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与蛐蛐夜》教案

时间:2022-04-07 15:59:37 教案 我要投稿

《蝈蝈与蛐蛐夜》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蝈蝈与蛐蛐夜》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蝈蝈与蛐蛐夜》教案

《蝈蝈与蛐蛐夜》教案1

  知识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教育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当堂做完《目标检测》

  教学课后记:

  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从中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

《蝈蝈与蛐蛐夜》教案2

  学习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

  学习方法

  1.诵读法: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下列字词。

  虔(qián)信颤(chàn)抖镶嵌(qiàn)深邃(suì)晨曦(xī)河畔(pàn)瞰(kàn)望黝(yǒu)黑

  2.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济慈、叶塞宁的资料。

  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年—1821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和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夜莺颂》《秋颂》《忧郁颂》《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和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大的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叶塞宁(1895~1925)原苏联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他五岁开始阅读,八九岁就能写诗。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他的诗早期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应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他的抒情情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的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3.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4.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下来,相互交流。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星,今天让我们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中去走一走。(复习田园诗的知识: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提示学生背诵《过故人庄》《归园田居》《饮酒》等田园诗。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请一生介绍作者。

  2.范读。其余学生听读,在课文里标记节奏、重音与情感。交流朗读体验并进行片断范读。

  3.齐读。

  4.提问,如果让你给诗歌添加一个副标题,你会怎么加?为什么?

  (借此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5.激发想象,感受画面。

  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从这首诗歌里,你看到了怎样画面?用散文性的语言描述出业。

  6.大自然的歌声还有哪些?(鼓励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如:蝉的叫声,蛙的叫声、树林的鸟叫声、风穿过树叶的声音、冰雪覆盖下的流水声、、、、、、

  7.学生模仿课方吟诵一节诗: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三)指导自读《夜》。

  小组合作学习法。

  1.小组合作配乐朗读。(先自由练习,再配乐范读。把握语调:轻柔舒缓,体会意境,静谧美丽。)

  2.小组合作完成以下练习。

  (1)诗歌抓住了夜的什么特点来写?

  明确:诗歌写出了夜静谧美丽的特点。

  (2)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诗人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在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比较本课两首诗在内容和手法上的异同。

  明确:内容上,两首诗都在描写大自然,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第一首重在表现大自然的生机,第二首重在表现大自然的静谧和美丽。

  表现手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复吟诵的表现形式形成回环复沓的旋律美。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第一首是以静衬动,后一首是以动衬静。

  三、学生小结学习感受。

《蝈蝈与蛐蛐夜》教案3

  教学目的:

  1、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了解诗歌用语同散文的区别。

  蝈蝈与蛐蛐

  济慈(英国)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诗歌联想的特点。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1、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区别。今天我们要学习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感受一下外国作家笔下的大自然的美好。

  2、朗读课文。(根据前面学过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在读诗之前先给诗歌划上节奏和重音,然后自由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二、解题

  1、请一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诗人济慈。

  2、请说一说你对“蝈蝈与蛐蛐”这个题目的理解。

  3、诗人写这两种小动物是为了给我们介绍它们的生活习性吗?(回忆《绿色蝈蝈》)

  明确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济慈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

  1、朗读全诗。划出的重音处要强调一下。

  2、将你认为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的地方作上记号,并且在旁边写上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3、抽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4、小结: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喜悦之情,在朗读时要读出高兴的语气和赞叹

  四、分析诗歌构图的特点

  1、提问诗人是怎样描写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的?又是怎样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如何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的含义?

  分析这道思考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在朗读中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了解作者的

  夜

  叶赛宁(俄罗斯)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认识诗人的写景技巧、比较两首诗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1、朗读诗歌。回忆以前学过的写夜的诗歌。提问人们对夜的认识是怎样的?

  2、关于叶赛宁。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1、问题:诗人在《夜》中主要想表达一些什么思想呢?(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补充。)

  明确《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时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出了丰富的生命底蕴。

  2、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划出节奏,标明重音。仔细体会诗句中传达出的情感。

【《蝈蝈与蛐蛐夜》教案】相关文章:

捉蛐蛐作文01-05

关于蝈蝈的谜语04-27

绿色蝈蝈阅读答案01-05

蝈蝈小学作文4篇03-06

谜底是蝈蝈的谜语04-25

蝈蝈小学作文4篇03-06

《蚂蚁和蝈蝈》听课记录01-22

《春夜喜雨》教案(15篇)12-26

《春夜喜雨》教案15篇12-26

春夜喜雨教案(15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