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新课程的实施给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人们在一片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中,开始关注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在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中大胆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行为,在实践过程中追求教学风格、激活课堂气氛,从而使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受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不少教师的“创新”与新课标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只有形式,没有实效。这岂不是音乐教育的悲哀?冷静思考,笔者认为目前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典型问题。
一、学科综合无边,丢掉音乐学科特点
根据音乐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切实增加了内容的整体性,注重了学科之间的综合。但综合也须要有一定的条件,作用也要有限度,不能滥用。不是漫无目的,发散性讲解。例如:某一老师在执教《茉莉芬芳》一课时,在教室里放一盆茉莉花,先请同学们上来闻一闻花的香味,再泡上一杯茉莉花茶尝一尝,然后请学生说说古人赞美茉莉花的诗句,还让学生查资料它属于植物花木中哪一科,最后,待时间所剩无几这时,才唱了一下歌曲。饶了好大的圈,从嗅觉、视觉、味觉解释得清清楚楚,却叫人忘了这是一节音乐课。试问这样的综合能激发起学生多少音乐情感呢?学生从中了解多少音乐知识呢?在综合教学中,应体现出学科特点,围绕教学目的来实施。因此教者要抓住音乐最本质的东西进行教学,以音乐为本,其他学科内容必须与音乐密切相关。就《茉莉芬芳》这节课而言,如果教者能通过比较古筝与萨克斯的演奏,来对比不同乐器的音色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通过欣赏黑鸭子演唱组的演唱与歌剧《图兰多》中的选段,对比演唱方式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通过欣赏以方言来演唱与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用普通话来演唱来进行对比,这样可让学生体会同一首歌在不同场合、不同语言、不同伴奏、不同地域下产生的不同效果,以此让学生始终在感受音乐、体会音乐的过程中来学习音乐。我想这样的`音乐课,始终围绕着“音乐”在拓展,综合有“度”,把握住合理综合的契机点进行课堂设计,使学生从中体验到美的享受。
二、课堂激趣不当,忽视学生年龄特征
音乐新课标中指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表演法,让学生表演音乐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进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从而通过音乐活动获得审美的愉悦。如果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气氛活跃,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里特征来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做幼稚肤浅的表演,引发学生哄堂大笑,虽然课堂气氛热闹了,可又得到怎样的教学效果呢?因此,我觉得要区别中小学生年龄特征,根据其不同年龄段来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就中学生而言,课堂表演在其内容上有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想性。例如:欣赏现代京剧《沙家滨》选段《智斗》,可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塑造剧中的人物形象--阿庆嫂、刁德一、胡传魁,表现剧情。在排练表演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表现力、创造力,使学生更能了解现代京剧的内容,了解历史,理解音乐。通过适度地表演激发学生情感,从而迸发出精神的火花。实践证明,要让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方法是多种多样,但内容需适合,教师需有谱,表演需有“度”。
三、多媒体介入无度,颠倒主、辅关系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过程,使教学形式立体化,近几年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精心布局、合理运用电教手段,将悦耳的声音、优美的画面完美的融为一体,不但能调动其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而且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美丽情操和健全人格。但是,这毕竟是辅助,要控制好运用的程度,不能喧宾夺主。目前有些音乐教师上课不用说一句话、唱一句歌、不板书设计、不写一个粉笔字,所有内容全*电脑设备打出来,完全以鼠标代替了教师本身,把音乐课变成录像观摩课,我认为这是极大误区,音乐课无论你怎么改革,但课堂上都缺少不了音乐教师的示范演唱、示范演奏和生动的讲解。
作为一名美的传播者,成功的范唱和范奏,是演唱、演奏技巧和歌曲内容的完美的组合,用音乐语言成功地去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直接有效地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勃发在激动之中,以上这些都是电脑多媒体无法代替的。另外,音乐课离不开“双基”教学,如节奏的基本训练、视唱练耳的基本训练、介绍基本乐理知识等等,都不是只用一个多媒体电脑能解决的,这就需要我们音乐老师能把握住运用多媒体和传统授课之间的“度”,让我们的学生既能多方位地接受新事物又能得以音乐基础训练。
【音乐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相关文章:
音乐教学反思_小学音乐教学反思03-05
《音乐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3
音乐课堂教学实践反思与磨练07-15
音乐教学反思01-07
音乐教学反思09-04
音乐教学反思12-06
音乐教学的反思07-15
音乐的教学反思06-21
《音乐》的教学反思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