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教学实录及反思
刚刚从课堂回来,仍沉浸在《芦花荡》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觉得这节课在对话的深度上作了不少突破。
师: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集中体现在第55~63段“复仇”这件事上。课文是用第三人称写的,你能不能改成第一人称,用以下两种方式改写:一,二菱向大菱转述;二,老头子向其他同志转述。(现在想,要是改成也是向大菱转述会更好。)
(同学自主准备,“二菱”组讲述。)
师:(针对讲述中忽视的细节,现场采访)当你看到“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的时候,你心里怎样想?
“二菱”:我很紧张,日本鬼子可不是旱鸭子,万一老爷爷失手,可不是闹着玩的,我要不要去叫部队?
师:真是一个善良、懂事的好孩子!“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你估计他想看到什么?
“二菱”:他想看到我是不是在看他,又是用什么样的眼神看他。
师:真是一个“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老头子!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想法呢?
(“老头子”组讲述。教师相机采访。)
师:当你知道“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的时候,你心里怎样想?
“老头子”:我很高兴!我在水上混了几十年了,今天可找着对手了!
师:看来二菱是多虑了!你“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你想看到什么?
“老头子”:我还想看到大菱,因为我的责任,使她受了伤。
师:我们再往深处想,往远处想,他还能想到什么?
生1:他还想看到苇塘里的队伍,在怎样的欣赏他。
师:再往深处想!
生2:他还想看到白洋淀的人民,家乡正在倍受日本人的欺凌,现在他终于扬眉吐气了!
师:是呀!老头子想看到二菱,想看到大菱,想看到队伍,想看到白洋淀的人民,想看到河北人民,想看到所有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华儿女!你们的苦,你们的痛,你们的屈辱,你们的仇恨,今天我一齐报了!(齐读62段)(如果说,他看到了美丽的`家乡,内心充满豪情更深刻。)
师:但是,老头子只看到了──(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1:烘托人物心情。因为老头子心情很高兴,所以他眼前便出现了美丽景色。
师: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这样诗情画意的描写还有很多请再找出一些。(学生勾画,朗读)这就有问题了。一方面是血腥的战争,另一方面却是诗情画意的景色,这是不是矛盾?或者说,作者为什么把血腥的战争放在一个美丽无比的背景之上呢?
生1:有些景色本身就是在写战争,表现了敌人的残酷。
生2:景色越美丽,越能激起人们起来战斗,保家卫国的决心。
师:这就好比有一块美丽无比的草坪,小草鲜嫩的让人心动,上面还挂着水珠。突然一只大脚踏进来──(同学颔首,会意。)
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追求诗情画意之美,尽展浪漫主义色彩,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使小说独树一帜,成为重要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师:我们再回到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上,同学们有什么新的认识?老头子为什么会养成这样的性格?
生1:是因为老头子在水上混了几十年从不失手的功夫,所以即使是水式不错的十几个鬼子他也不放在眼里。(板书:老当益壮的气概)
生2: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出于对敌人的憎恨。他曾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板书:爱憎分明的感情)
生3:老头子深信自己一定能战胜鬼子,这是一种必胜的信念。
师:难怪他一再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有热闹哩!”(板书:战胜敌人的信念)
师:看第八段。你估计是什么歌声?
生:游击队歌……
师:你们谁来一段?(相互推让)(师唱《微山湖上静悄悄》)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革命队伍很乐观,环境如此恶劣,还能唱歌!
生:我想到队伍的给养很充足──(同学中有人喊:老头子!)
师:是呀,这一切原来都是老头子的功劳!不带一支枪,冒着生命危险在敌人的封锁线上穿梭,这该是多么高的抗日热情呀!(板书:爱国抗日的热情)
怀着这种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战胜敌人的信念,谁能不“过于自信和自尊”呢?
【教学反思】
现在想来,这节课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破:
1、情节:“复仇”部分:
浅处理:朗读,复述,讨论: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的自信和智慧?
深处理:采用两种改写的方式实施文本的转化、内化。改写──最佳的深度对话。
2、人物:
浅处理:作者是怎样评价老头子的?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深处理:第一课时:作者是怎样评价老头子的?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第二课时:改写“复仇”部分,深化整合对“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认识(对“向着苇塘望了一眼”的文学想象);穿插环境描写的作用;探究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实质。
3、环境:
浅处理:文中有哪些诗情画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深处理:从62段切入:这里为什么安排一句景物描写?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读一读,思考:这和血腥的战争是否协调?作者为什么要用美丽的景色给战争当背景?点出“荷花淀”派的风格。
【结语】
我们应该引领孩子们到文本的深处漫溯。
浅,是对语文的伤害。
【《芦花荡》教学实录及反思】相关文章:
《芦花荡》教学实录及反思范文08-25
《芦花荡》教学反思05-31
《芦花荡》教学反思10-28
芦花荡教学反思05-24
《芦花荡》的教学反思06-14
《芦花荡》教学反思06-09
《芦花荡》的教学反思01-02
芦花荡教学反思10-30
《芦花荡》教学反思范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