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小人》教案

时间:2023-03-26 17:50:42 教案 我要投稿

《哈哈小人》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哈哈小人》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哈哈小人》教案

《哈哈小人》教案1

  设计意图:

  生活中,孩子喜欢照哈哈镜,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幼儿嬉笑不已。该活动以照哈哈镜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画哈哈小人为切入点,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小人变形夸张的原因,使幼儿在画画中由无意识绘画变成有意想象和创造,同时让幼儿在画哈哈小人过程中,感受到小人形体变化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能用勾线笔画出观察到的小人。

  2、探究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3、体验其中的乐趣。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活动准备:

  长方形桌子4张、小筐若干、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6只、黑板一块、浅红或浅绿色A4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 观察“小人”,尝试画出一模一样的小人

  1、 观察范例 :出示“哈哈小人”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模仿画出相同的小人

  师:仔细看一下这个小人,看清楚这个小人的模样、大小。

  幼儿第一次尝试操作并交流

  要求:找一张白色的纸竖起来,画得一模一样;顶天立地

  比较作品与范例的差异。

  二、 探索“小人”,发现画面造型与折纸的关系。

  1、 请幼儿在折好的.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小人。(画顶天立地的教育目的是让幼儿不要把小人画的太小,以免达不到实施效果)

  2、 幼儿绘画,观察幼儿选择绘画的位置;

  3、 引导幼儿观察打开后折纸上小人的变化;

  4、 探究小人变化的原因,想一想出现不同变化位置的原因。

  提出质疑:

  为什么小人断开了?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小人没断开?

  5、 小结研究后的结果。

  6、 小人连线,探究变化。

  三、展示幼儿的作品,观察彼此把画面的哪里进行了变化。

  引发思考 :想象折纸方向、数量的变化以及折痕与小人形象的关系。

  A 如果我把这张纸横过来呢?如果我把这张纸斜过来呢?如果我把这张纸再折一次呢?

  B 回去再试一试。

  活动延伸:

  装扮小人:添画哈哈小人,让小人更漂亮。

  活动反思

  大班美术活动《哈哈小人》是通过让幼儿画小人来体验小人身体各部分能够延伸变长的现象,并且通过三次操作活动让幼儿探索、发现使小人身体各部分能够延伸变长的秘密,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能力。虽然画的小人很简单,但是简单之中蕴含了一种比较复杂的规律,这是一次探索性很强的活动。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具有极大的探索价值。能够提升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思维的能力,有许多幼儿都能够延伸小人的头、手臂、身体等。如果,能够在讲评时,能在投影仪上示范幼儿小人变长的过程,那效果会更佳。

  活动中我主要抓住了幼儿喜欢画画这一特点,逐步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引导幼儿进入探究过程,让幼儿自始自终感受探究的趣味。通过这个活动,也让我喜欢上了美术活动,以往一直以为美术活动很难在公开教学中出彩,其实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现场的热闹和丰富,更多的是看它的有效性。通过这个活动,我也开始思考美术活动中如何让孩子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哈哈小人》教案2

  目标

  1、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准备

  操作材料:手工纸(折过与未折过的纸)、记号笔、词条、范例

  设计意图: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孩子们也不例外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简单的小人绘画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不具任何挑战性,但在美术活动中融入探究的环节,这对于有一定绘画技能和对事物、位置有一定经验的大班孩子来说更具吸引力,本次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表现的.“小人”造型,会因折线的关系身体部位将发生变形夸张,充满童趣,能引发幼儿的探索和创造力。

  活动预设方案:

  1、“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上大班了,孩子们你们长大了,而且我发现你们的本领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画画的本领,会画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我要问问大家,你最喜欢画什么?

  (2)教师:大班的孩子就是不一样,今天,我又要请大家来画画了,画什么呢?(出示词条)

  (3)教师:没错,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孩子们,什么是“顶天立地”?

  教师小结:就是要顶到最高的地方,站在最下面。

  (4)教师:(出示图片)瞧,这就是顶天立地的小人,请你们仔细观察小人的模样和大小,然后自己也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5)幼儿操作,并比较作品与范例之间的差异

  2、“小人”与折纸

  (1)教师:会画顶天立地的小人了,现在我要请你们玩接下来的游戏。

  (2)教师:(出示两张纸)看,这两张纸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接下来,我要请你们在折过的纸上再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重点提示:不可以打开这张折过的纸

  (3)幼儿操作,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4)引导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孩子们,请你们将纸打开,咦,你发现了什么?

  (5)探索发现“小人”变化的原因

  教师小结:原来断开的地方和纸上的折线有关系,哪个部分画在折线上,当你打开的时候,这个部分就会断开。

  (6)教师:孩子们,你有没有办法可以让断了的地方连起来?(引发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接起来)

  (7)教师示范,幼儿观察

  (8)幼儿操作,并展示作品

  教师小结:瞧,“小人”的身体发生了变化,孩子们,只要你想让小人哪里变长,你就把要变长的东西画在折线上,这样你们的一个个“小人”就会变成大巨人。

  (9)幼儿第三次操作

  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创意)

  3、哈哈小人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2)引发思考

  教师:孩子们,刚才我们把“小人”变成了“大巨人”,那你能把“大巨人”变回成“小人”吗?(引发幼儿探究折纸的方法)

《哈哈小人》教案3

  活动目标:

  1、探究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2、感受"哈哈小人"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点:

  发现人物造型与折纸之间的变化规律。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发现上述变化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进行想象与表现。

  活动准备:

  哈哈小人的范画、记号笔20支、黑板一块、小框5个,人手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师:我们在幼儿园已经学会了不少的本领,能告诉老师你最能画什么?教师总结幼儿回答的种类。你们真了不起。但是今天我要请小朋友们画一样东西,请你们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哈哈小人。

  二、出示"哈哈小人",幼儿观察,尝试画出一摸一样的"小人"

  1、重点解释"顶天立地"师:那什么是顶天立地?顶天是什么意思呢?(头顶着天)那立地呢?(脚踩着地)所以,这幅画要画得怎么样?(画得高、画得大)。给你们一点时间,仔细观察这个小人的摸样和大小。

  2、幼儿观察范画,你觉得你观察好了,请你们举手(教师拿走范画)请注意了,篮子里有一张粉红色的纸,请你在这张粉红色的纸上把你观察到的小人画出来。

  3、幼儿第一次作画,教师引导幼儿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他是什么样的?做的是什么动作呢?不管画好没有,请把笔放下来,现在来看看我的哈哈小人。

  4、幼儿的画和范画进行比较。和你画得做一下比较,画之前我提过要求,画得要怎么样?(顶天立地)要画的高、画的大。第二个要求是画你观察到的小人。现在和你纸上的小人比较一下,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需要在重新修改一下的,有吗?在给你们一次机会,把需要修改的地方重新在改一下。

  5、幼儿修改画面再次做比较。

  三、探究"哈哈小人",,发现画面造型与折纸的关系

  (一)、尝试在折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请幼儿在折好的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哈哈小人"师:在黄色的`纸上请你再画一遍你观察到的顶天立地的小人,注意不能打开这张纸。你发现这张纸上跟刚刚那张有什么区别呢?注意画的时候不能把纸头打开喔。

  2、幼儿画画,教师观察幼儿画画的位置。

  (二)、展开纸,比较发现折线与断点的关系

  1、师;现在可以把纸打开了,告诉我,你的小人怎么啦?

  2、比较各自作品断的点,发现折线与断点的关系师:你的小人什么地方断掉了?断开的地方为什么不一样?

  总结:如果你把小人的某一部分画在折线的地方,当你打开的时候,折过的地方可能是断掉的,这个折过的地方叫"折痕"。

  (三)、尝试连接断开的小人,感知折线与画面断开的关系

  1、师:如果请你把小人断掉的地方连起来,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呢?想试一试吗?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师:你的什么变长啦?(脸、身体…..)

  3、作品展示:猜猜这个小人会哪里变长呢?你为什么会这么猜?

  总结:什么东西画在折线上,什么就会变长。

  四、再次探究,理解折线与画面变化的关系

  1、尝试变出不一样的小人师: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你准备把小人的什么变长呢?最好要和刚刚变得不一样。

  2、提出要求:

  师:再找一张蓝色的纸,把你想要变长的地方想好了,画在这张纸上。

  3、幼儿作画,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4、讲评师:你们真棒,画的越来越好,变得也越来越多了。

  五、拓展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师:如果我把这张纸换个方向小人会变成什么样呢?

  活动反思:

  大班美术活动《哈哈小人》是通过让幼儿画小人来体验小人身体各部分能够延伸变长的现象,并且通过三次操作活动让幼儿探索、发现使小人身体各部分能够延伸变长的秘密,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能力。虽然画的小人很简单,但是简单之中蕴含了一种比较复杂的规律,这是一次探索性很强的活动。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具有极大的探索价值。能够提升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思维的能力,有许多幼儿都能够延伸小人的头、手臂、身体等。如果,能够在讲评时,能在投影仪上示范幼儿小人变长的过程,那效果会更佳。活动中我主要抓住了幼儿喜欢画画这一特点,逐步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引导幼儿进入探究过程,让幼儿自始自终感受探究的趣味。通过这个活动,也让我喜欢上了美术活动,以往一直以为美术活动很难在公开教学中出彩,其实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现场的热闹和丰富,更多的是看它的有效性。通过这个活动,我也开始思考美术活动中如何让孩子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哈哈小人》教案4

  活动目标:

  1、能在有折痕的纸上绘画完整的小人,发现折痕与小人的关系。

  2、感受绘画哈哈小人变化的乐趣。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

  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二、观察讨论

  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已有的绘画技能和对事物摆放位置的.空间经验都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条件、随着纸的折叠变化,让孩子们在打开后纸后的发现,使幼儿知道画画位置落在折线的不同部位来探究"小人"造型的变化。因此,一旦发现变形夸张的原由,无意创造就变成了有意想象与创造,幼儿也会不满足于一个活动的所获,希望可以把学到的和感悟到的迁移到更多、更广的领域。

  调整:你画的"小人"怎么了?他画的"小人"为何没有断开,你画的"小人"为何断开了?

  想一想什么画在折痕上,什么就变长,断开的地方为何不一样?他们断开的地方都是画在哪里的?

《哈哈小人》教案5

  【活动目标】

  1、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

  2、乐意探索,感受活动的趣味。

  【活动准备】

  5张桌子、幼儿20名、盒子5个、记号笔20支、黑板两块、红、黄、蓝、绿色彩纸各20张、完整范例。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人物造型。

  1、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朋友,他听说大三班的小朋友本领很大的,所以要考考你们。你们听好他的要求,

  就能和他一起做有趣的游戏。

  2、题一:请你为他照张相,(出示图一)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朋友”的造型。

  3、幼儿在画纸上表现小朋友造型。注意人物的“顶天立地”

  (1)请幼儿找出盘子中最大的纸(粉色纸),把观察到的小朋友画在这张纸上。

  (2)教师边交代边取走图片,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和结果,留意幼儿观察后所画出的人物造型,等幼儿画好后,取出图片让幼儿对照。

  二、观察讨论,发现人物造型的变化和折纸的关系。

  1、题二:再为我照张像。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小朋友”的造型。

  (1)师:请你在盘子中找出黄色的纸、再次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样纸上,但有一个要求:不准打开这张纸。注意人物的顶天立地。

  (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教师观察幼儿表现是否比第一次更仔细。

  2、题三:请你们打开折纸看一看。

  师:你画的小朋友怎么了?想一想断开的.地方为何不一样?他们断开的地方都是画在哪里的?

  3、题四: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

  4、当幼儿想到用线连接的时候,请个别幼儿上来示范。

  5、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将自己的作品画完。

  6、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展示墙上。

  7、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说说他们分别把小朋友的哪个部位变长了。

  8、小朋友教了我们一个照哈哈镜的游戏,你们想不想也让自己照照哈哈镜呢?

  (1)师:你想把自己的哪部分变长呢?

  (2)鼓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的最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2、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出示完整范例:老师的作品上为什么两个地方都变长了?

  3、盘子里最后一张纸是送给你们的,去折一折再试一试还会有些什么变化呢?

《哈哈小人》教案6

  一、 活动目标

  1. 尝试绘画哈哈小人,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

  2. 感 受小人不同的变化所带来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幼儿用纸、笔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出主题

  今天我们就来画小人,画什么样的小人呢,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二)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 提问:什么是顶天立地?

  2. 幼儿在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三)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 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

  师:这次我们画在黄色的纸上,要求:一画的顶天立地,二是可以画自己想画的小人,三是不要打开这张纸。

  2. 幼儿尝试在折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小人”,幼儿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3. 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4. 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引导幼儿发现“小人”的变化,并尝试寻找其中的秘密。

  总结:原来什么东西画在折线上就能变长。

  5.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说说他们分别把“小人”的哪个部位变长了?

  (四)欣赏作品,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 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2. 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延伸活动:如果把纸再怎么折,或尝试画别地东西,又会有什么好 玩的发现呢?

《哈哈小人》教案7

  活动目标:

  1.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2.发现绘画的充分可变性,在自由的氛围中产生对绘画的浓厚兴趣。

  重难点:

  理解折线在造型变化中的作用并能有目的地运用。

  活动准备:

  1.长方形桌子4张,小筐4个,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5支,黑板一块。

  2.两种浅色的纸,其中折好的长方形纸42张、没折的纸(如A4纸的1/4大小)同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人”的造型。

  2.幼儿在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请幼儿找出小筐内的纸(没有折过的),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

  3.教师边交代边取走图片,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和结果。

  二、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如图2)

  (1)教师:请你取出另一种颜色的纸(折好的纸),再次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而且要增加一个要求:不准打开这张纸。

  (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1)你画的“小人”怎么了?

  (2)他画的“小人”为何没有断开,你画的“小人”为何断开了?

  (3)想一想,断开的地方为何不一样?他们断开的地方都是画在哪里的`?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1)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

  (2)请你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

  4.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说说他们分别把“小人”的哪个部位变长了?

  5.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1)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画画的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

  (2)如果要把某个部位变长,必须把它画在什么地方?幼儿会说折线上。

  (3)如果我想把脸和手臂都变长,怎么办?

  (2)鼓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的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教师观察幼儿再次在折纸上进行绘画,看看谁的作品有创意:如脸部器官变形、头发变形、身体的几个部位同时变形等。)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教师与幼儿再次欣赏、交流所画的“小人”,将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分类张贴,教师要尊重幼儿对同伴的评价,切忌以自己的评价标准左右幼儿。)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教师提示:

  如果把纸换个方向会怎么样?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尝试画别的东西,又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

  小筐里最后一张纸是送给你们的,带着这张纸回去试试吧。

《哈哈小人》教案8

  设计思路: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玩到了这个很好玩的“小人”游戏,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于是就尝试把它设计成大班的美术探究活动。

  探究元素之一:趣味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童趣。教师们在讨论与尝试中也会因此而乐此不疲地探究。

  探究元素之二:发现

  随着折纸方向、方法以及落在折线部位内容的多变,探究“小人”造型的变化会变得无限可能。大班幼儿已有的绘画技能和对事物摆放位置的空间经验都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条件。因此,一旦发现变形夸张的原由,无意创造就变成了有意想象与创造,幼儿也会不满足于一个活动的所获,希望可以把学到的和感悟到的迁移到更多、更广的领域。

  探究元素之三:简单

  将探究活动的元素整合到美术活动中,常常会使教学具变得很烦琐,此活动材料简单也是教师喜欢的一个原因。日常教学研讨中,教师们看到心仪的活动总想自己回去模仿和尝试,而材料简单是很大的一个考量。另外,该活动对幼儿前期的生活经验要求不高,尝试相对比较容易。

  探究元素之四:可持续发展

  “小人”的材料随手可得,当幼儿理解方法后,会迁移探究对象。只要想玩,幼儿能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手折、随手画。有的幼儿会尝试写英语字母,有的幼儿还会尝试画动植物等,由此,就有了不断实践与延伸的可能。

  活动目标:

  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活动准备:

  1.长方形桌子4张,幼儿14名,小筐4个,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5支,黑板一块。

  2.两种浅色的纸,其中折好的长方形纸42张、没折的纸(如A4纸的1/4大小)同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喜欢画什么。

  教师提问并鼓励:很多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你最喜欢画什么?

  【此问题切中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很快使活动进入正题。】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顶天立地”,一般情况幼儿都能理解与表述,教师亦可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人”的造型。(如图1)

  (此时,教师可以留意每个孩子观察的特点,请观察完的幼儿举手表示“观察完毕”。)

  1. 幼儿在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请幼儿找出小筐内的纸(没有折过的),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

  (教师边交代边取走图片,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和结果,留意幼儿观察后所画出的“小人”造型。等幼儿画好后,可以取出图片让幼儿对照。)

  【设计意图:1.此环节虽然让幼儿绘画的是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习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2.强调“顶天立地”是为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为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否则幼儿容易受折纸的“地平线”因素影响,而让趣味丧失。】

  二、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如图2)

  (1)教师:请你取出另一种颜色的纸(折好的纸),再次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而且要增加一个要求:不准打开这张纸。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新增的要求,可请幼儿取出纸进行观察,发现纸是折过的,继而帮助幼儿理解这次是在折过的纸上画画。)

  (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

  (教师观察幼儿纸张摆放或选择绘画的位置,同时留意幼儿第二次绘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比第一次更仔细,随机表扬、提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你画的“小人”怎么了?他画的.“小人”为何没有断开,你画的“小人”为

  (教师从幼儿作品中选出几幅,在幼儿观察比较后引发思考。尝试寻找作品断开的原因,进而观察发现画在折线上的部位会断开。)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教师引导: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请你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当幼儿想出用线连接的时候,教师可以请幼儿上来示范,继而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自己的作品画完。如图3、图4)

  2.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说说他们分别把“小人”的哪个部位变长了?

  5.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1)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画画的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

  (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提示幼儿:如果要把某个部位变长,必须把它画在什么地方?幼儿会说折线上。)

  (2)鼓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的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教师观察幼儿再次在折纸上进行绘画,看看谁的作品有创意:如脸部器官变形、头发变形、身体的几个部位同时变形等。)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幼儿在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 “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绘画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幼儿必须调整自己的绘画方式或技巧,这对幼儿空间方位、创造表现又是新的挑战。】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教师与幼儿再次欣赏、交流所画的“小人”,将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分类张贴,教师要尊重幼儿对同伴的评价,切忌以自己的评价标准左右幼儿。)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教师提示:如果把纸换个方向会怎么样?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尝试画别的东西,又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

  小筐里最后一张纸是送给你们的,带着这张纸回去试试吧。

  【设计意图:由于快乐始终伴随着整个活动过程,活动结束时请幼儿取出小筐里的最后一张纸带回去,让他们带着新的问题、带着探究的兴趣继续以后的活动。幼儿在逐渐了解了变化的“秘密”后,他们创造的天地就此被打开,以后,他们可以改变对象,改变折法,改变纸的方向,由此会有更多的“小人”……】

  建议

  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组织技巧,幼儿也有较好的探究习惯与能力,可以删除第一环节中关于“顶天立地的小人”元素,直接进入第二环节,或许探究与发现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幼儿的发现视角也将会变得更有趣味,有兴趣的教师不妨试一试。

《哈哈小人》教案9

  活动目标

  1.能在有折痕的纸上绘画完整的小人,发现折痕与小人的关系。

  2.感受绘画哈哈小人变化的乐趣。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课前思考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二、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听课

  反馈意见1、在第二环节中,也就是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中,老师的指导混乱,思路不是很清晰。

  2、在孩子们展示作品中,要学生分类摆放,这也是一个学习的点。配班老师也要跟上。

  反思

  整大班幼儿已有的绘画技能和对事物摆放位置的空间经验都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条件。随着纸的折叠变化,让孩子们在打开后纸后的发现,使幼儿知道画画位置落在折线的不同部位来探究"小人"造型的变化。因此,一旦发现变形夸张的.原由,无意创造就变成了有意想象与创造,幼儿也会不满足于一个活动的所获,希望可以把学到的和感悟到的迁移到更多、更广的领域。

  调整:你画的"小人"怎么了?他画的"小人"为何没有断开,你画的"小人"为何断开了?

  想一想什么画在折痕上,什么就变长,断开的地方为何不一样?他们断开的地方都是画在哪里的?

《哈哈小人》教案10

  一、活动背景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对此更是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一样。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童趣。活动抓住大班幼儿喜欢画画的这一特点,逐步激发其探究兴趣,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条件,让幼儿自始自终感受探究的趣味。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在折过的纸上表现人物造型的不同变化。

  2.感受作品的幽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小框红色、绿色各6个;黄、红两种折好的长方形纸,每人1张,没有折过的绿色纸每人一张;记号笔每人一支;作品展板一块。

  2.经验准备:幼儿有照哈哈镜的经验。

  (三)活动过程:

  1.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擅长画什么。

  师:你最擅长画什么?

  幼:小兔子(哦,你最擅长的是动物)、汽车(交通工具是你最拿手的)、大树(哦,你植物画得不错,是吧)、妈 妈(哦,你妈 妈听了肯定很开心)……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今天汪老师也想请大家来画一幅画,请大家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什么叫“顶天立地?”

  师小结:就是头顶天,脚踩地,所以要画得高,画得大,撑满整张纸

  课件:

  生动形象地展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3)幼儿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幼儿操作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教师巡回指导,提醒要“头顶天,脚踩地”。

  (评析:此环节虽然让幼儿绘画的.是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习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强调画“顶天立地”的小人,是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为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

  2.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这张黄色的纸和刚才的那张有什么不一样?

  幼:被折过了。

  师:请小朋友在这张折过的,有折线的纸上同样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提醒:不受折线的影响画小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师:小人怎么啦?哪里断开了?

  幼1:手断开了。

  幼2:身体断开了。

  ……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师: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怎么连?

  幼儿上台尝试连线。

  师小结:在折痕断开的地方上下(左右)连起来,断开的地方都要连起来。

  (4)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师:你想让小人的哪里变形?

  幼:头变形、脚变形……

  师:想想应该怎么画呢?

  师小结:把要变形的部位画在折线上,把断开的地方用线连起来。

  师:画一张与众不同的。

  (评析:此环节幼儿尝试在折线上画“小人”、连线,通过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而这里的多媒体

  课件

  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幼儿展示、欣赏作品。

  (1)幼儿观察、讨论最有创意的作品

  师:你觉得哪张作品最有创意,变形以后像什么?

  (2)欣赏课件各种动植物、水果、交通工具的变形效果。

  (评析:此环节幼儿相互讨论有创意的作品将活动推向高潮。欣赏课件部分又一次激起了幼儿绘画的兴趣。)

  三、活动反思

  哈哈镜中人物的夸张形象常常让人嬉笑不已。

  孩子们对此更是喜爱有加。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由于画在了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非常类似于照哈哈镜的效果,充满童趣,

  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在折过的纸上表现人物造型的不同变化。

  2.感受作品的幽默,体验活动的乐趣。活动一开始,请孩子绘画观察到的“小人”形象,这一环节虽然是让孩子绘画简单的单线小人,但实际是在挑战大班孩子的观察习惯与能力,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孩子就能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所见,而不是自己的所想。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孩子不太了解,没有把这部分环节删除,如果班内幼儿有较好地探究、观察的习惯,讨论下来觉得这部分环节是可以删除的,删除以后孩子发现的内容可能会更加丰富一些。另外,在折过的纸上画“小人”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过程中发现个别孩子们拿到纸后会有意识地避开折线来画,因此活动中还需要老师强调什么是“顶天立地”,撑满整张纸,这样孩子出错的几率就会变小。

【《哈哈小人》教案】相关文章:

哈哈小人教案11-07

《哈哈小人》教案04-13

哈哈小人的教案范本06-14

大班美术教案哈哈小人02-21

大班美术哈哈小人教案07-08

哈哈小人公开课教案04-06

大班美术《哈哈小人》优秀教案12-23

大班主题哈哈小人教案07-16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