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颐和园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颐和园教案1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i)。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齐读课文。
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句。
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自然段。
颐和园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归纳,知道北京的颐和园景色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按游览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学习根据课文内容提问题的方法,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课文按游览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学习根据课文内容提问题的方法,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你能说说北京有哪些景点吗?
今天我们要一起去北京的颐和园。
2、 板书课题:16 颐和园
3、 学习生字:颐(板书,学生书空)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交流反馈,出示词语:
横槛 神清气爽 琉璃瓦 金碧辉煌 掩映 画舫
(1)、正音:kǎn槛、fǎng舫
画舫:装饰华美供游人乘坐的船。
(2)、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3、分小节读通全文,思考:课文哪几小节介绍了作者游颐和园的过程并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4、交流:课文的2、3、4、5节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颐和园的过程。
5、轻读2-5小节,思考:课文写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并用横线划出。
6、交流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说明:这一环节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中可以熟悉课文中的新词,可以掌握作者写作的思路,同时也可以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为后面环节的学习进行铺垫。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二小节。
(1)先让我们跟随着作者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去看一看有名的长廊。
(出示长廊图片)。
(2)指名读这一节。边读边思:在这小节中有没有需要提出来探讨的问题。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提问。
理解“横槛”、 “神清气爽”。
讨论为什么会有“神清气爽”的感觉?
(4) 找出这小节中表示数字的词组,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
(5)交流:(700多米、273间、几千幅、这一种、那一种)这些数字的运用更能突出长廊长及艺术价值高的特点。
2、学习第三小节:
(1)同桌合作学习这一节。要求:读这一节并根据对这一小节的理解提出疑问。
(2)提问并交流:
万寿山脚下有哪两个漂亮的建筑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板书:佛香阁、排云殿)出示图文,补充介绍。
理解词语:闪闪发光、金碧辉煌
(3)齐读第三节。
说明:在上个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提问,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师出示相关资料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学习四、五小节:
(1)默读课文第4、5小节,思考:这两小节主要讲了什么?(板书:昆明湖)
(2)交流出示昆明湖的图片、描写昆明湖的句子。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指名读。
b、说说昆明湖的特点。(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昆明湖“静”的特点。)
c、句子比较: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不留一点儿痕迹。
d、交流,理解“几乎”的含义。
(3)作者还介绍了昆明湖的哪些景物?
交流出示: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指名读。
b、想象说话练习: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 、有的 、还有的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出示例句: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母子相依,有的你追我赶,有的怒目圆睁,还有的凝神远望,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4)齐读四、五两节。
4、小结:
(1)作者按游览的顺序对颐和园进行描写,运用过渡句巧妙地将一个个分布各处的景点连接起来。让我们来欣赏颐和园美丽的风光吧!(播放颐和园视频)。(板书:美丽的大公园)
(2)教师按游览顺序引读全文。
四、复习巩固,知识延伸
1、本课的游览顺序非常明显,请你按课文的介绍画一张颐和园的游览线路图。
2、学习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另外写一段话介绍你喜欢的景点。
颐和园教案3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小学四年级语文《颐和园》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0、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颐和园教案4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结组:
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要求“快、静”。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3、合作交流:
由组长组织活动。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及资料,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六。课外延伸,补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
1、通过查资料,你还知道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一些景物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
3、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贴到展板上。
4、小结:颐和园的景物真是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
板书:……
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感受。激发热爱首都之情,产生自豪感。
八。了解本文写作方法:
1、二至六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都是在介绍颐和园的景物,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详、略。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与《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有什么不同?
九。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2、课下观看展板,交流体会。
板书设计:
29*颐和园
仁寿殿
佛香阁
大戏楼
长廊
十七孔桥
铜牛(详)
谐趣园
“买卖街”
廓如亭
知春亭(略)
……
颐和园教案5
【教学目标】
1、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⑴ 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⑵ 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 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
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 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ì)。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 用比较法记忆“栽、雕、赏”的字形:
(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
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⑶ 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
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课后小结
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没有感性认识。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还要求学生回家搜集颐和园的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然后把师生共同搜集的资料制作了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教学时,让学生边游览边谈体会与感受,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学生如临其境,对颐和园的景色优美就有了具体、形象的主观感受,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利用课件,自主探究自己喜欢的景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习的自主,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感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千万不可忽视与互动学生。
颐和园教案6
一、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二、理论指导:
本节课中我充分运用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的指导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以及何克抗教授的《创造性思维理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创设"情景"加强"协作""会话"最终形成"意义建构"。
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突出特点:
(一)充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
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学校资源库、颐和园网站中有目的的浏览查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习到了课本中无法获得的知识。学生面对资源库和颐和园网站中丰富的视频、图片以及文本资料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理解"耸立""葱绿"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湖面微风轻拂""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的意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四结合"教改中认知事物的工具性,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收集资料制作"电子简报",通过网络进行协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颐和园教案7
教材分析:
全文交代颐和园的地理位置和建造年代,用随步移景的方法,介绍颐和园中的长廊,佛香阁,万寿山,昆明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生对风景描写的理解领悟。
教学重点:
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喜欢美丽的风景,乐于学习本课。
教法:
讲授法。
时间:
一课时
教程:
一、初读感受美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培养
二、细读课文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1)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
(2)朗读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学习作者的描写和表达的方法。
(1)弄清课文的介绍顺序
(2)欣赏课文的.优美的语言
(3)朗读的指导
A、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形象读。
B、说一说颐和园的美。
学生当游客,自己当导游,说说颐和园的美景。
三、小结:
你喜欢本文的那段描写?
四、积累迁移
(1)本文优美的语句比较多,可以让学生做自选词句的练习。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抄写。
五、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北京西部
颐和园 年代、面积
自然人文景观
颐和园美景倾倒中外游客
颐和园教案8
【课前预备】
我说头,你就说头的动作,比如摇摇头等。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咱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游记,这可是第一篇游记《颐和园》。
二、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对颐和园有什么印象?
学生:美、大。
师板书:
美、大
老师:对阿。
师介绍颐和园:颐和园可出名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博物馆,1998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你们想看看吗?
播放课件:火车和汽车的声音,最后定格在长廊的图片。
学生听。
2、老师:进了这颐和园的大门,你们想去哪儿呢?
学生:长廊。
老师:长廊在这儿呢,(把剪图贴在黑板上)看老师写。(指导书写)还想去哪?
学生:我想去昆明湖。
老师:那可是镶嵌在颐和园中的一块碧玉啊(画在黑板上,并引出湖心小岛帖在黑板上)还想去哪儿?
学生:我很想去万寿山。
老师:画到黑板上,还想去哪?
学生:佛香阁(指导阁字的字形)。
老师:你们看,这就是佛香阁,拿出剪图图片贴到黑板上,并板书,你还想去哪里?
学生:排云殿。
老师板书:
排云殿
指导殿字的书写。
三、精读课文
1、这么大这么的公园,可要看书了,那就快找我们最好的导游书吧,打开课文,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课文。
老师:谁来说说看?你来。
学生:读作者游览路线的四句话。
老师:他画了四句话,你们同意吗?
学生:同意。
老师:屏幕出示四句话,轻声读这四句话,请留意这些加点的表示动作的词。
2、老师:你们看,这是颐和园的大门,帖到黑板上,我们来画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你们说,我画。
学生:说游览顺序。
3、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游览路线。同学们通过真正读书,找到了作者的游览路线,现在,我们快去跟作者又玩一番吧。
⑴ 长廊:
老师:长廊这里藏着一个世界之最呢,默读课文,猜猜哪句话中有世界之最,猜到了还可以动笔做上记号。
学生:默读。
老师:我们交流一下吧。
学生:我猜到了”“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廊”。
老师:跟他一样的举手,有不一样的吗?
学生:最有名,最多间/最多画的廊/廊两边开满了花,花最多的廊。
老师:你们猜到了这么多世界之最,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我从“几千幅画……”体会到……
老师:你能读出来吗?
学生:读。
老师:你又什么建议?
学生:他应该读完整。
老师:能读完整吗?
学生:读。
老师:有没有很美的感觉吗?再读一遍。
学生:读。
老师:读慢一点,指导读“多少幅画?几千幅,读出来。强调几千幅。还有没有同学想读这句话,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全班再来读一下。再次指导:还不够多,多少幅?几千幅。
学生:读。
老师:还从哪里猜出来的?
学生:读长廊的部分。
老师:指导读,还有谁猜的不一样。
学生:我想提个意见如果把长廊的数字读出来,就更长了。
老师:介绍700多米长273间。还有谁想说。
学生:长廊是世界上最长,分成间数最多的廊。
老师:有没有猜不同的。
学生:长廊两边都栽满花木,一种花没谢哪一种花又开了,一年四季都有。
老师:你也来读一读吧。
学生:指导朗读。
老师:读到老师都闻到花香了。
学生:齐读。
⑵ 老师:这世界之最到底是什么,想知道吗?
学生:想。
老师出示课件:
数字之最,还有长廊的美景。
学生:看课件。
老师:美吗?咱们把第二自然段美美的读一遍,我读没画红线的地方,你们读画红线的句子。
⑶ 老师:还有更美的等着咱呢?走出长廊,就来到了。
学生:佛香阁和排云殿。
老师:自己朗读这两自然段。
学生:朗读。
老师: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的句子。
学生:读“抬头一看……”
老师:读的真美啊,哪些词写出了佛香阁的美啊?
学生:闪闪发光/耸立/八角宝塔形。
老师:谁愿意把你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句子。
老师:想把美读出来,老师指导朗读(抬头一看稍快一点……)。
学生:再读。
老师:进步了没有?
学生:进步了。
老师:谁还想读?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一起来感受吧,你想说什么?
学生:刚才年有一个字读错了“八角”的角读成四声了。
老师:谢谢你给老师提意见,老师刚才可能没有留意。
学生:指导齐读。
⑷ 老师:指名读排云殿的句子,山上有什么风景呢?从山下登上万寿山,作者写佛香阁也很精彩,读第四自然段,便读边想想那美丽的画面。
学生:读。
老师:范读。边听边想象那美丽的画面,再大脑中用照相机拍下来(佛香阁那段)。
师:出示画面,仔细看看,那张像你刚才拍下来的呢?
老师:接下来我们要说照片,要想说的.好还得要读课文,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读读课文看看照片,看看照片读读课文,读一读,说一说。
学生:我拍的是第二排第一个照片,我从这幅照片可以体会到游船画舫在昆明湖上慢慢地划过。
老师:你是用课文上的词语说的,谁能加上自己的想象说一下。
学生:我拍了第三幅照片,昆明湖绿的象一块碧玉,也象夜空的星星。
老师:还有谁想说?很多人都想说,这样吧,同桌之间互相说,可以用课文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
学生:同桌交流。
老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又能用文中的语言又能用自己的语言,说的真好,感谢作者写的这么好,看,这儿还有一学习伙伴吹来的小泡泡(没看清楚,好像是提示“用得好的词”)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写得好,写得美的词,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颐和园教案9
颐和园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14个生字,会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2.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课文的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图、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颐和园吧,你们一定会很喜欢这个又大又美丽的公园。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像展开的一幅画卷,把园内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生动地描绘出来。我们随着笔者一同前往中外闻名的颐和园,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园内的美景?
(教师板书课题。)
二、认真读文,理清脉络
(一)学生出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不懂的词语;标出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二)请6名同学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思考:作者游览的顺序是什么?
(三)说一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实际上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
第2自然段讲长廊的景色。
第3自然段讲在万寿山脚下看到的景色。
第4自然段讲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
第5自然段讲在昆明湖畔看到的景色。
第1自然段讲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6自然段和第1自然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四)试着给课文分段,讨论。
讨论结果:3、4自然段都是写在万寿山看到的景色,可以合并为一段。
(五).总结全文共分5段。
本文是按游览的'顺序写出颐和园的美丽。
三、朗读课文,划句欣赏
同学们,颐和园的风景美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人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认真看书,注意描写景色的句子。
(二)自己快速默读,边读边找并划出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
(三)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投影。指名读或齐读,欣赏颐和园景点之美。
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小结:本课时从预习入手,着重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知道有6个自然段,又用同并异分的方法将课文分为5段。
颐和园教案10
内容分析
教材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为进一步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物”提供了模仿范例。《颐和园》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景物。第一段点明游览地点后,依次描写了长廊、万专山、昆明湖的景色。描写每一处景物之前,作者都用一个过渡句介绍地点的转换。体会作者是怎样使用恰当的过渡句把游览顺序写清楚的,并借助过渡句梳理出作者游览的路线图。《七月的天山》主要描写作者骑马进入天山一路所见,文笔优美。课文按照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的顺序记叙景物。
语文要素
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课文中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抓住一处景物的特点,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介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例文中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图片
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本单元我们学习的这两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找出两篇课文在写作上的共同特点。
预设:《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按一定的顺序)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习作例文,继续了解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由回顾课文自然引出新知识,再加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做到了新旧联系,温故而知新,简洁而实用。
二、学习例文。
1、学习《颐和园》。
(1)让我们翻开课本,走进文本,去欣赏颐和园的宜人风景吧!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是怎样的颐和园?(美丽)
这是_______________的颐和园。
引导:你是从哪个句子中找到这个词的?(出示句子)
小结:这两句是全文的中心句,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
(2)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呢?你是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快速在文中圈画出这些句子。(出示句子)结合批注体会句子的`作用。【语文要素】
①引导:你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这些句子不仅介绍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还点明了游览的地点。
②根据过渡句画路线图。强调重点词语和短语。(出示: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
(3)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将景物写清楚的呢?默读课文,结合批注讨论交流。【语文要素】
①长廊。(出示段落)
预设1:第1句“来到有名的长廊”不仅点明游览的地点,还总写了长廊的“长”。
预设2:通过数据具体描写了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
预设3:用横槛上的画、两旁的花木突出了长廊的“美”。
②万寿山脚下。(出示段落)
预设1:联系旁边的批注“抬头一看”,我知道了原来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
预设2:作者写佛香阁,突出了它位置很“高”,从“耸立”和下文中的“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感受到。
③昆明湖。(出示段落)你认为作者抓住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写?(静)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读出了昆明湖的“静”?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④默读旁边的批注,有什么收获?(生交流)
预设:作者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既写出了湖水的静和绿,也是他游昆明湖的感受。“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这是他的见闻,作者就是通过写自己的感受和见闻,将昆明湖“静”的特点写清楚的。
(4)总结学法:学习《颐和园》时,我们先找出中心句,再找出文中的过渡句,依据课文内容画出游览路线图,弄清楚作者写了哪些景点,最后联系旁边的批注和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
2、自学《七月的天山》。
(1)中心句: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2)过渡句:
①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②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③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3)路线图: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4)主要景点及特点。
①进入天山:主要写了高耸的雪峰、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的雪水、山脚下的溪流,描写这些景物时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非常有条理。
②再往里走:主要写了天山的原始森林。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的声音来衬托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托它的稠密。
③走进天山深处:主要写了野花。描写野花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像锦缎、像霞光、像彩虹,多美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从描写顺序和描写方法方面把握文章内容,明确描写景物的文章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还要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有助于后面的作文指导。
三、总结运用。
1、学习了两篇例文,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描写景物时可以按移步换景的顺序写,由外到里,由高到低。
预设2:可以运用衬托和比喻等手法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
描写景物时:
可以先画出游览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印象深刻的景物要作为重点来写,注意把它的特点写出来。
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
2、学以致用。
(1)用学到的方法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早晨的校园、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要求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即景抒情。
(2)学生自由练写。
【设计意图】从语言学习到语言实践,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增强学生的习作信心。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注重文本的解读,让学生立足文本去分析与理解,避免架空分析。给予了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与交流讨论的时间,整节课从文意概括到重点品析、难点解读,基本是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以点拨指导为主,较好地贯彻了高效课堂的理念。
课后小知识
————————————————————————————————————————————————————————
课外拓展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只是一种习惯、一种状态。只要您按照计划所想,不打折的执行,二十一天后一个学习的习惯就会形成。
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绩的保证,再加上恒心、专心、静心,那么学习就变成了一件很简单的事对人生来讲学习是一个最务实最有意义的事情。
颐和园教案11
教学目的:
一、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能按照课文所浏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三、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浏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准备:
幻灯片、录音机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一、初社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会本课14
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三、练习按作者的浏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难点:
一、学会全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二、练习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拆合法:殿、昆、爽、葱、郁、堤、雕;形声字:阁、煌、廊、葱;数笔画:漆、朱;突出强调:殿、廊、葱、爽、漆。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
2、解释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学生中疑难问题,做到讲其所当讲。
六、用不同方法给课文分段。
1、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位置想念的自然段哪些联系比较紧密?(第3、4自然段的联系就很紧密。第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仰望看到的景色;第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我们可以把第3、4自然段合并为一段。这种分段的方法叫自然段归并法。)
(2)利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学生讲座后,教师归纳订正,其分段结果是:一(第1自然段);二(第3、4自然段);四(第6自然段);五(第6自然段)。
2、按照作者的浏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看书上的插嵊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浏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
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焉下来,就是昆明湖。
写作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4)两种划分方法进行比较:自然段归并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应用范围广,在理解了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然段归并法比较费时费力;按窨不同位置分段,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活动的文章,应用范围较窄,但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七、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1、分段的方法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确定分段依据。
(2)细读每个1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课文有没有可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的标志。
(3)精读全文,按照分段的依据,正确标出段落的起止。
2、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3)按不同位置分段。
(4)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
总分式(总──分,总──分──总,分──总)
顺承段式
并列段式
因果段式
转折段式
递进段式
点面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
3、分段标志:
(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
(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
(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分段标志。
(4)以过渡句、段为分段标志。
4、指导学生理解运用。
八、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4、思考课后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课文内容。
教学要求: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题。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一、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二、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想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玩,板书:颐和园。颐和园大家去过或听过吗?它可是一个皇家园林,里面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美不胜数,叫人赞不绝口。这样说你们一定不相信,那我们随着作者的足迹到颐和园里一游吧。
1、齐读课文,幻灯出示提问:
(1)颐和园给大家一个什么样的总体印象?(课文第一句)
(2)大家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解决第1、6自然段。
3、学生回答幻灯出示的问题后板书。(红纸条出示:总体印象,呼应;黄粉笔写出美丽的大公园,细细去游赏)
过渡引入课文:那我们就进去游赏一番吧,不过我应该给大家个游览路线吧,(红纸条出示:游览顺序)大家也来帮我提个建议吧。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中的游览顺序。
二、明确作者的浏览顺序。
纸条出示:长廊è万寿山è昆明湖
过渡:有了个顺序,那我们就进颐和园的大门吧。
三、引导学习课文第二段。
1、导:挂图出示长廊,大家看到了什么?那请第一组的同学告诉大家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引导好小组朗读第二段,不过,我这倒要请大家再思考讨论:
幻灯出示(括号里的内容不用)
1、我们是怎样来到长廊的?(引导明白地方过渡,指明位置)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要怎样说明?(长、精工雕琢,长用了数字来说明,重点词作概括。精工雕琢就用了五彩的画,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相同。)3、怎样才能把长廊这处景观具体描绘出来?(揭示分层的提要)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清长廊两旁情况。
2、大家还没忘记第一组同学讲的长廊的内容吧。那大家把它分层理解一下: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
(1)从外部上大家抓住了哪些重点词语呢?我想请人在纸条上写出来后出示。(或让学生说,用先准备好的纸条出示)蓝粉笔板书:外部
(2)那么内部呢?我同样想请人帮忙给写下来。(引导出:彩画各异)
(3)还有两旁又是怎样?(栽满花木)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游完长廊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把长廊的美说一说。其实是朗读第二段。
5、过渡:长廊如此地景致逼人,叫人不由得很想快点到下个景点游览。
四、指导学习第三段。
1、快点跟上,现在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看一看都有了哪些景观?(出示挂图)它们各是怎样的?二组游者你们来说说,三组的朋友别心急,听听后你们再上寿山看看,自然也来给大家说一说。
幻灯出示思考:
1、万寿山脚下,抬头看一看都有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2、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学生回答,指导理解的建筑辉煌。
蓝板书:山上
山下
纸条出示:佛香阁
排云殿
下望
绿树掩房
前面
昆明湖静、绿
远眺
古城白塔
3、四组的游者好像很想说,那就再加点感情说一说。
4、这万寿山下的景色多美啊,大家刚才说得多生动能记得住吗?我们再看一看,从板书中指导。
5、过渡:万寿山、昆明湖是山水相拥,魅力无穷,大家再下来玩玩昆明湖吧。怎么又是谁在大发赞美之词。大家边听边游览吧。
五、学习课文第四段。
1、出挂图放录音。我相请大家也讨论讨论:
幻灯出示: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哪些重点地了
(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听录音后问:哪位心明眼快的游者能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指名说出。
3、指导理解。
(1)大家看那与堤岸相连的石桥是怎样的?两岸的杨柳又是怎样的?(引导出桥异树多,纸条出示)
(2)那么远的湖心小岛,谁又能看得到什么呢?
(3)那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十七孔桥,你看栏杆那都是什么?你想到什么(引导出柱多狮杂,纸条出示;并说明这样的石雕还有长廊好彩画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如此的美景,先人们如此的辉煌成绩让大家感动,那么我们带着感情再赞一赞。指导读第5自然段。
六、小结:游览到这后,全程路线圆满结束。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吗?当然要赞美一下(引导说出最后的一段)并红纸条出示:赞美放在红纸条的呼应前,黄板书:美景说不尽
七、默读课文,总结全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楚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红纸条再出示:抓住景物
4、选择有代表性景物来写。
八、作业。
1、读熟课文。
2、完成课后题。
板书设计:
10、颐和园
总体印象
美丽的大公园
游览顺序
抓住景物
外部:绿柱红栏望不到头内部:彩画各异两旁:栽满花木
佛香阁山上:排云殿下望
绿树掩房山下:前面
湖静又绿远眺
古城白塔
堤岸:桥异树多湖心小岛十七孔桥:柱多狮杂
赞美
呼应
美景说不尽
细细去游赏
颐和园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语文第六册(语文A版教材)第三单元最后一课。在现行同期语文教材中,它同时被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和苏版语文教材编为五年级选读文。所以我觉得本文与三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理解水准均存在较大距离,教学中将会有较大难度。于是,我把本课教学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并学完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重点探究长廊的“三绝”;第三课时,重点探究长廊的画。
教学目的:
1、了解长廊“三绝”,感受其高超精湛的建筑技艺,唤起民族自豪感;
2、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课文精妙的遣词造句和语言表达;
3、通过简笔画,帮助学生把文字换化成画面,培养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我们这节课来继续学习第12课。(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通读了全文,知道了在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就是它那奇特的长廊,而且,还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在这一节课中,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颐和园的长廊看看,认真地研究那举世闻名的长廊。(在课题中的“廊”字下画着重线。)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第2自然段,从中找出一个写出了长廊建筑特点的词,并在这个词下用圆点作标记。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是哪个词?(生说:精美)
2、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准备好,快速地默读课文的第2到第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长廊的精美的?好,开始。(生读)
3、生说“三绝”,师板书:造型、位臵、结构。划“绝”。释:指水平或程度达到极点。
4、小结:课文的第2到第5自然段先从整体写出了颐和园长廊“精美”的特点,然后,又分别从造型、位臵、结构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这种结构是一种最常见的结构方式,谁记得?(生:总分结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步学习、研究颐和园长廊的“三绝”吧。
三、学“造型绝”
1、请小朋友准备自由地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读完以后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生读)
2、生说(相机板书:全长728米)和体育老师一起认真目测过,728米就是两个从新华书店到学校门口的距离。(用线条表示蝙蝠,划)
3、用“因为……所以……”等因果关联词说“造型绝”,理解巩固这一层的主要内容。
四、学“位臵绝”
1、指名读,思考:颐和园长廊的位臵怎样绝?
2、生答相机画简笔画
①方向标识,学科协同;
②北面万寿山;③南面昆明湖)
3、这样的位臵,让颐和园的长廊里冬暖夏凉,真是太舒服了!
4、指导朗读。
①提出要求:就让我们用舒展的语调,美美地读一读这几句话。请小朋友认真听老师语气的提示,仔细看书,读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
②引读
师:颐和园长廊建筑的第二绝是什么?
(生读)
师:那就让我们来看看长廊的位臵吧。它的北面紧靠什么山?
(生读)南边面对的呢?
(生读)这山、这湖调节了这里的气候,所以,这里的冬天——
(生读)夏天呢?
(生读)因此,就算夏天天气再热——
(生读)
师:凉风习习,轻轻吹去脸上的热汗,多么惬意!
5、刚才读的是从气候上看。那么,如果从环境上看,颐和园长廊的建筑又怎样呢?
(生说)
6、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引导想象一下昆明湖上的`美景吧。湖水清凌凌的,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一阵微风吹来,水波荡漾,在阳光下,湖面像是撒了一层闪亮的金子。看,湖边的小树倒映在湖中,湖上的小桥倒映在湖中,流连忘返的游客的身影,也倒映在湖中!(稍停,生睁眼)
7、美吗?(生答)所以,我们的课文才会这样描写呀。好,就让我们一起来把这段话读完吧。(生齐读“从环境上看”至段末,师相机在“昆明湖”南北画水纹)
8、在不同的季节里,我们站在颐和园的长廊上,能看到两侧哪些不同的景色?小朋友都来想象一下,并且说给大家听。 当春风轻拂,春雨淅淅沥沥地下起来,小树—— 当盛夏来临,昆明湖中传来阵阵蛙鸣—— 当秋风吹来,落叶沙沙—— 当严冬已至,漫天飞雪——
9、小结:只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长廊行走时,你就能发现这些美景!
五、学“结构绝”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研究颐和园长廊“结构绝”的特点。长廊本身结构“绝”在哪儿?请小朋友听老师朗读,边听边标记你认为最绝的一句话。(师范读,生标记)
2、生交流,汇报
3、释义 “竟”:竟然,意想不到,出乎意料 理解“精湛技艺”
师:这样精湛的艺术,这样灿烂的艺术,这样辉煌的艺术,是来自谁的双手?(生据原文回答)
师:是的,来自我们的先辈,来自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作为他们的后代,我们真是为此自豪,为自已是个中国人而骄傲!
4、指导朗读第4段最后两句(指名读;板:273间,一景一画;读后评析点拨)
要点
“273间”:读数字发声要特别清晰;
读“一”字注意变调:yì景yí画;
最后10个字是诗一样的语言(板:人在廊中走,景在身边移)
让我们用吟诵诗歌的方法有感情地读一读!(生试后简评:抑扬顿挫)
我们来把最后两句读三遍。第一遍请一、二大组小朋友读;第二遍请三、四大组小朋友读;第三遍请全体小朋友一起读。请大家注意老师语气的提示,仔细看书,读出自豪的感情。
开始
(师引)颐和园长廊一景一画,让人感到——(生一、二组读)
(师引)颐和园长廊变化和谐,让人感到——(生三、四组读)
(师引)哎呀,颐和园长廊真像仙境一样!让人感到——(生齐读)
5、长廊不仅本身“结构绝”,它在颐和园的整体结构中,还起到了十分特殊的作用。请小朋友一边思考,一边轻声地、自由地读这个段落。(生读)
释义
▲“中轴线”、“平分”,指简笔画,看图明义;
主旋律:文中指长廊是颐和园的最主要景点,游览颐和园,必游长廊;
▲典范:(板)
▲知名度:试问,稍微有一点园林知识的人,有谁会不知道颐和园的长廊呢?
6、朗读展示:读出自豪之情
六、总结
多么奇妙的设计,多么精美的长廊,多么伟大的建筑啊!这节课,我们通过认真研究,知道了长廊的造型、位臵、结构特点,让我们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把研究所得介绍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下课)
板书设计:
颐和园的廊与画
三绝 画奇 举世罕见 艺术杰作
颐和园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
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图片:
中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哪位同学知道?
指名学生回答。
生:颐和园。
师:那哪个同学说说颐和园在什么地方?
生:在北京西郊
师: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座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着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和雄伟壮观的建筑。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颐和园》这篇课文。
板书:颐和园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颐”字的`左边部分,注意到了吗?左边不是我们所认识的大臣的“臣”字,请大家抬起你的右手,跟老师一起认认真真地写一下这个“颐”字。
2、师:颐和园原是清代皇家园林和行宫,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几经外国侵略者的破坏,又几经修复,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领略这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
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语
(一)学习生字
1、让学生默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想想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
3、师:先请大家看下黑板,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这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能读出来吗?
(1)小黑板出示本课的生字,多种形式读(指读、男女读、齐读)
师:去掉拼音,放到词语中去,能认出来吗?
(2)小黑板出示词语:长廊、宫殿、掩映、堤岸、佛香阁、建筑、姿态不一、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耸立、远眺、琉璃瓦、画舫、横槛、栽满
①自由朗读。(先试着自由读一读吧.)
②这里有一个多音字,是佛香阁的佛,你们知道它们的另一个读音吗?组个词。
③开火车读
④指导书写(这里面有两个生字得提醒大家一下“廊、栽”)
4、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指导学习
5、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二)学习词语
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1、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被我们解决了,相信你们现在读课文肯定就更得心应手了,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吧,读完后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板书:美、长
2、齐读第一段,从这一段中,我们知道了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用这一句话中的两个词来概括。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放在开头,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课文开头就告诉我们颐和园不但景色优美,而且占地面积很大。
3、美丽的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景色?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划出有关作者游览路线的语句。
指读
师:从这几句话中,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游览了哪些地方?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4、现在谁来做一下导游,把我们这一次的游览路线告诉游客们。
5、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如果你想把你到哪里游览的景点介绍给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6、那如果让我们给这篇课文分段的话,你们会怎么分?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分段,总结段意。
明确要求: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教师总结: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这次游览,我们欣赏着风光的秀丽,品味着语言的优美,真是受益匪浅啊,下节课我们继续游赏颐和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师:上节课呀,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知道了颐和园是一个世界级的皇家园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颐和园的美丽风光。
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视频:
2、师:请大家来一起听听课文范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那几个景点。
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范读动画:
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二、讲读,学习长廊景点。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师:既然作者先游览的是长廊,那我们翻到长廊这一部分看看吧!谁把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朗读一下。其余的同学认真看课文。
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看课文。
师: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老师一下给混了,同学们能给我讲讲吗?
生: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提示: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师:好了,同学们回答的真好。那咱们一起来看看长廊。
出示长廊的图片。
2、师:刚才读完了课文,看了图片,谁能用一个字说说长廊的特点?
板书:长廊的特点?
生:长。“一眼望不到头”。
板书:特点(长)
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个地方读出来的?
生:我是从“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读出来的。
让学生齐读“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师:你是从这句话中的什么地方知道长廊的长的?
生:700、273。
师:700、273都是……?
生:数字!
师:这就是以前我们学过的列数字说明。
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板书:写作方法(用数字。)
师:我们在读得时候应该怎样读才对呢?谁来示范一下!(指导朗读:突出700、273)
齐读。集体找感觉。
颐和园教案14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人教课标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按游览顺序记叙了颐和园中的著名景点,文章条理清晰,语言优美,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学这篇课文应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结合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感受景点之美和文字之美,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分清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能正确区分近义词“耸立、矗立、屹立”,理解“隐隐约约”并能用它造句。
2、采用指名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对照图画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能背诵描写长廊的那一部分。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能背诵描写长廊的那一部分。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词语联想,游戏引入
1、游戏:
词语大联想:
2、配乐简介颐和园:
这就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那里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又有梦幻般神奇的建筑。请同学们先欣赏一些这里的美景。
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交流谈感受。
3、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感受颐和园的美,需要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就够了,但要通过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还需要美的智慧。同学们有信心吗?现在我们来学习《颐和园》这篇课文。
二、初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
要求:不认识的字注音;思考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
2、检测字词:
耸立、画舫、葱郁、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姿态不一、隐隐约约、闪闪发光。
3、听了课文后你能来说说颐和园是个怎样的公园吗?
⑴学生找到第一段“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齐读第一段──指名回答读了这句话后,你知道了颐和园的哪个特点?
(大、美)
老师插入一个知识:
颐和园占地约290.8公顷=29080000平方米约5000个校园大。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座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余株。
师:了解了这个知识后你想说些什么?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吧!
⑵课文哪一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颐和园的美丽?
学生说“美丽”找到最后一段“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齐读这句话──指名回答读了这句话后的感受。
4、这是什么写法?
首尾照应,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默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围绕颐和园的大和美,作者主要给我们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处美景?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用笔圈出来。
板书:
2、那么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再次朗读课文,用“┄┄”划出来。
出示填空:
()颐和园的大门,()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长廊,就()了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就是昆明湖了。游人()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到小岛上玩。
从这些句子和填的词上你发现了什么?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用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来写这篇游记的。我们在写这一类文章的时候也可以采用作者的这种记叙方法。
四、精读感悟,感受长廊的美
在这些美丽的景色中,最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课件出示长廊图片。同桌互相听读第二自然段。用“”划出最能体现长廊特点的句子。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1、体会长廊的长:
⑴请你用文中句子告诉大家长廊究竟有多长,好吗?
⑵齐读感受后交流:
你是从哪几个词语感受出来的?
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长、273间。
⑶出示两个句子,指导朗读。
通过朗读深化感受
⑷比较句子,让学生说说哪一种写法好?为什么?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这条长廊很长,分成很多间。
小结:在这儿作者使用了具体的数字来描写长廊的长和间数的多。运用数字可以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具体、更清楚。这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后大家在写作时也可以运用这样的写法。
2、体会长廊的美。汇报时请抓住关键词,你认为它最能概括出长廊的什么特点?
⑴长廊的颜色美: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⑵长廊上的画美: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画,”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千姿百态、各不相同……)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⑶长廓周围的风景美:
“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⑷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
“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⑸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
引读:(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
3、刚才我们通过找句子,抓重点词,说特点的方法,感受到了长廊很长很美,为什么作者这样描写就让我们感到长廊更美了呢?
4、写作方法:
用词准确;抓住特点来描写;按一定的顺序来写:从下→上→两旁。还写出了感受。
5、过渡:
在长廊参观真是美不胜收。长廊这么美,这么漂亮,大家想不想绘声绘色的把它介绍给你的朋友或是亲人呢?那就准备开始吧!
生自由练习背诵。
哪位同学愿意带领着大家去游览长廊呢?其他同学,让我们闭上眼睛,跟着这位导游的解说,跨越时空,去走过长廊。闻着淡淡的花香,欣赏着五彩缤纷的画卷,感受着微风的轻拂,我们延着长廊继续前行,走到长廊的尽头,请睁开眼睛,看,你看到什么了?
(万寿山)下节课我们再来欣赏。
五、想象写话
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地方。
我们学会了按浏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游记,请你们也用上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来介绍一下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地方。看看谁写得好,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到你那儿去游玩。
真是一个……
到处,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来细细游赏,一定会让你下次再带更多的朋友一起来的!
颐和园教案15
教学目标
1、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色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2、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搜集的资料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复述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作者的.描写中读懂什么。
2、学生汇报:
⑴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长)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课文用了具体的数字说明长廊的长。你知道700多米有多长吗?
⑵长廊还有什么特点?(长廊美,长廊周围的环境也美)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⑶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⑷指导朗读。突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谈:
⑴作者的观察点是在山脚下,从下往上看。
⑵从下往上看,看到了什么?(佛香阁、排云殿)
⑶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可见它的高;闪闪发光的琉璃瓦和金碧辉煌的宫殿,可见它的美。
⑷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抓住佛香阁、排云殿的宏伟气势这一特点来介绍的。3、指导朗读。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1)写树丛、屋顶、宫墙,重点描写颜色,突出美。
(2)写昆明湖,用比喻和反衬突出它的静和绿。
(3)写远处的城楼和白塔,突出它的古老。
3、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从近到远)
4、指导朗读。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3、指导朗读。
七、朗读全文
八、创设情境,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表现自己的时候到了,现在我们利用自己的声音,把自己对颐和园美的体会、感悟和体验尽情地表达出来。
1.选择学习。
(1)做美读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做小导游:带领大家欣赏美丽的景色并作介绍。
可选一处景色,可以一人或合作展示。
2.分享收获。
(1)美读家展示。
师:老师为你配上音乐,其余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感受。
师: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如此美的景色,你想把它留在记忆里吗?咱们试着背一背你喜欢的内容。
(2)小导游展示。
师:各位游客带上摄像机、或者照相机跟随导游到万寿山和昆明湖游览,听小导游介绍。听完介绍的游客们会选择在哪儿留影呢?
师小结:今天我们同作者一同游览了颐和园的长廊,体会到了长廊的美、长;游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欣赏了佛香阁的雄伟壮丽、排云殿的金壁辉煌;登上山,看到了一碧万顷的昆明湖;移步下山,更领略了十七孔桥的宏伟气势。
3.融情赞美,升华感悟。
师:在即将离开颐和园的时候,还真有些舍不得呢!让我们再一次领略颐和园的美丽吧。颐和园占地300多公顷,景点繁多,除了那金壁辉煌的佛香阁、水天空阔的昆明湖、技艺精美的长廊彩绘,更游那宛如飞虹、跨向绿水之中的十七孔桥,一线西堤,纵贯南北;后山后湖,松涛阵阵;买卖宫市,酒旗临风,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请你任选一种来表达你的骄傲、自豪之情,也可自行设计赞美方式。
四、布置作业,迁移运用写景方法
师:你想不想试着写一篇像《颐和园》这样的美文,那么,我们就走出教室,去公园、去名川大海、去田园村庄、去名胜古迹,用课文的写法,写自己的一次游览活动。
板书设计:
长廊------长
【颐和园教案】相关文章:
《颐和园》教案09-25
颐和园教案02-25
颐和园优秀教案03-02
有关《颐和园》的教案10-03
有关颐和园的教案05-21
颐和园的教案设计08-27
《颐和园》语文教案02-12
我教《颐和园》教案08-16
颐和园教案设计06-15
最新《颐和园》教案设计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