
当然本节课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整堂课表现出缺少引导学生适时对学习进行反思,这样就失去了一些能让学生体会或可能形成学习策略的机会。尽管教师在核心知识的教学中已经较重视知识的本质认识和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时刻还是表现稍有急躁,没有将知识获得的过程持续完美。从整体上看,整节课的探究水平还是显得稍低尚处于引导探究层次。究其原因,是传统讲授式教学习惯在不经意间的反映。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篇3
在复习完基本不等式第二课时后,我对这节课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通常会把自己当做课堂上的主人而过多的会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或者学生会因为长时间的习惯于听老师来讲解而忘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个让学生讨论的环节,但是当我说了同学们可以和自己的同桌讨论一下自己获得的结论之后教室里还是会很安静。这样的课堂活动经过了一分钟后,我不得不自己来讲解我设计好的问题。此时我感觉到这节已经失败了,因为我占据了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
二、要设计好教学问题
在教学中应合理设计教学中所要用的问题,我设计的学生互动环节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我想很大的原因是我没有设计好问题,在提问题时没有明确我要求他们要给我什么样的结果。在这节课中,我大部分的问题都是这样问的:请同学们自己首先来做一下这道题目,然后跟自己的同桌讨论一下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当学生听到这样的问题时,他们首先会自己一个人去完成题目,而不会跟自己的伙伴合作完成。而且在数学教学中对问题的梯度设计很重要,因为新课程很强调概念的形成过程,而概念的产生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所以在教学时要非常好的展示给学生概念是怎么产生的,而这个教学环节就要求教师能够设计好问题的梯度。
三、要学会设计有深度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同学们明白了没有啊,或者对不对啊,是不是这样的啊这些肤浅的问题。而从课堂效果看,这些问题并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只是机械的回答一下:是或者不是,对或者不对。使学生跟老师之间的沟通成了一种机械的问答过程。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重视对问题深度的要求。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设计好教学问题并且要学会提有深度的教学问题。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篇4
对于不等关系,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早就有所接触,本节课的内容是要使学生对不等式有较完整的认识,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不等式是由表示问题情境中的不等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不等号和不等式的概念;根据给定的条件列出不等式;在数轴上能表示出一些简单的不等式。
本节课从小朋友玩跷跷板开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等关系,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导学案中我还设置了知识间的联系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不等式与方程一样,都是反映客观事物变化规律及其关系的模型。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互助合作,充分展示,教师及时点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因初次接触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特别是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出错率还是比较高的,这方面还要加强练习和强调,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认为有用的数学,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篇5
一、从课堂反思
1、这堂课从生活中引入,激发了学生兴趣,内容较简单,学生容易接受,在上课的过程中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为下节课学习打下基础。
2、在课堂的第二个环节中,学生归纳出这几个关系式的共同特点指出这些其实就是不等式。学生了解了概念后马上让他们开启自己的智慧大门:判断下列哪些是不等式哪些不是;从关系式中找出不等式;选择适当的不等号填空。通过了这些练习之后,我想学生应该掌握了不等式的概念,这时我出示一道列不等式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列不等式并归纳出列不等式的基本步骤。上述过程我设计了很多题型:如练一练、说一说、一起去探索、我自信你能行等等从中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养成探究问题,与同学合作的良好习惯。课堂小结后再回到生活中,
3、上了这节课,我觉得上好一节课的因素很多,也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对提问的形式和语言还嫌单一。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在现行的开放式的课堂中,关键是放的出去的同时要收的回来,可能是平时注入式的简单易行,或者是不大重视,上课中的语言的漏洞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揣摩和重视。
二、从教学方法反思
“差异导学”教学方法以“尊重差异”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力,再加上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让优生帮助后进生,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从学生反馈反思
这堂课学生能积极思考,认真学习,课后作业都能及时完成。作业质量较好,但对一些“不大于”“不超过”“至少”“不等于”等等语言不能很好理解。对于稍难点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式子表达有一定困难。这是我后面课堂要注意的地方,这对优生的培养很重要。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篇6
平时我们听课很多都是新授课,课的模式我们也探讨很多了,而此节就课型而言应算作习题课,为何上此课型,主要是提出一种上法,让同仁加以探讨,得出几种模式。本节内容是“基本不等式的应用”,是在学生掌握用基本不等式技巧的基础上进行的。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求最值,
二是它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是梳理基本不等式的知识点;
二是练习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
三是基本不等式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是高考中基本不等式的典型题型
时间安排是这样:
第一环节大概5分钟;第二环节大概10分钟;第三环节大概15分钟;第四环节大概10分钟。
在实际操作时可能第一和第二环节有超时,故最后课堂内容不能在40分钟完成。当然,我的目的只是提出一种习题课的课堂模式,具体时间上我们可以通过对习题的增减来达到吻合。对于第四环节可能同仁有不同看法,认为只是让学生看一下高考题,起不到实质效果,还不如不要这个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了解此内容在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形式,并作为资料保存课后自己再练习加以巩固。
高中一二年级的老师和学生,应该要有三年一盘棋的思维和行动,每个内容上完后把近几年的经典高考题拿出来进行分析,我觉得不论对学生或老师都相当有益,如果能让学生养成这个习惯,三年时间的积累,让学生或多或少会对高考内容的重点、难点,命题的形式及命题的规律有自己的研究或者是想法,相信对他们高三的复习和迎考有很大的帮助。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篇7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函数与方程、不等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函数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方程、不等式与函数综合题,历年来是中考热点之一,主要采用以函数为主线,将函数图象、性质和方程及不等式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设计的整体构思
㈠ 教学目标
1.复习和巩固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等基础知识。
2.加强一次函数,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三者的联系
3.加强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的联系
4.会结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实际问题的最值
㈡ 教学重点
1、函数、方程和不等式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2、运用函数、方程与不等式的关系及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综合问题。
㈢ 教学难点
对实际问题中二次函数的最值要结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图像来解决,从而深化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㈣ 学情分析
教学班为中等层次的班,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均衡,学习积极性高,但是拔尖的学生不多。本节课在学生第一轮复习了函数、方程、不等式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解决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及三者相结合的综合题。
㈤ 教学策略
以学生练习为主,讲练结合,通过环节二、环节三的练习及课件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加强了函数、方程和不等式三者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渗透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思想。利用环节四让学生学会用函数和方程的思想来构建函数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用集体的智慧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求实际问题的最值时,需对所得的函数结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结合图像才能求得最值,从而让学生更深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反思:
㈠ 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现清晰
本节课用五个环节组织教学。环节一是知识的回顾,这部分复习了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基础知识,引入部分简单过渡,激发兴趣,为后面作铺垫。环节二的问题1是有关一次函数,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与区别,环节三的问题2是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相互转化,这两个环节的两个问题是姐妹题,加强了学生对一次函数和二次图象的认识以及通过观察函数图象得出变量的范围,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由环节二的一次函数过渡到环节三的二次函数,由浅入深地把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者联系起来。然后过渡到本节课的难点――环节四: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环节四是实际问题的应用及其变式训练,这一环节的训练,旨在拓展深化,发展学生智能,让学生学会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寻找出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能利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求出实际问题的答案。体会函数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便于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养成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观念,这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的拓展与提升。最后环节五的总结提高部分由学生讨论归纳,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整理,让每一部分的内容重新清晰呈现。五个环节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清晰明了地突破重难点。
㈡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相当的重要。本节课是在学生第一轮复习了函数、方程、不等式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学习的又一次综合与扩展。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解决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及三者相结合的综合题,是我设计本堂课时应特别注意的。我设计的教学方法是讲练结合,学生练习用了20-22分钟,学生小组讨论3-4分钟,老师大概讲了12-15分钟,引导,提问个别学生分析问题及回答问题约8-10分钟,整节课以学生的练习为主,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思考。教师精讲多练,且能讲在关键处,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师生互动较多,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
㈢ 及时小结,及时反馈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序的教学过程,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顺序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过程。因此,对于每一环节的教学,我都能恰到好处进行点评、反馈及小结,总结该环节用到的知识点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对教学目标中的思想内容、能力要求、知识要点进行简明扼要的梳理概括,这样既可概括前一个问题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又能巧妙地引出后一个问题的讲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使知识有机衔接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既可使整堂课的教学内容系统化,增强学生的整体印象,又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诱发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㈣ 课件精美,提高效率
本课节主要是以PPT载体,中间穿插了几何画板,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刺激学生的感官,启发学生思维。通过课件,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方程或不等式的解实质就是函数值y取特殊值时对应自变量x的取值,从而使题目化难为简。另外对于一些重要地方用批注形式加以解释,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印象更深刻,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㈤ 小组讨论,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最亮点是环节四问题3的变式练习“若把‘墙长20m’改为‘墙长15m’,情况又会如何?”的处理,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本题与问题3在解答上的异同,并要求学生把不同之处用另一颜色笔在问题3的求解过程的基础上改动,然后引导学生(个别提问)分析讲解,老师再用PPT演示加以点评。学生通过此变式训练能发现当二次函数顶点坐标的纵坐标不是最值时,需对所得的函数结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结合图像才能求得最值,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数学课堂上也显示出情感态度价值:用集体的智慧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学生有了成功的喜悦。
四、不足之处
环节三的巩固练习的反馈,我采用课件演示讲解。如果用实物投影来点评学生的答案,更深入一点讲解,教学效果会更好。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篇8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节的重点是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难点是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本节课是基本不等式的第一课时。
在新课讲解方面,我仔细研读教材,发现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如何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如何用好基本不等式,需要学生理解六字方针:一正二定三等。这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尤其是“定”的相关变化比较灵活,不可能在一节课解决。因为我把这部分内容放到第二节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正”“等”的意义。
我设计从例一入手,第一小题就能说明“积定和最小”,第二小题说明“和定积最大”。通过这道例题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一正二定三等”。然后再利用这六字方针就最值。这是再讲解例二,让学生熟悉用基本不等式解题的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解题。
巩固练习中设计了判断题,让学生理解六字方针的内涵。还从“和定”、“积定”两方面设计了相关练习,让学生逐步熟悉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
课堂实施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包括课前预习,例题放手让学生做,还有练习让学生上台板书等环节,都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展示典型错误,及时纠错,达到良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是:复习引入的例子过难,有点不太符合文科学生的实际。且复习时花的时间太多,重复问题过多,讲解琐碎;例题分析时不够深入,由于担心时间不够,有些问题总是欲言又止。练习题讲解时间匆促,没有解释透彻。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篇9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我们在认识不等式的教学过程中大量地运用现实生活情景:如跷跷板问题、上学迟到等实际情境引入与学生共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新的知识,认识不等式,让学生意识到不等关系和相等关系都是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数量关系,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是那么的近,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及其简单应用。这是继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本节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性教学。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一些基本的运算技能,也是学生以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以及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知识的基础。由于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因此,我们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教学中通过与生活贴近的具体例子渗透量与量之间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不等式,感受不等式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篇10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从学习方面提出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不等式是中学数学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不等式的有关概念和利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对于不等关系,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早就有所接触,本节课的内容是要使学生对不等式有较完整的认识。
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不等式的相关定义,根据题意列不等式和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课已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行”,而且还要“课结束,趣犹在”,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
这节内容《认识不等式》我就是抱着这种的思想理念去设计的。用5个例子分别得出了五种不等号,为接下来概念的得出作了铺垫。
根据刚才得出的五个式子,学生很快就归纳出这几个关系式的共同特点,很顺利的得出了不等式的概念。学生了解了概念后马上让他们开启自己的智慧大门:判断下列哪些是不等式哪些不是;并能选择适当的不等号填空。通过了这些练习之后,我想学生应该对不等式的概念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时我出示一道列不等式的例题,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学会了列不等式并能注意到其中表示不等的关键词语,为了验证掌握情况,我利用了2个练习。
在过渡到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时,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了在数轴上如何表示一个实数,将不等式的范围分解成无数个实数,借此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在数轴上表示无数个实数(不等式)的方法,特别提醒要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应确定实心点或空心圈以及方向。由于这是一个难点,我设计了一组练习题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简单的不等式,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索、分析和归纳。
一节课下来内容虽然完成了,但是学生的反映情况却不是很好,我针对每个环节进行了分析:
①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反映不等的现象,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但是学生对于能不能相等的情况还比较模糊,要注重题意的理解。
②在得出概念的过程中,有部分同学仍旧没有掌握关键,应该着重强调学生要关注有没有不等号,与是否含有未知数无关。
③在列不等式时重点还是应该找寻数量关系中表示不等的词语,让学生多练习为综合应用打下基础。另外学生会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势,认为学习不等式时的练习应该全都是不等式,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尽量减少因审题不清所产生的错误。
④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是本节课效果最差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数轴基础知识欠缺,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将数轴三要素进行强调,所以使得不等式的表示学得很困难。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由于归纳出一般情况的不等式表示,使得学生在表示具体数值的不等式时遗漏了原点和单位长度,这是我在教学中的疏忽。
⑤总结课堂内容是让学生形成一个总体概念的好机会,让学生学会随时总结,随时创新的学习方法。本应该全部让学生自己得出,由于课堂时间不够,一部分由学生得出另一部分由我得出,这样的效果比较差。另外总觉得自己小结是语言匮乏,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形式多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改正缺点,多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取长补短,多锻炼自身的心理素质,不断完善自己。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篇11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反思:
1、在学习本节时,要与一元一次方程结合起来,用比较、类比的方法去学习,弄清其区别与联系。
2、为加深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应将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它可以形象认识不等式解集的几何意义和它的无限性。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的具体体现。
3、熟练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特别是性质
本节课较好的方面:
1、 本节课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学习目标,注意分层教学的开展;
2、 课程内容前后呼应,前面练习能够为后面的例题作准备
3、 能安排有小测等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检查;
不足方面:
1、引入部分练习所用时间太长,讲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太细致,导致了后段时间紧,部分内容不能完成
2、课容量少,害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所以上课时喜欢给学生反复讲,结果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由我占据,而留给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讨论的时间较少。 我深感,只有当学生真正获得了课堂上属于自己学习的主权时,他们个性的形成与个体的.发展才有了可能。本课在现场操作与反馈中,与教学设想仍有一定的差距,许多地方还停留在表面形态,师生都还未能很习惯地进入角色。这说明,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要真正成为师生的教育行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将和我的学生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不断努力前行,总之,我们在课堂上还是要尝试着少说,给学生留些自由发展的空间。但在课前,教师必须多做一些事,例如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环节,多思考一些学生所想的,真正做好学生前进道路上的领路人。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篇12
不等式一章,对学生来说是难点,把握好教学很关键,我经过教学反思见下。
1、教学“不等式组的解集”时,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借助数轴找出公共部分求出解集,这是最容易理解的方法,也是最适用的方法。用“大大取较大、小小取较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取不了”求解不等式,我认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易于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两者皆用。
2、加强对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数学建模思想教学,体现课程标准中:对重要的概念和数学思想呈螺旋上升的原则。教学中,一方面加强训练,锻炼学生的自我解题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纠错”题型的练习和学生的相互学习、剖析逐步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3、把握教学目标,防止在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时提出过高的要求,重点加强文字与符号的联系,利用题目中含有不等语言的语句找出不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答问题,注意与利用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方法的区别(不等语言),防止学生应用方程解答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
4、本节课 课堂容量(安排的例题的题量太多)偏大,而且在思维上也有比较特殊的地方,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的时间不够,课堂时间比较紧张。因此今后在课时的安排上要尽可能的安排更多的课时,以减少每一节课的课堂容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提高课堂的效果。同时还要重视思考题的作用,因为班上有一部分同学体现出基础比较扎实,而且对数学也比较有兴趣,出一些比较难的思考题,能够让这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能有所提高。
5.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学生对象客观题这样的题型(如:选择题、填空题)用特殊方法解题的思维还不够,他们总是担心会出问题,特别是选择题缺乏比较和分析的能力,因为选择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题型,它的特殊性在于这类题目的答案是已知的,有的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根本就不看题目中的四个选择答案,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对于选择题来讲能把四个答案选项分析清楚对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是很有好处的。
但本节课中出现的解客观题的一些特殊的方法在解与不等式有关的题目时特别的有效,但是如果不等式的问题中出现了分类讨论的情况,特殊的方法就有它的局限性,这时就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处理了。问题中出现了分类讨论的题目一般来讲都是比较难的题目,教学上我的处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这类问题就具体跟学生讲解,在学期末的复习时候再跟学生总结。因此要求学生在使用特殊方法教育。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篇13
本节课是以一元一次方程为脚手架,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
教学目标明确,理念新颖,整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通过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情景,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分别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确定含括号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步骤,为探究含分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探究含分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中,一连抛出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小组合作,谈论交流,归纳出解法步骤,这些活动中,真正凸显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拓广探索让学生巩固了方程和不等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思维迁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思维更加深刻灵活。
另外,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教师无需过多讲解,只需适时引导点拨,组织学生活动,有意识的让学生去观察比较、讨论归纳、展示讲解、质疑补充等,给予他们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是时间安排不够科学合理,学生展示时间过长。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篇14
自我评价:
首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对于理科生来说,比较好理解。难点在于等号成立的条件的探究,在老师的指引下,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从学生反应来看,自认为本节课较成功。达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难点,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也较高,整体比较满意。
亮点:
学生参与度较高,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得本节课更加清晰。
不足:
部分学生基础薄弱,数形结合思想不够完善,识图,画图能力还不怎么好,对数与形的关系理解不深;在课堂上,往往容易忽略他们的学习状态,还是不太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应多关注课堂,使课堂热烈而不热闹。
改进措施:
1、多关注后进生,让他们也都参与进来
2、少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3、对学生的解答给予准确,中肯的判断;答对的即时表扬,打错的多鼓励
4、自己的板书可以更工整些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篇15
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不等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一元一次不等式是表示不等关系的最基本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相关数学知识的基础。
现行“苏科版”教材从身边的实际问题中建立不等式,从这些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大小关系使学生了解不等式的意义,理解不等式相关概念,并探索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是分成两个阶段进行的。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不作证明,只引导学生用试验的方法,归纳出三条基本性质。通过试验,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这是一种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还应采用对比的方法。学生已学过等式和等式的性质,为了便于和加深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不等式的性质与等式的性质加以比较:强调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都乘以或除以(除数不能为零)同一个数,所得到的仍是等式,这个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而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都乘以或除以(除数不能为零)同一个数,当这个数是正数、负数或零时,对不等式的方向,有什么不同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但可以复习已学过的等式有关知识,便于引入新课,而且也有利于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础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两者基本类似,唯一不同的是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方向需要改变。在进行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与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既要说明它们的相同点,更要使学生明确它们的不同点,揭示各自的特殊性,从类比中进一步领会不等式的有关知识的特点和本质。
在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时,学生对不等式两边是具体数,判定大小关系比较容易。因为这实际上是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对于不等式两边是含字母的代数式时,根据题给的条件,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判别大小关系或不等号方向,就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类题目,采用讨论法是比较好的。因为在讨论时,学生可以充分发表各种见解。这样,有利于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有利于深化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认识。
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的完善自己的课堂。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10-06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10-06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05-22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10-21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范文10-05
基本不等式复习教学反思05-24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范文07-07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12篇10-11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1000字12-26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11篇)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