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阳关三叠》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阳关三叠》教案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阳关三叠》教案 1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择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教学内容。《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精品。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可谓风靡唐朝,而且是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与诗词相互辉映,珠联璧合,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挚情感。
学情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等多种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2、 知识与技能:对比欣赏合唱《阳关三叠》上下阙,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吟唱上阕。
3、 过程与方法: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
教学重点:
通过对音乐情绪的分析,感受琴歌《阳关三叠》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
在学唱中体验歌曲上下阙音乐情绪,通过对比感受不同。
教学用具: 多媒体系统教学课件 歌谱电子琴
教学过程:
导 入:课前播放现代流行歌曲视频MTV《穿越》,以穿越的话题形式进入
教师范唱《阳关三叠》第一段 1.蕴含的诗名?作者?
2.了解创作背景和历程
新课赏析:
千古绝唱《阳关三叠》
感受中国唐代歌曲的艺术魅力
1. 《阳关三叠》的简介
2.初步聆听合唱曲《阳关三叠》:a.歌曲从旋律和诗词角度的风格特点?
b.“三叠”出现的位置和全曲的曲式结构?
深入感受体验作品:
3 . 聆听作品第一段: 上阕和下阕的场景联想
4.在学唱中体验感受上下阙的音乐情绪对比
5 . 同音异奏:1. 认识了解三种中国古代乐器(古琴埙 二胡)
2. 三种乐器分别演奏《阳关三叠》对比体验不同音色
3. 依据喜好感觉,选择个人喜欢哪种乐器?
拓展探讨传承:
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在流行歌曲漫天飞的现状下,有什么好的方式把古代歌曲艺术传承下去?
课题总结;
《阳关三叠》教案 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唱、奏,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熟唱、奏歌曲的主题旋律。
2、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环境。
难点:“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葫芦丝、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音乐问好
3、师:(多媒体出示画面)请同学们回答: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什么时期的一种什么样的场景?(生答)
师:如果要你为这幅图画配上一首古诗,你会选择哪一首?(学生讨论回答,例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同学们积累的古诗词真不少!我们常说古代诗与歌是不可分割的,现在假设一部电影中有这样一段场景需要配乐,而你是电影的音乐总监,你会选择一首什么风格的曲子为这样的场景及古诗配乐了,(老师播放《阳关三叠》《春游》)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学生想、答)
二、学习新课
1、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为画配选的音乐就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代表作品《阳关三叠》,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根据唐诗改变的歌曲《阳关三叠》, (教师版书:《阳关三叠》)
2、师:大家看到《阳关三叠》这四个字,有什么疑问吗?(生介绍“阳关”。至于“三叠”则留下悬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思考、解答。教师补充)
3、教师补充图片:请同学们谈谈对古阳关图片的感受。
4、那么究竟这首古代琴歌是怎样表达对阳关的情感呢?首先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朗诵诗歌,体验诗中之情。(学生一起随音乐朗诵,教师范读,学生再有感情朗读一遍)
5、同学们,唐诗本身的情感就极具感染力,那么唐诗入歌,又会有怎样的效果呢?接下来让我们分小组用葫芦丝学吹《阳关三叠》的主旋律,并吹边学唱歌词,体会唐诗入歌的魅力。教师到各小组指导。
(1)分小组范吹《阳关三叠》,自己小组评价,其他小组评价
(2)教师范吹《阳关三叠》主旋律, 师问: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个特点,请大家仔细读谱,有什么疑问吗?(生答)(分小组讨论,由五个音组成,不唱的旋律部分都加了括号。)对,第一点,由五个音组成,称为五声调式,这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特点;第二点不唱的旋律部分加了括号,这叫间奏。间奏是歌曲不可缺少的部分。注重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注意解决难点“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节奏。
(3)学生第一遍齐唱《阳关三叠》,注意乐句的呼吸和速度。
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同学们的演唱充满了真情实感,在这一段歌词中,共有上阙和下阙两句,大家觉得它们的情绪要表达一样吗,怎样处理会更加合适呢?学生发言。
(4)学生第二遍齐唱《阳关三叠》,注意音乐的表达,特别是上、下句的情感对比。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我从大家的歌声中捕捉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离愁之姑情,说明同学们从心理上已经接纳了作品。我能在这首歌里看到蒙蒙轻纱笼罩的雨后小巷,看到雨后吐露新芽的柳树,还能看到两袖清风,抱拳永别的友人,更能看到挂在他们脸上的一行清泪,这是多么“唯美”的画面呀!
6、听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1)边听边思考:共听到了几次相同的旋律?由此可见,“三叠”是什么涵义了吧?将一段旋律反复吟唱三次,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你觉得在乐曲的表达中,是悲伤的情绪多一点呢还是留恋的情绪多一点呢?王维的原诗与现在演唱的歌词有什么不同?(创作背景可做选项)
(2)对,除了王维的原诗四句,歌词里面增加了部分歌词。文中所提到的“遄行、遄行、旨酒、旨酒”等处的歌词及曲调是由后人加上去的,为了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这首诗的内涵,曲作家进行了二度创作改编完成的。那么古代表达这种离别之情的诗句有那些了。接下来我们也把这首作品进行三度创作,课前给大家布臵了作业,请大家分小组展示课前准备的创作作品。
三、拓展与延伸
1、在古琴由《阳关三叠》的音乐声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由创编情景剧、改编器乐、演唱等形式。
2、听赏古琴曲《阳关三叠》
为了深切体会这种情感,请同学们欣赏古琴曲《阳关三叠》,了解古代琴歌。请学生回答表达离别之情的诗词或散文等。
四、评价与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呢?
2、你觉得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怎么样呢?(自评、互评,师评)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一首唐朝的流行歌曲《阳关三叠》,让我们感受到了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经典音乐文化的育人魅力。同学们,这首古朴淡雅诚挚的琴歌,已经打开了时空的隧道,让我们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聆听、演唱和了解我国更多的艺术歌曲吧!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最后让我们在古琴曲《阳关三叠》的音乐声中,感受着古人的送别之情,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
1、做为一节参加校级优质课比赛课例,课前充分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也可能正是因为准备的太充分了,感觉上课时太容太多,备学生的情况还不够,导致在突发
情况时,我在处理一些问题是还不够灵活。
2、在让学生主动学习及展示时,我自己感觉对学生的表现能力还不够信任,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鼓励,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会在更好的环境中得到提高和更多的锻炼。
3、在体会音乐感情时,引导学生的理解略显得比较苍白,尽管课堂的氛围比较活跃,但学生思考深层次及生成的思考比较少,还不够到位。
4、对于在课堂上部分没有带器乐的同学的关心不够,应该随时调整课堂结构,让这部分同学也能更多的融入到集体学习、自主学习当中。
《阳关三叠》教案 3
【教学内容】
1、欣赏埙、中阮重奏曲《阳关三叠》;
2、学习歌曲《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1、欣赏古曲《阳关三叠》,了解埙的相关知识;
2、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讲音乐故事
1.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吗?
2.请学生讲故事,教师补充。(如果学生不了解,由教师讲故事。)
3.问:同学们,听了知音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到朋友间的友情,这为下面学唱歌曲《阳关三叠》做了铺垫。
二、欣赏埙曲《阳关三叠》
1、介绍歌曲背景。
2、让学生背诵《送元二使安西》,体会歌词内涵。
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初听感受音乐,请学生回答全曲意境。
4、分段欣赏、分析,感受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完美艺术效果。
5、音乐知识:认识吹奏乐器--埙
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传统的埙多为卵形埙,现在则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样式美观,工艺精细。
三、唱歌
1.先听歌曲范唱或录音《阳关三叠》;。
2.让学生跟随录音学唱。
3.请学生分析歌曲在调式、节奏、音程等方面的特点。比如,歌曲前面部分较为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为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等。应注意使学生总结出这些特点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
4.教师辅导学生学会这首歌,全班集体演唱。
四、总结并布置下节课的内容。
《阳关三叠》教案 4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完美结合的魅力,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音乐。
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地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之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民族器乐曲,学生进入课堂。
苏轼的词———离别(送别)的艺术作品———齐唱《送别》
导词: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的悲欢离合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作者借这两句词来抒发自己和胞弟苏辙的离别之情。“人生自古伤离别,执手看泪眼”,漫漫人类历史,人们演绎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是和离别的话题有关系。下面请大家共同演唱《送别》。
二、进行新课。
刚才大家演唱的《送别》是由近代李叔同先生填词而成的着名学堂乐歌。其实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类似题材的艺术作品。下面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一首唐诗。
1、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播放。
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巍巍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
2、让学生自主简介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和王维的生平。教师简单小结: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会写诗,而且对佛经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为“诗佛”。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课件中的王维山水古画)。他自己也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除此之外,王维还特别精通音乐。关于他精通音乐还有很多传说和典故。正因为如此,有人说王维的许多诗歌很合音律,诗的意境特别适合用音乐去表达。
在以上过程中,播放小提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
提问:这首诗主要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哀怨离别之情)
由王维原诗所表达的.情感过渡到具有更多情感内容的琴歌——《阳关三叠》。
过渡词:说到情感,应该讲所有的艺术都能表达情感。但是,各种艺术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是各不相同的,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上有时也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才有古人如下一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应该说王维的这首诗在抒写离别之情方面已经够的上是精品之作,但后人为了让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更深,抒发的感情更浓、更真切,对它进行了新的艺术加工,把它改编成一首扶琴歌唱的琴歌——《阳关三叠》。
3、欣赏《阳关三叠》
知识点:“琴歌”——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
“三叠”——三段。《阳关三叠》分为上下两个阕。上半阕将王维的原诗分别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下半阕是后人增加的三段长短句诗词,分别补缀在原诗的后面。
先听蒋大为演唱的第一叠,然后再完整地欣赏由王震亚改编的合唱《阳关三叠》,学生可以跟着哼唱。
设置问题:⑴合唱与独唱相比,它在音色、力度、速度等方面有哪些不同或特点?艺术表现力如何?(音色更加丰富,力度强弱对比很明显,速度处理以中、慢速为主。正因为这些音乐要素恰到好处的运用,才使作品更具艺术表现力,把情感渲染的更充分。)⑵分段欣赏,结合歌词和旋律去感受每一叠所渲染的情感各有什么侧重点?
4、师生共同赏析三叠中的部分片断。
(1)浅析第一叠上半阕的旋律和下半阕的诗词内涵。
第一句是开始句,称作“起”句,旋律以级进的形式进行,音乐情绪显得平稳、柔和与深情,为营造浓浓的惜别气氛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句总体上继续了第一句的主要材料,尤其后半句是完全相同,可称之为“承”句。第三句和前两句相比,虽然还有某些句法影子的存在(如后半句的向上二度模进),但更多的是变化和对比。前半句小三度的下行,使音乐更加深沉,这一句可称之为“转”句。第四句和第一句完全相同,形成头尾呼应,故可称之为“合”句。
知识点:“起、承、转、合”是旧时写作诗文的结构
章法,也是我们音乐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
让学生共同演唱以上四句。
下半阕开始就是八度跳进,音乐情绪趋向激动,与上半阕旋律的平稳进行形成对比。
问题:第一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感?(“宜自珍”——惜别)
(2)共同赏析第二叠下半阕。
问题:第二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感?(“泪沾巾”——忧伤)
(3)共同赏析第三叠下半阕和尾声。
问题:第三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绪?(“尺素申”——期待)
尾声渲染的又是一种什么情绪?(“噫”——感叹)
5、评价
(1)让学生对《阳关三叠》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自己意见可以针对任何方面,比如它的词曲、表演形式、时代性、是否喜欢的理由、喜欢的程度等等。
(2)这首歌在唐代非常流行,可以说它是唐朝的一首流行歌曲。尤其是在那些文人墨客当中流传更盛。许多诗人都留下了赞誉这首琴歌的诗句。如:
“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张祜
“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李商隐
“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白居易
同时播放管子演奏的《阳关三叠》。
(3)这首歌曲创作和流行的年代离我们确实已很遥远,似乎谈不上具有任何的时尚性。但今人之所以仍在传唱欣赏,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歌曲中所渲染的那种真切的情感。因为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永恒的主题。
6、知识链接和创作
(1)围绕“送别”或“离别”主题,请大家联想有关古诗词,当然这些古诗词要和音乐有关系。
教师的准备:《赠汪伦》——李白,《琵琶行》——白居易。语言是不能解释音乐的,但音乐是可以用语言来描绘(描述)的。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抽象的音乐,我觉的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一绝。
(2)请同学们试一试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现“送别”或“离别”的场景,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
(3)围绕“送别”或“离别”主题,请大家回想以往学过或听过的有关音乐作品。教师的准备:《送别》李叔同词奥德威曲 《送别》——
【《阳关三叠》教案】相关文章: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04-10
七年级《阳关三叠》教学设计07-04
苏少版初中九年级音乐《阳关三叠》教学设计10-19
苏轼阳关曲的诗句10-19
阳关导游词11-23
《阳关曲》诗歌赏析12-18
三叠泉作文07-28
敦煌阳关导游词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