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之舟优秀教案

时间:2024-10-28 22:06:16 诗琳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父爱之舟优秀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父爱之舟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父爱之舟优秀教案(通用6篇)

  父爱之舟优秀教案 1

  教学目标

  1、会认“栈、冤”等12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

  2、朗读课文,从课文中的具体描绘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3、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从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栈、冤”等12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通过具体事件初步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那慈祥的笑容,父母的爱是那亲切的话语,父母的爱是那热情的鼓励,父母的爱是那严格的要求。父母的爱表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可是,不论哪种形式,都让我们感到温暖,感到幸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父爱之舟》这课,去感受文中那浓浓的父爱吧。

  板书:父爱之舟

  二、读文识字。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3、交流汇报: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的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蚕、茧、掀、席、庙、屑”等课后生字以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以自由举手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4、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感动的理由。

  (3)读一读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5、小组活动。

  小组成员带感情朗读课文,评出朗读较好的同学推荐给大家。

  三、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哪些事。

  2、从这些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3、画出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生总结汇报

  本文先回忆了过去:父亲送“我”报考学校和上学,见“我”晚上在旅馆被臭虫咬,父亲心疼的样子。

  在庙会中,父亲带“我”去逛庙会,给“我”买豆腐脑,可是自己却舍不得吃,后来还给“我”做万花筒。

  父亲在雨雪天气背“我”上学。

  为了供“我”读书,家里筹钱,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借船送“我”。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课文分了几个场景进行描述?哪个场景让你感动?

  (梦中出现了父母深夜喂蚕,父亲带“我”住旅店;父亲带“我”去庙会让“我”吃豆腐脑及为“我”做万花筒;父亲雨雪天送“我”上学;鹅山高小为“我”铺床;无锡师范送考;无锡师范送“我”去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

  这些场景都显示出父亲对儿子博大的爱。

  2、分小组讨论,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

  生总结,汇报

  第一部分(1)以梦境开始,引入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9)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

  第三部分(10)以梦结尾,首尾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五、布置作业

  1、背写课文的生字。

  2、继续阅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中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从课文中的具体描绘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

  3、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品读感悟,体会父爱。

  1、课文出现了五个场景,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场景。

  板书:第一个场景

  找出描写父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父亲的情感。

  生总结、汇报

  “心疼极了”体现出父亲对“我”的深切的关爱;“父亲动心了”说明在明知道自己非常贫苦的情况下,还打算为孩子换房间,体现出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

  师:我们只体会了父亲对孩子的爱,那么,这段文字里有没有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呢?

  生总结、汇报

  “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不肯再加钱换房子”表现出“我”对父亲艰难的体谅,也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

  2、品读第二个场景。

  (1)作者详细描写庙会盛况的目的是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生总结、汇报

  详细描写庙会的盛况,尤其详细描写各种小吃,表达出当时“我”想吃的愿望。“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做万花筒”更能体现出父亲的爱。

  (3)从哪些地方看出儿子对父亲的爱?

  “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说明“我”非常体谅父亲,也非常爱父亲。

  板书:第二个场景

  3、品读第三个场景。

  详细阅读“雨雪天送我去上学”,从中我们感受到什么?

  生总结,汇报

  是父爱给儿子撑起了一片天,是父爱让恶劣的环境变得温暖。

  板书:第三个场景

  4、品读第四个场景。

  读“无锡师范送考”这个场景的描写,体会作者沉痛的心情。

  板书:第四个场景

  5、品读第五个场景。

  哪件小事体现了父爱?

  生总结,汇报

  送“我”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

  板书:第五个场景

  三、感受写法。

  对文章的写法,你有什么见解?

  总结:这篇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这些琐碎的小事中,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同时也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和感激。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

  板书:以小见大。

  四、激情升华,拓展延伸

  从父亲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深沉的父爱。从儿子身上,我们也感受到了爱和感激。你对父母的感情是否也是这样?是否也是互相的?写下来吧。

  五、作业布置。

  1、找出文中那些描写父亲对儿子的爱的句子。

  2、仿照这种写法,也写一写父亲对自己的爱。

  父爱之舟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认识“茧、栈”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会写“渔船、报考”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3、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抓重点词句,研读“我”梦中的种种场景,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学习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

  2、通过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体会文中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培养学生知恩、感恩的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画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吴冠中的绘画作品,学生欣赏。

  2、你发现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小船、水道、房子……)请你给这组画取个合适的名字。(江南水乡)

  3、介绍作者吴冠中。

  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1919年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黄山松》等。

  4、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散文《父爱之舟》,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欣赏作者的绘画作品既让学生放松了心情,又知道了作者是画家,再引导学生结合画的内容命名,进行语言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交流预学,检查字词

  1、借助预学单,小组分享重点字词。

  2、指导书写:考、疼、席、暑四个生字。

  3、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渔船报考教训心疼席子庙会彩排糖果抽象

  启迪毕业寄宿师范路费轮换领略意境磨灭

  4、出示句子,朗读体会。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不大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醒来,枕边一片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场景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画面?试着给它们起个小标题。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卖茧子;住客栈;送“我”考学;看庙会;背“我”上学;铺床被;在船里食宿;缝补棉被。

  3、这一个个画面,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活动,这就是——场景。总结概括场景的方法。

  阅读相关段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整段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设计意图:阅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本文描写的场景,通过起小标题,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四、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整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全班交流。

  开头写“是昨夜梦中的经历”,结尾写“醒来,枕边一片湿”,这样写属于首尾呼应;本文是按照倒叙的方法叙述的。

  3、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小组内讨论,概括段意。

  4、学生汇报交流。

  第一部分(1)以梦境开始,引入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9)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

  第三部分(10)以梦结尾,首尾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5、作者为什么要以梦境的形式回忆往事。

  这些场景能进入梦乡,说明这些往事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样的写法更容易表现父爱的真挚和深沉,能更好地表达主题,也更容易组织情节。

  设计意图:从整体把握课文,明确课文的表达顺序,梳理文章结构,为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深切的父爱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新词。

  2、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在“我”的梦境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

  设计意图:复习回顾,唤醒学生记忆,把握课文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聚焦场景,体会父爱

  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两三处印象深刻的场景,把感触最深的语句画出来,并做简单批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学生印象深刻的场景可能是两年一度的庙会、小渔船上、背“我”上学、送“我”入学的场景。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重点交流以下三个场景,其余场景的体会依据学情简要处理。

  (一)置身庙会中的场景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学生结合文中语句谈理解。

  2、教师相机补充当时的社会背景材料。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地区,丰年都吃不饱饭,穿不暖衣,荒年就得卖儿卖女。中原地区多次爆发大饥荒,饿死的人不计其数,逃荒的农民上百万。

  3、学生结合资料谈理解。

  教师相机采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小冠中,爸爸带你参加两年一度的庙会,你是什么感受?

  预设:学生可能谈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去庙会,对“我”来说是十分新奇和激动的,以及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4、朗读中感受父爱。

  小冠中们,你们能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吗?读出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地方。随机提问:通过朗读想表达什么?听朗读听出了什么?

  (二)凑钱上学的场景

  1、学生自读,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爱?

  预设:学生比较容易结合“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替我铺好床”等句子体会父爱。在交流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家里粜稻、卖猪……”以及“平时节省到极点”等词句来感受。

  2、相机出示家庭背景材料。

  吴冠中是家中长子。母亲生过九个孩子,成群的兄弟姐妹日渐长大,生活越来越困难。母亲常年患病,要不断服汤药。父亲不仅要上班,还要种田、养桑贴补家用。

  3、结合资料,说说自己有什么新的感受?

  预设:学生可以感受到读鹅山高小要凑一笔不少的钱,对于小冠中这样的家庭太难了,但父亲却愿意克服一切困难,凑钱花到“我”身上,父亲的爱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4、交流理解“新滋味”,解决学生认知难点。

  为什么“我”感到“十分心酸”?“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指的是什么?

  5、这是“我”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也是“我”逐渐成熟的标志,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三)低头缝补的`场景

  1、聚焦“永难磨灭的背影”谈感受。

  课件出示: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

  (1)看着父亲的背景,小冠中会想到什么?相机出示前文情境图。

  预设:父亲太辛苦了!您快休息一会儿吧!我一定好好学习!万花筒那千变万化的图案包含您多少爱啊!

  (2)为什么船舱里的背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呢?

  预设:学生可以结合原文、朱自清的《背影》等谈理解,感受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

  2、讨论能否画出“载着父爱的小船”。

  课件出示: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1)小组讨论:你们觉得作者能画出这只小船来吗?为什么?

  预设:答案是开放的,讲出理由即可。比如:能画出,文章中出现了多处描写小舟的场景;不能,小舟载着多少父爱呢,是画不出来的……

  (2)再次出示吴冠中的绘画作品,你有什么新的感悟?

  预设:一弯小船承载了吴冠中先生太多的童年记忆。可以说,他对父亲的依恋便是从这一条小小的船牵萦开去的。

  设计意图:以学生印象深刻的场景组织交流,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补充必要的资料,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在疑难处交流解惑,在关键处深层感悟,体会细节中蕴含的深情,发展学生语言,激活学生思维。

  三、揭示写法,迁移运用

  1、结合小冠中梦中的这些场景,思考父亲为“我”做的这些事算不算大?为什么?

  2、既然父亲为“我”做的这些都是小事,为什么却让“我”永生难忘呢?

  课件再次复现两份补充资料,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家庭状况以及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谈体会。

  3、揭示文章的写法,迁移运用。

  (1)小结写法:这篇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这些琐碎的小事中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这种写法叫作“以小见大”。

  (2)小贴士:一是所选素材小事件、小片段、小镜头和生活细节等必须是最典型、最能突出主题的;二是要找准小中的大,挖掘其蕴含的深刻意义。

  (3)小练笔:请同学们试着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描写母亲的一个片断。

  (学生完成练笔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中逐步体会“以小见大”这一写法对刻画人物和表达主题的作用,并尝试运用这种写法进行练笔,将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巩固内化。

  四、拓展材料,升华情感

  1、理解课题“父爱之舟”。

  作者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呢?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2、拓展阅读诗歌《孩子啊,我是多么爱你》。

  全篇文章1500余字,却不见一处对父亲的语言描写。冰心老人说父亲的爱如果说出来,那就不叫父爱了。但是想听听父亲内心的声音吗?

  教师配乐朗诵:《孩子啊,我是多么爱你》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体验,提升学生的认识。

  父爱之舟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读“茧、栈、冤、枉”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疼、席”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渔船、报考、教训、心疼”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概括“我”在梦中回忆的种.种场景,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3.研读重点句子,正确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概括作者在梦中出现的种种场景,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2.研读重点句子,正确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

  设计理念:

  阅读理解。本文所写的内容看似零碎,其实结构严谨。全篇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照应,开合自如。文章以“小船”为明线,以“父爱的深沉、伟大”为暗线,将零碎的场景串联起来,寓厚重的父爱和真挚的父子之情于各个场景之中。教学时,先要熟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出课文叙述的场景,为下一步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感受蕴含的情感打好基础。接下来就是细致研读重点句子,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体会文中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

  表达运用。 本文所选择的材料都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事,而这些平凡的小事恰恰更能体现父爱的深沉和伟大,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时,最苦恼的事情就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本文在选材上就给同学们的写作选材提供了典范。学习本文时,就要让同学们进行课堂练笔,学习从生活中选材,选择平凡的小事,从小事中挖掘大主题。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歌曲《父亲》。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字典里只有坚强,他的骨子里只有脊梁,他的眼神里透着严肃,他的臂膀厚实得像堵墙,他有一个伟大的名字——父亲。无论我们做什么,父亲都会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们,父亲用厚实的臂膀支撑着整个家庭,父亲用亲情温暖着孩子的心灵。人生中很多东西,不可能永远存在,但是父亲给我们的爱却是永恒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吴冠中的《父爱之舟》,去感受那深沉、真挚且永恒的父爱吧!

  齐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知道的?

  二、检查预习,了解顺序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课前我们进行了整读和预习,生字和生词的学习中同学们还有什么想和大家交流?易错字,理解词语。

  2.读文时,大家关注到开头和结尾了吗?灯片出示,齐读,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倒叙、时间顺序)板书

  3.读文时,你有什么感受?(淡淡的忧伤)

  父亲已经去世了,对父亲的点滴回忆只能在梦中出现,想来悲伤至极,泪流满面,所以全文充斥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三、初读课文,理清场景

  1.(课件出示)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梦中回忆了哪些场景?概括大意。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总结,使概括更准确。

  回忆的场景有:父母夜里喂蚕、卖茧;花钱住旅店,教训深刻;赶庙会;读初小时,父亲背“我”去上学;父亲送“我”去鹅山高小上学;父亲送“我”去报考无锡师范;父亲送“我”去无锡师范上学。

  交流概括场景的方法。 小结:阅读相关段落,抓住关键句,联系整段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关注时间、地点。

  3.从这些场景中,你发现了什么?

  前三个是生活点滴,之后是支持读书,有详有略,相同的是饱含父爱。这些场景能进入梦乡,说明这些往事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样的写法更容易表现父爱的真挚和深沉,能更好地表达主题,也更容易组织情节。

  四、细读品悟,感受父爱。

  1.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让作者印象最深的第三个场景。指明读,闭眼边听边想象画面,最打动你的是哪里?

  2.指名回答,灯片出示,庙会热闹场景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对比、热闹、偏僻;凉粽子、热豆腐脑、太委屈)

  3.再读课文,选择让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文中的哪个场景最感人呢?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畅所欲言,教师适时播放相关的课件,并适当选择1~2个场景加以精讲。

  示例1:“‘我’和父亲住旅店”这个场景最感人,虽然父亲用钱极为节省,但在旅馆住宿时,他看到我身上被臭虫咬的大红疙瘩,却心疼得同意加钱换房间,这样相互映衬,父亲对儿子的疼爱跃然纸上。示例2:“逛庙会”这个场景很感人,盛大的庙会中人山人海,各式各样的小吃和玩具多馋人呀!可是,作者逛庙会,只能饱眼福,不能买东西(仅仅喝了一碗豆腐脑)……回来后,父亲给“我”做了一个万花筒,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而这些小事却给童年的“我”带来莫大的幸福,这也更能表现出父爱的真挚。示例3:“父亲背‘我’去上学”这个场景最感人,因为这个场景表现了父亲对“我”寄予的期望,他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知识,长出息。示例4:“父亲摇船送‘我’到无锡上学”的场景很感人,因为这个场景写了父亲为“我”缝补被子的细节,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对“我”的关爱,更深刻地领悟到父亲的伟大。

  4.深沉的父爱就蕴含在这一个个场景和细节中,让作者记忆深刻,永难磨灭,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加深厚。甚至多年后,父亲仍频来入梦。所以在梦的最后,吴冠中说:“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至此点明题目,文章的主旨也得以揭示。从中,你体会到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情感?

  板书难忘的爱和深切的怀念

  5. 本文写了许多父亲爱孩子的场景,在描述过程中,作者多次提到的一种东西是什么?(小船)为什么要多次写到它呢?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

  小结“父爱之舟”表面上指姑爹的小船,实际上指父亲的爱,以小舟比喻父爱,非常贴切,化抽象为具体。在作者的人生道路上,父爱载着他度过艰难的岁月,到达理想的彼岸。“父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父亲总是以此舟送“我”读书、考学,此舟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联起全文内容。 “父爱之舟”情感内涵丰富,以此为题,既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五、学习写法,拓展运用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说一说如何才能使场景描写更感人吗?

  学生讲述,教师总结。

  选材要真实;要以小见大;要运用一些手法,如相互映衬等;要有细节描写。

  2.学习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生自由发言,感受父爱的深沉和伟大,激发感恩之情。用手中的笔,写一个你与父亲相处的场景。完成小练笔。

  父爱之舟优秀教案 4

  【教材解析】

  《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的父亲已经去世,对他深深的思念只能依托于梦中相见。课文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描写了作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父亲对儿子殷切的期望和无微不至的爱都蕴含在一个个场景和细节中,令作者记忆深刻,永难磨灭,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对父亲的爱和思念愈加浓厚,即使多年以后,父亲仍频来入梦。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

  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全都藏在记忆里的一个个场景中,而这些场景又与作者的梦境交织在一起。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真正走进那些饱含着浓浓父爱以及作者的思念之情的场景,充分地读,联系生活想想画面,以感悟场景描写对表达情感和烘托人物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茧、栈”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3个字,会写“渔船、报考”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3.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4.背诵课文,积累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2.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搜集作者吴冠中的资料,了解他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茧、栈”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3个字,会写“渔船、报考”等19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自读课文,能初步概括出“我”梦中回忆的种种场景。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课件播放歌曲《父亲》,师激情谈话:如果说母爱是水,那么父爱就是山;如果说母爱是温暖的春风,那么父爱就是火热的太阳。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从梁晓声的文字里感受到了“慈母情深”,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吴冠中去体会那深沉的父爱。

  2.揭示课题:父爱之舟。

  3.读题质疑:从课题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有什么想问的?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课件出示: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中国画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等。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理解的字词标上记号。

  3.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

  恍恍惚惚

  客栈

  高跷

  出嫁

  冤枉

  嘲笑

  枕边

  缴学费

  蚕茧

  煮饭

  报考

  启迪

  偏僻

  纸屑

  (1)多种形式检查认读情况。(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齐读)

  (2)师提示重点:“栈”不读jiàn,应读zhàn;“缴”不要读成jiāo,应读jiǎo;“嘲笑”的“嘲”不能读成cáo,应读cháo;“屑”不要读成xiāo;“冤枉”的“枉”应读成轻声。

  (3)指导书写生字,提示“考、屑”两个字的写法。

  (4)检查初读情况:抽读、轮读,多种形式读,互相纠正,及时评价。

  4.默读课文,画出让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1)小组讨论。

  (2)指名交流。

  预设:父亲养蚕卖茧给“我”买枇杷;住客栈心疼“我”被虫咬,要加钱换房;逛庙会时,给“我”买豆腐脑自己却不吃;给“我”做万花筒;雨雪天背“我”上学;凑钱给“我”缴学费,送“我”上学,给“我”铺床;送“我”报考师范学校;夜里为“我”缝补棉被。

  5.引导梳理文章结构:开头写“我”刚从梦中醒来;中间具体写父爱的点点滴滴;结尾再次写梦醒,照应开头。

  【设计意图】检查字词环节出示了两行词语,第一行是读音易错的,第二行是字形易错的。梳理场景和文章的结构,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板块三

  品读感悟,体会父爱

  1.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边读边想:文中哪个场景最打动你?在旁边批注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

  (1)预设一:(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

  ①读:齐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这写的是什么场景?(父母半夜添桑叶,父亲给“我”买枇杷)

  ②画:边读边圈出文中体现父亲特点的词句,重点读一读。

  ③议:同学之间议一议:你从文中读出了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

  预设:读出了父母的艰辛和劳累,读出了父亲对“我”的疼爱。从“在半夜起来”“每年”等词语中能体现出来。

  ④再读:再一次有感情地读这一段话,读出生活的艰辛和父亲对“我”的爱。

  ⑤归纳学法:读——画——议——再读。根据这种学法学习其他的场景。

  (2)预设二:父亲送“我”上学,住客栈时心疼“我”被虫咬,要加钱给“我”换好房间。

  ①读: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父亲生活节俭的词句。

  ②思:父亲那么节俭,为什么愿意加钱给“我”换好房间?

  ③议:“我”却不肯换,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④再读:带着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儿子对父亲的敬重和体贴,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话。

  (3)预设三:逛庙会,买热豆腐脑,做万花筒。

  ①读:师生接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②说: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街市。

  ③议:小组讨论一下,你从文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预设:“我”家境贫困,尽管街上吃的应有尽有,“我们”却只能吃凉粽子;父亲舍不得“我”受委屈,给“我”买热豆腐脑,但自己舍不得吃;没钱买玩具,父亲就亲手做万花筒。“我”懂事,体贴父亲,哪怕很馋也不忍心叫父亲买东西。

  ④想象:一个大男人做万花筒,可能会出现哪些困难?再次谈自己的感受。

  3.师小结:这三个自然段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小细节,父亲浓浓的爱就在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只要用心去体会,就能感受到他们父子之间的爱。

  板块四

  积累背诵,读中学写

  1.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回忆了作者梦中出现的几个难忘的场景,用“读场景,品细节,悟深情”的方法学习了课文的前三个场景,感受到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对作者的爱。下节课我们将顺着作者的文思与情思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搜集颂扬父母之爱的名句或诗歌,读一读,背一背,并抄录下来。

  (2)回忆你的父亲关爱你的一个场景,将具体的细节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对文章描写的场景有个大致的了解,帮助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品味文中印象深刻的场景,体会深切的父爱。

  2.理解课题和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场景对比。

  (1)回顾场景: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作者在梦境里出现的几个重要场景,说一说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与上节课自己写的场景对比,说一说:谁写的更感人?为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打动你的场景。

  语文要素

  板块二

  聚焦场景,体悟父爱

  1.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第5~9自然段,说说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勾画出最打动你的细节,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

  (1)预设一:雨雪天,父亲背“我”上学。

  ①读场景,找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

  ②交流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③联系生活实际,你们的父母亲是怎样接送你们上下学的?你们有什么感受?

  (2)预设二:父亲为“我”凑学费,铺床铺。

  ①读课文,想一想:父亲为了凑钱还可能做了哪些事?

  ②同桌讨论:“我”为什么哭了?为什么说这次哭与以往的哭不一样?(这次的哭是心酸的哭,为父母的'艰辛而心酸,为家里的贫困而担忧,为父母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仍无私地爱“我”而感动,为不能为家庭分忧而愧疚,还有可能为第一次远离父母而害怕……)

  ③教师带读:教师读句子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深刻感受父爱。

  (3)预设三:父亲送“我”报考无锡师范。

  ①提问:“我”的求学经历是怎样的?(初小——鹅山高小——无锡师范)

  ②引导:夜晚行船在江上,可以用哪些诗句来形容?

  预设: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③思考:“我”当时是去报考师范,这些诗这些美景应该都能脱口而出,为什么“我”不能领略到这些诗画意境?(联系课文内容可知,“我”当时家里条件那么差,可以说是倾尽所有送“我”报考,如果没考上,便是愧对了全家人的希望。“我”压力很大,很紧张,所以根本没心情去领略那些诗画意境。)

  ④齐读第8自然段,再次感受家人对“我”的关心和“我”的心情。

  (4)预设四:父亲为“我”缝棉被。

  ①背诵:全班一齐背诵《游子吟》。

  ②思考:针线活一般是母亲的事,但因为“我”的母亲长期卧病,所以由父亲帮“我”缝补棉被。想象一下:粗手粗脚的父亲做这样的事可能会怎么样?

  ③对比:穿插朱自清的《背影》片段,对比朗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④讨论:这一段写法跟前面的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虚实结合,更突出对父爱的深刻印象;叙述与抒情相结合,让父爱的分量更加沉重,也让自己内心的感动表达得更真切。

  3.回顾全文:全文一共几次写到姑爹的小渔船?为什么要一次次写摇船、在船上做饭?(全文一共四次写到小渔船。因为“我”报考和上学总是离不开小渔船,父亲在船上摇橹、做饭、缝补棉被,这一切都是为了省吃俭用供“我”上学,这也是父亲对“我”的支持和期望。)

  4.品读结尾:作者为什么要以梦境的形式来回忆往事?结尾与哪里相照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些事在“我”脑海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样写更能突出父爱的深沉与真挚。结尾与第1自然段相照应,都是写梦醒。这样首尾呼应,让父爱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5.课文中的哪一部分最打动你?请再仔细读一读那一部分,深刻体会作者的心情。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再通过小组讨论学习,最后自己独立学习,这样循序渐进,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块三

  总结巩固,对比阅读

  1.回顾全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解。(父亲总是借用姑爹的小渔船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和上学。小舟表面上指小渔船,实际上指父爱。这只小船承载着父亲对“我”的期望和深沉的爱,它是人生之舟、希望之舟、爱之舟,载着“我”不断走向理想的彼岸。同时这个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也承载着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和敬爱之情。)

  2.将《父爱之舟》与《慈母情深》对比,找出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1)不同点:《慈母情深》围绕一件事(“我”找母亲要钱买书)来写,中间着重抓住了母亲工作环境的场景描写和母亲的神态、动作等描写,来突出母亲工作的艰辛和对“我”读书的支持。

  《父爱之舟》描写了作者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倾注着父亲对“我”的爱。

  (2)相同点:这两篇文章的写法有所不同,但都讲述了尽管生活艰辛,父母仍无私地支持孩子读书的故事,表现了深深的父母之爱。

  3.课后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比较吴冠中和朱自清表现父爱的方式。

  【设计意图】写作有法,但无定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同一个主题。通过《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两篇文章的学习,再对比写法,对学习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分析这两篇文章的异同点,能启发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为自己的写作主题服务。

  板块四

  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1.联系生活实际,讲一讲自己亲身感受到父母之爱的小故事。

  2.选取自己生活中最感人的父母之爱的小故事,饱含深情地写下来,然后给父母看,交流看法。

  【设计意图】读写训练连接顺畅,既检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写文章要抓住生活中真实的场景,捕捉细节,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才能打动人的技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父爱之舟》这篇回忆性散文不是以斐然的文采见长,而是以情取胜,平白如话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父子之情,细细咀嚼,别有一番滋味,令人感动不已。教完本课,我觉得有这几点成功之处:

  1.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保证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全篇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再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圆合。往事潜入梦中,说明往事难忘,更深刻地表现出父爱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记难以磨灭。教师引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体验感悟;学生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也感悟到了作者对父亲的那份敬重。

  2.品词酌句,深情感激。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父亲的慈祥与善良、伟大与无私,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体会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与怀念之情。

  父爱之舟优秀教案 5

  文本分析:

  这篇散文描写了作家贾平凹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把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作为教学重点。在学生读顺读熟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表达的作家对生活、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进而联系实际体会对美好的事物的发现都源于生活,源于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悄、累、袅”等8个生字(包括2个多音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4、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童年》,引导学生感悟童年的美好,引出本文内容。

  导语: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唱出了我们内心的欢悦;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我们人生的斑斓!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乐园,她记载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闪烁着童心孕育的梦幻之光。这节课上,就让我们睁大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当代著名文学家贾平凹的童年乐园,和他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去感受他那颗纯洁的童心,去追寻月亮的足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明确:“月迹”是文章记叙的核心,作者就是通过追寻“月迹”来寄托种。种思绪的。紧紧抓住“月迹”理解课文,会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生,陕西丹凤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作品曾多次获文学大奖,代表作有《秦腔》《高兴》《商州》《浮躁》等。

  2、自读课文,注意读出停顿和人物语气,圈画出生字新词。

  3、教师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没声儿

  (2)理解重点词语。

  [累累]接连成串的样子。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袅袅]指烟雾缭绕升腾,也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嫉妒]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

  4、寻找月迹:在文中找出有关揭示“月迹”的位置的句子。

  预设:紧扣文章题目,寻找相关语句是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勾画,同桌讨论,依据这些语句,学生就能大概了解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问题: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2)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2、细读课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作者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地方的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穿衣镜上(第2自然段)→院子里(第3自然段)→小河里(第21自然段)→眼睛里(第23自然段)。

  镜中月:白道儿→半圆→满盈→没了月形惊喜→紧张→失望

  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月色面面相觑→羡慕→嫉妒→高兴

  水中月:银光、多兴奋

  眼中月:小小的、多满足

  (2)作者一会儿写这里,一会儿写那里,又是屋内又是屋外,还写到了小河边,文章是不是显得很乱呢?为什么?

  明确:不乱。本文记叙的是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地点的变换比较频繁,作者巧妙地用奶奶的话作引领,使地点的转移显得很自然,不仅不显得杂乱,反而充满情趣。

  3、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写月迹,为什么要写镜子、院子、小河,而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化虚为实。写月迹,就怕写得太空灵,作者很巧妙地避过了这一点。镜中月、院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凭借穿衣镜、院子、河水、眼睛这一个又一个实体,空灵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现出了实实在在的痕迹,也写出了孩子们起伏变化的心情。

  (2)第2自然段写月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拟人。符合儿童的心理,体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3)“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它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

  (4)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这句话。

  明确:通过寻月,孩子们清楚地认识到月亮、天空及未来的一切都是属于他们的。这句话体现出了孩子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也说明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因为希望是我们奋斗过程中的力量源泉。这也正是作者通过神奇、大胆的想象而揭示出的深刻的哲理。

  (5)在文中,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在本文中,“奶奶”这个人物是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奶奶”的身影贯穿文章的始末。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分析人物语言的角度来感悟“奶奶”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明确:奶奶是一个童心未泯,对生活充满爱的人。她了解、爱护并有意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引导孩子发现、感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4、总结全文。

  (1)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明确:文章的标题“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2)回顾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明确: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子在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从中体会到奇妙、美好的情趣,表现了孩子们奇特敏锐的想象。作者借此表达了要培养孩子发现美、追求美的高尚情趣。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在我们生活的广阔空间里有着数不清的美好事物,只要用心寻找、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永恒的,对于文中的孩子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在学习这篇美文的过程中,同学们也都积极表现自己美好的一面。无论是在课前的预习、课堂上的朗读课文,还是在合作学习等方面,大家表现得都很不错,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1、小练笔:用一段话描写出你观察到的夜景。

  提示:可以以一个景物(如月亮或星星)作为描写的主体,然后兼顾写其他景物。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朗读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师:课文写了“镜中月”“院中月”“水中月”“眼中月”,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在你最喜欢的段落、句子、词语上做好圈点勾画,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体验,谈谈欣赏的原因。

  师: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第3自然段中的“满满的”写月亮的满圆,“玉玉的、银银的”写月光的洁白,“粗粗的”写桂树的粗壮,“疏疏的”写枝叶的稀疏,“累累的”写花朵繁多。叠词的运用充满童趣,请同学们注意积累。

  生:第2自然段中“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写活了。

  师:这个想象也很奇特,把月亮的情态写得很有韵味。

  生:我补充一点。这一段中“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一句还照应了前文。

  师:照应了前面的什么呢?

  生:照应了前面的“盼着月亮”。

  师:对。

  生:我品读的也是第2自然段。我把“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改为“深情地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这就把月亮比作一个美女,她偷偷地溜到“我”的院里,拟人修辞手法很传神。

  师:这位同学的品析也很传神,有创意。

  生:第2自然段中的“爬”字把月亮拟人化;“失望”一词写出作者对月亮依恋的感情。

  生:我发现本文的对话很有特点。如奶奶的一句“月亮进来了”就把读者的视线引到了月亮上;课文第4~7自然段不仅起到过渡的作用,而且表现出了孩子们好奇的心情;第19自然段中奶奶的一句话结束了争执,也将孩子们引到更远处去寻月;文中,奶奶的话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全班热烈鼓掌。)

  师:太妙了。老师还没有发现这一点——奶奶的话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这位同学也是一位发现美的人。

  生:第24自然段是本文的寓意所在。这月亮象征了人们追求的美好事物,只要我们勇敢、执着地追求,美好的事物就在我们心中了,“那无边无际的天空”才属于我们。(全班鼓掌。)

  师:同学们的发言精彩纷呈。刚才这位同学实际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的确如此——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美,追求美,美就属于我们每个人。

  师:上面同学们对课文优美的词句品味细腻独特,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

  生:因为月亮就是一个美好的目标,告诉我们要勇于追求这个目标。

  生:作者想要记录月亮留给他们的美好的东西。

  生: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师:是啊,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变化的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作者通过记叙寻月的过程,描绘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就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美好事物。

  赏析:《月迹》是一篇精美的文章,其精美之处体现在文章的语言中。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品味文章语言的环节上做得很好,既有抛砖引玉的启发,又有精彩点评的肯定,还有深入总结的提升。在整个课堂中,学生品味细腻,思考独到,探究得当,回答问题积极主动,想必他们的收获也是颇多的。

  本文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为了避免让学生读得支离破碎,不能体会其中的美妙,我就思考编者的意图,他们是想让学生提升文学修养,在读中领悟作者的美好情感,在读中明白只要我们有了美好的情感就会去发现美好的生活的道理。于是教学中,我就带领学生读课文,由分自然段读,到小组合作读、默读,一边读一边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把我想到的能读的方法都用上了。一节课下来,学生终于把课文读通了,可是情感的表达还是不够。怎么办呢?于是我从杂志上找到了一篇描写作者童年生活的文章,在授课前也读给同学们听了。在我的带动下,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感来读文章,分析文章,效果的确很好。

  父爱之舟优秀教案 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3、领悟作者描写朱丹外貌语句的作用。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回顾内容,梳理问题,引入文本探究

  二、关注对话,引入资料,了解放弃原因

  三、想象画面,品味笛声,体会爱国之情

  四、品读外貌,感悟梅花,丰满人物形象

  【教学主要环节和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回顾内容,梳理问题,引入文本探究

  (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木笛》,(板书课题)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针对朱丹“放弃终试”“破格录取”进行质疑:

  面对“放弃终试”“破格录取”你有什么疑问吗?

  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大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阅读期待。】

  第二个环节:关注对话,引入资料,了解放弃原因

  (一)、关注对话,初步感知

  1、浏览课文,看看朱丹是在什么情况下放弃了考试?为什么放弃?

  教师引导过渡:你是通过朱丹和大师的对话读懂的,让我们都来读读朱丹和大师的对话。

  边读边思考,从这部分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到“没有忘记”,

  追问学生朱丹没有忘记什么?(南京大屠杀遇难同环保纪念日)

  (二)、引入资料,震撼心灵

  1、有关南京大屠杀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2、教师引入资料:

  师述:1937年12月23日,日军攻占南京,日寇的刺刀疯狂地刺杀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日军的枪弹疯狂地扫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多少无辜的南京市民被焚烧、活埋、水溺……多少父母失去了孩子,多少孩子变成了孤儿,原本美丽繁华的南京城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30多万人惨遭杀害!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

  引读:同学们,读一读这串带血的数字吧。(齐读)

  这仅仅是一串数字吗?(再读)

  3、读着这串数字,你们心中有着怎样的感受?(再读)

  教师小结:在朱丹的心里,这是一种永远的痛,这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感受得到的耻辱的痛。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的引入与教师的引读,使学生受到震撼,在此基础上,对朱丹当时的心情便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为后面朱丹作出选择的不易做铺垫。】

  (三)、品味感悟,体会原因

  1、教师引读:所以当大师冷峻地问朱丹为什么不能演奏欢乐的乐曲时,朱丹说——(教师指示屏幕引导读出朱丹的话)

  2、就是这样的日子里,当朱丹接到这张(出示卡片:第一项,任选一首表现欢乐的乐曲)卡片时,他在想什么呢?请你读读有关段落,想想你是通过什么读懂的?

  出示: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歉疚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3、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悲戚”“沉默片刻”“深深鞠躬”等词语,体会朱丹的难过、矛盾、歉意……

  联系一、二自然段中“要求苛刻”“竞争激烈”体会机会来之不易。

  抓住文中描写朱丹对木笛珍爱的语句,体会对音乐的酷爱。

  4、教师引导:在考场上朱丹放弃了什么?坚守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朱丹虽然内心是那么痛苦,那么不忍,但是他最终决定放弃终试机会。是什么使他做出了我们常人无法理喻的选择?(正是他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让学生揣摩文字,品味语言,感受朱丹内心的悲痛与选择的艰难,从而突出他的爱国情怀】

  第三环节:想象画面,品味笛声,体会爱国之情

  (一)、想象画面,体会心情

  1、朱丹向主考官鞠了一躬,把抽出的木笛放回绒套,转过身,默默地走了。当他走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自读)

  出示: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i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有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头上,肩上积着一层雪,仿佛一片油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体会这份悲痛的.心情,以读代讲。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画面、评读使学生头脑中出现画面,感受孩子们悲痛心情,体现孩子们的爱国情怀。】

  2、教师小结:临近石碑,朱丹看到了身披白雪的孩子们手擎红蜡烛,悼念亡灵。

  (二)、品味笛声,感受心声

  1、于是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笛声化作了这样一段文字,笛声悲凉凄切——

  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2、这段话在写什么?(笛声)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好像_______;好像_______;好像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补白辅助学生理解这段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笛声所表达的情感。】

  这笛声给人什么感受?悲凉凄切,寒冷。

  3、读了这几句,你对朱丹有了那些了解?内心悲痛,充满仇恨,演奏水平高超)

  让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一起听听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吧!

  你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悲伤、难过、凄凉。

  4、悲伤!难过!让人落泪,如果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是哪个词呢?如泣如诉这个“泣”三点水加个“立”,什么意思?诉呢?

  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笛声如泣如诉,它在向人们倾诉:( );它在控诉( );它在呐喊( )。

  【设计意图:借笛声引发想象,表达心声,深化文章主题】

  (三)、受到感染,破格录取

  1、被白天情景所震动的主考官也来到了纪念碑前,他也听懂了朱丹的心声,他告诉朱丹:“你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已被乐团录取了。”同学们,是什么打动了这位大师,让他做出如此的决定呢?

  (高超的目的演奏水平和深深的爱国之情)

  原文: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大师希望让音乐成为一种呼唤,呼唤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第四个环节:品读外貌,感悟梅花,丰满人物形象

  1、我们再来仔细打量一下这个被破格录取的朱丹,哪一段具体介绍了他?(4自然段)

  出示: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朱丹为什么穿这样的衣衫?

  (云锦——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中国传统工艺,它是中国的代表,朱丹时刻把祖国记在心中。

  梅花——迎风傲雪,它是中国人精神的体现,朱丹就像一枝梅花,不屈不挠。)

  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描写朱丹的装束?(外貌体现人物特点——爱国)

  2、结论:在写人的文章中,外貌描写虽然寥寥数笔却也是作者的良苦用心,要为突出人物品质服务,所以我们写作时也要引起重视。

  【设计意图: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许多感受,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

  【板书设计】

  9、木笛

  放弃终试破格录取

  爱国之情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木笛手朱丹在考试是为什么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这说明什么?

  2、那位声名远扬的音乐大师为什么录取了没有参加考试的木笛手朱丹?(请写出两方面的原因)

【父爱之舟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07-01

父爱之舟作文(精选34篇)05-02

《父爱之舟》说课稿(通用16篇)05-12

父爱之舟作文(通用43篇)11-21

核舟记优秀教案03-03

父爱之舟感受最深的句子(精选215句)11-25

《核舟记》优秀教案(精选11篇)02-08

《核舟记》教案03-08

核舟记教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