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反思范文1000字
《用橡皮筋作动力》是《运动和力》单元继《我们的小缆车》的第二课,本课主要构建“弹力”这个概念,通过活动知道“弹力”有大小和方向。在导入环节,出示橡皮筋和弹弓后,孩子们知道弹弓拉得开弹得远,也知道是利用弹力的,但弹力具体是怎么样却说不清道不明,这为后面的学习明确了目的,打下伏笔。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使小车前进和后退”,二是“使小车前进更远”。在活动完成后提出促使小车运动的动力是怎么产生的,将拉开的橡皮筋与原来的橡皮筋进行对比,初步建构“弹力”的概念。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进行“使小车前进更远”活动,知道动力大小是不一样的,最后结合课本P74页橡皮筋挂钩码实验认识弹力,再结合生活利用弹力。
试教了2次,结合教学当中出现的状况做了修改。但这次教学后,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细节处需要斟酌。
1、第一个活动“使小车前进和后退”,重点应侧重研究方向,对于 “一圈、两圈”可放到第二个活动时讲。
2、使小车前进后退的方法,描述不到位,主要是老师指导不到位。如果老师教给孩子们词语,教会用起来,孩子表达能力将进一步提高。这里若能让孩子们一边转动车轴,实物投影出来,一边描述就更好了。
3、问题设计还要再思考。“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这个问题涉及的太宽了,孩子们也不能有针对性的回答。
4、对对比实验中改变的条件应如何改变、如何选择,没有抓住机会。可适当的提问记录2组的数据,再抛出问题“你觉得哪种更好?你想怎样选择?”让孩子们自己对比思考选择。孩子们的思维有没有得到发展,从中也能知道。同时橡皮筋不能绕太多圈,是因为会断,究竟几圈会断,可告知,并限制圈数。
5、数据处理太过简单。本课是用求平均值获得数据。数据处理应分层展开。先从两组开始,介绍数据,下结论。数据和结论呈现,促使孩子们有思考。再比较不同小组数据,看发现。所以教师在指向操作上要做考虑。
6、弹力的概念建构不到位。概念建构应分点建构,而课本P74页橡皮筋挂钩码实验的作用其实就是对应弹力概念。先挂一个钩码,问橡皮筋的变化;多挂几个钩码,问橡皮筋的变化;拿掉钩码橡皮筋会怎样——会弹回去;弹回去就是恢复形状,恢复的`力量来自哪里——弹力;三根橡皮筋对应的小车上三种圈数。讲完再回头问小车的动力,孩子们能讲清楚了,弹力概念就构建。
7、生活中用到弹力的例子都是老师在讲,应该让孩子们讲,怎么讲,讲得怎么样,也可充分得知孩子学到了多少。
8、弹力方向落实方式不正确。老师是在小车上改变橡皮筋受力方向来落实弹力的方向:与橡皮筋形变方向相反。既然是研究小车运动,应联系小车来落实弹力的方向:与小车运动方向一致。
我从没想过一堂课上得向公开课一样精彩,我更愿暴露教学上更多的不足来促进我的进步。希望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用橡皮筋作动力》的教学反思11-25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反思07-08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反思09-11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反思11-29
《用橡皮筋作动力》的教学反思范文11-27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反思范文07-05
《用橡皮筋作动力》的教学设计07-05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11-27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