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外国散文》教案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外国散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外国散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好方法。有益于学生在阅读文章时逐渐养成自觉思维的习惯,理清思路,就是理清文章的脉络,亦就是一般所说的语脉。
(二)培养学生学会概括文章的要点。概括要点包括:文章内容的概括,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和领会等。
(三)学习、领会寓情于景、借助自然景物抒写对世事人生感悟的能力。《到尼亚加拉大瀑布》浓墨重彩、文笔酣畅淋漓,意蕴深厚。《冬天之美》清丽流畅、委婉亲切,诗情画意中透示出高尚的人生志趣。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如何理清思路,是学习这两篇散文的难点之一。
叶圣陶先生就很重视思路教学。他认为,一番话一篇文章,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只有迅速、准确地摸清文章的思路,才能驾驭整篇文章,进而迅速准确地概括文章的要点、领会文章的主旨。
一般说来,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思路特征。所以,从文体这个角度切入,有助干更好地理清文章的思路。两篇课文,都是寓情于景的散文,作者心境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化不断变化并逐步升华。通过筛选《到尼亚加拉大瀑》中的相关信息,可以看到作者的心境是这样在变化:
好奇阴郁不安消除了烦燥之感赞叹礼赞向往
随着作者这一心路历程的展开,文章的思路也就逐渐清晰起来。
《冬天之美》文作者的心境则是由厌恶虚荣到向往朴实、自然、和谐的田园生活,感到其中所包含的生命的乐趣。
(二)概括要点。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概括要点就具备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理清思路是过程,概括要点就是结果。
概括要点分为两个主要内容:①对文章内容的概括。②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到尼亚加拉大瀑》的内容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大自然的神奇能力在作者心中幻化成平和善良的情感,以及对幸福人生的美好懂憬。第二层,写作者在大瀑布一侧流连忘返,俨然将其视为一个生命,仿佛能与之进行交流。第三层,借助联想和想象,眼前之景,幻化成心中之景,意中之景。
《冬天之美》两个自然段,重心在第2段。写乡村冬天之美。
两篇文章的主旨:
《到尼亚加拉大瀑布》表达对永恒精神的赞颂和追求。
《冬天之美》向往朴实、和谐、自然的田园生活,从中感受到真正的.人生乐趣。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快速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问题设计:
①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
②整理出作者的感情线索。
(二)概括要点。
通过解决问题①启发学生整理出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在完成l、2的基础上,处理本篇课文的难点:把握主旨。
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散文寓情于景的特点。作者的写作主旨,有的是通过景物的色调来暗示的,有的是通过感情的宣泄直抒胸臆的,有的是由议论抒情句直接告诉读者的,而有的则需要对阅读材料进行一番归纳概括乃至提炼。
《到尼亚加拉大瀑布》就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提炼出文章的主旨是对永恒精神的赞颂和追求。
《冬天之美》可以利用该文的主旨句进行归纳概括。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大家亲切地聚集一堂,甚至时间似乎也听从我们使唤。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即是点明全篇主旨的语句。
《外国散文》教案2
高一语文新教材选编了两篇外国散文,一篇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另一篇是法国作家乔治·桑的《冬天之美》。这两位作家的美文带给我们的不仅有美的享受,还有思想的启迪。如果按照一般的抒情散文来教学,就会破坏作品的整体美,而且不易让人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深度。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我把该课的教学设计成一堂口语课。
第一步,请学生看图说话。
教科书上有托尔斯泰坟墓的插图,请学生看着插图快速构思,描绘托尔斯泰坟墓给人的感受。实际上,在学生的观察和描绘中,他们会注意到托尔斯泰坟墓的简单和朴素,而这种感受正好就是茨威格在文中所描绘的内容。
教师可以在此时简单介绍托尔斯泰的作品及成就,指出托尔斯泰坟墓的简朴与他生前的伟大很不和谐,我们能说这样的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吗?那么什么才是美呢?
第二步,即席发言。
题目:什么是美?
为了让学生能够打开思路,可以引导学生先从课文入手,结合两篇课文的内容去回答,比如简朴是美,伟大是美,自然是美,温馨是美,思想是美,宁静是美。如果反向思维,那么华丽是美,平淡是美,修饰是美,孤独是美。
善于归纳的学生会发现美有内在美和外在美之分,有现实美和艺术美之别,他们往往会有一些精彩的发言,比如距离就是美、丑到极点就是美、美是相对的、残缺是美。这样,学生会明白美是无处不在的。
发言进行到这一步,学生的思维已非常活跃。教师趁机引申出一个问题:判断美的标准是什么呢?在讨论中,学生会发现:判断美的标准不是唯一的。不同的时代人们对美有不同的要求,在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朝代,杨贵妃是绝对不能算作美人的;同一时代,不同阶层的人对美也有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美的理解也不相同。正因为这样,世界才变得五彩缤纷。
在即席发言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力引导学生,让他们的.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这样的教学就完全改变了陈旧的思维模式,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和各种能力得到了训练,同时也从侧面回答了作家为什么会从简朴的托尔斯泰墓上、萧瑟寒冷的冬天里看到了美的存在。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应该就是这堂课最好的结束语了。
《外国散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2.根据散文的写作特点,能运用提要和综述的方法恰当地进行要点概括。
3.了解托尔斯泰对后世的影响。
4.鉴赏两篇散文的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
1.根据散文的基本特征,运用阅读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行散文赏析,概括内容要点。
2.反复朗读,理清思路,体味两篇散文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散文内容要点的概括,要求掌握以情为突破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概括。
2.体味饱蘸作者浓烈情感的语言。
教具准备
投影仪、有关资料、胶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首先,对作者及文中涉及的主要人物,作为背景知识,以资料形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以自读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在理清文章思维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对文章内容要点进行正确概括,体味文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鉴赏外国散文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在俄国的一个树林中有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它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更没有逝者的名字,它“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从不关闭的”,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大家能想到这个小小的,普通而又平常的长方形土丘里包容着一个什么
1
样的伟大人物?作者称其为“世间最美的坟墓”。(板书标题)
春天,小河冰融,嫩芽鹅黄浅,清风温和,白云悠悠,山川明媚,生机勃勃,谁不心向往之呢?然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却对冬天情有独钟,请看其美文《冬天之美》。(板书标题)
二、背景知识(使用投影)
1.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尤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报社编辑。他早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与翻译。欧战爆发后,流亡瑞士,从事反战和平活动。战后埋头写作。曾出访过苏联,与高尔基相识。1933年法西斯上台,他再次流亡,加入英国国籍,后辗转流寓巴西,终因对欧洲前途的绝望偕妻自杀。他一生中著有多种名人传记,突出再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并用精湛的心理分析手法,在中短篇小说《狼子野心》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其著名作品有刻画中产阶级妇女感情生活和不幸命运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及谴责法西斯迫害的《象棋的故事》等。他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烦躁的心》。
乔治·桑(1804~1876),法国女小说家。出身军官家庭,从小在农村长大。18岁同一男爵结婚。因家庭极不幸福,后来离开丈夫,到巴黎从事文学创作。初期作品如《印第安娜》《莫普拉》等均以爱情、婚姻为主题,探讨妇女解放问题后接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40年代所著社会小说《木工小史》《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等,涉及工农生活,具有浓厚的空想社会主义色彩。1848年曾热情投身革命,六月起义失败后转向以农村为背景的田园小说创作,《魔沼》《小法岱特》《弃儿弗朗沙》是其中的佼佼者。晚年居乡,作品以《祖国的故事》和回忆录《我的生平史》较为有名。她的创作批判贵族资产者的自私、残暴、赞美劳动人民的纯朴生活和善良情感、讴歌理想的人际关系,风格温婉细腻。
2.文中涉及人物介绍
托尔斯泰(1828~1910),即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其戏剧和政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早期作品主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中期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晚期有《复活》等。托尔斯泰的创作深刻地反映了俄国自1861年农奴改革到1905
2年民主革命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列宁称他为“俄国的革命的镜子”。
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作家。出生在富裕的市民家庭,16岁进入莱比锡大学,后就读与斯特拉斯堡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曾当过律师。青年歌德受启蒙主义思想影响,早期作品表现了他的叛逆精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有《普罗米修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1786年,歌德来到意大利,对希腊罗马古典艺术产生了兴趣,完成了诗体悲剧《埃格蒙特》等。1794年与席勒开始长达十年的合作,共同开创了德国的“古典时期”,促成了德国文学的空前繁荣。他的主要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自传《诗与真》《浮士德》等。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伟大诗人,戏剧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生于英格兰的斯特拉特福镇。1585年去伦敦谋生,做过剧场杂役、编剧,后成为剧院股东。逝世前三年回乡安度晚年,他一生著有戏剧37部,长诗2部,十四行诗154首。他创作成就最大的诗戏剧,代表作早期有历史剧和喜剧,基调积极乐观,有《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中期是悲剧时期,风格沉郁悲壮;《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等后期传奇剧时期,对世事带有和解宽恕倾向,作品有《暴风雨》《亨利八世》等。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和世态人情。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语言精粹,有很高地艺术成就,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世间最美的坟墓》自读练习
1.《世间最美的坟墓》的思路和结构层次怎样?
明确:思路是:先总述托尔斯泰坟墓的宏伟、感人(第一句话),再介绍坟墓(“这块被后代…亲手栽种的”);然后从树的来历,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小的时候”到结尾)。全文共分三层。
2.作者为何称其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明确:作者一方面着力写托尔斯泰墓的平常朴素,另一方面是在积极颂扬托尔斯泰的伟大人格。这坟墓完全是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建成的。它深深地打上了托尔斯泰人格的印痕,或者说它直接呈现托尔斯泰的一种人格——平民化的朴素。声名盖世的托尔斯泰苦嗜朴素,追求朴素的生活方式,连安排自己最后的安
3息地也忘不了选择朴素。朴素是他人格的呈现的象征,所以,称其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3.速读课文,用精要的语言简述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并体会第二段中第④、⑤、⑥句话与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相呼应。
明确:环境和形状特点:“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土丘,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在几株亲手栽种的树荫下”。
第二段中第④、⑤、⑥句话与每一段中第三句话相照应,前后文脉一致,突出了人们对托尔斯泰的无限敬意。
4.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明确:这是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反衬比较,显得具体,有说服力。
5.作者在表现托尔斯泰墓那种“逼人的朴素”时,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作品不仅用直接描写的方式,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即通过描写凭吊者在托尔斯泰墓前的态度、举止和情绪反应来表现托尔斯泰的伟大人格。
四、《冬天之美》自读练习
1.作者将乡村的冬天与城市的冬天作鲜明的比较,用意何在?
明确:表现生活不能违背大自然的安排,要过得有生气,否则,将是没有意义的`。
2.文中的批评富人们过“人为的,悖谬的生活”,作者认为它谬在何处?
明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从客观事物的声、色、光诸方面显示乡村冬天的明快色彩,流露出一种愉悦的感情;②从事物的静态和动态及动静结合的描写中,显示冬天之美;③从人物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来反射外物。
4.文章最后一句话应如何理解?
明确:超脱奢华与名利的平静心态,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给人们的美好生活,内心充满温情、爱心。
5.作者开篇为什么直抒胸臆说“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从全文中找出点化全文主旨的语句。
4
明确:乡村的冬天的美不仅在于自然,更在于美好的乡村可以使人远离虚荣与名利的争逐,体验到生活中最真挚的情感。
主旨语句:在乡村的漫漫长夜里,大家亲切地聚集一堂,甚至时间似乎也听从我们使唤。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
五、小结
《世间最美的坟墓》通过朝拜庄严圣地的所见所感描写了按照列夫·托尔斯泰生前愿望建造的墓是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最感人的墓,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世界伟人的深切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
《冬天之美》通过对充满生机活力,有着缤纷迷人色彩,极富诗意的乡村冬季描写,热情赞美了乡村风光的美好,抒发了对大自然的亲切之感,表达了对朴实、安祥、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世间最美的坟墓
托氏墓总印象宏伟、感人
情坟墓介绍远离尘嚣,长方形土堆,孤零零感人至深
世间最美的坟墓逼人的朴素
《外国散文》教案4
教学目的
一、了解中外散文虽在背景、句法、行文等方面都显著不同,但都具有抒写真实情感,表现对生活独特感受的特点。领会《世间最美的坟墓》寄寓在对墓地朴素美描绘中的对托尔斯泰伟大人生选择的赞美,领会《冬天之美》对乡村冬天之美的出色描绘中寄寓的作者的精神追求。
二、加深学生对朴素美、自然美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三、继续训练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概括这两篇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设想
这是两篇外国散文,既应注意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又应将其作为一股散文进行分析概括。
《世间最美的坟墓》从文中使用的对比手法入手(包括文章结尾部分与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坟墓的具体比较和前文叙述中没有句式的连续使用含有的对比)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独有特点,进而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如此朴素的坟墓却是俄国最宏伟、最感人的。分析托尔斯泰的选择及作者独到的认识中体现的价值观及审美观。
《冬天之美》在阅读中注意欣赏作品委婉亲切、如话家常的风格具有的感染力。通过对大都市和乡村冬天的对比及作者鲜明态度的概括,领会作者厌恶虚荣名利,向往朴实、安祥、宁静生活的理想。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种方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以其独特的人物传记和中短篇小说在欧美享有极高的声誉。1928年,茨威格的俄国之行参观了许多宏伟感人的景观,但他认为最宏伟、最感人的是托尔斯泰墓。
二、指导自读《世间最美的坟墓》。
①字词:
远离尘嚣:远离人世间的纷扰喧嚣。
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旧时比喻尊长照顾晚辈或祖宗保佑子孙。
②自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A.文中哪一个词能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特点?
答:朴素。
B.与其他伟人的墓相比托尔斯泰墓缺少哪些东西
答:没有:十字架、墓碑、墓志铭、名字
只有:小小长方形土丘、鲜花
没有:好奇(破坏宁静)
只有:敬意
C.筛选并概括作者对托尔斯泰墓的评价。
答:托尔斯泰墓是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中最宏伟、最感人的,它逼人的.朴素引人敬慕、感人至深。
D.仔细阅读第一节,解释作者为什么详细交代托尔斯泰墓地选择的原委。又为什么将托尔斯泰最终的决定称为更美好的启示?
答: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这样就把这座朴素的坟墓与托尔斯泰的追求、品格直接联系起来了。更美好的启示则暗示了这座坟墓对后人的影响,带给后人的剧烈震撼及深深思考。
③小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与其他伟人墓的对比,通过对参观者崇敬之情的具体描绘,写出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歌颂了托尔斯泰不重声名、追求朴素自然的高贵品格。在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歌颂中,也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最朴素的最动人。
三、作业: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朗读: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一段景物描写,并思考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提示:①在朗读中,注意体味作者语言的特点,体会景物描写中渗透的感情色彩。②结合文章主题考虑。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反衬出墓地的宁静。托尔斯泰墓周围的自然景物与其他墓地奢华装饰形成对比,更显示了坟墓的朴素。优美的自然景物也给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增添了温暖、优美的色彩,使读者不仅感受到严肃,更感受到美好、动人。)
②作者在第二节中已经清晰地写出了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为什么还要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墓来进行比较?
(提示:前文虽提到托尔斯墓与其他伟人墓不同,但较笼统,与这三人做具体的比较,才能给读者具体而深刻的印象。而且只有用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更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茨威格以满怀激情的语言描绘了最朴素而又最宏伟的托尔斯泰墓,也表达了自己对美的看法。乔治·桑在《冬天之美》中同样详尽描绘了乡村冬天的美景,是否也传达了作者的想法,表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乔治·桑是法国文学史上优秀的女作家之一,她创作的时代正是19世纪中期法国社会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激化,局面错综复杂的时期。而乔治·桑则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她的作品表达了作家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向往,她谴责社会的压迫与剥削,颂扬社会平等与正义。她的作品还具有一种特有的细腻抒情的诗意。
三、指导自读《冬天之美》。
①字词:
奢侈(shēchǐ):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
天伦之乐:骨肉团聚的欢乐。天伦:指父母、兄弟等天然的亲属关系。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滞留:停留不动。
悖谬(bèimiǜ)山:荒谬,不合道理。
盎然(dngrán):(生气)洋溢的样子。
休憩(xiūqì):休息
②自读课文,理清思路,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描述乡村冬天的美好。先铺垫,写大都市的臭气熏天,永无干燥,令人恶心;再写乡村空气清新,地面干爽,令人向往。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冬天的热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段)生动描绘了大自然冬天的美丽图画,着重描绘了自然界万物的生机盎然。
③阅读第一段找出几组对比,并体会对比的作用
A.乡村的冬天与城市的冬天
B.作者的鲜明态度:热爱、恶心
C.城市工人无可奈何与富翁们的自愿
D.作者向往的生活(火炉边的天伦之乐)与富翁们的追求(舞会、穿着、奢侈挥霍)
结论:我们的富翁们所过的人为的、悖谬的生活,违背大自然安排,结果毫无生气。(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引出主题。)
④朗读第二段,并指出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以及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
具体描绘了阳光、麦田、苔藓、常春藤、报春花、紫罗兰、孟加拉玫瑰、百灵鸟、白雪树梢的冰凌等。
在这一段开头作者由人们对冬天的想象毫无生机,引起对大自然冬天的描写,形成对比,收到强烈效果。
作者描写这些景物,主要从三方面入笔。一是从声音(美丽的鸟儿的喧闹)、颜色(麦田的碧绿,常春藤涂上的鲜红和金色)、光(阳光的灿烂)诸方面的展示冬天的明快色彩。二是从事物的动态和静态及动静结合上,不仅展示形态美,也显出盎然生机,激发人们的向往之情。三是从人物行动和心理状态来反映外物,以微妙的感受传情达意。
⑤据上述分析概括作者观点,分析其中反映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抓住文中他们在一年当中最不适于举行舞会的季节大自然在冬天邀请我们天伦之乐我们的富翁所过的违背大自然的安排,结果毫无生气等句子,概括作者观点,领略作者对乡村冬季景物的极力赞美,目的在于抒发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之情,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应有的和谐统一的关系。作者将乡村冬天描写得生机盎然、优美如画,表达了作者厌恶虚荣和名利,向往朴实、安祥、宁静生活的理想。
四、比较《世间最美的坟墓》与《冬天之美》两篇散文的语言特色。
两篇散文都是寓情于景的散文,借助于对景物的描绘抒写个人情感。两篇散文语言都体现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对景物的描绘中也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世间最美的坟墓》语言深挚动人,感情激烈浓厚。《冬天之美》则是娓娓而谈,如叙家常,亲切动人又极富诗意。《世间最美的坟墓》更多使用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自己印象、感受。《冬天之美》则把作者的理想、追求隐藏在对乡村冬天景物的描绘之中,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追求。
五、小结:
这是两篇优美的散文,特别宜于诵读,同学们应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语言之美,体会作者感情之真。更应该深入理解作者所赞美的朴素的品格自然、宁静、朴实的生活。
《外国散文》教案5
一、教学重点:
借助景物抒写对人、事、物的深切感悟。
二、教学方法:
以“赏读——悟道——应用”三环法指导学生品读《世间最美的坟墓》,以此引导学生自读《冬天之美》,触类旁通。
三、教学课时:
一节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4′):近代俄国文坛上,有三位叫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家,唐弢先生在《作家要铸炼语言》一文中,就提到过其中两位,有哪位同学知道?
[阿·康·托尔斯泰,1817-1875,俄国诗人、剧作家,有历史长篇小说《谢列勃里亚尼公爵》,历史剧三部典《伊凡雷帝之死》《沙皇费多尔》《沙皇鲍里斯》以及讽刺诗《波波夫的梦》等;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文学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阿·托尔斯泰,前苏联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三部曲《苦难的历程》(《两姊妹》《一九一八年》《阴暗的早晨》)和《彼得一世》等。]
其中,列夫·托尔斯泰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对欧洲和世界文学产生过巨大影响,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这位十九世后半期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曾以累累巨著、伟大思想哺育民众,他逝世后,是个啥样?
(二)口头作文(6′):让学生看书前插图《托尔斯泰墓》,并通过对画面的描述表达自己的感悟。
(三)赏读(15′):
1、欣赏:教师简评学生代表的口头作文之后,播放录音,让学生看图欣赏由著名播音员朗读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思考:这么简朴之墓,作者为什么说是世间最美的呢?
(托尔斯泰之墓极普通、极朴素,其所以美,是因为朴素坟墓里埋葬着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尽管他生前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精神财富,却淡泊名声,即使死后,也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无意让人凭吊,这正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
2、诵读:学生自由阅读《世间最美的坟墓》,划出描写坟墓的语句,思考:作者以什么笔法,在短短的八百来字之间充分地表现出了“最美”?
(四)悟道(10′):
学生讨论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小结:
1、以简洁的语言抒写朴素的坟墓,表达沉挚之情。
作者伫立墓前,萦思怀想,心灵震撼,但作者却没有铺彩摘文,而是以简短的篇幅、凝炼的词句白描景物,将自己为伟人普通之墓所受的感动以及对伟人的仰慕之情,全隐匿在平淡简洁的语言之后。这篇记游托尔斯泰坟墓的`抒情散文,平淡其外而激情其中,这样,艺术的表现与文章抒写的内涵形成完美的统一。
2、围绕中心意象层层拓展,步步加深。
文章落笔点题后,总体观照坟墓,呈露全文的中心意象,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之愿望,说明这朴素之墓正是托尔斯泰本人之愿。
第二段,作者围绕中心意象三次写墓。第一次作了一个类比,来进一步突出托尔斯泰及其坟墓的平凡普通,激起人们的情感。第二次描写自然景物反衬墓地宁静,更显坟墓之朴素,以伟人的英名与其普通的坟墓之间的反差,撞击人们的心灵,激荡起人们的无限敬意。结尾第三次重复中心意象,并用对比来反衬那伟人富丽之墓倒不如托尔斯泰之墓更震撼人心。
作者围绕中心意象四次反复从不同语义层面上不断展开,借游览抒发自己的崇敬之情,并告诉读者,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
纵览全文,文章围绕中心意象以简朴的行文逐层展开,不断凸现作者沉挚之情,以形式与内容、情与理的统一自然熨帖地抒写出了“最美”,因而深深地攫摄读者之心。
(五)应用:
1、课内(10′):
(1)把自己先前看图的口头作文与课文比较一下,想想文章在写法上给了我们什么启迪。
(2)听《冬天之美》的朗读录音,看看乔治·桑这位法国女作家又是如何表现乡村的冬天之美的。
2、课外:
(1)练笔:看幻灯片或书本插图:《野茫茫》《未名湖》,结合课文《内蒙访古》等,写一篇《草原之美》或《世间最美的湖泊》之类的散文。
(2)阅读:读《语文读本》之《漫步秦直道》《日月行色》《北海的早晨》这些写史、写人、写景散文以及祭文《祭炎帝文》、书信体散文《狱中书简》等,看看它们与《世间最美的坟墓》《冬天之美》这两篇抒情散文的写法有何异同。
【《外国散文》教案】相关文章:
外国散文说课稿11-25
高一语文外国散文说课稿11-19
《外国诗》教案07-28
我们与外国朋友教案03-23
外国民歌教案06-27
《散文》教案02-21
散文春雨教案11-03
散文《落叶》教案12-05
散文《落叶》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