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时间:2024-04-05 12:24:53 佩莹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美德”主题班会教案(精选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都参加过不少主题班会吧?主题班会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班集体成员的自我教育活动。那么问题来了,要如何准备一个主题班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美德”主题班会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美德”主题班会教案(精选5篇)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1

  一、活动主题: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美德

  二、活动目的:

  1、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

  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3、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

  三、活动时间:

  20xx年9月20日

  四、活动地点:

  三(2)班教室

  五、活动对象:

  三(2)班全体少先队员

  六、活动内容:

  1、观看优秀人物视频。

  2、诵读经典美文。

  3、队员畅谈活动收获。

  (二)教师准备

  1、深入学生,详细了解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开好队会做准备工作。

  2、确定主持人,拟写班会主持词

  3、国学视频

  (三)学生准备

  查找并学习经典诗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七、班会活动具体过程:

  (一)、导入

  主持人宣布活动目的、活动意义

  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国学底蕴深厚绵长!

  中国的国学,是华夏儿女继往开来、和谐发展的文化根基!

  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国学,去聆听华夏五千年的心声。

  甲:张良对老人的“尊敬”让我们佩服,可见诚信也很重要。

  乙:下面请次文业同学为大家讲“一诺千金”的故事。

  乙:听了这么多的故事,请大家跟着音乐,舒缓一下此时的心情,进入第二个环节:文学擂台赛。请同学们聆听《春江花月夜》、《满江红》的配乐朗诵。

  甲:此时,我是小记者,我想请问各位同学,从这首《满江红》爱国古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甲:说的真好,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能流利地背诵出这首爱国古诗,学习先人的爱国情怀,立志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乙:中国不仅是诗的国度,还是一个礼仪之邦。读了《论语》,才知道何为君子?读了《三字经》,才知道何为孝敬?读了《弟子规》,才知道何为圣人?

  下面有请第一组同学来读《三字经》,请第二组同学来读《论语》,请第三组同学来读《弟子规》,请第四组同学来读《道德经》。

  甲:同学们读得很响亮,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渗透着中华经典文化。我想请问:各位同学自己在学习经典诗文时有哪些收获?

  姜欣宜同学: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我们明白了“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的道理。

  田静钰同学:通过学习经典诗文,我们懂得了“余力学文,温良恭俭让”的做人准则。

  赵颖同学:通过学习经典诗文我们应该反思自己过去的表现。

  ……

  甲:最后请班主任做总结。

  班主任: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美德”主题班会开展的非常成功,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中的古诗词和美文,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基,希望大家继续畅游在经典美文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希望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地投入到诵读活动中,在活动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下面我宣布:三(2)中队“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美德”主题班会到此结束。下课。

  八、活动效果:

  本次主题队会活动在学生们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了,特别是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所呈现,比如回家再也没有顶撞父母的现象,家长们也反映孩子们比以前懂事多了;在学校生活中,科任教师也反映班里的孩子比以前知道感恩了,能主动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由此可见,看似平凡的小事,但在平凡中展示了本次少先队活动课内容的真谛,对学生起到了重要的教育指导作用。

  十、活动反思:

  知识是简单的事,心灵的塑造是最难的!把品德教育化为学生心灵内在的需要,经典可以做到这一点。经典虽然深奥难懂,但我们不必要求学生目前都能理解,只要记到脑子里,在成长过程中慢慢领悟自然就理解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帮助他们积累。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

  1、要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墙的一角。轮流值日,每天找一名同学把国学经典抄写在黑板的一角,让学生抬眼就可以看到,课间就可以背诵,确保每天汲取一点国学经典。

  2、要评选优秀家长。激励家长参与,对关心孩子经典诵读,与孩子共同背诵的家长,提出表扬,发“书香家庭”的奖状,激励一些起带头作用的孩子更加努力。

  3、班级经常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利用班会时间或语文实践活动课的时间,组织学生排练经典诵读的活动,通过男女生比赛、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孩子的兴趣。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2

  主题说明

  我们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同时也是建设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在学校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校园优良道德风尚的形成,对校园人际关系的团结、和谐与发展,学校整体发展凝聚力的加强,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活动目标

  认识并深入理解“仁义礼智信”;使“仁义礼智信”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内化为实际行动,让中华传统美德在新的形势下在生活中,在校园内,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

  前期准备

  1.多媒体

  2.文言字词的理解

  3.收集仁义礼智信的故事,并准备图片解释

  4.拍摄短片

  设计意图

  一、开场白: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大国。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开放的民族。

  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哺育着中华儿女。传统文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光照人间。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今天,我们不去讨论道德和知识谁更重要。但我相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识者。

  (主题充满浓浓书卷气息,不妨可以采用慢慢打开画卷的形式展现主题。类似奥运会开幕式的吧。)

  二、初识“仁义礼智信”

  根据形声字的特点,从拆字法中,感受每个字的意义。(最好能通过动漫演示拆字法的过程,跃动而缤纷的部首能赶走同学们对枯燥知识的无趣。也可以试着示例其中一个‘仁’的展示,大可把剩下的四个字让学生自行解决。)

  何谓仁?

  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三、形象理解“仁义礼智信”。

  听懂故事,连线匹配 (五个同学分别讲述一个预先准备好的故事。锻炼演讲能力,体现演讲水平,考查听悟收获。先叙述故事,每个字分别通过1个经典历史故事,配以极具中国特色的原创工笔绘画插图,突出介绍每个字的意义与其内在的深层含义,从而诠释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再请同学连线匹配。)

  仁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的照顾。

  备:《魏颗嫁庶母》、《楚庄王绝缨》、《苛政猛于虎》

  义

  《季扎还愿》。王子季扎在父王去世后主动把王位让给了大哥,并出使各国。在徐国与国王徐公结下友谊,季扎见徐公深爱自己的宝剑,心中默许出使回国时将剑赠与徐公。但季扎回来时,徐公竟已经去世了。季扎来到徐公安葬处,将宝剑摆放在墓前。

  备:《身在曹营心在汉》、《 赵氏孤儿》、《庞涓忘义害孙膑》

  礼

  《孔融让梨》。在孔融小的时候,叔叔曾经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让他把六个梨分给六个弟弟妹妹,但是必须还有一个梨在盘子里。聪明的.孔融想出了一个办法,圆满的把梨分了。

  备:《程门立雪》、《张良拜师》、《逾期赴约失大礼》

  智

  《诸葛恪得驴》。三国时,吴王孙权在宴会上用一头驴来取笑诸葛谨。在场的诸葛谨幼子诸葛恪机智聪明,不但解除了父亲的尴尬,还受到吴王的赏识。吴王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备:《聪明的孔融》、《曹冲的故事》、《郑人买履》

  信

  《明山宾卖牛》。明山宾是个出了名的老实人,因为家贫,不得不便宜卖掉家中的老牛,回家的路上,他又急急忙忙赶回追上买主,讲明牛曾得过"漏蹄病",已经治好了。围观的群众称赞明山宾。

  备:《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曾子杀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过渡:因为承载着美德,久远的故事也就永不封尘,甚至被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诵着。然而,回想我们的每一天,你的身边,我的班级,出现哪些不良的道德现象?

  四、指出错误,发表自己的意见。

  (预先摄制了一个短片,短片中记录了同学们在校园中的许多不良行为,请同学们在观看片子的过程中指出错误行为。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竞答方式,看哪组发现得快,指出的错误多。

  看片子的目的是,提醒大家注意,讲究美德应该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始,从遵守校纪校规开始,从小事开始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

  丢失了良知、道义、诚信、礼仪的现象,常常上演在我们身边 :

  随便插话;上课吃零食;同学间搞恶作剧;

  说谎;上完厕所不冲马桶;无休无止的上网打游戏;

  在学生会里经常散布风言风语,在背后给人下套;乱丢纸屑;

  颠倒是非,混淆美丑,撒谎骗人。

  盗版书籍、山寨产品层出不穷。

  假唱替身成为了家常便饭。

  闯红灯,堵盲人道

  好心扶起摔地的老人却反被咬作坏人。

  过渡:继承美德不需要唱高调,因为美德就处处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

  五、我为大家献一计:如何在校园内散发着“仁义礼智信”的气息?

  1、利用学校墙面、走廊、楼梯等,布置一些名言警句

  2、开展黑板报、手抄报、辩论赛等大力宣传美德。

  3、与人交际时,学会欣赏、鼓励、配合对方。

  六、结语:

  道德——是一种文明的体现。一个有道德的人,必定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只有人们的道德意识提高了,才能让社会变得跟美好。古往今来,“德”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品质,任何时代,只要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会使人产生无尽的力量,能够创造无尽的财富!

  其实,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很简单,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细想一想,多为他人考虑一点,道德就会伴随在你的身边。在校讲文明,在家孝父母。让“仁义礼智信”这些中华传统美德之花在我们的校园美丽绽放。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3

  教材说明:

  《千字文》是我国秀的一篇训蒙教材,用一千个汉字勾划出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长诗,也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

  教学目标:

  1、能熟读成诵,从而正确认读汉字。

  2、运用多种方法诵读,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韵律感,从而达到熟读成诵。

  3、读懂文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意,从而熏陶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教学策略:

  1、朗读教学法,以读促学,以读带学。

  2、合作探究法,学习小组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合作探究领会文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背诗导入:

  师:我们会背很多的唐诗。下面我们背诵几首名篇(慕剑青、蔡兴辉领诵)吟诵着如此美妙的古诗文,我们觉得这些古代的大诗人真是太有文采了。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你们想知道这些伟大的诗人小时候读什么书入门的.吗?《千字文》就是其中一本,板书《千字文》。

  2、简介《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国秀的一篇国学启蒙教材,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构思精巧、气势雄浑,条理贯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句句押韵,有条不紊的介绍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教育、人物掌故以及作人处事等方面的知识和道理,以及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其为“绝妙文章”。

  3、听故事:

  相传,梁武帝一生戎马倥偬,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由于当时没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起初,他令一位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各不相干的字,每纸一字,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杂乱难记。梁武帝寻思,若是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文章,岂不妙哉。于是,他召来自己最信赖的人物。周兴嗣接受任务回到家后,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思如泉涌,边吟边书,终将这一千字联串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这就是流传至今已1400多年的《千字文》。周兴嗣因出色地编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赞赏,提拔为佐撰国史。不过,据说周兴嗣因一夜成书,用脑过度,次日,已鬓发皆白。同学们肯定迫不及待想学习《千字文》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这本才子奇书的魅力吧!

  二、录音范读,学生倾听。

  三、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四、自由背诵

  五、总结:集体背诵。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4

  主要内容

  一、《论语》、《孟子》等选段的人文内涵

  二、儒、道家等学派思想文化的精华与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论语》、《孟子》等选段的人文内涵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难点:结合现实论述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对我们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语文课作为我们的母语教育贯穿于人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我们最熟悉的语言,可是大家真的学好了吗?当你的朋友在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你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安慰他;当你被某篇文章感动时,你却感慨为何自己就不能表达;当外国友人问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什么意思时,你却在偷偷查看“百度百科”。因此到了大学我们仍需学习语文,这节课我们一同诵读中国国学经典,领悟传统文化精髓。

  二、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

  (一)读一读:结合注释翻译熟读国学经典

  1.《论语》(选段);

  2.《孟子》(选段);

  3.《道德经》(选段);

  4.《庄子》(选段)。

  (二)议一议:结合儒、道家等学派的思想文化,说说自己对选文的理解

  1.儒家文化:“仁”是核心;

  2.道家文化:辩证思维;

  3.墨家文化:“兼爱”为核心;

  4.法家文化:核心思想“法”、“术”、“势”;

  5.兵家文化:战略与军事;

  6.阴阳家文化:阴阳五行学说。

  (三)看一看:观看《百家讲坛》,解读名家思想

  1.于丹教授讲孔子;

  2.易中天教授讲法家与道家。

  (四)比一比:选读《史记·商君列传》并讨论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对我们的启示

  1.分小组讨论并选一名代表阐述观点;

  2.诵读选文,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3.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

  (五)练一练:围绕P11-13的内容,写一写墨子“兼爱”思想主张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及意义。

  三、教学小结

  本次课按“读一读→议一议→看一看→比一比→练一练”的教学流程开展教学,利用多媒体讲授、影视播放的教学手段,采用诵读鉴赏、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诵读赏析国学经典选文,理解儒、道家等学术派别的思想文化;让学生能够论述古代圣贤的哲学理论对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启示。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资料1-4的古文;

  2.预习课本P14-26:项目二:影视作品欣赏。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和了解国学经典,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朗诵技巧。

  3、引导学生将传统美德融入日常生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二、教学准备

  1、国学经典选段,如《论语》、《弟子规》等。

  2、诵读音频资料,供学生模仿学习。

  3、黑板或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国学经典诵读的音频,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段音频诵读的是什么内容吗?它传达了哪些传统美德?

  2、诵读国学经典

  教师选取一段国学经典内容,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进行示范诵读。

  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的模仿。

  分组练习,学生之间相互纠正发音和诵读节奏。

  3、解读经典内涵

  教师讲解所选国学经典段落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

  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践行这些传统美德。

  4、分享与交流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

  教师点评,强调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5、总结与布置作业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美德的意义。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段国学经典进行诵读,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

  四、教学反思

  本次主题班会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博大精深。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学会了如何将传统美德融入日常生活。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在选择国学经典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保内容的适宜性。

  2、在诵读指导上,应注重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

  3、在解读经典内涵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如何践行传统美德。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美德”主题班会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03-29

文化传承冬至主题班会教案01-06

传承端午文化主题班会教案10-01

文化传承冬至主题班会教案12-22

传承端午文化主题班会教案07-13

传承孝道感恩父母主题班会教案02-09

国学经典主题班会活动方案06-20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04-03

诵读国学经典的作文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