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学反思

时间:2021-04-14 10:41: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范文

  《藤野先生》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该文信息容量大,内涵丰富,文章富含感情,下面给大家分享藤野先生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范文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1

  本周在方老师的引领下,与白杨小组的成员们一起透过《藤野先生》和《背影》来展开对“读写结合”的研讨。我透过《藤野先生》的教授表达了对“读写结合”的思考,课毕,内心长久的处于泥潭之中,仿佛魂魄被抽出一般,这堂课没上好!比较几位老师的课后,特对自己的课进行以下反思,以促进专业技能的成长:

  1、“读写结合”重在解读文本,文本理解透彻,写也能迎刃而解。鲁迅先生曾说过每一篇文章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写”,所以若能读懂文章,明白了“写什么”方能自然的过渡到“怎么写”。若能将每一篇文章作为一个范本,解决好“怎么写”,“读写结合”也就能水到渠成的实现了。对于《藤野先生》,备课期间教师自认为鲁迅在写什么已了然于心了。文章以我在日本的经历为线索,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感激,与其说“我”在回忆藤野先生,不如说“我”在回忆自己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含蓄的表达了当时的处境、心理和转变。理解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激,藤野先生在我心中的至高地位,就要从理解鲁迅的处境和内心入手,感受这位老师在一个青年最无助最彷徨时出现,这份超越民族的关爱对他成长时莫大作用,方能理解那份没齿难忘的情感。但文章“怎么写”,从教学中透射出教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是不明晰的。教师将与藤野先生无关的内容统称为“闲笔”,这样的提法无可厚非,但为什么要用闲笔,何处应设置闲笔,在课堂教学中并未涉及,所以学生对这一概念实质是很模糊的。究其原因,教师对文章的行文脉络总体把握是不清晰的,所以在讲授时板块虽然清晰,但思路却是混乱的,导致文本的结构被割裂,学生对文本思路的理解也就不明晰,所以“怎么写”也就不明晰,教学目标就无法很好的实现。而董安琪老师,先引领学生概括总结写藤野先生的几件事,再引领学生总结与藤野先生无关的几件事,这几件事都在写什么,思考这些事对表现藤野先生有什么好处?最后总结写人记事可以在写人时融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教学思路清晰,这份清晰来源于教师对文本的把握。相比笔者教学目标能够更好的实现。

  2、追问不等于碎问,追问是为了推动课堂目标的达成,而不是干扰教学目标。听了几位名师的课后,对几位老师的追问留下了深刻印象,猛然发现追问是深入文本,提升学生思维的良好方式。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开始东施效颦,自认为不断的问同一个同学问题就属于追问,直至此次课,在方老师的善意提醒下,我才意识到我所谓的追问只不过是琐碎的预设性极强的问题。之所以是琐碎的,因为这些问题不能紧扣教学目标,虽然一些问题可以深入文本,却与教学目标毫无关系,追问是为了挖掘文本后,回归主问题,达成教学目标,而不是扰乱学生思路,摸不清课堂学习的重点,将教学目标越推越远。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自己的设问,何时问,问什么,也是我提高课堂驾驭能力的一个方向。

  3、真正有效的小切口是学生可以爬上的小台阶,方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当我在设置学习“闲笔”这一教学环节时,自认为切口较小,但实质操作中方发现,小切口是透过一个视角,一扇窗,掌握一种切实的方法,使大多数学生能有能力的提升。而我虽然最后透过文本也对如何写“闲笔”总结了方法,但大多数学生却没能掌握,只有少部分学生在写作中融入了“闲笔”,但这样的功底并不是这节课老师给予的,只不过在老师提供了这样的意识后,开始有意识的应用而已。回顾自己对切口的设置,理论上虽然有提升,但与文本的紧扣性并不强,未能从文本解读中自然的生发,也未让学生形成深入的印象,拔高实现的过分突兀,台阶设置过高,致使许多学生没有迈开步子爬上来。

  而殷老师从《背影》的自然环境的描写的自然之冬,引申到朱自清的家族之冬、事业之冬、生命之冬、时代之冬就会过渡更自然,学生理解也会更加容易,文本解读的厚度和深度也很好的呈现了出来。小切口,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是选哪个切口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藤野先生》我用闲笔作为切口,因为闲笔本身涵盖的信息量较大,一堂课是很难实现的,若能将闲笔的范畴再做缩小,变为如何用好铺垫,也许教学效果会更好。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2

  《藤野先生》是苏教版语文书中九年级下册中的一篇重要文章。我安排了三课时来学习。课文学完了,静下心来回顾整个课堂教学,有收获也有遗憾。

  收获一:我记得以前张丽萍老师说她在教学时,把阅读名著《朝花夕拾》和课文《藤野先生》整合到一起来学习,我试了试,感觉还可以。鲁迅先生写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学生必读书目之一,寒假已布置学生阅读全书。第一课时我重在引导学生回顾《朝花夕拾》这本书的内容,从写作背景,篇目,主要内容到写作目的。先让学生对整本书有个感性认识。然后再由鲁迅先生对要为他出《鲁迅全集》的日本朋友说,希望把《藤野先生》编进去,引出《藤野先生》的教学。这样既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又由面到点,加深了学生对《朝花夕拾》的认识。把《朝花夕拾》和《藤野先生》放一块学,学生会有整体的印象和深刻的认识。

  收获二:写作文是学生最头痛的事,而学生笔下的人物形象也多是千人一面。怎样把课文学习和写作有机地联合起来呢?我试着以《藤野先先》为例,从中析出记叙文写人的技法。让学生精读第6段到第23段,首先说说藤野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能很快概括出来。我把重点放在第二个问题上:作者是怎么刻画藤野先生个人物形象的?自己先思考,在书上批注,组内讨论交流。学生再次认真读课文,讨论交流后总结出如下几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方法;

  ②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性格;

  ③详略得当;

  ④写真人真事,抒真情。

  我觉得,像这样以课文为例子,从文中析出写作的技法,比泛泛讲授写作技巧更有效。

  遗憾:由于九年级时间紧张,我只是就这一课为例来说。课后想想,学习时把相关学过的写人的文章比如《我的母亲》、《背影》等让学生再回顾一下,是不是会总结的更全面,学生印象更深刻呢?另外,写作技法重在运用,本来我是准备布置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但还是由于时间关系,加上学生作业多,就沒让学生写,比较遗憾。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3

  《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感情真挚的忆师范文,文章回忆了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和藤野先生相识交往的过程,给我们刻画了一个认真负责,正直,毫无民族偏见的老师形象。同时,文章也透出了鲁迅先生深厚的爱国热情,以及他弃医从文的原因。

  讲授这篇文章时,我设计的是三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进行字词、课文的梳理工作。从课文中的“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理清文章所记叙的事件,并且归纳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把握我对于藤野先生的感情。

  第二课时,抓住课文中对于清朝留学生和日本爱国青年对于先生的诋毁来理清“我”的思想历程,明确先生的爱国之情。

  第三课时,集中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课时的设计,应该说层次性很明确,第一课时,侧重于整体掌握和理解课文;梳理文章在选材典型并能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第二课时,则侧重于抓住“爱国之情”这一条主线来分析“我”的弃医从文的原因。第三课时,理解鲁迅先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

  在学习之前,我制定了导学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有对于课文内容的阅读,要求学生读三遍,对于文中的生字词进行圈画和书写,并且针对每一课时讲授内容的不同,安排学生完成针对性的讨论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小组做好,针对导学的内容进行讨论,合作交流,解决疑难。应该说课堂进行的还是很顺利,也和自己当初的设想很符合。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很不足,对于课堂预习,学生完成的质量不一样,有的认真,有的应付,结果导致讨论的时候,有的轻松,有的忙碌还迷茫,发言也就不积极,学习效果就会差一点。同时,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有的小组严格按照要求讨论,组长认真负责,效果明显,有的小组则是说话或者是一个人发言其他人听,达不到共同掌握知识的目的。

  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充分的利用小组合作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将是我努力探索的。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4

  《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

  鲁迅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饱含中国人的耻辱的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这让鲁迅甚为厌恶,也正是这样,他去了仙台,在那与藤野先生相识。

  藤野先生的衣着模糊,他为鲁迅添改讲义,他就正解剖图,他关心解剖实习,他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在这一个个片断中,我看到了那个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藤野先生,那个对鲁迅关爱有加,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那个对科学严谨求实的藤野先生。这样一位有着高贵人格的老师,也难怪鲁迅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它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5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加之篇幅较长,与现在的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住学生。应如何高效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呢?本设计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做的:

  首先,长文短教。将此文压缩为两课时,即:一课时分析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一课时领会鲁迅的爱国之情。

  其次,难文浅教。从分析事例入手,引导学生领会鲁迅的爱国之情,降低理解主题的`难度。

  这两点设计是在研读课文,抓住典型事件,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的。抓住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才实现了长文短教;巧解线索(两条线索),才实现了难文浅教;由浅及深,深入浅出地从微言看大义,让学生领会文章的精髓。

  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又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师点拨到位,学生探究深刻,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6

  《藤野先生》是一篇经典文章,几乎每一个段落都有可分析的地方,象上文言文那样串讲式的讲授学生肯定受不了,应该抓住文章的主要东西有选择性的分析几个地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结合背景和鲁迅的生平去理解。

  因为事先就已经让学生预习过这篇课文(我总是要求学生提前自行阅读教材里的课文),所以开门见山的说这节课将学习《藤野先生》,见学生反应平淡,知道他们没读出味道来,于是我慢慢从鲁迅的有关知识引入,简要回顾鲁迅的生平,并说这篇课文融入了鲁迅的两中情感:一种是鲁迅对藤也先生崇敬和怀念之情,一种是鲁迅的那种复杂而又深沉的爱国之情。让学生从整体情感上对本文有个宏观的把握,然后我重点介绍的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并插入对鲁迅生平和思想变化的介绍,这样学生对课文中作者的感情的理解就很容易了。在这一过程中,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不是学生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情感教育,当我讲到日俄为争夺中国的领土发生的那场战争,清政府却无耻的保持中立时,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被激发,义愤填膺,紧握拳头,对清政府的做法的愤慨,对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的仇视溢于言表,这比空洞的说教有成效多了,当然最主要的是教者自己在慷慨激昂的讲述中已经进入了情景状态,营造了一种很好的氛围。

  在学生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后,再去理解文章中的一些语句就很容易了,譬如说对仙台人的热情鲁迅说是一种“物以稀为贵”的反应,很显然并不是鲁迅的不领情,而是有着特殊的背景的,我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鲁迅生平分析,当时的中国是弱国,鲁迅做为弱国的子民在强国里难免会产生一种自卑,而一个毫无民族感情的人是不会产生这种自卑的,因此这里其实曲折的表现了鲁迅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同时,有了这些基础,作者后面写道的放弃学医的原因就容易理解了,鲁迅是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东渡日本留学的,但在幻灯事件中他看到了中国的积弱实际上是一种思想的落后,是一种愚昧,并不光是物质上落后,如果不从思想唤醒这些麻木的国民,中国永远不会强大,学好了医术最多只能医好几个好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身体健康而思想麻木的看客,所以,他离开了藤野先生,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去办刊物,从事文艺了。

  等等,这些只是在上课时的几个方面,即情即景的临场发挥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引导得法,交流通畅的舒服感觉。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藤野先生》的教学反思06-12

藤野先生的教学反思10-18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10-18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10-20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01-07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范文06-18

《藤野先生》的教学反思范文10-20

关于《藤野先生》的教学反思10-18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示例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