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电和磁》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电和磁》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和磁》的教学反思 1
1、要从“思维”角度去组织教学
A、关于为什么要增加探究磁能否产生电的理由说明。“电和磁”这一课是重演科学史上著名的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因为在奥斯特发现电和磁之间存在着联系之前,电就是电,磁就是磁,互不相关。所以我认为要探究电和磁,就是要探究它们之间存在着怎么的关系。如果磁能产生电或电能产生磁,都可以说明电和磁之间有联系,假如磁不能产生电,电也不能产生磁,那它们之间就不存在联系。因此我在组织教学时,先让学生探究在电路中用磁铁替换电池,小灯泡还能亮起来了吗?学生当然不可能发现这样做,小灯泡也会发光。但没有关系,我们没有发现磁能产生电,但能不能发现电能产生磁的证据呢?接着继续探究。也许你会认为我多此一举,但我认为从思维逻辑性角度,这样做还是有必要的。
B、关于对指南针偏转的原因分析。指南针偏转的原因很多,我们用手一碰,指南针就会转来转去。如果用没有外壳的指南针,只要一吹,指针就会偏转。所以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首先选择了有外壳的指南针,排除吹气的方式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干扰;然后,规定手不能碰到指南针。剩下来分析就好办多了。学生说磁铁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追问为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复习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当学生说铁钉也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追问为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复习“磁性”的概念,更是为通电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解释做准备。因为导线是铜的,不是铁的,为什么指南针会偏转呢?引发学生的思考。
C、关于怎样使指南针偏转的现象更明显的思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要适时给以引导。当提出有什么办法能使实验现象(指南针偏转现象)更明显时,学生可能一时无从回答。这时老师稍加点拨就可以让学生找到新的思维路子,从电流角度去想一想,从导线角度去想一想,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
2、要从“能量”角度去组织教学
“电和磁”是“能量”单元的第一课,站在“能量”角度看,本单元从“电和磁”开始引入,电能能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一直到第6课“电能和能量”才正式提出“能量”一词,到第7课“电能从哪里来”研究哪些能量可以转换成电能,到第8课“能量与太阳”一课对能量进行拓展,煤、石油、天然气中蕴藏的能量和太阳能的关系。电磁现象在本单元中是作为一个重点进行研究的,它的研究是要有一定的深度。所以我们要关注电磁现象的每一个细节,如偏转,偏转的角度,怎样偏转?通电时怎样?断电后怎样?因为断电后指南针要转回原来的.位置,也会动。有的学生就会认为通电、断电都会偏转,那就说明与电无关了。所以要学生通过讨论明白,断电后的转动是指南针要回到原来的位置,不是发生新的或再一次的偏转。
3、要从“单元”角度去组织教学
“电和磁”这一课的最后一个活动是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这一活动如果仅从“电和磁”这一课来说,我个人认为可要可不要。因为前面学生已经通过实验发现了电能产生磁,电和磁已经从互不相关到互相联系了,我们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了。但从单元角度,本单元在第7课“电能从哪里来”中转动小电动机,小灯泡没有亮就是没有发出电来吗?如何检测是不是产生了电流?就要用到线圈和指南针的检测方法,所以在这一课安排检测“废电池”活动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因为它一来可以对这一课的学习知识得以运用,二来可以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电和磁》的教学反思 2
小学科学教研员来我校检查工作,我执教了《电和磁》一课,我发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材料,为课的进行提供了保障。
我觉得自己较满意的地方: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组装电路和观察电能产生磁的现象以及增大电流和增加线圈能是磁性增加的做法;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引导学生由现象思考电和磁之间的关系,有个学生说有密切的关系,我进一步启发:“具体什么关系?”在我的耐心引导下学生终于明白了这种现象是说明电能产生磁。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让磁性增大的做法,这样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我留给学生的活动时间是非常充分的,特别是组装电路时花费的时间是较多的。我引导做短路实验时特别强调要小心、快,不能长时间接在电路上。最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线圈测试电池是否还有电。
我认为不满意的地方:学生汇报时的时间太少,学生汇报的人数较少,只是极个别学生在积极回报,其他学生做的`很积极,但是汇报不积极参与,在测试电池是否还有电时,有走过场的迹象,因为电池都还能使灯泡亮起来,所以用线圈测试有点多余。
每节课都是许多的遗憾,正是这些遗憾才促使我们去进一步完善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课堂设计要严谨,防止再出现走过场现象,电路应该自己在课前每个都检测一遍做到万无一失才好。做好材料准备才可能上好科学课。
《电和磁》的教学反思 3
本课作为能量单元的起始课,目的在于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认识电和磁的关系,了解电能生磁的.科学概念,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在教学活动中,先让学生回忆指南针的磁针静止后的指向,再让学生想办法如何能使磁针转动,(磁铁和铁)。最后在介绍奥地利的故事,让学生组装一个小电路,同时还回忆“指南针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偏转”,这对指导学生自行分析“电能生磁”是有帮助的。
在“通电导线和指南针”活动中,一定要强调“将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上方,与磁针指示方向一致”这一条,可以借助实物投影仪画一下,帮助学生明确此操作要求,这样在实验中才能比较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在活动中,还要强调观察断开电流时指导针的变化,通过反复通、断,对比指南针的变化,有助于学生对现象的思考与分析。
《电和磁》的教学反思 4
在前一课《能量的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电和磁之间的能量转化。本课主要活动有三个:第一个活动是让通电导线靠近小磁针。这个主要以教师演示为主,让学生了解电和磁之间是可以进行能量转化的.。
第二个活动是制作一个电磁铁。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计划,完善实验计划,然后再分组实验。分组实验过程中也没有规定线圈缠绕的方向和电池的方向,这样各组制作的电磁铁钉尖、钉帽两极就很可能极性不同,为第三个活动做了铺垫。
第三个活动是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这个实验也不难,因为我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不同小组制作的电磁铁钉尖、钉帽的南北极有所不同。从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自己去研究电磁铁的磁极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学科学课标中已经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业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注重的是学生是否获得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求是,提问是否恰当,设计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同伴之间合作的能力怎么样,而不要强调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或水平。
《电和磁》的教学反思 5
本课是六年级能量单元的第一课,教学目标在于通过系活动,让学生认识电和磁的关系,知道电能生磁的科学概念,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学习是很必要的,在接下去的活动中,通过观察灯泡发光来证明电路通畅从而证明有电流经过指南针上方的导线。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指南针在什么情况下会受到影响而产生偏转”,对指导学生分析“电能生磁”是有直接帮助的。
在实验将“通电导线”放置到“指南针”上面,让“导线”和“指南针”保持一致,观察指南针变化的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将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上方,与磁针指示方向一致”这一点,并且应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学习实验操作的要点,并且可以请学生说说对实验步骤学习的理解,或者可以借助实物投影仪展示一下,确保帮助学生明确此操作要求,这样在实验中才能比较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在活动中,还要强调观察“断开电流时指导针的变化”和“接通电流时指针的变”,进行一个对比,通过反复通、断,对比指南针的变化,有助于学生对现象的比对与分析。在利用短路电路增大电流的活动前,要强调调只能短暂接通,可以让学生进行三秒的倒计时,以此保证电池不会被过于损耗,强化学生对短路的危害的认识。这两项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思考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指南针的偏转?因为有了前前面的引导和学习,学生比较容易能得出:指南针的偏转是由于磁性,而这磁性既不来源于磁铁,也不来源于铁的.影响,那就应该是电流,可能是电流流过导线时产生了磁性。
在最后一个活动“通电线圈和指南针”中,我利用较长的导线,演示了如何绕一个线圈,然后再给各小组分发导线,组织学生一起绕线圈,本来考虑到绕线会增加学生学习难度,但是,科学课强调的就是动手和动脑,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提供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和学习的机会。绕了线圈之后,让学生按照自己想尝试的式任意摆放线圈,从而能让学生发现,当线圈放置的位置不同对指南针偏转角度是有影响的,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将指南针套入线圈中时,产生的偏转程度最大,甚至旋转了起来。这样的设计既是为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也是为了以后学习电动机埋下了伏笔。
根据之前课外的调查,这是学生们都较为感兴趣的单元,因为有教多动手操作和有趣的实验,因此,教师要乐于花时间准备充分的实验器材,只有学生快乐学习了,教师才能愉快施教。
《电和磁》的教学反思 6
这节课是六年级上册《能量》的第一课,本课将“重演”科学史上著名的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趣味性。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指导学生做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第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为理解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研究玩具小电动机埋下伏笔。本节课的科学概念是:电流可以产生磁性。通过三个班级的教学,这节课我也有几点反思:
第一:根据本课的重难点修改了教学时教材的顺序。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先运用通电导线和指南针来模拟科学家奥斯特的实验,然后再运用短路电路和指南针继续来做实验观察现象,再通过这两个实验来总结发现,最后做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在第一、二次教学时我遵循了教材的安排顺序,但是在做最后一个通电线圈实验的时候,总是显的过渡很愣,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制作一个通电线圈,因此这里孩子们显的有一些茫然。基与此,在后几次的教学中,我修改了教材的顺序,先做通电导线的实验,然后就总结发现。而把短路电路实验与通电线圈实验放在平行的位置上,因为这两种都是让导线磁性变更强、实验效果更强的方法,当然其实他们也有一个小层次,就是通电线圈的磁性要比短路电路的磁性更强。这样教学以后,我发现教学目的更明确了,教学的效果也更好了。
第二:“实验材料的充分准备是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基础”这节课让我更加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这节课的实验材料很多,例如有电池盒、电池、开关、导线等,如果那一个小电路出现了故障灯泡不亮,那么这个小组的'实验就会必然失败,所以材料的准备才是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可靠基础。
第三:课堂上对细节的处理我还是不到位。
片段一问: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指针发生了偏转呢?一个孩子犹豫但洪亮的回答:电流。我非常的高兴,但是我说:你评什么认为是电流呢?由于我的卤莽行为与强硬态度,这个孩子害怕了,就再也说不出原因了。这时我好后悔,我想这时我应该耐心的鼓励和引导这个孩子,说:“你可真勇敢,而且想的也非常有道理,你能说说你为什么会这么想?”我想这时正是我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的时候,但是我却错过了这次机会,而机会却不会再来。
片段二问:根据这个奇怪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回答:我想知道电难道能够让磁铁转动吗?这个孩子提出的问题多么好啊,但是当时我却由于紧张不知道怎么和学生交流好,因此我选择了按照我事先备的教案走,即没有回答这个孩子的问题,也没有引深这个问题,而是不做任何回答的问了我想问的问题: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指针发生了偏转呢?课后我反复思考这个孩子的问题,我才发现这个孩子提的问题真好,其实孩子提出的问题,就是我想问的问题,只不过问的形式不一样而已,我可以顺着这个孩子的问题。我想我可以这样引导:“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电难道能够让磁铁转动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谁能说出你自己的看法吗?能说说为什么吗?”我想如果这样处理这个孩子提出的问题的话,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也能够可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我想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是这样在课堂的点滴中一点一点的培养出来的。
这节课总体来看教学层次设计的比较合理,结构比较清晰,也非常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对于课堂中的细节处理确是有很大的遗憾,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把握课堂中的细节问题。
【《电和磁》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电和磁教学设计10-19
电和磁教学设计03-16
科学《电与磁》教学反思08-16
《电和磁》的教案03-04
电和磁教学设计(精选14篇)03-12
电和磁教学设计9篇03-16
《电与磁》教学反思(通用11篇)08-19
《电和磁》教学设计(通用11篇)11-22
科学《电与磁》教学反思(通用9篇)06-08
《电和磁》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