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2-04-12 20:06:16 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通用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欢迎阅读与收藏。

通用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通用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xx页的内容及第xx页练习的第x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并总结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用长方形纸片(长3Cm,宽2Cm)与方格纸。

  学方法:

  小组合作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前面,我们通过研究两个数的因数,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在数轴上标出4、6的倍数所在的点

  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画有两条直线的纸。

  在第一条直线上找出4的倍数所在的点,画上黑点。在第二条直线上找出6的倍数所在的点,圈上小圆圈。

  2.引入公倍数

  (1)学生汇报,多媒体课件出现两条数轴,并根据学生报的数,仿效出现黑点和小圆圈。

  (2)观察:从4和6的倍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演示两条数轴合并在一起,闪现12和21。

  (4)我们发现: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如果让你给这些数起个名,把它们叫做4和6的什么数呢?(板书:公倍数)

  说说看,什么叫两个数的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如果让你把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填在下面的图中,你会填吗?试试看。同桌两人可以讨论一下。

  4.引人最小公倍数

  学生汇报后问:

  (1)为什么三个部分里都要添上省略号?

  (2)4和6的公倍数还有哪些?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3)有没有最小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几?(板书: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6的倍数

  4,8,

  16,20,…

  12,24,

  4和6的公倍数:

  前面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时,我们研究了用正方形地砖铺地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个用长方形墙砖铺成正方形的实际问题出示例1。

  (1)操作探究。

  学生任意选择操作方式。

  ①用长方形学具拼正方形。

  ②在印有格子的纸上面画出用长方形墙砖拼成的正方形。边操作、边思考:拼成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与长方形墙砖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2)反馈并揭示意义。

  ①请选用第一种操作方式的学生上来演示拼的过程,并说一说拼出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老师根据学生的演示板书正方形边长,如6dm

  ②请选第二种操作方式的学生汇报,老师让多媒体课件闪现边长为6dm、12dm……的正方形。

  ③正方形边长还有可能是几?你是怎样知道的?

  ④观察所拼成的边长是6dm、12dm、18dm…的正方形与墙砖的长3dm、宽2dm的关系。体会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3和2的公倍数,而6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思考: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小公倍乘2乘3…就是这两个数的其他公倍数。)

  ⑤阅读教材第xxx页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画一画,说一说。

  小松鼠一次能跳2格,小猴一次能跳3格,它们从同一点往前跳,跳到第几格时第一次跳到同一点,第2次跳到同一点是在第几格?第3次呢?

  引导学生将本题与例1比较:内容不同,但数学意义相同,都是求2和3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完成教材第89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答案并交流:4人一组正好分完,说明总人数是4的倍数;6人一组正好分完,说明总人数是6的倍数。总人数在40以内,所以是求40以内4和6的公倍数。

  (3)独立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2题。

  (4)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指导学生找到写出两个数的公倍数的简便方法,先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用最小公倍数乘2、乘3.得到其他公倍数。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本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通过解决铺长方形地砖的问题,了解了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4、8、12、16、20、24、28、36……

  6的倍数:6、12、18、24、30、36……

  4和6的公倍数:12、24、36……

  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

  教后反思:

  优点:

  本节课主要学习怎样进行约分,在学习中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找到约分的技巧,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总结出约分时的注意事项。本节课教学内容充实,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不足:

  首先在分层练习的时候题目较简单,没有体现由易到难,分层练习这个过程。其次本节课从整体上来说更像一节纯粹的做练习课,缺乏必要的讲解和语言文字的修饰,更只是简单的习题罗列。

通用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2

  教学目标:

  1、认识等式,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等式性质和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天平。

  知道这是什么吗?你知道它是按照什么原理制造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天平左边的物体重50克,右边的放多少克才能保持天平的平衡的呢?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把它写出来。

  50+50=100(板书)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指出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等式有什么特征?(等式的左边和右边结果相等;等式用等号连接)

  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做等式吗?(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天平往哪一边下垂说明什么?(哪一边物体的质量多)

  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集体汇报。

  板书:x+50>100x+50=150

  X+50<200x+x=200

  如果让你把这四个式子分类,应分为几类?为什么?

  指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就叫做等式,而这些等式与前面所看到的等式又有什么不同?(等式中含有未知数)

  知道像x+50=100,x+x=100这样的等式叫什么吗?(方程)

  说说什么是方程?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2)讨论: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指出: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他们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圈表示。

  3、教学“试一试”

  独立完成,完成后汇报方法。

  让学生说一说,每题中的方程哪个更简洁一些?

  指出:像500÷2=x,20-12=x虽然也是方程,但在列方程时应尽量避免这样x单独在等号左边或右边的方法。

  4、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独立完成判断后说说想法。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交流所列方程,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能说说每个线段表示的意思吗?方程怎样列呢?

  小组中交流列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理解题意,说说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列出方程并交流。

  3、完成练习一第3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方程:

  等式50+50=100x+50>100x+50=150

  方程X+50<200x+x=200

通用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3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用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小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二、课前预习

  自学内容P27~29例题1~2

  1、同伴互相举例说说生活中的长方体

  2、观察长方体,看P28的例一,试着(用铅笔)完成书中的表格。

  3、用工具袋里的材料,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做一个长方体。写下你发现了什么?

  尝试练习,试着完成P29的做一做练习

  4、有什么疑惑?

  三、汇报展示

  (一)导入

  1.已经认识过许多物体的形状,你能说一说国旗、手帕、红领巾等各是什么形状吗?小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是平面图形。

  讲台上放一些物体,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它们和平面图形一样吗?

  2.指出:像这些物体都是立体图形。其中,粉笔盒、书等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还能说出一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

  3、出示P27图,让学生观察。

  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电脑抽象出长方体的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4.小结: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二)教学实施

  1.认识面、棱、点。

  师:昨天让同学们观察了长方体。现在老师来演示一下,你们说说面、棱、点的区别。

  (1)拿出准备的马铃薯,用刀切下一片,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平平的面)

  (2)挨着这个面,再切一刀,你又看到了什么?(两个面,一条边)及时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这条边叫做棱。

  (3)紧挨着这两个面再切一刀,形成三个面,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有三个面,三条棱)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2.汇报长方体的面:

  提问: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3.汇报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4.汇报面、棱、顶点的特征

  提问:大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一个长方体,它的面、棱和顶点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继续汇报,并完成下面这几个问题:

  (1)面的特征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长方体的棱的特征。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的顶点的特征。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5.概括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大家的操作、讨论可以知道:(课件出示)

  长方体是由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围成的

  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长度。

  6.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图形。

  (三)、汇报长方体的长、宽、高

  1.出示P29例题2,昨天让同学们用学具做了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提问:在做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并汇报下面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2.揭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让学生指出自己长方体的长、宽、高。

  3.总结(课件出示填表内容)

  四、反馈检测

  1完成P31练习五T1。

  2.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3.5厘米,高2厘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综合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厘米。它的长、宽、高的和是多少厘米?

  4、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板书设计:长方体的认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课后反思:

  教学本节内容我主要采用了课件演示及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形式。上课伊始用课件出示学生已经见过的图形,自然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征,进而也知道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学生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通用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4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课本第xx页例x及第xx页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难点:掌握判断质数与合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二、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

  (3)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222935378793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2937

  合数:22358793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首先排除掉2的倍数,再排除掉3的倍数。提问:4的倍数还需不需要排除呢?(不用)接下来我们可以排除掉5、7的倍数,剩下的就是质数。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00以内质数表。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xx页练习的第x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学生畅谈所得。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

  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先复习了因数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再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学生对一些知识的掌握就会水到渠成,而且还会作出正确判断。

通用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5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观察讨论,操作等学习活动,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分别出示两张不同的孙悟空的照片。师:学们仔细看看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2、教师引导交流:孙悟空本人没有改变,只不过是外表的打扮装饰发生了改变。

  3、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变了而什么却没有变的概念。

  4、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什么变了而什么没有变的有关内容。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为下一步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

  1、师:在我们在学习这个新的`内容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被除数=课件出示:120÷30=(120×2)÷(30×2)=(120÷10)÷(30÷10)=

  2、同学们说说这几道相等吗?(指名回答)。

  3、教师引导说出商不变的性质,课件出示商不变的性质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商不变的性质,为下一步更容易的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知

  1、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把手中的纸平均折成4份,其中把3份图上你喜欢的颜色。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平均分”。

  3、展示学生的作业。

  4、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16份,分好之后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5、教师归纳总结,并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同一张纸能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引导学生观察:

  观察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后,教师集体指导观察,并板书:

  教师归纳总结后,学生完成课本66页的填空题,完成后集体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一些表象,但这些表象还须上升为科学理论,这就需要学生能透过表象识别表现后蕴藏的规律,这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便于以后举一反三,解决同类相关问题。

  7、课件出示:(通知互相讨论)

  (1)相比较,看看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

  (2)在这个变化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8、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特别强调“同时”“同一个数”)。

  9、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要0除外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而分数的分母是不能为0的。

  10、同学们,现在你们来看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你们以前学习过得商不变性质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两性质作对比)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规律是一致的。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集体回答)。

  (2)指出下列分数是否相等。(指名回答)。

  (3)把和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指名到台上板演)。

  (4)课件出示小故事。

  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让学生课后去思考)

  设计意图:多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有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回顾总结,梳理新知

  同学们,你们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板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出示孙悟空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深入感知分数。请同学们用一张正方形纸片,动手折一折,通过三次的对折,每次找出一个和相等的分数,比较涂色部分大小有没有变化?(没有)。那么得到了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经历总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学生对此进行巩固后,再引导学生说出:0除外。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很快地突破了重难点,取得很好的效果。

  3、巩固练习,围绕中心。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呈现,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所学知识,学有所获,并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用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分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养成教育训练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1.每人准备一条约10厘米长的纸条;

  2.每人准备5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探索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先让学生读一读教科书第7页的一段话。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纸条,按照例题所述剪一剪。

  剪好后,师问:怎样列式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并根据剪的结果写出得数。

  1/2×1/2=1/41/4×1/2=1/8

  学生列出算式后,师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引导学生理解,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2的1/2是多少,与上节课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相同,所以用乘法计算。

  折一折,涂一涂3/4×1/4-=?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折一折,涂一涂。

  讨论:(1)请你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

  (2)你能按照上面的方法先涂出1/4,再涂出1/4的3/4吗?

  做一做:按照上面的方法折一折,想一想,并算出结果。

  2/3×1/55/6×1/3

  说一说:你能总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吗?

  小结: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想一想:此法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有矛盾吗?

  试一试:

  1/4×2/33/52/97/8×5/14

  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二、课堂练习

  1.计算练习。

  教科书第x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计算后观察:分数相乘的积一定小于每一个乘数吗?

  2.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x页“练一练”第3、4、5、6、7题。

  学生完成后,说说解题思路。

  (2)教科书第x页数学故事“唐僧分瓜”。

  板书设计:

  分数乘分数的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通用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相关文章: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通用7篇)03-27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03-16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4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通用6篇)07-06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说课稿12-17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试题(人教版)02-16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8篇03-16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集锦15篇)04-04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合集15篇04-04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英语下册期末试卷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