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小瓶嬉水

时间:2022-03-11 12:28:53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教案小瓶嬉水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小瓶嬉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教案小瓶嬉水

中班科学教案小瓶嬉水1

  活动设计:

  中班科学《瓶中吹气球》,这一活动的灵感来源于幼儿喜爱看的少儿电视节目“小小智慧树”,里面蕴含着许许多多的贴合幼儿生活而又有趣的科学知识。因此,为了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瓶中吹气球的兴趣,让幼儿发现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积累科学知识,经历分析、尝试到判断的过程。我预设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我预设幼儿的想法,经历三次尝试与分析,活动流程为:经验的回顾(吹气球)——分两次探索得出瓶中吹大气球的秘密——借课件提升“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瓶中吹气球”比赛——延伸到日常生活。在本次活动中我主张让幼儿自己去探究,与幼儿、与材料进行充分的互动,在不同的探究中发现、分析得出不同的问题。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能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3、关注身边的科学,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动手实验与记录,得出瓶子上有洞就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

  活动难点:

  理解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大小不一瓶口套好气球的瓶子若干(包括无洞、少洞和多洞)。

  2、幼儿记录纸、记号笔人手一份。

  3、课件《瓶中吹气球》(其中包含教师的记录表和原理动画)。

  4、气球,底托,差气球工具。

  活动过程:

  一、出示气球,帮助幼儿掌握吹气球的正确方法。

  1、(出示吹好的气球)师:看看,张老师带来了(气球),你们都吹过气球的吧!

  2、请2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吹气球。

  师:说说你是怎么吹的?你看到他是怎么吹的?

  3、小结:吹气球时要嘴巴贴住气球口,然后用力,还要连续不断地往气球里吹气,才能把气球吹大。

  (分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气球的出现让幼儿有将它吹大的欲望。而且这个环节以这种形式调动起幼儿已知经验,这样幼儿就能更好地掌握吹气球的方法,为下面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分批投放材料,让幼儿探索得出气球在有洞的瓶子里能吹大。

  师:如果把气球套在(瓶子)上,还能吹大吗?(记录下幼儿的猜测)去试一试就知道了。(第一次投放材料:小瓶无洞)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幼:吹不起来。可能瓶子太小了,瓶口太小了,没有空气等等。

  师:我们试下来发现瓶子里的气球都没有吹大。讨论:那为什么气球在这些瓶子里吹不大呢?

  师:是不是瓶子不够大呢,张老师也不知道,这样吧,我再给你们些大点的瓶子去试一试。(第二次投放材料:中、大瓶有洞无洞均有)

  师:有的气球吹大了,有的还是没有吹大,怎么会这样呢?这里一定有秘密,你们再去比一比、看一看、找一找。

  师:秘密是什么?

  幼:瓶子底下有洞洞。

  小结:原来,瓶中的气球能吹大,秘密就是瓶子上有洞洞。(点出洞洞)

  (分析: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从而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预设幼儿的需要,以幼儿为主体,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让他们在亲自试验中建构认识: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瓶上有洞洞的气球才能被吹大,解决本次活动的重点。)

  三、借助课件,揭示“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

  1、引导幼儿自由说说其中的原因。

  师:为什么有洞洞的瓶子气球能吹大,没有洞洞的瓶子气球吹不大呢?

  2、播放课件,总结科学原理。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听听电脑小博士是怎么说的。

  (分析:此环节通过幼儿自由说说原因、“电脑小博士来告诉你”,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作用,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帮助幼儿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让幼儿体验了发现的乐趣。能更好地向幼小的幼儿揭示“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便于理解和内化。还起到了动静交替的作用,使科学活动不再枯燥。)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通过比较得出瓶上洞洞的多少与吹气用的力度成反比关系。

  师:我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两个瓶子,一个套红气球,一个套绿气球,哪只颜色的气球吹大更容易些呢?为什么?去试吧!(第三次材料:红绿气球,洞多洞少)

  师:谁愿意把你的记录和发现来分享一下!

  小结:哦,原来红气球更容易吹大,因为瓶子上的洞洞(多)(点出很多的洞洞),绿气球的瓶子上洞洞(少),吹大气球就吃力些。

  (分析:第二环节中只有少部分幼儿吹到了有洞洞的瓶子,成功将气球吹大。为了给每一位幼儿成功吹大气球的体验,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赋予幼儿探索的空间,给两个大小一样的瓶子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通过实验和记录发现红色气球的瓶子吹起来更省力。最后通过观察瓶子身上的秘密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究习惯。)

  五、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小朋友通过做实验发现了瓶上有洞洞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得大大的。那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可以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呢?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想一想,也去试一试,如果成功了也可以把你们成功的秘密告诉大家哦!

  (分析:最后教师抛出的问题: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可以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呢?通过这个问题与活动延伸自然衔接,让此次活动有了很好的扩展。同时又提供了一次亲子之间、家园共育的机会。)

  活动反思:

  本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看看、说说、试试、比比的`过程中发现瓶上有洞瓶中的气球就能被吹大,在探索发现中了解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从而能更加关注起身边的科学,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以及学习如何去探究科学奥秘。这次的活动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猜想与排除,最终建构了认识: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瓶上有洞洞的气球才能被吹大,解决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揭示出来的奥秘不该就这样被搁置停留在原地,所以又增加了瓶中吹气球比赛这一环节,使得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去体验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又一次提升了科学认知。在这次的探索活动中教师虽放手但不忘指导,在幼儿遇到瓶颈之处,帮助幼儿纵向探究从而使幼儿的认识得到升华。活动过程中,幼儿在探究之时,由于瓶中吹气球的有趣现象,很容易就转移了幼儿的注意力,所以个别定力不足的幼儿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醒他完成任务。

中班科学教案小瓶嬉水2

  活动目标

  1、通过猜想、实验,在图示的帮助下初步感知大气压力的存在。

  2、能用简单的符号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并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3、喜欢参加探索活动,感受成功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师统计表、教学挂图、投影仪、幼儿调查表、漏的瓶子、水盆、塑料袋、毛巾、大瓶盖、小瓶盖、透明胶。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

  “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帮我个忙,用这个瓶子装满水然后带回家,好吗?谁愿意来试一试?”

  (以请孩子们帮忙的形式,引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瓶子究竟怎么了?为什么装不了水?”

  二、猜想、实验环节。

  “你有什么好办法让瓶子不漏水,然后把水运回家?”

  (以让瓶子不漏为线索,使用提问法,引导幼儿开展自己的想象,运用生活当中的一些已有的堵洞的经验进行思考、讲述。)

  孩子们纷纷都表示“我们可以用手把漏洞堵起来。”“可以用胶带纸把洞洞粘住。”“可以用塑料袋把瓶子扎紧”······

  (教师及时结合幼儿的回答,引出活动中的操作辅助材料。)

  “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材料让瓶子不漏水?”

  (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去想象,为孩子大胆发表观点做好了准备。)

  教师及时将幼儿的猜想记录在大的统计表中。

  提出要求。“请你们用桌子上相应的材料试一试,然后把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如果瓶子不漏水了请用简单的符号做个记号。”

  三、验证结果环节。

  1、幼儿介绍操作结果。

  “你刚才用了哪些辅助材料进行实验?这个辅助材料成功了吗?哪种方法可以让瓶子不漏水?有哪些小朋友用这个方法成功了?”

  2、了解大气压力的原理。

  “为什么盖上瓶盖后,瓶子就不漏了呢?瓶子里除了水还有谁?”

  (通过图谱的帮助,在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的过程中,师幼共同小结大气压力的存在)

  师幼共同小结:“瓶子里除了水还有空气,当没有瓶盖的时候,空气宝宝都会往瓶子里挤,所以会产生压力把水宝宝从小洞里挤出去。而当盖上瓶盖后,空气宝宝进不去瓶子里,所以水宝宝也就不会从小洞里漏出来了。”

  四、反馈尝试环节。

  当幼儿们了解到大气压力的这一科学小现象后,引导没有成功的幼儿可以再试一试,感受大气压力的存在。

  五、延伸活动环节。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靠压力完成,比如:喷壶、气压热水壶、洗手液和洗头膏的瓶子等等。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实现了“玩中学、”“做中学”以幼儿自由发现、自主探索为活动核心,基本做到孩子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

中班科学教案小瓶嬉水3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喜欢玩水似乎是幼儿的天性,关于水的探究主题活动已成为我园传统教育内容之一。每到炎热的夏天,教师都要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充分地玩水,从而引导幼儿逐步在活动中感知水的基本特性。在关“水”探究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非常感兴建“小瓶嬉水”是探索沉浮现象的活动之一。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探究水的兴趣。

  2、初步了解瓶内石子量的多少与小瓶在水中的沉浮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水、抹布、小玻璃瓶16个、清洗干净的大桶8个(用以盛水)、小石子若干。

  2、经验准备:幼儿有多次玩水的经验,已经感知并探索过水有浮力、会流动等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探索通过增减小瓶里的石子来改变小瓶在水中的位置。

  难点:让幼儿理解小瓶里装的石子多,就可以沉下去,反之则浮起来,进而让幼儿理解如何让浮着的小瓶沉下去,沉下去的小瓶浮起来。

  活动过程:

  1、通过提问引出话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教师:请幼儿猜一猜,把这个小空瓶放在水中会怎样?是浮在水面上呢,还是沉到水底?(出示小玻璃瓶和装水的大桶,幼儿进行猜测。)

  教师:现在再请幼儿猜一猜:在小瓶里装上石子放在水中小瓶会怎样呢?

  2、幼儿亲自动手操作,通过不断改变小瓶里石子的数量探索小瓶在水中的位置。

  (1)教师交代实验规则和注意事项。

  ①小玻璃瓶容易破碎,所以一定要轻拿轻放。

  ②每次打开瓶子装完小石子后要将瓶盖拧紧再放在水中。

  ③小石子掉了要及时捡起来。

  ④两个幼儿共用一个大桶,水洒了要用抹布擦干净。

  (2)幼儿亲自动手操作。

  ①幼儿将小空瓶放入水中,发现小空瓶是浮在水面上的,从而验证了自己事先的猜想。

  ②引导幼儿探索如何将浮在水面上的小空瓶沉到水底。

  教师:我们在小瓶里装些石子会怎样呢?

  幼儿:可能还在水面上。

  幼儿:不一定,有可能会沉下去。

  教师:你们的意见不一样又怎么知道哪种方法正确呢?

  幼儿:那我们试一试吧,看看怎么才能让浮在水面上的小瓶沉下去?

  幼儿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神情都非常专注,有的幼儿在小空瓶里装满了石子,放入水中,小瓶一下子沉入水底。有的幼儿只在小空瓶里装了几个石子,小瓶仍然浮在水面上。教师引导幼儿说说为什么在小瓶里装了石子还漂在水面上。经过反复实验、尝试,最终每名幼儿获得了成功体验,都能在小瓶里装入足够的石子使小瓶沉入水底。

  ③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如何将沉入水底的小瓶再浮起来。

  教师:现在小瓶里装上石子都沉在水底了,我们还能让它们再浮上水面来吗?

  幼儿再次操作、探索,大部分幼儿都意识到要让小瓶浮在水面上就要把小瓶里面的石子拿出来一些。有的幼儿一下子拿出许多石子,瓶子里只剩一点,放入水中便获得了成功。教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获得成功的幼儿再往小瓶里放进一些石子看能否还浮在水面上。有的幼儿只取出几块石子,将小瓶放进水中,还是沉在水底,但这些幼儿并不气馁,继续探索,一次次减少瓶子里的石子,反复实验尝试,最终让小瓶浮在水面上。

  ④引导幼儿探索如何增减小瓶里石子让小瓶处在水中间,既不沉到水底,也不浮在水面上。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知道了,在小瓶里装上石子它能沉到水底,拿出一些石子它又能浮在水面上,那我们怎样能让小瓶悬浮在水中间呢?

  幼儿的意见不一,有的幼儿说把小瓶里石子拿出一些,有的说应该再增加一些石子,于是幼儿又开始反复尝试、操作。幼儿做实验时非常认真,通过不断增减瓶里的石子,甚至将大的石子换成小的或将小的换成大石子,探索如何使小瓶悬浮在水中。由于小瓶处在水中是一种悬浮状态,这就要求物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是一样的,所以这一实验结果很难成功。

  3、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经验分享。

  (1)请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在实验中是怎样让小瓶沉在水底、或浮在水面上的。

  (2)引导幼儿讨论:小瓶由浮变为沉或由沉变为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经验总结:同样大小的物体,越重就越容易下沉,越轻就越容易浮起来。

  教师将几个幼儿的实验小瓶摆在前面的桌子上,并请幼儿将装有小石子的小瓶按照由多到少进行排序。教师从多的开始拿逐一让幼儿猜一猜放到水里会沉还是浮,开始几名幼儿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沉下去!”幼儿答得都很正确。当取到中间的小瓶时,幼儿的猜测出现了分歧,有的说是“浮”,有的说是“沉”。当第一个出现浮起来的小瓶时,有的幼儿马上说出了以后几个小瓶都是浮上来的。

  教师:“为什么你们认为以后几个小瓶都会浮在水面上呢?”

  幼儿:“因为小瓶越往后就越轻,小瓶中装小石子多了就重,小瓶就沉下去;石子少就轻,就会浮在水上。”

  4、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沉浮实验,探索在小瓶中装上其他东西怎样让它浮在水面上、沉入水底或悬浮于水中。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从活动的效果看,投放的材料是适宜的,幼儿的参与性很高。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征,投放了适合幼儿操作和探索物体沉浮的透明小瓶和可以盛水的大桶;其次提供的小石子是改变小瓶重量的关键材料,幼儿通过与材料充分互动、亲自实验、动手操作;最终让幼儿充分感知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本身的重量来实现。

  2、活动中的不足:

  幼儿实验常规的养成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如在实验之前,教师虽然要求幼儿当水洒出来时要用抹布擦干净,但许多幼儿在实验中却没能做到。

  主要内容:

  1、教师有效引导了幼儿探索通过改变小瓶重量从而改变小瓶在水中位置这一有趣的科学现象。教师引导幼儿经验交流和分享的形式新颖,先让幼儿与同伴交流,再引导幼儿集体讨论,最后通过给小瓶排队,使幼儿更直观地观察和了解小瓶中装石子量的多少与在水中沉、浮之间的关系,达到全体幼儿经验交流的目的。

  2、活动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不足:

  (1)有的语言运用不够科学严谨。如将小瓶“浮”在水面上有时说成了“漂”在水上。

  (2)在交代实验规则和注意事项时幼儿主体地位发挥得不够充分。教师应该引导幼儿一起讨论,而不应该直接把规则和注意事项告知幼儿。

  (3)教师对幼儿在活动过程1中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探索点关注不够,如发现有的幼儿通过在小瓶里装水也能改变小瓶在水中的沉浮等现象,教师没有给予及时引导,也没有在活动延伸中提出来。

  综合评析:

  沉浮,作为一个传统的受幼儿喜欢的科学活动,怎么让中班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原理,是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中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本次活动的经验前提——“水”这一主题背景,很自然;教师提供的材料——小瓶与小石子,既方便教师收集又为幼儿提供了足够的探究空间与支持,很巧妙;幼儿探究中的三个逐渐深入的提问:“怎么才能让浮在水面上的小瓶沉下去”“现在我们在小瓶里装上石子都沉在水底了,那我们想个办法让它们再浮上水面来”“怎样才能让小瓶处在水中问”,很到位;最后的总结提升,教师将几个幼儿的实验小瓶摆在前面的桌子上,并请幼儿将装有小石子的小瓶按照由多到少进行排序,从多的开始,逐一让幼儿猜一猜放到水里会沉还是浮,用集体实验的方法把幼儿的探究经验进一步梳理,很精彩

中班科学教案小瓶嬉水4

  活动背景:

  随着主题活动“豆豆家族”的开展,小朋友纷纷带来了各种豆,有黄豆、蚕豆、绿豆、赤豆,我们一起做了种子发芽、豆豆装饰画,我们还和小朋友一起把这些豆装在小玻璃瓶里放在自然角,在装豆豆的过程中,小朋友欣喜地发现不同的豆豆在玻璃瓶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于是,带着这一发现,综合活动“豆瓶进行曲”就这样产生了。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知道不同大小的豆在玻璃瓶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学习用自己的方法记录结果。

  2、参加打击乐活动,并选择合适的节奏用豆瓶为乐曲配节奏。

  3、积极参加探索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准备足够的蚕豆、绿豆,人手一玻璃瓶。

  2、音乐准备:幼儿多次听过音乐:郊游。节奏卡若干

  活动过程:

  1、通过观察物品,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今天,我们活动室来了一群特殊的新朋友,是谁呢?让我们来把它们请出来!”(出示各种豆)你们都认识它们吗?谁来告诉我,他们是什么?(蚕豆、绿豆)这些豆娃娃有什么不同?(大小、颜色)

  还有一群朋友啊他们吵吵闹闹地也要来呢,它们是谁呀?(出示玻璃瓶)

  2、幼儿第一次探索,自己制作豆瓶,知道把豆放进瓶里会发出声音。

  (1)“在这些豆娃娃和瓶娃娃中有个秘密,它们要请我们小朋友去找一找,看看是个什么秘密?)幼儿操作,尝试将豆娃娃放入玻璃瓶里发出声音。

  (2)你们找到秘密了吗?谁来告诉大家?

  这些可爱的豆娃娃和瓶娃娃还会唱出这么美妙的歌声啊,我们一起来摇一摇,上边摇摇,下边摇摇,左边摇摇,右边摇摇,前边摇摇,后边摇摇。

  (当幼儿通过动手探索,发现了把豆放入玻璃瓶会发出声音,这时给孩子摇一摇的机会,充分满足了他们的需要)

  3、幼儿第二次操作,探索不同的豆在瓶里发出的声音不同,并用自己的方法记录结果。

  你们听,他们唱的歌声是一样的吗?请你们下去把每种豆放在瓶里试一试,听一听,他们的声音是怎样?然后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 幼儿讲述自己操作的结果。

  3、节奏游戏,体验乐趣。

  (1)幼儿创编节奏 你们的豆瓶真好,会唱出这么好听的歌声,现在请你们告诉我,你的豆瓶可以唱出什么节奏。(老师随幼儿打出的节奏及时出示节奏卡)

  4、打击乐:拔根卢柴花

  (1)“听,这是什么一首歌,我们一起来唱唱看”(幼儿一起唱歌:郊游)

  (2)现在请我们小朋友用我们手里的豆瓶为音乐打节奏,请小朋友想想用什么节奏呢?

  (3)随着幼儿的回答在歌曲图上标记节奏卡

  (4)幼儿看了节奏卡一起为音乐打节奏2次。

  5,延伸活动。

  看,在窗台上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豌豆、黄豆,一些塑料瓶和铁瓶,小朋友可以去玩一玩、试一试,看看他们的声音是不是一样的。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而科学活动最能有效地让孩子们实现探索、发现的愿望。

中班科学教案小瓶嬉水5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喜欢玩水似乎是幼儿的天性,关于水的探究主题活动已成为我园传统教育内容之一。每到炎热的夏天,教师都要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充分地玩水,从而引导幼儿逐步在活动中感知水的基本特性。在关“水”探究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非常感兴建“小瓶嬉水”是探索沉浮现象的活动之一。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探究水的兴趣。

  2、初步了解瓶内石子量的多少与小瓶在水中的沉浮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水、抹布、小玻璃瓶16个、清洗干净的大桶8个(用以盛水)、小石子若干。

  2、经验准备:幼儿有多次玩水的经验,已经感知并探索过水有浮力、会流动等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探索通过增减小瓶里的石子来改变小瓶在水中的位置。

  难点:让幼儿理解小瓶里装的石子多,就可以沉下去,反之则浮起来,进而让幼儿理解如何让浮着的小瓶沉下去,沉下去的小瓶浮起来。

  活动过程:

  1、通过提问引出话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教师:请幼儿猜一猜,把这个小空瓶放在水中会怎样?是浮在水面上呢,还是沉到水底?(出示小玻璃瓶和装水的大桶,幼儿进行猜测。)

  教师:现在再请幼儿猜一猜:在小瓶里装上石子放在水中小瓶会怎样呢?

  2、幼儿亲自动手操作,通过不断改变小瓶里石子的数量探索小瓶在水中的位置。

  (1)教师交代实验规则和注意事项。

  ①小玻璃瓶容易破碎,所以一定要轻拿轻放。

  ②每次打开瓶子装完小石子后要将瓶盖拧紧再放在水中。

  ③小石子掉了要及时捡起来。

  ④两个幼儿共用一个大桶,水洒了要用抹布擦干净。

  (2)幼儿亲自动手操作。

  ①幼儿将小空瓶放入水中,发现小空瓶是浮在水面上的,从而验证了自己事先的猜想。

  ②引导幼儿探索如何将浮在水面上的小空瓶沉到水底。

  教师:我们在小瓶里装些石子会怎样呢?

  幼儿:可能还在水面上。

  幼儿:不一定,有可能会沉下去。

  教师:你们的意见不一样又怎么知道哪种方法正确呢?

  幼儿:那我们试一试吧,看看怎么才能让浮在水面上的小瓶沉下去?

  幼儿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神情都非常专注,有的幼儿在小空瓶里装满了石子,放入水中,小瓶一下子沉入水底。有的幼儿只在小空瓶里装了几个石子,小瓶仍然浮在水面上。教师引导幼儿说说为什么在小瓶里装了石子还漂在水面上。经过反复实验、尝试,最终每名幼儿获得了成功体验,都能在小瓶里装入足够的石子使小瓶沉入水底。

  ③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如何将沉入水底的小瓶再浮起来。

  教师:现在小瓶里装上石子都沉在水底了,我们还能让它们再浮上水面来吗?

  幼儿再次操作、探索,大部分幼儿都意识到要让小瓶浮在水面上就要把小瓶里面的石子拿出来一些。有的幼儿一下子拿出许多石子,瓶子里只剩一点,放入水中便获得了成功。教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获得成功的幼儿再往小瓶里放进一些石子看能否还浮在水面上。有的幼儿只取出几块石子,将小瓶放进水中,还是沉在水底,但这些幼儿并不气馁,继续探索,一次次减少瓶子里的石子,反复实验尝试,最终让小瓶浮在水面上。

  ④引导幼儿探索如何增减小瓶里石子让小瓶处在水中间,既不沉到水底,也不浮在水面上。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知道了,在小瓶里装上石子它能沉到水底,拿出一些石子它又能浮在水面上,那我们怎样能让小瓶悬浮在水中间呢?

  幼儿的意见不一,有的幼儿说把小瓶里石子拿出一些,有的说应该再增加一些石子,于是幼儿又开始反复尝试、操作。幼儿做实验时非常认真,通过不断增减瓶里的石子,甚至将大的石子换成小的或将小的换成大石子,探索如何使小瓶悬浮在水中。由于小瓶处在水中是一种悬浮状态,这就要求物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是一样的,所以这一实验结果很难成功。

  3、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经验分享。

  (1)请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在实验中是怎样让小瓶沉在水底、或浮在水面上的。

  (2)引导幼儿讨论:小瓶由浮变为沉或由沉变为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经验总结:同样大小的物体,越重就越容易下沉,越轻就越容易浮起来。

  教师将几个幼儿的实验小瓶摆在前面的桌子上,并请幼儿将装有小石子的小瓶按照由多到少进行排序。教师从多的开始拿逐一让幼儿猜一猜放到水里会沉还是浮,开始几名幼儿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沉下去!”幼儿答得都很正确。当取到中间的小瓶时,幼儿的猜测出现了分歧,有的说是“浮”,有的说是“沉”。当第一个出现浮起来的小瓶时,有的幼儿马上说出了以后几个小瓶都是浮上来的。

  教师:“为什么你们认为以后几个小瓶都会浮在水面上呢?”

  幼儿:“因为小瓶越往后就越轻,小瓶中装小石子多了就重,小瓶就沉下去;石子少就轻,就会浮在水上。”

  4、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沉浮实验,探索在小瓶中装上其他东西怎样让它浮在水面上、沉入水底或悬浮于水中。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从活动的效果看,投放的材料是适宜的,幼儿的参与性很高。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征,投放了适合幼儿操作和探索物体沉浮的透明小瓶和可以盛水的大桶;其次提供的小石子是改变小瓶重量的关键材料,幼儿通过与材料充分互动、亲自实验、动手操作;最终让幼儿充分感知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本身的重量来实现。

  2、活动中的不足:

  幼儿实验常规的养成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如在实验之前,教师虽然要求幼儿当水洒出来时要用抹布擦干净,但许多幼儿在实验中却没能做到。

  主要内容:

  1、教师有效引导了幼儿探索通过改变小瓶重量从而改变小瓶在水中位置这一有趣的科学现象。教师引导幼儿经验交流和分享的形式新颖,先让幼儿与同伴交流,再引导幼儿集体讨论,最后通过给小瓶排队,使幼儿更直观地观察和了解小瓶中装石子量的多少与在水中沉、浮之间的关系,达到全体幼儿经验交流的目的。

  2、活动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不足:

  (1)有的语言运用不够科学严谨。如将小瓶“浮”在水面上有时说成了“漂”在水上。

  (2)在交代实验规则和注意事项时幼儿主体地位发挥得不够充分。教师应该引导幼儿一起讨论,而不应该直接把规则和注意事项告知幼儿。

  (3)教师对幼儿在活动过程1中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探索点关注不够,如发现有的幼儿通过在小瓶里装水也能改变小瓶在水中的沉浮等现象,教师没有给予及时引导,也没有在活动延伸中提出来。

  综合评析:

  沉浮,作为一个传统的受幼儿喜欢的科学活动,怎么让中班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原理,是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中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本次活动的经验前提——“水”这一主题背景,很自然;教师提供的材料——小瓶与小石子,既方便教师收集又为幼儿提供了足够的探究空间与支持,很巧妙;幼儿探究中的三个逐渐深入的提问:“怎么才能让浮在水面上的小瓶沉下去”“现在我们在小瓶里装上石子都沉在水底了,那我们想个办法让它们再浮上水面来”“怎样才能让小瓶处在水中问”,很到位;最后的总结提升,教师将几个幼儿的实验小瓶摆在前面的桌子上,并请幼儿将装有小石子的小瓶按照由多到少进行排序,从多的开始,逐一让幼儿猜一猜放到水里会沉还是浮,用集体实验的方法把幼儿的探究经验进一步梳理,很精彩

【中班科学教案小瓶嬉水】相关文章:

中班生活科学教案02-17

中班科学教案火箭03-10

中班科学教案蜗牛03-10

春分中班科学教案03-07

中班科学教案蜜蜂03-10

中班科学教案睡觉03-10

中班科学教案橘子教案03-10

中班科学教案玩冰03-10

中班科学教案四篇03-10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分豆豆》09-22