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

时间:2024-04-04 10:55:43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1

  学习目标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

  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

  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

  3、课文插页的挂图。

  第一课时

  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

  “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师板书课题)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

  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

  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

  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7、小组汇报、交流。

  (提示: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来想象烂漫的春天景象,并能用

  一小段话描写下来,当场点评。)

  8、诵读诗句,体会情感。

  a.找出一对近义词(孤--唯),想象:当时李白伫立在岸边,他可能做了些什么?

  b.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心情。

  c、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拓展延伸,自主学习

  1、出示唐朝王维的《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a、罢:完了;完毕。b.柴扉:柴门。

  2、出示自学要求。

  a、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该诗。

  b.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古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尝试赏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

  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2

  教学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4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心境。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

  一:激情导入,了解诗题。

  1、导语:位于江西省北部的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草、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美不胜收。1996年12月,江西庐山风景区作为自然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直以来,许多文人墨客每每到此,便文思泉涌,寄情山水,留下了不少诗篇。

  2、背诵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出《题西林壁》。

  3、理解诗题。

  学生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听清老师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学生自由吟诗,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同桌或四人小组)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1)、学生齐读诗句。

  (2)、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与“岭”和“峰”搭配起来理解诗意。

  (3)、学生自由表达,老师归纳。

  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都不一样:横着看,是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却是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的山的形状、姿态都不一样。

  (4)、感情朗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1)、对比朗读前两句和后两句诗,看看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2)、结合诗意,学生质疑,老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归纳和引导释疑。

  如:a、诗人这样多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为什么还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b、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c、“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可引导学生回忆《画杨桃》一文。)

  (3)、学生自由说,老师小结。

  庐山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美?雄奇、壮丽、险峻还是幽美?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三、感情朗读,背诵体会。

  1、角色体验:小诗人朗读表演。

  2、练习背诵。

  四、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学习《游山西村》

  一、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读诗题,看注释,弄清诗题的意思。

  2、学生自由吟读诗文。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二、结合注释,试讲诗意。

  1、学生边读诗句边参阅课文中的注释,并试着串讲。(教师要巡回倾听,发现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2、指名学生试讲诗句的意思。(要求能把大致的意思说清楚。)

  大致诗意: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三、反复吟读,深入体会。

  1、读第一、二句,想象意境。

  诗人当时在什么地方?当时情况怎样?他有什么感受?(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的热情款待。)

  2、读第三、四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在哪里?当时遇到了什么情况?

  四、吟诵诗文,品味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1、重点吟诵第三、四句,引导学生发现两行诗句中想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2、美美地读,读出节奏美、音韵美。

  五、体会名句的运用。

  1、老师出示一些运用了这两首诗中的名句的段落,让学生感受运用名句的作用。

  2、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恰当地运用这些名句,使文章变得更精彩。

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借助注释,读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和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离上课还有几分钟,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轻松。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背了很多古诗,我们来玩个古诗对接的游戏,好吗?

  我说上句,你接下句。看谁举手最快,回答得最好: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和汪伦送我情。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又快又好,果然名不虚传啊!

  同桌玩一玩。

  二、导入

  1、刚才我们抢答的是哪两位诗人的诗呀?

  (李白、孟浩然。)

  2、李白、孟浩然不只都是唐代的大诗人,他们又是一对好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与他俩有关的一首古诗。大家齐读。

  3、诗的题目中有三个生字,给你1分钟能记住吗?赶快打开书本100页。

  记住了吗?来,跟老师一起来写。

  hè鹤:注意左边稍微写窄一点。

  mèng孟:上面的“子”比较长。

  líng陵:左窄右宽,后鼻音。

  三、读题获信息

  1、一起来读读:

  来,随着我的手势再读一遍,注意节奏。你看,注意了节奏,读得好听多了。

  2、读了几遍课题,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3、说得真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李白,在何处/送何人/去何地。

  一幅多么清晰的送别画面。

  同学们真会读书,读了几遍诗题,就获取了这么多信息。

  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

  四、读准确、读流利

  1、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读好了?请你读给同桌听听,让他说说你读得怎样。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还有想读的吗?

  4、其他同学能读好吗?那我们一起来读。

  五、读诗知画面

  1、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身读读诗,边读边想象,你似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把你想到的画面说给同桌听听。

  3、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依次出现了哪些画面?

  (一生自由说。)

  情况一:

  (同学说前两行或全部。)

  1、说得真好。你能把西辞说得更清楚些吗?

  (生说。)

  来,看看示意图,你会说得更好。你再来说说。

  你还想说。

  孟浩然在西边的黄鹤楼辞别了李白,然后乘着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向东边的扬州驶去。

  2、你看,画面动起来了。送别是在烟花三月的一天。

  烟花三月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

  (同学不时地说,使画面说丰满。)

  (生想象不出:你看到了什么景物?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怎么动的?)

  真是一副美不胜收的江南春景!你的想象真丰富。

  3、谁能完整地把这些画面描绘一下。

  4、说得真好!你能想着这些画面,读读前两行诗吗?

  5、繁花似锦的春天,正是诗人们游山玩水、饮酒赋诗的好时候,而好朋友却要离开我了。我们也一边想着画面,一边读读这两行诗。

  情况二:

  (同学说后两行。)

  1、你还想到了什么画面?

  2、(说到“唯见、望”。)

  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他会想些什么呢?他似乎要把自身的'一片情意托付给江水,陪送友人。人虽分,心相随,多么真挚的友情啊!

  3、(说到“孤帆”。)

  江面上真的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小船吗?(不是)

  (如答不出来:长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啊,每天来往的船只络绎不绝,李白久久遥望江面,难道真的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只船吗?)

  那为什么说“孤”呢?

  (孤独寂寞的心情。)

  哦,你把人物的内心活动也想象出来了,画面也活了。

  你还能加入什么想象把画面想得更活呢?

  4、谁能完整地把这些画面描绘一下。

  5、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内心的想象,让送别的画面更加丰满起来了。

  那你能想着画面,读读后两行诗吗?

  6、我们也像他那样,一边想着画面,一边读这两行诗。

  五、读诗悟情感

  1、是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我们想象着画面,再读整首诗,看看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情况一:

  (我体会到了他们依依不舍的感情。)

  那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首诗。老师给你配点音乐。

  情况二:谁还有不同的体会。请你读读。

  哦,你的朗读展现了一个温情的送别局面。

  情况三:你是想说还是想读?

  2、请同学们再读读整首诗,读出你独特的感受。

  3、真挚的情谊成绩了千古名篇。让我们把它背下来吧。

  (自由读背。)

  能背的同学站起来,我们一起背,(课件音乐)

  多美的人间真情啊!

  五、读诗迁方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通过“读古诗、想画面、体会情感”这种方法欣赏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欣赏古诗的方法独自欣赏《送元二使安西》。(课件)音乐。

  2、来,先把它读正确。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请同学们自由欣赏这首诗,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你似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4、同桌交流交流。

  5、谁想谈谈?

  (生自由谈。)

  6、你想着画面,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首诗。

  7、能不能试背一下:

  不一样的景,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送别里却蕴涵着同样的深情。

  五、结束

  1、时间过得真快,我们也要分别了。同学们,戴老师真舍不得你们哪!你们今天表示得太出色了,我想送一句诗给你们:

  你们的确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离别之际,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吗?用一句送别诗,或者自身想说的话都可以。

  2、同学们,今天我们记住的不只是这优美的诗句,更难忘记的是人间美好的真情:

  你能把这样深情的送别诗改编成一个感人的小故事吗?

  出示课件:

  作业:发挥你的想象,从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把它改编成一个感人的送别小故事。

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江南春》。

  2、学会生字'旗"、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培养同学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读懂诗句、感受江南的美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怎样抓住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江南的美景、抒发感情的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复习:还记得一年级时学的那首叫《江南》的古诗吗引导背诵:

  2、交流认识:江南是哪个地方江南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指导用优美的语言描述。

  3、简介诗人:还记得三年级时学的《山行》这首诗吗引导背诵。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人

  4、江南的春天给杜牧留下了哪些难以磨灭的印象呢这节课俺们来学习他最著名的诗《江南春》。

  5、读课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读诗句:

  1、指名读诗句、纠正字音、强调"旗"的字形。

  2、看课件、听朗读。

  3、和课件比朗读。

  三、理解诗句

  1、预习交流:

  (1)通过预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

  (2)通过预习理解了哪些句子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

  2、逐行理解:

  根据每个词语的意思、想象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色、用自身的话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

  千里莺啼绿映红: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

  水村山郭酒旗风。村庄傍着水、城郭考着山、一面面酒旗正迎风招展。

  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以来建造了许多寺院、

  多少楼台烟雨中。多少雄伟壮观的亭台楼阁都被笼罩在迷迷蒙蒙的轻烟细雨之中了。

  重点理解"莺啼"、"绿映红"、"酒旗风"的意思。

  3、完整理解

  想象诗句描写的江南春天的景色、用你具体生动的语言说一说诗的意思。

  四、体会感悟:

  1、交流: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后、你是否回到了千年前的唐朝、看到了那时候江南的春天你对杜牧所描写的江南的春天有哪些感受

  2、引导理解:

  (1)诗句抓住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有景物进行了描写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一句话将景物的特点说得更具体形象生动吗

  (2)这首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美

  (3)找出描写江南晴天和雨天的句子读一读、想象:晴天的江南是什么样的雨天的江南又是什么样的概括、给人的感受有何不同、分别有什么特点

  教师补充背景资料:南朝的皇帝都崇信佛教、修建了许多寺庙、京城建康(南京)最多。

  3、体会情感:你感受到杜牧在写这首诗时时什么样的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总结延伸

  本节课精典习题设计

  1、填空:

  "大李杜"指的是xx和xx、"小李杜"指的是xx和xx、《江南春》的作者是xx。

  2、根据诗意在诗中的这些景物前填上适当的词语。

  xx黄莺xx的花xx的树xx的村庄xx的城郭xx的.酒旗xx的亭台

  3、写写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

  明媚春光

  写今怀古

  4、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春日偶成》。

  2、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培养同学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游春的快乐。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这首诗同学不熟悉、理解上有难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看课文插图:你感受到什么描述。

  2、图上的这位古人是谁交流简介。

  称颢看到这美丽的春天、和你们发生了同样的感受、并且情不自禁地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春日偶成》

  3、读诗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偶成"。

  4、提出学习目标:诗人在他的诗中写了春天的什么呢读完诗句、读懂意思、俺们就明白了。

  二、初读诗句

  1、指名逐句读、相机正音。

  2、指名读全诗、竞赛评议。

  三、理解诗句:

  1、预习交流: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2、逐句理解:

  (1)第一行:

  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云"是什么样的风呢这时正是什么时候

  你也看到了中午时候天空的景象了吗、是什么样的

  根据词语的意思、展开想象、用优美的词句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在有感情地朗读。

  (2)第二行:

  这时的诗人又身处于哪些景物之中来到了什么地方

  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你想象到怎样的景象

  根据词语的意思、展开想象、用优美的词句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在有感情地朗读。

  (3)第三、四行:

  看到春天里这美好的景象、诗人的心情如何

  对于俺的这份快乐、人们是怎么看的

  根据诗句想象:假如你是当时其中的一个人、看到程颢在这儿悠闲自在地游玩、你想说什么

  根据词语的意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在有感情地朗读。

  (4)用自身的话连起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情感:

  1、读完诗句、你对春天又有了哪些认识诗人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你从诗中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诗人为什么很快乐、你能想象他快乐的样子吗

  3、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诵、背诵古诗。

  五、总结延伸:

  1、诗句的两句话分别主要写了什么

  2、春天的景色是风和日丽、春日的郊游是悠闲快乐、这样的写景和抒情密切相依、融为一体。

  3、想象、诗人还会看到哪些景物

  4、除了这两首诗、还有哪些是也是描写春天的

  六、练习

  本节课精典习题设计

  1、填空

  (1)这首诗的作者是xx代的xx、诗中第一句xx、描写了xx、第三四句xx抒发了

  2、请根据诗句的意思、在诗中的这些景物前填上适当的词语。

  xx的云xx的风xx的花xx的柳树xx的小河

  3、想象、编写诗句背后的故事。

  板书:

  明媚春光

  愉快心情

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理解《早发白帝城》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预习,你们记得以前学过李白、杜甫什么诗吗?

  介绍古诗的特点: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艺术的表达、浓缩的精华。

  二、生字

  1、字形:鹭、岭、陵、猿

  2、字义:

  朝:

  辞:

  还:

  鸣:

  泊:

  千秋雪:

  3、读读两首古诗。

  三、学习《早发白帝城》

  1、释题: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2、读一读诗,填空。

  李白这位诗人坐船从()到()去。

  3、小组学习:

  (1)组内读诗,说说这首诗讲的什么意思?

  (2)你们感受到诗人当时什么心情?从哪句中感受到的?

  (3)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4、反馈:

  (1)体会李白的愉快心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领略沿途所见到的绮丽景色。

  (2)出示背景图,教师讲解。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麟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大赦,惊喜交加,随即放舟东下江陵。此诗书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白帝城因“彩云间”而显出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诗的第三句境界更为神妙。李白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心情是何等的畅快而又兴奋啊!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此时行舟轻如无物,其轻快可想而知,才有“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历尽艰险重屡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诗的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论。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资之骏利,尚不能解其中意。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跃。快船快意,使人深远。后人赞此篇“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5、从哪里看出来诗人的心情的。读一读

  看图再读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6、小组内读一读这首诗,并背下来。

  四、作业

  1、找找李白的其它诗词。

  2、背诗及注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绝句》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3.学习杜甫的另一首古诗《绝句》。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早发白帝城》

  二、学习《绝句》

  1、介绍作者

  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他一生写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了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一组即景小诗。兴到随笔,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绝句描写了他的住所——草堂前的明媚秀丽的景色。

  2、默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草堂一幅怎样的画面。

  3、小组学习

  (1)组内读诗,说说这首诗讲的什么意思?

  (2)你们感受到诗人当时什么心情?哪句感受到的?

  (3)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4、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人写了千年的积雪、扬帆待发的船只,为整首诗平添了一种气魄。一个“含”字,不仅把很远的景物移到近前来了,而且把西岭的积雪和草堂的建筑和成了一个整体,使浣花溪的景色在广阔的背景中显得更加明媚秀丽。《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生活体验,借助图片或录像片,展开想象,感悟诗句的意境。诗人身在草堂中,透过窗口远眺积雪终年不化的西岭,那雪岭的壮丽景色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再向门外一看,见到停泊在岸边的来自东吴的船只。“泊”,停靠,“万里”,虚指遥远。船只来自远方的东吴,又将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这只有在和平环境中才能做到,对刚刚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来说,看到船只畅行万里,是多么令人振奋和欣慰啊!“万里船”是从空间来讲,“千秋雪”是从时间来说的,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

  5、看图说一说诗的意思。

  三、课后延伸

  1.运用本诗学习方法,阅读杜甫另一首《绝句》,与课文对比,想一想,有什么相同之处。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迟日:即春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春意盎然的春景图,流露出诗人闲适、欢悦的心情,格调清新,对仗工整,自然流畅,描摹景物清丽细致,与课文中《绝句》异曲同工。

  2.开一个诗歌朗诵会,弘扬祖国的五千年的文化。

  四、作业

  1.把通过想象把《绝句》中的美好景色写出来。

  2.介绍关于古诗文方面的书,找找关于这两位诗人的其他作品。

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6

  微课题研究小组

  抓住关键词培养阅读思维能力的研究

  教学内容

  4.秋天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2.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十六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十六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十六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策略/方法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板书课题)

  2.(多媒体课件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什么问题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

  二、精讲点拨,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读准课文,不错、不添、不漏。同时,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指名领读齐读:

  明丽 酿造 烦恼 羊肠小道

  照耀 珍藏 柔韧 井井有条

  4.提问:这些生字中,有哪些容易写错的地方?我们怎样记住它们?

  5.尝试听写,并交流反馈。

  6.齐读。

  7.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秋天?

  8.小结: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

  三、有效反馈,布置作业:

  1.小结:读了这一首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2.布置作业:

  ①熟读诗歌,背诵全诗。

  ②听写生字词,描红习字。

  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根据内容画一幅秋天的画。

  ④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课后词语,并反馈。

  2.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①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画画谈谈自己的'理解。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②指导学生重点品读:其中,你喜欢什么呢?把描写这一景物的语句勾画下来圈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批注上你的体会。

  组织交流,相机指导: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组织讨论: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谈话“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出示分组活动内容: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1-1揭题,生齐读课题。

  1-3生自由谈

  2-1生自读全诗

  2-4教学易错字

  2-7生思考

  3-1创设情境,学生发言。

  3-2引导学生在图画中、从身边景物、人物、事物的变化中找秋天,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秋天的特点。

  1-2学生质疑

  2-1让学生有充分自由、自主的空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进行品析,产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2-2组织学生讨论。

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7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⑷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⑵ 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① 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② 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③ 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④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8

  单元主题:观察与发现

  单元内容: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教学设计: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4.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作品。

  2.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猜一条谜语,谜底是一位诗人的名字,看谁最先猜出来。听好了: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他的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有关的哪些信息?

  (这是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诗)

  3.检查预习,指读正音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题西岭壁

  横看 / 成岭 / 侧成峰,

  远近 / 高低 / 各不同。

  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

  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

  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3.交流学习所获。

  (或解说诗句意思;或展示绘画成果)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却各不相同。

  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的结果。)那概括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6.(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我站在(),看到庐山像()。”

  7.“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

  8.齐读“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三、熟读成诵,领悟诗请

  1.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咱们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丽景象,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用多种形式朗诵此诗(小组比赛、指名朗诵、全班齐诵等。)

  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教师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咱们说过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写下了许多名篇、名句,你找到了哪些?咱们交流交流吧。

  2.学生自己建立“苏轼小档案”,鼓励学生根据收集和交流的材料自己设计各种形式的小档案,可以配图画,可以编作品目录,可以写名篇、名句,还可以写成前言、后记等。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编写“苏轼小档案”,并把自己喜欢的苏轼的其他名句、名篇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山西村》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一个哲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还记得这首诗吗?能把它默写下来吗?

  2.(师吟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游山西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乡村农家去品味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3.老师板书课题《游山西村》,生齐读课题。

  4.检查预习,指名读诗。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读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游山西村

  莫笑 / 农家 / 腊酒浑,

  丰年 / 留客 / 足鸡豚。

  山重 / 水复 / 疑无路,

  柳暗 / 花明 / 又一村。

  (注意纠正“浑”、“豚”、“疑”的读音。)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4)古诗大家都能读了,还不行,还有四个生字要求大家会写。请自己看看这几个生字,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记住它。

  (5)全班交流,识记生字并区别同音、形近字。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师:这首诗大家已经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诗句的意思吗?回忆一下前面一首古诗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学的?

  (理解诗题→了解作者→理解诗句→熟读成诵→领悟意境)

  1.理解诗题: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游览浙江绍兴的一个村庄时写的一首诗。)

  2.了解作者:根据你的了解简单谈谈诗人陆游。

  师总结:(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

  3.理解诗句。

  A.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B.交流学习所获。(教师主导,集体交流)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话农家的腊的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读完这两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反复读这两句诗,想: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当作者行走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中,踏过弯弯绕绕的水道后,心情如何?从哪看出的?

  (心情沮丧,从“疑无路”看出。)

  当作者面对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时,心情又是怎样呢?从哪儿看出的?

  (惊喜,从“又一村”看出。)

  指导学生打着手势反复吟诵此句,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感受诗句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4.熟读成诵: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这首古诗,比比谁的朗诵更优美。

  5.领悟意境。其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生活中无处不在,你能举个例子吗?

  三、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继续读诗, 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2.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诗人陆游的资料,并编写“陆游小档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9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背诵这两首诗

  2、感受古诗意境之没,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二、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检查复习

  1、指名4人背诵《村晚》这首诗

  2、指名说说《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3、解释题意,指导读题

  4、初读课文

  A、出示自学题

  读准字音“毕”;查字典理解“毕竟”的意思;读顺诗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月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B、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5、细读课文,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A、学第一,二行诗句

  ·指名读(板书:西湖六月风光)

  ·第一行诗中的“毕竟”是什么意思?第二行里的“与”和“四时”是什么意思?

  ·教师提示:意思是毕竟是六月中西湖了,风光和平时大不相同

  ·齐读第一二行两句诗

  过渡:那么西湖六月的风光和其他时间不同在哪里呢?请学第三、四行

  B、学习第三四两行的诗句

  ·指名读(板书:莲叶接天无穷碧荷花映日)

  ·什么叫“无穷碧”?

  ·什么叫别样红?

  ·点示:这两行对仗,工整异常,韵律铿锵,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反映了西湖六月风景之美。

  ·看图,体会诗的意境

  ·齐读全诗

  C、齐读第三四句诗句

  6、指导背诵

  A、教师引背

  B、分两大组,一组背一组听,交换

  C、全班齐背

  三、课内练习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写《村晚》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

  四、指导写字

  1、提示生字描红的注意点

  2、学生用钢笔描红

  五、板书设计:

  草塘水陂满

  山衔落日浸寒漪

  村晚归去

  牧童

  横牛背吹短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接天

  莲叶无穷碧

  西湖六月风光

  映日

  荷花别样红

  七、我的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通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

  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11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有感情朗读并且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突出“远、近、高、低、横、侧”几个字的展示的画面。

  通过“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纯普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件、庐山的挂图。

  【教学时间】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指导学习第二组课文的.单元导读,单元主题是:在观察中学会思考。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的观察先锋队,在宋代诗人苏轼的带领下,来到江西省的庐山参观。

  认识苏轼,擅长写祖国的大好河山。(知作者)

  二、学诗文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苏轼最爱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差不多一千年前,苏轼游览了庐山,他很认真的观察了庐山,发现庐山险峻和柔丽,它的雄奇秀险令苏轼感触很深。于是就写下了这首《题西林壁》。

  (解诗题)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请个别同学朗读诗歌。自有朗读,理解诗句中的字词。

  学生对字词质疑,学习小伙伴互相解决,或者由老师解决。

  (抓字眼)

  出示庐山图。请观察庐山,你看到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

  横着看,庐山 ;

  侧着看,庐山 。

  我站在远处看,庐山 ;

  我站在近处看,庐山 ;

  我站在高处看,庐山 ;

  我站在低处看,庐山 。

  (怎么看都看不清庐山的真面)。

  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交流对这句诗句的看法。

  反复朗读诗句。注意停顿,节奏,和快慢。

  三、回忆总结刚才学习古诗的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悟诗情,多诵读。

  四、作业

  默写全诗。

【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相关文章:

语文古诗教案01-25

语文古诗教学教案08-26

语文古诗教案(精选25篇)11-06

语文古诗教案(通用10篇)08-25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案06-14

语文古诗两首的教案08-23

语文古诗《示儿》教案(精选6篇)08-19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教案08-25

古诗三首语文优秀教案08-30

语文古诗三首教学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