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广角》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广角》教案1
数学广角
【 新知识点】
利用天平找出5 件物品中的1 件次品
数学广角
利用天平找出多件物品中的1 件次品
【 教学要求】
1 .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和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同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教学建议】
1 .加强同学的试验、操作活动。
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同学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同学一些时间,让他们充沛地操作、实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战略。
2 .重视培养同学的猜想、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组织同学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想、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同学养成勤于考虑、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动中,同学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战略。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同学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战略。
《数学广角》教案2
设计说明
1.加强动手操作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设计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加强对用天平称物和画图的动手操作训练。使学生经历称物、分轻重的过程,了解和思考称物的不同情况,逐步把思维条理化、逻辑化,并想办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2.自主探索,体会优化思想。
本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试验、汇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如何分份是优化“找次品”方法的关键,从而总结出最佳的分份方法和最佳的图示方法,渗透优化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药瓶
学生准备 天平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每天上学通常要走哪条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
(生自主回答)
2.你们真聪明,在平时做事的时候就能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常都有一种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我们把它叫最优化的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优化的思想走进课堂。(师出示2瓶钙片)
师:老师这里有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帮我把它找出来呢?(生回答想法)
师:老师准备了一架天平。如果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里放上质量相同的物品,天平就会平衡;如果一边重一边轻,那重的一边就会沉下去,轻的一边就会翘起来。今天我们就借助天平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对托盘两端的物品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1.提出探究要求。
师:同学们很容易就从2瓶钙片中把这瓶次品找到了,如果是3瓶钙片,你还能从中找到这瓶次品吗?同桌可以用学具摆一摆,试一试。
2.动手操作,汇报方法。
学生动手试验后汇报。(先在天平的两端分别放上1瓶钙片,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那端就一定是次品了)
3.总结归纳记录的方法。
组织学生把用天平称的过程用图表记录下来。
合作交流,研究探讨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容易就从3瓶钙片中找到了次品,其实你们已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教材中例1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例2又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
理解题意,动手操作。
(1)先让学生读题,说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和表格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1名同学填表)
《数学广角》教案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的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
能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问题解决目标:
(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
4.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手脑结合、学中激趣,体验合作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集合思想,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且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学会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操作法、直观演示法、尝试法。
学法指导:
1.借图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操作。
2.大胆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切换笔、可以活动的姓名卡片、直尺、磁铁、双面胶、5朵红花和5个五角星。一张大白纸。
学具准备:常规学具、彩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激情导入,引出例题
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看,随后,要回答老师的提问。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奉献爱心、从小做起的微视频)
师:看完这段精彩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你应该怎么做呢?(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我们荔东小学的同学们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非常有爱心。请看大屏幕:这是我校三一班其中一个小组同学向灾区“献爱心”的情况。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表格,你从中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奉献爱心、从小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教育。
三一班某小组同学“献爱心”的情况:
捐款
黄娜
董泽
李彤
张阳
任一
捐物
孟涛
李彤
任一
吴越
张恒
张旭
生1:我发现在这次“献爱心”活动中,有捐款的,还有捐物的。
生2:我发现捐款的有5人,捐物的有6人。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捐款的比捐物的少几人?
生2:捐物的比捐款的多几人?
生3:捐款的和捐物的一共多少人?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师:参加捐款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如何解答?
生:11人、10人、9人。
师: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
生:里面的同学重复了。
师:哪里重复了?(李彤和任一,课件闪动。)
看来这张表格不能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那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在不改变题意的前提下,将表格中的名字作以调整,让人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为此,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可以随意活动姓名的表格。请看黑板:(揭示黑板上的活动表格)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去调整表格?
二、小组交流,探究新知
1.分组讨论、调整表格。(各组代表汇报、操作、展示)
方案一:
捐款
李彤
任一
黄娜
董泽
张阳
捐物
李彤
任一
孟涛
吴越
张恒
张旭
师:你觉得你们组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把重复的两个同学摆在前面,能引人注意。
师:谁都赞同他们的摆法?请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积极探索的小组。你们组的摆法的确不错,可老师还是觉得,有时还会将总人数看成11人,哪一组还有更好的摆法?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我们读书的时候,眼睛从左往右看。那么,想引起人们的注意,应该把既捐款又捐物的人名移到左边。)
方案二:
捐款
李彤任一
黄娜
董泽
张阳
捐物
孟涛
吴越
张恒
张旭
师:哇!你们的摆法很独特,说说你们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因为有两个李彤和任一,我们取下来一个李彤和任一,将剩下的李彤和任一放在中间,既表示捐款的人,又表示捐物的人,这样,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9人。
师:你们组的摆法真的很有创意,他们组的摆法你满意吗?(生生评价)授予你们小组为“勇于创新小组”。同学们,掌声鼓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积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你和爸爸、妈妈上街的时候,你既想牵爸爸的手,又想牵妈妈的手,你应该走到什么位置?那么,同样的道理,李彤和任一这两个同学既捐了款又捐了物,他们应该放到什么位置?)
2.圈一圈。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调整后的表格,捐款的都有哪些人?捐物的都有哪些人?你能分别把它们圈出来吗?
设计意图:(不同颜色的粉笔圈出来更明显)为韦恩图的形成奠定基础。
3.探究韦恩图
师: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更直观,请看大屏幕:
(1)取消表格。
表示捐款和捐物的人名单我们已经用线圈起来了,底下的表格已经没有用了,可以将它取消。
(2)捐款的移到左边,捐物的移到右边。
(3)线条歪歪曲曲的,将它画好就更美观了。(课件出现韦恩图)
设计意图:感受韦恩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4)介绍韦恩图。
师:在很久以前,就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韦恩图。(出现韦恩图三个字)你们知道为什么把它称作韦恩图吗?因为这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韦恩在19世纪发明的,后来,就把这样的图叫韦恩图,也叫集合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有关集合的知识《数学广角》——集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介绍课外知识,拓宽知识视野。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将一幅不能很清楚的看到“捐款和捐物一共有多少人?”的表格,经过旋转演变后,转化成这副既科学合理又形象直观的韦恩图,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大屏幕,回答老师的提问。
4.列式计算。
(1)课件分别出示韦恩图的五个部分,学生分别说出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课件一一呈现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看懂韦恩图了,也真正领悟到了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并且,从中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你能计算出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吗?请同学们独立解答。
(2)计算板演。
方法一:5+6-2=9(人)答: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9人。(贴答数)
讨论:为什么要减2?(因为有2个人既捐款又捐物)
方法二:3+2+4=9(口答)方法三:5+4=9(口答)方法四:3+6=9(口答)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思维,体现方法多样化。
三、实践应用,巩固内化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许多知识和本领,其实,利用韦恩图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我们来看看:
1.举一反三(4道抢答题)
4.思维训练
三年级有10名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6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有梯度的练习题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举一反三抢答题强调重点,内化知识;思维训练题求重叠部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质疑,自我提高
1.学生说这节课的收获并质疑
2.互相评价、共同提高(自评互评生评师师评生)
师:同学们,你们课堂上,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踊跃发言、敢于创新。表现得非常出色!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学到了很多关于集合的知识,下面,有请获得红花和红星奖励的小朋友上台。红花站左边、红星站右边。
引发冲突:两种都有的学生应该站哪?(中间)请观察这一排同学,回答问题:
1.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2.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3.既获得红花奖励又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4.只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5.只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6.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内化集合知识;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渗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思想教育。
五、作业布置,知识升华
我是小小设计师。(课后作业)
请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个集合图。大胆尝试吧!只要我们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成风破浪、历练出一身好本领,一定会设计并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设计出集合图。充分地利用韦恩图,让他们明白韦恩图在平时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板书设计,凸显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广角》教案4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逻辑推理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为打好这个基础,本设计注重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多种推理模式,并学会用语言表述推理过程。
1.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兴趣,经历推理过程,理解推理含义。
低年级的学生对游戏永远充满了兴趣。首先出示双胞胎的照片,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猜想,进而引导学生了解要想猜对必须要有提示,体验所给的提示不同,所猜的'结果也不一样,调动学生猜的兴趣和积极性。然后通过猜书活动、填数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判断并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推理过程,并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即推理就是我们根据已知条件获得一个结论的方法。
2.帮助学生建立多种推理模式,并学会用语言表达推理过程。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由于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借助语言表述,因此本设计注重引导他们借助表格来推理,也可以借助连线来推理,简化了推理过程,感受思考问题方式的多样性和简洁性。同时培养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提示,清晰地表述自己在推理过程中的想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有想得清,才能说得明。最后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一部分空间让其交流、表达,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表格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导语:新学期开始,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壮,弟弟叫小壮(课件出示),你能分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汇报)
生:我分不清,因为他们长得一模一样。
2.过渡:老师帮你们一下。(课件演示)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哥哥。”现在你们能分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说明理由,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3.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这种推理方法叫排除法。你们能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思维过程叫推理。其实这样的推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广泛,生活中有许多的事情需要我们根据已知条件来进行推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推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引入,判断哪个人是哥哥,哪个人是弟弟,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教学教材109页例1。
1.课件出示教材109页例1,整理信息。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把整理出的数学信息进行交流。
(2)学生反馈: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 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问题是小刚拿的是什么书,小丽拿的是什么书。
(3)教师提示:刚才的这段话里包含着一些信息,我们需要把这几句话整理一下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就是整理信息。
2.探究方法。
(1)教师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
预设
生1:可以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根据条件连线。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就直接连线,剩下的小丽和小刚就只能连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说她拿的不是数学书,那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把小刚和数学书连上。最后把小丽和品德与生活书连上。
生2:通过分析,我知道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小丽和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说她没拿数学书,那就是说小丽拿的是品德与生活书,则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3.明确思考关键。
(1)质疑:为什么几位同学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时都从“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开始呢?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明确推理应抓住关键信息,层层分析,最终推导出结论。
(3)师生共同总结:推理时,一般先找到最关键的条件,根据这个条件往往能得到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下一步推理。实际推理时,方法有很多,边读边思考是推理的一种方法。连线法和列表法能让我们的推理过程更简洁、直观,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推理方法。
二、教学教材110页例2。
1.课件出示教材110页例2。
(1)读题思考,然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提示:你们首先能确定哪行哪列的数?
(先看哪一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这样就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
A是几?你是怎么想的?B是几?你是怎么想的?接着该怎么填?
2.探究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指名汇报。
(3)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
《数学广角》教案5
一、教材分析: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例1.(p112),主要让学生经历有目的、有计划、有合作的实践活动,完成如何操作最节省时间烙饼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合理安排,优化思想以及统筹的方法,与此同时,让学生结合烙饼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达到脑动、手动的效果,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下的“四基”要求。本节内容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为学生学习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初步体会统筹思想,理解合理安排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合作、自主、探究的过程,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形成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的意识。 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用具:
3张圆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1.课前交流,营造学习气氛。
师:同学们,看到你们这么精神,老师非常地高兴,我想在你们家里一定有这样一个人每天把你们照顾的无微不至,天冷了给你们加棉衣,无论在工作中有多么忙碌都会为你们做好一日三餐,她就是你们的(妈妈)。 2.情景导入,探索新知。
师:①小红也有这样一个好妈妈,瞧 ,她的妈妈正在给她做早餐,做的什么呢?(烙饼),(出示课件)。 从图中,我们知道她的妈妈遇到什么问题了?妈妈在想如何才能尽快把饼烙出来?我们一起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帮她想想办法。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感知母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生处于主动思考问题的状态。
②聪明的小朋友们再仔细观察一下图片,你们知道烙饼的要求有哪些么?(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1.一个平底锅只能烙2张饼
2.两面都要烙,每面需要3分钟。 ③教师提问:(1)妈妈烙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6分)
(2)如果妈妈要烙两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么烙?(学生演示)。
小结:一个平底锅最多能烙2张饼,可以先同时烙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在同时烙饼的反面用了3分钟,这样2张饼需要6分钟。
(3)妈妈怕小红不够吃,想烙3张饼,但是锅里每次只能放两张,那怎么才能用最短时间烙出三张饼呢?
④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
学生用圆片代替饼演示一下,组内成员计算用了几分钟,是怎样烙的?(圆片的两面分别写着正面和反面)教师巡视指导。 ⑤学生展示烙饼法。
小组派代表上前边说边演示,记录时间,教师随着学生的演示展示课件3种烙法,让大家来比较。哪一种用时最短?
得出结论:9分钟是烙3张饼最短的时间,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做快速烙饼法。(教师板书)
小结: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快速烙饼法的过程,让学生用快速烙饼法给组内成员演示。 设计意图:烙3张饼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烙饼过程,再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又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⑥ 拓展延伸:烙3张饼所需时间是9分钟,想一想那4张饼呢,怎样烙时间最短?组内同学交流一下,试一试,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学生展示烙4张饼的快速烙法。(2张2张的烙)用时12分钟,并完善表格。 提问:如果是烙5张饼呢?最少需要几分钟?组内交流,完善表格。
教师小结后,如果烙6张饼呢?7张呢?8张呢?10张呢?最少需要几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使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得到应用。 ⑦探索规律。
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你的发现。
(根据情况适当提示:①烙饼的张数与所需时间。②烙饼的方法有几种。) 出示课件,得出烙饼方法的结论。
师:哪位同学能快速的说出烙11张饼最少用多长时间,15张饼呢?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性的提问,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巩固,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空间。
3.实践应用 4.总结新知
畅谈收获: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烙饼的问题,等你们去发现,去解决,你们成功的帮助了小红的妈妈,为了表示感谢,妈妈送给我们一首歌,我们来听一下。
《数学广角》教案6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集合”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即“集合”。教材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2.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教学重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
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父与子
2.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
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爸爸黄伟光。李玉,他的爸爸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
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爸爸汪立成,汪立成的爸爸汪华东。
列式二:2+2=4(人)4-1=3(人)
师追问:为什么减1?
二、初步探究,感知重叠
1.查看原始数据,引出重复。
师:我们来看看三(1)班是被老师选上的幸运之星。(课件出示)
书法比赛
小丁
李方
小明
小伟
东东
绘画比赛
小明
东东
丹丹
张华
王军
刘红
师:从这张表格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师: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比赛?
师:怎么会错了呢?再仔细看看,谁来说说?
(3)师:那到底是多少人呢?我们来数数看。
重复什么意思?指着第二个小明:“他算吗?”为什么不算?
(4)师:刚才你们算出来是11人,可现在我们数出来的怎么只有9人呢?、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三、经历过程,建立模型
1.激发欲望,明确要求。
师:刚才,我们通过仔细地查看三(1)班参赛的学生名单,发现有2个同学重复了,但是从这份名单中你能一下子就看出是哪2个人重复了吗?有难度是吧?
师:看来我这样记录不够清楚,大家想想办法,怎样重新设计一下这份名单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一些?(课件出示要求:既要能让人很清楚地看出参加书法比赛的是哪5个人,参加绘画比赛的是哪6个人,又要能让人很明显地看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是哪两个人。)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大家现在有办法了吗?先不急着说,请把你想到的方法在练习纸上表示出来,行吗?你可以自己画,如果感觉有些困难也可以和你小组内的同学合作完成。
2.独立探究,创生维恩图
学生探究画法,师巡视,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准备交流。
3.展示交流,感知维恩图
师:我发现咱们班同学的画法很有创意,我从中选了几份,咱们共同来分享一下。我们不让画图的同学自己介绍,只把他们画的图让大家看,我觉得,不用自己介绍就能让别人看懂的方法那才是好方法。
预设:
第一种情况:做记号
师: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种情况:写在最前面;写在前面并圈出来
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师:(1)哪些同学是两项都参加的?你能上来指一指吗?我们可以给他们圈一圈。
引导:重复出现的同学用两个名字,我们容易看错。要是用一个名字,也能表示出他们既参加了书法比赛,又参加了绘画比赛,那该多好啊。
第三种情况:两项都参加的同学用一个名字表示(不是写在最前面的)
出示:他把这两个名字写在这合适吗?应该写在哪?
第四种情况:在前面并一个名字来表示
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师:哪一部分是参加书法的,你能用手指一下吗?要不用笔来圈一圈,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该怎么圈?
师:圈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师:看来,这样调整能清楚地表示重复和不重复的部分。
4.整理画法,理解维恩图
(1)动态演示维恩图产生过程
师:下面我们把同学们创造出来的韦恩图让电脑再演示一次吧。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书法比赛的同学,再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师边说边用红色和蓝色画了两个交叉的椭圆),演示形成过程。还是两个圈,不同的是这两个圈不是分开的,而是有一部分重叠在一块的,利用两个圈重叠的这一部分我们恰好可以用来表示什么?
(2)介绍维恩图的历史
师:这种图最早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提出的,后人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称之为韦恩图。同学真了不起,你们和伟大的数学家韦恩想到一块去了。
(3)理解维恩图各部分意义
(课件出示用不同颜色,直观理解各部分意义)
师:仔细观察,你知道韦恩图的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吗?
师:a.红色圈内表示的是什么?
b.蓝色圈里表示什么?
c.中间部分的两个表示什么?
d.左边的“紫色部分”表示什么?
e.右边的“绿色部分”表示什么?
师:对于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你都明白吗?请同位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学生同伴互说)
(4)比较突出维恩图的优势
我们把这个韦恩图和刚才的表格比较一下,哪个更好一些?好在哪?
(5)、数形结合,运用维恩图。
师:现在,你能不能根据韦恩图列算式来解决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项比赛?教师巡视,找不同方法的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整理算法:
生1:5+6-2=9(人)
生2:3+2+4=9(人)
生3:5-2+6=9(人)
生4:6-2+5=9(人)
①看算式提问题:看第一位学生算式‘就图看算式,你有什么新启发?师:谁给他提问题?(生:你为什么减2?(课件动态演示)5在哪里?圈一圈。)
重点理解为什么-2。课件动态演示
②比较:
3+2+4=9(人)
5+6-2=9(人)
a.两道算式中都有个2,这个2表示什么呢?
圈出+2和-2,为什么(1)中是+2,(2)中是-2?
b、你能在第一个算式里找到5?6?
c. 3+2表示什么意思?2+4表示什么意思?这就是(1)算式中隐藏着的信息,你也能在(2)中找到隐藏着的信息吗?(课件演示)
师:现在我们能用这么多的方法算出三(1)班参加比赛的一共是9个人,是谁帮了我们的大忙啊?(韦恩图。)
四、解决问题,运用模型
1.创设情境,生活应用(课件演示)
这样的韦恩图除了能表示刚才的比赛问题,还能表示生活中的什么?
展示生活问题
(1)这是我们科学书中的重叠问题,找到重叠部分了吗?
(2)这是我们数学书中的重叠问题,谁重叠了?
(3)这是自然界的动物,它们之间存在重叠问题吗?
(4)这是鸡毛掸,找到重叠部分了吗?在哪里?看来,将木条重叠起来,可以增加长度,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呢!
(5)、文具店的问题。
出示下题:
2.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些问题你们都能解决吗?(完成练习纸)
反馈:
第1题:(生活问题第5题文具店问题)你能把这些信息在韦恩图中表示出来吗?生填写韦恩图,并解决一共进了多少种货?
展示:5+5-3=7(种)
2+3+2=7(种)
师:这里的3表示什么?
为什么一个+3,一个-3呢?
师:比较一下这两个韦恩图(刚才的比赛问题和现在的进货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第2题:(生活问题第3题自然界的动物)对比正确和错误的。这两个小朋友填的不一样,你赞同谁的?填的时候有什么好方法?
第3题:(生活问题第4题鸡毛掸)一共有多长?要提醒大家的是什么?
五、展开变式,深化模型
师: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份学校的通知和我们已经解决的那个问题:每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我们一开始脱口而出的答案是5+6=11人,后来看到三(1)的参赛名单,发现有2人重复了,实际只有9个人。
我们现在再来思考这个问题,三(1)班是9人,其它班级呢?如三(2)班一定是9人吗?
老师可能派了几个同学?一共有几种可能?你能画图把自己的猜想表示出来吗?
反馈:5人。6人。7人。8人。9人。
课件动态演示:
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这样一个我们本来觉得很简单的问题,经过我们深入地思考,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六、回顾总结,延伸模型。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
《数学广角》教案7
教材第98页的内容。
1.借鉴排列问题的学习经验,通过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等活动找出组合数。
2.在排列问题与组合问题的对比中,感悟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重点:经历探索最简单事物的组合数的过程。
难点: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的区别。
课件、数字卡片。
师:由三张分别是5、7、9数字卡片组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交流。
师: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排列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数学广角的另一个问题——组合问题。
1.明确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例2。有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数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师:求和是?得数有几种可能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猜一猜,有几种可能?
师:有不同意见了,那么到底是多少种呢?请大家动起手来验证一下。
师:摆一摆、画一画,利用表格都可以,你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
3.交流分享。
(1)同桌交流,组内交流。
师:得数有几种可能呢?同桌先交流一下,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他听。然后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想法。
(2)全班展示交流。
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让大家分享你的精彩!
学生代表到台前讲解,教师配合板书。
有不同思路的学生到台前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4.总结。
师:刚才我们成功做对了两道难题。但是现在老师糊涂了,为什么排数字卡
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6个不同的数,而两数求和时3个数字却只有3个和呢?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不同呢?
结论:摆数与顺序有关,求和与顺序无关。摆数可以交换位置,而求和交换位置没意义。
1.教材第98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分组汇报表演。
2.教材第98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3.搭配衣服。
运动员比赛完后,流了一身汗,为了预防感冒,要赶快换衣服。我们来搭配漂亮的衣服给他们穿,好吗?每一件衣服搭配一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怎样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呢?
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99页,看到“练习二十四”第3题,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梳理。
师:回到家,和你的爸爸妈妈拍张全家福,交换位置再来一张,试试看能拍几张不同的全家福?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问题,如乒乓球的比赛场次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知识的探索过程。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广角》教案8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重视“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规律。
2.引导学生探究算式左边的加数与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发现“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数与形可以互相转化,树立数与形相结合是数学解题思想方法。 难点: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教具准备】
教具:正方形块 ,课件。
学具: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纸卡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老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很爱听故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这个故事叫 《形帮数》想听吗?
生:想、、、、、、
师:(出示第一张形与数的课件,背景音乐响起)在数学王国里住着数和形两个大家族,他们有时争吵,但更多的是互相帮助、、、、、、(故事讲完)同学们,你们知道形是怎么帮助数解决问题的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数与形 中寻找它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方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
2 2 1=(1)
1+3=(2) 1+3+7=(3) 2
(以故事的方式讲解)让我们再次回到故事中,形大步走到数的面前,挺着肚子 1 2
说:“考考你,你算算我有多大?”数上下(转 载于:wWW.cSsYq.cOM 书业网:8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打量了一下形:“哼!!小菜一碟,你是正方形,边长1厘米,面积等于边长乘以边长,就是1×1=(1) ;看到数能快速地说出来,形说:“别高兴的太早,后面还有呢!”接着它把和它长得一样大小的三个兄弟叫到它身边,和它站在一起,一个挨着一个,整齐地排成两排,(让学生拿出正方形按照形说的摆出来)形说:“那你现在能算出我们有多大吗?”数说:“你的面积是1,你的三个兄弟都是和你一样大小的正方形,它们每个的面积也是1,三个的面积就是3,你们四兄弟的面积是1+3=4,4是2的平方。”
师:同学们,数算出来的结果对吗?你们也用其他的方法来算一算,帮数检查一下,看看结果是否正确?动手做在草稿纸上,做好的同学请举手。(引导学生用求大正方形的面积的方法计算:它们排成两排还是一个大正方形,不管是行还是列都由两个小正方形组成,边长也是两个小正方形的边长相加,所以大正方形的2 面积等于2×2=4=(2) )等学生完成之后,个别提问方法,让学生知道有两种方法来做。故事内容:“待数算完之后,形又把和它们一样大小的五个正方形叫到它们的身边,一个紧挨一个排成一个大正方形,你们知道形是怎样排列的吗?请你试着排列出来。”请学生上来排列,其他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列算式。检查结果,讲解过程。
(2)小组合作:动手排列第四个,第五个图形并写出相应的算式,总结发现。 ①排列图形、观察、讨论。
仔细观察,看一看上面的图形和算式左边有什么关系?
②汇报发现。
发现一:算式左边的加数的个数与对应的大正方形中每行(或每列)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相同;
发现二: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
发现三:算式左边的加数和正好等于大正方形中每行(或每列)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发现四: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的和正好是这几个奇数的个数的平方。
三、应用知识。
1. 你能利用在《形帮数》的故事中找出的规律,直接写一写吗?(可借助学具摆一摆) 2 ①1+3+5+7=( ) 2 (1+3+5+7=4 ) 2 ②1+3+5+7+9+11+13=( ) 2 (1+3+5+7+9+11+13=7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92 (1+3+5+7+9+11+13+15+17=9 2 )
2. 请根据《形帮数》的故事中(例1)的结论算一算。
1+3+5+7+5+3+1 =() 5 2
3.请根据《形帮数》的故事中(例1)的结论算一算。
1+3+5+7+9+11+13+11+9+7+5+3+1=( )85
《数学广角》教案9
班级学情分析:
我校三年级共有学生43人,大多数数学学习能力较强,但是优劣差距较大,所以教学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4、通过学习学生能应用排列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用具:课件、卡片、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
(让学生各抒已见。)当有人说到足球时。老师马上引到学校冬季运动会,我们三年级3个班的比赛情况,结果我们班得了第一。那我们班比赛了几场?学生回答两场。三个班比赛,每两个班比赛一场,那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汇报,并说理由。
二、引导参与:4人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汇报,并说理由。
三、共同探究:
师:20xx年世界杯足球C组比赛有几国家?是哪几个国家?让学生发表意见。他们说不出,老师再告诉他们。
师: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课件演示主题图)
1、让学生大胆说一说、猜一猜。
2、四人小组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讨论讨论。
3、学生汇报。
4、汇报时可让学生利用学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
5、一小组演示。
6、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8、然后在相互探讨、补充。
9、力求能准确算出比赛场数。
10、方法允许多样。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老师适当引导。
11、师生共同。
A、用画“正”字数出要踢多少场。
B、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C、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在一直线上在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13、用课件将上面第二、第三种方法直观演示。
14、让学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15、老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有的同学是用图示法求出两两组合数的,用哪一种方法求都可以,只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
课堂练习:
比赛结束了。运动员相互握手告别。问题是:四个人每两人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1)进行礼仪教育。
(2)四人小组进行实践。
(3)请1-2个小组代表上台演示。
作业设计:
提问:如果是5个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我的问答:
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所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任何时候都要放在首位,但这一点也是许多教师都犯的一个通病,把课堂看做自己表演的舞台,给学生留的空间很少,这就我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你说呢!
《数学广角》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并学会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4、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5、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分配问题。抽取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说明分配的结果。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分配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并学会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分配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说明分配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学例1
1、活动。
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可以怎么放?有几种情况?
学生思考各种放法。
与同学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汇报交流情况。
学生口答说明,教师利用实物木棒:
第一种放法: 第二种放法:
第三种放法: 第四种放法:
2、问题。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为什么?
经过简单交流,学生不难描述其中的原理:如果每个文具盒只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1枝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所以至少有2枝铅笔放进同一个文具盒。
3、做一做
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说出想法。
如果每个鸽舍只飞进1只鸽子,最多飞回5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舍或分别飞进其中的两个鸽舍。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
尝试分析有几种情况。
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体会到,如果把各种情况都摆出来很复杂,也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找到数学方法来解决就方便了。
二、学例2
1、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体书?
摆一摆,有几种放法。
不难得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
2、说你的思维过程。
果每个抽屉放2本,放了4本书。剩下的1本还要放进其中一个抽屉,所以至少有1个抽屉放进3本书。
3一共有7本书会怎样呢?9本呢?
学生独立思考,寻找结果。
与同学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汇报结果,全班交流。
4、能用算式表示以上过程吗?你有什么发现?
5÷2=2……1 (至少放3本)
7÷2=3……1 (至少放4本)
9÷2=4……1 (至少放5本)
说明:先平均分配,再把余数进行分配,得出的就是一个抽屉至少放进的本数。
5、做一做
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想:每个鸽舍飞进2只鸽子,共飞进6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1个或2个鸽舍,所以,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2、4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家庭作业》第20练习。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抽取游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抽取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1、猜一猜。
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2、实验活动。
一次摸出2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有可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一次摸3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一定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3、发现规律。
启发:摸出球的个数与颜色种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不难发现: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做一做
1、第1题。
独立思考,判断正误。
同学交流,说明理由。
2、第2题。
说一说至少取几个,你怎么知道呢?
如果取4个,能保证取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1、3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家庭作业》第21练习。
《数学广角》教案11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二年级)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人数30人,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 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能够踊跃发言,但还存在一定问题,就是班级学生发展不平衡,有些基础太差跟不上步伐,今后还得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
三、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 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排列组合的基本原理。
2、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五、教学难点分析:
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操作过程,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
六、教学课时: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上课之前,老师想来考考小朋友们,大家愿意吗?谁能用1、2、3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生:12、21、31、23……
师:太棒了,能说出这么多的2位数呀。
2、揭题: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去“数学广角乐园”玩一玩吧!(出示课题:数学广角)
(二)、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1、教学例1:
(1)用数字1、2能摆成几个两位数?
.①自己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谁最爱动脑筋,谁的小手最巧。
②独立动手摆,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自己用这两张卡片摆了那些数。展示大家看。
③教师板书:12、21
(2)用1、2、3能排成几个两位数?
小组合作摆一摆卡片:1、2、3.引导学生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多而不重复。
3、小组汇报。师生总结。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抽奖游戏。
同学们,你们真是太聪明了,来我们一起做个做个抽奖游戏吧,大家想参加吗?每个小朋友都有中奖的机会哦。
①、教师出示4张卡片:这里有四个号码:7、5、2、8。
②、什么样的号码能中奖呢?我给你们透露点信息:中奖号码就是从这4个数中选出的两个
数组成的两位数。猜猜,什么号码可能中奖?
③、写好了吗?大家推举一个人来摸奖吧。学生先摸出一张卡片。中奖号码的最前面一位数出
来了,是2,那中奖号码可能是25、27、28。再摸一张卡片。中奖号码是?
④、你中奖了吗?把你写出的这个数圈出来。同桌互相看看。
⑤出示所有结果:你刚才一共写出了多少个两位数?用2、5、7、8能组成的两位数究竟有
多少个呢?咱们用刚才先固定最前面一位数的办法把这些数排出来吧!老师写你们说好吗?
2、完成99页做一做第1题;握手
3、完成99页做一做第2题:买作业本。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学习了简单的排列组合方面的知识,大家发现了没有,其实在我
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积极动脑,你一定会发现很多有趣的数学现象哦!
八、课堂练习:让学生能个排列123、456等数字组合。
九、作业安排:教科书99页练习二十三第一题.第二题。
十、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教师教学用书.教案书。
十一、自我问答:本节课我运用情境导入的方法,首先提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
体会排列组合在生活中的用处及乐趣。
《数学广角》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片:
码头上现在同时有3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条一条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3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呢?
2)观察图,说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问: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
学生讨论
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
列出表格,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思考汇报
4)找出最优方案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
小名、小亮、小叶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
2、有210人选举大队长,有三位候选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选之中1人,不能弃权。前190张票中甲得75张,乙得65张,丙得50张,规定谁的票最多谁当选。若甲要当选,最少还需要多少张票?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充练习
《数学广角》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情境串,让学生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感受推理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浓厚兴趣,逐步养成有序思考、善于类比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及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直观思维生成到逻辑思维。使学生能清晰地、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
课前谈话:
师:嗨!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还记得我是谁吗?
生:陈老师
师:大家的声音真亲切!能和我打个招呼吗?
生:陈老师好!
师:个个都是这么有精神,真棒!大家,喜不喜欢玩游戏呢?
生:喜欢
师:好,我们就来玩一个摸耳朵的游戏,这个游戏需要我们认真听,能不能做到?
生;能
师:摸一只耳朵
生摸
师:你摸的哪只耳朵?你呢?
生:我摸的左耳朵/我摸的右耳朵
师:有的摸左耳朵,有的摸右耳朵。好像都对!再来!
师: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
生分别摸对
师:不错,听的很认真!要加快速度咯!
摸摸你的右耳,摸摸你的左耳,摸的不是右耳,停!你摸的哪只耳朵?
生:我摸的是左耳朵。
师:为什么不摸右耳朵?
生:因为你说摸的不是右耳朵,就只能摸左耳朵了。
师:哎?你怎么不摸左眼睛呀?
生:因为这是摸耳朵的游戏呀!
师:对了,这是摸耳朵的游戏。人的耳朵只有几只?
生:两只。
师:哦!人只有两只耳朵,摸的不是右耳就是左耳。
师:这个游戏好玩吗?
生:好玩!
师:好玩我们就不玩了,准备上课好吗?(这个游戏和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有关,下面我们准备上课了,好吗?)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猜兄弟关系
师: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新朋友,想认识吗?
生:想!
师:这两位小朋友是谁?
生:贝贝、乐乐。
师: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根据这个条件请大家猜猜谁是哥哥,谁是弟弟!
生1:贝贝是哥哥,乐乐是弟弟。
师:有可能
生2:贝贝是弟弟、乐乐是哥哥
师:也有可能
生3:乐乐是哥哥,贝贝是弟弟。哥哥比较高,弟弟比较矮。
师:哥哥一定就比弟弟高吗?
生4:乐乐是弟弟,贝贝是哥哥。
师:有的说贝贝是哥哥、乐乐是弟弟,有的说乐乐是哥哥、贝贝是弟弟。现在能确定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生:能/不能
师:你们这样争下去,乐乐可着急了!瞧!他说了什么?
生:乐乐说“我不是哥哥”。
师:现在还用猜吗?
生:不用了,我知道了!
师:你接着说!
生:乐乐是弟弟,贝贝是哥哥。(师相机出示答案)
师:你是根据哪些条件确定的?
生:我是根据乐乐说“我不是哥哥”这个条件确定的!乐乐不是哥哥,就是弟弟。贝贝肯定是哥哥了!
师:这一个条件就能确定啦?谁来帮他补充!
生:我根据贝贝、乐乐是两兄弟,乐乐说“我不是哥哥”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的。
师:你真是一个会细心观察的学生!谁能根据这两个条件再来说说理由?
生:因为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所以乐乐不是哥哥就是弟弟。贝贝肯定就是哥哥了。
师:你说的真完整,还有谁能像他一样再说一次?
生:因为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所以乐乐不是哥哥就是弟弟,贝贝就肯定是哥哥了。
师:你也说的很好!请坐!陈老师现在有个问题了,为什么开始大家不能确定谁是哥哥谁是弟弟,现在又都能确定呢?(课件出示两幅图对比)
生:因为刚开始只有一个条件,所以不能确定,/因为刚开始只说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我们不知道谁是哥哥谁是弟弟,都是乱猜的。
师:说的很好!大家都能根据条件来判断。板书:条件
师:刚开始只有一个条件,能确定吗?
生:不能确定。(师板书不能确定)
师:说明条件还?(师摇摇头)
生:条件还不够!(师板书不够)
师:对了!条件不够,我们不能确定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微笑)
师:后来能确定吗?
生:能确定。(师板书确定)
师:说明什么?
生:条件足够了!
师:很好!开始条件不够不能确定,后来条件足够才能确定。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条件作出判断这个过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的推理。板书:简单的推理
二、游戏巩固
师:贝贝和乐乐在玩一个藏花的游戏,你们想参加吗?
生:想
课件出示:贝贝、乐乐分别藏着红花、蓝花
贝贝说我藏的不是红花
他们分别藏着什么颜色的花?
师: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条件?
指名说出图上的条件,有说错的:谁愿意帮他?
师:小精灵问我们?
生:他们分别藏着什么颜色的花?
生:能!
师:请你在练习纸上第一题填一填。
生独立填写后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
师:你是怎样确定的?
生:因为贝贝、乐乐分别藏着红花、蓝花,所以贝贝藏的不是红花就是蓝花,乐乐藏的就肯定是红花。
或:因为贝贝、乐乐分别藏着红花、蓝花两朵花,所以贝贝藏的不是红花就是蓝花,剩下的红花肯定是乐乐藏着的。
师:真不错!每个条件都考虑到了!
生:另外一种
师:做对的请举手!
小结:我们刚才推理了哪几朵花?
生:红花、蓝花
师:对了,我们判断红花、蓝花两种花,不是红花就是蓝花。(要引导学生一起说)。所以当我们推理两种物体时,不是其中的一种就是?
生:另外一种
师:看来,推理两种物体,不是……就是要牢记!(贴)
师:推理两种物体的小妙招是什么?预备齐!(师指板书)
生纷纷举手
三、三人藏花游戏
1、看图读文提取信息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简单的推理!现在他们的好朋友欢欢也想来参加,大家欢迎吗?(出示课件)
生:欢迎!
师:认真看!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条件?小精灵的问题又是什么呢?
指名汇报
(预)生1:我知道了,贝贝、乐乐、欢欢三人分别藏这红花、蓝花、黄花,贝贝说我藏的是红花,欢欢说我藏的不是黄花。小精灵问“乐乐藏的什么花?”
师:你看图真仔细,说的也很完整!下面请大家和自己组内的小伙伴说一说乐乐藏什么花。为什么呢?
《数学广角》教案14
一、教学内容
简单的排列组合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排列数或组合数。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逐步建构新的知识。
衣服搭配、摆几位数、求比赛场次等例子在二年级上册都出现过。
3.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排列数或组合数。
四、具体编排
1.例1(简单的组合)
(1)隐含了分步计数的原理,但这儿不要求用分步计数的方法(乘法)来求组合数。只要能用图示的方法来求出组合数就可以了。
(2)教材上提供了两种图示表示法,引导学生用画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抽象的数学知识。实际上还有其他的方法,例如每条裙子或裤子分别可以搭配两件上衣(分步时,可以把确定上衣作为第一步,也可以把确定裙子和裤子作为第一步),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至于学生用哪种方法求出来,都没关系。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发展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自己用图示表示时,可以很开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衣服,圆形表示裙子和裤子,并分别在正方形和圆形里标上序号。实际这是发展学生用数学化的符号表示具体事件的能力的一个体现。
(4)如果学生用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二年级上册的例子或借助学具卡片摆一摆。
2.“做一做”
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两位数写出来。
3.例2(简单的排列)
学生已经有了拿三张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经验,摆三位数可以用类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解决。在这儿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怎样摆才能不重不漏。学生一开始可能是无规律地摆,但经过一定的观察后,会逐渐走向有序。要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实际摆卡片到脱离卡片直接写出这些三位数的过程。
4.“做一做”
借助学生喜爱的西游记的故事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找出排列数。
5.例3(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
(1)利用20xx年世界杯足球赛的题材,除了教学组合知识以外,还可以适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用两种图示法表示两两组合的方式(比较简单的两种方式)。在教学中也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原来教材上是有的,但由于版面的原因,送审后删去了。)
6.练习二十五
设计丰富的情境让学生练习,巩固排列和组合的知识。
五、教学要求
1.要借助于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求排列数或组合数。
排列、组合是很抽象的数学知识,要用操作活动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2.注意把握教学要求。
在这儿还只是用图示的方式把所有的排列或组合情况罗列出来(即有哪些排列或组合),不是抽象地计算一共有多少种排列数或组合数。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求排列数、组合数。至于排列、组合等名词,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分类计数原理、分步计数原理等,都不要求学生掌握。
实践活动掷一掷
一、利用的数学知识
1.组合(两个骰子上的数字之和)
2.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列举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每个骰子上可能的结果是1至6六个数,组成的和可能是2至12的所有数,不可能是1或13等数。)
3.可能性大小(组成的和是2至12中任一个数,但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
二、活动步骤
(一)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
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数学广角》教案15
【学习目标的设置】:
(一)设置学习目标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陈述
探索简单情景下的变化规律,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2.教材分析
“鸽巢原理”以前是属于奥数学习的内容,但新教材把这一知识点也纳入其中,所以只有认真地去研读了教参,学习了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目标,目标有两个:一是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是通过鸽巢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3.学情分析:鸽巢原理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难以理解鸽巢原理的真正含义,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他们自己提前先学了,在具体分的过程中,都在运用平均分的方法,也能就一个具体的问题得出结论。但是这些学生中大多数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平均分能保证“至少”的情况,他们并不理解。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鸽巢原理”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为“鸽巢”,要用几个“鸽巢”。
(1).年龄特点:六年级学生既好动又内敛,教师一方面要适当引导,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思维特点:知识掌握上,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总结规律的方法接触比较少,尤其对于“数学证明”。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的引导,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过程,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求结论,要让学生不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学习方法
1.借助学具,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分析、推理、发现、归纳、总结原理。
2. 适时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和假设法进行比较,并通过逐步类推,使学生逐步理解“鸽巢问题”的“一般化模型”。
3.引导学生构建解决鸽巢原理类问题的模式:明确“待分的物体”→哪是“鸽巢”→ 平均分 →商+1
4.完善评价体系,进行小组捆绑,激励学生全员参与,体验成功的乐趣。
5.师生课前准备:①学生:每组5根小棒、4个杯子;课件②学生记录自己是哪一个月出生的。③教师准备1副牌。
(二)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通过实践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鸽巢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三)评价任务:
任务1:学生能否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出鸽巢原理的推导过程。
用教具动手演示推导过程。最后用标准的数学语言描述推导过程。
【评价学习目标1:整理鸽巢原理推导过程。】
任务2:能够说出鸽与巢的关系。
【评价目标2,探索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思议导学)
用一副牌展示“鸽巢原理”。 (师生合作完成魔术)
师:同学们喜欢魔术吗?今天老师客串一下魔术表演,想见识见识吗?请全班同当老师的助手,每一个小组有一副牌,大家知道一副扑克牌有54张去掉两张王牌,剩52张,现在用它变一个魔术。这个魔术的名字叫“猜花色”。在组长的组织下每人随意抽五张牌先反扣在桌上。我猜,每位同学的手中至少有两张花色是相同的。是这样的吗?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请翻牌看看,老师猜得准么? 生:猜对了。
生:猜对了,给点掌声吧。老师为什么猜的那么准,想知道吗?其实这里面蕴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原理----鸽巢原理(板书课题)相信你们认真学习后,会明白的。
(设计意图: 老师通过一个魔术展示了在生活里 “鸽巢原理”问题中的一种,勾起了学生对这个魔术很好奇心,为原本枯燥的数学课注入了活力。)
师: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指名读一读)
(设计意图: 建立明确的目标,就会引起师生注意的集中性和指向性,引起对某类知识,某种能力的强烈注意。就能在最短的时间,最省力地完成“三个维度”的目标,最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动手实验、 探究新知(学思新知,善思互动)
师:为研究这个原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
生:小棒和杯子(板书:小棒、杯子)
师:那我们今天就用小棒和杯子做几个有趣的数学实验来研究这个原理。
(一)第一步:研究4根小棒放入3个杯子中的现象。
1、请看大屏幕:
师:把4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请小组的同学摆摆看,在动手之前请看活动要求:
①4人为一组摆一摆,要求将小棒全部放进去,允许某个杯子空着。
②边摆边记录下来,(记录时:可以用 1表示小棒,用0 表示杯子(画一画)看看一共有几种摆法?
师补充:每个组要认真记录不同摆法。希望每个小组分工合作愉快,开始
2.汇报展示
要求学生边摆边说,老师同时在黑板上板书草图。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放法:
师:大部分学生都摆完了,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摆的?
学习小组派代表到台前展示成果。要求学生边摆边说,老师同时在黑板上板书草图。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放法:
4 0 0 3 1 0
2 2 0 2 1 1
(引导学生明确虽然摆放的顺序不一样,但是同一种放法)
师:老师欣赏这组同学的操作步骤,按一定顺序,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师:还有别的放法吗?
生:没有了。
(3)引导观察,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观察4种方法,从而得出:总有一个杯子里面至少有2根小棒。
师:是的,这4种放法,不管怎么放,你有什么发现?)
1组:……(可能会出现不同发现)
2组:我们发现不管怎么放,总会有一个小杯子里面至少有2根小棒。
强调至少!总有
师:说啥?再说一遍。
生:……
师:还有谁发现了什么?
生:……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鼓励每个小组都说出自己的看法,因为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只有通过多种思维的碰撞,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对鸽巢原理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刻。)
师:再次观察四种方法,哪种方法能直接得到这个结论。
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引导平均分)
师:关于平均分有没有问题?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平均分这一种方法,就能得出总有一个杯子里的至少有2根小棒这个结论。
(二)第二步:研究5根小棒放入4个杯子中的现象。
1、课件出示:5根小棒放进4个杯子里你感觉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再往下继续研究,5根小棒放在4个小杯子里你感觉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猜测:5根小棒放在4个小杯子,不管怎么放,肯定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
师:对不对需要实验验证,我们还要像刚才那样一一把所有摆法都列举出来吗?用什么方法操作验证这个结论对错就可以了。
生:用平均分的方法就可以了。
师:咱们试试看,小组合作交流,用这种平均分的方法操作验证,并像黑板上那样记录在学案里。
2、展示摆法,引导观察发现: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展示分享一下?
生:5根,每个小杯子放一根,剩下的一根放在其中的一个小杯子。(实际演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分法一样的,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 板书:平均分)
课件演示
师:,既然用平均分的方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会用算式表示这种方法吗?
生:5÷4=1……1
师:能解释算式里每个数的意义吗?
生:5表示小棒数,4表示杯子是,商1表示平均每个杯子放进1根小棒,余数1表示还剩1根小棒。
师小结:要想发现存在着“总有一个杯子里一定至少有2根”,先平均分,余下1根,不管放在那个杯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杯子里一定至少有2根”。 )
3、学以致用---照这样的思路,继续往前走:
课件出示:把7根小棒放进6个小杯子里,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根,。
100根小棒放进99个小杯子里,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根。
师:这么大的数字,同学们这么快就得出了结论,你是不是发现了什么规律了?(小棒的数量与杯子的数量有什么关系?))还要操作验证吗?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独立解决以上问题,在展示汇报时学生要说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4、引导学生知识点小结:
师: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放进的小棒数怎么算,你用谁加上谁就是我们想要结果?
生1:平均分
师:刚才他这样分,是怎么分的啊?(强调:“平均分”)
生2:商加余数 ( 在这里老师不作过多解释,
生3:商加1 表明持“待定”态度)
(三)第三步:研究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不是多1的现象
质疑:提出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不是多1的现象
师:研究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如果小棒数不是比杯子数多1,而是多2、3……结果还是这样吗?请同学们接着探究:
1、 课件出示:如果把5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请在小组内摆一摆,看哪个小组最快得出来,开始。
2、交流汇报(小组代表上台边摆边说)
生1:我认为至少有3根小棒,因为把5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杯子,就还剩2根小棒,所以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3根小棒。
生2:我认为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我是先把3个杯子里各放1根,这样就还剩下2根小棒,我再把这2根小棒分在两个不同的杯子里,至少就是2根小棒了。
师:他们谁说的对呢?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先平均分掉3根,没问题吧。那这剩下的2根小棒该怎么分,才能保证至少有几根小棒?
生:剩下的2根小棒分开放,才能保证至少。
师:同意吗?
师:怎样用算式表示呢? 5÷3=1……2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操作学具直观演示,很容易的就能理解是“商+1”还是“商+余数”的问题。)
2、 深化研究、得出结论:
4、汇报交流:怎么想?怎么算的?
5、引导发现得出结论
师:我们刚才研究这么多种情况,大家仔细观察算式,想想:“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几根小棒”应该怎样求?
生:应该是商+1,不是商+余数。
全班交流( 板书:“商+1”)
教师重点强调是“商+1”还是“商+余数”得出的答案。
小结:我们把小棒尽可能地平均分给各个杯子,总有一个杯子比平均分得的小棒数多1。
小结并板书:不管怎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商+1)根小棒。
7、了解鸽巢原理。
师:同学们知道吗?我们今天发现的原理其实早在200多年前就被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发现了,请看大屏幕:
学生读资料。
“ 鸽巢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师:回想我们刚才做的小棒和杯子的实验中,谁相当于鸽巢(鸽笼)?那小棒就可以看作是被放进鸽巢的物体(鸽子)。
师:把m个物体任意放进n个鸽巢里(mn,n是非0自然数)如果m÷n=b---c,那么一定有一个鸽巢至少放进了多少个物体?---板书:b+1个
生:m÷n=b……c,那么总有一个鸽巢至少放了b+1个物体。
三、联系生活、运用原理(理思反馈,思练测评)
1.用所学知识解释课前魔术“猜花色”。能用今天的知识来来解释吗?谁为鸽巢?谁为物体?
过渡:运用今天所学的鸽巢原理的知识,你能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啊?(能)有没有信心?(有)我们来试试。
2、(夸一夸本班同学)我们班有( )名同学,至少有( )名同学同一个月过生日呢?怎么想的?
3、(知道老师是哪个学校的吗?)我们山城中心小学有 2188名学生,至少有几人是同一天出生的?
四、师生总结:(齐思升华)
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中,我们一起来经历了与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一样的伟大发现过程。回顾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老师相信你们会运用今天所学的鸽巢原理去解决生活问题!
板书设计:
鸽巢原理
小棒 杯子 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商+1
(物体) (鸽巢) (至少数)
4 3 2
5 ÷4 =1……1 2
5÷ 3 =1……2 2 1111 0 0
7÷ 4 =1……3 2 111 1 0
9÷ 4 =2……1 3 11 11 0
15÷ 4 =3……3 4 11 1 1
m÷n =b……c b+1
【《数学广角》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推理》教案04-04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15篇)01-25
二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推理》教案4篇04-04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7篇03-31
数学广角《烙饼问题》听课稿范文01-16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测试07-03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学设计04-04
三年级数学广角搭配问题教学反思范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