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反思
1、结合学生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最小公倍数是一节概念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看似并无多大联系,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概念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我们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的补充调整,将运动会的情景贯穿始终。在解决实际问题猜一猜, 参加接力比赛的同学可能有多少人?至少有多少人?的同时很自然的得到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为后面算理的探究做好了铺垫。这样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体会到学习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
2、通过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构建概念和方法
(1)概念的构建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非常的相似,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这部分内容我们采用迁移、引导的形式进行概念的构建。利用问题24与3和4分别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发现24 是3的倍数,同时也是4的倍数。利用旧知很顺利的自主构建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2) 方法的构建
最小公倍数这节课的重难点就在于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在算理的突破上,我们采用了对比的手段。利用已有的分解质因数的知识有效的进行了对比。
当学生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计算出[18,30]=2335=90 后,设计了问题: 2、3是什么?3、5是什么?两个3一样吗?明确了公有质因数和独有质因数以后,又将18和30的全部的质因数相乘和[18,30]进行对比。学生很直观的看到,公有的要选代表保证是最小的?独有的全取保证是公倍数?把两个结合起来就是最小公倍数。算理在直观的比较中一目了然。而求最小公倍数的短除的形式,学生在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加上求最大公约数的知识经验,理解起来已然顺理成章。
接下来我们结合运动会项目设计一个题目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12和28的.最小公倍数。使学生在练习中自然的对算法进行优化,自主构建出短处形式的解题方法。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利用已有的认识结构,自己动脑、动口,将直观比较与亲身体验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进行自主构建。
3、发挥习题作用进行算理巩固
数学课堂上学生在建立起概念,找到解题方法之后,必须做相应的数学练习题,才能对知识进行巩固,对算理加深理解,才能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思维能力。
我们设计以下两个练习题: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1)填空
A=235
B=357
则[A,B]= (最小公倍数是多少?你是怎么找的?)
设计这道练习题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巩固算理,突出应用算理灵活、巧妙的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道题除了应用算理直接用2357=210以外,还可以将A、B的结果分别计算出来后再用短除的形式计算[A,B]。这一方法对于那些对算理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尤其是不能灵活的应用算理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好方法。在我们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中很需要这种我们自认为麻烦的方法。
(2)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2,这两个数可能是( )和( )。
设计这道练习题的目的也有两个。首先,通过这道题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热情推向一个高潮。同时引出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具有互质关系、倍数关系、一般关系的三组数。其次,将求具有互质关系、倍数关系、一般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规律进行迁移,通过自主探究,总结出具有这三种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规律。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
1、自己在教学中语言还不够简练,对学生放手还不够。有些问题可以大胆放手。
2、在算理的突破上,虽然突破了难点,但问题较碎,老师还在牵着学生的手,一步一步去理解,其实,对于我们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讨论自己发现。
【《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02-12
《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反思07-01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01-15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范文02-04
《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反思范文07-04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设计01-04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15篇06-07
《最小公倍数》的教学片段与反思10-15
小学数学《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